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管理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篇1

日本是一个城市化率极高的国家,在城市行政管理领域大致可分为3个系统:地方自治政府系统、企业系统、社会组织系统。3个系统的组织很多直接使用“城市管理”这一名称,如地方自治政府设有城市管理课;企业方面如“××城市管理有限公司”;社会组织主要以自治会、行业协会等形式出现开展活动。

(一)地方自治政府城市管理机构主要职责

地方自治政府城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有所不同。比如,东京都的城市管理工作主要由都市整备局负责,其所管理的职责有有关城市整备的基本事项;关于城市规划;关于住宅与环境整备;关于城市中心区街道的整备;关于建筑方面的事项等等。此外,东京都的建设局也承担城市的建设管理工作,其所管理的职责主要是道路、河流、公园、绿地以及相P的土木工程等。而中小城市自治政府则一般设有“城市管理课”。比如,岛根县安来市城市管理课的主要工作是:关于市道及法定外公共物品占用许可以及工程施工认可;市道的确认、变更及确认;关于市道及桥梁等的登记整备;有关道路、桥梁及河道的维护管理;有关城市公园及绿地的管理事项;公园、绿地的维护管理。岐阜县瑞穗市城市管理课的主要工作是:住宅的建设管理及驻海地开发事业的事前协议等;道路、河道、公园、公营住宅、境界确认、地籍调查及室外广告等;停车场、自行车停放点的管理,以及废弃自行车、违章停车等的对策制订。具体而言,设定禁止自行车停放区域;设置收走的自行车存放点;管理室外广告;受理自费修建道路的施工;在城市公园举办活动;物件的摆放(变更)、占用;普通河流中设置建筑物(改建或拆除);私有土地界限划定;设置室外广告物(申请室外广告要向市长提出申请,在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安装);自行车停放等的申请;管理城市公园、市营住宅的物业;确认所建房屋等管理工作。

(二)城市管理的部分职能由企业承担

日本有一部分城市管理的职能是由企业来承担的,也因此不少公司的名称就取其“××城市管理有限公司”,比如新城市管理股份公司、中央城市管理股份公司、西宫城市管理股份公司等等。这些企业虽然以城市管理为名,但主要业务大多为大楼、商铺、停车场等的物业管理;也有部分企业同时经营住宅和土地买卖,参与规划和管理,比如西宫城市管理股份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停车场的经营与管理、店铺的租赁管理、市场调查,以及西宫医疗联盟委托的管理工作、保险业务等。而城市管理服务股份公司的业务除大楼管理外还承担空气环境测定、水质测定、病虫害处理、区域保安等职能。

(三)社会组织的功能

从社会组织的角度看,据日本斡裣2006年民间非营利组织情况调查表明,在斡裣1300多个民间团体中,从事“城市社区建设管理活动”、“城市社会安全活动”等的组织将近三分之一。其他区域也是一样。比如为了城市居民的安全,从2004年开始,山形县天童市市民自发组织,在天童车站前设置24小时值班的青色灯民间岗亭,配有专用的蓝色顶灯巡逻车。这些民间团体关注城市交通、社会安全,并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了定期联络协议会议制度,及时反映区域道路的交通等问题。此外,有些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也由民间团体承担。比如2006年京都市成立了“京町家街道重建基金会”,由财团法人“京都市景观・街道重建中心”运营管理,除京都市自治体政府出资一部分外,大部分资金来自企业和个人捐赠,资金运作所得利润用于老房子的修缮保护。这些组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老城区的城市社会管理,但是对保护城市历史建筑、监督和拆除违章搭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日本城市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日本的城市管理主要依据有关政府法律和地方法规条例等进行,如《建筑基准法》、《道路交通法》、《福冈市屋台指导要纲》、《轻犯罪法》等等。以下,本文就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一简单介绍。

(一)《建筑基准法》

《建筑基准法》是1950年5月颁布的法律,到2008年为止,50多年来先后修改了43次。

在第一章的“总则”中,《建筑基准法》对建筑设计工程的监理、建筑物的建造等相关的申请与确认、违章建筑物的对应措施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比如,该法的第5条第4款规定,在选择建筑设计师时必须要有一级建筑师的资格,而且工程监督也必须是有建筑师资格的。第6条规定,建筑物在建造前,建筑用地、建筑物的规划或者是改建扩建的规划等文书必须提交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并获得批准后方能进行施工,以此控制违章建筑物的出现。

