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

篇1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几年过去,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挖掘与落实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面对中考的压力,许多学校的化学教学依旧以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枯燥,还涉及微观现象,许多学生感觉不好学也学不会,但是初中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实例。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化学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即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2]。化学是一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吃喝住行处处都离不开化学。以疫情为例,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疫情,一些人心中出现恐慌,纷纷抢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双氧水等用品,甚至发生了喝消毒水抗、混用84消毒液和洁厕灵等闹剧。而醋酸,乙醇和过氧化氢等内容正是初中化学的知识,因此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醋酸、乙醇、过氧化氢可以用来消毒,还应该告诉学生它们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对象,提醒学生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化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助力初中化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深层次细化。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合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将生活化的情境与化学史料、化学事实、化学对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相结合,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改善中学化学教学现状,推动教学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年以来习惯使得化学教学并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遇到问题的改进与反思,但是,许多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内容理解并不深刻,导致这些改革措施在推行途中违背初衷,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化学作为初三学生才开始真正系统接触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新课程带来的陌生感,还要面对中考带来的压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中考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中也必不可避免地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衷。学习化学的初衷,并不是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化学知识,而是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改变课堂上“填鸭式”教学的现状,将课堂交还学生,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课堂上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化学知识带进生活,由生活引入化学知识,降低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陌生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生活问题,不再刻板记忆化学知识点,这都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九年级开始接触化学,一开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化学知识点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记忆理解,很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认为化学知识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但是初中生还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思维由抽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与生活化相结合,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假设并且急于验证,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情境创设生活化、化学实验生活化、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习题练习包含生活化知识,不仅能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而且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弱的地区,初中生学习化学依旧是为了中考,每天重复的习题也是学生中考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考试在不断地学习,为了分数在不断地做题,“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而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日常教学中,少有时间做科研,这就导致教师没有彻底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只是为了迎合核心素养,对于新课改的落实也不到位,这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二)对生活化教材挖掘不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但是也是现代教育缺少的。比起高中化学,初中化学并没有系统学习化学概念原理,而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出发,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这些变化的本质,例如:摇可乐冒出的大量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氧化碳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初中化学知识点的编写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包含着大量生活化的内容,但是没有将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需要教师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不是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创设几个生活化情境不是生活化教学,没有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学生不会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不到教、学、做合一,也同样达不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三)有限的实验室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通过化学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化学实验必不可少,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说,化学实验室只储备了一些常见试剂,并没有达到可以做实验的要求,想要将学生组织起来完成一个系统的实验有点儿牵强。生活化的实验需要教师对一些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进行改进,在不改变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达到实验目的,以便更加贴近学生已有的认知,方便学生的理解。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快获得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四、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这么多年,教育一直在不停改革,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逐渐向注重学生能力转变,但是,对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来说,依然更偏重于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外界接触,学校也应该安排校间的交流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思想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讲到“生活中的水资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当地水质现状、分析造成原因,在课前进行分享,课中大家可以一起做简易的净水装置。这些小改动于教师而言不难,但却是对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挖掘拓展整合生活化素材首先,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通常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作为教学情境。这些素材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贴近生活,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感知化学知识,把化学理论、化学公式变成活生生的生活[3]。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肺炎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肺炎为背景知识,设置化学习题,比如:酒精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生活中用纯酒精消毒对吗,酒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等等。其次,书本中虽然已经将一些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但是还不够,需要教师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氯化钠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渗透亚硝酸钠的知识,同样是盐一种,可以食用,一种用于工业,借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很多人都存在谈“化”色变的现象,教师需要在平时授课中整合生活化的知识,改变呈现方式,比如在讲到“燃料的开发利用”时呈现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学生直观感受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也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如果不用现代技术开发使用化石燃料就不会有这些危害”的疑问,但是换一种方式呢,展现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方面的成绩,提问学生使用新能源的好处,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原因,两种方式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但后者更好。

(三)开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界也掀起了阵阵波澜[4],在其推动下,各种线上教学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国按下暂停键,国家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随之一系列学习软件走进了莘莘学子的生活中,这些软件的研发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通过仿真模拟设备,教师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操作,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药品、实验仪器不够的困境。如今的学校应该在已有的条件下,充分开发互联网资源,学校可以分科建立生活资料数据库,学生通过阅览已有的资料进行实践扩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也可以改进实验设备,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实验仪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化学史实、化学前沿信息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形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中学化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的积极配合。面对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改进、优化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冬梅.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庞红梅.以“素养为本”的元素周期律探究过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39.

