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陈述技术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难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用“了解”“理解”“认识”等词语进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例如“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片的能力”等,都是较为笼统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果教学目标内容过于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可以采用目标陈述法,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必要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可以适当省略一些内容。例如,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提出相关依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其次,通过赤道周长、地球的表面积和地球的平均半径详细地说明地球的大小;最后,将地球的形状画出来,并且将地球的周长、表面积以及地球的半径准确地标注出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将一些内容省略,尽可能地简化陈述,从而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可量性和准确性。
虽然陈述技术是初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开展教学的侧重点,合理地应用各种陈述方法。如果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内容,就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目标陈述法。例如,第一,对照墨西哥湾暖流图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海水盐度及海水流向图。说明洋流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第二,灵活地应用洋流形成的理论解释一下“旅游鞋失而复得”的现象。这种设计方法同样能够做到简化陈述内容目的,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是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过程中应该根据初中地理知识的属性。如果是陈述性较强的地理知识,可以采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重要的地理名词、地理分布等内容时就可以应用精加工策略和描述策略。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精加工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应用描述策略可以将相互独立的地理术语、地理名称等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性较强的句子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将我国矿产储量位于世界第一的钨、锑、锌、钒、钛、稀描述成吾弟、心烦、叹息,这样学生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矿产。
初中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策略过程中对于初中地理程序性较强的知识可以设计地理概念和相关规则学习策略。对于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可以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自觉地建立学习体系,最后能够将地理概念和相关的学习规则成功地转变成技能。初中地理教师帮助学生将地理概念和学习规则转化成学习技能后,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情境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地理概念和相关学习规则解决初中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设计方面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媒体设计
篇2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8-01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具体实施之前,地理教师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导,以促进学生有效地理学习为目的,针对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系统计划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设最优环境而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系统规划与安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或程序。
一、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要受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最近发展原则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一种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在外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1]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前,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的时候,学生根据初中时对气候的了解以及前面学过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结合课本内容能够理解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然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就必须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整体设计原则
地理教学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由地理教学目标、学生、地理教师、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反馈和地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子系统所组成。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树立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子系统,对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整体设计,确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最优化。
如,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要树立整体观,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课标对本节的要求,认真解读课标。然后,在课标的指导下分析教材,制定三维地理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最后,还要进行学情分析、教法分析等,在这些都完成之后,才正式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这就把握了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3.学生主体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课标中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2]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时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可以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4.交往互动原则
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设计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师生之间对地理问题的共同探讨形成认知互动,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产生情感的有形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 。”[3]在整个交往互动设计中,应把握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海平面的上升、农业的产量及水循环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依据上述原则,提出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顺利进行。
1.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
新一轮的基础地理课程改革是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的,那么,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地理教材分析。因此,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是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在教学设计之前,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去解读课标,争取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应科学、合理的服务于地理教学设计。
2.细化教学目标,提高可操作性
有人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60%的时间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管科学与否,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多么重要。因此,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把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给出了相应的行为动词,这样,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就大大提高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3.结合学生认知,精选教学内容
地理学习内容是实现地理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精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地理教材,但又不同于地理教材。地理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进行选择、加工,然后才转化成地理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要。
4.梳理教学环节,确保过程流畅
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由地理课标解读、学情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等诸多要素所组成,每一个要素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要仔细梳理这些教学环节,而且要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确保地理教学过程的流畅。
5.强调过程体验,落实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地理教学评价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性评价把重心放在学生求知、思考探究的过程上,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各个阶段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对学生进行持续高效的指导。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评价时,要把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设计中,还要把它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把教学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及遵循的原则[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0)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3]公土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31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生本课堂
在初中这一时期,学生提高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水平,提高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创新性技术应用型人才,笔者使用了一种高效的生本课堂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有效达到了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在高效生本课堂的设计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生本课堂的概念,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来制订具体方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高效生本课堂的概念
高效生本课堂是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入实施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名词,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知识水平等。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也不再是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可以在高效生本课堂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高效生本课堂的具体形式就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欣赏学生、引导学生等,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使用合理的组织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高效生本课堂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的具体策略
1.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它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老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老师应该深入了解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突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有重点可以学,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
2.采用情境创设法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学生还处于之前的兴奋状态无法迅速进入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老师在前几秒的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特定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3.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老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适当采用小组活动方法,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到更多的初中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小组活动之中,还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无形中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后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水平,不仅仅需要课堂中的努力,老师还应该设置一些好的课后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后的练习活动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检测,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水平。
为了顺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性人才,提高各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可以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为自己的各种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来说,应该重视改变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顺应新课标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总的说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不仅仅需要老师制订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需要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老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对提高学生地理方面知识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关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感悟地理中的生活――例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10).
