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条例

篇1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已经先进到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工作。麻省理工学院的安德鲁・麦卡菲建议,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建构我们的社会,以保证智能机器在提高生产力,减少人类工作量的同时能带来更好的福利,比如更高的、更均等的收入和更多的休闲时间。

而优步,这个通过智能手机软件叫车的服务,正是驱动这一变革的创新企业,或者可以说是个“搅局者”。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出租车司机都被优步激怒了,优步也因此退出法国市场。但是,优步所代表的创新却不会就此轻易停止。在工作方面,优步创造的工作比它毁掉的要多,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整体的收入。即使跟优步玩不起的输家得到充分赔偿,优步公司、兼职司机和顾客一齐分享的收益也远高于损失。

尽管如此,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优步的出现让传统出租车司机成为输家,他们要支付一大笔牌照费,所以无法与优步的低价竞争。尽管在每次新技术的浪潮下都会出现这种问题,但如今,创新与应用的速度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出租车司机要被迫在几天内就适应这种新情况,而不是花几年时间。

其次是监管问题。出租车行业不仅能带来所得税,还带来增值税和营业税。但是优步软件,至少到目前为止,无法实现收取增值税的功能。为了公平起见,当地或者本国政府理应要求优步在软件中加入税收功能。此外,优步司机还不像传统出租车司机那样向乘客提供保险,这也导致了不公平竞争,这一点必须纠正。

监管方面的的另一个问题是司机的资质。在法国,出租车司机要进行常规体检和专业考试,但是优步司机并不受到这一约束。所有的优步司机都是受到乘客的“监管”,就是每次搭乘之后通过软件进行的评价。这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创新,但是这不能真的替代诸如视力检查等正规测试。

最后一个问题是,像创优步这样的创新企业,财政收入大部分归公司领导层所有,而不是服务的提供者。不论这是否公平,这类公司造成的收入不均,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俘虏,媒体偏见和选举异常等问题都不能被忽视。

篇2

(一)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需要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对社会调控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单位制度改革之后,社会利益主体由单位转化为多元化,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新兴产业阶层、外资企业等利益主体。这些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组织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另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弱势群体、妇女问题、环境问题、慈善事业、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单靠政府来解决,因为政府自身财政汲取能力下降,解决能力有限。而单靠市场也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市场讲究的是效率而不是社会公正和稳定。在政府和市场双双“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新的组织来弥补这些缺陷。非政府组织适应了这一要求,其低成本,高效率,灵活创新等优势,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解决诸如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政府和市场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承载政府转移的部分经济和社会职能的需要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的重点各不相同,但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机构改革依然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没有承接的载体。在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一旦撤出它曾经控制的那些领域,这些领域内的就会出现“管理真空”,社会生活就会失控。因此各种社会力量就要求政府继续干预社会各领域的运作,政府就再次成为“无限政府”和“直接政府”。

在不扩大政府组织规模、不增加政府管理成本的前提下,非政府组织的成熟发展将会承载政府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转移出来的一部分经济、社会职能,从而使政府从具体繁杂的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和微观调节能力的转移,可使政府的职能逐步合理化。

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调控中的功能分析

社会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控制实现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转型期要促进社会调控目标实现就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和监督、协调和交流等功能。

(一)非政府组织具有服务社会和监督政府的功能

1.服务社会功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公民服务和为社会良培育服务。非政府组织在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利、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保护环境、慈善事业等方面发挥着政府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型期不仅需要培育新型的社会成员,政府还要通过社会调控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维护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环境保护这样的社会事务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参与,这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所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环保方面的工作是由世界各地的各类民间组织来承担的。由于其广泛的自愿性,非政府组织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是政府组织无法代替的。

2.监督政府功能。政府本身是受群众委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的行为应该受到群众的监督。但是单个的民众是很难行使监督权的,因为监督的成本可能很高。非政府组织作为群众自愿的集合体,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参政议政,表达合理的组织利益,发挥对政府的监督功能,很好的承担起监督政府行为的角色。无论是有明确的目标设定、采取积极干预的行动策略的非政府组织,还是只有行动取向设定、采取温和的广告宣传行动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其监督是柔性的,因此这种监督更具有客观性,富有人情味,是人性化的监督,是确保政府不违背其宗旨的必要条件。

(二)非政府组织具有利益协调和国际交流的功能

1.利益协调功能。在国内事务中,政府所面临的并不是处于离散的个体状态的大众,也不可能与每个人产生互动,因此,在公与私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可以直接了解社会成员的具体需求和具体利益,最能代表民众的各种各样的制度需求,从而合法地、有序地表达不同群体的意愿。由于非政府组织是基于认同自愿加入,因此组织内部易于协调,很多原本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在组织内部可能就可以协调解决了,有利于形成和扩大社会共识,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可、接受新的社会规则,帮助扩大有效的制度供给。所以,非政府组织可以很好地协调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是沟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桥梁、纽带和中介。

