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评价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教学评价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教学改革

现行地理学科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主要由考试成绩构成,以书面考试为基础,注重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若要实现“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有必要构建开放式考查的评价体系,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以达到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目标。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开放式考查的内容要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在不同学习阶段,依据学习内容确定开放式考查的内容。开放式考查内容的确定,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生多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自信心的提高。举个例子,在学习非洲时,非洲的贫瘠,特别是非洲儿童的贫困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有位学生问画反映贫穷非洲的图片能否作为地理成绩,他的作品是铅笔画,画面是一片沙漠边缘的草原,坐着一群睁大眼睛的饥饿的非洲孩子。表现了非洲的问题:土地沙化,生态恶劣,生活贫困。而这位作者是平时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但通过开放式考查,他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无形中激活了他学习的欲望和自信。而这就达到了考察的目的,这种方式为什么不可以作为成绩呢?多样化的评价不仅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渗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述评价内容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动手操作能力(绘制地图、小模型制作、制作CAI课件),收集、整理资料能力(手抄报或电脑报、填充图册),综合实践能力(撰写小论文、设计问卷调查表、地理演讲)。

二、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由单一的教师构成,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由权威的教师决定,而作为学习主体――学生不参与学习状况的任何评价。因此,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中缺乏多方的交流和理解,评价信度不高,具有片面性。开放式考查评价主体由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构成。这种评价模式具有全面性、互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制作“天气符号”的评价,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自评、互评、师评。具体做法:把收集到的制作归类摆放在学校展室进行评价。给学生分发评分表,给每件作品打分,包括自己的作品;教师为每件作品打分。然后,综合学生、教师的分数,评出优、良、达标、不达标四个等级。若学生对自己作品的等级不满意,可提出异议,由学生本人、科代表、老师协商解决。

三、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传统的评价是静态的,只注重结果。这种评价只有利于极少数适应考试测验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因此,开放式考查的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应给予学生多次的评价机会,例如:地理演讲的评价、填充图册的评价。地理演讲是教学活动中课前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按学号轮流进行,每节课1位学生演讲。演讲的内容要与地理有关,范围十分宽泛。若轮到某同学演讲时未准备好,可给下次机会或自己选择演讲时间;若某同学对自己的演讲不满意,可给机会重新演讲。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好方法。填充图册是地理学习的辅助内容,要求课堂上完成,但个别学生因层次差异,允许课后完成。并根据作业的质量评出优、良等等级。不交作业的同学可选择补救的措施,如:补交、课堂提问等。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地理审美情趣、关注国家环境与发展现状的情感等方面;同时还应具有了解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首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收集评价信息,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其次,可以设计一定的“地理问题解决”,通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评价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读“上帝存在吗”材料,谈谈你对牛顿寻找上帝的看法;读“托勒密的地心说”材料,说出你的观点。

五、实践、生活型评价

篇2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推广,人们对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认识从狭隘的“胡同”中走了出来,那种仅仅以“双基”落实为终极目标而忽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做法已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具有改革性的地理学习评价。

1. 实施多元化的地理学习评价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成就时,提出了多样的目标,尤其注意让学生配合现实的生活情境去运用地理知识,并且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每一项标准皆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从而鼓励学生知道和认识地理观念,利用地理探究之技能于人生中的决策。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评价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虽然是由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确定的,表达了课程编制者的意愿,带有主观的性质,但它却要受社会的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学生身心发居需要等客观因素所制约。在教学中对总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细化,以体现整体中的多元化。

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常规的地理学习评价包括:书面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等。按评价主体来划分的地理学习评价有:教师测评(上述的常规评价多属于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等。按学习内容归类可分为:“双基”地理学习评价、研究性地理学习评价、任务型地理学习评价、体验型地理学习评价、表达式地理学习评价等。按地点划分的地理学习评价有:课堂学习评价、实地考察评价、网络信息活动评价等。从学习成果来考虑,评价的形式更是琳琅满目:地理墙报、地理论文、地理摄影、地理录像、地理标本、地理学具等等。

