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前景

篇1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健体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的整体素质在素质教育中便具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步改善,教师几乎都具备硕、博士学位,应该说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仅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只可以培养出专业能力较高的专才,培养不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要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还需要具备更加优秀的素质。我认为高校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科研素质外,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在整个教师素质中占主导地位。它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强烈的事业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

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敬业爱岗精神。教师要用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无数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2.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的素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健康心理教育就成为应有之义,高校教师就是这一教育过程的主导。

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本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没有健康心理状态的教师,就教不出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拥有宽容的心态,克服心理偏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原谅学生的过错,很好地破译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也应有正确的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消极影响的方法,绝不将个人的不幸转嫁给学生,将自己的积怨发泄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事实上的不公也会牵扯到教师。这样,教师更应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始终将思考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永远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每天都快快乐乐。比如我经常会在课间把自己感悟到具有哲理性的东西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当然我也会用一个恰当的角度把自己经历的挫折和面对的困难告诉学生,进而激励学生要珍惜光阴、好好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才会很好地战胜明天的困难。从学生回馈的信息来看,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理性思维的培养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人文科学和哲学素质

人文科学知识是理工科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方面。可能有人会觉得,对于搞理工科的,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这些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在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上具有指导性意义,是方法论、认识论上的功底,有时还是新思想和创新的源泉。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不仅是本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大家”。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如此,他是两弹一星的总设计师,是大科学的战略家和组织家,熟知科学技术总体发展的规律,善于协调各方的关系,能合理地组织安排科学工程的各个环节。

人文知识、哲学思想对搞大科学很重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很重要。在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实验设计和数我就给学生渗透一些哲学思想,让学生知道不仅在做事情时要抓主要矛盾,在科学分析推导中也要抓住主要矛盾。为了加深这种思维理念,我又给学生引申了一个问题:如果让大家给土豆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怎么考虑土豆的成分?很多学生都知道土豆中含有多种成分,感觉到给土豆建立数学模型很难。我提示学生土豆中虽然物质成分很多,但大约70%的成分是水后,很快就有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把土豆的成分看成水,建立统一的数学模型,这其实也是一个矛盾的主要性问题在科学中的应用。这两个问题由简到深,由课内到课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哲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除了要传播专业知识外,同时也要管理好课堂秩序。科学地管理好课堂秩序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面对违纪现象,既不能不管,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严厉地批评,而是应该给学生们灌输一些正确的人生理念,以理服人,让学生明白,老师维护课堂纪律是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让学生知道他们也是“职业运动员”,自觉学习是他们的职业。比如面对众多迟到现象,学生的理由都很充分,夏天因为太热,晚上睡不着;冬天因为太冷,早上起不来。我告诉学生,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结果,那他一定会成功,如果只喜欢找原因,那他就不可能成功。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进而养成按时上课的好习惯。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术功底是根本,人文修养是灵魂,再加上适当的教学方法来铺垫,专业课程就会含有丰满的人文精神。

4.教学艺术化素质

高校教师必须懂得教育学理论,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尽力成为一名教育学专家。否则,就会出现满肚子的知识不知如何教给学生的尴尬局面。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感觉理工科的课程很枯燥,都是一些定理、公式和实验。面对这个问题,我告诉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定理、公式和实验。一首流行歌曲、一件时装大家都会喜欢,因为它美,其实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美,是无法与那些定理、公式和实验相比的。试想,一个定理的发现,一个公式的证明,一个实验的设计,都可能是一个科学家或几个科学家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的成果,甚至是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包含了伟大的智慧、深层次的美,必须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的态度来学习。学生都很认同这个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来比拟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让问题简单化。比如在RC电路的暂态分析中,RC电路在换路前处于一种稳态,换路后电路也会趋于另一种稳态,两种稳态之间有一个过渡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换路瞬间就能完成的,因为电容是储能元件,而能量是不能跃变的,这个过渡过程的时间是与时间常数τ(τ=RC)有关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可以举一个学生很熟悉的例子。下课是一种稳态,学生可以自由活动,谈笑风生;上课是另一种稳态,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上课铃声一响,教室的学生就会由下课的稳态变成上课的稳态,这两种稳态之间是有一定过渡时间的,当然希望这个时间越短越好,影响这个时间的因素很多(这里认为学生都很自觉),但最主要的是与学生的人数有关。这个例子虽然不是十分恰当,但通过它却很容易让学生明白RC电路过渡过程的问题。其实世界上很多问题从本质层面上看都有相似性,很多复杂的科学问题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比拟,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准备一些“包袱”,设计一些“陷阱”,一节课让学生开心一两次,减轻学生的听课疲劳,延长学生的兴奋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能力。这样,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复杂事物就会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问题的难度,加大感官刺激,从而提高参与程度。