(二)违章搭建

关于违章搭建,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城市管理课中设有违法建筑问题的专管部门,市民发现问题后可以向该部门报告(除非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一般地方政府机构对违章建筑立案是要有告发人的,立案后自治政府应当就此进行调停或由当事人提请司法机关进行仲裁)。针对违章搭建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岛市颁布了《关于广岛市中高层建筑物的建筑纷争预防及调整的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时必须与周边邻居进行沟通,以免造成建筑纠纷。一般容易产生纷争的问题有:日光权、私密性、噪音振动、电波影响、妨碍景观、大楼风害、压迫感及邻里的认可与确认等。《条例》的核心主导双方以协商方式解决。

(三)路边设摊

在日本,法律及行政管理中关系到3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法》,一个是地方性行政制度,再有一个是食品卫生法方面的问题。这里主要介绍交通与地方行政制度。

在《道路交通法》第77条中指出,只要在不妨碍道路交通、遵守许可条件的情况下,对于不移动位置的、道路摊贩和排档或类似的小商贩的活动申请,道路所属警署是要予以许可的(考虑到公共利益和在交通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附加一定要求),如此既为摊贩解决了生计问题又不会影响公共利益。

九州福市从行政角度考虑,专门颁布了《福冈市屋台指导要纲》(屋台即排挡),对路边及公共场所等设摊作了详细规定。出台《指导要纲》的目的是:关于在道路、公园等公共场所经营排挡,本市通过行政指导及其他相关政策及必要事项的制定,在确保安全快捷的步行空间及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的同时,促使其成为能给排档利用者以快乐,并与市民生活相协调。《指导要纲》明确,市长要在相关法律和《指导要纲》的基础上,在致力于对排挡经营者进行指导与监督的同时,为使排挡营业合法化可以采取必要的政策并进行综合实施。排挡经营者申请营业许可时要填写遵守道路占用条件承诺书,提交已接受讲座培训的证明复印件以及其他地方行政长官认为需要提交的材料。规定只要在不影响交通和道路构造的情况下,市长应该予以批准。

(四)《轻犯罪法》

《轻犯罪法》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无理取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乱扔东西伤及他人、不严格看管宠物对他人造成伤害、大声喧哗、不听公务员劝阻播放音乐、吹奏乐器等行为,即一般认定为城市不文明行为,违反者将被拘留罚款。

从《道路交通法》、《轻犯罪法》这些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日本在对待摊贩的做法上以疏导结合为主,即允许其在一个地方经营,但是明令要求遵纪守法以达到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机制

《建筑基准法》对违章建筑物的执法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其在第9条规定,建筑物所在地的行政长官要命令违章建筑的建筑物主、工程负责人、现场管理员或该土地的所有者、管理员等停止施工或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拆除、转移、改建、扩建、维修、改变设计、禁止使用、限制使用。地方行政长官在发出这类命令时必须要给予接受者提出意见书等进行申述的机会,被停止或被要求整改者可以要求公开听取意见,对此相关部门要确定公开听取意见的时间和场所,并提前两天通知被停止或整改者。

在公开听取意见的会议中,被停止或整改者可以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也可邀请对自己有利的人员到场作证。当然,在紧急情况下,有关部门可以直接下达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命令,同样需要通过公开听取意见的程序,决定命令的正确与否,即如果是正确的就可以当成执行的命令,如果是不正确的则可当场撤销命令。对于一些十分明显地违反法律或其他规定的建筑工程,可以不通过上述程序,直接对建筑物主下达停止施工的命令。如果建筑物主不在场,可以直接交给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责令立即停止施工。对命令义务执行人拒不执行命令或者怠慢命令,不进行整改的要予以警告,如果仍不执行则通过《行政代执行法》进行执行,由相关部门或邀请第三部门进行执行。在执行前有关部门必须告知对方,并依法设置执行标示,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义务执行人承担,征收的费用归国库或地方自治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委派地方政府的职员作为监视员,负责监督执行过程。

