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在于教育评价专业化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专业化教育评价,提高教育评价专业化水平,是推进管办评分离、确立督导评价独立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工作建设。
一是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性含量。教育评价在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具有导向和评判作用,而不同层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是有区别的,需要有相应的有区别的专业化评价。例如,政策评价侧重于政府和宏观的;绩效评价主要指学校和中观的;发展性评价更多是针对学生的,是微观的。
政策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政府。政策评价是检查和评估政策实施执行的效果。原来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教育政策的督察和指导,是由政府部门负责,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实施,当然在单项的督察环节也可请专业机构进行专业的评估。政策评估既有综合性的评价也有专项的评价。例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年来的情况的评估,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其中,既有综合性评估又有专项的评估,如义务教育的评估就是专项的报告;既有即时性的评估又有历时性的评估,所谓即时性的评估就是一个政策以后跟踪进行检查评估,历时性的评估则是一个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评估。一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显现出来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所以历时性的评估对政策制定反馈的作用更大。
教育政策专业评价需要实行政府组织和政府采购的方式,可以委托专业机构,专业评价机构进行单向的或者综合的评估,一般的政策评价的方法有文本、数据分析、案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评价、专家评价等方式。
绩效评价主要针对学校和教师。国际上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增值评价方法,因为要评价一个学校和教师的绩效如何,仅仅看当下学校和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水平还不够,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和教师的绩效,因为学生原来的基础是不同的,学生的家庭和社区背景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从最后结果去衡量,生源好的学校,教基础好的学生的那些教师始终处在高位,而用增值评价考虑到了学生原来的基础及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这样评价更客观、更公正。
发展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一般采取学业测评、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也叫诊断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发展水平的评判,包括学业成绩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这些评价更需要有专业性的测量评价工具和手段。
二是要加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建设。在现有的教育评价机构中,行政资源和手段占有主导和优势地位,政府设立的评估和测评机构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机构一方面有行政垄断的局限,另一方面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而非政府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正在成长,但大多数起步较晚,尚没有成为政府和社会认可度高的独立的专业机构。因此,加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评价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所在。正在成长中的社会第三方专业化评估机构要发挥更大作用,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教育评价专业机构组织和队伍建设。在重视政府所设的评价机构的同时,鼓励民间专业评价机构的发展,特别要鼓励具有不同专业特色、针对性强的评价机构,以适应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评价市场的细分要求。评价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评价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要加快教育测量评价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在大学设立教育测量评价专业,尽快壮大评价专业人员队伍并加强国际交流,提升教育评价的国际化水平。
第二,完善相关法规、教育评价标准、行业规范,包括教育督导条例、教育质量标准、学校建设标准、行业规范、数据和信息公开及使用规则等,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在教育督导评价中的作用,为教育评价专业化提供技术和制度支持。
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 专职化 建设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57-01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政治辅导员负责的,因此辅导员队伍也就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不完善,使其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水平极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对于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坚定的信仰很不利。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 对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现状分析
1.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专职化程度较低
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都是兼职辅导员制度,专职化程度低。这种制度将政治教育工作授课的专业老师相混淆,导致专业教师不仅要应对自身承担的授课和科研压力,还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处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被辅导员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使我国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处于滞后阶段。另外,大多数人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加上学校对于辅导员制度的不完善,使许多人成为辅导员后就开始考虑换岗,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化水平不高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并未经过专业培训,这就没有从事某项具体工作时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掌握问题原因并解决的能力提升过程。具备专业知识和基础的辅导员对于政治和文化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解,有着厚实的文化素质和完备的政治理论体系,能够分析社会现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当前的辅导员大多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文化水平一般停留在本科阶段,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因此不能准确地分析当前形势下热、难点问题,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时势进行点评和答疑。
二 实现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法和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明确思想
当前部分辅导员没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谈不上充满热情地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观念需要改变才能实现辅导员队伍的改革,需要从各级领导的观点出发,要认真落实中央和教育部门的会议精神,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也要明确自己的思想,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多向专业老师请教,坚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辅导员队伍的专职化建设。
2.提高待遇,激发积极性
目前,由于辅导员流动性大,专职化程度低,使得辅导员这项工作呈现出要求高、任务中、奉献多、压力大的特点。这对于本就处于流动状态的辅导员而言相当不利。如果不能处理好待遇方面的问题,必然会导致辅导员心理不平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对于实现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提高待遇方面,首先对于那些工作认真刻苦的辅导员,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给予相当的压力,同时将辅导员的培养计划,包括工作培训、在职攻读学位等,列入学校教师和干部的培养中,以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在政治上,提倡奉献的同时,要敢于突破,大胆选用人才,落实相关职务的福利待遇,将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公平进行选拔、谨慎进行使用。
3.参加科研,提高专业素养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水平,必须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辅导员应走上学术化、学科化的发展道路。辅导员工作在专职化之后必然要求专业化,最终也就实现了专家化,这是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辅导员深入考核和培养,因此需要辅导员自身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联系实际进行管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家和实践者。科研必然会占用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个人的工作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两者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学校在制度上进行大胆创新,明确辅导员工作,改变辅导员工作方式,如将现行的管理某一院系改为管理某一宿舍楼。
