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线上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E、F、B都为6点。那我们根据实际经验判断,夏天我们昼长,6点日出,昼长为多久?” “可见,我们夏天的日出时间与6点相比是早了还是晚了?”很快学生发现了前面结论“晨线上是6点钟”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一连串的设问,学生逐步找到了矛盾的焦点:A、E、F、B四地在不同的经线上,地方时不同,不可能都为6点。
通过这些训练与思考,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动,最终否定了他们以前的“晨线上都是6点钟”的认知。
问题解决:
通过以上训练,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之前的他们,上课时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听懂”地球运动知识的内容,这仅仅说明自己接触过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而课堂中他们只有通过动手、或动口使思维活动起来,才能真正听懂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反思:
对比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次训练活动我关注的不是知识或问题的结论,而是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动手画图的能力。
绘图能够直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而动手可以促进思维的活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地球运动部分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图形复杂多样。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一个难点。本人认为难点的突破口在于对“图像或图形的处理”。借助图形图像,不但可以使知识形象具体起来,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图、读图把相应的知识挖掘出来,不断进行汇总,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训练活动就是借助学生的绘图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为后面学生认识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做了充分的铺垫。
本课训练活动二的读图,设置冲突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新生的脑海中对地理并不是完全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正解和误解。如:直射点的地方时是12点、晨线上是6点钟、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等等。课堂中讲授的这些前学科概念,如果采取普通的讲授方式,结果是:正解的那部分知识,学生嫌弃教师上课没有新意而不愿意听课;误解的那部分知识,老师仅通过课堂中的只言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9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依旧较低。改善低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广义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话动;狭义是指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呢?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新课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精心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1. 导课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的新课导入极为重要,导入的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有效地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地探求本节知识。导入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知识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设计、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还可以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兴趣。新颖、别致、实用、有效的导入总是一种诱人的力量。如地球公转这节课是整个初中地理中最抽象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创设思维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七大洲与四大洋”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带几个地球模型,让学生随意接触地球模型,了解陆地、海洋,南半球、北半球的分布,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原来整个地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同时北半球陆地又多于南半球陆地。这样,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的知识点通过创设活动完成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单纯地讲授知识更加有效。
3. 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海陆位置因素对降水的影响时,思考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师可以在在适当的时候点拨,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4. 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信息化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可将图、像融为一体,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用flas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地震时,播放《汶川地震》片段,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地震知识,相信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当然,多媒体不能滥用,过多的图片展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可以提供现代学习平台……从而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积极的心态,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二、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教学
乡土地理案例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有效教学的事例,学生们对这些事例比较熟悉,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因此乡土地理案例是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体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现实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探究能力。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起,探究心理也会加强,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教学农业和工业时,教师可联系本地的实际进行探讨。由于我们这里主要以丘陵为主,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这里果业的发展条件优越,尤其是脐橙的种植,这是农业的范畴,但是把它们加工成橙汁就属于工业了,一般来说工业的附加值更高,获得的利润也更丰厚。这样,学生就容易对这一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进行有效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并结合知识、学生特点等导演每一节课,而学生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设计也是有艺术、有智慧的。引导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可通过前后6 -8位学生组建一个小组,明确讨论目的,四人轮流担任特定的角色(如主持人、发言人、记录者等),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活动中。记录员做好记录,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及时与教师沟通,便于教师点拨、指导。例如学习”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学生理解其原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使学生明确:
1. 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因为只有一个交点;同理,南北回归线之间有2次,而南北回归线外是0次。
