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情况

篇1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现状;方法

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和祖国的希望,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乃至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有责任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发展负责,也是为国家的发展负责。作为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教师来说,更应该首先担任起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一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高校是承载大学生梦想,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规划具有积极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很多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以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没有走进社会,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因此这些因素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同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意义深远,因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多元化因素的碰撞和冲击之下,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面对和解决,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笔者总结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网络信息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高。

(一)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不得不承认新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仿佛这种压力不是要毕业的大学生才有,就连大一大二的大学生而言也意识到了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同时当今大学生自尊心极强,自我意识也高,部分大学生初到大学,离开父母还表现出生活独立性差等问题,总之新时期大学生情况的复杂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

(二)网络信息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的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课余生活和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生活和身体以及心理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书面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大学生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思想政治的教育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落实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而目前的高校教育显然没有做到兼顾实际这一点,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表现不相统一的情况。

三、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多方面下手,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注意:一是要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三是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的教育离不开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因此要注意营造这一文化氛围。大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都在校园内,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思想政治的教育,这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故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是极为必要的。

(二)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积极改进创新教育方式,带给大学生不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辅导员要彻底摒弃,改而与学生进行想法交流,针对具体问题相互交换看法,进一步展开探讨,以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三)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想政治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理论的灌输,否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注意引入新颖的、富有积极意义的内容。通过改进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加强其对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光姝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6)

[2]姜畅.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6(03)

[3]张智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03)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效性证明。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和网络媒体等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报导,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达到教育目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比较,所达到的有效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通过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变化和道德品质提升等来检测。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客观、公正的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能掺杂个人情感和个人主观臆断。对于掺杂个人主观因素的情况,应当参考真实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盲目的只重视现阶段的状况,还要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检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既要衡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领悟能力和理解程度,又要衡量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后是否有实际行为体现[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很多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政治观念差。大多数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空有一腔参政热情,对我国政治了解不全面,一知半解。部分大学生缺乏怜悯心和同情心,缺乏社会正义感。(2)大学生思想信仰出现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化和差异化越来越强。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部分大学生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各种宗教神学等。(3)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误区,在衡量个人价值时,将金钱和物质生活作为第一标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功利心严重。(4)尽管大学生接受较多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高,但部分大学生文明素质较差,在大学生活中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不注重提高个人修养,整天比吃比穿。个别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好,产生优越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5)学习和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或者由于经济因素和个人情感因素,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变差,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整天将空虚、无奈、压抑、烦等词挂在嘴边。(6)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缺乏实际行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口头文件,说说而已。某些高校虽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悖现实,不注重将先进思想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高校都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体制应包括管理运行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管理,督促高校各个部门及院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当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缓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情感等存在的压力。各班辅导员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关心,跟有思想压力的学生及时沟通。

2、增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高校应当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师要为大学生做榜样,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旧知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

3、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可以创建心理咨询、思想交流和热点评论等特色板块,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形开展。高校领导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校园网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高校还应当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发展。

结束语: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检验实效性的最终因素还是实践,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高校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纠正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推动祖国繁荣昌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3]。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篇3

关键词:校园公益广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简介:张佳慧(1990―),女,吉林长春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公益广告指的是在校@里,服务于公共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向师生宣传和推广积极的、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广告。

校园公益广告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性:校园公益广告能够使师生受到教育和启发,在心灵上有所触动,从而使思想和行为更加规范。

第二,公益性:校园公益广告是为校园公众利益而服务的,不以赚取财富为目的。

第三,艺术性:校园公益广告要具有艺术表现力和美感,这样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第四,受众特定性:校园公益广告的受众是校园内的师生,所以它一定要 符合师生的需求,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

校园公益广告能够使人受到教育,它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一、校园公益广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学生传达很多内容,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规章制度等都可以通过校园公益广告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校园公益广告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宣传诚信考试、无烟校园、保护环境、认真听课等。