4.加强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是由当前辅导员身兼数职导致,长期忙于具体的事导致其缺乏完善而系统的理论。因此高校应加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培训,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辅导员进行时事政策的探讨,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由于理论水平相对偏低,因此要经常组织科研,从科研的构思、项目的选题和成果写作等方面进行切实的指导,在实际的科研教学过程中进行传、帮、带活动,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有着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从转变观念,明确思想;提高待遇,激发积极性;参加科研,提高专业素养和加强培训,学校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进行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管理体系 对策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对于高级技工这样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现有的职业教育体制,并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花重金招聘高级技工,却依然招不到人。因此,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政校结合的办学模式,影响了职校的自由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地方行政机构不重视;专业化水平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一、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政校结合的办学模式,影响了职校的自由发展
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然是采用中央统一领导,下层分级管理的体制,主要是由政府来主导,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都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这种不以学校自身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职校本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体制约束。首先在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上,由于管理部门多,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指导机制,因此,管理的效率大大受到影响。另外在资源配置上,学校的需求都要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制约,不利于职校的灵活发展。另一方面,办学模式单一,竞争力不强,缺乏活力。现在的职校,几乎绝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民办的职校还很少,而且大多竞争力不强,造成了公办教育强势的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在职校的领导任命上,大多是任用政府官员,这些官员对于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方式,并不太了解,只是利用行政手段来进行学校的管理,不能从教育的精髓出发,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很好的决策。相关领导思想保守,只重视自身的政绩,对于教学的改革和体制创新并不太注重。总而言之,这些体制上的缺陷,办学模式的单一,思想观念的保守,都影响了职校的自主发展。
2、社会认可度不高,地方行政部门缺乏重视
职业教育大多被大家只是单纯的理解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培训,觉得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在自己考不上大学的时候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在社会上还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影响了职校的生源质量,现在职校大部分的生源都是没有考上高中或者大学的学生,他们大多学识较低,素质和能力普遍不高,不利于职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地方行政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不够重视,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除了沿海几个城市比较重视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往往在整个的教育经费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经费不足,发展没有保障。其次,在政策扶持方面,地方政府也没有给予职业教育相应的关照,特别是对于在校贫困生的资助方面还有待欠缺。从总体层面来说,教育是项长期的投资,地方政府可能更多的注重眼前发展,对于这种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还考虑不周。因此,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不重视,政策扶持不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专业化水平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
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水平不高,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实力不强,导致自身的专业水平不突出,不能体现自己的优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有的学校依然采用通识教育理念,还在让学生学习一些比较简单基础的知识,不让学生直接接受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使得本来就很短的学习时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一般的职校的学习时间只有两三年,如果还要花一年的时间学习通识知识,既浪费资源,又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影响了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师资建设上,由于办学模式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缺乏自由度,只能在资源上单方面依赖政府的决策,然而地方政府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学校获得的资源有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其次,在科研投入上,许多学校不重视科研的建设和投入,一方面是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思想观念不更新导致的,他们不认为一个职业教育需要花大力气去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和高等院校竞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科研发展,不利于整个职业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实行政校分开,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出现了管理部门多、管理难、管理形式混乱的现象,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上,并不能完全做到采取正确有效地决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因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要抛弃过去那种以官员来治理职校的旧思想、以政府决策来引导职校发展的旧体制,要建立一套统一的、高效的管理机制,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专业团队来管理职业教育,并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让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的趋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这样就可以使得职校的发展更具活力。例如,可以通过选拔相应的教授或者教育专家来管理学校,因为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以及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比政府官员了解更深,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创新型思维方式,更利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次,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办学体制,让市场来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让职业教育变成一种由市场来调控的行业,使得自身的发展高度商业化,这样有利于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可以不断促进职校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吸引民间资本来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民办教育不仅可以吸纳大量的资金,而且可以与公办教育行成行业竞争,并且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促进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2、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够,都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这种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是非常受重视的,职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在社会上都拥有很高的成就,在我们国家对于高级技工的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必然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学生和家长应该抛弃过去那种传统观念,认清职业教育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认清职业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像广州、上海等,都对职业教育很重视,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给当地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其他经济发展很快的城市,要学习这种先进的理念,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意识,注重地区的人才建设,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费上,要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投资,并采取措施,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有保障,发展更有动力。其次,在政策扶持上,政府对于就读于职校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关照,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下岗再培训的困难户,以及其他一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保障。
