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1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结论

篇2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缺失,精神层次,实施机制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广泛缺乏的一项必要教育,部分学校由于考虑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过于追求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全方面发展的追求。

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艺术教育常常被边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乐是培养人的高层次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导致人才素质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来核心部分的缺失,严重耽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进展。所以,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音乐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然先导。

1.素质教育的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活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因从政府本身到学校和学生中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层次,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础教育不能全面实施,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我国办学体制仍以公立学校为主,办学模式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学校考试模式落后,导致学校仍无摆脱应试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碍了素质的发展步伐;第四,学生对于某些老师要求的专业学习而放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见,只有认清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层次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次、智力层次、劳力层次;第一层次是精神层次,德、美和体属于第一层次里面的品质要求。第二层次是智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的体现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给予他们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是劳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的是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教育杂志网。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属于人素质教育高层次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正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极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乐艺术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发展

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开展尽管在各地区有顺并且很好的开展着,但是美育的开展方向、延伸度、广度是远远没达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状态。

在学生眼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美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能看看、玩玩,抱着随便的态度去想和思考,带有很漠然和无视的态度来看待美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于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差,不仅耽误了学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误了一批从事美育老师的就业。

2.2 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从体制和规模或者重视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国各地非常火,而且他们有些是艺术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但是对于音乐才能的培养的更多的来自于从小的熏陶,我们这里探讨的“音乐艺术教育”跟音乐专门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的是强调老师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为社会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据我对各大学校探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很有兴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和敷衍。

3.音乐艺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机制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口号声音喊的很广泛,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它的实施机制并没有得到妥当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建立全国教育的新观念精神层次,既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须得到充分的推广,让国人都知道,就好比当年的计划生育一样,得到全民的响应。

其次,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说明事情已经做了,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和反馈如何,以及将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都是依靠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时保障机制还能保障这些理念的顺利实施,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打扰。

最后,我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来本地化后为自己所用,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彻底和更好些,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4.结论

经过对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建立相关的实施机制,来最后分析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认同和思考,希望后来者能够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形势继续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自从在劳动中诞生美之后,就寻找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既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着自身。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美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事实上每一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如此,只是美育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最有效的办法。

一、美的本质及美育的含义

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什么是美呢?笔者认为美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蕴涵着客观规律与长远目的高度融合的和谐自由关系的理想存在。罗丹说:“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

美术教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所谓美育的本质,是指美育这种教育的本体存在及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美育,这一概念它体现的应是其本体存在的内部联系。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的本质,就必须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美育本体这一整体存在及其内部联系为前提。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等教育,它只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力、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

二、美育的目的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所以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目的。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标志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特有的功能与性质。

美育的任务在于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人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能自觉培养学生自爱与爱他,以及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他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由于美育不带有功利色彩,通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有了好的人格和美的心灵,他们就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任何事物,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用一种让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同时,也能用正确的审美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此外,由于有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会不断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并不断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他们也必将把与人的和谐交往作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做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推进。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情感既反映人对人的态度,也反映人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是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列宁就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情感性同样是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不仅如此,美术课程本身就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不仅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而且有益于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2.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中去。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艺术活动,尤其是美术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所以美术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丰富形象储存,而且能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四、美术教育的时代呼唤

社会健康、完善的发展就需要健康、完善的新型人才。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年青一代的理想、道德才智和情操的树立、培养,都不能离开美育的影响和熏陶。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进去,但美术教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审美是人类爱心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

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是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正是因为审美心理特点是想象,所以审美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时,美育作为完美人格的最基本的建构手段,能够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美好心灵,促使人的道德素质获得全面而充分的提高。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学生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

【参考文献】

[1]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

篇4

1.美育的概念与特性

"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美育教育一直受到国家、教育家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家先生在《美学文选》中提到"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国务院2015年9月颁发《全面加强和改进 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美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多么重要。

2.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近些年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在教材中,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最佳启蒙阶段,加强素质教育观下的小学美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农村中小学美育现状