校园公益广告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班会、谈心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也成为很重要的途径,而校园公益广告又是一种途径,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变得更加多样。如果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班会、网络等感觉到单调和厌倦,那通过校园公益广告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它不需要占用学生很多的和专门的时间,只需很短的、做其他事情间歇的时间,如学生课间行走在校园中就可以体会到相关内容,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内容相互补充,久而久之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得到强化。而且校园公益广告的形式也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通过有趣的图画、美丽的色彩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能使学生更易接受。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枯燥乏味,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利用校园公益广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使大学生成为校园公益广告的重要创作者。大学生是校园活动的主体,亲身参与校园公益广告的创作,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平台进行校园公益广告的和传播。如利用校电视台、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橱窗、几面墙甚至是下水井盖进行校园公益广告的和传播。比如校园体育场的围墙是白色的,没有什么内容,比较单调,可组织进行公益广告的创作,给校园增添一些亮丽的色彩,也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在校园的下水井盖上进行创作,画上一些图案、漫画,学生每天走路经过时就能看见,久而久之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要提高校园公益广告的创作水平。高水平的校园公益广告,具有很强的美感和感染力,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引发人的思考和共鸣,进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校园公益广告的文字要简洁明了,可运用修辞手法,或带有一些幽默感,画面要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注意到,而不是忽略掉。

校园公益广告要贴近学生生活,选题既要有国家层面需要宣传的内容,又要有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国家层面需要宣传的内容也要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成长需要,这样会比较接地气,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校园公益广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利用校园公益广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好校园公益广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过于形式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一定的阻碍。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科学引导、创新教育方式、优化网络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健全制度等策略,以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新方式

[作者简介]曾丽(1980-),女,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43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46-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实践共同关注的内容。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的内容过于形式化等,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一定的阻碍。在保障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发挥好老师的主导性作用基础上,做好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方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1.调查基本信息。本文对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女生各为500人,占比各为50%;大一学生320人,占比为32%,大二学生250人,占比为25%,大三学生为230人,占比为23%,大四学生200人,占比为20%;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政治面貌一项中,党员600人,占比为60%,团员160人,占比为16%,群众340人,占比为3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项中,家庭年收入超10万元的215人,占比为21.5%,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10万元之间的320人,占比为32%,家庭年收入在1万至5万元之间的360人,占比为36%,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105人,占比为10.5%。这100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在大学生活当中认为“最为烦恼的事情”汇总中,学校条件、环境占3%;专业不对口占7.4%;情感占6.8%;师生关系占9.6%;学生经济差距占7.2%;就业压力占30.4%;学习压力占35.6%。

2.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点。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理论薄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和外界接触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他们的交往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也在逐渐形成。然而,很多大学生在无法满足需求时,往往容易失去信心。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还十分薄弱,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无法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以至于没有具备观察、思考问题的科学方式。

引发该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理论水平较低,无法运用正确的理论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在教学中,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播而缺乏对理论的拓展及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了教条,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索然无味,过于枯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也就没有了热情。二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思想政治理论无法和学生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导致理论和实践脱离。三是大学生本身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把政治理论同专业知识分开,认为政治理论多数是讲大道理,无法真正解决自身关注的实际问题,这种错误的看法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

第二,荣誉感强,自我意识浓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提高,乐于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热衷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以便在活动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出于各种原因所限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大学生就会产生抱怨和不满。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根源在于大学生浓厚的自我意识。

第三,思想活跃,政治上不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现理想的外部条件,也因此调动了大学生为个人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如此,大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扩展,接纳新事物的速度加快了,思想也更为活跃。不过,大学生在政治上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如一些大学生要入党,可一时没有通过考核,就会表现出消极的状态,甚至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这都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第四,知识多元化,偏重感性,经验不足。知识获取渠道的网络化,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为大学生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加上本身的认识能力有限,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偏重感性认识,经验不足,对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缺乏一定的完整认识。如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不正之风以及腐败现象时,会对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二、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1.民族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是为了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地位的保障。