篇4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概念 内容 影响因素
一、地理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青年地理教师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理教学反思是指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1]。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反思”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需要地理教师通过个体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团队的团结协作,最终达到地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专业的成长。
二、地理教学反思的内容
不同的研究者对地理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的回答各有见解,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反思应该透视地理学科的性质,无论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或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良好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地理学科都有其独有的基本特点和学科价值。但是地理教学反思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步伐不断推进,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清晰。一线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仅仅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各自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新知识生成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二)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反思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整节课达到预设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内容和课标的要求,还要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发展程度等方面。如果出现部分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就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所有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的表现很轻松,就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过简单,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实现共同发展,必须关注个体间的差异,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实现80%的具体目标。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有难度或是太过简单,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地理教师就要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发现并分析优点和不足,甚至可以在课下再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制定,进行课堂重构,预测教学效果,为下一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提供借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课程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明确清晰这一总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2]。这三个维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能教条地、机械化地加以分割,尤其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往往会被地理教师忽视,常常套用“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等”既定框架,学生没有发自内心感悟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不断反思:一整节课结束后,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怎样的提升或是升华,那么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节课究竟要如何传递,并且能够传递给他们什么。
(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反思
新课改提出了十大重要理念,也制定了新的课程目标,其中不仅包括总目标,而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细化,但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在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后课时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符合地理特性的思维能力。地理教育不仅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这就要求一线地理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时,既要关注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挖掘,又要考虑到对教学内容广度的拓展。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也是范例。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们应将新教材看做是参考书,开拓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因此,地理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教学资源生成等方面进行反思。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把传统的“教教材”观念及时转变为“用教材教”,书只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参考材料。改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课堂过程的引领者。
三、地理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而言,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一)自身因素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做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强调反思在推进教学,也在帮助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反思是为了达到教中学、学中教,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工作和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地理教学反思应是地理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等作为认识对象,从而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审视、反省和总结。
然而有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某种习惯性教学行为,思维定势的方式就逐渐“生根发芽”,对之后的教学行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谓习惯性教学行为,就是教师根据已经形成的某些思维结论支配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批判精神与质疑能力恰好是创造性思维最具活力的因素,如果习惯性思维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发挥主导作用,久而久之,地理教师的创造性就会走向衰落,惰性就会产生。地理课堂要走出模仿与复制的僵化怪圈,地理教师就必须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学代替习惯性教学。只有这样地理教学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地理学科才能越走越远。
总之,地理教学反思不仅需要教师思想层面上的认同、思想观念上的重视,还需要行为实践上的落实和自觉主动的坚持。教学反思对于一名地理教师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教师外部客观因素
1.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现代学生减负的背后是教师诸多的付出,教师乏味的工作背后是一系列工作任务。教学要求、升学压力使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压力很大。地理教师的日程安排紧张,平日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工作、学校行政工作等工作事项。这使有些地理教师即使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也没有时间和精力。
2.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书写的教学设计中的一块内容就是教学反思,甚至“每天写教学反思”被一些学校单拿出来,当做硬性要求。当然,这种做法能够保证教师“写教学反思”,但真正“思”了吗,就无法确定。这样的共性趋同,教师们不免将教学反思当做学校布置的任务,教学反思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促进点而不是用作敷衍工作任务的障碍,硬性的教学反思对教学毫无作用,真的教学反思是自觉的、有深刻感悟的。
四、结语
反思可以强化自我监控意识,进行教学创新。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我完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具有实践指导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反思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对地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就相对而言更少。本文定位于对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探讨地理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针对性的帮助。
尽管地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地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地理教师的自我完善等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影响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主观方面地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运用不够等,还是客观上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和评价导向等的影响,都使得地理教学反思研究的进行缺乏深入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农村初中 校本教材 地理 开发
1 问题提出
新课程的标准鼓励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可以在课程小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修改,以适应教学需要,这就使教师更加主动地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校本化是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加工、重新创造,使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这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关键。但这也要求农村的地理老师必须有较熟练的教学技能、对课程标准有很透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意义