3、加强职校的科研实力和专业化水平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现在培养的许多职校生,在毕业后并不能找到好的工作,有的甚至很难找到工作,但同时,企业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却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许多企业都对自己招不到好的技术人才而叫苦,这种矛盾体现出职校的培养方式,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有所改革,摒弃过去的通识教育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专业化的学习。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来满足企业对于技术工人的专业化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自身的师资水平建设,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加入到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中来,并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从整体上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其次,学校要加强科研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让学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这样在行业内就会体现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只有职校的科研实力和专业化水平达到一个高度后,才能获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可,才能获得更多的生源,以利于职校的长远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形式下,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技术人才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模式,束缚了职校的自由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影响了职校的生源质量;地方行政机构不重视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保障;职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实施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加大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职校的科研实力和专业化水平的建设等方面入手,从管理体制上、政策扶持上、技术支撑上,来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的建设,提高职校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管理[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04).
篇4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现状;对策
中专学校班主任注重学生德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性处理事情; 有利于顺应我国人才培养新趋势,提高学生就业实力,引导学生对社会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减少他们受到不良思想侵蚀的概率; 有利于实现与法制建设的同步效果,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向更加长远的方向发展。
一、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德育工作实效性低、教学主渠道不畅
中专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德育目标笼统模糊,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德育方法单一和进程断裂,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实效甚微。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实情况和形势政策发生了改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中的参考数据更新不及时,甚至某些理论观点与现行政策导向相背离。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形式化,过于强调灌输,忽视道德培养的自觉性,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难以吸引学生,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勉强应付,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主渠道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德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呆板的德育管理体制,把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只注重抓行为规范和学校规范的教育,缺乏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二)中职班主任专业化能力不足
对于中专学校来说,其中的班主任专业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要求,这就导致其他教师对中职班主任还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中职班主任本身就是一项兼职。这种观点看法不仅仅影响中职班主任的工作实施,对其自身工作效率提升也产生阻碍作用。加上中职班主任并没有对自身工作进行有效的定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其他方面重视程度还有很大的不足。而且由于中职学生自身思想状态还存在一定问},中职班主任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只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并没有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还有一部分中职班主任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了解还有很大的不足,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整个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降低了中职教育效果。
(三)德育途径和手段单一
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忽视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的现象。所谓隐性课程,一般指以“课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的教育影响因素”。隐性课程发挥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隐蔽的,能起到显性课程难以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往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全面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观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从而使德育手段和途径陈旧、单一。
二、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德育改革首先更新观念,从传统德育观向现代德育观的转变,使高校的德育工作能够在新的观念指导下进行,更好地促进个人发展。在德育工作的模式和途径上要突出改革,树立“大德育观”、“全员德育观”和平等教育观。
“大德育观”即全方位的德育模式。它要求德育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打破仅限于课堂、书本、理论的界限,不断地开拓德育领域,有效利用德育资源,在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团教育等显性形式的德育工作同时,注意把德育和其他形式相结合,使德育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全员德育观”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通过本职工作渗透德育内容,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还应该将德育者与德育对象的等级性关系转换为平等的关系,将德育者从完人型的神化中放置到现实生活中,将德育对象从被改造的对象这一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发挥其在德育过程中的各种能动性。
创新德育内容,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高度重视德育战略的研究,打破思维定势,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构建以满足学生成才需要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就是要把握社会需要与主体发展的联结点,把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结合起来。大学生主体需要得到关注后,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才会有内在的动力,高校的德育才能处于学生积极地参与的良性发展中,从而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二)提高中职班主任的专业化技能
为了提高中职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及工作的有效性,班长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胜任班主任工作。首先,班主任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因此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头脑,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服务。其次,班主任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教育培训、进修等,学习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篇5
一、现代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就目前形势来看,现阶段我国的档案管理还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由于档案管理的管理体系比较复杂,管理比较分散,所以使得整个管理水平比较低。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重视人员信息的管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导致很多资料管理不齐全,很多有价值的档案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档案管理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缓慢。