2.社会的要求。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进步。社会需要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他们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模范作用。为此,社会需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3.学生内心的呼声。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他们希望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帮助。对于思想理论和社会现实、社会规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学生同样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到答案。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实际上是期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科学引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需要我们摈弃传统的阻碍学生发展的观念。大学生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因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人心,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持平等、尊重的态度,这样才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如果采取过于严格和生硬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很可能只会循规蹈矩,无法真正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第二,确定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个性以及发展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学校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挥,实现其自身发展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放弃。加德纳提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智慧和能力,包括语言方面的能力、运动方面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内省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白图形能力等。从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可以看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引导。因而,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展,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要求,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和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学生发展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其思想也是多元化的,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

2.创新教育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存在差异的,因材施教是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生进行层次教育,为学生提供向前发展的阶梯。所谓层次教育,就是在大学生的各个层次要求中实现相应的教育效果,以达到德育的要求。例如,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家庭困难的学生实施教育,教育的内容就应该包含心理健康、生活、挫折、忍耐等内容。对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的教育,就应更侧重于强调理想、责任、民主意识等。

3.优化网络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发展。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又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行为受到影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弱化。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互联网的利用,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掘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引导大学生使用学校开发的校园网络平台,使用过滤软件,过滤网络中的有害信息,以免学生接受不良信息。可以开通红色专题网或者交流群等平台,通过网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进行教育,同时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在网络中懂得遵纪守法。

4.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教育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指导学生善于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对自我进行批评、反思和激励。对于大学生来说,构建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和平台十分重要。这个平台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过程、校园文化等,使学生在其中能够得到熏陶。另外,还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以及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构建丰富的精神生活,减少大学生压抑和疲惫的状态,让他们拥有积极的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精神品质。

5.健全制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首先要有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以量化,将其放入综合测评当中,作为学生评优的指标。另外,还应该支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提高对这类教师的考核和奖励力度。同时,健全保障制度,在资金投入等方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同。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高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全面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

参考文献]

[]]周凌云,增强我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探讨[J].企业导报,2011( 13).

[2]吕春艳,方育阗,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 18).

[3]李春.关于升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36).

[4j陈少珍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T作实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5]袁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心理学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载体 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张开芬(1952―),女,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学院院长,教授。

朱磊(1984―),男,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一、网络载体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网络,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简称互联网,是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以网络为载体,就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在接受广泛综合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

在我国,网络普及化程度最高的是高等院校,大学生也是接触网络最为密集的群体。信息时代的深化内在的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利用网络载体。网络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网络载体的基本特征。

网络载体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又有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开放性。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没有地域、国家和民族界限,网络的信息传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每一个角落,它的影响力、渗透力是不可低估的,任何一个网友都有可以为这个网络加载、输入信息。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整合。

第二,快捷性。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被传播、浏览、吸收,其传递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网络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平等性、交互性和融合性。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体关系上,网络载体较之其他传统载体更具有平等性、融合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导、领导和权威者的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除了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外,还能够营造一种平等相处的氛围,向教育对象提供选择和引导。提供选择和引导的教育过程又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之间平等交流、有效互动的活动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更具亲和力,体现平等性和交互性。网络载体可使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以双重身份出现:在浏览网页、选择和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在参与网络各种信息的制作、等网络活动时,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等信息向外传播,又可以成为教育者。因此,依托网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时,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其身份上更具有融合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展开活动。

2、网络载体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网络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手段。网络本身就是信息源,同时又是传播工具和通讯手段。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相分离的不足。利用网络载体,建立协调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有效、规范化运作的有效途径。

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高校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网络载体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同的功能,也具有其特殊功能。即保证、导向、交互和覆盖渗透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在网络载体的四大功能中,保证功能和导向功能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般功能,交互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则是网络载体特殊功能的体现。