(上接第39页)
3.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说明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但是赤道地区无论任何时候,永远昼夜平分。
4. 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哪里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最大,并且由直射点往南北递减。
针对上述结论,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告诉学生,赣州的纬度大概在北纬24.5°,说明这里没有太阳直射存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获得的阳光最少。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这有利于对问题的有效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心理及学习需求。
四、教师要有积极友好的教学情感,同时要加强教学反思
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反思。因为反思有利于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说,反思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一种途径。那么,反思包括哪些方面呢?一是教学设计的反思,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欠缺及需要完善的方面;二是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标,是否是有效的教学。
另外,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气氛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情感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采取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以组织者、合作者及鼓励者的身份,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保证正常、积极、有序、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地理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8402
未来的公民需要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通过持续性的自主学习来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条件。著名的“乔布斯之问”提出: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理应作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中学地理学习方式的一种手段加以有效利用。
一、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条件及主要障碍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自主管理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强调学习的自主、自愿、自选、自控和高效。“自主”即独立学习,可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自愿”即学习动机是内部动机,也可是为了提高成绩的外部动机;“自选”强调自己决定学习内容;“自控”指自己管理学习,包括学习环境、方式、调控措施选择等;“高效”即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增强学习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实现学习兴趣维持和学习习惯保持。
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地理自主学习动机不足。造成自主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受应试教育影响,“小科”地理不受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教师对地理学习统一掌控,学生学习自愿受限;学习材料与学习需求不匹配,内容自选不足;学生地理学习策略模糊,对周围资源(教师、同学)利用程度低,学习自控难;学生缺乏自学指导,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动机水平下降,学习效果差等。因此,地理学习材料符合学习需求,学生能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有自我调控学习的能力和科学学习策略等是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
二、地理微课对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价值
“微课”是以地理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其内容类型多样,如“微教案”、“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等,具有针对性、开放性、耗时少、适用性强、方便利用、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以地理微课促进学生地理自主学习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从满足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条件着手,发挥地理微课的有效利用价值。
1.围绕自主、自愿需要,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
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突出区域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思想性等特征。包含教师详细讲解,配有适量图片、动画或音乐等素材的高质量地理微课,可把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如“锋的形成”微课可出示图片或动画,演示气团移动,对学生理解锋的空间概念很有益。
2.满足自选、自控需求,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奥苏伯尔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习得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能接纳新知识。学生学习的差异实质是认知基础水平的差异。微课多依据知识点和地理学情选取某节重难点的内容进行讲解,能对学生难以理解或教师课堂处理不好的地理问题加以补充解释。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节微课,可更深入地讲解三个力的形成及其是怎样对风产生作用,影响其风向和大小的。这种围绕地理各个知识点的微课,对学生差异性学习针对性强,内容丰富,能满足学生线上或线下自主学习需要,满足学生自选需求,尤其能帮助学困生及时完成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逐渐养成。
3.精悍、高效,便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实现高效学习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播放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恰与中学生注意规律相契合,也便于借用智能终端随时学习。学生可利用课余或空闲零碎化时间安排学习,完成对一个知识点或一类知识的掌握,及时解决地理知识疑难,或浏览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时事,拓展视野,学习方式便捷。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锻炼,学生定会感受学习乐趣和地理学科价值、魅力。
4.帮助学生巩固认知基础,形成地理学习策略
原有认知基础影响后续学习迁移。地理微课中的“微练习”、“微点评”、“微反思”可帮助学生对其认知基础进行自查反思,使所学知识可辨、稳定,迁移灵活,达到认知结构完善,让学生养成自评自查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学习策略。
三、以微课促进学生地理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策略
1.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确定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微课细节
地理微课不等同于地理课堂教学,只是地理教学的辅助资源。设计微课前,教师应了解学情,把握难点,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选择微课内容和教法,绝非传统课堂视频。如“经纬网”微课,教师可借助工具或动画,注重读图、用图等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在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时,注重比较法、归纳法等的运用。此外,针对学生理解上的差异,应仔细斟酌细节,化繁为简,以使学生通过课程细节设计,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破解地理学习困惑。对于网络中一些良莠不齐的地理微课,应进行仔细挑选并加以合理改进。