[3]杨晓玲.以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9):5.

篇2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呈现情景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画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等把情景图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从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的情景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每种有几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慢慢的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画面、观察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课本上的情景图改编成动画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语言不多,但充满了童话色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模拟各种竞赛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课堂巩固环节,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想让我们当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吗?这样创设情境,既让学生展开竞赛,有效地学习了当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激发了创造力。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过关游戏、夺红旗比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这样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无处不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新课标提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购物、随机摸奖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

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美丽的图画”拼图游戏,指导学生在电脑、移动终端上完成拼图游戏。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呈现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商店情景图,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引导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学习购物。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拓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篇3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94

我国教育局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试图尽快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核心素养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而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因此教育部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化学教师需要在对九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教W方式,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有关国际组织对“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是课程学习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面对生活以及工作中各种挑战的先决条件,而这个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在系统的课程教学引导下慢慢培养。由此引申到“核心素养”,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备的最为关键的素养,也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所应具有的素养。如果“素养”是一个人过好基本生活的必备条件,那么“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想要达到优质生活的必备条件,它包含了自主思考、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而我国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含义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也有学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它是所有人应当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结合以上国际以及国内的观念,将之引申到初中化学学科,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既然化学核心素养是其他学科学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化学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与能力,学会应用当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运用这种能力面对来自外界的不同挑战。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教学中重视科学伦理的教育

科学伦理主要是指一个人需要在生活中承担应有的责任,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人类健康,而这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伦理教育,即不随意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他人或大自然。例如,化学教师在讲到《硫酸》这一课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某清华高材生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狗熊,导致狗熊的皮肤受到严重腐蚀的例子。狗熊的皮肤本来就非常厚,但是硫酸竟然可以使之腐蚀,可见硫酸具有强大腐蚀性。通过这一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证明硫酸这一特性,使他们对硫酸的认识从抽象变为具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硫酸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前期的知识铺垫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尊重生命,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使化学服务于社会。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指导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不同学科的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对化学学科而言,其思维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从化学宏观、微观以及符号世界等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HCl与NH3反应,不仅表现出了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了符号世界的特征。每一种化学物质的性质都不同,当然同类别的化学物质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性质。因此,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从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等知识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路线。例如,在学习某种物质的时候,能够从它的类别、组成以及结构等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地认识,这就是认识物质的思维路线。此外,对于容易被忽略的物质特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某种特殊的角度开始认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全面性。

3.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化学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运用当前所掌握的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引申至新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近的问题情境。例如,化学教师讲到钙这一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又比如在讲到锌、碘这两种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以及侏儒症”,让学生运用当前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学会从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方面入手思考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推理的空间,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中认识钙、锌以及碘的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获知缺钙极易导致骨质疏松,而缺锌容易导致侏儒症,缺碘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推理能力。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

4.以实验探究方式开展教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化学反应,而且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容易混乱。针对这个问题,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相关过程。例如,学习空气中的成分O2时,学生对这种随时接触到但却看不到的气体比较好奇,只是通过教师的口头阐述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气体的属性。这时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P和O2的反应,让学生直观反应现象,充分地了解O2这种气体的属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能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

为了在化学教学中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科学伦理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美好的品德。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特定的化学思维模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以及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宝斌.核心素养培养:化学教学的应然追求――以“常见的碱”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02(20):102-104.

[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J]. 田卫兵 数理化学习.2016,04(01):90-92.

