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结构优化跨越式发展农业发展
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疆三次产业的发展总体水平不断的提高。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也按着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变化,新疆农业产值比重总体来讲是符合经济发展进程的,符合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即农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新疆第一产业产值在新疆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是35.8%,2009年为17.8%,下降了18个百分点。三十年来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不断地变化,比如1980年到1990年之间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首要地位,三次产业的顺序是一二三,改革开放刚开始的这个阶段,新疆工业和服务业还没有发达,所以农业对新疆生产总值中的地位高;1991年到1995年和2003年到现在位置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二三一,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9.5%;1995年到2003年的产业结构顺序是三二一。新疆产业结构的这种发展形式与新疆九十年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的发展,对外贸易带动仓储运输的发展为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出现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产业顺序就变动。
2. 农业内部产值结构
农业内部各部门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平衡,但各部门历年的产值发展趋势大体上不变。2010年新疆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产值超过其他三部门的两倍,其产值历年就在70%左右徘徊,波动幅度不大,这意味着,新疆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多年份不足2% ,发展缓慢;标志着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所占的份额还小。一般经济比较发达,农业结构良好的一些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但是新疆畜牧业历年都徘徊在25%左右,2002年达到28.20%,从此又开始下降,2006年降到21.40%。这不仅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又与有利发展新疆畜牧业的资源环境不对称。渔业产值比重历年基本维持在0.6%-0.8%,是因为新疆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主要来源是山雪融化而形成河流,新疆缺乏养渔咸水与场所。
3.新疆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新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地区农业内部各部门的差异很大。2009年新疆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266.793亿元。其次是喀什地区,产值为239.8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7.2234亿元;种植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产值为154. 3950亿元。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的种植业产值也超过100亿元以上,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3150亿元;林业产值最多的地区是喀什,产值为20. 1745亿元,最少的地区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920万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牧业产值最多,产值为101. 3766亿元,昌吉回族自治州占第二位,产值是85. 2977亿元。牧业产值最少的地区是克拉玛依,产值为2. 2653亿元;渔业产值各地区比较少,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产值超过一亿元,其他地区均未过亿元,产值最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渔业产值仅为188万元。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表现为各地区在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这正是新疆各区域差异性的最直接表现。
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协调 ,就业形势严峻
2009年新疆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是49:15:36,这就意味着新疆劳动力的大约一半集中于第一产业,在农村劳动人口中存在潜在失业的危险。由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和卫生事业水平低 ,信息业、金融保险等产业不适和我国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劳动力。而周边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到乡镇,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形式严峻。
2.农产品品种结构难以协调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配置协调的农产品结构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且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呈现多样性。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经济资源,而又不失为市场所需,这不能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社会化服务落后
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进行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尚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直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欠丰富等等,从而造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特征。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来源渠道窄、所收集信息的时效性差,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农民大多依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不能对农产品未来供求总量、供求结构以及价格变动等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把握,从而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果的农产品供给往往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存在偏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
三、优化新疆农业结构的建议
1.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深化镇、村集体企业产权的改革,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拓展外向型农业,链接“公司 +基地 +农户 ”“种养 +加工 +储运 +销售 ”等若干生产单元和生产环节,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农村小城镇的规划,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同时彻底摒弃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城市倾斜政策,建立城乡开放统一的大市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2.强化市场导向下的政府指导, 完善落实有关支农政策
深入分析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以发现 ,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民的弱势地位必然要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在政府指导下进行 ,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应坚持资源比较优势原则 ,制定出切合本地区发展状况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指导、引导区域内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制定农村和农业发展规划 ,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户自发和自愿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土地面积,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新疆农业系统存在着区域性特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同区域特色和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分工与专业化,降低农业产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在新疆,结合“一退三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
参考文献:
[1]吉晋慧:《关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 .3
篇2
>> 榆林市绿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园林苗圃现状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中学足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探讨 榆林市水管体制改革运行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初探 榆林市“城中村”拆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榆林市路边餐饮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榆林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襄阳市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体系在榆林市的施工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关于榆林市榆阳区羽毛球俱乐部发展现状与分析 榆林市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铁林,高天峰.神木:山旱地谷子和黑豆创全国高产纪录[EB/OL].(2009-10-14)[2014-07-20]..