2.国际交流功能。非政府组织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资源环境、人权保护、扶贫助残等领域具有较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和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的能力。中国非政府组织有序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活动,争取在合作项目、融资方式、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对有效配合我国总体外交产生重要影响,对增强我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发挥着很大作用。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还可以学习国外非政府组织成长和运作的经验,加快自身的结构调整和改造,从而使自己的管理和运作逐步规范化。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非政府组织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社会功能在发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有相当多的社团组织本来就是政府部门蜕变出来,具有很深的政府官僚组织的烙印。其组织的管理或运行方式基本上与政府无大区别,运营缺乏独立性,决策不科学,人事、财务等管理混乱,组织成员素质不高,因而影响了这些组织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组织的法制观念、社会责任、社会公益活动主要是靠政府在进行推动,很大程度上带有行政动员的成分,加之民间互助资源的缺乏或私人慈善精神的有待发展,以致于制约了非政府组织在人力、财力方面的发展和行动范围的扩展。此外,由于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疏忽和组织自律的缺失,许多非政府组织甚至利用非营利的幌子从事追求组织和个人利益的活动,使得组织信誉缺失。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我国非政府组织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影响发挥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调控中的功能的诸多因素,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准确进行角色定位

服务性是非政府组织的根本属性。非政府组织是市场的产物,是特定群体利益的代表,非政府组织要有危机意识,应明确组织的生命之源是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角色,服务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非政府组织应把视角投向社会,投向公众,及时、敏感地分析公众的要求,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这些要求或是将公众的要求向有关部门反映。组织成员是基于对宗旨和使命的认同参与组织,不应仅仅将组织作为谋生的手段或追逐利益的手段。

(二)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

非政府组织是面向公众的服务性组织,但我们不可否认,由于交流和沟通渠道不畅及信誉缺失的影响,许多人还不能深入地理解并支持非政府组织。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将自己的宗旨、规模、范围、结构和行为方式等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公众,努力提高自身的公众信任程度,树立起品牌意识,保证组织的长期发展。

(三)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可回避地要处理好与政府的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处理上,我们存在着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政府包办,将政府利益混同于组织利益,组织机关化、行政化倾向明显;二是强调非政府组织为政府服务,对组织发展缺少必要的政府扶持。使我国非政府组织过分依赖政府,缺乏自身发展的动力。因此建立一种成熟的交流、沟通渠道和监管机制,加强与政府合作,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以辅助者和支持者的身份与政府合作或采取联合行动,从而在分散的公共事务领域中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充当好工具性手段的角色,而不能使其成为政府的延伸机构。否则,非政府组织将异化为官僚制结构的一部分。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既要避免组织丧失独立性,成为沟通各方的桥梁,又要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而非仅仅用来执行原本由政府执行的部分职能的人。

(四)积极借鉴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代表特定群体利益的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信息的有效传播载体,是国际交流中不可替代的“第二渠道”。国外非政府组织有许多值得我国非政府组织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其市场化运营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职业化管理团队等方面,是我国非政府组织所缺乏的。可以利用这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有利的资源,解决诸如资金不足等难题,为我国非政府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汲取俄罗斯等国非政府组织的经验和教训,在对外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明确自身的宗旨和使命。

(五)提高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和员工素质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非政府组织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之中,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对组织成员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专业化培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从而保证组织的专业性,有效发挥灵活性强、与社会联系密切、运营成本低的优势,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多种整合形式对我国社会成员和群体进行有效的整合,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理性地分析和看待具有公益性、福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局限性。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推动公民社会形成和社会调控目标实现中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特殊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名.非盈利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要组织(NGO)[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谢舜.非政府组织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篇3

7月15日召开的广州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上,《广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条例》和《广州市社会保险条例》被提议废止,常委会将在本次会上进行审议。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何耀锦在会上提出废止《广州市社会保险条例》的原因是,其部分内容与国家有关条例不符,所以建议废止。

文章来源:

篇4

关键词: 善治; 社会工作; 乡镇社会管理; 基层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4006207

“人类对善治的关注与人类文明本身一样历史久远”。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主要创始人之一罗西瑙认为,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实现。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个人、公共或私人机构用来管理他们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使相互矛盾和各不相同的利益群体彼此容纳并且实现合作。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重要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或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的主体既有公共部门,也有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善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佳状态与目标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把善治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目标。对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共识。联合国人权高级委员会办公室(OHCHR)认为,善治是在治理过程中从根本上排除和腐败并完全尊重法治原则,对善治的真正检验是在实现公民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为实现人权目标所做的努力程度;善治包括透明和公信力等要素和平等与公平等价值观,善治必须保证公民特别是最贫困人群的基本需求和有尊严的生活。只有最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受益时,治理才是善治。李向前认为,善治是治理的最高标准和理想状态,包括“善者治理”“善于治理”和“善态治理”。

尽管人们对善治的认识不一,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加以界定,善治的核心要义和旨趣都是可确定的,即强调普通民众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参与、多元行动主体的权力制衡与权利保障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它意味着一种能对民众需求保持高度敏感性并作出积极回应的方式,通过建构并使用合适的制度措施以有效应对社会问题与矛盾。