1、网络载体的一般功能。

保证功能。保证功能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过程中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它是网络载体的重要功能。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行为层面。网络载体的保证功能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的:第一,通过网络教育,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达成共识,消除政治分歧。第二,联系大学生的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思想动机和思想方法上取得一致,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第三,在达成政治共识和取得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明确行为规范,防止行为越轨和异常。三者的合力有助于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方向性,从而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导向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是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过程中目的性和超越性本质的体现,这是网络载体的根本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三个方面。

2、网络载体的特殊功能。

交互功能。网络载体的交互功能是指网络除了提供技术性的工具之外,还能引导使用者加入互动的活动过程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交换意见。网络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使人际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网络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是一种心理与科技结合的渐进革命。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互动沟通,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和通信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也是情感传播的过程,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文化传播,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人的语言和情感的融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网络双向互动行为。因此,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互动的沟通与交往的重要意义。

覆盖渗透功能。覆盖渗透功能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访问覆盖无限空间的思想观念传播载体的网络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之受到影响和感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网络具有覆盖渗透功能。网络媒体覆盖无限空间。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其影响力。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谈心,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教育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覆盖面比较有限。网络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得以进一步的发挥,更具有广泛性。要达到以网络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使教育对象具备上网的硬件条件,同时增加宣传吸引力,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并能在网上与教育对象进行平等交流。

三、提出网络载体社会功能的方法论意义

1、发挥网络载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和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段上主要通过人际面对面的手段来实现传授相关知识,信息量少且不够及时。同时,这种教育手段往往缺乏平等沟通和交流,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网络载体的可复制性、共享性和实时传输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的即时性,从而使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的传统大众传媒载体。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逼真的受教育环境,使教育对象能够最大可能地感知实物,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发挥网络载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增加。

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运用,体现了时展的需要。随着网络在高校中的普及和青年大学生对网络兴趣的日趋浓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占领这一新型阵地,就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发挥网络载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信息和传输是单一渠道,影响时效性。网络载体则是对各门学科、媒体和知识集成,这一状况有利于网络受众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到教育,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时时双向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交互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版.

2.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韦吉峰.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4,15.

5.陈万柏.网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J].理论月刊.2003,5

篇6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专门课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并使其工作顺利开展,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7?摇?摇?摇?摇?摇文献标志码:A?摇?摇?摇?摇?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06-02

精细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以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了一套适合工人的工作方法与原理,进而提出精细化概念。二战以后,这一管理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台湾学者最早将其引入教育学理论,提出了精细化教育的理念,将追求精细化的过程以及效果确定为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真正瞄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细心的教育、细心的辅导、细心的服务,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具体、做扎实、做出成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包含以下几个内涵。

1.精细化是一种工作理念。精细化倡导“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关注人的思想、人的心灵,需要体现“人本”和“人文”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因循守旧,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可以说结合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内在价值。

2.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方法。精细化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操作等具体的执行层面。它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坚持从细节入手,不仅强调育人的效果,也注重育人的过程,强调教育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强调对育人过程的精雕细刻和周到细致。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注重各种教育资源的协同配合,注重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各种工作任务和过程的规范化和细化,通过有效的手段,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精细化是一种工作态度。精细化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工作境界和价值追求。它要求教育者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完善工作过程和内容,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地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工作层次、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精细化就如同安装在身上的一台“发动机”,激励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4.精细化是一种工作评价。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制度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最核心,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它不同于通常的精细化管理。那种希望用不断细化的规章制度来控制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把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件和等待组装的产品,甚至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量化管理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但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认真、细致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表现。

二、精细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精细化是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激烈转型与大学生自身情况的显著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要面对多种冲突与挑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确定的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才能达到。精细化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氛围,以及与此相关的管理绩效评价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精细化是当前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粗放型、经验型为主,还缺乏让大学生愉快接受的管理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简单的形式和理论的灌输,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务虚、整体的动员教育多,务实、“打动人心”的内容少,偏离了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展开精细化的工作。