[3]史寒明.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培育合作能力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6,05(27):182-184.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操作;学会改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地理、自然等学科后,进一步接触动手实验,通过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在实验操作中进一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更易于渗透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同时,核心素养兼备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核心素养的特性与化学教学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高度契合,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把握核心素养的渗透,把教学设计、教学程序与核心素养的目的紧密结合。终身学习的五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都会得到相应渗透。

一、学会求知,该指标的具体要求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

在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的要求和讲解,规范操作要求,明确安全规范,提出观察的方法和分析的方向,同时也不局限于这些方面,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方面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发散思维去多考虑一些现象和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考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在学科素养渗透中教会学生学会做事

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要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仪器的选择、检查、连接,药品的选择、取用方法和取用量的多少,同时实验操作中需要操作和观察、记录同时完成,所以实验中学生都是分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同时要做好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给学生提供创新进取的机会,当然有一些危险的实验也给学生提供了冒险精神的展现!像铁在氧气中的燃烧,镁条燃烧,氢气的验纯,都需要在实验组中选定同学来完成,当然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进行,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者。

三、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处

人在一个团队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即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对他人的能力也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分享,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以及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像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中,大家提前完成实验报告,并做好实验中的分工,一般每个实验组2~3人,甲同学负责实验过程的制定,并负责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按照老师的指导和实验教材中的要求进行实验步骤的规划,乙同学做主要的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如果是三人一组另一名同学做实验的辅助工作,并进行实验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完成实验后三人要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取得一致性,并结合想象进行实验结论的分析,同时做好实验后的整理实验台的工作和用过的药品的处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是极大的提高,也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学科的核心素养。

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要求学生学会发展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通过完成实验获得的收获、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人格特质,形成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形成文字材料,即完成实验报告,同时还可以开展不同实验组之间的讨论和研究,这样发言的同学代表的是一个组的结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意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肯定,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要求学生学会改变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通过完成实验获得的收获、成功的喜悦,但是得到的实验结论往往和实验的给定结论有一定的差距,这时候学生心理会有一些落差,在这个时候老师要及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并通过分析进行排除、筛选,最后找到真正的原因,让学生能够接受实验现象的突发性改变,并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因素导致的改变,并从中得到化学变化中的实质,进一步使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去改变,改变反应物、反应条件,改变反应仪器,改变反应产物的验证和收集。在际实验中学会主动去改变,引领这种改变!由此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形成。

篇5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4年年底前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将提炼和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随后,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量展开,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面世。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期聚焦精选了五篇来稿,分别探讨在化学、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

摘 要: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着手,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的变化观、实验观、环保观、对比观等思维的培养,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伴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确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形成能体现学科自身本质特征,具有学科性质的核心素养观[1]。元素化合物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为例,从元素化合物的角度展开,进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实验探究教学。

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元素化合物教学

(一)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要素。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的关键素养,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知事物,并形成脉络。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记忆,也不是知识体系的简单组合。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的情境中积极互动,形成主动的思维意识,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切实有效的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在理解与应用中不断升华、提炼。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体现在学生能主动运用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事物,并形成切实可行的思维意识、思维习惯,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建构丰满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认知习惯与方式,从而去解决问题[2]。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反映了一系列知识体系的内在框架。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是苏教版《化学》1中专题4的开篇之作,通过对前面一系列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对比的能力。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观:化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实验揭示了事物的本源,实验带来了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地回到实验中。本节课设计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实验”“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双氧水的实验”“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反应的探究实验”,以实验为依据,建构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的学科核心素养。

对比观:对比分析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的思维分析方法,本节课创设情境,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次氯酸的漂白性进行对比,将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机理与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去主动探究,通过方案设计、实验论证,找出主因,从而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环保观、平衡观、探究观、创新思维在本节课中也有体现。正是基于这些化学核心素养观中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才能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点燃激情

教师:回到生活中的化学,展示红酒图片,重点突出红酒配料的成分为SO2,我们知道SO2有毒,红酒中怎么还会有SO2呢,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性质决定用途,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SO2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认知的冲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了个好头,使学生投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

教师: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中,那么大家能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吗?并测定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的酸碱性吗?

学生:跃跃欲试,激情被点燃。顺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完成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结论: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通过可操作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他们的表现、B度做出表扬,使学生进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模式中。

(二)问题探究 建立对比观

教师:设计探究SO2漂白性的实验方案,并提供改进实验操作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2mLSO2水溶液,逐滴滴加品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在试管口套一个小气球,然后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教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并且是不稳定的漂白。

教师:展示二氧化硫与石蕊试液的试管,还有二氧化硫与品红溶液的试管,二氧化硫能漂白指示剂吗?