(二)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目前我国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缺少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概念也没有明确认识。在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导致很多管理资料不能及时整理造成缺失甚至损坏。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虽然有专业的技能,但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没有规律性,为后期的查阅及使用造成困扰。虽然部分石油企业已经采用了现代化的档案系统,如数据库 E6系统,但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对此进行熟练操作。
(三)档案管理方式落后。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方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落后。首先,传统的纸质文件方式,给档案信息的建立和查阅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这样会使很多重要的档案难以被发现。其次,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也存在着问题,很难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业务交叉时,相同内容的电子档案对接困难。不能共享,也不能覆盖或者替换。所有工作都要手动检查、添加,增大了工作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操作需要。
二、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措施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想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首要目标就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使档案管理得到进一步地发展。首先,从理论与技能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要提升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能够运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其次,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定期的开展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理论的相关培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最后,要结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部门特点,适时对相关的培训内容进行调整,为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掌握新的业务知识进行教育培训,以科学化、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能力水平。
(二)明确档案管理目标。要想有效的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以实际的管理目标为依据,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其定位可以针对本企业的档案管理,也可以针对整个社会工作有序运行提供高效档案信息服务。在进行管理档案工作时,要始终明确自己的目?硕ㄎ唬?与时展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这是当前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以及民众提供更全面、更高品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篇6
二是完善教育矫治模式,提升教戒治质量。继续做好服务场所安全稳定工作,扎实做好常规性教育矫治工作,突出抓好教育矫治工作监督考核,切实加强戒毒矫治专业化建设,务实开展循证戒治试点工作,着力探索戒毒矫治方法,规范和提升心理矫治工作,加强戒毒文化建设,积极配合“大戒毒”体制相关工作调研,继续做好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意识教育,继续做好戒毒矫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戒毒机关社会影响力。
三是深化三项创建,全面加强生活卫生工作。强化生活保障,做到伙食搭配科学、营养均衡。强化饮食卫生,健全饮食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卫生管理,抓好个人卫生、内务卫生、环境卫生工作。强化医疗防疫,落实入出所体检、定期体检和跟踪体检制度,加大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投入,健全疾病流行趋势分析研判、疾病防控分类预警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四是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正确把握戒毒人员“违法者、受害者、病人”的三重属性,以强化关怀救济、体现治病救人为重点的服务型执法新理念,提高戒毒工作法制化水平。着力规范化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戒毒人员从入所到出所各个环节的执法标准,严密程序,细化流程,减少执法随意性。提高执法透明度,加大所务公开力度,将有关执法工作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五是适应改革转型,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以构建“211”信息化功能体系为重点,推进场所指挥中心、安防管理平台、戒治管理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建设,着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和管理水平,实现工作流、信息流、管理流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装备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全面提升装备保障水平。
篇7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创新社会治理引领平安建设,以平安建设承载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综治工作绩效和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地区,我省社会治理领域遇到的问题比较早、比较多。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省维护政治安全压力不断加大,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复杂,社会矛盾纠纷持续易发多发,治安要素管控难度明显上升,网络空间安全隐患更加凸显。必须着力创新,切实解决上述诸多难题,深化平安江苏建设。
党的十以来,对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和省委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归纳起来说,根本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防范各类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重点工作包括健全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等。把中央和省委的上述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必须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做到“七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工作理念提升和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应对挑战。更加注重主动防范,增强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从末端处理中发现前端治理中的普遍性、趋势性问题,由侧重解决显性问题向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更加注重开放共治,有效动员社会各方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实践,激发起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向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更加注重资源整合,进一步整合社会治理力量资源、服务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提高工作要素集成度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社会治理由单项突破走向整体推进、由分散建设走向融合发展、由局部见效走向全面提升。更加注重科技支撑,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新形势,加强整体规划,推动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实战应用,努力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核心战斗力。更加注重法治保障,善于从法治层面谋划工作思路,善于通过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善于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规范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强化基础性设施、基础性平台、基础性机制建设,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足够的力量、有实体的平台、有管用的机制,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在具体措施上应着力推进五个方面工作创新:
创新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高起点谋划推进,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民生工程、实事工程,逐级认真研究制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特别是高标准研究制定技防城建设、技防小区建设、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专项建设规划。推动科技应用创新,以技防城建设为抓手,加快提档升级步伐,着力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大力推进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视频+N”实战应用机制。强化网络社会服务管理,强化网上网下一体化防管措施,完善依法处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深化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坚持层层挂牌督办制度,坚决扭转少数地区治安混乱现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创新发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有关部门负责、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多元化解方式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展司法调解范围,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探索协商、中立评估、第三方调处等矛盾化解方式的运用,确保各类矛盾纠纷有适合的途径得到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搭建多元化解方式对接平台,进一步推进县乡两级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对接以及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设,不断增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完善多元化解工作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分析研判的水平,真正做到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及时发现、有效处置。