2.选取生活化地理实例,提高微课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研究对象广泛,微课必须与生活化地理紧密结合,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从中选取教学实例,提高微课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及地理规律,摆脱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如“多变的天气”的教学,可结合当地近期天气和气候设计微课教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3.实施教师合作,以教学设计及多媒体教学理论保证微课质量
微视频制作软件很多,Camtasia Studio、格式工厂、会声会影等,为自制微课提供了技g手段。优质微课需以教学设计及多媒体教学理论来保证质量,而一个地理教师能力有限,有的教师微课制作经验甚少,且微课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更有实效性,因此,教师合作完成每章节重要内容的微课制作很有必要。地理教师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等的基础上,研究教材,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商讨微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素材和实例,制作出优质的地理微课。
4.加强地理微课资源开发,完善地理微课结构,提高微课适用性
微课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同需要。完善微课结构类型,加强微课资源开发,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学困生,可设计难易程度合理的地理微教学、习题练习、习题讲评、学习反思等,帮助他们尽快形成地理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为其设计探究类、合作类、实验类等微课类型,教师予以指导,培养学生地理问题意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类比;学习策略;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效性
1 问题的提出
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而找出它们存在其它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思维方法。
数学上的类比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未知的对象上去的一种合情推理。它能够解决一些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从迁移过程看,有些类比十分明显、直接,比较简单,而有些类比需建立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类比的作用机制可以用如下的框图来表示:
目标问题 联想 原问题 类比 目标问题
一个类比包括目标问题和原问题两个部分。目标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原问题是已经解决的,并且是已经掌握的、比较常见、比较熟悉、比较形象具体、比较容易明白的问题。原问题与目标问题之间是平行关系,类比原问题解决目标问题,通过类比学会目标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可以类比的知识与方法。比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之间的学习思维的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解法类比,分式概念、计算与分数概念、计算的类比等等。
著名教育家玻利亚曾形象地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类比思想是理解概念,锻炼思维,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类比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与引导,强调类比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促进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类比思想的具体实践
2.1 概念类比,理解本质辩异同: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要素,是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概念本质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的进行突破呢?进行概念的类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1)概念定义形式类比: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大量的概念,如果孤立地去理解与记忆这些概念,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负担,但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有一部分概念的定义形式是相似的,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类比,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
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概念分别为: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多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来看,是对一类图形条件的限制,形式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一是三角形定义中没有“在同一平面”,二是组成线段条数,其他都是相一致的。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与高度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认识与理解,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 概念形成过程类比:著名的学习理论家奥苏贝尔指出: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必须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教学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实数3.3立方根时,考虑到“平方根”与“立方根”两节在内容与知识展开顺序上是平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知识展开顺序是先从具体的计算出发类比给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研究立方根的特征。而在本课中,平方根的概念、表示方法等都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为了建立立方根的概念,充分“借用”平方根的有关概念的产生过程进行类比,新旧知识通过类比联系,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平方根,又有利于立方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实物归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分类现象,并且通过实物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与方法,事实上学生通过准确的实物分类理解了分类的意义与标准。
再出示多项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一定会与实物分类进行类比,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对于-2x+8y-4z+x-y,有的学生利用系数的正负来进行分类,而同类项只是分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数学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类比,获得数学本质和模型。象上面生活中的分类方法与标准是原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的,由实物分类类比到数学分类,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那样的神秘与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是那样接近,把日常生活中普实的方法移植到比较抽象的数学中,从而更容易、更切实地理解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2)由简单类比复杂: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存在较多的难题,但通过思维方法的类比,由简到难,也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反思教学过程,进行类比教学时,不但要多找对象的相同点,而且应找本质的相同点,既要注意问题的共性,又要注意问题的个性。对学生在类比过程产生的想法,能确定正误的要及时评价,不能确定的要给予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重新去研究。同时也要善待错误、用好错误,要反思错误、变错为宝,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除了使学生能“学会”之外,更重要的还应当使学生“会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类比就是这样一种学生能掌握的重要的学习与思维的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桂荣. 类比的作用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0. 中国知网.
[2] 王成熙. 类比学习探析[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第2期.
