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

篇1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篇2

关键词: 和谐校园 高校政治辅导员 师德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教学、后勤等方面的改革,高校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管理人员之间,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作为工作在高校一线的教师与管理人员,他们在关心学生发展、解决学生问题等方面是最为直接与有效的。为此,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就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

一、辅导员师德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中能经常与青年学生保持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极特殊的作用。[1]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政治坚定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办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最核心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即要使全体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觉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2]P27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他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广大学生的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基础。没有安全与稳定的校园环境,就没有学校的和谐发展。高校安全稳定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辅导员比较了解与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以免问题与矛盾的发生与激化;同时可以做好家庭困难、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自身越来越认识到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多次肯定辅导员工作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高校连续17年保持政治稳定,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省有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维稳队伍”。[3]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同志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确立的重要思想保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按照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要求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辅导员群体文化。

1.爱岗敬业,勤于学习。

爱岗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爱岗才能敬业,辅导员敬业才会真正关心、理解学生。爱岗需要学习,学习是敬业的基本要求,没有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敬业。新时期辅导员首先要做到勤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指导者,其首要素质就是政治素质,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以拓宽知识面。

2.勤奋工作,善于总结。

辅导员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勤练真实本领,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勤奋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关爱学生,让学生充满信任感。要在学习、生活及心灵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与关心;其次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满温暖感。尊重学生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能不断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大学生以更多的发展机会。最后要赏识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信感。我国古典教育学著作《学记》指出:“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4]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愿意听教师的教诲,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学生被辅导员赏识,其积极和被肯定的方面会强化,会形成一种约束力。善于总结就是要求辅导员辅导员要多观察、勤思考,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把一些经验性的、共性的实践归纳整理,总结成规律,上升为理论,逐渐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规律,使工作更具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5]

3.以身作则,勇于创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学生做真人,辅导员必须首先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榜样。这就是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才是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即要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努力做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要在教育观念、内容、方式方法及载体上进行创新。

4.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但是,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功利的。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待遇、地位跟有些单位或行业相比,甚至与同类教师相比,还显得比较落后。其工作性质决定,“在岗的辅导员很多都是超负荷工作,工作量很大,压力也不断增大,不少辅导员还要在职攻读深造或进修,学校对辅导员又有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导致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对本专业和岗位缺乏深入研究”。[6]面临着很大的职称与学历压力;再加上其工作内容,教育劳动的价值难以用确定的量化标准计算,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维持。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有踏实苦干的精神,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深入,真正将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三、高校政治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德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要从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职业价值,以解决日益繁杂琐碎的学生工作事务与不配套的辅导员物质精神待遇之间的矛盾。

1.加大教育,深化思想认识。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关系千万家庭的职业。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在辅导员的培训、培养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体辅导员,不断强化其师德师风教育,让辅导员成为弘扬“尊师重教”和“敢于奉献”社会风尚的主体。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真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并将自身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紧密结合起来。

2.改进方法,提高工作绩效。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繁琐、但能真正锻炼人的职业。高校要建立完备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在选聘、考核等环节上加强对辅导员思想素质与工作能力的考查,在提拔辅导员或在其职称评定时,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实干精神与创新能力。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分析新时期工作对象特性,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对繁杂的事务进行不断反思,同时利用一些信息化软件等,以提高工作绩效。

3.关心发展,提升职业价值。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主要追求精神满足的职业。目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面临着职业发展的诸多困惑,由于长期从事繁杂的工作,自身的理论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有些辅导员甚至对前途感到迷茫,丧失工作积极性。所以,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高校要倍加关心辅导员发展,要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对辅导员给予大力扶持,让其摆脱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辅导员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用“良心”做事转变为用“德心”做事,让工作实现专门化,在平凡中彰显其人生价值,在育人工作中重塑自我。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即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大和谐。作为具有教师与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在健全学生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以满足和谐校园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硕杨.论高校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2006.3.上旬刊:14-15.

[2]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第1版.

