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

篇1

[关键词] 如何;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三年级语文学情基本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期,也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转折点。步入三年级后,学生短时间比较难适应这个学段的学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课文的篇幅更长了,生字较多,教材中没有注音,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大,每个单元都有作文的要求,学习变得更加吃力。二是行为自控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自己的精力,他们在课堂上会随意地说笑、打闹。三是完成作业责任意识薄弱。相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这种责任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只在乎完成作业的数量,对于作业质量常常应付了事,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甚至是涂鸦式的作业。

另外,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还没有养成最基本的动手与用心的习惯。他们对课堂参与的热情取决于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二、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要特别关注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如何引领所有的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起来,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精心设计授课内容。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水平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精心建构要讲授的内容。教材有时候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水平,教师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编排,通过对知识的合理整合,增大课堂知识含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方面。

(2)周密安排教学时间。紧凑、有序的课堂时间安排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尤其是课堂的开始和结束一定要有细致的安排。正式上课前,督促学生备齐学习用品并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十分必要的,这样避免了上课期间因不断翻找东西而造成无谓的时间浪费和精力浪费。上课铃声一响就立即进入积极的备战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铃声响起,这样为学生的有效听课提供了保障。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合理分配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积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更有一种畏惧情绪,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一些轻松幽默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玩笑、一次轻轻的抚摸,这样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既有助于问题的处理,又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教师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提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只有在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极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3.要关注作业效率

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一定的规划。教师要分好作业的层次,不要到了下课时才临时想起什么内容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往往缺少针对性,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一定的预见。教师要预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将这样的障碍在课堂上做好疏导,这样既减少了作业的出错率,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又减少了教师作业讲评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总结。总结的内容既要考虑学生集中出错的知识点还要考虑题目本身的典型性,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处理,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得到来自教师的欣赏与尊重,只有获得这种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抬起头来审视自己以往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开辟一条学习的新路子,他们自身的潜力才能得以发挥。

(1)在课堂上欣赏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舞台。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再多,时间再紧,也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欣赏。课堂中学生一个正确的回答,一个新颖的提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笔者学校进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要求教师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每个上台展示的学生,笔者都给予由衷的欣赏和赞美。结果笔者发现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以往更加积极。由此可见,欣赏学生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从学生的长处出发,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展示自己的精彩。反之,如果学生因表现不佳而采取当场批评、直指缺点的做法,教学效果一定不如人意。

(2)在批改作业中欣赏学生。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沟通师生感情的一座桥梁。例如,发生在笔者与学生之间的一件事。有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在作业本上给笔者写了一封短信,他为自己屡次在语文考试中失手而懊恼,觉得辜负了教师的期望,信的末尾问老师是否对他感到失望。笔者在回信中肯定地告诉他,老师为他的努力骄傲,告诉他不要对一两次的成绩太在意,老师相信他的能力。后来在他的眼中笔者看到信心和士气,期末检测中他取得了班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3)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应细心地探索学生的世界,审时度势,掌握火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何在学生身上找出闪光点,点燃心灵的火花,化缺点为优点,这是最关键的。因此,教师要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在日常生活细微中学会欣赏学生。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要善于设计多种情景和机会让学生能“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尽量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和满足;要积极开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动手动脑,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背景音乐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建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和环境,从而促使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情感与生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探索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进行探讨。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教学工具为粉笔+黑板,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今,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即多媒体技术,它是一种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手段,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达到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课堂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中《桂林山水》这一课时,若是只凭借书中作者的描绘和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学生很难准确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纪录片《桂林山水》,静谧高雅的视频画面,生动悦耳的声音解说,将桂林山水的秀丽美景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使学生如痴如醉,加深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中《开天辟地》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篇神话故事的内容,从中感受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开天地》,将文章乏味的知识以动画的方式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出来,这极大地引起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对本篇课文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帮助我们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和探索中。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如果只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很难准确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活泼好动、喜爱模仿和表演确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他们的天性,设置合适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文章中所描绘的情境,以此拉近他们与文章人物的内心距离,并对人物产生亲切感。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学年级下册中《卡罗尔和它的小猫》这一课时,我选了几位热情度较高的学生分别扮演卡罗尔、爸爸、妈妈等主要人物,让他们到讲台上,通过自身表演使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得以再现。学生的卖力表演不仅完整地将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呈现在其他学生面前,课堂气氛也显得轻松愉快,这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加深了他们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情感式教学情境

古人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确,人们在音乐氛围中更容易敞开心扉,情感也会更加丰富。所以,我们在构建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创设情感式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力下,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继而对文章的情感有更准确的把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与时间赛跑》这一课时,讲课之前我先为学生播放了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平淡悠扬的旋律,温和暖心的歌词,使学生感受到了时间的飞快流逝,当我们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就能更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珍惜时间的主题,从而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我为学生播放了《朋友》这首歌曲:“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熟悉的歌词与旋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共鸣,使他们更加明白了友谊的可贵,这样我们就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运用,使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出其应用的价值和实效。