篇5
【关键词】新形势 高中地理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39
新课改推崇的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影响着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W。新课程理念较传统观点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学生的品格塑造,而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所忽略的要点。无论是教学系统内教与学的相互关系,还是在教学工作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新型理念与传统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出入。笔者将从这两者关系出发,分析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新型高中教学方式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就如何高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分析。
一、对当前高中地理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成绩通常被视为判定学生学习优良的一大重要标准,成绩代表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学生的名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通常很低,而且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每一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然而,实际上,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知识传输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课堂成为知识传输的主要阵地。教师把传输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去对待,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引导,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高分低能,影响着学生的实践应用,也制约着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地理教学方式的反思。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单单是教师一个人的阵地,而是需要把它变为教师与学生两者的舞台。另外,传统教学中还存在一大不足即教学缺乏可变性。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继续现阶段的教学,这就导致教学缺乏创新性,也缺乏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疏于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教学欠缺对学生具体情况特殊性的考察。
根据笔者的调查,相当一部分高中文科生表示,尽管自己学习文科,地理也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但对地理仍然无法调动充分的学习热情,觉得进入高中后接触的地理知识理论性太强,过于枯燥。实际上,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教学本身缺乏趣味性,二是学生自身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的分析,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保持积极的沟通,但是,沟通正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缺乏的。一部分教师把上课当作一种任务,上完课就和学生失去了必备的联系,导致教学仅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上的沟通,教学也因此变成了一种单线联系。
二、对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方法建议
(一)重视能力培养
我们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在发展,教育模式也应具备时代性的超越,教师不应一味使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精华,为课堂注入活力,努力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式教学、小组教学、分化管理等来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给小组分发学习任务,加强教学线上和线下的联系,加强教学的现实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知识的时候,比较自转更替和地方时知识点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白天和黑夜的不同,鼓励不同小组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计算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时间,这样在有效提升学生的时间计算水平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认识,帮助学生将课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搭建桥梁。
对于一些知识体系庞大,分支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每一块知识都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比如在学气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以及全球大气环流展开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分析,教师可以以七月份地中海为例,分析地中海的气候的同时,研究大气分层、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热力作用的不同表现。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适当增加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提升实践技能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作为一门和生活关联性极高的学科,需要学生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于知识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在教授气候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不同气候的不同表现内容以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视觉感受。另外,实际生活中的探究远比课堂上的理论分析要可靠得多,比如,在学气这块知识,谈及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就全球变暖这一具体的现象,鼓励学生分组进行现实生活中的探究,对生活中的工厂污染情况进行实际的调查,具体了解全球变暖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灵活变通,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另外,开设多种类型的活动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方式。
(三)加强师生合作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察工作,通过对教师定期教学工作的考核,监督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积极迎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和学生需要展开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比如,在学习海水的运动时,学生对于这一块知识,尤其是洋流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现象缺乏明确的感知。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一些模型,画一些分析示意图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
篇6
一、以“质疑”引路搭桥,突破重难点
虽然对“有效课堂”的评价指标有多项内容,但最本质的一条是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难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起着很大作用,是教学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而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课堂上以“质疑”引路搭桥。
例如,执教《背影》这篇课文时,“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贴近,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先让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父亲为“我”买橘的动词,并且想象当时的场景。设计质疑问题:父亲为“我”买橘容易吗?在学生讨论过后再质疑:①你认为哪个动词最能体现父亲为我买橘的艰难?②为什么父亲买橘会这么困难呢?③既然这么困难,他为什么不让“我”去呢?这几个质疑很自然地使学生真切感悟到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深情,也正是这有效的质疑,突破了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的讨论很热烈,但常常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往往缺乏深度。这时,教师的质疑就会给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通过适时的质疑,可以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因此,质疑可以引导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以“质疑”调整策略,生成亮点