对于违章搭建如上所述,邻里之间产生纠纷后要有一方向市政府提出调停要求,对已产生的纠纷可由市政府出面进行调停,也可以申请法院进行调停或裁判。比如,广岛市设有建筑纠纷调停委员会,调停依据是上述《条例》。委员会由律师、建筑师以及经市长认可或委托者等10人组成,调停时可由3位委员组成小调停委员会。委员会调停及裁判所调停均无效时可以申请法院裁决,但是由此必然会产生裁决和损害赔偿等费用。

在城市道路设摊出现违法行为或问题时,市长要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给予经营者口头告知、书面提示及书面警告,一年内有过3次警告的要停止其继续经营。在停止或取消其占用许可时要听取所属警察署的意见。而对没有许可证、不听从移动位置安排,不遵守市长命令的摊贩要予以取缔。这一过程必须按照《行政手续法》,给予对方申辩的机会。为了有效维护公共秩序和排档经营者的权益,市长每年要举办一次对经营者的培训活动并颁发培训证书。

四、日本城市管理行政机制对我国城市管理工作的启示

综上所述,日本在城市管理中比较注重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并将刚性的法律法规与柔性的人本主义相结合。本文认为,这种城市管理方法对我国的城市管理执法有以下几方面借鉴意义。

第一,城市要依法管理。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后盾。没有完善、详尽的法律体系很难将城市管理好,尤其是与民众个体利益相关的城市问题非常难以掌控。当然,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而且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这样才能较好地配合行政执法工作。

第二,城市管理要人性化执法。城市管理执法的对象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管理执法要以人为本,强调民主程序,不搞“突击式”执法活动。对于违法者,应以口头告知、书面提醒、书面警告为主,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以法服人,彰显执法的刚性,才能形成和谐的城市社会。

篇2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产业;政府替代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0-03

国家与市场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只是市场是基础型机制,国家是辅助型机制,国家与市场两大机制并不对现代市场经济关系进行平面式与板块式的分解性调节,而是一种交互式与立体式的调节。经济学上已经被反复证明过的市场缺陷需要国家予以辅克服,但国家参与市场经济的目的,并非为了替代市场,而是为了恢复充分的市场条件与竞争条件,保护市场机制继续发挥作用,并弥补公共空间中的产品缺失。

一、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中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的状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政府既有必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但是,政府介入并不是要由政府完全替代市场,代替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应体现在建设“两型产业”、“两型社会”政策的制订上,而不是日常事物的管理上。现阶段,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大量介入,各地政府往往只考虑本行政辖区内的经济利益,而较少顾及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整体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以行政区域进行经济管理,过于强烈的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是矛盾的,必然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随着市场的发育成熟,微观行为应让市场供求双方自主抉择、自行调节,政府不适宜过多当“保姆”。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包括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在方法上,行政管理需要以经济办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两型产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两型产业”的认识,将其作为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来抓,像培育支柱产业一样培育“两型产业”,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作为各级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两型产业”的发展,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展“两型产业”,要从长远、全局来考虑,算大帐,只要能加快发展的,该扶持的就要扶持,只要有利于发展,该举办的一些重大节庆、会展等“两型产业”活动还要坚持下去,但要注意提高质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确保“两型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理顺“两型产业”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全国范围来看,一处较好的具有开发价值的“两型产业”资源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和主管部门。换句话说,“两型产业”资源是被分割的资源。当资源需要转化为“两型产业”资源即被用于开发建设的时候,这种分割便会造成思想不统一、管理不统一、体制不统一。由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综合性很强,资源管理也具有综合管理的性质,因此需要探索体制创新,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两型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方面需要各个综合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相应的综合管理手段,尤其是在市场整顿、交通治安和保护建设方面,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高层次的、高效率的管理机构,解决跨行业、跨职能的管理问题,进而一步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效果,有效解决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上力不从心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管理,可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规范优势和经验,整合一定区域内的“两型产业”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为“两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适应“入世”要求,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有关部门都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地支持“两型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城市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大“两型产业”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关系“两型产业”兴衰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职能分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做好这项工作,没有过硬措施不行。政府对“两型产业”发展实行“承诺制”,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今后,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地方主要领导要承担责任;哪个企业出了问题,企业领导要负全责。不这样搞,建设“两型产业”就会流于形式。有关部门要在贯彻国家和省内法规政策的同时,认真抓好配套法规的制定,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投诉机制,有效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管理,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和超标准收费,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经营和服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治理整顿中要端正态度,坚决纠正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信誉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树立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