参考文献:

篇3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2、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

一、深入钻研课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备教材

进行仔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阶段,先通读课文,对文章中教难理解的句子作标记,再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料,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备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对小学二年级《金色的草地》进行备课时,对较难的字、词、句作好标记,并将其具体的教学方式写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变化的相关语句标记出来。将文中重点含义的语句的解释标记在句子旁边,避免了漏讲的现象。

(二)备学生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备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的《白鹅》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备课阶段,对白鹅“左顾右盼”“一丝不苟”等形态标记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鹅的形态、动作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上课期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增加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开展有效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提问

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基于课本进行适当提问,保证问题的价值性。此外,还应将提问的次数要适量,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对比观察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的模式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通过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很多学生无法根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想象出榕树之大、鸟数量之多,从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以及群鸟飞翔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喜爱。课堂结束前,向学生展示目前“鸟的天堂”中鸟的数量、种类大幅减少的画面,号召学生保护环境。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合作教学:第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学生看待问题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静茹,赵国林.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中存在的障碍及解决策略[J].神州,2012(2).

[2]张淑玲.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J].教程教育研究呢,2013(22).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创新

在当前的社会下,人们的生活以及各项生产活动都充斥着科技信息化的色彩,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迅速地引进了适用性较强的数字多媒体设备,并且全面地发挥着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简化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如今的小学生好奇心强,十分喜欢新颖会动的事物,因而对传统的纸质课本阅读学习的兴趣并不高。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科学地展开教学,以新颖灵动的信息技术教学图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教学流程,拓宽学生的语文思维及想象范围,打造一个活泼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引入不仅可以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能够多方面地促进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基础上享受愉悦的知识接受过程。相比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灵活,能够科学地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枯燥的课本内容立体化地展示出来,具有较强的灵动性,而且能够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迅速调整多媒体展示内容,便于进行整体教学的衔接。同时,信息技术可以通过PPT或者多媒体影像将课本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能够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够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适当培育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知识的融合,将教材之外的知识广泛地吸收和筛选进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也可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设多种趣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切实地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力。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运用

1.以灵动的教学画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他们会根据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进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所学的语文知识,但是往往由于认知的缺少,只能对部分内容进行理解,而且当下的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在课文中夹杂了一小部分图片,但还是缺乏全面的灵动性,无法对学生的理解产生深切的画面感,其教学效用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设备找到相关联的图片及影像内容,直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课文学习的热衷度,也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对三年级下册课文《女娲补天》进行讲解时,由于这节课文的故事性十分强,教师可以实时找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播放,带领学生共同观看和探讨整个故事发生的起因及结果,并在播放后适度提问一些相关的教学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故事的整体印象,产生较高的教学效益。

2.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本身具有较的模仿心理,喜欢对大人的语言进行学习模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能够使他们耳濡目染地形成独特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素质,并且由于小学生刚刚达到基本的认知水平,在各方面还有许多的欠缺,对于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其主要的心灵及各方面能力的成长就孕育于语文等科目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能够使课文变得生动形象,而且能够间接地给予学生心灵的艺术气息,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逐步发展和培养自己的情感,逐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3.信息技术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创新融合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强大的教学优势,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和活力,但是,仅仅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还需要运用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健全学生思想的过程中同步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各方面才能的发展。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已经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和优化,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如果仅仅依赖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容易出现教学内容的不全面,实际的教学效率并不会得到太大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以课本内容为基础,进行多方面的教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七律・》时,教师可以优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背景介绍,接着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理解,从而全面地优化教学质量。

总之,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紧追时代的潮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而逐步产生较高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58-01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他们学习的教育方式。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潜能。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其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1.更新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不搞"一言堂"。学生表现只在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表扬,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提供质疑时机,培养创新意识

学问,学问,要学必须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能提问,这时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探索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敢想敢做,这样才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翠鸟》一课时,我首先鼓励学生质疑,让老师来回答。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我一个个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老师是如何能达到这种程度呢?我从中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深入课文,理解课文,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有的甚至还去查阅和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3.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怎能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火花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跃的思维依赖于主体的积极性,信赖于主体的求知欲。因而,语文教学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挂图、实物、投影、课件等先进的设备、设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绪,将录相、表演、艺术欣赏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获得成功的机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牵牛花》后,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山坡上的牵牛花,丛林中的野菊,小路边的芙蓉,池塘边的睡莲。一切组合都是那么协调,让人赏心悦目。最精彩的是当老师问"如果要使这幅画更完美,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些什么?"教室里小手林立,个个跃跃欲试,有人说:"画上蓝天白云和初升的太阳,因此在太阳的照射下,花儿才会开得这样艳。"有人说:"在草地上或丛林里,还可以画上茅屋、小亭,使他充满生活气息"……于是教师让同学补画这幅画,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描述,这时,不论哪位同学描述的都比课文内容丰富,语言都比课文有情趣。