新课程理念重视课堂的预设,但更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无论教师课前对教学方案如何进行设计,都不可能将各个问题设计得完全切合学生。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上,就会造成问题与学生学习需要的脱节,那又倒回到“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但问题已经提出了,学生如果给出事先意想不到的答案,这时就需要通过“质疑”进行调整,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提问学生“这是一堂怎样的课?请用一个词或短语回答。”学生的回答有:感动、爱国情怀、失落、感人、令人惭愧等,还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不同寻常”。笔者认为这一回答是课堂新的“生长点”,于是进一步质疑:①哪里不同寻常?(课堂气氛、教师情态、听众身份等)②为什么不同寻常?(战争背景、爱国深情、语言文化等)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质疑,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因为这些“不同寻常”,平时不在意的事物才变得珍贵,才导致了小弗朗士内心的转变,突然明白了事理,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被激发出来。
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进行质疑,能够使问题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生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顺利实现预设的目标。
三、以“质疑”有效指导,激发反思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也会发生错误。不过,有时正因为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出现小错误、小插曲,语文课堂才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这样的小错误,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教学智慧,通过“质疑”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投影: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学生在动词填空时出现了错误,教师把握时机,及时实施质疑:①“倾” 和“侧”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②那么,你认为用哪个词更符合父亲的动作呢?在学生作出解答后,要求学生用动作表演来加深理解。
篇7
关键词:概念图;连接词;教学工具
一、何谓概念图
“概念图”又称“概念地图”或“概念构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的图形化表征。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结,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概念地图”是知识之间相互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几部分构成。“节点”就是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的概念;“连线”表示各节点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用单向的、双向的或非方向的连线来表示;“连接词”就是连线上的文字,是节点之间相互关系的文字描述。
二、概念图——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概念地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学生认知的工具,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景和各科的实际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
1.辅助教学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概念地图来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会有一些概念、原理需要搞清楚,而传统的标题式、按顺序介绍的方法使学生很难记住这些抽象的东西。概念地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通过画概念地图使一节课的许多知识点之间都产生了联系,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课堂
教学。
2.作为教学反思和评价的工具
师生通过对概念地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再设计的不断循环往复,可以逐步完善概念地图,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或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自学的能力。
运用概念地图,既可以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可以进行总结性评价。概念地图作为教师的评价工具,用以决定学习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等。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概念地图的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及时引导,改进教学。概念地图作为总结性评价工具时,它已经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点的结构的再现,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状况等。
3.辅助学生整理知识概念
概念地图能够清晰地展现了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画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的概念地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把一个单元、一个章节、甚至一门学科的知识综合到一个概念地图中,既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通过概念地图方便展开与隐藏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作为交流、协作学习的工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使用概念地图来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制作概念地图,建立对知识的共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过概念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制作概念地图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反馈给老师,也可以在班组内相互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学习的交流,使之成为一种学习的交流工具。
三、概念图——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
概念地图可手工绘制,也可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Mind man、Brain、Camp、Activity map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绘制概念地图,都必须遵循概念地图制作的基本方法,概念图的制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写或画所需要的工具;
第二步:分析资料并确定出能够反映主题的主要概念,也就是概念图中的节点;
第三步:对概念进行分类,根据概念之间的相关性适当组合;
第四步:选择一种概念地图类型,首先将主要概念依次用几何图形框架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接着用连线连接各节点并加上相关连接词;
第五步:检查所绘概念地图是否清晰地概括了知识点,相应地进行修正和修饰,使其尽可能达到精致和美观;
第六步:给概念地图加上图名,如果有必要,可为比较复杂的概念地图准备一段简练的说明性文字,以便于讲解与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手工绘制概念图,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课堂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用Inspiration软件制作概念图,然后利用其很方便的折叠、展开功能,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联想,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概念图整理知识概念,并借助其他交流工具来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加强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和交流、协作的能力。由于概念图对教学环境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无论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教学设施好的学校还是教学设施差的学校都可将概念图工具应用在教学中。因此,概念图是一种值得在教学中推广的教学工具。作为中小学的师生,更应该积极地尝试运用概念图这一新型的学习工具,来促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
质量。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地理实验;教学品质;背斜;向斜;断层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72-1
通常教师在教学“山地的形成”一节时,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再辅助一些褶皱、断层、火山的图片或与之相关的视频等等。学生听了之后印象并不深刻,唯一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景观图片或视频。至于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形成的地貌、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状况等学生印象并不深刻,甚至无法理解。进而导致只能死记硬背,印象不深。本文以笔者在教学“山地的形成”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巧用地理实验提升教学品质。