2. 高中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学习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进步和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价,也是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其基本特征有:

2.1 从“表面到本质”的深刻评价。评价关注地理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生的内在潜力。从地理知识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层面上进行深刻而全面地评价,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

2.2 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评价。评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抽象内容具体化,通过具体的活动或采用具体的评价方式,增强可实施性和有效性。

2.3 从“过程到结果”的评价。评价着力于学生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完美与发展。变评价为动态的过程评价与静态的结果评价相结合,增强综合性。

2.4 从“单一到多元”的客观评价。评价中综合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减弱定性评价中的个体主观性,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 高中地理学习评价的实施步骤

3.1 确定评价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地理学习评价要求可知,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和态度、价值观与自我意识的评价两个方面。在进行评价时,每一方面的内容又问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小范围的评价内容。

3.2 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评价方式。(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①对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评价,可选择图像形式的工具就学生当前所学知识记忆和理解水平的评价,采用图像形式的评价工具,直观、省时、方便,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适合于课堂上进行当堂评价。这些方式包括:示意图、知识结构图、空缺提纲、循环图等。②对分析与批判思维技能的评价,可选择表格形式的工具该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对现有观点的分析,从中表明白己的态度和立场。包括分类表格、正反辩论表格、关系对比表格等。③对综合与批判思维技能的评价,可选择附录形式的工具该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强调过程,可采用附录式评价工具。这类工具可以清晰地展现学生的推理和思维过程,有助于评价。如内涵拓展、注释性档案袋等。④对研究与解决间题能力的评价,可选择答题形式的工具该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从现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能否敏锐地洞察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问题认知任务、原理题目以及问题解决录等。⑤对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可选择活动形式的工具该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活动形式给予学生较多的发挥空间。提供知识运用的舞台。自助课、应用反馈卡、项目规划等都是较好的工具。

(2)对情感、价值观与自我意识的评价。①对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可选择记录形式的工具。该评价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抽象性强。可选用判断解释记录、民意调查记录等工具。民意调查记录:只需要对态度进行评价时,可用该工具。教师提出某一观点,学生举手表明态度,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对全部学生的态度作一个初步了解。②对自我意识的评价,可选择学生自主式工具。新课程中十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一些自主行为来进行评价。宜采用自我鉴定表、自我创新表、自我发展表等。自我鉴定表:通过一个阶段的地理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地理学习自我鉴定表,表中内容可以包括: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鉴定。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定位,从中获得学生自我意识的信息。

上面所列举的评价工具,只是众多评价工具中的少数几种,仅供参考。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个地理内容都必须根据这些评价工具去一一评价,可根据不同内容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评价工具。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46―01

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作用,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高教学实效。

一、教学状况评价

1. 学生预习情况评价。即教师在授课前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预习任务,上课时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重点在于指出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加以适时的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获得别样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比教师“满堂灌”好得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所学知识能否熟练运用、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等。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也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合作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地选择探究课题、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而且能够促使教师发现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学习小组自我评价。即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节课中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并在小组内进行自评与互评,组长负责记录评价结果。

5. 教师总结评价。即教师在学习小组评价的基础上,从“发现学生闪光点”、“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原则出发,对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学习小组和成员予以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学习小组及成员则予以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注意事项,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其间,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应灵活多样。

6. 量化评价。即教师对上述多种评价结果进行量化管理,以此作为学期和学年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依据。

二、作业评价

1. 课前讲评。即在上课前,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内容主要包括:表扬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并念评语;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深入讲解一些学生容易做错的习题。

2. 采取优、良、中的作业评价方式。即在学生作业评价中,不设立“差”这个等级,而是采用优、良、中的评价方式及适当的评语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作业完成质量不佳的学生,则及时了解情况,并予以引导、鼓励。