5.创新素质

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3]时任德国总理赫尔佐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反复强调:“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未来市场上的位置,取决于其人才素质和如何有效地推进创新。”[4]目前,我国在整体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创新人才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富于创造性,敢于开拓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重复,一年又一年地上课、复习和考试。新世纪的教师,人人都应努力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想“为什么”,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这个定理、这个公式是怎么想出来的,我能否独立想出来?这个定理或公式有什么用处,能否找到新的应用?这个定理和公式有什么缺点,应该怎样改进?引导学生猜想、思考、创新,使整个课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出;鼓励学生发言,鼓励课堂上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也可以留下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分成小组来自行解决,然后将解决答案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难点、收获和体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又可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的正确与错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所以,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当先生,必须先当学生”。在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里,教师接受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知识,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梁诸英.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2.

[2]周远清,季羡林等.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龚花萍,杨选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J].科技广场,2006,(10):77-79.

[4]许倩,白林,朱艳.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J].求实,2003,(6):262-263.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素质教育 情景教学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42-02

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具有思维严谨、高度抽象性与广泛应用性等特点,是其他许多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分强调用以应试的学科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实施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中,如何让学生们掌握数学的真谛,教会学生学会求知、探索、思考、创新,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 高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高中数学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目标单一

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为目标,包括基础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其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尽管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双基”、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但事实上,用以应试的学科知识和数学技能仍然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目标,数学教育所应有的育人功能难以得到全面实现。

1.2 教学方式传统,创新性不强

现阶段,高中数学“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仍占主要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只是机械化地跟随老师学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难以激起创新的热情。另外,部分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严格性、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不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3 忽略了思维的形成过程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直接传授现成知识结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将教材视为一种权威,忽视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提出和形成过程,很少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数学想象和对现成结论进行推广和反驳,缺乏质疑和批判意识,这些本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育的模式方法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交流,本文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把方法和结论教给学生,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探索、质疑,要重视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改变对问题的认识,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解决问题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实行情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下,教师能否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是点燃学生智慧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如,若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连接不清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作图、运算、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新的概念、公式、定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直观、趣味性较强,最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学生更倾向于主观接受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2 开展趣味、多元化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将语文上的一些技巧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学术知识穿去,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对教师所讲的东西还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记忆,从而课堂效率也会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课堂上开展趣味教学,平时作业除了解题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做模型,进行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史,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思想、经历,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2.3 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

首先,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把定义教给学生,忽视其形成过程,学生将会难以理解和掌握,更难以应用,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数学概念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而来,有其实际背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可由实际引入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次,重视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推导过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定理、公式、法则理解地更深刻,又可以使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然后,重视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总结、归纳。概括是将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联合起来考察,概括能力是形成正确结论的主要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应用能力。例如,在讲完线面垂直判定后,让学生总结归纳证明线面垂直的几种方法,总结在具体题目中应该用哪种方法来完成题目的证明,然后通过例题的选讲,让学生明白要善于根据题目条件的变化灵活地选择具体的证明方法,证明要以简便快捷为好,不要重复书写繁琐的证明过程。

2.4 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维定势是形成思维活动的一个必然结果,但长时间受思维定式影响,容易造成束缚,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给每一个同学都创造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将学生创造性与灵活性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