[3]孙志军.在第十五次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7-1-12)[2008-11-15].http:///_siteId/15/pageId/20/columnId/693/articleId/3425/DisplayInfo.aspy.

[4]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8.

[5]许金镇,胡庆.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质[J].新西部,2007.8:140.

篇3

关键词:大学体育 体育改革 体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17-01

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体育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运动,一种文化。因此,在大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完成当前的学科教学又要致力于终身体育技能的培养。

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因此,要使大学体育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的促进素质教学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创新意识,促进大学体育改革。

2 创新是推动改革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想推进大学体育的改革,就必须以创新为基础。

首先,理论创新是前提。只有明确了教学理论与方法,才能为人才教育提供明确的思想保证。在育人观念上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把单纯的智力教育转变为全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转变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体育的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教学模式创新是主体。转变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宰地位,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在老师的手里的现状。这种模范式的教学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思想。转变这种僵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我,是我们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最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核心。在教学理念创新明确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选取适合自身的练习方法,或采用示范导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

总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才能不断创新,推动大学体育改革。

3 全面推动大学体育改革

3.1 创新课程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体育不仅要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意识。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1)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来选取符合自己的项目。如可以自主选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由学生自由组织课前的准备活动,拟定活动内容和方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课前活动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出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学生自主的策划教学比赛的环节。体育运动作为竞技类的学科,组织比赛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组织策划比赛的工作交给学生,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各类比赛的组织能力,从而为以后学生走人社会组织各类工作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老师可以起指导和点评的工作,为学生指出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

(4)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的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当然,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方案给予指导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这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我们教学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3.2 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增进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的实践中证明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在学习中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的发展、提高自我。从另一方面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掌握到知识与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有利于增进,集体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3.3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走进了大学的课堂。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录像数据等,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多媒体的运用还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教学的互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这种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大学体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3.4 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方针,促进大学体育改革

在新时期下,以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为核心形成了新的教育方针。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学习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是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级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对于大学体育的改革,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更为迫切,因此,体育文化的教育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仅要体现在体育课堂与活动中,还要在教学中加强对体育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是高校进行体育改革的目的。只有这样,大学体育改革才能在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促进体育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提高体育人文精神,进一步的促进大学体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90后以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一代人,何为素质教育?那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国家当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还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宗旨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为宗旨。当前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特点呈现较为突出,客观分析90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日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素质教育在当前90后大学生中的现状

(1)缺乏基层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基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与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与低的金标准,学生的固步自封,思维简单,创新能力低下,最终影响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其次,传统模式阻碍了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而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还是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向。还有,90后大学生的基层经验非常缺乏,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处事的情况下,没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2)综合素质较弱,尤以思想素质更为薄弱。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首先,在读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为振兴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还有较少数的大学生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无道德认知或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所做之事严重违背了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而出现了不少的拼“干爹”现象。其次,目前在高校里,思想教育是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主,情感教育为辅。思想教育内容只局限在思想、政治等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情感关心相对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说教及行为的约束,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加强对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强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深化和完善相关体制改革

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人才基地,首先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把单一以“教和学”的模式,变成“教、学、用”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还要在教学方式上把过去的以“课堂说教”模式的方式,改变成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2.2 努力构建90后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

90后大学生,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较好的环境中成长和培养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个人表现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但相比70后、80后,这一代人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明显薄弱,当前各大高校应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方面提供人力物力,因为这是摆在当前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一个重大难题。高校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校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90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要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及生活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学院活动及校级活动,促进90后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新时期人才。

2.3 着重培养90后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1、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而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生力量。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大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

二、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1、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时应当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与专业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青年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或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载体、新形式,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活动。把大学生志愿者纳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规范管理的范畴,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同时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3、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群众的意愿,要主动与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要长期坚持,形成制度,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并创建一些具有师范和带动作用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和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和管理以及宣传工作。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组织保证。我们要从端正教育思想入手,真正把社实践活动视为培养“四有”信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才能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作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条渠道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把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同等看待。另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期改革、开拓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当前社会实践无论从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们努力营造浓厚的关心和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就能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应进一步结合新形势,总结新经验,探寻新方法,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惠.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65-67.

