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期货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期货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严打非法证券期货经营
《关于进一步打击以证券期货投资为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证监局要加强辖区市场监管,对各种形式的非法证券期货经营活动予以从严、从重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遏制各种非法证券期货经营活动的抬头。要加强与工商、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联合打击非法证券期货交易行为,快速有效地查处各种非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要及时总结经验,切实建立起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长效机制。
国土资源部、发改委、监察部等五部委
检查验收全国土地市场秩序整顿方案出台
检查验收将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实地踏勘用地现场的方式进行。具体内容是: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情况;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清欠情况;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落实情况。其中,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和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是这次检查验收的重点。
国家信息产业部
短信息服务商不得“挂靠”经营
《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各移动通信企业应与已取得相应经营许可的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者合作提供移动短信服务,不得为未取得相应经营许可的信息服务业务提供者提供相关接入服务”。基础运营商如为未经许可的信息服务商提供接入,要负连带责任。
中国人民银行
一季度农业贷款大幅增加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末,各银行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406亿元,比年初增加1502亿元,同比多增2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760亿元,比年初增加1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61亿元,新增额占全部农业贷款新增额的94%;农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646亿元,比年初增加9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77亿元,新增额仅占农业贷款新增额的6%。今年农业贷款的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为农业短期贷款的增加,反映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对农业春耕生产的流动资金信贷支持力度大大增强。
国家发改委
对销售电价水平做出调整
这次调整的主要是非居民用电的价格。调整幅度平均每千瓦时提高1.4分人民币。如适当提高燃煤机组上网电价,将全国省级及以上电网调度的燃煤机组上网电价一律提高每千瓦时0.7分钱;相应调整电网销售电价,全国各省级及以上电网经营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含贫困县农业排灌)、化肥生产用电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在目前基础上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钱。
中国银监会
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试行规程制定
《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有关内容。《规程》主要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强化持续监管手段,完善非现场监管系统,实现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持续监控和动态分析。
据介绍,《规程》侧重非现场监管工作程序的规范,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反馈与使用、信息归档与管理等阶段,基本规范了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规程》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监管信息为主线,建立了监管部门持续识别、监测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的操作规程。
中国保监会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施行
篇2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 证监会令【第130号】
第一条 为了规范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向投资者销售公开或者非公开发行的证券、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公开或者非公开转让的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或者为投资者提供相关业务服务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向投资者销售证券期货产品或者提供证券期货服务的机构(以下简称经营机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本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在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勤勉尽责,审慎履职,全面了解投资者情况,深入调查分析产品或者服务信息,科学有效评估,充分揭示风险,基于投资者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产品或者服务的不同风险等级等因素,提出明确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将适当的产品或者服务销售或者提供给适合的投资者,并对违法违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条 投资者应当在了解产品或者服务情况,听取经营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能力审慎决策,独
立承担投资风险。
经营机构的适当性匹配意见不表明其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
第五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本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对经营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进行监督管理。
证券期货交易场所、登记结算机构及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统称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对经营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进行自律管理。
第六条 经营机构向投资者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时,应当了解投资者的下列信息:
(一)自然人的姓名、住址、职业、年龄、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注册地址、办公地址、性质、资质及经营范围等基本信息;
(二)收入来源和数额、资产、债务等财务状况;
(三)投资相关的学习、工作经历及投资经验;
(四)投资期限、品种、期望收益等投资目标;
(五)风险偏好及可承受的损失;
(六)诚信记录;
(七)实际控制投资者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八)法律法规、自律规则规定的投资者准入要求相关信息;
(九)其他必要信息。
第七条 投资者分为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普通投资者在信息告知、风险警示、适当性匹配等方面享有特别保护。
第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是专业投资者:
(一)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经行业协会备案或者登记的证券公司子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
(二)上述机构面向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产品、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信托产品、经行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
(三)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
(四)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2000万元;
2.最近1年末金融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
3.具有2年以上证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投资经历。
(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
1.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2.具有2年以上证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投资经历,或者具有2年以上金融产品设计、投资、风险管理及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属于本条第(一)项规定的专业投资者的高级管理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律师。
前款所称金融资产,是指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等。
第九条 经营机构可以根据专业投资者的业务资格、投资实力、投资经历等因素,对专业投资者进行细化分类和管理。
第十条 专业投资者之外的投资者为普通投资者。
经营机构应当按照有效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要求,综合考虑收入来源、资产状况、债务、投资知识和经验、风险偏好、诚信状况等因素,确定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其进行细化分类和管理。
第十一条 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四)、(五)项规定的专业投资者,可以书面告知经营机构选择成为普通投资者,经营机构应当
对其履行相应的适当性义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普通投资者可以申请转化成为专业投资者,但经营机构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同意其转化:
(一)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1年末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且具有1年以上证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投资经历的除专业投资者外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30万元,且具有1年以上证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投资经历或者1年以上金融产品设计、投资、风险管理及相关工作经历的自然人投资者。