创新不是单纯理解为完成多少项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更应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去探索、领悟到对于它本身来说是以前未曾认识的规律,或掌握某种以前从未掌握的方法,或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生活中,逐步形成独立发现规律或掌握新的方法的心理倾向,并形成积极的而不是墨守成规的探索精神。例如,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化成数学模型,再运用基本的数学技能(如高中阶段的体积公式、统计概率等)解决,许多现实应用型问题旨在让学生将数学原理学会运用、学会实践,教育者的工作便是把更贴近生活的应用问题添加到数学教学当中,着眼于培养创造力、提高数学兴趣,激发其独立思考。

2.5 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开展素质教育的素质,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逐步完善自己,跟上社会的发展,认真学习先进的素质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运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3 结语

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上,不能搭素质教育的台、唱应试教育的戏,而是要结合数学本身固有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吉华.实施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2] 王晗.高中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理念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213-214.

[3] 蔡志丹,王崇阳.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24.

[4] 郭蕤.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58.

[5] 陈亚琼.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策略[J].成功(教育),2013(10):219.

篇3

摘要: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崭新历史时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学的需要,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才能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 新课程教育

1、教师要钻研教材,领会教学目标和内容

至今为止,初中地理课程展开教学的主要依据还是教材,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演绎出不同的东西,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吸收知识的不同。由此可见,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演绎程度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极为重大。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每年的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和编排上都会有细微的变化,每隔几年就会有重大的调整。虽然说是换汤不换药,知识的内容还是大体一致,但是这都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变化。在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随着教材的变化和匹配的教学参考书的指导思想针对性展开教学,但是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是一种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重复行为,认为知识内容并没有本质的更新,甚至以“老教师”自居,忽视了对教材自身的研读和新指导思想的领会。笔者认为,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先当学生,再当老师,自己先把要讲授的内容真正学懂、吃透,例如现在的教材中配了很多插图,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生动地看懂地理现象,从而掌握知识,教师要真正将这一变化在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来,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专门组织活动课或实验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除了上述这些,在钻研教材过程中,备课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在备课中,教师可以让其他教师旁听或者自己模拟试讲,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正式上课时争取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结合教材的变化,教师在板书、授课内容等环节也要加以变化,以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本身的特征。

2、要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开展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地理课程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去,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应用。

在分析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后,教师在新学期伊始前,都要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不能以老教师自居,思想上有麻痹大意。因为每年教材中的内容都会有小幅修改和变动,教师必须参透其中的主线,自己先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好备课工作。在课时计划上,要提前标注清楚教学的进程,并在模拟教学中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依据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实际特点,针对性开展教学。要做到为人师表,语言表达得体,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配合学校共同做好育人的工作。同时,还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习成绩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学习物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

除了上述这些,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学习提高。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这一点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心中知识的灯塔和海洋,教师自身更没有理由落后于时代。这是现代教育对新时期教师的要求,更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如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PPT课件制作等,教师都要学着慢慢掌握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3、构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

新课标反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教师应该做好的角色是配合学生完成好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事实上,作为地理这样一门研究性学科,笔者认为,这样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这里应用正是恰如其分。

为了真正达到这样理想的课堂教学氛围,保证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在最初接新班开始教学活动时就培养和引导学生。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尊重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心中往往都是以博学的长者和严肃的智者的形象出现。因此,学生的思维还有一个过程需要调整。教师要主动放低姿态,在向学生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博学姿态的同时,主动向学生示好,表示愿意与学生以朋友的姿态相处。这样,通过几次有效沟通,让学生多尝试,“破冰”的过程一旦完成,在以后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就如履平川,轻松写意。与学生成为朋友是构建师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的第一步。学生敢说话了,心情放松和愉快了,精气神自然就好,就更容易进入教师设定好的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从而吸收和掌握知识。

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结合自身的教学艺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导语启发学生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踊跃发言,并逐步教会学生最为科学的回答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用符合逻辑的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争取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己的实验分析去解决问题,收获知识。在这个过程最后,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点评,对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依据他们的认知范围和知识能力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激励他们在今后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物理课程充满兴趣。

教师如果带领学生真正将课堂气氛点燃,让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愉快,最终在考试和各类知识竞赛中学生都能脱颖而出,这就说明全新的课堂模式构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4、结论及建议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很多教师也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道路上,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任务的教师们还任重而道远。随着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相信课程的春天已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1]孙家镇,钟作慈.地理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联合工商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教育 教学改革