(1)农村地区地理教学校本化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的实施和改进。传统课程的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深的影响力,是不能够轻而易举改变的,这样就会使得课程的改革受阻,改革进程变得缓慢。地理课程更是如此,所以,地理教学校本化可以用新的观念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实施和改进。(2)地理教学校本化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的学校不单单是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深化。虽然农村地区在教学资源、设备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但是,农村地区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联系到他们生活的实际、经验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注重课外实践,就可以发挥农村教学的优势,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3)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学生个性的发展。国家课程是在整体上考虑学习者的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对于个性的发展很有限。并且对于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够充分考虑差异性,忽视兴趣,忽略能力,这都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农村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学习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率。(4)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可只有专业知识的提高,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推动教学的正常进行。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地理教学校本化研究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地理教学校本化使得老师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进行教学活动,这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3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实施方法
3.1 课程标准校本化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个大纲,对各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没有很细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课标》,准确地把握好各个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对于农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研究地理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的标准,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和自己教学的实际,相互整合,制定符合自己教学的标准,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设计校本化
教学设计的校本化,首先要完善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联系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重组、优化、丰富,使之更符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
其次,丰富学习方式,突现农村地区的教学特色的优势。农村地区的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并不重视地理学习。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事,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
3.3 课程资源整合校本化
农村地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因为地理教学需要像地球仪、地图册这样的教学必备的教具,但是很多落后的地区都缺乏或者不足,更不要说多媒体设备,这给农村的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这对农村地区的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克服这些不利的条件,发掘更深层的适合学生且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并且挖掘农村的特有的有关地理的资源,这些都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校本化。
3.4 学习评价校本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调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由于很多家长的素质跟认识水平低,让孩子学习但是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不关心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环节被忽视。作为教师,应该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评价形式,重视学生的自评跟同学间的互评,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在评价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4 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困难与问题
作为甘肃省农村初中,我校已进行了近两学期的初中新课改实验及校本课程选修课工作 ,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但不同领域的问题亦较突出,具体有:(1)对课程校本化的的认识不足 ,教学方式落后、不积极对待的现象还很突出;(2)部分教师课程校本化的意识和能力缺位;(3)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个别校本课程编撰质量有限;(4)个别教师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编撰的校本课程无法凸显地方特色、学校特色 、学生特长;(5)鉴于经费投入有限、硬件建设不足,抑或涉及顾及学生安全的问题,应该社会实践的、出外考察的课程大多属于形式无法落实;(6)中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着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施;(7)既已开发的不同校本课程,基于时间的检验和专家的指导跟不上,随意性、盲目性问题大量存在,因此,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不足,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课程校本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教师需要坚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只要我们在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中,始终贯穿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新理念,多设计诸多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多给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创新,多给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去发挥,学生会很愉悦地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此乃检验我们地理课程校本化效果的唯一真理。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高俊昌.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1-2期合刊).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地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学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迎合国家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质疑以及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地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切实可行性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描述不准确,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因而,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2.难度适中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对难度进行适当把握,难度适中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倘若设置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教学效果。
3.全面、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全面、整体,倘若整体性欠缺,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策略
1.依据教材要求,合理进行研究性课题选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某一课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探究实践当中,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过程,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活用并进行创新。针对高职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的难度,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创新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确定,目标的制订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又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教师需对自主选题的内容进行规定,如选题应具备趣味性、价值性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2.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注重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探究中学习的活动,其具备的显著特征是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因而在高职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高职地理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组织时,应注重教学实践,合理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形式对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总结研究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研究学习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研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为“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该土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农业栽种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以该学生论文为对象进行探讨,为该学生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补充修改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研究性学习是新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认识,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要求的产物,其不仅在高职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陆永权.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功:教育,2012(22):141.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篇8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地理学习结果和地理教学目标,探究地理学习结果和教学目标与SOLO理论在思维层次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为例,应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结果表明把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教学目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学生思维结构和水平,探讨其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理学习结果的SOLO分类