1.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达而绵长的山脉,像是一条条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据统计,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就海拔而言,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国国境线上和国境内的山脉就有9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在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山地中数以千计,无论是山峰的高度和数量都是其他国家无与伦比的。因此本节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欣赏我国的山脉美景导入新课,然后带领学生一路旅游完成本节内容。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是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因此旅游的线路依次是喜马拉雅山——华山——长白山。
2.教学重点、难点实践。
首先欣赏一下喜马拉雅山的美景,然后提出疑问“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过渡到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地理书作为实验器材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1:观察岩层的变化
(1)实验材料:地理书
(2)实验步骤:
第一步,放平地理书,表示岩层是水平的;
第二步,两手用力挤压地理书;
第三步,观察书页状态的变化。
(3)实验结论: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难理解书页代表岩层,两只手给的力度就是内力作用。学生的结论显而易见,不外乎三种可能:一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二是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三是岩层既有向上拱起也有向下弯曲形成褶曲。
这个实验充分地展示了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山,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演示出了褶皱山的形成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即易于理解又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实验过后教师可以再辅助其他地区的褶皱山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起到进一步加深印象的作用。最后把特殊的类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进而提问“在内力的作用形成的地貌都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地貌,那么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带领大家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2:观察背斜顶部、向斜槽部的受力情况
(1)实验材料:竹片
(2)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力挤压竹片使向上拱起,观察现象;
第二步,两手用力挤压竹片,使之向下弯曲,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竹片代表岩层,两只手给的力度代表内力作用。随着几声“啪”、“啪”的声响过后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很热烈。有的学生说“哇,吓死我了!竹片断了,差点儿弹到我!”有的学生说“还好啊,我的形成了背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竹片断了,那么从物理的角度上看竹片在断的时候内部的受力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背斜顶部受到的是张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岩层受到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山后还要受到什么影响吗?这样又会形成什么地貌呢?学生再一次进入热烈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岩层受到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山后还要受到风吹雨打日晒等外力作用,而在背斜顶部又有张力,二者叠加在一起极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山谷。同理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教师带领学生回到中国地形图中,从喜马拉雅山向东北方向来到华山,先带领学生欣赏华山的美景,进而提出疑问“喜马拉雅山是褶皱山,但华山的形成与喜马拉雅山截然不同。那么华山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接下来带领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3:观察岩层的变化
(1)实验材料:粉笔代表岩层;
(2)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力挤压粉笔;观察现象;
第二步:用力挤压两个断裂粉笔;观察现象;
第三步:用力向两侧拉粉笔;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
篇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对于概念本质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的进行突破呢?进行概念的类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大量的概念,如果孤立地去理解与记忆这些概念,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负担。但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有一部分概念的定义形式是相似的。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类比,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概念分别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由在同一平面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多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来看,是对一类图形条件的限制,形式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一是三角形定义中没有“在同一平面”,二是组成线段条数,其他都是相一致的。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与高度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认识与理解,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策略類比,讲究学法求效率
学生对新信息的接收是有意义的,是从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来学习新知识的,在这一建构与认识过程中,类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整体性解决问题策略类比的思想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采用整体解决问题类比的思想,把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像性质作为原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习目标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流程设计如右。由于在教学中渗透了类比思想,在学习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时,学生得到了与课本不同的结果。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k的变化与它的图形产生直接的动态关系),在电脑上改变k的取值,通过实际的操作,发现如下新的规律:
生1:当k>0时,k越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来越靠近坐标轴;当k<0时,k越大,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来越靠近坐标轴。
生2: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即|k|越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越靠近坐标轴。
事实上,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k与图象的这一关系,只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这一独立自主的发现,极大地震撼了我,使我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同时也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维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与方法。
在解决数学中的一个新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搜索学过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一个原问题,通过与原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类比,用原问题的解决策略去解决目标问题。例如,教学“求多边形内角和”。学生通过联想搜索,回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策略——把四边形分解为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策略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呢?通过图形的分割即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就可以求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知识只有构建成网络后,学生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整体地把握知识,而知识结构类比就是建立知识网络的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它能揭示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结构类比能使知识得到横向拓宽,也能进行递进的深化。
三、思维方式类比,突破难点会创新
(1)实物归类
教师把学习用品、玩具、零食(形状有圆、方、三角形)混在一起,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你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②假如分类标准一样,则分类是否唯一?③你有几种分类方法?