三、考试评价

1. 概括评价。即教师对考试情况进行简要讲评,使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白问题所在,并概括说明考试的目的和主旨,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出题方式,为进行试卷分析打好基础。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对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问题答疑。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1.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2.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地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董满超,栗洁玲,黄莉敏.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以人教版“必修1”中“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3:6-10.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不相协调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当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随之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教师、学生、教材协调发展的教学评价新体系,不但要重视学生结果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从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表面现象,流于形式,没有将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二)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不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严重制约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三)地理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要想实现地理教育教学的进步与飞跃,必须要有教育理论作指导,而当前的教学情况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理论做支撑,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有的教师不能把握地理教学广度与深度,难以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造成了地理教学的盲目性,不利于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会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且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和实践没有多大关系,使得地理知识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地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同时发展个性。

1.重视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实施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现当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和特点,自主写地理调查报告,同时还能让学生自主收集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信息等,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之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文明旅游》这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在谈谈看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内容不同,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初中地理主要描述了地理景观,而高职地理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积极思考,掌握更多有效的地理学习方式,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按照学案自主预习,学生自己提出观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研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以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发言,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之上,通过学生发言引起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和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灵活多变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广阔的自然天地和人文景观,很多知识有着直观性和趣味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其中包括挂图、多媒体设备、幻灯片等,还可以发动学生自主设计切实可行的学具,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

团结就是力量,每一个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和组内其它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成长提高。另外,教研组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制定相关的教研制度,如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制度,使每一个教师的能力都能得到不断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地理教学的特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教学手段,突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完美地渗透到实践中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会求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宣霖.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大观周刊,2011(47).

[2]何玉红.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课堂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2).

[3]陈继文.新课程下地理有效教学途径初探[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3).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参与式教学;地理思维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学习中以参与行为为基础,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仍需完善,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中学生思想活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这是中学生学习地理有利的一面。但中学生也存在思想不集中,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问题,这是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难点。教学改革中重点强调高中地理的探究性,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但部分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依然没有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难度较大,概念知识点琐碎且抽象,很多学生便打退堂鼓,学习积极性逐渐消退。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概述及其作用

这种教学方式借助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思维;通过教师引导与团队合作挖掘知识内涵,加深学生理解;通过系统总结与诊断评价,构建认知体系巩固学生知识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除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作用还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第一,实现多变互助。教师借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创建出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可以将自己思想与感受自由表达出来,倾听他人的学习经验。同时还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有效改善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环境。第二,兼顾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也是学生地理成绩差别的原因所在。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则可有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培养地理思维。地理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方法可强化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教师设计地理情境,完成分组后要求每个小组拿出解决方案,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第一,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组织基础是合作小组,教师建设合作学习小组时,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确保学习小组建设的合理性,通常每个小组为4~5人,这样可确保合作学习中每个组员都可以得到发言机会。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小组较多,教师可以将相邻的小组合并成大组,确保合作学习的效果。第二,明确小组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任务时,要确保任务的科学合理性,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确保任务质量:①全面研究高中地理教材、现有教学资源、教学目标与任务、新旧知识衔接等内容后,结合任务设计基本框架结构,通过学习任务将教学重点与学习目标完全体现出现;②搜集优秀的高中地理教案资源,参照后结合自己基本框架结构明确任务内容;③整合与改建优秀教学资源,完成基本框架中核心内容具体设计,在设计“学习过程”各环节的时候,要明确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要逐渐深入,通过问题推进教学。第三,开展小组竞争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高中地理教师可结合小组学习任务,引导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相当的试卷,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各小组选择一份,通过合作作答的方式使各小组成员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最后根据正确率与答题时间判定胜利者。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第四,教师主导性与评价。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学生自身学识与知识水平有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各类困难,无法独立完成整个学习活动,教师要在学生疑惑与理解不全时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此外,教师还要创新评价机制,有机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深化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当组长完成结果汇报后,教师综合点评各组员对小组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参与式教学法不断融入教育领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教师应不断打破传统教育方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霍苗 单位:锡林浩特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延福.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6(47):135-136.