近些年,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开全、开足美育课程,并且把人文教育和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一些行政部门、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深:重知识轻素养,重形试轻内容、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推广;走过场、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装备、学习资源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中小学美育师资普遍处于极其匮乏的状态;教育投入缺乏;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家庭、社会追求升学而重知识等问题依旧突出。

4.落实美育教育的策略

4.1 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上美术课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新知识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靠老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组织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当他们看到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时,就会受到艺术作品的感染而产生兴奋。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素描教学中画静物时,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在教室多摆几组静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及绘画能力去选择,画自己喜欢的静物,只有这样,学生的绘画兴趣才会大大提高。此时,我们要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正确的引导,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4.2 开发美育资源,拓展美育内容。学校在开全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增设艺术小团体如舞蹈、合唱团、小画家等,开展好第二兴趣小组或学校少年宫等。结合当地特色文化、重大节日为学生展示美、欣赏美创造机会。加强加快美育网络资源建设,拓展农村小学教育资源覆盖面。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帮助、鼓励教师会用、常用媒体教学设备,提倡广大教师开发美育资源,努力实现优质美育资源共享。

4.3 加加强课堂教学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素描教学训练中,我们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技巧,要求学生在有老师授课时应尽量少临摩,多写生。教师要多加强辅导,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类别的要求进行。在写生训练课中,静物的摆设,要由易到难。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简单的物体组合练习。高年级学生素描开始应以结构素描造型练习为主,使学生了解物体的基本结构造型。色彩练习首先应以单色练习为主,然后以组合静物色彩练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审美能力。对于初学绘画时学生,作为教师,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作业练习的难度不要太大,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所以,教师应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学生的知识。教学内容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有利于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只有抓好了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美术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耀《小学美育的现状与对策》

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 校园音乐 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篇6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依靠教育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我们是否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从多种渠道加以实施,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科学不能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许多人还是热衷于升学率,对美育并不关心。21世纪是一个审美的时代,在审美时代,探讨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目标,更新育人观念,显得十分必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强的竞争力,大力提倡高雅文明的艺术活动,加强审美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积极奋进的力量,而且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实现对人才的文化素质、价值取向的塑造。美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美、科学技术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等,并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育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能教育,都有审美的因素,审美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美育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

美育可以提高青少年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抵制消极颓废思想的侵蚀。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借助于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通过审美,启迪人的智慧,滋养人当心灵。杰出的艺术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美的欣赏是直接的,真善的影响是潜在的,当欣赏历代的美术杰作时,将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深深体会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一个个完美的美的形象,首先打动人的情感,由感情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接受各种教育,使学生与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进而达到高尚的境界,讲道德、守纪律、举止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二、美育可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于各门学科,而且也要借助于各种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已随时光而流逝,但是我们凭借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以深刻了解过去的时代。在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能力,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人类素质状况的直接标志。审美教育就是提高这种创造能力,在审美中,审美主体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况,它就为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机遇,成为新鲜活泼的创造精神的“契机”。

三、加强美育,有益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

现代社会要求各类建设人才,不但要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美学方面的艺术审美知识和空间形象的造型创造力。如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与美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小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深厚的艺术修养,有助于他们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双向选择的分配原则使大学生们十分关注自身形象,他们的审美品味甚至影响社会的审美风尚,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外表(仪态服饰)、内心(心理气质)、行为(待人接物)等方面更好地设计自己,塑造富有个性的美的形象,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风采。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审美教育是学生成功的内在需要,其意义已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提高美育教育的有效性。

1.把审美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的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时,要贯彻三个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学校应特别重视涉及到艺术美的音乐、美术课,切实纠正“重技艺、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不仅仅教教唱歌、学学绘画,而要把精力集中在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2.保持艺术教育的连贯性

要探讨适合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小学艺术教育以培养和激发孩子们对某类艺术的兴趣爱好为主,中学艺术教育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一项艺术技能,大学艺术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