中学教育是人才塑造的重要阶段,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身心养成。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初中教育并没有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意义。[1]

一、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今后的前进空间进行相对精准的、不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后,运用教育、环境氛围等因素对于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将有利用价值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同时完善其精神修养。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代社会,寻求途径提升初中生的质素已经被相关的教育单位摆在重要的位置,而这也是初中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契机。

二、初中素质教育的弊病

(一)理念滞后

身处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中,初中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其主要显现在三个部分:

1.课本内容老化

目前的初中课本知识和观念比较的落后,没有与时俱进的内容,在创新这一部分没有突破;

2.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影响,部分的老师还是把自己看做课堂的主体,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一味的概述知识点,忽略了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这一重要信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求知意识,不能一直在进行灌输式的教学;

3.学习空间封闭

多半的初中工作人员都只关注到学校里面的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没有和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结合到一起,这样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空间,极大的压抑了学生本身的成长。

(二)教学手段滞后

从前的教学手段都是将课堂的内容作为整节课要理顺的思路,没有额外的辅助方式,缺乏互动讨论的教学是不全面的,也不会是高效的,长时间这样进行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意识以及合作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此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过程中,出于应试的考虑,多数老师只是着眼于教学大纲里面的既定内容,没有多做课外的延伸和拓展,学生理解知识也就只是为了考试,不够全面深刻。同时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关注考试的科目,所以对其他科目的时间进行缩短甚至停课,学生没有放松身心的音乐、也缺乏美术陶冶,综合能力明显不足。

三、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理念积极化

如果想要在教学改革中有好的发展,一定要从观念上进行突破。首先一定是老师摆正自己在教学中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即学生才是教学中心,要时时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就是转换以概述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要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创新意识,积极的面对学习的过程。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以及浓郁的校园文化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旦老师与学生拥有了有益于综合教育的教学环境,初中的教学改革才能有发挥空间,有所成效。至于具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是在教学硬件以及软实力都要进行投入,校容和校貌、教学设备、规章制度、校风建设、价值观等等,都要抓起来。

(三)教学模式突破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不是单一为了应对考试,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初中是思维模式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一定要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受益终身的教学培养。可以从两部分做突破,一是重视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随着时展,教学的资源不再是单一的课本、习题册,而是更多地依靠高科技、新型的媒体设备,一些课本里面的知识由于内容陈旧已经没有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需求,适应学生的求知需要。而与之相关的很多内容通过网络平台都可以找到,教师可以多尝试一些视频资源也可以采用播放演讲等方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兴奋意识,愿意跟随教师的节奏,这样课堂氛围良好,效果自然也会满意。二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学习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课程的细化,不能单一教学模式,要划出层次:基础-延伸-自主探索,充分将教材中的内容吃透,最后能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所领会到的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喂食”。[2]

(四)提升师资实力

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起着指引和组织的重要意义,教师教学理解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打造具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才能保障教学改革的稳健落实。学校的教师如果有家庭困难的,学校一定要协助解决,譬如工资的调整或者其他福利待遇,教师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心态下,才能全情投入。因为都是相互的,教师精神饱满学生自然也会被带动,同时要多制造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进修学习不断提升教学品质,年轻的教师学习新的知识相对比较快,而且还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再讲解给学生,这样最新鲜的元素融合进课堂,一定会为教学增色许多。同时让一些年长的老教师学习新的教学资源和教辅手段,通过学习新的教学手段,让老教师能够适应现代课堂的需求也不至于被时代淘汰。除此之外还要对全校的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这样避免了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心理。及时发现问题以此保证教学最优化。[3]

(五)健全教学评估体系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的教学改革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勇敢的突破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观,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要综合德智体美劳全面进行考量,要做到客观综合的评估。[4]

结语:

素质教育是在不断的探索、落实以及改革中前进的,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其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特征。初中教育无论是对于基本的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时代所需,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何绍勇.打造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高端平台[J].教育科学论坛,2012(06).