篇6

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科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规律性的科学。研究美育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内在美的规律,运用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塑造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青年一代我们实施的是美育教育。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把美育引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德、智、体并行,同时国家教委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美育,也称是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每得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就本质而言,美育是情感教育。

1.中学思想政治贯彻美育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在中学思想政治中,贯彻美育教育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和目的。

就其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美育教育的形象深刻性。重视美育,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运用美育的各种手段能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把政治理论寓于一个个美好的事例中,寓理于具体的人或事,使之与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实际有机结合。对于抽象的理论,运用寓于美德具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说明,使学生从具体、生动的直观地理解马列主义原理,并从中产生兴趣,形成情感,乐于接受,心悦诚服地去接受教学的内容。

1.2 美育教育的情感升华性。重视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3 美育教育的智力促进性。重视美育,能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教育理论的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注意调动与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美育在思想政治中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审美教育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特殊手段。党和国家已经明确提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同样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充分表明美育对培育社会主义新人,对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丰富。这必将使美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性格培养中发挥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美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

3.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3.1 从观察、领略自然美人手,努力获取自然美的信息。自然界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极为丰富,同时,它们又是变化多奇、生气贯注的。整个自然风景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而风景中富有动态的形象是最有吸引力的。寥廊自然,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其形态、其色彩,无不处于无穷变幻之中,孩子如能在家长的指点下发现这些令人神往的变幻,无疑会激起奇思妙想,浓化自己热爱大自然的优美情趣。

3.2 拨动孩子的心弦,逐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但它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时,人们总是怀着一定的情感态度来欣赏它。审美经验告诉我们,赏景中情景交融的出现,每每有一定的条件。(1)在观景时,要缓步慢游,疑神静观。(2)要掌握"远望近看"的欣赏方法,既注意从远处欣赏风景的整体美,又不忽视细微之处的精华,这样才有可能有感于心而发为情。(3)要不断变化欣赏视角。(4)要注意时间、氛围的变化对欣赏过程的影响,自然景色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5)我们还要启发和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这样说,许多自然物之所以美,正是由于人仍以自然物的形象特征为依据,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3.3 给孩子以知识的陶冶,努力提高审美感受力。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孩子尽量多读一些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孩子阅读并熟记这些作品,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力,使他们的美感得到升华。

4.寓教于乐,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思想政治课由于理论性强,和社会现实生活及时事政策联系紧密,学生要学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审美教育 导向

审美教育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它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新世纪人才不可忽视的教育。美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走向正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那么在新时期应如何加强和规范审美教育是我们有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我自从事审美教育以来,总想和大家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现就高校如何加强审美教育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具体地说审美观使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的原则体系,它直接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和创美时间,规定着人们审美创美方向。因此,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搞好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是要树立的审美观。因为,是人类发展的结晶和升华,是严格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揭示、认识客观存在的美的规律,从而进一步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审美教育需要有美的环境

审美教育必须有一个美的环境活充满着美的氛围。这种优美环境的营造要从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中的每一块墙壁走廊,社区环境的美化及家庭的布置等多方面来展开。环境的营造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美的环境本身就在无时无刻地向青少年传播美的信息。青少年再次环境中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像春雨润物,效果极佳,他是说教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美的环境接受多了,美的敏感力和审美情趣自然就会得到提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大自然的美,它向所有的人们敞开美的心扉,让追求美的人去发现,使人们陶醉和沐浴在美的海洋中,但是必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大自然才能呈现美的色彩,才能使受教育者受到美的熏陶。