(二)乡镇社会管理旧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乡镇社会管理有其特殊性,“乡镇虽小,肝胆俱全”,“上边千条线,下边一针穿”等说法反映了乡镇社会管理的特点。面对日益增加的复杂性需求,原有的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变得应接不暇和疲于奔命,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管理人员的管控思想较严重,致使民众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社会管理本应管理和服务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但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乡镇干部在总体工作安排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又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于“管”“卡”“压”等传统的不够合理的工作方式,对被服务的社会成员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长期以来形成了坐着办公的不良习惯,对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和所愿缺少足够的主动了解和科学调研。相当多乡镇管理干部在自上而下的各种指令、任务、考核、应酬中疲于奔命,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习惯于运用行政权力对社会组织及基层民众进行管理,无暇也无兴趣关心基层民众的疾苦、问题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这种社会管理主客体之间的断裂使基层民众的诸多内在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满足,为社会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

2.乡镇政府职能错位与其他行动主体功能缺位,导致社会管理秩序失衡

目前我国基层的行政管理模式主要是韦伯式的层级制管理模式,它依赖于标准的工作过程,难以为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激励,而是着力于怎样避免犯错误,存在组织僵化等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灵活应对,管了很多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越位”和“错位”现象时有发生,公共权力侵入私人领域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事情没有人去管理,政府缺位,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也缺位,社会管理秩序处于失衡状态。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正常表达,正当合理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这种不均衡状态甚至可能会使一些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为非作歹、祸害民众,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3.乡镇社会管理旧模式的内在设置,难以应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及随之出现的社会矛盾

农村基层社会矛盾频发及社会管理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乡镇社会管理过分注重基层的政治性而忽略了社会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正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问题突出,比如贫富分化问题、土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和社会分化问题等。但是乡镇既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及其内在设置缺乏应有的弹性、灵活性及回应能力,难以适应快速的社会变迁和满足民众不断变化的多样社会需求,无法有效化解潜在风险和冲突,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近些年来农村时有发生即是一种体现。

(三)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乡镇社会管理旧模式的现实难题制约着改善民生的目标实现,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突破与发展。具体而言,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主要有四点。

1.立足民众的需求和能力,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彻始终

善治的核心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善”意味着尊重民众意愿,提高民众能力,也意味着一个高效用和高效率的政府功能来努力满足所有公民增长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民众的需求不断扩展和提升,社会事务日益增多,社会管理的主体迫切需要重新界定与整合,以弥补政府单一力量的局限或不足。因此,社会管理主体不仅局限于政府部门,还需包括许多非政府部门。尽管目前我国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尚不完善,政府应在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着力推动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才能缓解政府压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真正应发挥作用的领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3.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民众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善治强调民众的中心地位。因此,在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必须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注重科学调研,切实找准民众的关注点,使基层民众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新的发展实践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听指挥,表面上服从,内心里却有不满或不情愿。要达到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乡镇社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真正具备贴近民众、深入民众、了解民众、带动民众、服务民众的理念与能力。同时还应借助各类社会组织激发民众的主动参与热情,促进民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4.着力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增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善治观点认为,只有最贫困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受益时,治理才是善治。他们的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成为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底线要求。要建立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借助法治化、制度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的力量保障他们的权益,使他们在多元利益格局中获得应有的尊重。

社会工作作为理念、制度、方法和人才的综合体,其专业品性契合了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可为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带来新的契机。

二、善治视域下的社会工作与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一)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创新及社会治理的协同性与契合性

社会工作兴起于欧美,是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设置与专业化力量,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等科学的专业方法服务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旨在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互助和社会公平正义。随着我国各地探索实践的深入,社会工作正逐渐从直接服务扩展到参与社会管理,从解决社会问题扩展到预防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走向多主体、多元化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而社会工作的目标正是增强人的社会功能,关注如何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增强其发挥社会功能的能力。它通过各种专业方法,在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开展工作,解决人们参与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困难和障碍。社会工作对促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专业优势。它不是把工作对象只看做被救济、被改造、被动员的客体,而是看做多元主体的一部分;它善于调动主客体两方面的积极性,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和介入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因此,社会工作可在实质上和深层次上参与社会治理。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率先在社区管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领域引介了专业社会工作,满足了新时期的社会需求,使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二)善治视域下社会工作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功能定位

1.理念优化

理念的优化是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不断深入,乡镇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政府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生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往强力的管控手段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理念的深层优化与转变刻不容缓。社会工作是一个关心人且认为只有尊重人和理解人才能改变人的专业,它把改进人类福祉尤其是弱势群体福祉作为自己的专业使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且有一系列科学具体的方法保障其专业理念落实于实践,从而使乡镇社会管理理念优化的功能落到实处。因此,乡镇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与旧模式,促进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逐渐激发基层民众自主性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现实依靠力量。

2.方法改进

乡镇政府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为基层民众提供服务。它是整个政府体系的终端,其所作所为及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民众的生存状态与政治信心。但是,由于政府工作方法以及既有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可能会导致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下降或者民众并非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政府有心提供的服务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工作作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致力于助人自助的专业与职业,对保障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有着科学的、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合理有效地在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融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乡镇地方实际完善和落实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政策,将促进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促进乡镇政府制定更有实效的政策和制度措施,更好地提供民众满意的公共服务。