4.激励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对在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它在儿童的创造思维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提问时留给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完《新型玻璃》后,设计如下训练:"现在我是新型玻璃总公司的董事长,总公司还要设立几个新的公司,分别生产新世纪各种各样的新型玻璃,同时,要聘任同几位员工分别担任这几个新公司的经理。方式是公平竞选,你想竞选哪个公司的经理,请针对将要生产的玻璃名称、特点和用途来做一次演说,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有创新意识者优先聘用。"话音刚落,同学们活跃起来,纷纷动口练说。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便各抒已见地发表了各自的想法。有的说要生产吸尘玻璃以减少灰尘对人的危害;有的说要生产治病玻璃,各类楼房只要用上这种玻璃人们就会减少生病的机会;有的说要生产保温玻璃、隐形玻璃、信息玻璃……学生的回答,都顺乎可能性和合理性,可见他们的思维是从求同发展到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使创新思维得到升华。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教师要明析新的教学理念,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教学,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道敏 《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现与模式探讨》

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 分层异步 形象评说 pose表演

我们都知道,字如其人,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就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同时,我们祖国的汉字是方块字,书法艺术真正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汉字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所以写好汉字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中国人必须写好汉字。

另外,写好汉字本身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一项教学内容,当然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对钢笔字教学的重视程度,把写字教学当作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扎扎实实地开展好。

一、铅笔字过渡到钢笔字书写存在现象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用钢笔写字。按理说,学生经过两年的铅笔字训练,使用钢笔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太喜欢用钢笔写字,因为书写中孩子们不适应,暴露了一些问题。

1.书写速度慢

孩子们一握上钢笔写字,写字的速度有些偏慢,虽然留下十五分钟写字时间,但作业还是不能按时完成。其实,大部分孩子写字的态度是认真的,往往运笔生硬,且手腕僵硬,不够灵活,造成写字速度慢。有些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关节弯曲,加上手部肌肉不够发达,运笔不够灵活,也影响了书写的速度。有的写字时用力过重,没过一段时间手臂有些发酸,孩子们忍不住甩甩手臂,就浪费了时间。还有些孩子写字的过程中常常会分心,抬起头东张西望,不知不觉时间又溜走了,造成不能完成书写的任务。

2.字迹欠清楚

练字反馈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田字格中还行,在横行中写的字儿更是不清楚。有些孩子控制不好力度,往往下笔过重,造成笔尖吐水太多,一不注意字迹就会模糊了。甚至本子上还会有一团墨汁,极不干净,影响美观。还有的孩子频繁地涂改,看上去极不舒服。造成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缺乏经验,在墨水干之前是不能接触所有的字迹。至于涂改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书写铅笔字时,错了可以涂改,养成了涂改的习惯。

3.结构不合理

低年级的写字格子往往较大,因此习惯了写大字。一开始,有些孩子练写钢笔字,字的大小总难以控制,有的偏大,有的偏小,结构不美观。在笔记本上写字儿,就更不整齐了。遇到笔画繁多的汉字写得很松散,笔画少的字又是写得很小,缩缩在一起,排列起来不是很均匀。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左右结构的字不够紧凑,上下结构的字比例不协调,还会东倒西歪。虽然,一二年级写铅笔字也再汉字的间架结构,可是孩子们就是难以领悟,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一时不能领悟汉字的间架结构规则。

4.兴趣不浓厚

有些孩子一提起练字,就会有埋怨的情绪。由于写字没有热情,书写总是很随意。练字时明明是可以临摹的,孩子们往往看也不看,就信手胡乱地写上字儿,丝毫找不出有半点儿像范字。就算老师指导很到位,孩子们依然没有积极参与临摹的过程。经历了两年铅笔字的练习,孩子们认为自己会写字了,只要写清楚、写正确,尽快完成就可以了,很少关注字的美观、笔画的规范。加上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孩子毕竟是孩子,最多三分钟热度,真的难以保持写字的热情。

根据学生暴露的这些现象,仔细思量,每一种问题的背后都是有原因: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刚从铅笔到钢笔书写,或许没有经验,或许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或许是态度不认真。作为老师不能着急,而是应该理解学生,寻找有效的办法引领孩子尽快掌握钢笔书写技法。

二、铅笔字向钢笔字自然过渡的实践策略

如何让学生度过这个由铅笔字到钢笔字的转型期呢?笔者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结构的指导和关注评价三个方面寻找策略,帮助孩子们实现铅笔字向钢笔字自然过渡。