[2]王旭彤.找寻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的最佳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3(02).

篇5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素质教育 路径

在上世纪末,前副总理李岚清曾在一个会议报告中这样讲过:“对于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在机遇中有更大的发展,其关键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而是人。人的素质,人才的培养。我国人口的素质提高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跟我们国家竞争。如果我们不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很好提高我们国民素质的话,那就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可能是一个十分沉重的包袱。”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一件大事,应该予以重视。国家的振兴,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都需要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提高国民素质不能简单地看学历和文凭。学历,只表示接受教育的经历,文凭也只是代表知识的程度。一个人的素质是包含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思维素质、创新素质等,学历文凭至多只能代表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盯在学历文凭上,更要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注意从幼儿时期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好子女就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而且是作为一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素质教育应该从幼儿教育抓起。笔者就如何利用多元化路径进行学前素质教育谈些体会。

一、开展学前素质教育必须要从改变教育观念入手

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面向幼儿,而面向幼儿首先必须要热爱幼儿。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对幼儿心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一生。因此,此时的素质教育应坚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智力、能力及环境条件制定教育目标,使幼儿能量力而行,在愉快和自信中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利用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并以此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幼儿的独特性,创设多样的环境和活动条件,给幼儿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使幼儿通过自身实践活动积累有关经验和感性认识,提高表述、观察、分析、综合各类知识的能力。

因为在幼儿素质教育中丰富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学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具有把宏观的教育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并将各项活动目标通过活动落实到教育之中去的实际操控能力。另外,幼儿学前教育是为幼儿将来走向社会打基础,是为了教会幼儿学习、生活和处理一般问题的方法,即是为了“授之以渔”,因此,学前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和社会行为方式,使幼儿自然、自主、自觉地参与、进入社会行为角色,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进而学会评判是非、评判善恶。所以,教育在指导幼儿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幼儿个体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初步达到塑造幼儿健康的人生观的目的,体现幼儿学前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利用学前音乐的多元途径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生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情感,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音乐带来的宽松气氛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幼儿有可能大胆表现,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提供了机会。如(当幼儿勇敢做出自己创编的舞蹈动作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利用区角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例如,我们在教室建立音乐角创设了一个小舞台,并提供了一些自制的打击乐器等道具,让幼儿在其中自由放松地表演,激发胆小的幼儿的表现欲望;也可进行小记者采访、小主持人活动,让每个幼儿轮流主持节目,进行采访,教师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幼儿表现的机会多了,胆子也会大起来,逐渐就会自信起来。

四、利用学前体育的多元途径培养幼儿的体能

学前体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的影响和家长的帮助下所进行的简单的活动,主要手段是游戏,目的是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培养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思维的敏捷等。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强迫孩子学习,增加与孩子游戏和玩耍的次数,使孩子能够在玩中学,在玩中乐,真正做到在玩中锻炼身体,在玩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幼儿的情绪,发挥幼儿肌体的高效工作能力,尽量避免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尤其要让“学困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自身的价值。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正确引导,幼儿对体育课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也会越来越深刻,这些“学困生”也将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化。

篇6

关键词:新环境 幼儿教育 研究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地点,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存在部分误区和弊端。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来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幼儿教育中的几点探索,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是基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幼儿动作的内化形成以及新概念的生成,都依赖于儿童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幼儿的教育重点应放在环境的创设上,努力创建多元化、多样式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的良好发展与成长提供自由的探索空间。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知。作为幼儿教师,应经常组织评选“好孩子”、“好宝宝”的教学活动,通过文明班级和优秀宝宝的评选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创建相应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明白浅显的道理,从而形成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二、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打破班级与年龄的界限,以混合活动的形式,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相互交流、共同游戏,促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和交流。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对其他幼儿的观察与模仿,丰富自己的语言,拓展自身的行为。更主要的是幼儿在混合活动中,能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变换,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差异。