三、要正确认识区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及美育,它是通过审美理论与实践,运用美的事务与规律对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要想了解美育首先要认清美育的内涵。有些人对美育认识不够全面,将美育的范围限制很窄,对其作用和功能规定很死。在平时常听到有些学生认为美育即艺术教育或艺术教育即美育,还有将美育说成事“美育教育”这些混淆不清的认识,会导致审美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首先需要开宗明义指出的就是,美育包含了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远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从美育的内容来说,就包括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那些在观念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重“艺”轻“美”。这不仅将美育的任务缩小到艺术教育范围,导致忽视了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无形中割裂了美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各门类教育的联系,甚至在艺术教育中以其重“艺”轻“美”的倾向淡化甚至削弱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这一美育重要功能,使学校艺术教育无法真正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由于艺术美是世间一切事物之“美”的高度集中体现,因而美育多半借助各种艺术为施教工具,美育往往是要通过艺术教育以达美育的目的。

艺术教育除了音乐、绘画之外,还有舞蹈、戏剧、影视、文学、书法、建筑、雕塑,实用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而审美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如果把美育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片面认为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多给学生开设艺术课,局限于教唱歌、画画、组织乐团、舞蹈队、书法社等等。把学校的文艺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学生的美誉就弱到了实处,这必然就缩小了美育的范围,而把其它美的形态教育排除在外,使美育的范围过于狭窄,审美对象过于单一,从而削弱了美育的功能和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确实需要进行,否则学校就缺少生气。但是课余的文化艺术活动只是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不等于美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准确把握审美教育的位置

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各种教育活动协调发展,是对人各方面的整体推进。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特殊性,美育作为一种以人的感性生命为对象、以发展人的健全的感性能力为目的教育过程,美育不仅有其它教育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功能,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弥补其它教育的不足。但美育同时也是有限制的就像一般知识性教育活动一样,美育也有利所不能及的方面。所以不重视美育或过分抬高美育的地位,都不利于美育的实施与发展。

五、审美教育要有高素质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条件

(一)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承担着,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学校的基本设施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等。教师要在美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以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其次。还要有完美的修养。教师的仪态、教态、行为举止、言谈风度、以着服饰等,都要符合文明要求和礼仪规范,在课堂教学中尤须注意,丰度要高雅,态度要亲切,语言要优美,举止要端庄,服饰要整洁,这些都是无声的教育,会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没上一节课,要使学生感到一种美的享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博学多才,有深厚的文化造诣。总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先要有全面发展的教师。

(二)美存在于世上万物之中,美育可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无论什么门类的课程都能充分体现审美教育,如:自然美存在于自然科学,社会美存在于社会科学。这些学科门类各自又含有更细微的构成因素、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内涵。所以说审美教育不只是美育教师的责任,他是每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因此他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及良好文学、艺术修养等等。

六、审美教育需要各级组织及社会的关注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52-01

一、概述

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各大高校的发展可谓是百家争鸣,民办高校在其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在摸索中逐渐完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中是一个过渡,对教育思想的完善具有极大意义,新的理念往往伴随着一批批改革热潮。“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缺失的状况,也是当今教育理念的主旨之一,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引导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出发点,从人的利益着手展开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二、“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施意义

1.体现了教学的初衷“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初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体现其人生价值,该管理理念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根本。民办高校在执行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了解、尊重和关心等条件,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打造一批批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2.国内研究现状根据多年高校教育体制的研究,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落实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并且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落实,但是仍旧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少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仍旧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体,以学校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忽略了学生这个核心群体,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和培养。3.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不足民办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上难度比公办高校大,其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在管理上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其对突况的承担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只能强化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权威性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约束,从而导致学生的不满,对教育制度的实行加大了难度。随着大学生心理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抗压能力越来越好,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希望独立的特点,民办高校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状况,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针,以学生为教育中心,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改善民办高校学生中的心理缺陷“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能改善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缺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民办高校的学费比公办高校要高很多,学生的家境大都比较优越,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伴随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比如说娇生惯养、自尊心强、依赖心强等。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或是志愿填表失误等原因,而与公立高校失之交臂,在心理上带着挫败感。此时此刻,民办高校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改善学生呈现的心理缺陷。