[5] 张瑜,王慧.清涧创百亩旱地黑豆全国高产纪录[N].榆林日报,2012-11-13(1).
[6] 白世贵,刘惠琳,李宝明.榆林市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17-119.
篇3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3、关于重大科技专项或重大任务的建议说明;
4、相关研究成果与资料。
五、时间进度安排
战略研究时间进度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3月底前):确定战略研究专题,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战略研究专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组组长,成立专题组,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召开各专题开题报告会,下达任务书,启动研究工作。
篇4
关键词:卷帘机;设施农业;作用;前景
1设施农业项目发展的社会价值
发展设施农业项目,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集中管控,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处理。现代化农业最大的特征就是高产、优产,管理框架只有满足具体要求,才能真正保障和改善项目处理效果,才能确保农业发展结构符合实际需求,从而为整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农业项目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设施农业,一是能有效改变传统农业的落后和实效性,保证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元素的应用,形成现代化生产管控标准。二是在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传统农业的生产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三是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项目中的朝阳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2设施农业项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2.1设施农业项目的基本内涵
设施农业是利用机械设备来开展农业项目,农业产业结构中,生产设施和运维操作模型符合实际标准,且整体设施操作流程有标准化运行机制。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空气、土壤、湿度以及水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自然环境中不能完全满足不同项目的运行需求,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借助机械设备进行系统化管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整体管理结构和农业运行调整框架符合实际需求,此外,针对高效产出和项目运行维度进行集中处理,也是一种高产农业方式[1]。
2.2设施农业项目的基本运行模式
在农业发展项目中积极运行机械设备,能在提升整体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同时,保证管理层级结构和管控要求符合发展目标。塑料温室大棚是最具代表性的设施之一,主要应用在地覆膜项目中,且由基本的原始形态逐渐演化为塑料拱棚及日光温室等不同形态,能在提升整体产量的同时,建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型,在保证整体管控层级结构贴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构智能化温室大棚,达到整体种植结构和种植效果最优。
2.3设施农业项目的具体类型
在实际设施农业项目发展进程中,典型设施就是温室大棚,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手工农业到机械化农业的不同时代,真正实现了规模化和实用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运行维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维度能符合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农业责任制和中央农村政策发展进程中,相关项目管理人员针对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发展框架体系建立了新型设施农业发展模型,激发了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借助有效的机械设施在提升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运行模型,有效实现了经济收益项目[2]。塑料大棚以其质量轻、设备透光性强、价格低廉的特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相关项目负责人需要对整体管理结构进行精细化处理,才能提高整体农业产量。此外,温室大棚的塑料是采光保温材质,能就地取材,整体造价低廉,且搭建较为便捷,可以有效的防寒保温为农作物提供有效的生长环境,确保生产效益和整体优势得到有效缓解,借助整体管控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层级结构,保证设施农业项目的良性发展[3]。
3设施农业中卷帘机的应用价值分析
3.1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农业效果
在设施农业项目发展进程中,应用卷帘机不仅能有效节省卷帘时间,建构自动化的管控标准和运行维度,还能增加农作物的光照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产量和管理效果。在卷帘机投放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分析,确保管控模型能有效利用温室效应,真正提高整体农业管理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卷帘机是双层结构,人工顶棚利用卷帘机能有效模拟温室效应,确保在生产过程中,整体设施农业稳定且较人工卷帘温度高2~3℃。
3.2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劳动效率
只有真正建构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需求,才能有效保证农业产业有序发展。相同面积的土地,使用卷帘机的大棚在铺设和卷起操作上只需要5~10min,若是人工进行铺设,则需约2h[4]。同时,人工铺设至少需要2人或2人以上,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则需要更多的人进行项目铺设,若使用卷帘机,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不仅缩减了劳动强度,还提升了劳动效率。
3.3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劳动水平
在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操作就是要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管控模型,应用电力设备进行工艺操作,能有效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并且保证覆盖大棚结构能充分发挥其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整体项目的运行维度和管控效果[5]。农业产业中使用卷帘机,其整体操作非常简便,能在提升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工作实效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劳动条件。
3.4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能提升经济收益
对农民来说,经济收益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际工作项目开展过程中,利用卷帘机能保证整体工作环境和工作项目符合实际需求。首先,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不仅可以杀灭农作物中的病虫害,还能促进其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肥料。其次,可以有效节省工作时间及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种植成本,提高产量和经济收益,从根本上满足了整体经济需求。因此,卷帘机在设施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和综合治理[6]。
4设施农业中应用卷帘机的前景分析
预计在未来几年,卷帘机将受控于计算机,实现整体投放、工作全自动化,在保护整体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农作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7]。
篇5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国家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 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
篇6
关键词:五峰县;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8009)08-0077-08
1 五峰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属武陵山支脉,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的尾翼地带,全境皆为山区,东邻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鹤峰县、巴东县,南交湖南石门县,北毗长阳县。属于湖北宜昌市。
五峰是典型的农业型山区小县。历史上主要生产苞谷、黄豆、洋芋。短缺经济年代,曾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但终因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仍然是农业的主要品种。
五峰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盛产特产的地方。并有“中国茶叶之乡”的美称。共有特产资源11类160个品种,其中年产茶叶2800多吨,如“天麻剑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优茶多次荣获国内、国际金奖,以优良的内质享誉海内外;境内还盛产核桃、板栗、柿子、猕猴桃等土特产品。
随着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高,相继出现了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多种经营开始“由副转正”,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熏从“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传统大宗产品基本稳定,特色名优产品有较快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和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随着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该县农业正处于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转换时期。
