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材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材笔记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功用;写作;语文积累

笔者发现好多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总是费尽心机去寻找各种好素材来推荐给学生,以便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些文学素养比较好的老师花费很大的力气从各种散文期刊杂志上搜寻好的素材让孩子们来学习,训练孩子们进行写作,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好素材因适合的对象不同,对素材的甄选就成为教师备课中的一大麻烦。而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的老师,很容易悟出小学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的用途。

我们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一)由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教材的设计通常都会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表及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化的原则,以便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二)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艺术性是教本素材的一大特点,文章多选取名家作品,从语一言到思想再到艺术形式和创念都有我们训练孩子们写作时借鉴的成分(三)采用故事体“文字生动、语言儿童化、图文并茂、趣味横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本素材即使在外部形态上也为学生所喜爱!

这些特点表明教本中的作文素材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除了利用教材进行识字、阅读教学以外,还应挖掘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接近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老师的课文讲读分析,“不再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在场性分析,不再是写作特点的分析,更不再是政治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分析,而是不在场的思维学的分析,是写作借鉴性的阅读与分析。”教师在领着孩子学习课本的时候,已经引导孩子们领悟了选文的语言、思想内容和好的词句,以及独特的写作思路,语文教学如果就此打住。那我们语言教学工作可以说是“事倍功半”,语言学习仅仅停留在认知的阶段,尚不能运用。就像练习书法,只进行了第一步“读帖”阶段是一个道理。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曾经有这样的话“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在理解欣赏课文之后,趁热打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借鉴: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或从写作思路上或从表现生活内容方面进行借鉴与模仿。韩愈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意思是说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因此我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进行深思、融会贯通,要学会把这些知识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写作时可信手拈来!这些知识也是写作的源头之水,是鼓励和推动学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文也可以按照这个路子进行训练。通过仿写能得到较好的写作效果!仿写也是他们提高写作兴趣的一种有利的手段。例如学习《绿色的和灰色的》这首儿童诗时,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叙事性强,充满童趣。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把诗歌改编成故事―《绿色草地里的灰狐狸》,只要加上对草地的描写和角色的语言与心理活动,小故事就改成了。低年级组的孩子们讲述起来不困难,又有兴趣。既巩固了课文,又训练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如《肖伯纳和小姑娘》中,关于苏联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很生动,孩子们几乎可以背诵。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的一个小伙伴的外貌进行描写和表述。也可以看着自己班的同学直接进行描述。孩子们一定很积极很感兴趣。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诸多的要素,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从语文教本中选找到这些写作的训练点,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得到多方位的写作训练,那么我想这个训练肯定是具有持久性、丰富性的。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孩子们就能够形成学习借鉴语言经验的习惯,自觉地进行积累、练笔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作品。例如:优秀习作、优秀儿童文学名著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是写作的先导,要学好写作,应该先指导学生进行以写作为目的的借鉴性和评论性阅读,随机进行仿写训练。“因为给出榜样便是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参考样本,他们就容易得到一个写作样式,从而解除或减轻学生写作时举止失措或写作无能的焦虑感”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强调学生吸收大量的语言词汇和文体体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觉和文体感觉,获取语用上的经验,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会融会贯通,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和写作知识借鉴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写作时可以左右逢源,使它成为自己的知识。

还要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作技巧,提高构思能力,改变语言面貌。如果能把背诵与仿写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圈点勾画法,摘抄积累法,列提纲整体认知法,心得笔记法等,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的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给学生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的方法,可以对所读优秀诗文进行以上小型的练笔,把读与写紧密结合了起来。在读读写写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把课堂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积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借鉴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感觉和经验。写作技巧的生成离不开练,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练笔的量,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阅读中则强调“笔不离手”,教会学生自主地寻找练笔点,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坚持,“习惯终有成时,爱好终有生时”,争取做到天天读、天天写。把积累写作素材当成一项基本功来做,养成永不知足的积累素材的愿望。那么读就成了写的直接动力。会给孩子们带来惊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即生活”,学生身边的每一件事对他们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独特的作用,也给了他们创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江春巧.构建写作的基石――浅谈小学生写作的语言积累[J]. 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2] 沈玲蓉;;对小学语文教材汉语拼音编排的两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07期

[3] 陈焰;;关于小学语文教材性别印象的调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17期

篇2

一、新课改转变了教师角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我们教师只有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者真正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学生共成长。例如在学习《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圈点批注,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人物形象加以研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自己则做学生的合作伙伴,用平等协商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

二、新课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采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我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第一步阅读文章、找出重点、难点;第二步认真听讲,记好笔记;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第四步系统归纳知识。

三、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来的,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可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毫无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新课改积极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有的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孩子们都乐此不疲,兴趣满满。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重要的是积极转变思想,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定会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焕然一新。