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措施。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法,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机制,全面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措施。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认真抓好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出台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完善特殊人群分类服务管理措施,以分级分类管控为基础,区分不同类别、根据各自特点,分类施策、分级管控,促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帮扶为支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培育、引导社会组织为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综合。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水平,认真落实中央综治办等部门下发的《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坚持硬件建设标准化、组织机构实战化、运行机制高效化、服务管理精细化、保障措施长效化,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协调指挥的作用。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充分整合网格内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各类服务管理力量,明确网格员服务管理职责,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效能。着力提升平安志愿服务社会化水平,通过建立平安志愿者联合会、协会和分会等组织网络,构建纵向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横向拓展到城管、环保、教育、交通、住建、物业等行业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最广泛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
篇8
以小平同志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县委提出的“两年大跨越,再创新辉煌”的战略目标,不断向国内教育现代化一流水平迈进,以“推进全面优质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主题,扎实开展“全面提升素质年”,继续推进“六大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团结奋进,进一步提高均衡水平,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进一步彰显和谐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着力打响“学在长兴”品牌,全面提升教育事业优质化、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1.达到的水平性指标。
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小学、初中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98%,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8%、99%,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7%以上,普职比继续保持1:1;农村劳动力受训率和城镇职工全员培训率分别达到35%和10%以上。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平安校园创建达标率100%,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控制万分之0.6以下,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0.03%以下。
2.完成的重点任务。
二是提升队伍素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教育管理者队伍素质;合理补充教师数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师德水平;规范幼儿在编教师招聘工作,吸收优秀人才服务幼儿教育;建立教师有序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深化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完善中考制度,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向初中分配的比重提高到50%;有计划地开展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国有民办”学校体制调整;多形式推进教育开放。
四是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考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发展内涵。
六是提高服务能力。职业教育主动对接乡镇、企业,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展合作办学领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对职业类学生的创业思想、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档次,鼓励创业积极性。职业、成人教育主动服务“三农”,继续实施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的力度。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促进教育发展均衡,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加强调研,认真规划,加强教育均衡化建设,缩小各类教育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认真总结规划,科学协调发展。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长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以高水平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体目标,科学制定 “十二五”时期长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全面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做优做精职业教育,拓展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实现长兴教育齐头并进的态势。
2.落实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健全爱心助学机制,规范职业学校奖学助学制度;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学校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教育经费更加注重向农村学校和教育装备的投入;扎实完成县教育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改善办学条件;以实施省“新一轮教育四项工程”和市“三进工程”为抓手,开展标准化学校创建,完成16所中小学塑胶跑道改造工程;落实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配套经费;扎实推进“校安工程”;完善学校资产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图书馆、标准化计算机室、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加快条件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篇9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需求引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面向多样化、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鼓励创新,提升服务。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开发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
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两手抓,在鼓励发展的同时,保障市场规范运行。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经营逐步壮大,高端服务业务快速发展,服务社会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明显提升。
――规模逐步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各类业态发展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诚信服务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机制规范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融资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功能。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到2020年,重点培育形成20家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二)增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能力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理论、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丰富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鼓励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结合。培育服务需求,鼓励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鼓励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三)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
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选本地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和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等级认证工作。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推介等活动,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平台。