三、积极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目前,迫切需要我们在市场定位、推动经营机制改革、市场开拓和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对“两型产业”寻求新的突破。目前,首要任务是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的新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两型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经营者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保护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四、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产业结构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把“两型产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1.实现“两型产业”业态多样化。传统的产业结构的格局被完全打破,出现了一定量的新兴行业,在传统的产业、行业内部衍生了许多新业态,这些新兴业态已成为当今“两型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2.“两型产业”企业经营规模化。综观世界“两型产业”强国,一批实力雄厚、规模庞大、模式领先、管理先进的集团企业正引领着“两型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全球最大的旅游企业美国运通公司,建有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的1 700多家营业网点,年营业收入360亿美元,资产总额2 000亿美元。德国途易集团(TUI)拥有3 500家分销旅行社,超过120架飞机,279家酒店(分布28个国家),年接待人数超过2 200万,营业额超过200亿欧元。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支撑起“两型产业”强国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区际竞争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两型产业”行业内部集团化、网络化、连锁化已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

3.产业发展链条化。“两型产业”必将是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产业,必将形成“两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横向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日益明显。一方面,实现市场网络化;另一方面,整个产业正沿着产业链向上、向下无限延伸,形成“混业经营”和“一体化”经营格局。

4.管理手段信息化。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已成大势,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引领“两型产业”的未来。我国“两型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利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五、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环境实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打造“两型产业”环境的高地和投资的洼地

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两型产业”聚集的洼地。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确定之后,措施是关键。合理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两型产业”企业和人才聚集,打造产业集群。

1.盘活存量与发展增量相结合。“两型产业”的特点和当前宏观政策,决定了在发展上我们一方面要着力于改造现有资产,盘活“两型产业”圈的国有资产和土地,进行腾退改造;另一方面与沿线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协商,优化其房产和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得到其积极支持。建设“两型产业”园,打造国家级的“两型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也适当发展增量,支持知名开发企业建设“两型产业”园,鼓励城中改造的产业用地向“两型产业”发展,打造若干“两型产业”集中地。具体要“三谋”:一是要“谋大”,使我们通过改革和建设提升城市群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凝聚各方力量,汇集新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加速发展。二是要“谋深”,使我省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拓展“两型产业”发展的空间。三是要“谋远”,使我们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以城市群为依托,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增强湖南的长远竞争力。

2.发挥文化优势与发挥科技、区位优势相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湖南文化特色。湖湘文化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传统,蕴藏着丰厚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近10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两型产业”的发展提到了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相继构建了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夺得了中国文化发展的20多个“第一”。实验区改革建设要充分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塑造、培育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元素、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因此,实验区“两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在重点推动“两型产业”圈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周边区域发展与科技、文化相关的优势产业。在沿湖、沿江、依山区域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等等,让“两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服务业互相融合、促进,共同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应建设成为我国南方现代化、高效益、综合实力雄厚的滨水型城市群,形成经济繁荣、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大型城市化区域。而“两型产业”将为实验区的发展增光添彩。

3.制定优惠政策与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一方面,制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人才留驻。目前已经起草了相关方案,内容包括:第一,降低创业门槛方面的政策:拓宽准入领域,确立“非禁即许”的原则,放宽注册资本限制、经营场所规定、证照办理限制,降低注册成本。第二,培育创业主体方面的政策:支持学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大中专学生开拓创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创业,提供创业辅导、资金支持、法律援助、低租金办公场所。第三,税费优惠方面的政策:扩大“两免三减半”等政策享受范围,减免工商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给予税收大户一定奖励。第四,财政金融支持方面的政策: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奖励争创名牌,等等。这些措施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在与相应创业扶持政策对接之后,将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立足于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全体从业人员建设孵化器、网站、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举例来说,要使一个具备创意能力的人才从接受培训、租赁办公用房、注册企业、获取业务信息到取得软件、商业洽谈、展览展销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齐全的、迅速的、免费或最低廉的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和运行成本,在“两型产业”的海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目的在于明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两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两型产业”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也是长株潭试验区“两型产业”、“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理查德 E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施密特.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菅谷实.美国传媒产业政策——电信和广播的融合[M].北京:中央经济社,1997.

[5]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7]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黄健.新媒体传播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11):102-105.

[9]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1] 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13] 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 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5] 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6] 邬义钧,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7] 杨建文,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18]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 张伟.传媒盈利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报业,2008,(3).