3.风险化解

社会管理旧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要承受代价和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必须要考虑如何有效化解社会风险。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高风险期和危机频发期,风险形态复杂多样,然而既有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侧重于事后应急性抢救,这种模式往往又强化了社会风险。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和专门人才秉承专业理念与科学方法,通过实践的广泛介入可形成制度化的影响力,帮助解决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社会不满情绪,防范社会风险。同时,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使乡镇社会管理体系更好地预判基层民众的内在需求,采取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化冲突于未发,降低社会管理风险。

4.人才支持

在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变革过程中,人才是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元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社区建设、婚姻家庭、残障康复、职工帮扶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这一独特的职业优势使其可为乡镇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对相关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社会工作素养培训,培育和孵化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协会和服务站,将为乡镇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组织与人才支持,使社会工作的理念优化、方法改进和风险化解等功能实现获得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影响力。

三、社会工作推进乡镇社会管理走向善治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乡镇社会管理制度对基层民众需求的回应能力

1.加强乡镇社会管理制度以民众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善治特别强调民众中心导向,并认为如果不是以民众为中心,制度就会成为绊脚石。我国的经济与社会转型会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而创造新利益格局,往往会使贫困群体特别是在转型中地位相对下降的群体产生剥夺感和心理不平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通过澄清与沟通等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到因个人能力和社会条件限制造成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其他阶层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与不满,减少观念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利益纷争;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优势视角和赋权理论,帮助弱势群体更清楚地分析环境及自身优势,提升其改善生活的主动性与能力。

2.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基层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

社会矛盾往往是由于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以人为中心及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它运用科学方法和技能为有困难的人提供服务。乡镇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方式促进社工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到基层社会矛盾协调中,或者使一线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社会工作技能并应用于社会矛盾化解。依靠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家庭、群体解决现实问题,利用澄清、同理心等沟通技巧使矛盾双方更理性地对待矛盾;另一方面还可有效预防个人和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社工机构和人员作为民众和政府的“中间人”,可通过对政策的反馈和干预,引导人们有序而理性地行动,优化社会矛盾的协调机制。

(四)促进乡镇社会管理旧框架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与革新

1.改革乡镇政府的行动方式,给其他利益主体发挥作用创造空间

乡镇社会管理旧模式运行中过分依赖自上而下管控的状况是阻碍基层治理创新的关键症结。通过引入和渗透社会工作元素,可使乡镇政府在发挥职能时更多采取“助人自助”“平等协商”等方式,充分尊重其他行动主体的利益与想法;并逐步构建不同主体有序协作、共同参与的实践体系,实现从单一依靠政府向依靠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转变。基层政府可更明确多元利益主体间有序合作的边界,梳理清楚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该管的管到什么程度,给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利益主体发挥作用创造出空间,从而最大程度消减“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在基层的弊端与不足,充分发挥“社会”的积极作用。

2.推进基层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

基层社区是社会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可以以社区为平台,扶持社会工作参与到基层社区发展中,培育社工服务机构,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开放式联动,使民众需求得到更充分回应及更全面满足。针对当前社区行政化严重的情况,可采取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方法开展公共事务管理,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居民之间的关系,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协调的和谐互动机制。着力发展民间社工服务机构,使之成为承载政府职能转变和专业人才施展才能的重要载体,培育各类与民众需求相关的社会组织,调动民众参与,激励社会组织发挥好协同创新功能,使基层社会的各种力量实现充分有效整合。

四、结束语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在既有社会管理模式基础上通过破旧立新来稳步实现,不能急躁冒进,试图一蹴而就。乡镇社会管理的旧模式偏重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民众需求缺乏响应,对社会的自主性欠缺关注,这种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善治理念引领的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特别重视民众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参与,关注多元利益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正是由于这一目标旨趣,使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理念的社会工作可在其中发挥独特而有效的功能,促进乡镇社会管理旧模式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克服现实难题而趋于善治。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工作尚面临提高社会认同度和资源整合力、健全基础性制度安排、推进职业化和本土化水平、提升政策倡导力与反思批判功能等现实问题。但可以预见,随着发展进程中上述问题的逐渐克服,社会工作在我国基层社会善治中的功能将得以更充分实现。

[1]哈斯・曼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M].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杨春福.善治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法学,2011(10):46―49.

[3]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5.

[4]潘小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23.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11.

[6]李向前.走向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要义[J].人民论坛,2013(8):34―35.

[7]曾维和.创新乡镇社会管理:一个复杂系统的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2013(4):33―41.

[8]陶学荣,陶.走向乡村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3―94.

[9]林兴初.基层协商民主与乡镇善治研究――基于浙江温岭“新河实验”分析[J].学术论坛,2013(9):33―37.

[10]周小花.治理理论视角下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J].前沿,2013(16):113―115.

[11]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97―103.

[12]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4):101―107.