(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加强园区建设,完善和落实产业园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园区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加强园区管理,制定完善园区管理办法。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将其纳入相关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研修培训,依托著名高校、跨国公司,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和相关服务领域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
(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
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探索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等制度。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诚信管理制度。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基础术语、机构评价、服务规范、人员资质、服务技术在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体系。鼓励各地和行业协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新兴业态标准的研究工作。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充分利用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监管手段,加大监管力度。
(七)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分离改革
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经营分离。推进政府所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设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脱钩,鼓励以委托经营、公司性改造、吸引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实体,加快社会化、市场化改制步伐。对具有经营优势的,要注意保持服务品牌,鼓励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夯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础
完善行业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覆盖各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加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定期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发展报告,引导行业发展。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研究通过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生产业创新团队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也应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探索采取政府股权投入、建立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消除人力资源服务中间环节的重复征税问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总、分机构不在同一县(市),但在同一省(区、市)范围内的,经省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由总机构汇总申报缴纳增值税。符合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税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增值税。在国务院批准的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或发行集合信托以及公司债、企业债、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进一步放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提高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本参与程度。
(四)完善政府购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策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将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人力资源服务交给社会力量。要稳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研究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各项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
(五)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公平稳定、透明高效、监管有力、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篇10
今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创和谐、创满意、创品牌”为工作目标,以“务实、创新、高效”为工作要求,以抓规范、破难题、强基础、促提升为着力点,大力实施“1055”计划,即:实施“十大项目”、构建“五大体系”、打造“五化格局”,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三生融合·幸福__”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__年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十大项目”建设
根据__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思路,我们确立了“十大项目”重点工作,并以此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1.人民调解机制创新项目。加强村、居、企业、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以及接边毗邻地区等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继续深化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市、县两级全面建成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实现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在县级层面的覆盖率达80%以上。全年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成功率要达到98%以上,行业性专业调解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2.城乡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创新项目。深入宣传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的重大意义,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将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工作列入“平安城市”创建、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重点目标考核体系,__年在去年基础上增加10%,即完成全市90%的村居建立有偿法律顾问制度,签订顾问合同,由市县两级政府购买服务。
3.法律服务进政府载体创新项目。争取市政府发文,在市、县两级政府及其部门、部分乡镇(街道)建立有偿法律顾问制度,制定相应的操作指引和考核办法。__年,要确定市政府及*个县级政府、70%的部门、30%乡镇建立有偿法律顾问制度。
4.公证服务城乡统筹方法创新项目。__年底,实现涉农公证业务年增长率达5%以上;充分发挥农村公证法律服务队伍作用,在重点乡镇设立公证联系点,指导农村公证信息员提供公证咨询、资料初审等服务;公证服务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专题法律宣传村居覆盖率达100%;监督公证机构落实上门服务、电话预约、法律援助等便民惠民服务。
5.法律援助惠民服务方法创新项目。加快法律援助“三个网络平台”建设,借助互联网络提高法律援助审批、指派工作效率、降低依法维权成本。至年底要在市、县两级12家法律援助中心全部建成“三个网络平台”,网络咨询和网络申请量要比上年有增长,网络咨询服务要实现微博化、即时化、互动化,网络申请要实现零等待、零遗憾、零投诉。
6.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管控机制创新项目。探索分类矫正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作用,强化管控措施。继续深化刑释解教青少年“导航工程”,切实落实“一助一”、“多助一”等结对帮教措施,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教机制。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9%以内,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到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
7.“六五”普法宣教平台创新项目。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六五”普法骨干培训,组织一次市管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评选20名市级优秀法制副校长。组织“六五”普法讲师志愿团为全市1000家以上的企业举办法治讲座。
8.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化建设模式创新项目。加强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推进队伍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化,核心专业人员比例达到75%。着力提升把握运用法律政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有效应对场所安全稳定对执法水平的考量。全面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先进文化建设,更好地担负起职责使命。
9.司法行政信息化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基础网络平台,建成一个B级标准化机房;升级改造局机关局域网;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全面覆盖市局、县(区)局、基层司法所三级的专 线网络。建成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完成司法行政基础资源库,以及包括相关业务在内的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建设司法行政相关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完善OA系统功能,力争实现公文流转无纸化。
10.司法行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司法业务用房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加强我市司法行政业务用房建设。__年,市本级司法行政业务用房改建工程完成投资额__万元,完工并投入使用;市劳教所劳教综合业务用房工程计划总投资__万元,年内完成25%的投资量,两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协助瑞安、文成两地完成办公大楼建设,促成苍南县司法行政办公用房动工新建。
