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篇1

关键词一:优势

秦皇岛能够协办2008北京奥运会,得益于城市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之花,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找到了盛开的土壤。

优良的生态环境。秦皇岛是清新幽雅的园林城市。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蓝天与绿地相映、碧海与金沙成趣。三个城市区沿海岸线依次分布,以绿色林带相隔,呈组团式布局。这里拥有中国北方最好的沙质岸线和滨海森林。避暑胜地北戴河,有着“一湾金沙环碧海,两山绿树掩红楼”的迷人景色。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连续五年超过350天,被誉为中国“长城海滨公园、休闲度假中心和滨海观光胜地”。

厚重的历史文化。秦皇岛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求仙至此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给秦皇岛留下众多的文化古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境内250公里长城集水中长城、平地长城、高山长城于一身,荟萃了万里长城最精华的部分。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是万里长城古军事防御体系保存最完整的部分,为“中国三大古城”之一。北戴河自1898年被御批为旅游避暑区,至今已闻名遐迩百余年,一代伟人曾在这里留下《浪淘沙・北戴河》的著名诗篇。秦皇行宫遗址、秦皇求仙入海处、长城博物馆、名人别墅等名胜古迹吸引无数海内外人士驻足流连。

良好的体育基础。秦皇岛是热爱体育的城市,拥有良好的体育运动传统和群众基础。近年来,秦皇岛成功承办了10多项国际赛事及20多项国家级赛事,积累了丰富的赛事组织经验。能容纳3.2万人的秦皇岛奥体中心体育场是京外赛区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奥运场馆,地处滨海地带,距大海零距离,是名副其实的海景赛场。赛区完善的场馆及配套设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奥运后,秦皇岛奥体中心将完善成为集体育赛事、娱乐休闲、大众健身为一体的体育主题公园,面向公众开放。秦皇岛还建成了一批体育健身场所,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健身环境。目前,秦皇岛正借奥运契机,努力打造“体育名城”。

关键词二:机遇

借奥运之帆,推动发展之舟,是秦皇岛筹办奥运伊始便确立的理念。

首先是借助奥运,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绿色奥运”,秦皇岛主攻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提升金属压延、粮油食品、玻璃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其次是借助奥运,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近年来,秦皇岛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7年底,累计投入280亿元,用于城市道路、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今年又全面实施迎奥运“环境建设十大提升工程”和“城市建设十大精品工程”,高水平建设和管理城市,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是借助奥运,加大招商引资步伐。秦皇岛是一块投资创业的热土,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承办奥运会,本身就是对秦皇岛全方位的宣传,以此为契机,秦皇岛将进一步宣传投资优势和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各方客商来秦投资兴业。

第四是借助奥运,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奥足赛筹办过程中,全市参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关注体育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干部队伍得到锻炼,政府执行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关键词三:环保优先

秦皇岛是生态宜居的乐园。作为著名滨海旅游城市,秦皇岛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秦皇岛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建立“点状监督、量化管理、责任到位、公众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有规划、有步骤地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开展河流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专项治理。为了解决煤炭运输对环境的污染,秦皇岛把治理煤尘污染作为全市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试验成功并全面应用了“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抑尘效果非常明显,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高度重视水源地和海水浴场水质保护,全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各海水浴场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开展“绿色秦皇岛”建设,营造城市森林,为奥足赛事成功举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关键词四:城市开放大通道

秦皇岛地处华北、东北地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秦皇岛正围绕做好沿海城市和沿海港口两篇大文章,依托区位优势,全面打开对内对外开放大通道。

港口方面,百年老港秦皇岛港已跻身世界2亿吨大港行列。目前正按照“以工促港、以贸养港、以城育港、以港兴市、港城一体、加快发展”的新思路,在保持秦皇岛港煤炭运输主枢纽港地位的同时,调整岸线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和杂货运输,推动秦皇岛港向多功能、现代化、环保型、综合性国际港口转变。启动实施“西港东迁”,西港区整体向东搬迁,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深水专用泊位和大型集装箱港区,将搬迁后的西港区调整为生活岸线,开发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新区。在巩固已有秦皇岛至韩国仁川、秦皇岛至日本关东航线的同时,积极培育开通秦皇岛至广州等南方港口城市的国内集装箱班轮航线,开辟远洋国际集装箱航线,扩大与俄罗斯、蒙古、中亚各国的国际集装箱转运合作。