2 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实施产业化的切入点把握不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传统的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已经基本实现了总量平衡,在丰年时还会出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产业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有些地方,一提产业化就是建大企业,大市场,大基地,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和市场分析失误。没能准确定位本地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践中造成产业化发展缓慢或的发展不起来。要使的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能够得到较高的农业利润。
(2)主导产业产品优势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
五峰县主导产业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规模和气候,造成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化现象,同时主导产业,产品不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开拓能力弱,竞争力差。就全县目前来将,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剑毫茶。长峡茶酒外,在县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产品为数极少。
(3)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这已成为制约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问题。目前该县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山山林业集团、长峡酒业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县仅有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没有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不足100万美元,仅占全市农产品出口额的1%。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产品格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时,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质量档次低,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受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制约,影响了农产品出口,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4)产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关系不完善。
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加销各环节连接松散,仅有少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多是市场买卖关系,即便签订收购合同,也是“带而不连”,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关系。产业化诸环节的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和行为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主题对产业化经营缺乏战略合作和长期预测。
(5)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
作为贫困山区,有些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导致整体农业产量经常出现仿佛。
3 加快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对策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综合效益。按照“纵抓龙头,系列延伸;横抓基地,规模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1)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培植规模化生产基地。
依据市场,资源和趣味优势,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激越化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要把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防到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上来。全县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药烟,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粮”的规划要求,建设采花茶叶经济带,牛庄湾潭药材经济带,长乐坪蔬菜经济带,仁和坪傅家堰养殖经济带,渔洋关五峰镇加工经济带。坚持以扩大面积。增加总量的外延调整为主向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内涵调整为主转变,努力压缩土地密集型传统产品,重点培育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名特优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产品不成规模的局面,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和聚集度,形成产业化格局。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凄切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扶力度。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五峰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规模一般偏小,难以发挥组织带动作用。五峰县要采取有力措施引进“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龙头企业,将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将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3)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①要积极开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开发,高薪聘请专家,建示范基地,买断技术等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开展紧密的科技合作。②要大力培植农业科技载体,建立科技示范园。通过建立1-2个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光,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园区,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员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带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挡升级。③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利用党成校等载体,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和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技术,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附和辐射能力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五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滞后。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农产品市场,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农户专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建立以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为重点,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流转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贸工农、产加销、种养加、农科教一体化经营。
(5)完善利益连接机智,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专家+法人+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题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践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三种机制。①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恰当处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农户双赢。②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采用合同,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和法律手段,严格约束各利益主题的经济行为。③风险保障机制。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在加工,流通环节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保障基金,用于调节天灾,减收之年农民收入和抵御市场风险。
篇7
研 究 生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 导 教 师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七、计划进度。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 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 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 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4.3.1 城市产业战略
4.3.2 城市休闲战略
4.3.3 城市文化战略
4.3.4 城市绿色战略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2] 陈友华, 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3] 储玉坤. 周建平.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4]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 刘翠明, 张峻. 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策探索, 2001, (5):42-43.