(一)激起兴趣,养成练字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的强烈驱使,什么事都能做成功。练习写字,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学习活动,需要细心、耐心和恒心。要是没有兴趣,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唤起的是孩子的兴趣。

1.情境创设,营造书写的氛围

想让孩子们重视书法,热爱书法,必须营造书法的浓郁氛围。首先,组织孩子们练字时,常用音乐渲染气氛。当新课生字指导完毕孩子们自主练字时,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渲染气氛。音乐一响起,每个人的心情自然很舒畅,消除了烦躁心理,用心练字自然是快乐的。顿时,每个孩子都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练字当中。

其次,教室布置时,让墙面"说话"--作品引领。我故意设计了许多书法作品,如"书吧"、"文明之花"等不同字体的字迹。运用教室的墙面这个平台展示了有书法韵味并凝聚着深厚文化的经典成语,有蕴含这催人奋进的书法家刻苦练字故事的,如"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有昭示着古代大学问家立志报国、刻苦求学精神的。如"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等。再次,校园文化熏陶。在各楼层的走廊上,悬挂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漫步在校园里,"科技园"、"快乐园"、草地上,一块块石头散落其间,刻着""或写着"学无止境",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

2.分层异步,分批达成书写目标

其实每个班里都有一些孩子能把字儿写得很漂亮。这部分孩子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把他们当作领头雁,先让这部分孩子获得钢笔书写的资格,吸引着别的孩子,按孩子的原有书写水平分批次奖励钢笔书写的资格,整个班呈现"雁阵式"进入钢笔书写,而非"一刀切"。

三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就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学期,每个人都要准备好钢笔和墨水,练写钢笔字。铅笔字写得清楚、端正、美观,且能做到不随意涂改的话,老师奖励他们在任何本子上都可以用钢笔书写。练写钢笔字时,没获得资格的孩子要求在"田字格"中练写。第一周后,我就宣布八位孩子可以用钢笔书写。他们态度认真,又能仔细临摹,果然,钢笔字写得真不错,作业在大屏幕下展示,批阅后张贴在墙上。他们的成功诱导了其他的孩子,这些孩子盼望自己也能早一天用上钢笔写字,不得不认真写字。到了第二周结束,我又宣布了一大部分孩子获得钢笔书写的资格。但是怕孩子们不珍惜机会,又提出新的要求:如果获得钢笔书写资格的同学,出现不认真写字的情况,得退回铅笔书写。这种分层异步奖励用书写,目的是达成写字的目标。这种方式,激起了写字的兴趣。

3.形象评说,体味汉字的审美

练写钢笔字,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活动,因此在写字教学时,用上生动有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轻松快乐地练字。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十来岁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求。

在课堂上,我常说"字如其人"。匀称的人漂亮,匀称的字也漂亮;不胖不瘦的人也漂亮,不宽不窄的字也漂亮。中国汉字很有灵气,也很有意思,有胳膊有腿儿,有头有肩膀儿,也有眼有脚。那灵动的笔画多像美好的肢体语言。把字当做人来讲,多么有趣。当孩子把字写得太胖时,我会说"你的字是个矮个子,我们现在流行高个苗条身材呢。"当孩子把捺的顿笔小了点,我就会说:"脚丫小了点儿,要踢出去。"当"室"下面一横太短时,我会说:"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下面的横要长一些。"如此这些,孩子们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接受了老师的指导,提高了书写水平。

(二)方法指导,提升书写质量

我们都知道,写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们由于刚刚学习练钢笔字,需要教师细致地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读、仿、临"的规律。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汉字的字形呢?运用想象、表演和比较等多种手段,讲述汉字书写的要领,使孩子们懂得间架结构的规则。

1.情景想象

汉字的表意特点给识字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应针对汉字的形体特点,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观察笔画的穿插规律。在指导孩子们写字时,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呢?三年级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发挥想象。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拟人化的想象,让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我在教"好"这个字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字形,特别是女字旁第三笔不出头的写法,我便指着黑板上的"好"字对学生说:"女字旁和'子'在一起,就像是妈妈带着儿子,旁边一根棍子伸过来,妈妈赶紧用胳膊一挡,着急地说--"看到大家听得很投入,我戛然而止,反过来问同学们说:"妈妈会说什么呢?请你们想像一下,好吗?"当有同学脱口而出:"别伸过来,别伸过来,右边有我的孩子!"时,我顺势引导:"女字旁和子字在一起,要注意提的笔画并尽快收笔,不能太超右边。"教学中,经常引导孩子们想象,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进一步掌握间架结构。

2.pose表演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孩子们总难以把握,常把字写得左右分开,左小右大的结构总写得不规范。何不运用表演的手段让们明白这个道理呢?借助孩子们摆POSE动作来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来演绎汉字的结构。