3.丰富课外活动,扩大美育空间

开展审美教育,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是无限的。要打破单一封闭的教育形式,组织富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显示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力。如进行有关职业的自我形象塑造、举办美育精品讲座、小型音乐会、书法作品展览,组织看电影,读小说,建立绘画、书法、摄影、科技小组、学生艺术团,也可与高雅艺术团体相结合,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或者走出狭小的校园,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美、自然美。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涵盖很广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平日的修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器官。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人的素质应包括他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这些素质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那么,素质教育也就包括了对学生以上诸方面的教育,而这些方面的教育之间也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正如尹少淳先生所说:“德育求善、智育求真、美育求美、人类的真善美精神境界,正是智育、德育和美育所达到的,而作为美育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的存在与美育的存在有着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方面的素质包括审美素质和造型技能等,故中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基本素质和造型技能基础的教育,它以美术表现(造型)为载体,以审美活动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形态的了解、美术语言的思考、具体形象的塑造、美术作品的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自由世界,使他们去有意识地接受美的熏陶、探索美的真谛,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从模仿、创作、欣赏中去逐步构建具有一定美术素质的人格块面,并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人格的完美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美术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美的熏陶、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以及丰富的审美感受、高雅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则必须为美术教育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氛围、展现的空间平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具备审美能力,能够欣赏美、表现美,只有这样,素质才会提高。鲁迅先生也认为美术教育具有“特殊作用”,即“涵养人之神思”和“启人生之机,而直悟其事实法则。”“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先生也曾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

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说过:“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作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好的美术作品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知觉、记忆、想象结合既有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评价,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美术知识的同时,也会悄然产生一种以景感人、以情动人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心理学家佩斯里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左脑支配人体右侧的多个器官,并实施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即理性思维,也称“科学思维”)。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多个器官,并实施立体图像和形象思维能力(即感性思维,也称“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薛春涛先生也在《美术与智力开发》一文中指出“对中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智育与美育,能使大脑两半脑得到充分发展”因此,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得手脑配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并达到高度协调一致,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提升。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塑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可视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视觉艺术”。美术的这种特有功能是在左右脑中通过想象和创造,再通过手的配合表现来完成的,而想象是指人脑中对既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因此,美术对右脑的开发是何其重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美术作品中启发而来的”。多年的应试教育唯重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功课,囿于其中,使学生左脑长期处于极高兴奋和紧张疲劳中,而右脑长期处于松弛或抑制状态,天长日久,左、右脑使用的悬殊将会影响整个大脑的均衡、和谐的发展,影响大脑的健康。

“永恒的微笑”――《蒙娜丽莎》的作者、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首达・芬奇,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比如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就是他所发明的。他又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他掌握几何学的点、线、面和投影的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创作出不少著名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自然科学的方法带入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还有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也精通音律、舞蹈和绘画……这难道不是全面发展的例证吗?

篇8

教育的任何改革都必须依靠人来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充分认识的教师。在传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教师也在走向现代化,包括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转换、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本身素质的提高。

教育过程不再是以某种标准或某种需要选择学习者的过程——直到现在为止的教育基本如此,我们不准确地称它为应试教育,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造成了大量的失败者——而是使每个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发展而选择适合的教育的过程。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必然发生变化。教师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者的个体的主动的学习成为可能。教师的任务则是开发和利用人以及人以外的一切学习资源,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进行评价,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和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以外,还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的。

李岚清同志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门家。”这给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要求教师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及时获取信息并发掘有意义的实际知识以及包括科学、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和伦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在组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本身资源的开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这将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几代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改进是没有止境的。(袁晓)

构建完整的素质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师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上都存在着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过分强调专业性,忽视全面素质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思想僵化、视野狭小、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极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师人才素质的要求。第二,过分注重功利性,忽视人文教育和道德修养。这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这种僵化的高师课程设置、陈旧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手段、过时的教学观念都制约着高师生的培养质量。而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这种素质应包括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为适应新世纪对高师人才素质的需要,从1996年起,湖北师范学院在全院普遍实施“面向21世纪师范生素质教育工程”,该工程通过构建师范生培养模式和优化师范生培养过程,培养出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具有创新精神、能胜任中等教育的优秀师资。《师范生素质丛书》便是其中的一项丰硕的成果。