[20] 周蔚华.当前我国出版业态十大失衡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11-24(5).

[21] 周蔚华.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看出版改革的症结所在[J].中国出版,2005,(4):15-20.

[22]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4)[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2.

[23] 李一鸣,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24] 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1-217.

[25] 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08-212.

篇3

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收益分配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建设部《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北京市城近郊八区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城近郊八区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暂行规定

为规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收益分配管理,培育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建设部《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职工个人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和按成本价购买的公有住房,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

二、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时,由购房人按上市出售的已购公有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所在地的标定地价的10%交纳土地出让金或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在标定地价明确前,土地出让金或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暂按房屋售价的3%交纳。

购房者缴纳土地出让金或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后,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商品住房办理产权登记。

三、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其土地出让金依法上交财政,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已购公有住房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其上交的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按已购公有住房原产权单位的财务隶属关系和财政体制,分别上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专项用于住房补贴。其中已购公有住房原产权属行政机关的,全额上交财政;属事业单位的,50%上交财政,50%返还原产权单位;属事业单位的,全额返还原产权单位。

四、职工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属于规定标准面积内的部分,其售价在每建筑平方米4000元(含)以下部分,全部归出售人所有;售价在每建筑平方米4000元-5000元(含)的部分,80%归出售人所有;售价在每建筑平方米5000元以上部分,50%归出售人所有。售价扣除归出售人所有部分后,余额比照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上交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

属于超标面积部分,其售价扣除售房职工支付的购买超标面积的房价款后,余额比照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上交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

五、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时,除由购房人按第二条规定标准缴纳土地出让金外,其出售收入全部归出售人所有。

六、出售人是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可申请返还其夫妇双方应得的住房补贴,返还额不超过上交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的售房收入部分且不超过职工应得的住房补贴。

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应按有关规定交纳税费。

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实践

行政管理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它形成于19世纪末期。这门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现今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行政管理学专业是非常综合的文科专业,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通才”特点,需要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人事管理、公文写作等基础知识,就业适应性强。

一、现今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之简明特征

1997年我国高教学科专业调整中,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1]这意味着该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向由传统的学术型调整为应用型。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各个大学相差无几,尤其是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方面更是如此。基本分为四大类型:

1、政治类:比如政治学原理、与社会科学、西方行政思想史等。

2、公共管理和政策分析类:比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政府学、社会研究方法等。

3、法学类:比如法学概论、行政法学、宪法学等。

4、基本技能类:比如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与方法、公共关系与公务礼仪等。

二、现今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不足之处

正如我们所知,行政管理是一门具有高强实践性的学科,然而,从我国院校当前专业教学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总结为下列几点:

(一)实践教学的体制不够完善,学校特点不够鲜明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教、学、做”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当如此。然而,当前该专业的教学情况是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并且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很多大学所设定的教学安排都大体相同,学校特点不够鲜明。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现今,大部分教师只是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际经验,让这些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很片面的,不利于开展关于实践的教学课程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规划不合理

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特点主要有:第一,政治类别的课程同经管类别的课程相比,政治类别的课程较多;第二,理论性的课程同操作性的课程相比,理论性的课程较多;第三,课堂的教学课时同实践课时相比,教学课时较多。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

(四)专业教材的不足之处

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并辅助他们学习的主要资料,同时,它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工具。课本内容的编写除了需要从该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着手,还应当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性、阶段性的特点。但是,我国当前行管专业的教材还存在以下缺陷:

1、教材内容的适应性不强

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不够新颖,理论知识偏深,缺乏实际性,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没有得到充分训练与培养,这难以满足行政管理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教材形式多样性不足

当前行管专业教材内容不够灵动,形式缺乏多样性,除了纸质的课本教材,相关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当匮乏,专业课学生辅导书和教师参考书供小于求,这些都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三、现今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之可做的改进

(一)提高实践类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类教学的活动

我国有句古语:“南人善舟,北人善马”,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开发的促进作用。同理,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该学科的特点以及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只是对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具备了粗浅的了解,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才能进一步深化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公共部门管理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应用有关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对实际公共管理情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学校应该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在实践基地中打造出行政管理的工作环境氛围且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流程[2]并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剖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健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授课质量的提升