三、“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施途径

1.与学生多加沟通,优化师生关系老师跟学生缺乏沟通是教育遇到挫折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不擅长或不愿意与学生有过多的交往,造成教育过程中很多冲突现象的产生。老师需要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从自己开始改善,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秉持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教学原则,将教育工作做深做透,让学生从心底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完善自己。2.建立完善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需要民办高校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队伍,从而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一个高素质、高涵养的学生管理队伍对学生学习和人格修养有很好的带动作用,需要管理队伍的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管理上取得高成就。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了很多新的问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需要与学生建立共同语言,改善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实施管理工作。3.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所谓育人,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避免很多被动管理的冲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教育制度的主题,在进行教育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民办高校的教育制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深远影响。民办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切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考虑,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秉持对学生宽容、理解、关心的原则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打算,培养一批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秀琴.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J].大学时代,2006年04期.

[2]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李宁.谈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创新[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丁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篇9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对高等院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专业设置过细、专业知识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外语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一是要制定全面有效、与时俱进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努力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论文关键词:培养;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

一、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与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相一致的,并为党的总任务服务的。因此,教育必须以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作为奋斗目标和服务方向。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教育也必须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培养更多更好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外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二)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使我国各行各业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外语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外语语言知识基本功,又要有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社会各行各业对“多样化”和“专业化”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客观反映。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和修订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三)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有明确的定向

由于社会对“外语+专业”的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明显提高,以及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已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培养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定向化。所谓定向化,就是在确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把外语专业人才再根据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区分出不同的具体的培养方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明确定向有利于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实施外语教学,有利于教师按照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组织专业外语教学,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外语专业人才。

(四)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体化 (五)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外语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

1、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般特征,既不同于儿童和少年,也不同于已经成熟的成年人,他(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具有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监督与控制的能力,其自我意识与智力的发展已基本达到成熟的水平。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她)们在学习方面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及教师的授课内容具有更多选择性,且大多数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安排调节学习与生活,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理智感的增强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对情感的调节作用还比较弱,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告诉我们,要注意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整个外语专业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以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要指导,以实现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

2、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规律,了解清楚大学生入学时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实事求是地估量大学期间外语专业教学所能达到的最大目标实现程度,合理拟订外语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外语基础知识、外语基本理论和外语基本技能。

3、制定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切实注意把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播同外语语言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自我独立工作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智能的发展势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但知识的发展并不等同于智能的发展。大学生学习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智能,为了有聪明的才智和能力去独立地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例如:培养外事新闻工作者,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外语在国内外对外国人进行独立采访,并能够独立完成中、外文采访稿件的编写。

二、努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培育人而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过程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实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实现培养目标观的转变,实现课程设置观的转变,实现培养方式观的转变,必然要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要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

(一)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应以培养跨文化专业人才为目标,彻底解决外语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多、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通过规范、优化、整合,合理设置课程,注重课程之间衔接,减少课程门数和教学重复内容,控制课程课时数,重点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把教学成果融和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切实做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精与够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注意其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应体现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为了强化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将学生在校的全部修业时间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有关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除适当安排课内教学外,应以课外教学为主,这对于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要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即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结构优化、课时精简”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组合。优化就是通过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进行精心设计,使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围绕培养目标而紧扣教学计划。适度减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制性的限制,增加灵活性和弹性,尽可能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爱好,主动选择能够有助于专业能力水平提高的知识学习,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构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注重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了解掌握本学科专业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的新态势,使其形成鲜明的时代性和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就是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使其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