这套丛书注意从传统文化的基础素质要求到整体素质的养成;从语言表达的磨炼到人际沟通素质的培养,从教师职业素质的训练到现代科技素质的内化,都展开了系统的立体研究,为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描绘了一幅绚丽的蓝图,同时,它以其观念的现代性,勾画了未来教师的基本形象;以其思维的辩证性,阐述了师范生的全面素质;以其逻辑的严密性,演绎了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其结构的完整性,概括了师范生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因而,这套丛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前沿性、创新性、指导性的特点,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冯广艺)

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的推行,标志着人的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新开展,也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了新的表现。什么是素质?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素质?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思考与探索。

在这众多的探讨之中,《师范美育引论》(《师范生素质丛书》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从其特有的角度所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便具有别样的意义。

《引论》将美育探索定位于师范教育。我国师范院校的独立建制和我国教育的人文传统,使师范教育拥有美育实施的丰沃土壤,而师范学生审美素质尤其是美育素养的高低又极大影响着全社会成员的审美素质乃至全面素质。抓住师范美育作文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作整个美育的文章。

篇9

关键词:音乐美育 位置 目标 课程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音乐美育课程处在学校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至今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培养目标上看,学校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训,而忽视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校园文化氛围看,高职院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相对较弱;从学制学时上看,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受限制。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的下发,应该说迎来了美育发展的好时机,它表明艺术美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教育部的法规,表明艺术教育正式进入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因此,当前对如何在高职院实施音乐美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问题上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21世纪的音乐美育是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其目标的一种“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因此,音乐美育的具体实施,也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要合乎规律的在高职教育中搭建起音乐美育的平台。使音乐美育的功能最大化。本文就高职院音乐美育的课程构建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关于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的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通识的倾向,音乐美育课程是游离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外的,基本是可有可无。从课程体系这一层面看,这是一种传统的结构性弊端。因为,课程体系的构成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缺陷,高职院需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不能缺少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音乐美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元素,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激励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被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

从音乐美育实施的渠道看,音乐美育在高职院应该是多渠道的,可开设音乐美育公共课程,音乐社团活动,音乐传媒活动,音乐专题讲座,院系音乐活动等,由于“音乐包含着人类情思的喜怒哀乐,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它是一种非视觉表象的美,是用声音构建的艺术。人们用心,用情去倾听,去品味、寻求其美的感悟。”[1]音乐作为审美教育。需要建设一个与之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才能顺利实施。因为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训练思维品质,完善人的素质的最有保证的模式,离开了这一模式,教学目标很难实现,音乐美育也就形同虚设。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缺少对音乐美育课程的规划设置,即使有也是单一的,缺少系统性。音乐美育往往是用来应对比赛及完成演出任务,忽略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学科特点。即时性、功利性太强。这样,虽然也能产生一定的育人作用,但更多的是影响了音乐美育的广泛深入的开展,使得音乐美育一直徘徊在高职院的课程体系之外。以活动的形式作为音乐美育的主要渠道,只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应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素质教育的“三全”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教育全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校园的应景的音乐活动是无法达到“三全”的,要重视并确立音乐美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有的位置。

二、关于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的目标

关于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的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音乐美育的课程目标和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这里,指出了公共艺术类课程的目标,强调了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把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目标,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根本宗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维度来进行分析。首先,是人文素养的维度。人文素养现在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视,这种重视应该来自以人为本及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理念。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专业性人才发展到高素质的人才。人文素养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它的诸多构成中,审美素养当是最重要的修养。一个不懂审美的人,缺少正确的审美评判能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的人,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形象、气质,更加会影响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及创新精神。二是多元文化的维度。音乐美育是一种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中通过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多接触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化,从而建立起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宽容的审美心理、开放的文化心态作为一种观念与态度,不只局限于审美领域,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将影响着人的各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音乐美育不仅使学生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创造性、兼容性。同时也接受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扬人类文化艺术。三是创新精神的维度。“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是《方案》中要求的目标,音乐美育课程在这方面有特殊的优势。音乐由于它的创作元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非具象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及对音乐内含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人的形象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具备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即时的、冲动的捕捉音符的变化并突破时空的局限,让思维不受拘束的自由驰骋。可以认为,这种使人不断产生创意,产生直觉和灵感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从自然到必然的发展过程。《方案》中强调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不仅符合音乐美育课程的本身特性,也是对人才素质培养要求的积极探索。四是实践性的维度。音乐美育课程要围绕《方案》中、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要求设置,把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艺术教育的文化意义与职能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知识文化体系,审美价值观念,凭借对真善美的弘扬与对假丑恶的否定,来对世界文化进行吸收与融合,以达到把人塑造成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目的。