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授课水平的关键,当下我国高校的行管专业必须从健全教师团队建设着手,提升教师授课质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授课质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完善的教师团队教师队伍的发展应该结合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色,建立一支以专职任课教师为主体,兼职和聘请客座教授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3]。兼职教师应当聘用那些在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客座教授应约请在学术界具有较高认可度的资深学者,以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学术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视眼更加开阔。

2、由老教师引导,新任教师观摩授课新生教师踏入教师行业工作的最初阶段,不提倡立刻登上讲台授课,而应当观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授课方式,从中获得启发并付诸实践。在观摩学习期间,主要安排他们从事听课、助课以及学生作业批改等辅助教学工作。

3、健全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起到教师模范带头作用。

4、安排教师去企事业单位“取经”学校要尽量为教师安排去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定期组织他们去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培训、取经,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适当修改和完善课程体系

行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主,着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以,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应该从课内课程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课程设置要合理规划,重整那些过时、重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课程,削减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

2、转变现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授课理念,应重视提高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增加实践性课程学时,促进公共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开拓学生视眼。

(四)完善教材运行机制

1、增强教材选用的适用性。“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选用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材。合理规划教材的内容,教材编写应与专业建设相联系,与课程开发体系相结合,要使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4]

2、增强教材选用的灵活性。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应对单一纸质教材进行改革,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步伐,整合教材资源,持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作者:郭媛媛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戚焕丽.“通才”教育理念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的应用[J].岱宗学刊,2010(14).

[2]程中美,吴胜,高海红.论新时期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11).

篇5

一、“学术失范”的社会学阐释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五)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规约关联主体的相应行为

篇6

文秘岗位在企业的运行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仅能够传达上级安排的各种指示和下级反馈的工作进度,还可以快速地推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同时,能够促进企业按规划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怎样培养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注重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出文秘的重要价值。

2文秘的含义和职业特点

本文所阐述的文秘工作人员,具体的工作主要有文字的书写和日常事务的接待。文秘的职业性特点是非常强的,对于文书的写作能力有特别专业的要求。文秘职业还具有能力多样性的特点。文秘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出众的社会交际能力。此外,文秘职业具有公共性特点,文秘的工作涵盖了企业的全部方面,包括各项对外事务的处理、公关及接待、各个部门工作之间的沟通和组织协调等,因此体现了明显的公共性。

3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的意义

3.1有利于文秘工作效率的提高

开展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使文秘人员学到更多工作上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多方面能力。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文秘人员能够对学到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加以应用,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文秘经常被当作文职人员,不能得到更多关于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于是主要被安排一些基础的办公室工作,这非常不利于提高文秘的工作效率。

3.2有利于文秘书写能力的增强

文秘经常从事非常多的书写工作,因为没有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经常会出现文秘书写能力比较差,进而导致内容不落地和空洞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力培养之后,可以显著提升文秘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文秘的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进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文秘在书写内容优化方面的价值。

3.3有利于文秘服务意识的强化

文秘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经常只为了快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而忽略了文秘应具备的服务意识。通过加强对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对企业内部管理关系进行非常清晰的区分,进而使其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

4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的措施

4.1加强行政管理知识培训

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当中,最基础的就是加强行政管理知识的培训,从基础知识上提升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一方面,可以采取集体上课培训的方式来进行。由企业人资部门来进行行政管理知识培训相关课件的制作,并交由专门的培训老师来进行接下来的课程培训,在课程中让文秘学到更多行政管理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其行政管理能力。在文秘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之后,必须进行考试以检查文秘人员学习的成果,考试不合格的文秘将仍参与行政管理知识培训直至合格,同时,要切实落实好对培训考核过程的监督。

另一方面,利用轮岗培训的方法来进行。由企业选出一部分行政管理能力比较突出的负责人,作为培训的讲师,之后合理制定一套轮岗培训计划并落实培训,提升文秘人员的行政管理能力。轮岗培训可以实行责任制,培训管理人员对文秘行政管理知识的考核负责,并与绩效挂钩,所负责文秘考核成绩良好的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反之,所负责文秘考核成绩较差的进行相应的处罚。