SOLO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Outcome”的英文简写,其含义是“可观测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学习评价方法,是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定质评价方法,它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沦。SOLO分类法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按照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1.前结构层次
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处在一种低认知水平,不能解释地理现象,不能理解地理问题,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只能简单重复关键词,语言表现出思维混乱或提出没有依据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关注问题的相关领域,或是在给定的知识中选择一个相关信息作为问题的答案,但是仅关注到问题的一方面,没有对问题整体把握便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针对地理问题,仅找到了与问题相关的一个信息,就依据这个条件得出结论,忽略了问题本身。
3.多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法,但没有将思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学生可以结合多个事件解释问题,但是没有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或是表现出仅是将简单关键词相联系,没有形成地理知识网络。
4.关联结构层次
将思维发展为可以将各个部分知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使得结论结构连贯和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学生真正理解地理问题,明白学习内容,可以利用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新知识,阐述个人对地理问题的分析结沦。教师可以从学生反应时间和答案完整性等分析,得知学生已到达关联结构水平。
5.拓展抽象结构层次
学生思维水平达到最高水平,可以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深入探究问题的原因。在此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为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并且这种迁移超越了问题本身而进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
下面以习题“塔里木盆地中聚落分布于沙漠中绿洲,试分析原因”为例,结合SOLO分类理论的5个层次划分出学生的思维水平(见表1)。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SOLO分类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对教学所做出的具体和准确的描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地理知识目标划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次。SOLO分类理论不仅对学生思维水平进行划分,同时结合此理论,与地理知识目标之间相关联(详见表2)。由此可知,地理教学目标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由点及线,再由线成面,确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单点和多点结构层次对应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关联和抽象结构层次对应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SOLO理论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和准确,更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需要SOLO分类理论的行为动词支持,使得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上升规律。SOLO的五个思维结构层次的行为动词与结构水平满足映射关系,即每个行为动词都有唯一的思维结构水平与之对应。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水平与行为动词分类见表3。
三、SOLO分类法在地理教学目标中的应用
地理教学目标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明确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需求。SOLO分类理论依据学习结果监控学生思维过程,利于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的思维层次,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结合SOLO分类理论,将地理教学目标分为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和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四个层次;“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层次;“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反应和领悟。下面以湘教版必修I“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节为例,设计教学目标。
1.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课标分析:本条课标意在学习地表形态对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和发展的影响,重点是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的方式体现了课标重视案例教学的方法,不是系统地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呈现典型地表形态的案例进行解释说明,无需做纯理论阐述。因此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学生需要主动探究和感悟,联系生活案例,通过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化为心理行为,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塑造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对聚落形态与分布的影响,因此,学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成为培养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之需,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为接下来学习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提供了基本范式。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教学因子: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相互关联,是并列关系。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为“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提供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本课是第一部分,本节主要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包括案例有丽江古城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地形特征和四大区域自然特征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聚落相关知识,通过本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归纳和演绎的学习方法。但是,高一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限,运用地图能力欠佳,加之生活经验局限与旅游阅历不多使得学生缺乏直观感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知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和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习得。
4.应用SOLO理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利用SOLO理论分析本节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目标要求(见表4)。
结合地理学科,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及SOLO分类理论行为动词,设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如表5所示。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改革的核心理念。初中地理教学在经历这股改革之风后,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课改核心理念的理解、新课程内容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思维的引领等都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
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同学者对其的理解不甚相同。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景焕等人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界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就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结果的评价六个方面。
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能力涵盖的内容
1.教学内容丰富
丰富的教学内容是对新课程改革前陈旧的教材内容的摒弃以及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扩展。教师应在分析并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予以归纳整理,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的特点与难点,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相联系,从而丰富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及时
通常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生理心理状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理解能力,以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对于学生易于掌握的内容,如,遇到等高线、海拔、地球自转公转等概念性内容时,可以稍做解释,一遍带过;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如,五带的划分、陆地地形、世界气温分布等内容时,就需要详细讲解它们的异同点。及时进行学情分析,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
3.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地理课程目标确立了三维地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决定着教学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与实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尝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享受地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使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并乐于学习地理知识。
4.教学方法灵活
教师应该摒弃课改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灵活地选定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理解繁杂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以及复杂抽象的地理图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等,灵活选择模块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灵活教学的目的。