例如,指导《秋天的雨》中的生字时,我着重指导了"仙"字这种左窄右宽结构的字。为了让他们把握这种字的结构,我灵机一动,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我说:"老师想和小不点艺艺拍张照片,你们说怎么站才拍得好?"于是,艺艺来到我的身边,并排站着。我问大家:"你们来当小摄影师。这样站行吗?谁来指导我们站位置呢?"有的说,"老师站过来一些,你的身体胖些。"有的说,"艺艺个子小,你分点位置给老师站,这样显得两个较亲密。"有的说,"两个人站得紧一些,不能很分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们两个不停地移动位置,最后他在左边依着我,我用手揽着他,亲密得犹如一对母子。这下,终于让他们满意啦!这时,我告诉孩子们--像"仙"这样的汉字结构也要这么安排。接着让孩子观察,这两个部件怎么写。学生明白了,右边的"山"写得大一些,而单利人偏旁要小一些。

3.比较品评

俗话说,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提高。反馈时,就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与范字比较。在教学时,我首先板书,给孩子示范,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把黑板上的字和书上的例字相比较,给老师提意见。孩子们一想到自己能给老师提意见,他们就特别积极,自然很认真地观察范字。其次,引导学生找出最好的与他人比一比。我通常让学生认真提出三个字,选出一个最好的和周围同学以及老师写的比一比。要比较,孩子们又得认真观察,找出笔画的起始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到底怎样写才是美观的。这样一来,即使字写得不太好的同学也能用自己最满意的字去和别人比较,从心理上来讲就是快乐的、积极的,可以促使孩子继续用饱满的热情坚持练好钢笔字。

(三)评价写字,获得审美体验

三年级的孩子刚学习写钢笔字,是有些困难的。于是,在孩子们刚开始练写钢笔字的一段时间里,允许他们犯错,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心理。让他们在大胆的书写中了解钢笔这个新朋友的"习性",做到熟练书写。

1.寻找优点,将之放大

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评比是以鼓励为主。评比的标准,让学生从认真书写做到无错字,整洁、美观一步一步的阶梯式前进,在每一个阶段都能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喜悦,渐渐对书写产生兴趣和自信。

孩子们写的字尽量给予鼓励,哪怕一个字也写得不理想,也要从某个写得规范的笔画进行鼓励。评价时,可以从整个字到某个笔画寻找成功之笔。于老师的一个案例给我很好的启示:一次于老师评价学生板书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给写得好的字画红圈。在圈出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起来。最后连那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转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像于老师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画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充分的欣赏和鼓励。的确,在评价学生写的字时,既要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又要从"矮子里挑长子",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写字。

2.小组竞赛,争创优秀

为了保持写字的热情,老师的评价导向起着这很重要的作用。孩子喜欢竞争,小团体之间的竞争更是有效。评价孩子们的作业,实行加分的机制,按分数的高低评选出优胜小组。孩子们为了争当优胜小组,各尽所能,为自己的小组赢得积分。为了培养孩子们"提笔即练字"的意识,规定只要一动手写字,都要求把字写美观。评价《生字抄写本》上的写字情况,感觉间架结构或笔画书写美观的字儿画上圆圈,得几个圆圈就奖励几个积分。评价《课堂作业本》也采用积分的形式,按字迹清楚端正美观正确分为3类,优秀的加5分,良好的加3分,合格的加1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由组长负责统计每天的积分,在一个月结束时算出所有成员积攒的积分,总分最高为书法"优胜小组",予以表彰奖励。

3.给予平台,尽情展示

让学生热爱写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鼓励,不断给予动力。在一次次练习中,能得到十个圆圈的作业就有机会张贴在墙上,尽情展示,并额外奖励1个积分。同时,我班每周举行"钢笔书法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选出优秀作品贴于教室的墙壁上,让孩子们都来欣赏,进一步提高学生练字的积极性。为了给孩子一个新的平台,黑板上的开设了两个栏目"古诗诵读"和"温馨提示",当周得分由高到低选5人轮流上来板书,负责写诵读的古诗内容、日课表和值日生等信息。为了赢得这样的机会,有一部分孩子主动做到刻苦练字,果然"脱颖而出"。写好钢笔字,还能练写粉笔字,孩子们练好钢笔字的劲头更大了。

有人说,教语文,就教孩子们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就教孩子们写方方正正中国字。是啊,书法是中国文化精髓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合为一体,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让孩子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我相信,只要语文老师好好进行钢笔字指导教学,我们的孩子都能练好钢笔字。

【参考文献】:

1.卢美红.《让汉字活起来》《小学语文老师》

2.屈太侠.《写字教学如何体现年纪特点》《小学语文教师》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估算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50-01