公路方面,正在构筑以京秦、沿海、承秦“大”字型高速公路为主干的交通网络。沿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成为东北通往南方各省最便捷的一条过境交通大通道,可将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环渤海港口综合航运规模优势。正在启动建设的承秦高速公路,可使内蒙古中东部、辽宁西部、承德和张家口地区的资源快速输送至港。

铁路方面,规划中的津秦客运专线将于2010年6月底通车,通车后年客运输送能力将大大增强,从而实现真正的客货分线运输,拉近秦皇岛与北京、天津的距离。连接青龙满族自治县山神庙与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的山刀铁路,已列为全省“十一五”铁路建设规划,建成后,可以增加内蒙古、辽西大宗货物往来。

空运方面,依托山海关机场,相继开通了至上海、深圳、石家庄等地的数条国内航线和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旅游

包机航线。目前,秦皇岛正在启动建设专用民航机场,实现秦皇岛空港的全面开放。

关键词五:黄金海岸新区

黄金海岸,位于昌黎县东南面的渤海岸边,自然地理条件独特,有中国北方最优质沙滩海水浴场、世界罕见海洋大漠,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泻湖“七里海”,还有十万亩连绵葱郁的滨海林带,是中国最美的海岸之一。

秦皇岛在这片美丽海岸启动了黄金海岸新区建设,将与周边的唐山曹妃甸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实现错位发展,实施资源整合、城乡统筹策略,优化滨海地带“一带四组团”串珠式发展的空间布局,成为秦皇岛未来建设和空间拓展的核心区域,打造以人文和生态为核心的中国北方休闲旅游文化新区。

关键词六:沿海强市

作为河北省三个沿海城市之一、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重要城市,秦皇岛以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秦皇岛为总目标,全面推进以实力、活力、魅力、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强市建设。

在产业发展上,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洁净产业,主攻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中国北方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在港口发展上,调整岸线布局,完善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和杂货运输,力争把秦皇岛港建设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环保型、综合性国际港口;在城市发展上,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带四组团”的城市格局;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效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好海洋、河流、水源地等生态系统,营造城市森林,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在城乡协调发展上,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支持各县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在改善民生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让群众的幸福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具有秦皇岛特色的发展之路。

秦皇岛将构建五个发展新格局: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三是产业特色鲜明、县域实力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格局;四是一带三轴四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五是关注民生、发扬民主、促进民和、保障民安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秦皇岛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明显高于”,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6万元(2005年价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翻一番以上,突破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篇2

2、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3、全民动员“清剿火患”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4、齐心协力“清剿火患”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6、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7、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8、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构筑新局面

10、关注消防 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11、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12、推进深化“五大活动”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13、人人把好防火关 有备无患保平安

14、人人参与消防家家平安幸福

15、远离火患幸福平安

16、吸取血的教训开展隐患大整治

17、防火勿轻心安全值千金

18、全民消防,生命至上

19、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20、消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

21、消防安全齐参加,预防火灾靠大家

22、关注消防 关爱生命共建平安新家园

23、护航发展 竭诚奉献构建消防新秩序

24、打造铁军 捍卫安全共促温州新发展

25、清剿火患 预防为先营造安全新环境

篇3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导向,新的发展路径,意义在于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创我国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全域旅游又是一个创新、创造、创建的过程。因此,认识全域旅游理念关键在于把握“全域”二字,并付诸创新实践。

资源全域整合。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把旅游发展融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新理念,做好整合文章,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拓展旅游生活空间,集聚打造旅游目的地。

产业全域融合。把握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质,以“旅游+”促进旅游业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

要素全域配套。树立“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需求变化,丰富全域旅游生活的要素,既满足大众旅游的普遍需求,又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引领和拉动大众旅游生活的综合消费。

结构全域优化。结构优化是全域旅游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所在。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而重在结构优化。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引擎,激活存量、创新增量、提高质量,把资源配置调优,把供需关系调优,把产业结构调优,推进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级。

社会全域参与。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鲜明特征。全域旅游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更需要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产业主体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来,培育更多的产业主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共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时,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初衷和标志。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既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游产业的创业者、旅游生活的服务者。

市场全域管理。全域旅游呼唤管理创新,必须走向全域管理,即从原本的行业管理走向社会管理,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标本兼治”,覆盖旅游生活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过程、旅游市场各个环节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在全域范围内构建起优良的市场秩序。