学生: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不能漂白指示剂。

教师:回顾在氯气的学习中,新制的氯水和石蕊试液接触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先变红,后褪色。

教师: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变红是因为H+,褪色是因为HClO具有漂白性。

教师:请大家总结HClO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差异。

设计意图:构建学科素养平台,建立对比观,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投入到生动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三)层层推进 再建对比观和实验观

1.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教师:二氧化硫通入到品红溶液中,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那么我们来分析下面这个实验。

演示:将含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滴入到含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发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这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体现吗?

学生:讨论分析,产生思维碰撞,提出观点,溶液再次加热,如果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能恢复,则是漂白性,反之则不是。

验证:实验验证,加热溶液,颜色不恢复。那么不是因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那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分析,请大家从各自物质分析,分析高锰酸钾具有什么性质,二氧化硫从硫的价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容易被氧化,二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硫酸根。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

学生:取样后,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SO2被KMnO4氧化成了硫酸根,二氧化硫体现了还原性。

教师:实验验证,并请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准确、迅速地完成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后,进行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冲击感,使学生的印象深刻,提高了学习挑战性,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升华。

2.SO2与BaCl2、H2O2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与现象:

教师:这一系列实验操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为什么加入双氧水后,溶液中产生了大量的浑浊现象?请同学们,从二氧化硫的性质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H2O2将H2SO3氧化成了硫酸,硫酸与BaCl2反应生成了BaSO4沉淀。

教师: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会有少量浑浊?这个浑浊是BaSO3吗?

学生:不会是BaSO3,如果是BaSO3,应该产生大量的浑浊。

教师:那一开始的浑浊会是什么呢?加强引导分析。引导学生回忆Fe(OH)2的制备中,需要注意的点。

学生:溶液中的部分H2SO3被O2氧化成H2SO4,形成了BaSO4沉淀。

教师:我们的记忆中,BaSO3是难溶物,那么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能形成BaSO3沉淀呢?

教师: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应加强引导分析。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找问题。

学生:二氧化硫与BaCl2溶液不反应,是因为不能违背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

结论:H2SO3容易被H2O2氧化成H2SO4。其实二氧化硫还可以被很多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氧化,比如Cl2、O2、Fe3+等。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学生在分析变化过程中,形成认识,为什么不能形成BaSO3沉淀,双氧水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硫体现了什么性,通过思维分析、实验验证,解决了困惑,建构了学科的实验观、变化观、守恒观。

(四)直面现实 建构环保观

教师:展示一些对比图片,明确这是酸雨的破坏引起的,那么什么是酸雨,酸雨pH值有什么要求,引起酸雨的物质主要是什么?酸雨对自然环境有哪些破坏作用?

学生:酸雨的pH值小于5.6,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酸雨使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酸雨使土壤中钙、镁、磷等营养元素溶出并迅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酸化,农作物和树木生长遭到破坏。酸雨使建筑物腐蚀加快。

教师:酸雨对自然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希望大家爱护家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现在有一瓶酸雨,测定pH值为5.5,每隔一段时间测定一次pH值,发现溶液的pH值变得越来越小,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分析。

学生: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将酸雨中的H2SO3缓慢氧化成H2SO4,将弱酸缓慢氧化成强酸,酸性变强。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明确酸雨防治的办法。酸雨治理中,请大家明确,最终产物中硫的价态。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了酸雨的破坏力,倡导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设置情境,再次强化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对化学的变化观形成认识,突出了化学学科素养性。