(二)拓面提质,全力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1.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体系,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在维稳中的先导性作用,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不断扩大普法教育的实效性和覆盖面,努力提高市民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
一是要全方位开展法制宣传。围绕服务保障“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六进”活动。深入分析普法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各类普法对象学法制度。尤其是要针对不同行业和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实行错位普法和差别普法,加强各类重点对象普法工作,尤其要做好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专项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推进工程,打造主题鲜明的“六五”普法示范单位,全年培育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10名,示范基层站所30家,先进企业15家。
二是要多渠道加强普法阵地建设。加强乡、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发挥好农村法律顾问作用;要依托工业园、企业集中区,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制度,抓好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打造法律知识教育、法治实践、法治文化展示“三合为一”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进一步提高建设数量和质量;要放大法治文化品牌效应,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品味的法治文化示范点,将法制元素融入到公园、广场、街区、市场等群众的驻足点,__年要实现全市各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法治文化阵地;要创新法制宣传载体,充分发挥普法网、手机短信、LED显示屏等法制宣传阵地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治名言、警句、动漫,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是高质量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规范、科学、有序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要继续推进地方、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继续加强行业依法治理,针对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基层民主法治创建与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村的建设和申报工作,深化创建工作动态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创建工作质量。
2.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继续深入贯彻《人民调解法》,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三调对接”和各类专业调解组织发展,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夯实基础,完善人民调解网络。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直派司法所外观形象标识规范化建设,年底前全市累计完成建设率达80%以上,积极开展省级(星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工作,年底前累计完成创建率达司法所总数的50%以上。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巩固村、居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组织,继续做好婚姻、家庭、邻里、宅基地等传统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深化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重点健全开发区、工业园区、城乡结合区以及新兴行业、新社会组织等专业性、行业性、联合性人民调解组织,推进调解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在做好常见性、多发性矛盾化解的同时,重点解决由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引发的热点问题,推进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纠纷、物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容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领域延伸,着力构筑第三方参与的矛盾调解机制。
二是要拓展领域,创新人民调解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努力使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要健全完善村、乡镇调解组织之间,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与调解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要以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调解机制为重点,着力构建多方位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在巩固完善医调、诉调、警调、交调、检调五大衔接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与劳动保障、劳动仲裁、、民政等部门的联动联调机制,进一步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
三是强化保障,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探索完善分级培训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规划,大力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实行全员轮训。大力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引导激励广大人民调解员提高调解能力。大力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等各项经费的落实,完善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激励保障机制,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3.构建一体化法律服务体系,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的作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加强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提升城乡一体化法律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
一是 要不断提升法律服务水平。重点是要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五进”活动。要围绕“十二五”时期政府投资规划,积极为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提供全程法律服务, 做好政府决策风险评估的智囊团。要开展企业法律服务升级行动,围绕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风险,以企业“法律体检”为平台,为1200家企业开展深度法律服务。开通公证服务中小型企业绿色通道,公证机构走访中小型企业100家以上。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律师法律服务进村入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提供法律服务。推进公证服务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主动为村房“两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业创新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组织等事项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司法鉴定规范化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二是要加快构建法律顾问体系。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扎实推进政府法律顾问、企业法律顾问、乡村法律顾问等多层面的法律顾问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推荐优秀律师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法律顾问,政府参与行政诉讼和民事案件的处理,为政府重大决策、行政行为及重大合同行为提供法律意见,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深化乡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健全乡村法律顾问目标考核制度、定期服务制度、工作交流制度,推动规范运行。着眼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需求,努力为村级组织提供法律咨询,为基层组织决定重大事项进行法律论证。深入探索“法企”对接的新形式与新途径,向企业推荐合适的法律顾问人才。
三是要深化法律服务惠民措施。继续健全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设,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平台网络体系。至年底,要在90%的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赋予工作站初审权,实现工作站和援助中心的网络审批,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效率,降低依法维权成本。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认真部署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优年”等主题活动,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要健全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提高办案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便民惠民力度,公证服务窗口设立电子屏幕、叫号系统的公证处要达到30%以上,公证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
4.打造新型化教育管控体系,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坚持“首要标准”,着力把握工作规律,构建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升对劳动教养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水平。