三、精细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巨大力量,能以深刻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精神是引导、鼓舞、激励学生人生理想的一面旗帜,极大塑造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气质,是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做好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顶层设计,寓无形的大学精神于有形之中,渗透到每个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利用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使专业教育中也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目前各高校实行的“两课”情况上看,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灌输,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要顺应信息化趋势,充分发挥QQ、微博、飞信、短信等新媒体和新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高校要不断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短信平台系统、校园网络化办公系统,提高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大局。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能力和业务有相当高的要求。当前,首要任务还是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各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现在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各类培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政策宣讲、理论解读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培训效果不够明显。从精细化的视角出发,培训一定要针对不同工作层次、不同工作职责、不同工作方向来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工作,重视和增加技能性的培训项目,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要在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潜能和能力方面,应多安排些互动性、体验性强、技能性强的培训活动,多安排些操作性强的实践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5.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构。(1)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配备比例要适当。目前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现状是大到学生的理想信念,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纪律,事无巨细,无所不管,致使其陷入大量繁琐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之中,而这类事务往往又是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载体,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人数比例,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细化。(2)教育者的专业结构应该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综合运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审美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或方法来疏通人的思想,净化、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觉悟。

6.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精细化工作必然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精细进行“制度化”、“指标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考核和评价。因此,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就必须重构合理的评价体系或考核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以下两点。(1)应注重过程评价。要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手段、方法、投入、成效等来进行动态考核和过程评价,从而得出完整准确的评价结论。(2)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考核过程中,必须力戒繁琐哲学,防止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和“巨细无遗”,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林林,铁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教育,2010,(4).

[2]王筱棠.基于精致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兰州学刊,2010,(7).

[3]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江苏教育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8

[论文关键词]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 障碍 策略

接受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接受效果受到信息接受者、信息传导者、信息传导媒介、信息接受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接受理论是基于接受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强调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接受者的影响效果,简而言之接受理论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转化人的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更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互动的效果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即大学生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之后的思想观念转变效果或思想发展效果,由此可见,接受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加强对接受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就是大学生获取、吸收思想道德信息的过程和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而大学生思想素养的不断提升不是在获取接受信息之后,就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遵循一定的接受机理,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经历一定的发展变化,才能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与发展。从接受机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信息的获取。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施加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信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的获取,获取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系统和神经反射系统,将外界信息反射到大脑。当然这种信息获取过程不是无条件地全面获取,而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已有的价值判断标准、思维方式确立对信息取舍,是对信息有选择、有标准、有条件地获取,也就是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有选择的获取过程。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只有他们的感官得到了刺激,接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信息。当然,因为学生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有获取也有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传送的信息多选取、少舍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信息的融入。大学生个体接受信息后,经过思维加工、梳理之后就要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这种融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一致时,将起到丰富思想体系、固化思想认识的作用;二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时,将起到优化思想体系结构、改变思想内容成分、转变思想认识的作用。总之,思想信息在大学生思想体系中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将引起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意识的优化和思想认识层次的提升,将有利于使大学生从感性层面得到思想境界或理论知识上的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教的方法,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送,大学生信息的融入都会引起其思想道德体系的优化,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信息融入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奏。