三、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通常会对外界新奇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常常会将“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所谓“产生疑问是创造的开始”,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积极、热情地进行回应,用心引导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忌置之不理,否则不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创造的兴趣。比如在园外开发一块绿地,在里面种上各种花草或蔬菜,让幼儿一起帮忙锄草、浇水、翻土,他们在对植物的种植和护理中,不但学会了区分多种蔬菜,见证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关爱情感。当果实成熟时,还能使幼儿在亲手收获中感受到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最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却是无限的,它不仅能概括和创造出一切,同时也是知识得以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猜想、分析、实验,促使他们在大胆想象中找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自然界中存在太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引导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拓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宽。

四、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增设教学环节,更不是用心理教育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将教学活动中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切忌疏忽儿童的心理反应,忽视教材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本身就具有训练幼儿各种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功能,如果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当中,那么将如虎添翼。当然,并不是所有游戏都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五、幼儿犯错后应注意批评的方式

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希望,幼儿也是如此,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虽然对于犯错的幼儿我们要进行批评,但是批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年纪小,没有自尊心,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幼儿的自尊心非常脆弱,一旦受到挫伤,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修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当孩子犯错后,首先应肯定幼儿的优点,然后耐心地、态度和蔼地告诉他们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切忌完全否认幼儿的所有做法,更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幼儿所犯的错误,这样反而会更加挫伤孩子脆弱的心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总之,幼儿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起始十分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幼师,在教好幼儿的同时,更要注意“育”好幼儿,以此保证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振宇 等 主编 新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吴同喜 我国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多重误区及对策[J].克山师专学报,2007,(04)。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语文本体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 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三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学生主体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3-02

所谓的素质主要指的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以及后天环境影响与教育中得到的内在且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亦可称之为素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包含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多个方面。可见,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全方位且多层次的综合性教育。既然如此,那该怎样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素质呢?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环境育人品位

从踏入校园开始,校园文化气息就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就学过程里,学生会借助观察、感受学校的各类服务而判断与衡量着学校的文化品味,同时利用参加各类社团组织感受着校园文化的魅力。故而,提升高职院校在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及服务质量,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建积极奋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摆脱"低门槛"的自卑感,甘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后备军而努力学习,是该类院校提升教育水平的前提以及保障。

2.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干部综合素质

班级是学校中的重要基层组织,它好比一个个家庭,孕育了学生成长的希望。班级的氛围与凝聚力,都关系到每个成员的成长与能力的发挥。这就尤其要有良好的班风以及一流的班干部。这就需要:(1)以进行丰富的文艺活动与社会实践为载体,有效表现每个人的才华及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们在成长的同时成才;(2)以党团建设为载体,着力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勇于走在困难前面,以身作则,构建一支干部带头、党团员共管的班级干部队伍;(3)以创建精品班级与学生为契机,建设班级文化品牌,注重班级建设成效,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到人人成才。

3.注重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及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故而,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习好专业知识,还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实验实训亦或是到生产一线去实习,而理实一体化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校企合作可以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提高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效借助真实的教学模型与教学情境提升学习的效果,还能通过周末或假期安排学生到工厂企业去观摩和锻炼,从而逐步提升其职业能力。

4.注重职业品质培养,提高职业软实力

优秀的职业品质是高职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是任何一个工作都要有的条件,也可叫职业软实力。同时,不同的专业其职业岗位所要具备的职业品质也有些不同,比如医生要满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高职院校一般都为三年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以外,合理的参与社会实践以及文体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同时还能陶冶情操。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生活以及社团活动内塑造一定的职业品质。学生的职业品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以及个人前途,故而,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增强职业软实力,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非常关键。

5.注重心理及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心理素质一般都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并形成的心理特点、潜质、品质和行为的综合。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均处于较为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候,面对繁杂的专业课程,再加上人际交流中的问题以及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每个人的耐受能力不行,而且个体的差异较为明显,但是不外乎承受力和适应力,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他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结合高职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建议采取下面的措施:(1)注重心理健康以及就业指导,把心理健康以及就业指导课变为必选课,借助专业老师的面对面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2)注重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让学生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拓宽就业的途径,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3)建立心理咨询的服务制度,利用面谈、信箱等不同的方式及时纾解学生的心理问题;(4)转变就业创业的观念,消除学生"低门槛"的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能下、能用、能留"的就业观念。其他方面,对于利用网络才组织的教材学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家长这个层次的心理素质和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提高,同时也是对大学生涉及的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注重体育活动训练,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因为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任务太重,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少。很多学校的早操评定太过形式化,学生大多未能坚持,导致其身体素质逐渐变差,甚至会影响到学业。故而,高职院校强化学生的体育训练,势在必行,其形式可以多样化,要注重实效。