一是加强精细化劳教监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劳教工作方针,大力加强场所规范化管理和安防一体化建设,确保劳教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加强场所布局和设施建设,启动劳教业务用房和墙建设工程,提升场所内部正规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现代化文明监所创建工作。要突出思想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劳教人员法制、道德、文化、劳动教育,加大劳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出入所教育接受率要达100%。不断健全完善教育矫治工作体系,把心理矫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帮教,特别是做好重点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禁毒法》,依法开展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工作,不断创新劳教戒毒工作新模式。
二是加强规范化社区矫正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矫正运行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健全完善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完善系统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定位率,充分发挥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管理等五大功能的作用,建立并推广使用社区矫正对象定位手机声纹识别系统,提高动态管控能力。深入开展心理矫治,强化监管措施落实,认真开展危险性评估,不断提高矫正质量,防止再次违法犯罪,杜绝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加强社区矫正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三支队伍建设,在全市11个县建立社区矫正驻法院工作室,在全市有5名以上社区服刑人员的村居建立工作站,按1:1的比例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按20:1比例建立专兼职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三是加强社会化安置帮教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管理体制,强化安置帮教工作责任机制,落实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强化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做好归正人员的衔接工作,进一步落实“一帮一”、“多帮一”责任帮教制度。加大科学帮教、联合帮教力度,深化刑释解教人员分类分层次管理。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确保每个县不少于5个,构建“衔接规范化、帮教社会化、安置市场化、管理信息化”的安置帮教工作新格局,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5.拓展“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效能发挥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强对中心运行规律的研究,按照“内部职能融合”的原则,整合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职能资源,集成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社区矫正等司法行政职能要素,在统一的平台上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按照“组织体系链接”的要求,加强与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和乡镇司法所、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区矫正工作站等基层司法行政组织的业务对接,实现服务分解、案件分流,扩大中心的运行效能和辐射效应;按照“横向联动拓展”的思路,积极引入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集中受理调处有关医疗、交通事故、劳资等矛盾纠纷;协调工青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中心设立接待窗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素集成、部门联动”的科学工作体系。牢牢把握中心公益、专业、便民的性质,创新工作机制,规范服务的内容和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一条龙”、“一站式”的法律服务,真正把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司法行政机关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窗口”。
(三)强化保障,着力构建“五化”工作新格局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民生大局,整合职能,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着力形成“以项目化为抓手、以品牌化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以规范化为目标、以专业化为保障”的工作格局。
1.以项目化为抓手,推进各项工作强责提速。今年,市局在局机关开展了“互学互比”活动,要求各处室结合工作实际,申报本处室的“争先创优”项目,并将项目实施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市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筛选确定了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十大项目”。这些工作的完成落实情况,事关年度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成效和考绩的实效。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明确责任部门和责 任人,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分解、细化、量化工作内容和要求,明确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严格落实分阶段目标的要求,确保年度重点项目的有效落实。市局将进一步强化考核考绩工作的导向作用,研究制订对县局和市局机关职能处室的考核新办法,各县局也要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实现以考核促工作,以工作促发展。同时,各县局也要根据本地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项目化建设,通过搭建项目工作平台,将重点工作以项目化来设置,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以项目带动、靠项目创新、用项目落实,使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更具系统性、创新性和长效性,成为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的一大亮点。
2.以品牌化为引领,推进各项工作进位升级。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品牌才有说服力。实施品牌化就是要通过树典型、带全面,抓示范、促一般,实现面上工作进位升级,整体推进。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推进品牌化建设,以“创和谐、创品牌、创满意”为总要求,深入挖掘自身优势,科学整合职能资源,把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纳入品牌的大旗下,推进工作出亮点、树品牌、显特色,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引领思想,树立品牌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深入抓好品牌项目论证、品牌打造规划、品牌服务实施等环节的思想发动,使每名司法行政干部掌握工作品牌的内涵和特征,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出精品、树形象、作表率的意识,自觉积极投身到品牌创建活动中去。二是要引领行动,强化品牌运作。各地要正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的定位,找准本单位服务中心大局、维护社会和谐、服务弱势民生、加强自身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炼确定好品牌主题。同时,要积极有效地运作品牌,用品牌标准来开展工作,用品牌形象来接受监督,用品牌服务来吸引群众,用品牌效应来拓展司法行政工作的作为空间,实现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要引领成效,做好品牌宣传。我们要在培育品牌、争创品牌、叫响品牌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简报、宣传栏、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各种载体,进行公示、宣传、推介,使司法行政工作品牌为广大群众了解和熟悉,不断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面,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
3.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各项工作提能增效。当前,我市司法行政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基础人才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制约了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提能增效。今年市局将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十大项目”之一大力推进,来解决这一制约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工作效能。一是要夯实基础,加强网络系统建设。要开展市局机关机房和数据中心建设,建成一个B级标准化机房。要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专网互联互通,同时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一个三级联通的稳定、安全、高效的专线网络。二是优化资源,加强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建立一个能够全面满足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数据交换的数据中心,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行业资源和行政资源,全面提高司法行政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全员应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三是要深化应用,加强业务软件系统建设。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实际,建设司法行政信息网络应用平台,不断加强对司法行政基本情况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日常司法行政工作管理,让信息化应用真正融入到司法行政工作的每一个领域。
- 上一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 下一篇:共享单车的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