[13]李迎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4(1):96―104.

[14]柳拯.战略谋划社会治理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13-12-23(2).

[15]王思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社会治理[N].中国社会报,2014-01-10(5).

[16]林辉煌,吴秋菊.中国农村进入风险社会――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21(11).

篇5

[关键词]妊娠 心理分析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032-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健康理念的更新,人们对孕妇的身心愈加重视,许多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障碍已成为当前妇产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妊娠期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变化,都会使所有的孕妇产生不同程度的恐俱、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变化对产妇和胎儿是不利的。本文对妊娠合并症孕妇的心理分析并对社会支持进行调查,了解孕产妇所出现的心理临床问题,以便提供孕妇更适当的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6月在本院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共68例,均已婚,均孕36 周以上,,年龄19~37岁,平均27.5岁;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20 例,大专34例,高中程度14例。所有孕妇均为初产、单胎,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孕妇。

1.2方法征得孕妇知情同意后,调查者发放量表,产妇自行填写,现场回收。调查后逐项检查,务必填写完整后回收。本研究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68份,回收有效率97.1 %。

1.2.1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编制,此表共二十个项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级,标准总分为50分。

1.2.2 抑郁自评量表(SDS):由Lung编制,此表共二十个项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个等级,按中国常模结果,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共10 个条目,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三个分量表,三个分量表总分为总的社会支持得分。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1. 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法。

2结果

2.1 量表评分情况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分)显示,无焦虑者46人,占67.6%;轻度焦虑19人,占27.9%;中度焦虑3人,占4.5%,无严重焦虑者。无抑郁者43人,占63.2 %;轻度抑郁21人,占30.9 %;中度抑郁4人,占5.9%,无严重抑郁者。

2.2 孕妇社会支持比较 将上述统计的25例抑郁者作为一组,另外43例无抑郁者作为另外一组统计两组孕妇的社会支持。结果见表1,可见抑郁组的社会支持总得分、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均低于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利用得分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妊娠是一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可引起孕妇心理应激反应[1]。抑郁和焦虑是妊娠及分娩时较常见的心理反应,,妊娠期孕妇焦虑症发生率高于抑郁症发生率,本研究二者分别为67.6%和63.2%。通过良好的社会支持利于孕妇的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团体的存在和参与,这类支持独立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社会支持在初产妇适应母性角色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充分的社会支持可有助于产妇获得知识,尽快适应母性角色,提高自信,获得知识及减缓压力[2]。而妇女从怀孕到产后一年内,社会交往减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就容易导致心理活动的紊乱而发生情绪障碍。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的关心和支持能很好地缓解应激性生活事件给产妇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在非应激情况下也能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所以预防产前抑郁情绪的发生,工作要重点加强患者本人和亲属的围产期保健,广泛开展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针对高危因素有重点的加强生活指导和心理护理,引导孕妇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这将对产前抑郁情绪和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对孕妇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帮助,由此对婴儿、家庭乃至社会有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90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管理策略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它是指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如今,“90后”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又区别于其他本科学生,那么“90后”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如何?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加强和改善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我们做了针对“90后”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编制《“90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从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五个方面对“90后”高职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2011级新生,男女比例为5∶5,所有参与调查者出生年月均在1990~1993年之间,共发放问卷1100张,去除无效问卷108张,有效率为90.18%。通过原始数据的输入、筛选、整理、排列得出一手数据,从而为 “90后”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奠定基础。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在行动上能自觉履行对社会、集体和个人应尽的权利和义务。即个体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安定与变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应负的责任,将自己的存在与活动同人类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社会责任感是伦理道德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中最主要的品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它包含以下五个层次:第一是对自己的责任感;第二是对家人的责任感;第三是对他人的责任感;第四是对集体的责任感;第五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下面就以上五个方面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对自身的责任感

(1)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51%的学生回答“全部由家庭支持”,27%的学生选择“各类奖学金”,9%的学生选择“社会资助”,13%的学生选择“家庭负担的同时自己勤工助学”。从调查结果上看,90后高职学生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家庭和社会,自我责任意识只在较少的一部分人身上觉醒。

(2)在校规校纪方面:在问及“考试作弊或作业弄虚作假”问题时,有9%的学生表示“强烈反对,从未做过”,38%的学生选择“知道不对,但偶尔为之”,5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从调查结果看,90后高职学生对自我行为负责的意识不强。

(3)在规章制度方面:在问及“闯红灯或横跨护栏”问题时,1%的同学选择“经常会”,46%的同学选择“偶尔会”,“53%”的同学选择“从来不”。从调查结果看,有将近一半的90后高职学生有过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文明行为,表现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2.对家人的责任感

(1)在赡养家人方面:有82%的学生选择“子女负责”,14%的学生选择“老人自己”,4%的学生选择“社会或其他”。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90后高职学生有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但另外两项选择比例也不低,也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

(2)在欺骗家人钱财方面:有59%的学生选择“从未骗过父母钱财”,36%的学生选择“偶尔会”。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的90后高职学生对父母充满感激之情,认为骗父母钱财是不孝敬行为。但也有少数学生有过欺瞒父母的行为,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3.对他人的责任感