第十二条 普通投资者申请成为专业投资者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经营机构提出申请并确认自主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后果,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经营机构应当通过追加了解信息、投资知识测试或者模拟交易等方式对投资者进行谨慎评估,确认其符合前条要求,说明对不同类别投资者履行适当性义务的差别,警示可能承担的投资风险,告知申请的审查结果及其理由。
第十三条 经营机构应当告知投资者,其根据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所提供的信息发生重要变化、可能影响分类的,应及时告知经营机构。经营机构应当建立投资者评估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充分使用已了解信息和已有评估结果,避免重复采集,提高评估效率。
第十四条 中国证监会、自律组织在针对特定市场、产品或者服务制定规则时,可以考虑风险性、复杂性以及投资者的认知难度等因素,从资产规模、收入水平、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认购最低金额等方面,规定投资者准入要求。投资者准入要求包含资产指标的,应当规定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前一定时期内符合该指标。
现有市场、产品或者服务规定投资者准入要求的,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第十五条 经营机构应当了解所销售产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信息,根据风险特征和程度,对销售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划分风险等级。
第十六条 划分产品或者服务风险等级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流动性;
(二)到期时限;
(三)杠杆情况;
(四)结构复杂性;
(五)投资单位产品或者相关服务的最低金额;
(六)投资方向和投资范围;
(七)募集方式;
(八)发行人等相关主体的信用状况;
(九)同类产品或者服务过往业绩;
(十)其他因素。
涉及投资组合的产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产品或者服务整体风险等级进行评估。
第十七条 产品或者服务存在下列因素的,应当审慎评估其风险等级:
(一)存在本金损失的可能性,因杠杆交易等因素容易导致本金大部分或者全部损失的产品或者服务;
(二)产品或者服务的流动变现能力,因无公开交易市场、参与投资者少等因素导致难以在短期内以合理价格顺利变现的产品或者服务;
(三)产品或者服务的可理解性,因结构复杂、不易估值等因素导致普通人难以理解其条款和特征的产品或者服务;
(四)产品或者服务的募集方式,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公募产品或者相关服务;
(五)产品或者服务的跨境因素,存在市场差异、适用境外法律等情形的跨境发行或者交易的产品或者服务;
(六)自律组织认定的高风险产品或者服务;
(七)其他有可能构成投资风险的因素。
第十八条 经营机构应当根据产品或者服务的不同风险等级,对其适合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投资者类型作出判断,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分类,对其适合购买的产品或者接受的服务作出判断。
第十九条 经营机构告知投资者不适合购买相关产品或者接受相关服务后,投资者主动要求购买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者接受相关服务的,经营机构在确认其不属于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类别的投资者后,应当就产品或者服务风险高于其承受能力进行特别的书面风险警示,投资者仍坚持购买的,可以向其销售相关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
第二十条 经营机构向普通投资者销售高风险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应当履行特别的注意义务,包括制定专门的工作程序,追加了解相关信息,告知特别的风险点,给予普通投资者更多的考虑时间,或者增加回访频次等。
第二十一条 经营机构应当根据投资者和产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变化情况,主动调整投资者分类、产品或者服务分级以及适当性匹配意见,并告知投资者上述情况。
第二十二条 禁止经营机构进行下列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活动:
(一)向不符合准入要求的投资者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
(二)向投资者就不确定事项提供确定性的判断,或者告知投资者有可能使其误认为具有确定性的意见;
(三)向普通投资者主动推介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者服务;
(四)向普通投资者主动推介不符合其投资目标的产品或者服务;
(五)向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类别的投资者销售或者提供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者服务;
(六)其他违背适当性要求,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经营机构向普通投资者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前,应当告知下列信息:
(一)可能直接导致本金亏损的事项;
(二)可能直接导致超过原始本金损失的事项;
(三)因经营机构的业务或者财产状况变化,可能导致本金或者原始本金亏损的事项;
(四)因经营机构的业务或者财产状况变化,影响客户判断的重要事由;
(五)限制销售对象权利行使期限或者可解除合同期限等全部限制内容;
(六)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适当性匹配意见。
第二十四条 经营机构对投资者进行告知、警示,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
重大遗漏,语言应当通俗易懂;告知、警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送达投资者,并由其确认已充分理解和接受。
第二十五条 经营机构通过营业网点向普通投资者进行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告知、警示,应当全过程录音或者录像;通过互联网等非现场方式进行的,经营机构应当完善配套留痕安排,由普通投资者通过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的电子方式进行确认。
第二十六条 经营机构委托其他机构销售本机构发行的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审慎选择受托方,确认受托方具备代销相关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资格和落实相应适当性义务要求的能力,应当制定并告知代销方所委托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适当性管理标准和要求,代销方应当严格执行,但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其他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经营机构代销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应当在合同中约定要求委托方提供的信息,包括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产品或者服务分级考虑因素等,自行对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并履行投资者评估、适当性匹配等适当性义务。委托方不提供规定的信息、提供信息不完整的,经营机构应当拒绝代销产品或者提供服务。
第二十八条 对在委托销售中违反适当性义务的行为,委托销售机构和受托销售机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在委托销售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九条 经营机构应当制定适当性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投资者分类、产品或者服务分级、适当性匹配的具体依据、方法、流程等,严格按照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分类、分级,定期汇总分类、分级结果,并对每名投资者提出匹配意见。
经营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落实与适当性内部管理有关的限制不匹配销售行为、客户回访检查、评估与销售隔离等风控制度,以及培训考核、执业规范、监督问责等制度机制,不得采取鼓励不适当销售的考核激励措施,确保从业人员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
第三十条 经营机构应当每半年开展一次适当性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主动报告住所地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
第三十一条 鼓励经营机构将投资者分类政策、产品或者服务分级政策、自查报告在公司网站或者指定网站进行披露。
第三十二条 经营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妥善保存其履行适当性义务的相关信息资料,防止泄露或者被不当利用,接受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自律组织的检查。对匹配方案、告知警示资料、录音录像资料、自查报告等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0年。
第三十三条 投资者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按规定需要提供信息的,所提供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投资
者根据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所提供的信息发生重要变化、可能
影响其分类的,应当及时告知经营机构。
投资者不按照规定提供相关信息,提供信息不真实、不
准确、不完整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经营机构应
当告知其后果,并拒绝向其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 经营机构应当妥善处理适当性相关的纠纷,与投资者协商解决争议,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和配合投资者提出的调解。经营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存在过错并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经营机构与普通投资者发生纠纷的,经营机构应当提供相关资料,证明其已向投资者履行相应义务。
第三十五条 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监管中应当审核或者关注产品或者服务的适当性安排,对适当性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经营机构严格落实适当性义务,强化适当性管理。
第三十六条 证券期货交易场所应当制定完善本市场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适当性管理自律规则。
行业协会应当制定完善会员落实适当性管理要求的自律规则,制定并定期更新本行业的产品或者服务风险等级名录以及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的投资者类别,供经营机构参考。经营机构评估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等级不得低于名录规定的风险等级。
证券期货交易场所、行业协会应当督促、引导会员履行适当性义务,对备案产品或者相关服务应当重点关注高风险
产品或者服务的适当性安排。
第三十七条 经营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对经营机构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参加培训等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八条 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违反本办法规定,存在较大风险或者风险隐患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按照《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条、《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的规定,采取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三)项至第(六)项、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按照《证