营销全域统筹。全域旅游下的旅游营销,就是要统筹营销、整合营销,从景点营销、产品营销走向城市营销、目的地营销。同时,要创新营销,即营销“全资源、全时空”,针对旅游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白天和夜晚等四个方面的旅游消费“落差”,激活冷资源、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实现四季旅游、全年旅游,应该是全域旅游的题中之意。

服务全域提升。全域旅游,产品为王,服务是道。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化,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注重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区域全覆盖。同时,把优质服务从旅游行业拓展到全社会,提高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各个“窗口”的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和游客在旅游生活的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为服务“买单”,通过服务让旅游产业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旅游生活,这是以人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动体现。

环境全域协调。优美的环境是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间。推进区域环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协调,创造和谐、优美的整体旅游环境,实现全域环境的景观化、生活化,全域旅游的实践将把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全域旅游的本意是创造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为此,我们仍在走向全域旅游的路上,不会一蹴而就,切忌头脑发热、盲目蛮干,尤其不能以“运动式”的招数大干快上,而是需要我们把握全域旅游的本质意义,认真谋划全局,找准“短板”,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篇4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如何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紧扣时代主题,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

从国际看,转型发展大势所趋。进入21世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还采取了政策支持、资本回流等很多措施;英国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九个创新制造中心建设;巴西、印度等也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力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制造业将面临前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堵截,后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追击的双重压力,在此环境下,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才能找到出路。

从国内看,转型发展方兴未艾。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少、要素成本上升、产业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若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转型升级。为此,许多省市强化倒逼机制,加快转调升级,比如,浙江省“浴火重生、腾笼换鸟”,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广东省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苏省继上世纪80年代“由农到工”第一次转型、90年代“由内到外”第二次转型后,目前正在进行“由大到强”第三次转型。在此推动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征: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产业转移方式途径更加多元,产业聚集融合态势更加明显,产业发展新兴业态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等等。由此可见,竞争发展的核心内容已经发生重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指导上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

从全省看,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实施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作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抓手,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布局更趋完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先进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相比,山东省转型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比如,服务业占比偏低、传统工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低,产业链缺乏有效集合;一些行业、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产品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不高,质量效益亟待提升;能源结构不合理,对资源环境依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有创新能力不够强、体制机制不够活等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思想不够解放、路径依赖性较多,特别是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理解不深刻、落实不到位,以GDP论英雄的思维定势还没有彻底摆脱;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由此可见,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增长结构,已成为推动山东科学发展必须突破的羁绊,必须实现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

二、转型发展是一场硬仗

凤凰涅 、转型发展,是一次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会有短痛和阵痛,也有可能带来长痛和巨痛。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只有经历“痛”的过程,才能实现“凤凰涅 、破茧成蝶”。这不仅需要壮士断腕、浴火重生的勇气,善谋善为、善做善成的智慧,更需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途径、考核导向等方面实现新的转变,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减少对资源投入的严重依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把握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不“另起炉灶”,不推倒重来,突出特色优势,抓住关键环节,再造新优势,抢占制高点。

第一,在提升现代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产业升级是转型发展的核心,坚持走高质高端高效发展之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最终产品比重、提高绿色环保产品比重、提高有记录可追溯产品比重。要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环保设备、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提升改造轻工、纺织、机械、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化解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过剩产能,促进工业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快发展信息、物流、文化、旅游、养老、医疗、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按照总书记“三个导向”的要求,实施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抓好产业链延伸、经营体制创新、品牌特色农业工程,努力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实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专项,培育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6条政策,抓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实施专业技术人才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点上攻克核心技术,线上打造创新链条,面上提升创新水平,加快由“山东制造”转向“山东创造”、‘“山东设计”、“山东标准”。

第三,在促进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山东省经济要行稳致远,提质增效是必然要求,应将质效双优导向贯穿于经济发展各方面、推进工作的全过程。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坚持投向、投量、投速、投效相统一,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农林水利、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组织实施好省级重点项目和“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真正以大项目好项目,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改善。要着力培植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集中化布局,壮大一批“有根产业”和“税源链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板块经济”。

第四,在推进生态文明上实现新突破。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完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对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狠抓大气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大生态工程。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五,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繁荣发展文化、完善社会保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确保人民生活更加和谐安定。