三、高职音乐美育课程分类和设置

“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而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人的基本素质教育。”[2]根据美育这一特性,高职院的音乐美育的课程更多是要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音乐美育的美化心灵、和谐情感、美创美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真正将音乐美育转化为育人的生产力,产生一种“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力量。

因此,它的课程设置、分类、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应该与音乐专业教育和传统音乐教育有所不同,既有别于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教育的强调音乐技能,又有别于传统音乐教育的侧重愉悦。高职院的音乐美育课程可设为公共选修课和部分专业限选课,具体分为理论、鉴赏、技能三种类型:音乐美育的理论性课程性质是通过音乐美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其审美趣味和审美素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美化自我的意识。鉴赏型及技能型课程主要是通过审美实践训练 ,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培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理论型课程可以设置为《音乐基础理论》、《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音乐美学》、《流行音乐》、等。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美的法则,了解音乐艺术产生的条件与过程,剖析音乐审美的奥秘,感受音乐美育的价值功能,提升学生的价值评判能力,为学生打开音乐审美的通道 。

鉴赏型课程可以设置为《民族音乐鉴赏》、《西方音乐鉴赏》、《中外名曲欣赏》、《影视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欣赏》等。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对它的理解经常是通过欣赏活动达到的,因此欣赏音乐的过程也是创造音乐的过程。“作为一门与心灵有着更密切关系的艺术,音乐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独异性:它的媒介是独特的,它的存在方式是独特的,它的欣赏方式也是独特的。”[3]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是唯一最充分对“生活和性格”进行模仿的艺术。[4]“贝多芬人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孔子则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些名言不仅让人们看中音乐在艺术中的位置,更看好音乐对人生地影响。欣赏类课程能使学生更多更深的贴近这一站在艺术金字塔顶峰的艺术。

技巧型课程可以设置声乐课程与器乐课程二类,包括《歌唱技巧》、《合唱》、《钢琴》、《小提琴》、《合奏》、等。具体课程可据各校音乐师资的专业方向和学校文化特色而定。

技能型课程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掌握表演技能的最直接的课程,不仅有特色,而且有趣味,可以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提升艺术品位。并学会展示自我为生活积累资本。同时优化校园文化,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

高职院音乐美育课程地构建虽然迟缓但已启动,要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不断的进行认识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构建起音乐美育的课程体系并使其真正步入学校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傅利民. 音乐美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仇春霖 .大学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10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使其在中小学得到全面普及,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中小学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说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从这一定意义上来说,美育既是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1.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美的个性的人。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育的作用在于传情,具有以情动人的特点,在“传情的过程中使欣赏者的品德,情操得以陶冶和净化”。因此,美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高尚的美的内容和生动愉悦的教育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生动形象的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以,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必须体现美育的本质,促进学生个人修养与情操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性情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没有艺术教育,美育是空泛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艺术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就是“知其为美,更要知其所以为美”,通过了解、学习,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品味,并且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2.回归美育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教育的这些作用已经越来越淡薄,艺术教育本身也越来越被异化为一种另类的教育形式,甚至呈现出“成人化”、“庸俗化”的倾向。在一些家长的眼中,艺术教育也俨然成了培养小明星的捷径。是艺术本身,还是功利诱惑,令家长们不遗余力地让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在周末背起小提琴或者画架去参加学习班?从那些热衷于拉着自己的儿女参加各类电视表演节目和选秀节目的家长们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功利诱惑已经成了让孩子参加各类艺术学习班风潮的现实动因。重视比赛、考级,忽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功利化的又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