券投资基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
第八十四条、《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予以处理。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项至第(二)项、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三条、《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六十六条予以处理。
第四十一条 经营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条,未按规定对普通投资者进行细化分类和管理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未按规定进行投资者类别转化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未建立或者更新投资者评估数据库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未按规定了解所销售产品或者所提供服务信息或者履行分级义务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未按规定划分产品或者服务风险等级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未按规定录音录像或者采取配套留痕安排的;
(七)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未按规定制定或者落实适当性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关制度机制的;
(八)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未按规定开展适当性自查的;
(九)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未按规定妥善保存相关信息资料的;
(十)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十八条至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三条规定,未构成《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七条,《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四条,《期货交易管理
条例》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规定情形的。
篇3
今年1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国家又召开了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就资本市场建设作出具体部署。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我们要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治区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推动全区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一、我区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区的资本市场自1994年5月第一支股票内蒙华电上市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市场建设力度,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2011年底,全区境内上市企业达到22家,还有6家企业在香港、美国等境外市场上市。境内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已经突破了400亿元。2011年,全国证券市场估值水平不断下降、新股上市数和融资额明显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治区的新股上市仍然实现了新的突破。先后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1 家企业的首发申请通过了证监会审核。今年一季度,又有1家企业的首发申请通过了审核,还有1家企业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46.6亿元,2家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8亿元。企业上市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年,上市企业利用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优势,积极实施并购重组,推进了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在自身迅速成长的同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和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治区的债券市场融资也取得较大进展。随着企业融资理念的更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截至2011年底,全区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627亿元,其中发行企业债198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291 亿元,发行中期票据137亿元,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亿元。经过努力,全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多渠道及股权、债权多方式融资的局面。
自治区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恒泰证券公司、日信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了很大拓展,在推荐企业上市、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取得突破。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全区新增证券营业部8家、期货营业部2家,其中证券营业部已遍及所有盟市,网点布局更趋合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企业融资总体上依靠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约占全部融资的1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2011年全区通过债券市场融资197亿元,并且发行债券的多为大企业,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比较困难。
二是上市企业数量少、市场规模小。目前,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上市企业都在200家以上。自治区境内上市企业数在全国位居第27位,并且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再融资能力不强等问题。一般来讲,证券化率即证券总市值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比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越发达。据统计,日本证券化率为81.5%,美国、英国证券化率均在120%以上。目前内蒙古上市企业总市值2544亿元,证券化率只有17.8%。
三是目前上市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他行业的上市企业很少,高新技术行业还没有上市企业。从地区看,全区28家上市企业中有19家集中在呼包鄂地区,巴彦淖尔、呼伦贝尔和兴安盟3个地区尚处于空白。
四是后备资源挖掘不够、企业上市潜力没有充分发挥。虽然有100多家后备上市企业,但条件成熟的不多,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数量有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断档的可能。
五是全区仅有2家证券公司,并且资产规模偏小,证券机构盈利模式也较为单一。
这些问题和差距,也说明自治区发展资本市场还有着巨大的空间。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把全区资本市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高度重视发展资本市场
篇4
2009年中国期货市场呈现出对比鲜明的两个主题:
一是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发展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场内衍生品市场成为共识,进行品种创新更是当务之急,股指期货已箭在弦上。二是随着流动性充裕的持续和新品种陆续上市,2009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大幅上升,全年有望接近130万亿元,连续五年高速发展。
2009年,对于正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期货市场而言,危机并未因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发生。但连续几年的规模扩张,基本上还是量的叠加。2010年,我们期待中国期货由量变转向质变。
期货公司分类分级管理的实施为期货行业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空间。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专家资源,让企业在衍生品市场上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折冲将成为现实。
1.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培育机构投资者
开展以商品交易顾问(CTA)为代表的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则可以成为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突破口。由期货公司设立或控股投资公司,由投资公司扮演CTA的角色,是培育专业期货机构投资者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当前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制度正在被逐渐破除,加快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成长步伐,加强国内机构投资者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2.开展期货咨询业务,提供专业服务
作为最了解期货的机构,期货公司应当被允许开展期货咨询业务,产品可以包括从收费信息到深度分析报告再到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套保方案。面对境外期货公司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国期货公司需要尽快发展起咨询业务,以便掌握未来市场全面开放后的话语权。
3.开放境外期货业务,释放专家能量
过去两年境外套保巨亏案集中爆发,期货公司的专家优势还未能得到发挥,近期开放境外期货业务的呼声愈加强烈。我们认为不但要开放境外期货交易,中国期货公司还应该通过自身专业优势来服务企业的境外套期保值业务。目前,证监会期货监管二部已经成立,从功能定位来看,它囊括了对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审核和监管。因此,开放境外期货业务指日可待,而期货公司分类分级的实施也为期货公司开展境外套保服务业务提供了可能。
篇5