4.2搭建行政管理技能实践平台

企业不仅要进行行政管理能力知识方面的培训,还要从实践方面进行培养。企业要进行行政管理技能实践平台的建设,让文秘在实践平台上进行实践。

一方面,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给予符合规定标准的文秘工作人员相关的实践岗位,使他们进行行政管理技能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员工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企业选定负责人对文秘在行政管理实践岗位上的具体工作表现进行绩效打分,结合文秘在实际岗位工作开展上出现的缺点,进行相应的经验传输,切实实现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每年要结合实际情况,定期组织行政管理技能比赛,进行知识竞赛和实战模拟。在比赛过程中,把文秘工作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由企业来制定比赛规则,分配小组任务,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为比赛冠军。文秘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行政管理技能比赛来对行政管理知识进行熟悉和实践,通过队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配合来完成任务。通过行政管理技能大赛,既可以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实践行政管理工作的平台,还可以让文秘人员全面认识到自己在行政管理工作上的缺陷。然后在后期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进而实现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

4.3建立行政管理经验交流机制

行政管理能力能够通过互相交流经验来培养。对于企业来说,建立行政管理经验交流机制,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

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建立起行政管理相关经验的沟通平台,例如,微信交流群、百度贴吧、微博话题圈、钉钉群组、OA群组等,借此进行行政管理经验的交流。企业的文秘工作人员能够在这些平台当中进行实时的行政管理经验交流和分享。通过这种渠道来获取有用的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同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实现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另一方面,企业每年定期组织行政管理沟通分享活动。企业利用交流座谈会、经验讨论会等各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沟通分享活动,提高文秘在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储备。文秘通过参与多种多样的行政管理经验沟通分享活动,可以切实提升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

4.4明确定位文秘的行政管理职能

现如今,大部分企业的文秘经常从事文职工作,不能够全面地展现出文秘的职能和职业特性,导致文秘行政管理工作难以发挥作用。对于实现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说,必须明确定位文秘的行政管理职能。首先,必须给予文秘岗位一部分行政管理权力。在企业确定好文秘的行政管理职能基础上,在日常的工作职责范围内,文秘可以行使行政管理的权力,推进相关行政管理工作。

例如,企业专题会议的组织和召开、活动的组织分工和开展、办公室环境专项问题的整改。通过给予文秘工作人员一些行政管理权力,使文秘在行使管理权力的过程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从而培养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其次,制定文秘行政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因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职责划分的不明确,导致文秘工作局限于基础的文职内容,使得文秘的行政管理价值无法发挥。结合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工作中制定出一套行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奖励行政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文秘,反之,对工作成效不佳的文秘进行一定的处罚。通过基于绩效考核的奖惩,能够充分地激发文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人员在企业中努力作出贡献,更加深入地参与行政工作,使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用最大化。

篇7

在培养目标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政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泛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三、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篇8

事业单位考试根据各地的公告要求不同,科目会涉及公共基础知识、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一般都不会指导用书。

1、《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科技人文、行政管理、公文等。并不是所有的考试综合知识就是公共基础知识,要根据具体的考试而看;

2、《职业能力测试》。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

3、《申论》。申论的考察与公务员考察形式相近事业单位。申论主要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产业行话.是IBM等公司根据其客户的实践经验.把多年来在这一新领域进行研究的科学概括。这就是.当一个企业或公司把知识管理工作定位在它的商业战略关键部位时.就能取得成功并得到最大的回报在IBM等现代企业组织内的战略白皮书中,把创新、反应能力、生产率和技能素质作为它的特定商业目标和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帮助公司自身适应知识管理的要求