3.信息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大学生头脑,成为学生个体的感性认识之后,其形成的思想道德认识还十分浅显,还不能成为稳固的、真正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这种思想道德认识必须经过外化的过程,即经过个体在客观世界和社会活动中进行反复验证,逐步固化,才能使个体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价值观),达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内化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理论灌输、理论教育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要真正使之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必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活动、实践检验,才能真正使大学生领悟、认知和验证已有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最后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接受机理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融入和信息内化的过程,它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定方式方法,来达到大学生接受的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接受效果的障碍因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受到信息输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信息传送环境的影响。其中信息传送者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信息接受者的感知能力、需求动力、实践活动影响自身的接受效果;信息传播采用的方式方法、传送途径体现了信息传送者的工作艺术,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接受效果;信息传送的社会环境影响信息接受者接受动力的发挥。由于上述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互动关系中的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还是专业任课教师,要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存在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障碍性因素,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协调、不顺畅,甚至发生矛盾冲突。从教育者自身看,有的政工干部或教师的认识不到位,使得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表现出生硬、直接,或不看时机和学生的需求,不讲策略与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从而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或接受态度的漠然;从学生自身看,有的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缺乏成才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混学历、耗时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很多学生往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使得他们对教师的信息发送无动于衷,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激荡,多元价值并存,多种矛盾冲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高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送中,有时夹杂有不健康的思想信息,或表现为传送信息上的不切实际,这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对外界信息刺激模式的淡然。就大学生来讲,由于环境的影响,也使大学生对主流思想信息的获取、吸收和内化缺乏动力驱动,甚至存在厌烦和抵触情绪。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缺陷。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如长期运用政治观点来代替整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发展、社会化程度、心理健康、文体特长、审美发展等很多方面的教育缺失。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阻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主动性、能动性。

三、运用接受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借助接受理论,跨越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效果不佳的障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动与信息接受达到有效的契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更多地关注接受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要关注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他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于大学生的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知他们的各种需求,抓住他们的矛盾冲突所在,根据他们的发展、成才规律,按照全面素质培养原则,施加各种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从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做起,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做好与被教育者的主动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工作中处于统领地位。因此,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状态,积极与学生沟通。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工作角色,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在正式场合与学生沟通外,也要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运用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交朋友,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从抓住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入手,着重做好与学习障碍群体、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交友困惑群体、择业就业困难群体等学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篇9

[论文关键词]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 障碍 策略

接受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接受效果受到信息接受者、信息传导者、信息传导媒介、信息接受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接受理论是基于接受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强调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接受者的影响效果,简而言之接受理论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转化人的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更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互动的效果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即大学生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之后的思想观念转变效果或思想发展效果,由此可见,接受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加强对接受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就是大学生获取、吸收思想道德信息的过程和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而大学生思想素养的不断提升不是在获取接受信息之后,就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遵循一定的接受机理,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经历一定的发展变化,才能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与发展。从接受机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信息的获取。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施加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信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的获取,获取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系统和神经反射系统,将外界信息反射到大脑。当然这种信息获取过程不是无条件地全面获取,而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已有的价值判断标准、思维方式确立对信息取舍,是对信息有选择、有标准、有条件地获取,也就是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有选择的获取过程。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只有他们的感官得到了刺激,接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信息。当然,因为学生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有获取也有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传送的信息多选取、少舍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信息的融入。大学生个体接受信息后,经过思维加工、梳理之后就要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这种融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一致时,将起到丰富思想体系、固化思想认识的作用;二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时,将起到优化思想体系结构、改变思想内容成分、转变思想认识的作用。总之,思想信息在大学生思想体系中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将引起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意识的优化和思想认识层次的提升,将有利于使大学生从感性层面得到思想境界或理论知识上的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教的方法,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送,大学生信息的融入都会引起其思想道德体系的优化,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信息融入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奏。