放眼未来,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加大对新型、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随着期货成熟品种的不断增加,新的期货品种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在相关产业和领域同时懂得期货和现货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在期货资产管理项目和境内外期货等新型的业务推出后也必然要求期货公司能够拥有一支与之匹配的高水平的管理团队[1]。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需要一批有相关领域的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熟悉海内外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当前期货行业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抓好期货行业人才的建设工作可以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支撑。
1.新形势下期货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形势和期货市场的招聘情况看,新形势下期货行业人才需求呈现了以下特点:
多科背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但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多科背景,从证券和期货市场来看,不论是投资标的的股票还是债券、期货等产品都与其他金融工具一样,涉及到了各个行业和专业领域,仅仅具有金融和期货方面的知识或者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是不足够的。单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对投资对象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以及进行估值工作,必须至少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将一个期货产品较为合理地估评出来。所以期货行业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多科背景,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技术岗位和研究岗位,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时有理工科类专业背景的应聘者会得到优先聘用的破格机会[2]。
创新型人才。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创新型人才,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动。谁在市场优先抢占了创新性,谁就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最大的主动性[3]。不论是创业板还是股指期货,各种不同期货产品的推出都在刺激着期货市场的增值以及期货行业规模的扩大。虽然目前我国在证券期货行业采取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因而从业者要在期货行业必须同时持有从业证和执业证两个证书才能加入期货行业,这样的人才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创新性的培养,但是从应用型人才的视角来看,高等院校教育与市场和社会中的在职培训以及从业资格的获取三者之间不存在冲突,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很好地将三者统一起来。
国际化素养。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交流也日渐频繁,证券和期货行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日渐增多,因此对新形势下期货行业人才在国际化这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视野开阔的人更容易受到企业的垂青[4]。另一方面,期货行业属于资本市场的高级市场经济形式,对于期货的研究和投资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实际操作经历,所以对应聘者的教育背景的要求相应较高。并且证券与期货都属于行业专业性和理论性很强的领域,因此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又是不足够的,需要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和开阔的投资视野,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2.关于新形势下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高校方面。为了满足期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高校纷纷设立证券投资学院,期货证券学院等,以及设立了金融投资学、期货投资学等专业,从教育和培养规格上保证了期货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加强证券和期货投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没有成立相关学院以及设立相关专业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市场和社会层面增加培训的岗位,设置管培生等等,或者在经济相关专业增添新的证券和期货知识方面的课程,为期货行业人才的输入提供一个很好的高校人才输送平台的支持。同时,可以在校内设置跨专业选修的课程,毕业时以双学位证书毕业,在大三开始修习金融期货方面的课程来提供不同的学科背景的学生了解期货市场的动力。
市场方面。本科教育所教授的知识是从理论层面上解释了一些期货和证券投资方面的基本问题,而新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容易受到新环境和新的突况的冲击,导致从业人员对新问题无从下手。在市场方面,可以结合聘用者的不同专业背景以及个人情况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个时间较长的实习环节,立足于未来期货市场的良好、稳步的发展,有必要对新入行的从业者进行一个培训工作来加强从业者对于期货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5]。另外,可以采用课堂教育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上课模式来加强校内学生的实训能力,在考虑证券期货人才的交叉培养时,结合各大院校自身特点有序添加一些有趣的选修课来帮助在校生理解期货行业的全貌。
社会方面。证券期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论是投资标的的股票还是债券、期货等产品都与其他金融工具一样,涉及到了各个行业和专业领域,仅仅具有金融和期货方面的知识或者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是不足够的,所以在社会层面,注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提高期货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良好途径。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动,比如可以让由国外引进的创新型人才组织一些教育培训组织来帮助一些期货行业内企业做员工在职培训。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员工对期货新产品的了解和运作,而企业内部的中高层管理者可以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帮助期货行业解决“用人难”的问题,并且可以将合作办学的领域拓展到邀请一些国外的高校和机构来中国进行合作,或者定期安排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出国接受教育培训,培训期满则返国到定岗的期货企业工作。
篇6
在2月10日的讲话中,指出,2003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但在经济加快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能源、交通和部分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因此,在2004年要有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正确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说,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素质和竞争力,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深化国有银行改革,重点做好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也要深化改革;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要深化保险体制改革;要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扩大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对外开放。
周小川:公布调控目标
在2月10日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周小川行长公布了2004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左右。
周小川行长首次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探索建立有关部门间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制定防范金融危机的应急处置预案,实现金融调控与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刘明康: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化银行业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把完善公司治理和健全风险内控作为坚持不懈的目标任务,切实提高银行业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做好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以及农信社的改革工作。
尚福林:评点《若干意见》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中,高度评价了国务院日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2004年继续加强市场基础建设,不断强化监管工作,严格规范市场主体运作行为,切实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积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全面提高市场效率,积极营造富有竞争力的投资和融资环境,为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篇7
18年后,曾经偃旗息鼓的国债期货重新启动,不少人仍对1995年发生的“3.27”违规操作事件心有余悸。究竟重启国债期货的益处是什么?其投资者构成是怎样的结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相信了解了这些基本要素,投资者会对这一品种有更好的认识。
规避利率风险
据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介绍,国债期货是国际上成熟的金融期货产品,也一直是中金所的重要储备品种。
上市国债期货能够为市场提供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形成由债券发行、交易、风险管理三级构成的完整的债券市场体系;为债券市场提供有效的定价基准,形成健全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有利于活跃国债现券交易,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推动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有助于促进债券发行,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他认为,国债期货有助于规避利率风险,我国维持负利率水平已达24个月,投资者和普通百姓面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双重风险束手无策;国债期货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为债券市场提供有效的定价基准,形成健全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另外,目前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时机成熟,而且其对A股市场无大影响。
机构投资者的天下?