[2]沈验云.浅析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现代农村科技,2016(20):67-68.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开放性;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66-02

一、发散性与开放性问题的选择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对学生提问时,可以选取难度适当、具有开放性与发散性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如何选择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意见。

1.深入挖掘教材。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供深入拓展的内容有很多,从教材中找灵感进行提问,要求教学者必须充分熟悉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达到这一水平,高中地理教学者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就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充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者提问的素材,例如在讲解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相关的知识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识记部分进行标注,然后课后背诵,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我在进行这一段内容的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材料,思考“我国要怎样处理人口问题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与思考的角度,如此一来,国策在学生脑中是具体的、全面的、立体的,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2.时时关心热点话题。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谈理论,不问生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越来越少,而与社会相关的综合性探究类题目越来越多,这就给高中地理教学者提供了一个教学方向,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仅仅着眼于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因此,我们地理教师要更关注社会的发展,并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政策、社会的动态,从思考实际问题中理解地理这门学科的真谛。

3.就地取材。地理教学可以在课堂内外共同进行。课内,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题目;课外,让学生选取生活中有地理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此能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让学生对城市中的某一个区域中有污染物产生的工厂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对工厂地理位置选择的建议,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实际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训练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开放式教学的指导原则

1.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师生交流。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不仅仅是单向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积极与教师进行观点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动者。教学者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交流,敢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地理学习抱有更大的热情。

2.建立合理开放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是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的直接手段,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要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评价机制,力求做到准确合理。其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同学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无论是学生回答错了问题还是做错了事,教师都要以鼓励为主,减少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加富有积极性。其二,教学者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评价,例如,对于在课堂中有良好表现,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要在评价中侧重鼓励其进行新的挑战;而对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还欠佳的学生则要给予充分地关注与鼓励,对他们要进行闪光点的发掘,给他们积极、正面的评价,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地理的信心,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其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将部分评价权转交给其他学生,在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引发别的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循循善诱,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例如,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风向图,画完之后问其他学生:“你认为他画得对吗?”又如,向一个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之后问其他学生:“他说得准确吗?你们认为还有没有可以补充的地方?”等等。诸如此类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总之,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供深入拓展的内容有很多,从教材中找灵感,进行提问,要求教学者必须充分熟悉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达到这一水平,高中地理教学者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就要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充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正确.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2010,(11).

篇8

关键字:初高中地理教学;差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积极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而面对当今教育需要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归宿等要求,信息技术至关重要,从文中具体论述。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高中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在进行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难以用板画形式表达,主要应用的是课本插图、地图册和挂图,这样难以做到把地图叠加或拆分,这种地图展示法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缺点,难以达到地理空间分析的要求。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辅教手段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成为新时期开展教改探索的首选方式,它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但值得指出的是,CAI仅仅是“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而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因为以我们现有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考查中均还不允许淡化教材,相反,是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来强化教材,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表示法不是计算机或其他媒体可完全取代的。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探索属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来促进地理教学的教改模式,而不是寻求一种替代教材的全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因而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扩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展教学资源的来源;二是扩展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三是扩展教学资源的内涵。扩展教学资源的来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诸如计算机、网络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查询、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往的教学常常依赖于印刷型教材资源,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可以来自于多种渠道。比如,可以来源于电视节目,可以来源于互联网络的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网络讨论、虚拟实验信息等等。

扩展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教学资源的表征与呈现可以突破传统常用的文字方式,而是以动画、音视频、图片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加以表现,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呈现时机与方式(比如以非线性方式来呈现,更加符合学生的非线性思维)更好地呈现教学资源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扩展教学资源的内涵是指可以通过动画或虚拟实验等方式有效地表现原理性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原理性知识更为系统地加以呈现与拓展,让学生不仅可以感知学习内容,也可以体会内容中蕴含的原理。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常常借助课后习题以及试卷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环节的引入可以变革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与方式,更为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学档等方式来收集、整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材料,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从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向兼顾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以便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评价信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制作试卷的工具软件制作试卷,可以制作在线试卷,可以通过电子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判,通过 Excel等工具记录、分析学生的成绩。

3.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成功导入新课

篇10

【关键词】:会考 素质教育 命题计划

通过会考命题,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是教研员不可回避的一 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的实践,总结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二、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