三、 教学体会

本节课是苏州教科院组织的“三省四校同课异构教学”中的一节展示课的设计,立足于“苏式课堂”,以“核心素养,提升有效教学”为指导,从结合实际和观察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干红中SO2的作用”为背景,积极体现化学之美,做到 “以生为本”。利用红酒中SO2的作用与学生已有SO2的负面印象产生冲击,激发其探究欲,并由此引出相关问题,设计展开五个小组活动:①二氧化硫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设计实验,通过产生明显现象说明SO2可溶于水,溶液显酸性表明S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②在二氧化硫水溶液生成的基础上设计证明漂白性的实验,用水溶液代替二氧化硫气体,并分析漂白原理。③在学了漂白性的基础上分析二氧化硫和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并设问是否为漂白性的体现,分析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④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分析SO2与BaCl2不能反应却在混合后有浑浊,推测SO2具有原性。并利用H2O2溶液实验验证SO2的还原性。⑤在酸性氧化物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形式引入酸雨,让学生明确酸雨的形成和防治,然后回归课本,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一系列场景的创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原理、类比迁移等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设计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将以往采用SO2气体进行的实验,在可能的情况下改为SO2水溶液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中用SO2水溶液代替SO2气体与品红溶液反应),并且尽可能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用饮料瓶存装二氧化硫水溶液密封等),防止或降低污染。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知识侧重不同,部分知识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呈现,而是将其作为课外探究问题提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课外自主探究,也使知识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思维能力;三重表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微习题

一、背景说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认为,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会上,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题组组长林崇德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五点:科学精神(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化学科学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化学

知识,更积淀了一种强有力的认识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等人通过多年的思考与研究,总结出了现代化学包含的三个基本成分,即“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学习和研究化学,不仅要从宏观的视角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上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三者之间自由灵活地转化,这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二、问题的提出――高考试题赏析、考点解读

例1.(2016新n标I卷28题)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 。

(4)“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

例2.(2016新课标I卷27题)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 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2-7(橙红色)、CrO2-4(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4)+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2-7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考纲要求: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②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③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④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

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老师在《深化改革 平稳过渡――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剖析》一文中总结道,2016年全国卷化学高考试题:贯彻改革精神,加强能力考查,特别突出了信息获取和独立思考能力考查。信息获取能力考查主要是通过提供物质数据信息、反应信息以及流程图等方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新信息分析和解答问题。

单旭峰老师也特别指出,高考化学试题继续提供一些对学

生而言未曾接触过的陌生信息(包括一些新颖的反应和数据图

表信息),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利用新信息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考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从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理论或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形成较全面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体系进一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新情境下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恰恰是体现了上述的考查方向,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近三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考查及变化轨迹

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1)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总体稳中有升;(2)题目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STSE的思想;(3)注重能力考查,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4)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核心,考查知识范围更加广泛、灵活。具体来说,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的考点主要有:①N、S、Cl、Fe、Cr、Mn等重要元素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②利用题目信息判断主要反应物和生成物。③利用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手段配平方程式。④结合题目溶液的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写出完整的方程式等。

三、教学设计――考点突破、能力提升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现代课堂注重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精讲精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构建,才能深刻理解,有效掌握,才能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1.知识构建: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例2)

(1)找产物(基础):认真审题,结合题目信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反应物和主要生成物。

Cr2O72-+HSO3- ― Cr3++SO42-

(2)看得失(核心):抓住本质,利用得失电子守恒配平上述方程式片段。

Cr2O72-+3HSO3- ― 2Cr3++3SO42-

(3)配系数(难点):结合题目环境(酸性、碱性、熔融化合物)对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并结合电荷守恒、质量守恒进行完整配平。

Cr2O72-+3HSO3-+H+ ― 2Cr3++3SO42-+H2O

(4)查守恒(保障):利用三大守恒规律对方程式进行检查。

Cr2O72-+3HSO3-+5H+■2Cr3++3SO42-+4H2O

2.练习提升(1)考点突破的核心:用最小公倍数法进行得失电子守恒的基础计算

练习1.(2014新课标I卷27题)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2)H3PO2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 (填化学式)。

练习2.(2015年新课标II卷28题)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可用KC1O3与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该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

3.练习提升(2)考点突破的难点:结合题目酸碱性环境将方程式补充完整

练习3.(2016年新课标III卷27题)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2)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烟气,反应温度为323K,NaClO2溶液浓度为5×10-3mol・L-1。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①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随着吸收反应的进行,吸收剂溶液的pH逐渐

(填“提高”“不变”或“降低”)。

练习4.(2012年新课标I卷26题)(4)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作为水处理剂和高容量电池材料。FeCl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2FeO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四、教学反思――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回归

1.根本出发点:立德树人

素养,决定于后天的养育因素和环境影响的那些部分,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大有可为,更应该有所作为。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从而深入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课堂的主体:学习内容、方法论、世界观,用三维目标来解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对化学主体的认识,上海师范大学吴俊明教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结构与表述为:

(1)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念:化学物质观、化学变化观、化学学科观、科学技术观、科学世界观、科学发展观以及人生观等重要观念;

(2)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

(3)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品格:敢于质疑、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科学精神);积极、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强烈、持久的社会责任心、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心以及家国情怀等。

基于“核心素养”“三重表征”的这样一节《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课,既要注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提升,更要提升高度,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首先这节课的设计从多个维度体现了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和掌握规律,并学会运用,同时这节课也注重了多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①物质变化、守恒、三重表征等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渗透,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题目信息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学科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学科知识的构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科观、科学世界观、物质变化发展观;

③培养学生遵循规律、迎难而上、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2]单旭峰.深化改革 平稳过渡: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特点剖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7):62-63.

篇7

【关键词】高中 化学 核心素养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

1.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实验推动了整个化学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实验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动手能力。在动手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操作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对各种化学仪器的使用都非常熟悉,对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有能力进行合适的处理。

2.思维能力

作为理科中的典型科目,化学学习也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无机化学方面,有大量的工业流程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无机离子的性质有清晰的理解。电化学中需要学生对电子离子等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在有机化学中,要求学生对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理解记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严谨的科学精神

化学在科研领域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化学的学习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方案的执行情况,以及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不仅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有裨益。严谨的科学精神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促使学生成为一个认真负责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重新认识教学目标

传统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都比较好,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都比较欠缺。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为化学教学建立了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新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培养。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传统教学中可能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有机官能团的相关性质,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更要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有机物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结构决定了性质,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其对有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场所,应该充分利用起课堂上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起点。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知识点作说明,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与化学知识建立起连接,激起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焓变与熵变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烟雾消散,打翻的火柴盒变乱,反应放热等现象说明物质反应焓减熵增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法做出指导,培养其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先对学生创建一个问题环境,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资料的查阅或同伴之间的讨论,然后利用讨论结果和资料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介绍科学的探究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借鉴作用。

3.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

在化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的理念有这样一些方式,首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以要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基础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走出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性意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本身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让学生按照实验纲领进行实际操作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考虑实验的各种相关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最后,还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弥补了彼此的思维惯性缺陷,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渗透W科前沿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学科的前沿知识有助于弥补教学与应用之间的脱节,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广度也做了扩展。比如可以针对某一个企业的先进的工业流程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让学生分析先进工业化学合成流程与传统流程之间的区别,理解先进流程在节能或者减排方面的优势。工业流程上一些微小的改进常常能带来丰厚的利益,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理念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己的化学素养。

三、结语

总之,教师要响应教育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号召,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学习方法体系和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专注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细华.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育效果的有效性研究[J]. 成功:教育版,2013 (1).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价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5-0082-01

高中学科教学体系中,化学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新高考背景之下的重点科目,高中化学无疑受到教师和学生极大关注。就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往往会陷入一定的误区,使化学课堂教学难以取得质的进步。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探讨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统一,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中的联系,并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其次是要求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从变化中揭示特征和规律,并能够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预测化学变化。第三是要促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提出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能够解释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科学的结论。

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模式,夯实学科基础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对自身教学工作有所反思,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本质和内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结构,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思维和能力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对教材内容有全面地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清楚地了解,再将二者有机结合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以鲁教版高一教材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中“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有哪些氧化现象,如水果削皮后变色、生锈的螺丝钉、石油的燃烧、葡萄酒放置时间过长过期导致味道变酸等等,让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尝试在课堂中进行小组实验讨论,进一步探析事物氧化过程,再由教师为其讲解原理和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学习兴趣激增,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和思维投入学习,巩固知识基础,掌握理论概念、规律等内容,逐步夯实化学学科基础。