关于国债期货的投资者构成,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证券部总经理罗东原曾在“国债期货投资暨国债期货重启运行展望高峰论坛”中表示,国债期货就是机构的市场。从国外发展情况来看,国债期货就是机构为主的市场。我们国家在银行和保险机构在我们国债市场也是重要的机构,银行现在持有国债现货比重是67%,其实保险公司持有5%,主要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国债最大的持有者。
目前国债期货参与的模式主要是客户模式,以客户模式参与,需要银行在期货公司开户,来进行交易。另一个主体是保险公司,保监会目前已经同意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但保险公司什么时候参与国债期货,还需要期待一段时间。可能首批参与者还是以证券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来参与,证券公司债券与资产管理公司发的理财产品将会是国债期货的主力军。
再一个主体是基金公司,证监会也公布了关于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国债期货的指引。目前能够参与国债期货主要是股票型的基金,混合型的和债券型的基金,货币基金和一些短期的基金还不能参与。期货公司目前主要是国债期货的经纪业务。其他的关于信托、社保、企业年金、QFII甚至RQFII目前还在起步筹备阶段,允许他们参与的政策还不会很快出来。
除了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也可参与国债期货。据了解,在国泰君安期货公司,部分做过股指期货的个人投资者已转战国债期货交易。据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研究总监陶金峰表示,如果商业银行和保险进来,国债期货市场将在三到五年将带来500-1000亿元的增量资金。股指期货自2010年4月运行三年多以来,市场新增存量保证金(包括占用的和没有占用的)约为500亿-600亿元。在今年年底前,他预计国债期货市场可能会带来上百亿元的存量资金增量。
国债期货影响因素
目前来看,影响国债和国债期货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呈现出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变化,投资盈利率也随之上升或下降。国债现券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也反映到国债期货价格上,即期货价格变动也受到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
二是,宏观政策。国债现券价格与利率水平是反向相关的,国家经济形势趋好时,国债价格通常会下降;国家经济形势变差时,国债价格通常会上升。
三是,通货膨胀。CPI同比增速与中长端利率产品收益率走势密切相关。2002年至今,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CPI同比增速的相关系数接近0.7。
四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流动性传导。当市场中流动性明显偏紧时,债券市场、尤其是利率产品收益率将受到较大影响。具体的传导顺序:资金市场 短端利率产品中长端利率产品。此类影响多为短期因素。
五是,债券供求和心理因素国债供给量大,需求减少,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国债价格下跌;国债供给量小,需求增加,国债价格上涨。
六是,汇率。若某国汇率币值上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利率会相对下降。这是因为更多的外资会流入该国市场,降低资金成本,反之亦然。
以上只是对国债期货影响因素的整体性归纳,当然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都需注意风险防范,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
TIPS:
国债期货的手续费
据了解,中金所在9月2日了《关于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自2013年9月6日起上市交易,首批上市合约为2013年12月、2014年3月及6月合约,挂盘基准价、可交割国债及其转换因子由中金所在合约上市交易前公布。
《通知》明确,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手续费标准暂定为每手3元,交割手续费标准为每手5元。为从严控制上市初期市场风险,5年期国债期货各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暂定为合约价值的3%,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中旬的前一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暂定为合约价值的4%,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旬的前一交易日结算时起,交易保证金暂定为合约价值的5%。上市当日各合约的涨跌停板幅度为挂盘基准价的±4%。
篇8
此外,郭树清还透露将研究QFII2与RQFII2的可行性,试点开展QDII2,这意味着境内外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也有望开闸。
一端是“请进来”,一端是“走出去”,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已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改革,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本项目开放,其影响将超越资本市场本身。
扩容提速
十年以来,在是价值投资还是“抄底”的质疑中,QFII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热情从未减退,并在A股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最新QFII名录(2012年12月)中,QFII数量已达207家。据统计,2012年,监管部门批复新QFII达72家,创下十年之最。
RQFII方面,自2011年底开闸以来,其发展速度亦相当惊人。内地部分金融机构的香港子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投资于A股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日益受到境外资金的青睐。2012年11月中旬,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增加20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
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共有169家QFII机构累计获得374.4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较2011年底的总额度增加158.03亿美元。此外,共有券商系及基金系的24家RQFII机构累计获得67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即目前两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已经达到2991.47亿元。
而来自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总市值为26.66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7.94万亿元,上述两类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1.67%。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2012年6月的《新兴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监管》报告显示,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和台湾地区的持股市值都在30%左右。此外,除了中国和阿联酋对QFII设有投资额度限制外,其他国家地区均没有额度的限制。
按照监管部门此次表达的意愿,在QFII和RQFII扩容至目前9至10倍的情况下,即使A股流通市值保持不变,上述两类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的流通市值也将达3万亿元。这意味着,要达成上述目标,监管部门需要引进高达2.7万亿元的境外长期资金。
1月22日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郭树清对2013年资本市场工作做出十项安排,其中一条是就是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QFII、RQFII的投资额度,增加投资便利性。
早在2012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主要负责人已带队分赴欧洲、美国和日韩市场,对全球资产管理机构进行QFII业务推介活动。
中方各代表团与养老金、基金等大型机构举行了73场一对一的会谈,在投资机构集中的城市举行了8场集体推介会,参加的境外机构达201家,管理资产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
全球资产再配置机遇
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日益增强的同时,QFII们也在积极行动。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目前摩根士丹利已在全球新兴市场的配置中,将中国市场放到了第一位。”摩根士丹利亚洲及新兴市场首席策略师郭强盛对记者表示。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也表示,近期不少国外投资机构积极争取QFII资格,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很多QFII机构对于中国市场非常期待,申请额度的意愿也比较强烈。
除欧美的资产管理机构外,韩国、日本、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等国的“国家投资队”均对A股市场表示了浓厚兴趣。2012年6月底,卡塔尔投资局相关人士表示他们正在向证监会申请50亿美元的QFII额度。
野村证券近日称,日本执政的自民党考虑设立规模或高达50万亿日元(5580亿美元)的基金购买外国证券,虽未明言这笔巨款将主力投放于哪类资产、哪些市场,但不排除其考虑中国市场的可能。
据瑞银中国证券部总监夏阳观察,随着欧洲和美国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对欧洲的投资敞口额度正在慢慢下降,在美国市场的投资比例也出现波动,但亚洲市场的投资比重出现较大调整,尤其是中国香港和内地市场。
目前,瑞银集团以总数超10亿美元的QFII持有额度排行前列,而且拥有“A股市场全牌照”的国内瑞银证券,也是服务海外QFII投资者的主要券商。
在接触大量海外大基金客户的夏阳看来,在全球资产再配置的调整中,投资中国确实有增长的动力。同时监管机构看准机遇向全球宣传投资中国,并在制度创新上提供更多的投资便利性,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
“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在提升,资金从成熟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在中国加快QFII审核、增加投资额度、降低资格标准等措施后,预计境外资金流入A股市场的规模将增加。”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
正确的战略选择?