2.行政管理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知识化管理的转变

2.1行政管理者应学习并运用相关知识对行政进行绩效管理

伴随着现代知识时代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附于对知识经济资产的创新利用.绩效知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经济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组织付给员工工资并不能得到他们的忠心.主要的是给他们供给运用知识经济的机会.使其价值得以实现对于知识经济型管理的劳动,既不好履行计时知识,又不好履行计件知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职“购置”.又不能仅用“哥们意气”收买:既要供给他们比较优越的办公条件,又使他们能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又不能撒手不管.不加领导。由此可见,“现代知识框架下的行政管理”实在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题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合理严谨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其主体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行政绩效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若没有创新能力是无法生存的知识经济要求行政管理必须是创新性的活动同时.在知识更新的速度高速发展下.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行政人员就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世界级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其所著《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就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即他们自身便掌握着部分的生产工具——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我看来.从杜拉克的这一观点出发.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家与知识工作者的关系.已不再是纯粹的雇佣者与被雇佣者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伙人”关系。特别是在设计策划、顾问咨询等服务产业上,这种“合伙人”关系表现的愈加明显现今.世界正在进入“智慧家”与“资本家”平起平坐的时代;智慧家拥有过人的经营、管理智慧或研究开发智慧,其大脑无异于一座宝藏。而今在我国.特别是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如华为等.甚至打出了“知本主义”的旗号.即把知识转化为认股权、股利和红利。在股权安排上.让最有才能的人拥有重要股权。此外.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相应而变据杜拉克所说.由知识型工作者组成的现代组织。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平等的关系。管理者在这种团队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励。知识型工作者不再像传统工人那样受到机器的支配.容易接受有效监督相反,机器在知识型工作者手里能产出什么产品,以及产出什么质量、什么档次的产品.几乎完全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假如离开这种创造性劳动,机器便是一堆废铁知识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生产工具即知识,因而比传统的劳动者拥有更大的独立性、灵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传统的劳动者那样容易被替代。

2.2行政管理知识信息化的加快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途径实现行政管理的知识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增强实力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过程.这一切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行政管理要实现现代化.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不仅如此.行政管理还要实现网络信息化.也就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要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我国.发展到现在为止的现代行政管理领域.其实有很多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从现有水准来讲,对担任现代行政管理职务的人员应增强现代管理技术和应用科技教育.培育最低限度的管理技术知识知识经济时期需求有知识的上层.没知识就没办法足以全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上层管理者首先务必严肃对待学习好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务必的法律知识.学习上层信息管理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形态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掌握基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时展的步伐.当代没有及时创新应变信息讯息的能力就无法生存。

篇10

(一)内容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每一个部分的研究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张而深入。其内容包括公共行政学的一般理论,这些理论是课程的基础,同时理论的得出也是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而来的。除了一般理论还必须研究行政管理的主体、过程、保障、目的等等。公共行政学的主体针对的政府部门、组织以及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公共管理学的过程包括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等等,这些都是公共行政学必需的过程,也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公共行政学的保障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财务、法律、道德以及相应的方法;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是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公共管理学的五个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这一整体中的一个,只有各部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特点

公共行政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政治性与社会性相统一,行政性和社会性在公共行政学中是不相悖,它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行政性,而它又揭示了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中的一般规律。一方面这一学科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另一方面其成果又能被其他的管理学科所接受和共享。另外,公共行政学是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公共行政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指导行政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公共行政学是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多种学科的综合是公共行政学在内容上的特点,它的理论广泛地应用在多种学科中,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但就其自身的研究特点来说,它又是独特的。最后,这一学科在一定阶段是规范的,但也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二、电大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

(一)远程网络教学法

电大的办学模式属于垂直系统,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市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地方和县级单位的分校组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跨区域覆盖面积较广的教学体系,怎样保证教学的质量又不影响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远程网络教学被适时引入,它的优点在于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电大的老师基本集中了全国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些老师讲课的水平和知识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远程网络教学不管中央还是地方的学生都能的到同质量的教学,且这种模式方面易行,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重复观看,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

公共行政学和其他管理学一样,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用,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案例分析法是一种教师基于案例帮助学生达到特地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老师所选用的案例是一个故事,它或者是真实故事或者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总是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它有着具体的教学目的。案例分析法比纯理论教学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收获乐趣,并在快乐中思考问题,提高学习质量。电大是一座开放式的学校,它的学生有全日制,半工半读的也有业余的,这么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生群体,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堂课必须有一堂课的效果,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使得课堂生动、形象不枯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三)多学科综合教学法

这一方法基于以上两种方法,远程网络教学法为电大公共行政学教学的覆盖范围提供了保证,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公共行政学的实用性。多学科综合教学法是结合公共行政学的特点而存在的,公共行政学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只是以便更好地进行行政管理,这就对教学中所涉及的范围提出了要求,不能单一只讲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还应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电大中的公共行政学更是这样,进入电大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在职的工作人员,他们学习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晋升阶段的行政管理能力。电大学校的学生指向性非常明确,这就要求学校也要为这样的目的而服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公共行政学则是管理学中比较独特的一类,它要求主体处理行政工作,而行政工作有面临正方方面面的事情,因此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对行政主体而言就尤为重要、电大公共行政学的多学科综合教学法正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满足这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四)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