7.结语

总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较为明显的一个提高是一项艰巨并且需要长时间努力的工作,首先必须要把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进行明确,然后再将其位置进行摆正,然后再进行漫长的提高。另外,对于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怎样改以及如何改都要将职业教育进行明确的定位,就是要永远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所进行服务,然后朝着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水平的标注化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提高职业化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国家的发展和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形式的教育教学是富有正能量的,未来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肖文冲.创新建设模式加强文化熏染实行素质化管理.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W版),2010,VOL12,(3):67-68.

[2] 潘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提升策略.教育科学,2009,VOL25,(2):85-88.

[3] 朱天波.浅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

[4] 庞文禄.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8).

[5] 王越芬,曲文涛.推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学理论,2012(11).

篇9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当今现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的不利因素,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把学生培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同学们的各项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较早地实施素质教育更是为以后培育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实施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1. 从思想认识上认清小学数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开发儿童的潜能,充分调动儿童大脑中的积极因素,把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紧密的社会文化素质激发出来。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具体而言: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和趣味性,是开发儿童大脑的有利因素;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数学学科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双基能力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可以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数学技能的运用程度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知识点是基础,必须扎实地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性质、定律和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都要在学生自行探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其具有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要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能深刻地理解,且能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并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既要加强外在的动作技能训练,如使学生正确地学会使用学具,熟练地掌握操作步骤;又要强化内在智力训练,如加强口算能力,培养心算技能,加强解题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等,通过训练要达到技能熟练。

3.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以教师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学生;②以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启发性吸引学生;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④以学生思维的成果刺激学生的认知内驱力;⑤以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以便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动力和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科学引导,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小学阶段主要培养以下习惯:①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②认真阅读课本;③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和思考;④敢于大胆发言,勇于质疑问难;⑤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善于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⑥与人合作,知识互补;⑦作业整洁、格式规范、计算细心、解答正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

4. 重视教法,指导学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选择教法要讲求实效。在一节课中,究竟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要从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实际出发。着眼点要放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改进教法,要重视使用教具、学具,使教学更符合儿童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改进教法,要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法,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掌握好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

5.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利用数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数学思维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优等生,教师要竭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要多关照,课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开拓思维,发展思维,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机会,并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从而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篇10

【关键词】 职高数学 教学 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特征与结构。对于数学课程来说,数学素质是指在提高学生数学专业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树立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技能。

一、当前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职高院校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需要教师与学生提高重视。但是,在当前职高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数学教师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与分析,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与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从中学升入职高院校学习,职高院校数学教学内容与模式与中学数学相差很多,致使学生在多次努力仍然收不到效果之后,可能会产生厌倦心态,数学学习兴趣下降;另外,一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学习能力也不高,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不会归纳所学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总的说来,学生整体的数学素质比较差。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素质教育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1、探究性教学法。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主动亲近数学,融入数学殿堂中,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得到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小组交流能力,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另外,探究性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中,还应该走进生活实践中,使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践,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层次教学法。职高院校的学生层次不同,所以,在职高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从对象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测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等方面分层次进行教学。这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数学建模教学法。数学建模思想主要是指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分解,将实际问题简单化、抽象化,再从中发现规律,通过假设、验证等方法得到结论。将这种思想应用到职高数学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分析假设、创新思维、动手实践等能力,这是与职高教学目标、素质教育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

4、任务驱动教学法。这是一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是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任务,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各种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几点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是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切实体现。大部分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改变他们“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这一观念,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

2、在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习进程,但不要包办代替;要抓住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必要的反馈,发展学生的判断、交流和评价能力。

3、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挖掘那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分析、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4、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要想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测量自己的进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采取各种策略来帮助思考,反思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监控和反思的习惯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