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常务总监兼联席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随着内地与境外市场的融合与联系进一步紧密,以及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完全可兑换,未来会有更多的境外投资人进入A股,这会对内地股市产生正面的影响。
1月16日,郭树清在经济学人峰会上指出,研究发现,QFII稳定了中国股市。因为一方面,QFII在准入方面选取的是大型的、管理完善的企业,企业治理比较好。另外一方面,QFII持股周期更长。
一位QFII基金分析师对记者说:“QFII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在A股市场买A股,同时也可买B股,逐步将A、B股差价拉近。以QFII机制参与沪、深A股交易的境外投资机构,多会以境外惯用的会计、核算、风险评估、信贷评级等指标制订投资策略,因而促使A股上市公司加速向国际基准靠拢。”
在发挥稳定市场和引导价值投资理念作用的同时,QFII对证券市场成熟与开放亦有贡献。如实行QFII制度之前的台湾地区,股市低迷,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机活动盛行,通过引入QFII制度,建立了证券市场上“价值投资”的理念,调整了证券市场主体结构,有效地重建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
但瑞银中国证券部总监夏阳认为,监管层希望更多外资进入并不意味着会仓促暴增,未来QFII额度增长的基调仍然以循序渐进为大前提。
“为了避免外资大幅度撤离、经济和货币危机的风险和影响,QFII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占比逐渐上升的长期过程,可能在未来5至10年里达到现有规模的5倍。”夏阳表示。
长期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经济学家金岩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QFII和RQFII大扩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和郭树清上任后的一系列表态和举措相吻合的必然之举。
金岩石说,“早在2012年6月7日,在郭树清所作的《中国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的报告中,就可以明显看出管理层在对待财富管理和资本流动上的基本思路,就是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理财市场作为财富产业来界定,而财富管理产业的壮大必须要有国际资本的介入,请QFII来‘作客’是必然的选择。”
在QFII扩容大背景下,对于一些基金公司尤其是拥有强大外方股东背景的公司而言,可谓推开了业务拓展的一扇新窗户。
由于一些QFII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寻找投资顾问,而这一角色通常由国内基金公司来承担。一个被广为引用的例子是海富通基金公司的QFII投顾业务。自2004年末开始,海富通为QFII及其他多个海内外投资组合担任投资咨询顾问,截至2012年3月31日,投资咨询及海外业务规模近222亿元人民币,几乎接近于304亿人民币的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
而从中国金融改革来看,扩大QFII、RQFII投资额度,吸引外国资金入市有着更深远的意义。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指出,特别是RQFII的资金,因为RQFII的背景与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关,所以一定与未来汇率机制的改革、资本项下的进一步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
RQFII、QDII升级版憧憬
无论是QFII还是RQFII的扩容,仍只是旧有框架下的延续,市场真正期待的是升级版本的出现,即QFII2与QDII2将直接对接个人投资者。
郭树清1月14日透露,在与香港当地机构投资者座谈时,他们建议开放人民币合格境外个人投资者,郭树清认为“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值得研究”。此外,他指出,证监会将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安排,试点开展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即QDII2)。
据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透露,证监会对推出RQFII2及QDII2反应正面,因为无论是RQFII2及QDII2都是在现有的QFII及QDII制度框架下运行,进行额度管理,并非完全放开,风险是可控的。此外,RQFII2及QDII2均会对投资资格有所限制,主要面向境内外有一定投资能力的高净值客户。
篇9
关键词:保险公司 财务风险 防范
保险公司作为专业化从事风险聚集、风险分散和控制的经济组织,依据大数法则经营风险,在一定意义上风险是保险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同时作为一个金融企业,保险公司因其业务特性具备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其中2014年新华人寿、平安集团、太平保险高达93%。外来资金规模远超自有资金,直接表现为保险公司高财务杠杆所带来的实际财务受益与预期受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即财务风险。从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巴林银行倒闭”,到日本的互助生命保险公司宣布进入破产程序,再至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中破产倒闭或寻求政府破产保护的AIG、ING、大和生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精确剖析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据此制定具备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日益成为保险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一、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剖析
(一)经营成本控制不力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行业的全面复苏,业务规模及经营主体增速显著。截至2013年,我国实现保费收入1.72万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率达11.2%,位列全球排名第四位,保险公司由2004年的68家增至174家。行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的是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处于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中,经营主体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通常会在手续费、渠道维护、销售促销等环节违规操作,直接增加公司经营成本。以产险公司的财务分析框架图(图1)可以看出,在投资收益不理想的环境下,综合成本率是决定财险公司业务盈利能力的最核心的财务指标。因此,经营成本的管控不力,直接制约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削弱对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投资收益亟待提高
2013年保险业在险资运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包括多元化投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共实现投资收益3658.3亿元,收益率5.04%,同比增长48.7%,属于近年来的较好水平。但纵观2008-2013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平均水平,仍低于寿险产品5.5%的精算假设(图2)。
由图1可知,投资收益作为净利润的组成部分,其状况优劣直接改变公司财务风险水平。首先,保险行业作为国家“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通过管控风险为社会经济提供保障和支持,因此为确保险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的协调,监管机构对险资的投资领域及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保障保险行业经营稳定性的同时制约了险资的投资收益率;其次,国内资本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及监管漏洞,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多采取谨慎态度,导致投资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保险业属于负债型金融企业,险资尤其寿险公司具备长期性的、稳定性的特点,对于资产和期限的匹配性要求较高,多用于中长期投资。而我国的保险公司不论来源和期限长短,资金多用于短期投资上,直接制约了险资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再次,保险行业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及保险公司的金融综合化发展趋势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及财务分析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而保险行业处于整体人才匮乏阶段,加剧了公司财务风险。
(三)内部控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近年来保险行业呈现膨胀式发展,保险公司规模快速扩增,不可避免的凸显诸多问题,存在于承保、核保、查勘、理赔等多个环节,且目前财务大集中的管理模式被行业普遍采纳,导致内部财务管理及监督制度不完善,如预算管理的流于形式、资本金提取不足、责任准备金提存不实、单证管理存在漏洞等,削弱公司经营者对财务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管控能力,助长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保险金融化、集团化作为保险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目前已形成一批保险金融集团(表3)。保险金融化在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切实加剧了保险公司财务的管控难度,综合化经营增加了风险在各集团内部机构中传导的可能性,并体现于财务报表中,造成额外的财务损失,诱发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业务类型\&旗下主要控股或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业务\&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小额消费信贷\&银行业务\&平安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投资业务\&平安资产管理、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期货、平安大华\&中国人保\&保险业务\&人保产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中国人保(香港)、中盛国际保险、中人经纪、中元经纪\&投资业务\&人保资产管理、人保投资、人保资本、华闻控股\&中国人寿\&保险业务\&人寿养老保险、人寿财产保险、人寿保险\&银行业务\&广发银行、民生银行\&投资业务\&中信证券、中诚信托、人寿资产管理\&中国太保\&保险业务\&太保寿险、太保产险、太保养老保险、太保香港、太平洋安泰\&投资业务\&太平洋资产管理\&]