篇3

一、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1.教法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而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内容加深了,而且知识点也增多了。由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都不同,使得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字、词等基础知识较多,阅读理解少,思维难度不大,所以小学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初中课文容量大,思维难度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教法以朗读为主;相关知识可以反复讲,反复练,强调熟能生巧;课堂形式多样,语文活动多,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而由于课文容量大,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语文知识不能反复讲,不能反复练。初中教师讲课时注意分析点拨,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形式相对单一。在作业方面,小学书面作业简单,难度小,教师可以精批细改。而初中的作业不仅较多,而且难度也大,使得教师不容易做到精批细改。小学和初中的教法差异如此之大,而我们一些初中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教法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没能做好与小学的衔接,使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

2.学法的差异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负担不重,所以教师对学生帮扶多。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依赖教师的安排,一般学生只是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主要是耳听、眼看、手写、心记,对课文的学习一般只是解决字词、段落意思、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在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而到了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小学不仅增多而且加深,对相关知识点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而学习则更多地体现自主性: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预习、自主做笔记和复习功课,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由被动型转到主动型,学习方式也由记忆型转到理解型,一些学生正是在转型时出了问题,所以才感到语文学习特别吃力。

3.评价标准的差异

目前小学和中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中体现出来。小学教师注重鼓励性评价,而初中教师的评价相对较客观、严格。评价的差异是由这两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不大,小学教师对学生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提倡学习多元化,在考试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答题,对问题允许有多个思考角度,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到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长大了,再加上有中考升学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变得严格,在课堂和作业评价上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也就少了。为了和中考接轨,日常的考试评分强调紧扣标准答案,教师评判主观题的标准是扣住答题点,答出几个点就得几分。这与小学评分以鼓励为主,有明显不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不适应是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做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方法

研究并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初一语文教学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升到初中一年级,年龄大不了几个月,虽然比在小学时成熟一点,但还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幼稚和依赖的一面。大部分初一新生在心理、学习、交往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和初中的教法是不同的,小学体现帮扶,而初中更多体现的却是引导自学。初一新生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学教师帮扶的教法,此时初中教师如果不先帮扶一下,初一新生就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所以在初一上学期,教学应该放慢速度,适当采用小学教师的一些教法,如对一些知识要反复讲、反复练。通常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面对初一新生,初中教师要善于把情趣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像小学教师一样充满激情地引导,课堂互动讨论多一些,等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和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扶”中有“放”,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渡。另外,在初一学习上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先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信心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以后,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还在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从初中生心理发展来看,初一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经验不足,一般尚未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教学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单元要求和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授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预习、听课、思考、做笔记和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要逐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估计不足,要求往往过高,使很多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叫“无助感”,意思是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习评价过于严格,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语文能力低,不能胜任语文学习,就对语文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初一教师要把握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注意延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的做法,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

4.加强中小学的联系,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要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了解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新课程标准心中有数,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其次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交流,熟悉彼此在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方法、手段方面的差异,为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打下基础。再次是在小学高年级提前做工作,为学生顺利过渡做好准备。以前人们大多强调初中要与小学衔接,而不是互相衔接,所以效果不理想。因为学生经过6年小学的学习,学习的习惯方法已被模式化了,要想靠初一几个月时间就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工作要提前做。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适度加深和延伸,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自学的因素,有意识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看课文批注,学会自己阅读课文。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方案

小学生学习语言,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今后语文的继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对每篇教材中的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思想、道理、褒贬等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并使用让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但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并可以坚持下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无意中就积累了语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后的竞答,可以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阅读周"活动,采用一些竞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老师可以适时的调动其积极性,课下督促学生的阅读任务,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及时验收成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时会涉及一些较长的语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读得懂,可以先由老师进行范读,并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避免读课文时出现读错语句的现象。或者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看文章的插画、看老师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弄懂课文的含义。老师范读之后,再叫个别同学进行朗读,或者让全班同学齐读几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语言,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只需要去引导他们,抓住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中心思想。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我们要耐心倾听并给予解释。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进行一些讨论,并鼓励他们多角度看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领会到文中的道理,还可以从中获得很多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多读书,才可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数量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去读课外书。

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后,帮助学生选择好的课外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从书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由父母陪伴,这样父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还可以及时监督学生阅读学习的状态。家长也可以为学生在家里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通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种类有童话寓言类、成语故事类、科普知识类、或者一些经典的历史著作。比如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自己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时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来解疑答惑。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一些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并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表扬那些优秀的学生,以激发学生阅读的上进心。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在课堂讲解课文时,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见解。开放式的课堂,就会释放学生的学习能量,学生才能敢于创造与表达。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1、语文老师可以安排学生的早读任务,或者在课堂上的前5分钟作为学生的朗读时间。朗读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习的课文,也可以是即将要学习的课文。如果时间充分,还可以每节课让一名学生来一次小的演讲,可以讲自己课下阅读的故事、新闻、科普知识等,每个学生都要轮一次。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甚至在课下主动为自己几分钟的演讲而努力。