(2)多项式中项的归类
观察多项式-2x+8y-4z+x-y回答下列问题:①你想把哪些项归为一类?②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类的?那么3a2b-4ab2-3+5a2b+2ab2+2ab-6ab+8呢?(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代表集中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
实物归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分类现象,并且通过实物分类,让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与方法,事实上学生通过准确的实物分类理解了分类的意义与标准。
再出示多项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一定会与实物分类进行类比,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对于-2x+8y-4z+x-y,有的学生利用系数的正负来进行分类,而同类项只是分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数学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由表及里”类比,获得数学本质和模型。象上面生活中的分类方法与标准是原问题,是学生所熟悉的、了解的,由实物分类类比到数学分类,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那样的神秘与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是那样接近,把日常生活中普实的方法移植到比较抽象的数学中,从而更容易、更切实地理解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四、反思类比,提高思维深刻性
利用类比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实质,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也可以数题一法,概括出一类问题的解法规律。但也要防止生搬硬套、发生定势思维的错误。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线段”的学习中曾出现这么一题: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问共有几条线段?
每个点出发可以画(n-1)条线段,n个点就构成n(n-1)条线段,但是每2个点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所以共有n(n-1)条。
运用类比的思想,比较容易解决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个问题:一次聚会,出席的每位代表都和其他代表各握一次手,统计结果表明,一共握手45次,问参加聚会的代表有多少人?
设参加聚会的代表有x人。每个人握手的次数是(x-1)次,x人就握了x(x-1)次,但是每2个人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则有x(x-1)=45。
篇10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很多发达国家,教师也面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的困扰,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教师越来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而今,他们已经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创出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答疑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教师设计“跨学科多元化”的学习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学习。例如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负责一个综合社区的“建立”,最终以多媒体表现形式来完成一份学习报告。学生往往会横跨多个专业领域才能完成这份报告:比如利用计算机来计算社区的各项数据,像人口发展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环境发展指数等;利用视觉传达技术制作社区的宣传海报和社区房屋的造型;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并结合地理知识来规划和制作社区的房屋构造、商业分布和水利状况等。学生对将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这份学习报告充满了热情。而在课后,教师则可以运用如博客和线上传讯等软件,来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以及补充自己的授课讲义。
在美国,教师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游戏等人机交互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语言教学,教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入一个交互式的虚拟场景中,自己去解释相应的单词和句子。如此反复,学生在玩类似电子游戏的方式中,掌握了所需学习的语言知识。这样的多媒体交互虚拟教学方式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做到的。
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一些学校的教师也开始制作交互式多媒体电子课件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交互式多媒体电子课件中经常会设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或是分组讨论的模块,这样可以使得课堂的时间得到科学的分配,并且可以分阶段、有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
如果缺乏相应的高科技研发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就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或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国外有一种“互动黑板”,使得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互性大大提高。现在很多学校互动黑板已经逐渐地取代了传统黑板。“互动黑板”采用了电子存储和存档的方式,随时可以为学生调取所需的讲义和教学内容,并且在计算机实验室中可以向每个学生发放文件,打破了传统黑板的局限和教室围墙。此外,“互动黑板”还可以提供视频和音频等媒体模块,使得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
还有,随着数码产品的飞速发展,学生个人学习器材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笔记本电脑。而近几年,如苹果公司旗下的IPAD一类的平板电脑以及平板手机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很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多媒体学习设备。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可以在网络中取得教师所给的教学讲义,并可以在线与教师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平板电脑和平板手机本身可以下载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应用程序、软件,比如百科全书、词典、国家地理、多国语言翻译、文学艺术等软件。其互动性和便携性可以让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使用这类数码产品,则可以下载和制作讲义、授课计划等,可以安排课程,记录分数,随时写些教学笔记以及联系家长,等等。跟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则是大大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