(四)巨灾风险防范缺失
我国地处全球二大灾害带,受全球地质构造、气候等影响,属于地震、暴雨等巨灾风险多发地带,且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损失巨大。然而我国巨灾保险基金制度不完善、再保险市场起步晚且规模小、巨灾风险证券化能力不足,导致保险行业遭遇灾难性事故时力不从心,2008年我国雪灾共造成经济损失约1516亿元,保险公司实际赔付金额为50―60亿元,只有约5%的经济损失获得了保险赔付,而2005年美国因“卡特里娜”飓风致损约1000亿美元,保险公司最终赔付金额占损失金额的30%以上。巨灾风险应对能力确实不仅无法体现保险行业经济补偿及社会管理的职能,更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造成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突发巨灾风险,防范巨灾风险引发财务风险,是我国保险业应着重关注的研究点。
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财务风险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内部各类风险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组织结构以及顺畅的运行机制,才能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一)深化改革经营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价格战来争夺市场只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要改变保险公司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控制经营成本,唯有提高风险意识、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整合公司及市场有效资源加以利用,密切关注市场导向,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产品差异化创新和渠道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保险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同质化严重是其显著特征,要将业绩的增长点及避免财务风险放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品和低成本的营销渠道上,具体表现为产品和营销渠道的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保险和金融服务。深化改革经营体系,转变经营思维,才能在业务领域占领绝对优势的同时具备健康持续发展发展的特质,从而有效规避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财务内控机制
通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统一财务预算指标计算口径、制定短期、中期及长期财务计划;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现金流动性进行全面跟踪监控,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加强日常财务审核及授权工作,严格通过符合流程的授权书来明确相应事宜的开展与可用资金的额度,明确管理各层级的控制权限,提高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效率;严把单证及原始凭证管理,所有有价单证由总公司统一生产及配置,并采取严密的防伪措施,不定期抽检,定期盘查存货,确保有价单证的各环节数量核对无误,并对人采取内外呼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的评价与监控机制等措施,通过建立财务管理系统,推行财务人员日志管理,系统考核,以期从制度、考核等方面防止各类风险的产生和扩大。从根本上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管控。
(三)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伴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险资在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已逐渐成为债券市场第二大投资主体以及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资金提供者。至2014年年中,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达9.4万亿元,资金投资运用余额为8.6万亿元。长期以来,针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领域和比例,保监会及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条文(表4)进行不断探索改革,最新颁布的保险“新国十条”专门提出要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进一步合理拓宽险资运用领域,提高险资投资收益率,发挥险资的独特优势,为实体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表4 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条文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9号\&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79号\&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监发〔2010〕79号\&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58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12〕59号\&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60号\&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保监发〔2012〕61号\&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保监发〔2012〕9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保监发〔2014〕13号\&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意见\&国发〔2014〕29号\&]
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出台,在合理有效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的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投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考验。保险公司应通过建立健全公司的风险管控体系,做好复合型人才储备工作,充实资本金,全面提升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抵御及承受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切实有效降低公司运营财务风险。
(四)增强巨灾风险应对能力
巨灾风险的突发性及损失巨大的特征决定了应对其所引致的财务风险不仅要决策者政策上重视,更要经营者战略上突出。一方面需要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将保费收入按照适当的比例逐年滚存,应对突发巨灾风险,并推进巨灾风险证券化,通过巨灾债券、期货、期权、互换等方式,力争在资本市场上进行风险的分散;另一方面经一步规范再保险业务,作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和良好的制度保证,再保险也对规范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行为、控制内部财务风险有帮助。因此要将再保险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同时加大人才和资金投入,和高校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契合我国保险业走出去的国际化、多元化战略规划,从根本上改善财务风险的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龚宁霞.保险公司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浅谈[J].财会天地,2012
[2]杜应生.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4
[3]余依娜.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
[4]杨业昌.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隐患及对策探讨[J].管理纵横,2012
[5]朱美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治理策略[J].现代商业,2014
[6]汤倩颖.浅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J].企业管理,2010
篇10
来源自文秘站
一、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和金融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顺应世界新一轮产业大转移趋势,国际金融机构近年来加速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并外迁或新设全球(地区)总部、办事机构或代表处。北京、深圳、天津、广州等兄弟城市纷纷出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发展。因此,加快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是上海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增强上海金融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和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并巩固上海在国内的金融中心地位。