篇10

关键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思政教育模式 教学创新 问题研究

一.高校党建工作中如何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政治建设趋势来看,要想在现代高校的党建工作中深入贯彻执行会议精神就要求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和硬件设施条件来建立特色化的党建工作模式,以学生的教育为重,从学生基本的教育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做好学生的党建工作提升学校机构的工作效率。因为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提升学校机构的工作效率,学校的各个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开展自身的教育工作,结合学校的建设需求来统筹合理的分配教学资源,在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将本校的学科特色和教学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F代高校建设过程中要想做好学校的建设工作就要结合同志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深入贯彻执行特色化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将基本原理与高校的教育事业相结合,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同时,高校的党建工作开展在基于会议精神的重要基础上明确自身定位,要将“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保障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的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根据其自身认识的不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工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如何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建设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之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引导我国高校迈入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我国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科学合理的培养人才,还能让高校在政治化建设中增强自身的核心凝聚力,形成特色化的办学优势,向世界顶尖大学行列迈进。因此,现代高校建立特色化的思政教学体系对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作为高校自身而言,就要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通过设立政治专业课,选派专业的政治讲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满足学生政治思想塑造的前提下让学生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意识,积极服务,积极的奉献,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将政治理论与自身实践牢牢的结合,完善自己的思想认知。同时,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就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建设和政治作风建设,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来完善学生的思想认知,将教学资源协调分配,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来加强学生的政治引导,能够在教育方针的引导下来加强学校的政治管理,重视教师的师德,能够让教师以自身作为表率,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和带头作用,以政治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来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政治认知模式,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政治实践、发扬艰苦朴素的学习精神,积极地创造价值。

三.建立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能力

政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有机形态,对大学生清晰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科学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弥补自己政治能力的不足,形成理性的思想逻辑来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因此建立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就要将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各个高校就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政治素质,设立不同层次的思政课程,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理论,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情操。同时,高等院校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能够多元化、多渠道、多种组织模式想配合的方法来合理的组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根据自身所学习到的政治理论来进行志愿服务或是社会实践,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来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价值认知,提升政治能力。另外,高校在自身思政教育模建立或改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差异,依据学生的活动兴趣或是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合理的分配活动资源,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参加,都能进行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政治体验,增强思想觉悟,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四.建立高校特色化的思政教育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现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建立的过程中要想充分提升教学效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提现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其政治思想水平。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要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既要设立相应的教学情景来丰富学生的精神视野,也要依据高校学科院系设置的特色,组织不同的思政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关注。因为高校中不同的院系有着自身的教学特色,有着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而特色化思政教学模式的设立就要因地制宜,依据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不同的思政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思想价值体系,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会到政治理论学习的乐趣,提升自己的政治认识。同时,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将培养人才,立德树人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要能够结合现代化办学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运用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来积极的进行实践,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直接转化技术生产力,积极的进行创造,通过创新的精神来树立崇高理想,塑造自己的核心素养,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五.高校思政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塑造

深入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发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要想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结合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来开展相应的思政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塑造,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分门别类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信仰,养成科学精神,积极的进行科学实践。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塑造需要科学文化的注入,政治意识的增强也需要科学方法的引导,只有将科学文化与政治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将科学思想传播作为首要义务,结合政治思想教育最大程度上传递科学思想,通过组织活动或社科实践来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科学理念,让大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其启迪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思政教学活动中也要搭配一些科学实验活动或实践活动来陶冶大学生的科学情操,要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事物的发展,具备科学思维,以科学的逻辑来思考问题,逐步的形成创新精神,不断地突破自我进行创新,形成科学价值观来积极的改造世界。

六.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加强高校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的培养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当中要办好当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要狠抓高校党风建设和作风建设,保持高校的淳朴学风、政风,帮助高校党员干部完善自己的政治认知,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才能快速推进特色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培养就要保障高校党员干部有着正确的思想认识,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以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好的服务态度来履行自己的工作使命,保障高校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思想政治意识对于党员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促进党员形成较高的思想意识和高度责任感,促进党员干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政治工作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努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推进促进高校特色化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高校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的培养还要注重其思想作风建设,因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决定着其在高校办学过程中能不能履行自己的政治使命,找准自己的价值地位,所以高校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培养就要让党员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将自己作为模范,在坚定自己党性立场的原则下,履行自己的政治使命,立德树人,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化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将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政治立场,积极的做出努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七.结语

深入贯彻执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坚持党的教育办学方针,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人才,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让学生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贾辉.黑龙江日报.2016-12-13 (001)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柴葳.中国教育报.2016-1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