[8] 孙施文. 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7)
[9] 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院(系、所)领导签字
篇8
我国农业园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各地的各种形式农业园区的发展为当地的农业增产、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等带来的积极效应,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农业部部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立足不同的工作基础、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全国重点打造一批符合区域实际、发展理念超前、物质装备完善、科技水平先进、经营方式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成效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基于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广东省重要农业地区的江门,依据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和基础,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自2010年加快了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步伐。
一、江门现代市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全市建成各级农业园区17个,其中,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园区1个,县级农业园区10个。农业园区建设面积17.8万亩,涉及种植、养殖及加工等类型。
1、 江门市现代农业园区分布状况不均衡
江门行政区划包括三区四市,现代农业园区布局不均衡。园区数量和占地面积来看,开平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最快,园区数有9个,园区占地面积占江门总园区面积的81%,;其次是江门市新会区,园区数有4个,园区占地面积占总园区面积11.5%;恩平市有2个,鹤山市和江门市蓬江区各有一个园区。而在江门地区农业产值最高的台山还没有1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
2江门市现代农业园区类型多样,投资主体多元化
江门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特色,利用有力的园区发展政策支持,借助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品牌、市场、资金等优势。在农业园区组织形式上,有政府推动型的,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园区项目――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
省级的有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江门市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绿色有机设施农业核心技术示范园、新会区先进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园等农业园区,这些农业园区借组各级农业财政支持、当地政府积极引线搭桥,吸引各种农业投资力量,主要发展当地具有优势的种植业;有当地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如开平市裕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恩平基龙实业有限公司良种家禽养殖园区,主要采取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这些农业园区利用当地的农业优势和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以种养业或养殖型为主。
2、 以发展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为特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江门地区现代农业园区在规划之前就已明确了园区农业一定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摒弃传统农业重产量、轻生态的做法。通过园区规划及项目的实施,本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取得极大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进一步提高,如开平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在已有的蔬菜产业发展基础上,在开阳高速两侧建设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区,推行绿色有机的标准化生产。江门地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为市区及珠三角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粮、绿色肉、绿色菜、高档鱼、特色果”,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 现代农业园区经济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
作为江门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的现代农业园区,开平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自2010年建立以来,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畜禽产品、淡水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2012年开平粮食产量22.95万吨,较2009年的粮食产量增长了11.41%,水产品、肉类、蔬菜产量分别提高27.81%、11.61%、11.38%,养殖业发展的重点生猪肉类产量提高了17.85%。产量的增长带来产值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从2009年到2012年,开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7004元提高到10320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65。恩平基龙实业有限公司良种家禽养殖园,在该园区项目的带动下,当地养鸭、养鸡等家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园区年产值也有6000万元,带动农户1000多户,每户农户年均增收1700多元。
二、江门市农业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体制和机制问题(管理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
本地大部分现代农业园区是按照本地政府部门意图建立起的,其管理体制带有行政特色,园区信息沟通不畅,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园区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作,造成园区建设发展缓慢。并且在建设过程中,硬件建设多、软件建设少,尤其缺乏比较完善的、适合园区发展的管理经营机制建设。
2资金投入和园区土地流转问题(园区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园区发展资源约束问题)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足。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金融贷款和企业投资。如江门地区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中,除江门恩平基龙良种家禽养殖园区、开平健之源农业园外,其余园区均未得到过省级园区专项资金扶持。而由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高风险,很难吸引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资金投入不足,并且主要是将投入主要应用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上,在农业园区农业科技人才、市场经营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明显不足,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后劲不足。另外,现代农业园区用地问题日益彰显,由于土地的问题很容易造成政府和农民之间、企业和农民之间、政府和企业间的矛盾。有些农业园区为了实现园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需要土地增量,但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使得企业根本无能力解决,如基龙实业有限公司良种家禽养殖园区的凤山鸡场与民主家禽出口良种场,是经国家检验检疫部门批准的供港澳家禽注册饲养场,但由于受到活鸡出口配额的限制,该公司每年出口到香港的活鸡仅有1万多只,出口数量无法大量提升,销售容易受到市场价格的干扰,因此,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他们发展的方向。但是用地问题却使该项目难以实现。
4江门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化程度较低。