2、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保持读书的热情,语文课可以举办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读书月等活动,也可以进行一些阅读竞速、知识竞答、征文比赛等竞赛。学生在参加活动或竞赛时,都会认真的做准备,并在准备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可能小有成就感。

3、课外阅读时,学生要多做读书笔记,多写读后感,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自己设计一份小报,与同学们互换交流。

五、结语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学会理解、积累并运用语言,而且,阅读过程中,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揭示的道理,都会在无形中教育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掌握丰富的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学到如何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打下较好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焦艳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

篇5

一、理解教材须适“度”

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最好慧眼识“度”。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受到媒体批评的所谓“高耗低效”的问题。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仍然重视不够,比如阅读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等一些学习理论的问题研究仍较薄弱。如果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就很难取得突破。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 语文不同于它科。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数学、常识等不同。后者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要求,而语文学科则不同,课文的内容并不就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换句话说。语文学科主要不是学“课文的内容”,而是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表达形式”。叶老的“课文是例子”的精辟论述就是这个意思。

2 理解课文非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不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生对某些课文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不必强求一时就理解透彻。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大多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而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反倒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学可不学。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无疑是异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3 语感比理解重要。

提倡在运用中理解。有人说:“理解而不会运用,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理解。”我想,理解与运用常常是两码事,正确理解未必就能正确运用:良好语感的人,大概理解有时也就能正确运用。应该提倡在运用中理解。边运用边理解。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

二、试把教参变学参

多年来听到的语文课,好多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先作者后段落,由内容到特色,林林总总,将教参上的要点都讲了出来,于是每堂课都“有内容”、“很充实”,可课后学生没印象。就在这种懵懂状态中,他们由小学被“灌”进初中、高中。对传统的“讲经”式教学已深感不满。

1 师有生无弊端多。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和教参,资料相当丰富。如果上课,教师只要把课文和教参通读一遍,经过自己的筛选,选出自己最有心得的一部分去艰学生讲解。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就能完成。学生也不大会有意见,因为昕到的毕竟都是他们所想不到的――教参上的文章都是专家写的。不是普通学生的思维所能及。

但就在这么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如果把这些教参一并发给学生,结果会如何?老师能够拥有的,为什么就不能给学生呢’

2 利多弊少莫担忧。

教参应改称为学参。教材是学生自学尝试的素材。传统教材的立足点是教,而现代教材之立足点是学。因此,教材应改称为学材,同理,教参也应改称为学参。编写学参给学生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学生有参是可行。如果能把这些丰富的资料给他们自己去阅读,那么他们就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也许有些学生阅读教参上的某些文章有些困难,他们的理解也不会有老师那么透彻,但毕竟他们直接占有了资料,是自己在消化这些资料,而不是吃经过教师嚼咀过后的碎片。给了学生一种答案,不一定会扼杀他头脑中已有的答案,反而会进一步激发他把已有的模糊的思考想得更深入更清晰。所以,我建议,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科不仅给学生发课本,同时发教参。也许这样,魏书生的那套自学方法就能有合适的土壤。

3 实践读“参”学生行。

篇6

语文素质是指经过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循环往复的吸收和表达实践中,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只有在交往过程中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1.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熟读和背诵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特点,使其适当地多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

1.1淡化内容分析,强化朗读背诵。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1.2增加适量背诵,乐于表达交流。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对学困生则区别对待,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所有学生都必须乐于表达交流,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为我所用,内化为语言能力。

1.3推荐诵读材料,提高选读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我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2.延伸阅读,在博识中积累语言

2.1合理取舍,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少儿报刊、主题借阅等,使学生在博闻强识中积累语言。

2.2看过留痕,指导学生学会勤动笔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等。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2.3搭建平台,给予学生展示才华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精词妙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如让"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语文活动课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在学习园地中开辟"读书"专栏、"采蜜集"、"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3.适度练笔,从写中积累语言

3.1知能转换训练。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有效的指导方法,合理且充分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小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好像寄居在屋檐下的燕子"、"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然后在学生明确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要求学生不变原意去掉联想部分进行句子比较,体会联想作用,最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联系,再集体修改、评议,这样知能转换训练就落在实处了。

3.2情感交融训练。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有趣地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就能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来。如在教学《我的心事》时,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在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角色朗读后,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18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着力于引导学生爱阅读、多阅读,让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导致阅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创新策略,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兴趣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模式仍然比较单一,教师在阅读课上往往采用课本上的一些材料,学生一遍遍读,然后再让学生做练习,最后核对答案。这种方式是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忽略了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技巧的指导。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失去了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