(二)传授正确方法,认识化学价值

学生需要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更需要通过正确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一味地对学生强调知识渗透,重视学生的学习化学方法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脚踏实地,牢固根基,更加深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以及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比如在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讨论实验课题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應变化,收集有关盐类水解的生活实例,并分析这些实例的作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其原理。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分配各自的任务,使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提供思路,提出新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科学的指导和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的共同作用下,对化学应用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在团队协作中也可以促进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在实验中验证知识,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堂实验作业,以寻找维生素c使碘酒溶液褪色的原因为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准备玻璃杯2个,维生素c片若干、碘酒、滴管和搅拌棒,将一个玻璃杯装水并滴入几滴碘酒搅拌均匀,在另一个玻璃杯中融化1粒维生素c药片,再将维c溶液倒入碘酒溶液中观察变化,会得出红棕色的碘酒溶液与浅白色维c溶液混合后,液体呈现无色状态的结果。根据实验学生就可以得出碘具有氧化性,维c具有还原性,二者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得出方程式。实验的操作并成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培养学习习惯,促进生活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严格遵循实验步骤和原则,还要敢于表达质疑,还需引导学生将化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促进生活化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模式运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加强调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意识的锻炼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以外,同时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现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科学的精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尝试和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化,同时更加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有勇气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小学生勤于思考,愿意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独立学习技能。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来影响个人生活,达到身心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自我,个体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划未来生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足够的权力。如在文章《珍珠鸟》的解读中,教师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课堂介绍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在导入环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鸟类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并且喜欢的鸟类,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积极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学反思自己,并思考他们是否在生命中保护了小动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样爱鸟和保护鸟类。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观,有利于初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

篇10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与导向,以浙教版初中科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通过“宏观表象与微观本质”、“有效的问题驱动”、“归纳与演绎”等基本的化学观点、思维方法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问题驱动;实验探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引领中小学课程改革方向。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师应该深谙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所具有的育人价值,明确学科核心素B的构成,把握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留下最有价值的东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浙教版初中科学[2]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第一课时内容,其主要包括常见金属元素符号的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得出。金属活动性指金属单质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的倾向,属于热力学范畴,可以比较金属在水中的还原性强弱与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及预测水中一系列的置换反应,是体现不同金属、金属离子关系的重要诠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时,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多加斟酌。

一、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思路

为了更好地在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核心素养,本课时的设计采用“生活现象符号表征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思维辨析规律归纳规律演绎实验验证结论得出”教学流程,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对思维的逻辑提升,淡化教师的教和学生对知识机械识记,让学生在积极互动、理性思辨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素材呈现,触发思考

1.素材呈现

2007年,考古队对沉船“南海一号”开展打捞,得到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黄金首饰,依然闪闪发亮;铜制品色泽暗淡、花纹装饰仅残留些许痕迹;铁锅跟铁钉作为船仓里比较大宗的东西,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

设计意图:九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成熟的阶段。这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利用考古发现常见金属的变化差异,结合生活体验,密切科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通过文本阅读和生活体验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提升学生宏观辨析的能力;通过金属的锈蚀现象,促使学生树立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变化观念。

2.问题驱动下的教学预设Ⅰ

①问题:文物告诉我们,在南宋时,我们就已经使用了金、银、铜、铁等多种金属。常见金属有哪些呢?②自学:阅读课本P,了解常见金属。③发现:发现金属的多样性并归纳出金属元素的汉字表征规律,除了汞元素和金元素外,其余都是“钅”旁;在通过生活经验,归纳出金属都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性常温下金属单质为固态(除了汞)。

设计意图:在呈现的素材里让学生发现金属多样性的存在及在元素中文名称造字的符号表征规律。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化学元素符号是构成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典型组构模型的基础。化学用语比较抽象,一开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克服这些认知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首先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后续物质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定格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和研究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因此,通过锈蚀现象与方程式模型之间的联系,学会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等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从而实现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模型思维框架的能力。

3.问题驱动下的教学预设Ⅱ

①问题:为什么一样久远的金属制品,金崭新如故、铜略显晦暗、而铁却锈迹斑斑呢?②猜想:猜想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金属和氧气发生的反应程度不同。

设计意图: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而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联系。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去认识、发现、或推演客观规律。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因此,让学生在不同金属在历史长河里最后的存在状态这个表象,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成功突破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二)大胆设想,实验探索

1.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

①探究1:将砂纸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丝置于酒精灯上方灼烧。②现象:铜丝、铁丝表面变黑,铝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③结论:铝和氧气发生的反应程度强于铁、铜。④探究2:将带有引火小木条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丝置于装有氧气的集气瓶内引燃点燃。⑤现象:铜丝表面变黑,铁、铝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⑥结论:铝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剧烈程度强于铁,强于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从而提升从实验现象这一表象到物质性质、结构这一本质的结论的推理。从而在“性质源于结构”这一角度逆向“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观点,提升实验探究和创新精神的核心素养。