江门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规模较小,产业链处于初始阶段。产业链环越往下沉,产业发展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越明显。但目前本地的园区农业主要以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从事农业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的园区少之又少。由于大多数现代农业园区以政府投资为主,政企不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在园区真正建立起来,园区农业品牌建设意识不高,收益主要来自于生产简单加工,品牌附加值不高。
三、推动江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农业园区发展目标,准确定位
根据江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明确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园区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发展路径。发挥各地园区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相关农业技术变革的先导和示范效应,需建设一套完整的园区管理制度,以此促进园区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实现园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目标,园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如开平市合民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是江门、开平两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被引入到示范区后,示范区打造健康畜禽养殖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改变农户小规模分散的传统养殖方式,普及现代化生态养殖技术,深受养殖户的欢迎,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
篇9
关键词:区域物流;地区经济;江西省;对策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进行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的建设离不开物流的保障和支持,物流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个大背景下,江西应把握机会,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物流发展水平,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江西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一)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表现在提高区域经济活动效率的和水平,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二)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物流是实现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的必要因素,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大分工,促进区域市场活力,从而使之与区域经济相互协同,相互依赖。
三、江西省区域物流与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区域经济现状
1.工业增长明显。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的增长有利于政府增加税收,改进民生,加强基础性建设。2.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江西省粮食总产410.56亿斤,创历史新高。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区域物流现状
1.物流业发展迅速,涨幅较快。2012年,全省物流业发展迅速,社会物流总额为33856亿元,较上年增长27.6%,物流发展迅速。2.物流运行效率提高,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显著。3.企业物流现代化进程加快。江西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对物流需求明显增长,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企业纷纷加强物流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
(三)江西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物流信息化水平低,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物流在我国发展与研究时间较短,企业对现代化物流认识不强,物流运行方式比较传统,现代化水平落后,信息流通不畅,效率低下,导致企业物流运行成本较高,资源严重浪费,企业利润低下。
2.缺乏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作为新兴行业,对物流的引进与研究时间较短,政府、企业、个人对它的认识不强,由于物流是个低门槛行业,人员素质不一,从而造成中高端管理人才缺乏,造成招工难,难招工现象。
3.物流设施建设分散,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江西地处中部,多以山地地形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成果显著,当自身的地理环境导致基础设施难以形成一个网络,不能连成一个整体,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物流的发展,从而导致物流水平明显滞后周边省份。
4.物流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低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还不完善。
四、通过区域物流发展地区经济对策
(一)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推动物流科学与良性发展
1.政府要树立现代物流的意识,重视现代物流的作用。2.企业要增强物流现代化。物流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现代化的建设,物流企业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降低社会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促进社会分工,拉动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3.个人要摒弃旧的物流观念,正确认识物流。旧的物流观念已不适宜个人的发展,物流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个人在物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更好在物流行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二)利用区域物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1.利用区域物流有效改善我省农业产业结构。江西是农业生产大省,江西农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比较发达,但是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效率低下,产品运行不畅,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区域物流建设。
2.利用区域物流有效改善我省工业产业。良好的区域物流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创造很好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很好的保证工业的正常进行,产品的顺畅流通,促进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3.利用区域物流有效促进我省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我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还存在明显不足,物流还存在一些缺陷,保持良好的区域物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第三产业顺畅进行。
(三)加强物流基础性建设和人才建设
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江西高校较多,但对物流认识,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明显缺陷。因此,江西必须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和成就一批新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物流人才,为更好加快物流产业发展,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源源不穷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谢鹏,王健.试论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J]. 物流科技, 2006(10): 30-32.
[2] 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Vol28(6):115-123.