三、转型发展是系统工程

转型发展涉及方方面面,艰巨而复杂。必须不断创新思路和办法,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作运筹、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加快构建大政策、大市场、大协调的工作新格局。

在工作运筹上,突出顶层设计,强化配套联动。在尊重基层首创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质量效益导向,对相关规划、政策、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和充实,并做到方向一致、配套联动,用心着力狠抓落实,确保一张蓝图抓到底,加快形成规划导向鲜明、政策支撑有力和法规保障有据的新格局。

篇5

两百多年前,清代著名经学家洪亮吉曾站在都匀城西百子桥上凭栏咏叹:“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

如今,拥有“全球绿色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市”等荣誉称号的都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大生态与大扶贫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海拔1280多米的都匀市毛尖镇摆桑村,是都匀市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过去群众主要靠传统种植为生,“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

如今,摆桑村凭借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发展起水苔、猕猴桃等生态产业,群众不仅通过土地流转、林地入股走上了产业致富路,还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吃上了“旅游饭”。

更多如摆桑村这样的生态致富故事在都匀涌现。毛尖镇坪阳村的“茶旅融合”、平浪镇共和村的“蓝莓致富”、匀东镇王司村的“中药材种植”……都匀市坚持绿色发展带动脱贫攻坚,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亮的颜色。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促进脱贫。都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守好一口缸、净化一条江、护好一片绿,不断提升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林业管护工作,全市已完成8.67万亩营造林建设、168.3万亩林地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7.58%。强化剑江河主干流生态修复治理和景观打造相结合,形成“一江(剑江)三湖(南有“两河汇”、北有“三江堰”、西有绿茵湖)”的水生态治理工程新格局。都匀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筑牢绿色屏障。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脱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和生态修复的根本性举措。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都匀通过盘活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地”,统筹好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衔接好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同时,对迁出地土地进行复垦或生态修复,做到生态改善与群众增收并举。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脱贫。都匀重点发展以毛尖茶为主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走茶产业为主导、果蔬药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多个水果、蔬菜、中药种植基地,形成百花齐放的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大力发展以毛尖茶加工为主的山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以“茶旅融合”为主的山地特色旅游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不断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造血功能”,让绿水青山变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篇6

自“五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市地税系统在“五五”普法与依法行政上找准结合点,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做实宣教文章,促使干部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并推动各项地税工作有序发展。10月11日,*市召开市直“法律进机关”活动启动大会,*地税局先行一步的做法及先进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地税局“五五”普法资料档案、“法律进机关”展牌及电子课件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参会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抓组织,定规划,形成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为了加强对“五五”普法工作和“法律进机关”工作的组织领导,该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法律进机关”工作专班,安排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机制。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工作重点,该局自去年下半年起启动“法律进机关”活动,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细致安排每个月的活动,并把每项活动细化到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要求和落实时限,形成领导抓面、普法办抓线、各科室抓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抓创新,调思路,搭建普法学习的新平台

一是切合行业特点,确定了6项主要普法内容,分别是《宪法》、《公务员法》、《税收征管法》、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二是依托信息技术,确定了法制讲座、法制展览、法制专栏、主题宣传、集中培训、警示教育、公众评议、网络宣传8种活动形式。既有传统宣教方式,也有结合全省地税系统开展的“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而建立的普法学法信息平台。在市局局域网建立“五五普法”专栏,在专栏内设置普法动态、经验交流、电子图书库、普法笔记、税案分析、学法用法等子栏目,将其打造成宣传法律法规,了解法制动态,学习法律知识,交流学习心得的空间。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仅市局机关已举办10多次讲座,内容涵盖《宪法》、《公务员法》、《条例》、《税收征管法》、国防知识、政务礼仪、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税收法制、稽查业务等十几个方面。针对临时人员清退和公务员登记导致工作突出的实际,市局党组中心组专题安排了一场《条例》的学习培训,对有效解决隐患、依法化解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抓宣教,促和谐,推进纳税意识的新提高