5.教学过程生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以课堂为载体相互交流活动的过程。衔接自然、逻辑完整的地理教学过程是达到高校课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情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主动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合作及探讨,打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与探讨中,主动去了解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对于掌握地理知识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个性。
6.教学评价准确
准确的教学评价是教师了解目标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能够从中发现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措施
1.深刻体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了解教学新理念
课标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初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等都有详细的说明。深刻体会新课标,有利于教师了解新课改后的教学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做好地理课堂的教学设计。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到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性。以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这一课时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课,带领学生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并用做好的模型演示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知识。
2.准确把握新教材,有效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内容,才能完成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有效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充分阅读新教材,准确理解新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知识的相关性、重点与难点等,并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定位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学习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达到“用教材教,借教材学”的境界。以海陆变迁这一课为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资料查找完成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教材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也利用教材学习到了更丰富的知识。
3.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明确自身角色扮演
新课标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教师应该充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应该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带领学生畅游地理知识的海洋。教师在教学中,应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引导、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不是轻易地将问题方向和答案告诉了学生。教师应明确,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师是参与者,参与地理课程教与学的活动。整个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然后相互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4.综合了解学生情况,积极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理解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等都影响着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做到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认识大洲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分组教学与学习,每一组学生都是强弱搭配,分工合作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整理归纳后向大家展示小组的合作成果。在这一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与兴趣。要做到这种全民参与式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学习课程。
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合理地完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新课标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保证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主动培养自己所缺乏的能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新课改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宗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1):45-48.
篇10
一、开放教育思想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首先要求地理教师要开放教育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没有教育思想的开放,教学就很难从封闭的框框中跳出来,所以地理老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价值观和质量观。在教学观上,地理教学教师不再只是起点单纯的主导作用,而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在价值观上,要认识到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在质量观上,要认识不能单单以传播地理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而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开放的教学理念,地理教师才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允许学生异想天开,这样才能培养出开放型的人才。
二、开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必须有弹性。因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素质不同,从而造成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弹性,体现层次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成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将资源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的教学新境界。
教学目标必须是生成的。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动态生成的,应随着教学实际的需要,随着课堂中各种情况给予必要的调整,决不能按部就班,模式化、程序化。对于学生提出的超出既定教学目标范围的甚至会影响目标正常推进的问题,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而要随机应变、启发诱导。
三、开放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要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因此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四、开放教学内容
新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倡导教材的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善于和敢于对现有教材适度拓宽、加深,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把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实和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
开放,从内容角度而言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师要合理选择和组织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方面为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开放学习方式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的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地理学习的方法,感受地理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明确之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只作宏观调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地理学习资源,把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惰性的学习方式,建立多元、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新的地理学习方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体现创新性、主体性、独立性、多元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特点,从而建立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学习的系统。
实践证明,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为此,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必将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节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多个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如:“我给自己选个家”,让学生根据材料和图片,选择自己的家,并说出选择的理由;给学生放一段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录像,让学生给地球诊断一下,说出病症和病因,并开出处方,通过活动,学生对三大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就非常清楚了;还有角色扮演,可以创设一个在家乡建化工厂的例子,让学生充当官员、企业家、农民、学生等角色,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
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
六、开放教学评价
开放的地理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我们要倡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要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
学生互评不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而是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它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生自己制作了地球仪后,我让学生互相评价,看谁的用材好、制作方便,谁的既美观又精确。这样评价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可以发现同学的问题,看到别人的长处,既启发了同学,又完善了自己。
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能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例如:在小组活动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学习收获等方面作全面评价,这样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就会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