(1)在对待同学朋友方面:在问及“同学朋友犯错如何做”这个问题时,有63%的同学选择“会多次提醒”,19%的同学选择“会提醒一次”,18%选择“不必参与别人事情”。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90后高职学生还是关心同学朋友,对朋友负责,但也有少数同学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冷漠。

(2)在对待他人方面:在问及“他人需要帮助时如何做”这个问题时,有18%的学生选择“围观”,36%的学生选择“立即帮助他人”,39%的学生选择“看情况通过其他方式帮助他人”,17%的人选择“离开”。从调查结果看,较大多数的90后高职学生能够不求回报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他人,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选择围观和离开的比例也不低,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4.对集体的责任感

(1)在班级管理问题上:在问及“上课时秩序混乱如何做”这个问题时,有4%的学生选择“会及时制止”,63%的学生选择“不确定”,33%的学生选择“不予理睬”。从调查结果看,90后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停留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作为层面,还没有达到主动参与、关心集体的作为层面。

(2)在社团活动问题上:在问及“是否乐于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这个问题时,有18%选择“根据兴趣积极参与”,27%的学生选择“偶尔参与”,55%的学生选择“没兴趣”。从调查结果看,90后高职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对社团的责任感淡漠。

5.对社会的责任感

(1)在志愿服务方面:在问及“志愿服务西部或基层”这个问题时,有64%的同学选择“不会去,条件艰苦”,25%的同学选择“会考虑,但会考虑家人态度”,11%的同学选择“会去,对将来发展有好处”。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90后新生在为西部和基层做贡献上显得不是很积极,当然这也跟参与调查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北京生源有关。

(2)在为社会做贡献方面:在问及“为和谐社会做贡献”这个问题时,有26%的学生选择“愿意”,42%的学生选择“不太强烈”,32%的学生选择“丝毫不”。从调查结果看,有相当一部分的90后高职学生并不具有强烈而清晰的社会责任意识,根本没有思考过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通过这些数据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90后高职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上的总体表现为对家人的责任感稍强,对他人和自己的责任感稍差,对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在理论上认同行动上不积极等。因此,基于上文的分析结论,特对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针对“90后”高职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非理性化、理想信念模糊和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等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用主导价值观念教育学生。要加工、整合、滤清多元的价值观念,从而确立起新的主导价值观。主导价值观不是一个孤立的价值单元,而是一个囊括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个人精神生活层面的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和讨论的重要平台。通过采取课堂讨论、专题演讲、案例讨论等教学模式,进行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轴心”,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规范自我的言行。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1)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就业指导网等主题的教育网站或网页,为广大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

(2)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网络犯罪,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注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主动掌握网络技术,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的研究,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性来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应加大力度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专题宣传、演讲辩论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各种学校资源,应到学生关注国家、社会、民族、民生等问题,创造一种科学、求实、文明、创新的文化,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能力

调查显示,“90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艺术和科学活动参与不足。所以,此时高校应担负起责任,不断拓宽途径,深入加强大学生在法律、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高校可以通过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研究会、社会调查、校外参观等多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此情况下,学生可以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检验,在此基础上需要给与正确的引导教育,不断促进其全面发展。

5.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高校应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心理教育形式。

(2)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开展从心理知识普及、咨询、治疗到问题研究四个层次的工作和实践,逐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必须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机构,建立一支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工作者和学生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完善的工作队伍,同时重视工作队伍的正规培训以及必要的考核和上岗资格认定,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权威性为

6.加强公益劳作教育,实现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最终目标

公益劳作服务的经历是一个让参与者不断获得人生感悟的极有价值的实践。他们在无偿付出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了被他人需要、被社会认可的非物质回报,实现了心灵充实、精神升华、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同时,他们在对社会上的各种弱势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助活动中,缓解了个人的心理压力,完善了个人的道德品格。公益劳作也使得高职学生走出了校园,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等,加快了高职生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思坤.论学生责任教育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教学与管理.2009(1)

[2]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6)

[3]姜立英.在高职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商业经济.2009(4)

[4]刘申辉.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6)

[5]邓洞天.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篇7

摘要:本文从心理弹性及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社会支持方面入手,调查贵州省主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现状。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以及两者的大部分分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得分的均值大部分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说明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心理弹性较非贫困大学生弱、社会支持现状较非贫困大学生生少。在贵州省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中,中国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可以作为测量工具使用。调查结果为贵州省主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弹性 社会支持

1、引言

个体在面临相同的或类似的压力情境时,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反应。在遭遇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时,有的个体会长期低迷、消沉、甚至自杀,而有的个体则很快从创伤中恢复,甚至以前发展更好,无论当时的处境有多困难,都能对未来进行积极的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收费改革,学费使得贫困大学生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干预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发展、社会的稳定,牵动着社会关注的神经。