充分利用每年四月份税收宣传月和“法制宣传日”的机会,积极组织各类税收宣传活动,推出了一批税收宣传精品项目。尤其是今年开展的有*市及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参与的“党政领导谈地税”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建宏带头撰文,以《做实服务文章促进征纳和谐》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税部门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性。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也纷纷撰文或以访谈的形式论述加强新时期地税工作,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对外宣传中,该局特别注重对社会关注和新出台税收政策的宣传。近两年中,对“两税”移交、残保金和水资源费代征、个人缴纳社保费、车船税和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12万元以上所得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等政策,多次开展专题培训和主题宣传。系统上下严格执行上级政策,保证了“两税”实施“先税后证”控管、残保金和水资源费代征、个人缴纳社保费由商业银行代核代收、车船税由保险公司代征、12万元以上所得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和检查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抓规范,求实效,取得地税工作的新成绩

篇7

关键词: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树立绿色思维方式

绿色思维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环境承载上限,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

这是我们过分强调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而忽视与自然和谐的结果。现在我们强调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从内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延伸到外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管理的深刻变革,而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当其冲。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用绿色思维谋划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绿色理念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方式转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结构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支撑。推进绿色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绿色转型。一是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巩固农业比重,大幅提高绿色、有机、生态农业项目比例;减轻工业比重,强化环境准入、环境标准硬约束,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发展;扩大三产比重,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和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制定煤、焦、铁、电力、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绿色改造方案和规划,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引进和应用,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战略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建立引导绿色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绿色产业政策导向,设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策引导和公共财政投资激励,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

三、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消费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生活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对于带动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导向性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引导,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良好风尚。一是弘扬低碳节约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普及绿色生活知识,让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二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积极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等,营造绿色消费良好氛围。三是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机制。实行居民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鼓励民众购买使用节能产品,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等。四是开展全民绿色生活行动。引导公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少抽一支烟、节约一度电、少开一天车、珍惜一粒米等,通过不同的环保公益行动,让节约、绿色理念固化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四、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绿色发展,当前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山青水秀天蓝的生活环境。一是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应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细化相关政策,形成市场统一规范、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

二是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行动。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加强细颗粒物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城市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预防重污染天气。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突出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水源地安全;实施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城市黑臭水体和工矿区、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

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实际,推进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创造良好农村生态环境。

总之,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主动作为,久久为功,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我们的各项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篇8

2、强化服务意识。属地政府应当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优质服务上出成效,建立健全项目领导负责制、现场办公制、督查跟踪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项目在启动前、动工中和建成后提供全方位的协调服务,促进城建项目的早规划、早建设、早竣工、早受益。

3、强化经营意识。树立经营城市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完善百万人口城市功能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放宽城区功能设施建设的参与范围,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按照“谁建设谁受益”原则,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投资参与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同定、任务同向、工作同步、成果同享”工作机制,实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构建百万人口城市产业支撑上有所作为扬优成势。

1、做强商贸物流。明确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城市资源和政策手段,着力发展资源消耗少、产出效益高的楼宇经济、物流经济、旅游经济等现代都市商贸产业。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商贸市场资源,积极跟进南湖商务广场、烟水亭商务广场、人民路商务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发展“轴心”大力推进“农改超”工程,加快京九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发挥联盛广场、信华广场的聚集效应,打造天马建材城、花鸟大市场等强势品牌,提升产业档次。

2、做优沿江工业。充分利用东郊工业基础、水陆岸线和土地资源。联大引强,借势发展。依托石化总厂的产业优势,以石化关联产业为核心,精心包装项目,盘活土地资源,引进大型企业入驻,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和都市工业。以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为契机,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向东郊聚集,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蓄到兴”突破发展瓶颈,伸长发展“短腿”增强发展后劲。

3、做大民营经济。要坚持“发展领域多元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技创新产业化、社会贡献多样化”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民营招商选资力度。实现内商、外商同等重视,内资、外资同样待遇,内力、外力同时集聚。要着力培育创业文化,全民创业的热潮中加速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营造百万人口城市和谐环境上有所作为提升品位。

1、塑造靓丽的市容环境。用文明装点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面推行“交通整治、环卫保洁、秩序管理、美化亮化”和“文明创建”4+1”城市管理新机制,逐步形成“条块结合、共驻共建,全民参与、整体联动、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城市管理新格局,为百万人口城市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

篇9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主要针对终端使用安全展览,手机诈骗防治、手机病毒软件治理、网络病毒监控处置、客户信息和保护、伪基站专项治理等内容均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终端安全带来的如信息盗取、金融诈骗等问题,提供电信级的的规避和防护手段。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以“天翼・安全可信赖”为主题,同时关注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国电信此次主要展出的加密通信、安全办公、云堤、网站安全专家、安全手机、垃圾短信治理、通讯信息诈骗、恶意程序防治共八个主要内容。