3.信息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大学生头脑,成为学生个体的感性认识之后,其形成的思想道德认识还十分浅显,还不能成为稳固的、真正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这种思想道德认识必须经过外化的过程,即经过个体在客观世界和社会活动中进行反复验证,逐步固化,才能使个体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价值观),达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内化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理论灌输、理论教育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要真正使之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必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活动、实践检验,才能真正使大学生领悟、认知和验证已有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最后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接受机理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融入和信息内化的过程,它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定方式方法,来达到大学生接受的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接受效果的障碍因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受到信息输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信息传送环境的影响。其中信息传送者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信息接受者的感知能力、需求动力、实践活动影响自身的接受效果;信息传播采用的方式方法、传送途径体现了信息传送者的工作艺术,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接受效果;信息传送的社会环境影响信息接受者接受动力的发挥。由于上述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转贴于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互动关系中的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还是专业任课教师,要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存在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障碍性因素,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协调、不顺畅,甚至发生矛盾冲突。从教育者自身看,有的政工干部或教师的认识不到位,使得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表现出生硬、直接,或不看时机和学生的需求,不讲策略与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从而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或接受态度的漠然;从学生自身看,有的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缺乏成才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混学历、耗时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很多学生往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使得他们对教师的信息发送无动于衷,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激荡,多元价值并存,多种矛盾冲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高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送中,有时夹杂有不健康的思想信息,或表现为传送信息上的不切实际,这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对外界信息刺激模式的淡然。就大学生来讲,由于环境的影响,也使大学生对主流思想信息的获取、吸收和内化缺乏动力驱动,甚至存在厌烦和抵触情绪。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缺陷。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如长期运用政治观点来代替整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发展、社会化程度、心理健康、文体特长、审美发展等很多方面的教育缺失。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阻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主动性、能动性。

三、运用接受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借助接受理论,跨越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效果不佳的障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动与信息接受达到有效的契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更多地关注接受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要关注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他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于大学生的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知他们的各种需求,抓住他们的矛盾冲突所在,根据他们的发展、成才规律,按照全面素质培养原则,施加各种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从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做起,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做好与被教育者的主动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工作中处于统领地位。因此,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状态,积极与学生沟通。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工作角色,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在正式场合与学生沟通外,也要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运用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交朋友,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从抓住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入手,着重做好与学习障碍群体、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交友困惑群体、择业就业困难群体等学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诚然,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必须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舒缓他们的压力,放松他们的身心,促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事实证明,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精神,才能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促使他们从内心接受教育者的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熏陶思想、陶冶情操。本文尝试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1.对人文关怀理解不到位

从目前来看,高校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文关怀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理解偏差,他们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所有事情让学生做主,以学生为中心,却对大学生道德缺失、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的现象视而不见。

2.忽视学生的个性存在

由于遗传因素、教育经历、生活阅历的不同,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身心需要、品质思想各有不同。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忽视了学生的这些个性,采用统一化、模式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根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反而会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

3.教育方式出现偏差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以“满堂灌”、“一言堂”为主要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却在讲台下昏昏欲睡,甚至逃课、旷课。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1.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构建真挚、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曾经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系列复杂的需求,包括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大学生的心理渴求。他们希望教育者能将自己看做独立的个人,而不是教育产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他们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安排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事半功倍地实现教育目标。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情况,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情况,促使他们不断追求真善美,发展起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2.利用人文教育资源扩充思政教育内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人文教育资源的研究,比如对哲学、艺术、历史、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并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整合成具有价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在人文资源的感染下,大学生会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独特的视角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为大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动手意识强,社会实践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全面接触当今社会,还能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提升境界。高校要多为大学生组织“三下乡”、支教、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促使大学生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开拓教育事业,努力成为专家型思政工作者。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化水平,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要体现前瞻性和规范性,要能预测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情感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走进学生的内心。还要掌握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科学方法,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才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4.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时刻处于校园环境中,所以高校还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其充满人文关怀。首先,高校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比如加强场地建设,多摆放有品位的雕塑。

其次,高校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比物质文化建设更为重要,高校要强化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积极弘扬诚实守信、严谨认真的风气。同时还要多举办各种体育、文化与科技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品位。

再次,高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使其彰显对大学生的尊重与宽容。

总之,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各领域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者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让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扎实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方能促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孟凡长.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D]. 长春:吉林大学,2013:51-65.

[2] 吴东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24-33.

[3] 王耕.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4)5-7.

[4] 冉胜刚.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56-57.

[5] 戴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124-135.

[6] 高远,邓平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试探[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