心理弹性是目前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弹力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命题。Masten,Best&Garmezy对心理弹性概念的定义为:第一类,心理弹性是指高危群体通过克服逆境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持续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而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压力;第三类,心理弹性指经历了创伤后个体得到很好的恢复。是个体健康发展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并能在生活中得到不断发展[1]研究证明,心理弹性是一种潜能,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弹性有着密切关系[2]。本文从心理弹性及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社会支持方面入手,研究贵阳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现状,提供贵阳市主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数据档案。为解决经济困难对贫困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及社会问题提供方法。使心理弹性弱的学生能从社会支持中消除障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班为单位,对贵阳市五所高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随机取样,选择班级贫困生库的贫困生共300名,非贫困生共300名进行问卷调查。

2.2研究工具

2.2.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为了解被试一般情况,自行编制。包括被调查者性别、是否贫困生、出生地、年级。

2.2.2心理弹性量表 使用阳毅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量表包括31个项目,6个维度: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和家人的支持。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好。

2.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调查使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总共10条题目。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3]。

2.3研究程序

2.3.1施测方法 2012年5月18日至6月24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大学生,使用定式问卷,在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州省财经大学高校联络老师的带领下到取样班级调查,调查完毕问卷当场回收。

2.3.2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答卷后,统一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处理。采用SPSS17.0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有效被试统计学特征 一般情况,发放问卷600份,每个高校12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其中男性264(45%),女性323(55%);贫困生348(59.3%),非贫困生239(40.7%);农村392(66.8%),城市195(33.2%)。

3.2贵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现状

3.2.1非贫困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比较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贫困与非贫困生进行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社会支持总分上与非贫困大学生有显著差异。非贫困大学生在自我接纳、自我效能、问题、家人支持解决分项目以及心理弹性总分上较贫困大学生分数较高。在稳定性上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分数高。在朋友支持项目上非贫困生虽然比贫困生分数较高,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在社会支持调查中,非贫困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两个分量表的比较中,得分较贫困学生高,差异显著。而在支持利用度分量表得分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

社会支持得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会支持度越高,一般认为总分小于20,为获得社会支持较少,20-30为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30-40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分数越高,心理弹性越好。研究者将120分以上划分为强型,60-120分划分为中间型,小于60分划分为弱型。结果见表3、3。

在心理弹性调查中,非贫困生、贫困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呈钟形分布,弱型、强型的人数少,中间型多。非贫困生在强型、中间型的比例均高于贫困生,而弱型的比例则低于贫困生。非贫困生在最大值、最小值、众数上均高于贫困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在社会支持调查中,非贫困生、贫困生的总分也呈钟形分布,低社会支持、高社会支持人数少,一般社会支持者居多。非贫困生在高社会支持、一般社会支持两组的比例高于贫困生,而低社会支持组低于贫困生。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4、结论

4.1中国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适合用作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中国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包括6个维度: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和家人的支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两个量表的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评估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工具。

4.2通过对贫困与非贫困生进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比较,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以及两者的大部分分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得分的均值大部分低于非贫困生。说明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心理弹性较非贫困生弱、社会支持现状较非贫困生少,如何干预提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滨.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7,9(5).

[2]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

[3]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27:129.

[4]李艳红.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4, 25(6):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5]李艳红.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6).

篇8

论文摘要:运用当前该研究领域内几种经济条件标准具体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而得出枣庄市已经具备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的结论。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安定,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67. 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 95万人,城镇人口113. 32万人。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3. 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4%。那么,枣庄市是否具备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其经济条件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

一、枣庄市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分析

枣庄是否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必须对该地区是否达到国际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低标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合理的结论。

(一)枣庄市人均GDP和农业GDP的比重

近年来,枣庄市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 35亿元,是2000年的2. 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6. 7:49. 5:33. 8调整到2005年的9. 6:63. 9:26. 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 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 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为17602元(约合2000余美元),比2004年增长23. 5%,己远超过斯里兰卡和波兰的368. 9美元和1822美元。近四年来,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4. 6%下降到2005年的9. 6%。以低于芬兰和波兰的14. 5%和12%,基本接近日本的8%(见表1)。因此,可以说,枣庄市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推行该制度的经济条件。

(二)枣庄市的城市化率及农业劳动力结构

2005年枣庄市城市化率和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1%和47%(见表2),单从量的角度上来看,还远未达到国际上的最低标准。但是,研究这两个标准无外乎是想知道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家财政和农民自身等方面经济负担大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目前枣庄市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推行该制度的最低标准。

1、枣庄市人均应领取养老金标准匡算

枣庄市每位老年人每年应领取多少养老金才能基本保证他们安享晚年,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但是可以在2005年《枣庄市统计年鉴》中找到与它最相近的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统计资料(见图1),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98元,那么,剔除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因素便可得出能够基本反映客观需要的养老金标准。在生活消费支出的各因素中,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因素基本可以剔除,医疗保健因素应放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加以考虑,因而也可以剔除,居住因素中用来购买建筑生产用房材料和直接购买生活用房的人均支出为172元,考虑到迈入老年的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应居有定所,因此,这一项支出也应被剔除掉。此外,设备用品消费因素也应略有降低。综合以上方面的考虑,枣庄市老年人每年领取的养老金若能保持在1650元左右的水平便可以保证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