篇10
[关键词]广西;甘蔗产业;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44-03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和食糖生产中心,有“中国糖都”之称。广西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分土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及降雨量丰富,且糖料蔗生长与雨热同季。因此广西的甘蔗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优势。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部分地区摸索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主要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及服务社会化五个特征[1]。1988年,广西成为国务院重点开发建设的糖业生产基地,甘蔗产业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甘蔗产业化经营成果显著。自1992年以来,广西糖料蔗和食糖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我国食糖的有效供给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已成必然,对此,广西甘蔗继续积极向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然而在产业化进程中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机械化进程缓慢、制糖工业水平低、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巩固甘蔗产业的发展成果,确保产业做优做强,进一步研究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对推动广西甘蔗产业的安全及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1广西甘蔗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布局合理,因地制宜
广西制糖业集中于具有原料蔗资源优势的中南部地区,产业聚集度较高。“十一五”末期形成了“重点发展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糖料蔗生产优势区域;巩固发展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仍具生产优势的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河池、百色蔗区”的产业基本布局。同时,糖料蔗重点生产基地也在逐步建设中。区内13个年重点县(市、区)产糖科蔗达50万~100万吨,23个县(市、区)年产糖料蔗达100万~500万吨,江州区、兴宾区、扶绥县3个县(区)年产糖料蔗超过500万吨。
12发展稳定,贡献突出
从1992/1993年榨季至今,广西甘蔗的种植面积、总产,以及蔗糖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广西甘蔗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广西甘蔗产业在总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糖都”,为确保国家食糖供给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表显示,除2006/2007榨季外,广西蔗糖产量均占全国总产的60%以上,占据了全国食糖总产的半壁江山。其中,2006/2007榨季,广西产糖7086 万吨,由于制糖工艺流程的进步,全区的整体日榨生产能力由2005/2006榨季的455万吨/日提高到50万吨/日。2007/2008榨季,广西产糖 9372万吨,占全国食糖总产的6315%。2008/2009至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总产量、进厂入榨量及产糖量连续三年缩减,部分原因是连年遭遇不同形式的自然灾害。2011/2012、2012/2013榨季,广西产糖量较上个榨季均有增长。
13支柱地位明显
甘蔗产业不仅是广西传统支柱产业,还是其农业优势产业,对广西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甘蔗种植的有56个县(市、区),近2000万农民[2]。区内21个县一半的收入源自糖业税收,49个贫困县中有36个依靠甘蔗生产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2010/2011榨季,全区蔗农销售甘蔗收入27653亿元,同比增加386%,蔗款兑付率达100%。糖料蔗总产占全区主要经济作物总产的70%以上,商品率达到90%,制糖业的税收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1%以上。2010/2011榨季,制糖业利税总额创新高,达到11751亿元,同比增加3181%。
14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经济载体,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3-4]。目前,广西制糖企业已朝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区有33家制糖企业(集团),103家糖厂,制糖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总日榨蔗能力达6347万吨,其中日榨蔗能力超过1万吨的糖厂有23家。洋浦南华、南宁糖业等14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拥有66家糖厂,日榨能力达2996万吨,占全区总日榨能力的8439%。此外,广西糖业产品结构呈多样化:甘蔗可制成传统食糖类产品白砂糖和红糖,还有新产品原糖、低聚糖等;近年来,广西开始注重甘蔗产业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批下游产品。
2广西甘蔗产业化现存问题
农业产业化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加工、销售企业为依托,目标是实现产供销、农工贸的一体化经营。本文主要从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个方面来分析广西甘蔗产业化现存的问题。
21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广西甘蔗生产历年数次遭受霜冻、干旱和涝灾的影响。霜冻对甘蔗产糖量有着最大的影响,较大范围的霜冻天气一般于3~5年在广西蔗区出现。秋旱对甘蔗单产的影响最大,而广西甘蔗生产条件差,90%的甘蔗种植在红、黄壤旱坡地上。目前,全区蔗田的平均有效灌溉面积低于15%,而发达国家有灌溉能力的蔗田面积在50%~80%。2009/2010年榨季,广西蔗区遭受罕见干旱,造成食糖减产53万吨。蔗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蔗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甘蔗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生产机械化进程缓慢。目前,广西虽然已经掌握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本技术,然而甘蔗全程机械化的规模尚未得到推广,尤其是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没有突破[5]。除去数量不多的国营大型农场,其余大部分蔗田坡度较大、作物不连片、地块大小不一,并不具备生产机械化的地理条件,机械化还停留在试验、示范和推广的起步阶段。
22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制糖工业水平较低。与外国制糖企业相比,广西制糖企业的规模较小,制糖工业水平也相对落后。广西制糖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制糖工人人均年产糖10~20吨,与国外的200吨/年相比,相差甚远;区内日榨量为3000吨的制糖厂职工平均人数大于600人,用人是国外同规模制糖厂的3~10倍;制糖平均成本较高,比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高出600元/吨左右[6]。此外,制糖工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速度较慢,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远低于国际主要食糖出口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当前,广西甘蔗产业链较短,蔗糖产品主要作为原料出售,附加值低,缺乏高技术含量的下游产品。甘蔗制糖业的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白砂糖占所有产品的90%以上。先进国家制糖业实现糖料蔗“榨干吃净”,综合利用蔗渣、滤泥和废液等废弃物生产衍生品,其产值占据30%以上的总产值,广西与之相较,差距依然很大。如此,不仅制约了甘蔗产业发展,还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产生负面影响。