一、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估算教学十分强调,无论是关于“学段目标”,还是关于“课程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如:《课标》在第一学段关于知识技能目标中指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又在第二学段中指出“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可见,估算是小学生必备的运算技能之一,估算教学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同时,在关于数学思考的目标中强调:“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很显然,估算教学不单是学生运算技能的习得过程,而且是发展学生数感,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活动过程。

《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表述中,分别在“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与几何”等内容中都安排具体的任务,其中,在第一学段“数的运算”中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在好多场合是没有纸和笔,没有计算器,很多时候需要估算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估算是人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数学基本素养,它包含估算意识、估算策略、估算习惯。

二、估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已进行十多年,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关于估算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习题”轻“习惯”。就是说,当练习中出现“估算一下,

得数是多少?”之类的题目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习。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其实,我们稍作留心,就会发现教材编写者几乎在每个“四则运算”的例题中安排估算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计算前明确计算结果的范围,其次是养成学生计算前估算的习惯。

2.重“得数”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较多的是重视学生的估算结果,以为结果对一定方法对,聆听学生对估算过程的解释和回顾较少。《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早就明确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学生对估算过程的述说,不仅是学生对自己数学思考的展示,更是学生间数学思想的交流、碰撞,能使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对于某一道题来说,估算的方法不止一种,因题而异、因人而异。教学中,教师如果多请几位同学交流各自的算法,让学生比较、讨论,从而让他们知道哪种方法最简便、最合理,结果最接近精确值,这样,不仅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且记忆深刻。

3.重四则运算的“估算”轻对“量”和“图形和几何”的“估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35页“想想做做”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好多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牛筋”、“纸巾”(小包装的1袋)、“卷笔花”,而让学生看图后估计,这纯属是让学生猜测,学生没有经历感悟这些物品的轻重,怎么能建立起“1克”的概念。《课标》在关于“图形与几何”中分别强调:“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能力不能忽视,它是学生长大后不可缺少的数学素养。

三、对小学估算教学的建议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生自己感悟方法,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养成估算习惯的过程,如今,《课标》、教材都重视了,教师理应重视。

1.注重估算策略、方法的选择和总结。达尔文说过:“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就是掌握了估算的技能。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估算方法因运算不同而方法不同。不乏有以下几种:

(1)首位确定法。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8页第6题,“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十多?”“64÷5、85÷3 …”我在学生交流这些题目的结果和策略后,请学生归纳做这类题的方法,学生都认为,只要看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里有几个这样的除数,商就是几十多,不需要看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是几,也就是“首位确定法”。

(2)首尾兼顾法。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40页第5题和第42页第5题,都要求是“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35+32、37+55…”,“85-63、64-18 …”在学生交流中,学生普遍认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不仅要看两个数的十位,还要看两个数的个位,方可确定得数是几十多。于是,我和学生给它取名为“首尾兼顾法”。

(3)取整后算法。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84页第4题,题目是“496×5、504×6、386×7、290×8”,答案是“2400、2500、2800、3000”,要求是“每个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用线连一连。”我先让学生估算,再在书上用直线连一连。交流中,得知他们分别把“496、504、386、290”看作“500、500、400、300”,再与后面的数相乘,来估计积是多少,然后,我们又把它叫做“取整后算法”。

估算的方法很多,譬如“1/2+4/7比1大吗?”可以采用“参照物法”估算,“9.9×6.9比70大吗?”可以采用“放大法”估算……总之,估算方法的探究是发展学生数感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途径。

2.重视估算习惯的养成。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在估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估算习惯的养成很重要,而习惯养成须从小抓起。所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在第一、第二学段中,除了在练习中安排估算练习以外,在较多例题后设计估算训练。

篇10

教育实习心得体会1500字一

中小学时候上课的日子里每天都能看见老师在讲台上伴着四处纷飞的粉笔末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夏天汗大,老师不经意间用满是粉笔末的手抹了一把脸,那原本带皱纹的慈祥的脸庞一下花了,班级里也顿时炸开了锅,到现在每次想到那位可爱的老师仍然忍不住想笑。后来,发现城市的大学里教室的设施要比以前好的多,条件也好的多,但是教师的工作本质决定了作一名教师依然很辛苦,更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会走上讲台上成为一名教师。

大学四年说话间就过去了,学了四年的英语有时候甚至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给学生教呢?虽然学过《心理学》《教育学》该如何用,身心压力一下大了起来,以至于一想到上课就莫名的紧张,紧张到麻木,麻木到想打退堂鼓。我同宿舍的巴桑同学一起分到了大学部的公共英语教研室,在齐老师的麾下。齐老师带的是8临床医学专科1、2班和8计算机科学管理专科1、2班的《大学英语基础教程》,学生都是区内生源,基础比较差。当我看到教材的时候我,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多亏齐老师不断的鼓励我,给我树立了信心,在这里非常感谢齐老师。