二、上海集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1.主要成效。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和上海金融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功能性机构的进程明显加快。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方面,在金融方面,截至2012年末,在沪银行类功能性总部持牌专营机构总计七大类12家,非持牌专营机构达到34家。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第二总部持续推进,继中国银行率先在上海设立人民币交易总部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揭牌成立。外资银行机构数量也占全国一半以上。在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方面,上海积聚了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财富里昂、海际大和、东方花旗等证券公司,以及光大、国投中谷、新湖等期货公司总部。全国161家期货公司中28家期货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占总数的17.4%。在保险业金融机构方面,太平洋保险、中国大地财险、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劳合社再保险(中国)、丘博保险(中国)等保险公司总部,以及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落户上海。在新型金融机构方面,集聚了中银消费金融、农银金融租赁、交银金融租赁、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弘毅跨境投资基金、方源资本等新型金融机构总部或业务总部。在金融监管和市场功能机构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银联等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2.基本特点。一是外资或合资金融机构总部集聚特征明显。截至2011年末,累计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沪设立机构,机构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资产规模占全国48.8%,从业人员占全国逾40%。二是金融机构总部能级不断提高。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将中国、大中华乃至亚太总部设在上海,并不断升级总部管理权限和扩大业务范围。如花旗银行除了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在亚洲新设的首个亚洲拉美贸易服务处也落户上海。三是金融机构总部辐射带动效应较强。如中国银联总部落户上海,充分发挥组织枢纽作用,推动了支付产业资源和大批的金融、芯片技术和IT人才向上海集聚。四是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速度加快。近年来,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科技银行、基金管理、股权投资、资信评级、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村镇银行、企业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向上海集聚。五是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并逐步向扩散。金融机构总部目前主要集中在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中心城区。随着中心城区商务成本不断提升,新型金融机构和传统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向城区集聚。
3.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和统一的统计口径。全市层面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关于金融机构总部认定的明确标准,导致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金融机构总部统计口径和准确的金融机构总部数据。二是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和能级与国内外金融中心城市差距较大。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集聚的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能级都相差甚远。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也不占有明显优势,国家级的金融监管决策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集团企业总部大多集聚北京,且面临着深圳、天津等的激烈竞争。三是政策扶持和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调研中普遍反映比较突出的是与人才引进相关的户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出入境等问题。目前的人才政策针对企业高管居多,核心专业人才和一般金融人才难以享受。由于供给能力有限,引进人才在享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也不甚理想。四是政府服务意识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调研发现,政府在政策宣传和主动对接企业上做的不够,很多被访企业都反映对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如何享受这些政策、应该找谁办理等方面都不太清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地和惠及面。五是金融制度环境对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形成一定制约。在金融国际化程度、金融会计准则体系、金融人才数量、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税收制度、信用体系建设等软环境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外资金融机构总部落户。六是上海商务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随着上海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写字楼租金、人力资源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并导致很多企业向外转移。
三、加快上海集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
1.明确金融机构总部认定标准。(1)明确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范围。建议将银行(含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和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含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货币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 额贷款公司、集团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支付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中外资营利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市场功能机构、国内外金融组织和金融研究机构等非营利性金融机构都纳入本市总部认定范围。(2)明确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的认定条件。由于金融机构类型复杂多样,在资产规模、业务性质、组织架构、税收贡献、企业人数等方面差别较大,不宜采取统一的总部认定条件。对于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建议针对金融细分行业(如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信托类、基金管理公司类、股权投资机构类等)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认定条件,如注册地、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管理基金规模、市外下属企业或机构数量、纳税额等指标。对于非营利性的金融机构,可综合考虑功能属性、管理级别、社会影响力、行业地位等,由有关部门进行专门认定。(3)针对不同总部级别制定差异化政策。明确各类金融机构不同总部级别(全球性总部、亚太区或亚洲区总部、中国区或大中华区总部、地区性总部)的认定条件,并给予差别化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总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升格总部级别和扩大管理权限,并对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资助。(4)合理界定现有金融机构总部和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在加大对新注册和新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扶持的同时,要继续保持和完善对现有金融机构总部特别是本地金融机构总部的扶持,保持政策的衔接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扶持,防止现有金融机构总部外迁。妥善设定现有金融机构总部和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划分的时间节点。(5)明确金融机构总部的认定机构和程序。金融机构总部认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企业自愿、政府审核、社会公示、动态管理。建议在全市层面成立金融机构总部联合认定小组,由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金融机构总部的认定和受理工作,定期召开总部认定工作会议。建立健全申报、受理、审查、复核、公示、颁证、考核、统计等制度,明确办事流程,确定最长申报审批时限。(6)加强金融机构总部统计工作。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总部统计体系,建立金融机构总部企业统计报表制度,构建属性指标(如登记注册所在地、登记注册类型、行业类别、总部类型等)和数量指标(如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增加值、利润总额、上缴税金等)等分类统计指标,建立金融机构总部数据库,经认定的金融机构总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破产、解散、撤销、迁移等重大调整的,要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和上报。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证券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