23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
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当前,广西甘蔗产业仍存在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尽管目前广西采取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价格机制,但是国内食糖生产不平衡,造成价格波动大[7]。制糖业的生产随着糖价进行调整,当糖价高,蔗农与制糖企业收益提高时,蔗农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增加投入,产糖量上升;相反,则缩小面积,减少投入,产糖量降低。糖价的升高促使生产规模扩大,进而又导致糖价下跌,如此循环反复。加上政府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国家食糖储备机制的缺失,蔗糖生产存在潜在的市场风险。
3加快广西甘蔗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广西甘蔗产业长期以来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才得以发展,依然属于弱质产业。争取获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提升广西甘蔗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宏观政策方面,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关税配额管理、国家食糖收储制度等产业政策;在资金扶持方面,包括对建设甘蔗生产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制糖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只有依赖国家和区政府增加对甘蔗产业化扶持,才能增强广西甘蔗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发展壮大。
32加快蔗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械化生产
调动国家和地方有关专项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糖料基地建设、节水农业等扶持资金,改善蔗区路渠、排灌设施等生产条件,重点解决水利资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水源等关键问题。不断增加对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甘蔗生产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当前的生产模式下,甘蔗生产机械化难以开展。只有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鼓励种蔗专业户对蔗地承包开发,将小块田地整合成连片的种植区,发挥大中型甘蔗种植机和收割机的作用,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引导甘蔗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减少劳动力需求,提高蔗农的经济收益。
33保障蔗农的利益,强化龙头企业与蔗农利益关联度
甘蔗产业依旧是弱势产业,蔗农为弱势群体,通过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联度,处理好工农利益的分配关系,保护蔗农的切身利益,让蔗农真正享受到甘蔗产业化的成果。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经济杠杆,进一步优化糖料蔗收购价格构成,继续推行政府指导价、最低收购保护价、蔗价与糖价联动二次结算等政策,确定蔗农利益的主体地位,稳定甘蔗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甘蔗生产基地的建设,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甘蔗产业链上的各链主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协调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以此确保甘蔗生产的顺利进行。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促使甘蔗生产契约化,龙头企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维护等方式为蔗农服务,利用订单将龙头企业与蔗农联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34提高制糖工业水平,延伸甘蔗产业链
其一,加快实现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制糖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实现高效节能,改进现有制糖及副产品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生产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同时,支持企业向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制糖业为主体,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其二,建立和发展糖业生态示范产业,支持食糖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综合利用蔗渣、糖蜜、滤泥等制糖废弃物,推动其向其他产品转化的研发,如蔗渣提取木糖醇,糖蜜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等。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甘蔗产业链,拓宽产业带,加快产业升级。
35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广西甘蔗社会化服务主要由农技部门和制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单一,无形之间加重了龙头企业的负担。首先,完善糖价监测预警体系,收集、分析并产业发展信息,同时,建立食糖收储制度,减少食糖价格波动给制糖企业及蔗农带来的利益损失。其次,创建甘蔗技术推广体系,充实甘蔗科技人才,鼓励民办、集体等技术服务组织的发展。在甘蔗生产优势区域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万亩高产示范片,并开展“素质工程”培训项目,重点组织蔗农学习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旨在提高蔗农的科技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喜武,郭庆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2):37-39
[2]葛兵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甘蔗糖业的产业创新――基于战略柔性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15-18
[3]张霞“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8-26
[4]赖作卿产业分化与企业成长――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32-40
[5]曾志强,袁成宇,区颖刚,等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9):196-199
- 上一篇:骨折病人护理问题
-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