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落下了帷幕。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大学课堂里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也体验到了很多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经历。我将从听课、备课教学、教学心得几个方面对自己的实习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听课

在实习开始之初,公共外语教研室为我们举办了一次动员大会,大会上老师详细布置了实习任务及实习期间应注意事项。根据教育实习安排,我们先是见习,任务以听课为主。以往在师范技能培训尤其是试讲训练的时候,我们大都专注于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讲解清楚重要的概念等细节问题,而且都是面向同班同学彼此很熟悉没什么顾虑和紧张的感觉,教学态度并不甚端正。至于教学模式等较宏观的话题,更是没有深入了解,结果课堂教学机械呆板,毫无新意。我和巴桑第一次听指导老师的课的感觉与以往大相径庭,在以前上课时候总是仔细捕捉老师传授的知识点,生怕漏掉。而今天是以老师的身份听课,侧重点自然与以前不同,重点注意老师课堂顺序、教学点之间的衔接及转换、与学生互动情况和其他细节。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效果,先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其次是教师对重难点的区分和处理,最后才是师生交流情况。经过听课体会最深的是只是单纯的把知识掌握牢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实现教育教学的要求。通过听课环节大致总结如下:

(一)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直接影响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由一个话题作为切入点或者回顾上次课程讲述的知识以加深印象;

(二)课程导入:通过本节课要讲解的点切入主题;

(三)讲解授课:思路流畅,条例清晰,重难点突出;

(四)总结、布置任务:重申本节课的重点,布置作业。

二、备课教学

1、备课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到我们上讲台一试身手的时候了。在《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中老师讲到备课不是简单地看教材,而是认真地梳理教材的内容和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单是这个重新复述的过程就已经很考验我们的能力。在备课之前我上网看了一些优秀的教案,并从中汲取了一些特色大致了解了备课应该注意在事项,接下来就是在齐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进行备课。我前两课时讲的是语法将来时态和冠词的用法,按照指导老师的建议先把语法规则打出来,然后讲解并举例分析,最后一起作业并布置课下作业;后面几节课是讲解课文和处理课后联系题。刚看到课文的时候真不知道该讲些什么,课本内容很简单感觉根本没有什么可讲解的。我很痛苦地向指导老师说明情况,老师给我指点了知识点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对于这几班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是重点;对于课后习题的讲解,实际上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轻松,不但要给出答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果,关键的句型结构、词组等要给学生做特殊指明;对与听力的备课,要结合听力内容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听课文、对话。

2、授课

教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管理课堂纪律,并且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针对以往实习教师曾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建议我们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多研究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并且指出要在课堂上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多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随着教学思路走。尽管这样课堂上仍然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于老师而言,最大的疑惑应该是教师要教到什么程度。以前作为学生听课时,目的是学习知识;现在作为教师上课,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目的不一样,我们的注重点就不一样。另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讲台下坐着的不再是与我们一起上课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他们不会像自己的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着我们的解答。可能的因为初次上讲台的缘故,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一样,心跳加快,甚年至能感觉到自己的血压升高,连笑容都是呆呆的、木木的。而讲台下的学生们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会突然提问,或者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看书和睡觉;有时候对老师的提问置若罔闻,搞的课堂气氛冷清尴尬,然后教师感觉学生不配合课堂,更加剧了教师的紧张,教师不知不觉就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形成以个恶性循环;而且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形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经过课下指导老师的的指点迷津我对课堂教学活动又了更深的认识,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气氛,现总结如下:

(1)控制课堂。指导老师给我们安排两个班级,一个班级的成和绩秩序相对较好,另外一个班级相对差一点,这样以便于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于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同问题。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难免会有点紧张,适当地提高自己的音量,这样以来可以让子放松一下,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起到震慑课堂的作用;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会有种距离感,心存侥幸,自己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可能不知道.老师走下讲台。这样一方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增强自我控制力;

(2)上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上课面对的是学生,学生自然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授课情况的好与坏学生最有资格说话,所以上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刚开始我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体,自以为讲课时学生负责听,记笔记即可。然而,这样所产生的结果多是令人哭笑不得,学生的状态也不好。

(3)对于上课秩序不太好的学生。无论一个学生如何捣乱,我觉得老师都不应该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他,毕竟学生也都是成年人、年轻人,自尊心比较强。无论教师的授课精彩与否总会有学生不认真听讲,这时候我会用目光看这些学生,让其自身体会到这样做吧好。学生一下就知道老师的用意,就会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比直接点名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这样更能建立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

三、教学心得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习,让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学到了不少书本上的知识,最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更加深刻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只有实习才能感受一个真实工作的需要,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向往这个职业或者说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以便于今后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只有实习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出自己今后对自己做事的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培养良好的感情基础;只有实习才能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用处,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知识的缺乏,才能想发现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学习的觉悟性也会有相当的提高;只有实习才能放下自己的不足,经过努力使自己有质的提高;只有实习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更加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更大的提高,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实习才能更加清楚的认识教师工作的辛苦与教书育人职责的艰巨,更能认识到师生之间感情的真挚。