2.不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不专心思考,这种习惯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另外,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随手做笔记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它不仅能扩充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开阔视野的作用。

3.语文教材内容比较滞后

现在的阅读教材大多比较老套,严重与时代脱节,甚至很多教材没有新意、形式单调。另外,在教材图文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枯燥,缺乏创新,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时甚至会出现图文不符的现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1.合理利用鼓励措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表扬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营造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寻找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对学生实施表扬和鼓励政策,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和学生多沟通和交流,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逐渐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进而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哪些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应优先进行提问,或者进行课外辅导,让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降低作业难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目的,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或知识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共读一本书”、“亲子共读”等活动。以“共读一本书”为例,挑选出一两本书让学生在课堂上共读,通过问题抢答、分析人物、练习说话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挑选书籍时可选择《格林童话》等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书籍。通过共同阅读,既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让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3.丰富阅读材料,创设阅读情境

篇8

时光任苒,岁月不居,又到了工作室一年一度收获的季节,回顾与伙伴们共同走过的2015,我感慨万千,这一年,我是充实的,因为我全身心的投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这一年,我是忙碌的,因为我全情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一年,我又是喜悦的,因为我收获了成长和经验……

一、学,然后知不足。

这一年,我有计划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充实自己,并努力做到与教学实战相结合,每月坚持写读书笔记,这些都是我的学习成果,是我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工作室为我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通过学习,我深感"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型教师还任重而道远。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015年,我积极参加工作室名项实践交流和竞赛活动,获得了很多与同行们合作的机会,进行了很多理论的探讨,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4月,代表我们工作室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展示了一节优质课。5月,参加了荆州市青年教师优秀课竞赛。11月,参加了全国真语文微课大赛。期间,得到了王老师细心的指教,同伴们的相互鼓励,让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工作室为各校都制定了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研究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所以,我把工作室为我校制定的《如何提高学业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我在专业学习的主线,并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希望有所建树和收获。

四、学而不厌,诲人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小学语文虽然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阅读的学习做积累和铺垫。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轻松与喜悦。

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阅读材料的选择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都只是单一地选择教材中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虽然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教学大纲也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分析理解,但是单一地使用教材这一种阅读的来源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也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并不能真正投入到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中。

2.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在阅读材料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很少,对于文章的内容并不关注,只是一味地依赖教辅书籍上面的参考信息。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气氛的调节上没有做足功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3.师生之间交流较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较低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回答问题。这样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合适的渠道去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积极与教师沟通,教师就无法掌握学生对文章的学习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创造轻松愉悦的语文阅读学习环境

1.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优秀的教师在课前准备的环节都是锱铢必较的,语文阅读课程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教师可以以教材的文章为主线,举一反三地向学生推广延展阅读。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教师可以将其他希腊神话故事融入其中,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前因后果穿成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让学生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手段,建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帮助学生迅速投入教学内容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阅读的教学工作中也适用这种教学手法。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课程初始就对所学的内容建立起大致的知识框架,同时,视频影像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

3.合理安排课堂互动环节,掌控教学节奏

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师生之间不断地去探讨和交流,教师要学会角色转换,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安排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时,可以安排三名学生在讲台上分别蒙住眼睛、带上耳机、捂住嘴巴,然后让他们去感受失去感官时的感受,通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海伦・凯勒的一生有多么艰难,她的精神有多可贵。在这样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也会更加投入到教师的讲解之中,对于文章内容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4.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篇10

一、在字、词、句、段教学中感悟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思想性较强、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课文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或反映文章中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句、段深入理解,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挑山工》一课的最后一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是课文的重点句,也是难点。要理解这个句子,得弄清它的含义。联系课文前面的叙述就会知道句子的“它”所指的是挑山工敢于登攀、永远进取的精神。理解了这个句子,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意识到当下的人们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进行赏读、品读,从这些句子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在课文内容中渗透道德情操

课文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优秀道德情操的课文不计其数,这些课文中渗透着大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乐于助人、诚信做人、文明礼貌、爱惜生命等。

如《王二小》《十里长街送总理》《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文中的思想道德观点正确,道德教育明显,爱憎分明,感染力极强,具有很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上课时,既要注重讲解课文的复杂字词和篇章结构,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深刻的思想内容,适时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理论观点和道德情操。又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如路途美、溪水美、岩洞美、石笋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美的词、句,体验语言文字的形象描写,把它们连成画面去加以想象,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秀丽,自然而然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道德情操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救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爱护动物是一种美德。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等,从而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做贡献,积极锻炼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写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培养道德情操。

四、在各种活动中延伸道德情操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形成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