2.铝致密氧化膜的存在

①设问:既然铝与氧气的反应程度要强于铁,为什么生活中见到的铁要么锈迹斑斑、或外涂油漆、或加入其他金属制成不锈钢,而铝制品却依然银光闪闪?②探究:将铝带置于酒精灯上灼烧。③现象:铝加热的一端慢慢熔化而鼓起,铝液似有一层膜裹着而不下滴。用探针去划开这层膜,液滴仍然不下滴。④资料释疑: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为700℃-800℃,而氧化铝和铝的熔点分别为2050℃和660℃。正因为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存在,使得内部铝不再进一步氧化,在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铝制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三)问题驱动,实验探索

酸与不同金属反应。①问题: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存在剧烈程度的差异,那么是否金属和其他物质反应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呢?②探究:将砂纸打磨过的相同形状的铜、铁、铝浸没于稀硫酸中。②现象:铜丝没现象,铁与铝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且铝表面气泡明显多于铁。③结论:和硫酸发生的反应剧烈程度铝强于铁,强于铜。

设计意图: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但归纳结果往往只概括一类事物表象上的共同点,未必能确切反映事物的本质,其结论具有或然性。[3]因此,仅从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推理金属的活动性的存在是不严谨的;设计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来发现也存在与氧气反应存在类似剧烈程度差异,从而增强不完全归纳法的科学性。

(四)思维辨析,规律归纳

归纳与概念得出:不同金属与氧气、稀硫酸反应剧烈程度存在差异,且根据剧烈与否排列不同金属存在着一致性,我们将该顺序规律称之为金属活动性顺序。

设计意图: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仅仅只能代表金属与一类物质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不能推演、归纳出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剧烈程度的一般规律。从方法论来看,该规律的得出属于不完全归纳法,该结论带有或然性,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所以通常采用更多地不断重复来提高其科学精确性。鉴此,在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存在剧烈程度差异后,提出不同金属与酸反应是否也存在剧烈程度差异;若存在差异,是否和与氧气反应的差异一致。在实验探索的结论基础上,归纳出金属活动性概念及活动性顺序。

(五)规律演绎,实验验证

演绎与规律验证。问题:①金属除了和氧气、酸等常见物质反应外,还和哪些物质会反应?②问题:如果将锌片和铁片分别以相同的表面积插入相同的硫酸铜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③现象:锌片c铁片液面下的表面均变红,但是锌表面变红程度明显较深。④结论:锌和铁均是氢前金属,且锌的金属活动性明显强于铁。

设计意图:演绎推理指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其中归纳每一个别事物都必然具有它,所以从一般中能够推出个别,因此该环节设计是对归纳法得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利用演绎法进行实践应用。同时,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揭示了个别和一般的必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逻辑的,推理的结论也必然是真实的;因此,该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的真伪论证。鉴此,初步培养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实验与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并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证据推理能力。

(六)结论得出

金属活动顺序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指金属的活跃程度,代表了金属的反应活性。

设计意图: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人类认识活动,总是先接触到个别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推及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它们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另一方面,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一离开演绎的归纳和离开归纳的演绎,都不能达到科学的真理。归纳和演绎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归纳出来的结论,成为演绎的前提,归纳转化为演绎;以一般原理为指导,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演绎又转化为归纳。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交替进行。归纳后随之进行演绎,为归纳出的认识成果得到扩大和加深;演绎后随之进行归纳,用对实际材料的归纳来验证和丰富演绎得出的结论。人们的认识,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步步深化。因此,从单纯的归纳得出结论是不完整的思维推理过程,在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演绎进行规律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一正一反两个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中,通过方法论学习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有序。围绕金属活动性的规律存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与实验,在表现与规律的统一里实现知识中所蕴含的方法得以显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深刻理解典型的化学事实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和知识的运用,可以领悟和内化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化学基本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姜新杰,薛婷彦.中英视角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2016中英校长高峰论坛侧记[J].上海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