2、枣庄市财政支出能力分析

2005年,枣庄市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55. 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9%,全年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1511. 1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 16亿元,增长36%。同时,财政收入的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 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为73. 2%,分别提高0. 4和2. 5个百分点。所以,只要加强财政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杜绝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能结约更多的财政资金,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枣庄地区2005年农村经济人均总收入实现5660元,r匕2004年增长13. 2%,而且,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势头(见图2)。一方面,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等税费,农民基本没有了负担。农民已经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承担自己一部分保险费,其参保意识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论与建议

篇9

各区、县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党组,市属各局、总公司、高等院校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区县财政局:

    经研究决定,适当调整去世离休干部无工作配偶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助标准:去世离休干部配偶无工作、有子女的生活困难补助费调整到每人每月290元;去世离休干部配偶无工作、无子女的生活困难补助费调整到每人每月435元。

    二、执行时间:自2000年7月1日起按上述标准执行。

    三、所需经费按原渠道开支。

篇10

一、贯彻落实情况

(一)全面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

《条例》出台后,西营门街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组织党政领导班子、科室人员学习的基础上,就如何贯彻落实《条例》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制定下发《西营门街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工作实施方案》和《西营门街关于迎接市、区人大常委会对<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检查的工作方案》,做好统一规划部署,理清职能职责,细化落实措施,从新闻宣传、执法培训、强化落实等方面进行了任务分解。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引导、鼓励、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二)全面宣传覆盖,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传统载体和新媒体矩阵作用,广泛、深入宣传文明行为,传播文明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促进文化行为的氛围。一是强化社会宣传,迅速占领主阵地。在重点点位、农村社区及街边绿地等区域,利用户外广告、楼宇电视、电子显示屏、广场展板、建筑围挡、宣传栏等各种宣传载体,充分使用视频、动画、板报、墙报、招贴画、标语等宣传方式,公益广告,张贴宣传海报,播放视频资料。着力发挥各村、社区宣传主阵地作用,组织发动各村居将宣传页张贴到小区每一栋楼内,做到街域内全覆盖,提升宣传力度。二是强化宣传覆盖,推动“六进”行动。开展《条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商铺“六进”集中学习宣传活动等,着力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条例》的知晓程度,切实增强创建文明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强化宣传创新,增强宣传多样性、群众性。面向群众征集涵盖小品、双簧、评剧、三句半等多种形式的各类宣传《条例》文艺节目,即将在全街范围内开展巡演。线上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资源积极宣传,制作H5《<文明条例>我践行,西营门街在行动》,发动全域居民积极参与,了解学习,践行承诺,累计转发500余次,线上签名4000人次。举办《条例》知识竞赛。四是强化志愿服务,引导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充分发挥“志•愿西营门”志愿服务品牌作用,广泛发动文明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平安志愿者等各类志愿队伍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条例》宣传工作,为广大居民群众讲解《条例》相关知识。截至目前,西营门街共发放《条例》单行本7000余本;开展《条例》宣传活动42场;张贴宣传海报473张;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宣传折页10000余份;悬挂宣传条幅48套;建设《条例》宣传栏44处;村居LED大屏幕播放《条例》宣传内容500余次,共发动近万名群众投入到文明建设工作中。

(三)全面监督执法、推动习惯养成

全街相关执法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依法惩戒与教育宣传并举,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街派出所、执法队、市场监管所等执法部门强化执法人员培训,细化执法标准,明确执法程序,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提高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巡查检查。深入农村、社区、道路等进行巡查,针对不文明养犬、随地吐痰、喜丧搭棚等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对主次干道、河道、集中绿地等公共区域卫生环境加强监管,对路面散落垃圾、随手乱扔垃圾等现象进行制止并及时清理;对商贸城内消防安全通道是否顺畅、商户经营里空外卖现象、摆摊占用公共通道等行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在全街所有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专门针对红白喜事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二是畅通投诉渠道。在街道办事处开展不文明行为监督举报信箱,开放监督投诉电话,安排专人值守接听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予以积极响应,确保第一时间为居民排忧解难,将不文明行为的恶劣影响缩减到最小。三是建立联动机制。变单一部门执法为多部门联动,相关执法部门与各村、社区实行信息共享,主动出击,及时互通消息,第一时间了解各小区内的动态并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治理治理,取得良好成效。自《条例》实施至今,全街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人次、执法车192辆次、检查各类市场主体500户次、治理劝导占路经营、乱堆乱放、噪音扰民等违法行为100余次,拆除违建私搭乱建36处、治理乱涂乱画随意张贴广告9处、整治拆除面积996平方米、清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500余辆、志愿者劝导各类不文明现象百余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教育深度、广度有待增强。宣传方式仅限于传统媒体宣传,对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下活动宣传方式创新力度不够,群众的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增强,宣传效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二是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各单位、各部门多方位、多角度管理程度有待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精细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

三是执法查处力度有待加大。执法部门的巡查、执法力度还不够强,“发现一起、处置一起”做得还不够到位,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