其中,安全手机及加密通信等产品为个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加密服务,能够大大降低日前被曝光的信息诈骗案件。

中国电信此次展出的一大亮点是其整合“云、管、端”资源的办公应用类APP“安全办公”和运营商级DDOS安全防护产品“云堤”两大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结合为政企客户网站提供的实时网站安全监控、网络安全防护及专家服务的“网站安全专家”,从终端、网络到数据中心,为企业移动信息化保驾护航。

关键词1:安全服务

三大运营商展出的服务与首届相比,显得更接地气,主要针对企业客户在移动信息化过程中面对的安全隐患与危害个人客户切身利益的具体内容展开。运营商作为成为电信服务的提供者与保障者,“安全服务”成为其聚焦重点,更多显示出的是面向社会推进网络安全的正能量。

腾讯开始安全领域战略布局

在宣传周公众体验展,腾讯联手知道创宇公司打造了最大最引人瞩目的展台。而在内容方面,此次腾讯重点围绕与用户切身安全和利益相关内容展开,如反信息诈骗、支付安全、智能硬件设备安全等方面,包括TAV自研杀毒引擎、安全云库、腾讯手机管家、腾讯电脑管家等产品。除了联手亮相的知道创宇,腾讯在网络安全周期间与启明星辰共同签署协议,开启企业安全战略合作,更加可以看出腾讯在安全领域布局的思路,通过投资及战略合作的方式,加快在政企安全市场的布局。

中国联通中国联通面向政企及行业客户的安全解决方案此次全数亮相,与联通政企业务相结合的安全即时通信、网络流量清洗、网络攻击与防护等成为企业客户关注重点。同时,基于联通4G网络完善的终端、网络、应用端到端的全方位的安全体系架构与不良信息监测系统等六大信息安全系统,突出其智能的安全感知能力,应对LTE特有的安全威胁,全方位保障4G网络安全运营。

百度人工智能构建安全生态体系

百度此次主推基于其“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并在现场向观众展示了百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互联网安全预警、感知、查杀等多项创新,包括BaiduEye、百度筷搜等贴近生活的智能硬件将安全的概念延伸到生活的细节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百度已经构建起了从手机、PC到云端三位一体的完整安全生态体系,并形成联动。在展会现场,百度“全国实时伪基站监测地图”和“全国网站攻击实况地图”再度亮相,实时全流量监控,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及挖掘技术,呈现全国的伪基站分布和木马病毒等检测情况。

篇10

一、挖掘课程法治文化内涵,培育法治理念

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要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语文课教师,有责任深入挖掘教材的法治文化内涵,在情境导学、分析探究、活动展示、作业考试等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进课堂,要把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以讲故事、演小品、辩论赛、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法制教育点,增强法制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增强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的提高。

二、开设法治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学法兴趣

法治课程是法治文化的基础,也是公民法治素质的基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开设法治校本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培育知荣辱、守法纪的文明风尚。笔者注重整合社会法制教育资源,利用广州市地方教材《中学生法律读本》,下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发《新闻法制1+1》校本课程,对政治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展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活动,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这样,既加强法制教育,发挥了法律对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又注重时事教育,发挥了新闻对思想和行为的示范引领功能,深受学生欢迎。

三、开辟多元法制宣传阵地,强化法治意识

提高师生法治素质,必须整合法治文化的历史资源,加强法治文化基础建设,推进法治主题橱窗、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书画展等载体建设,培育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进一步提高电视、报刊法治节(栏)目水平,扶持法治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打造法治文化品牌,让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同时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全国和地方“两会”、重要节日、纪念日等节点,集中开展公益宣传、法律咨询、旁听庭审、法治文化下乡、法治影视评论、法律知识竞赛等法治文化活动,传播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文化建设实效。

四、完善依法治教规章制度,培养守法习惯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点是使青少年从小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使之内化为自律、守法的行为习惯。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性地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把法治文化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完善校长岗位培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探索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法、用法能力考核的软指标精细化,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中小学校要整合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鼓励师生参与制定和实施校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防止课堂暴力和乱收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伤害事故,保证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和谐、安全、健康。

五、创新法制教育联动机制,弘扬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