教育实习心得体会1500字二

一、实习手段

经过教育理论,充分发挥客观能动性,把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学问和实际教学相分离,初步掌握小学语文的教学办法和技艺,以及班主任的任务内容和办法。理解现今小先生和教育的现状。实习单位为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核心校,班级为三年级二班。

二、实习内容

1、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包括备课、上课、修改作业、批阅试题。做一个语文教师所做的事情。积极指导,认真做好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任务。

2、班主任任务

及时正确指导先生思想,处理班上日常杂务,管理好学华诞常行,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气,调动先生群众处理班上各事务。

三、实习成效

在实习学校相关指导和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展开语文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实习任务。在整个实习阶段,我从一个没有经历的大先生到略有经历的小学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在实习进程中,经过教师及本人的吃苦努力,现能较好地上课及做好班主任任务。

四、实结及领会

初为人师,关于我而言却是件极具挑战性、颇具引诱力的事情。2015年8月31日,我怀着兴奋的心境来到重庆丰都龙河核心小学校,开端了为期一个月二十天的教育实习。实习时期的点点滴滴、悲欢离合,让我体验到作为一位群众教师的崇高和艰苦。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我的实习进行总结:

1、认真做好实习后期任务

首先是把本人的心态放正,由于心态决议一切是辅导员叮嘱的。学做师者就得像师者。指导教师对我的请求:严格请求本人,为人师表,言必行,行必果,身正为范。在开学典礼后指导教师引见了各项实习任务的安排和实习时期该留意的事项。我也主动把实习班级的每个先生和学校的根本情况有个初步的理解。有了这一切的统筹安排,我的实习才干进行的如此成功。

2、名师指导按步骤进步教学程度

教学实习的展开,指导我的是本校的初级教师,教育火线任务者,也是一个非常担任的教师。我们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见习阶段,工夫为一周。在这个星期里,我全面善悉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材,认真听指导教师的每一堂课,并做好每节听课纪录,课后与教师交换,谦虚请教,深化理解课堂教学的请求和教学进程。进修如何备课、备先生,如何更好地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落实考纲考点的请求相分离。不断地进行反思,细心领会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个细节,并这个细节中所包含的意义。由于在课堂上的每个举措都是为教学效劳的。这是指导教师经常强调的一句话。还经听一些竟赛课、地下课、优良课。之后与指导教师一同讨论,更多的是教师的指导。汲取别人优良成份作为本人所用。是模仿与进修相分离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上课阶段,我的指导教师是本校的初级教师,并且是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所以她给我上的课是很多,而且给我安排的课时也是很多的,这就使得我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上讲台的次数就自然增加。一天中最多有三节课,普通都是两节课。所以就有很多交换的工夫,在做得不好的地方教师也是及时地经我指出。另内在课后细心琢磨教材、细致写教案、做课件,每一样都是改了又改,直到本人以为能教好本课为止,这才交到教师那里进行初审。在检查时指导教师请求我说出我的上课方案,这就练习了说课的环节。在指导教师的修改和建议下再做修改,之后在上课行进行试讲。我的每一节课指导教师都保持听课,在课后细心帮我评课,针对我课堂上出现的缺点提出宝贵看法,并且肯定了我的一些可取之处,让我倍受鼓励,在课后努力改正,进步教学程度,以确保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不出现同样的错误。还要在教学进程中学会全体规划,依教学秘书的按排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努力下,我在教态、言语、板书、发问技巧、与先生互动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3、积极做好班主任实习任务

做班主任是辛劳的,而当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则是更辛劳的。小先生各方面都要细致如微,稍有不留意就成心想不到的事情发作。这给管理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艰难,所以一开端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要投入比别人更多的工夫和精神将我的任务做好。我从早上7点2就起床,早餐之后就到学校签到。每天的次要任务:一是看早读,每天早上7:5到教室督促他们清扫卫生,检查仪容仪表,红领巾的佩戴,督促他们认真早读。二是在上课工夫进行巡堂,检查上课情况,如有上课不认真听讲者,下课及时找他说话,正确指导。三是第六节课后为课外活动,我要辅导个别先生,给个别先生作思想任务。在这进程中,我做到兢兢业业,怨天尤人,不喊苦不喊累,尽责的做好每一项任务,带抢先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全校大清扫、红领巾检查、红歌传唱等活动。

经过不懈的努力,班级全体情况有了改善,我与先生也建立了优良的师生关系,得到他们的怀疑,我成为他们诉说心事的对象,我也是他们忠诚的倾听者,借此及时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

4、谦虚请教认真汲取别人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