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景观格局

1 项目背景及问题分析:

2009年中,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哈尔滨当地政府委托,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图1)

群力新区自2006年开始键设,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米,将近有30万人口。【1】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湿地退化:项目场地原本为湿地,但是由于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导致该湿地水源枯竭,面临消失的危险。

1.2 新区的雨洪问题:新区的城市建设导致绿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新区用地统计绿地面积仅占16.4%,其余大部分土地都是城市的硬化地面,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径流增大,进而导致洪水灾害。项目所在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基本上都集中在6月至8月(占60-70%)。并且场地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1.3 新区公园的使用功能:作为城市生态公园除了要满足生态功能之外,其次就是为使用者―人提供使用功能,也就是实现人的参与性。

2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2.1 体现自然生态观念

自然生态系统对保持区域生态平衡与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生生不息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各种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它的循环过程中没有废弃物,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都是完整的。因此在城市雨洪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以生态为背景,让自然做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精神,利用城市雨洪,变废为宝。

2.2 适宜场地的设计

一个适宜场地的生态设计,首先必须尊重场地的传统文化然后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启示。设计应维护场地的自然循环过程,依据场地中的地形、水文、阳光、植被等条件为依托来进行设计。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乡土材料的使用,因为自然生态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网我们不能破坏,这种关系网可以保护和维持场地然资源。乡土物种无疑是最适合于当地生长环境的,而且后期维护成本最少,还不用担心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生态破坏。

2.3 强化人的参与性

城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人口的汇聚,然后分工和协作,进行生产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城市的发展源自于人的活动,城市发展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存在出发,从人的活动出发,增强人的主体性,加强人的参与和实践活动。

2.4 利用雨洪资源

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生态问题在我国多数地区愈显突出。如果利用生态和景观设计来有效使用雨水,使得雨水不再成为城市的负担,这将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一条出路。无疑,利用好雨洪资源,既能缓解水资源短缺又能避免雨水径流过大形成洪水灾害。

2.5 走可持续景观发展之路

可持续景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发展形成的。城市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可持续景观理论强调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健康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满足后代人继续发展。【2】

雨洪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降水期收集的雨水在枯水期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可持续的水循环。景观在丰水期体现一种集水功能和景观的结合,而在枯水期力求体现城市景观功能,为市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的城市公共空间,达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3 群力雨洪公园的景观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间格局,即缀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3】尺度上来看,群力雨洪公园的景观单元可以简化为以下几类:

3.1 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态湿地环境,没有或极少人的活动的核心缀块;

土人的设计策略首先就是修复这块湿地,保留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可用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自然湿地区的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湿地中都是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还有很多鸟类生活在这里。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它作为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

3.2 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一自然环境相结合,容纳各种适宜活动的活动缀块;

土人除了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态湿地环境之外,还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图2)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1】

3.3 供人流动的廊道。

群力雨洪公园作为城市公园,要把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中,单纯的湿地生态系统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土人在设计中提出建立在遗产、湿地、大量的绿地基础之上的开放休闲游憩廊道网络―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各个丘林。(图2)水泡中设置亲水平台,一些丘林上设有观光亭塔之类,创造了丰富的连续且多样的体验空间。

总体景观设计方案是完整的生态机制,核心是中间的湿地系统、这个湿地系统四周布置了水泡系统,在此之上形成湿地植被系统、绿地、密林草地,根据生态条件进行绿化,然后再加上栈桥与步道结合,形成一个慢行系统,最后加一些活动场地,形成以湿地为主的体验游憩的公园。(图3)

4 结论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在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同时,还可承担调节城市旱涝、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等功能。雨洪公园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的路径―我们可以对城市公服设施和公共资源进行多种功能的复合设计,让资源同时具备公共服务性和生态性,进而改良城市问题。

参考文献:

[1]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 景观中国网

篇2

(一)生境片断化,物种多样性损失

在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到城市区域中的生物群落生存环境问题。从生态学角度讲,许多区域尤其是滨水地区都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我们在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的时候,是否善待了那些同样在这里生存着的生灵?生境的片断化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一些装饰性的景观设施的建立成为生物体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而现在,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衡量一个城市景观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

(二)“水路管网”系统破坏,生态价值锐减

每个城市的水系对于城市的建设、人类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水路管网”系统,大大小小的河流像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为我们输送水源,为地球生物繁衍生息做出贡献。但是,一些景观设计者往往没能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原有水系,并将其作为城市景观的有力元素引入设计之中,反而忽略了浅滩、沼泽、湿地等自然河道的天然净化功能。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水泥河道,破坏了天然的“水路管网”系统,完全丧失了原有的宝贵生态价值。不少设计者走入误区,任意切割山脉,截断河流,蜿蜒曲折的河道变得笔直呆板,恣意毁坏生态水系的行为导致了生物通道被隔断,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将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自净功能锐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

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景观设计途径的探讨

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弊病,我们不得不反思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属于环境保护中的核心部分,其本身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应该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的哲学都强调“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非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下进行景观营建。

(一)最小干预,让原生态自由呼吸

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因此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原生态自由呼吸是每个设计师的职责和义务。例如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的中山岐江公园,原场地有发达的水系、相互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历史悠久的老榕树以及良好的地带性生物群落。俞孔坚面对保护古榕树和水利防洪的双重挑战,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既保护了场地原有的古榕树,同时也满足了过洪断面的要求。

(二)最大促进,让生物群繁衍生息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或多或少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干扰。但是,即便如此,设计者依然能够尽其所能减少干预,促进自然本身生态功能和价值的发挥与体现。如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制定最优设计方案,最大化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让生物群繁衍生息,而不是大兴土木建设观赏性、纪念性的景观。这是当代景观设计者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如设计师查尔斯•艾略特提出在波士顿的闲置土地上建立一个开放空间系统,征用湿地陡坡、崎岖山地等无人利用的土地,在没有破坏湿地系统的前提下,保证了湿地物种多样性不受到侵害。并利用其调节功能和生物净化功能,促进生态良性运作和能量的循环,重新构建逐渐消融的城市自然景观系统,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最佳利用,让自然做功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城市生态学;理论体系;实践案例

一、城市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则被当作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这种城市和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都市主义。这种主流意识主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典型的例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

二、景观都市主义

在过去10年间,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被宣扬、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景观的这次再发现,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学者发起的。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莫森.莫斯塔法维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有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屈米和库哈斯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设计,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景观在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园”本身,而是开放的、组织城市形态和功能的空间结构和触媒。

三、景观都市主义的几个实践项目

案例一:拉・维莱特公园,巴黎,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项目中,获得设计竞赛前两名的方案――分别来自屈米和库哈斯―如今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最早的实践。他们的设计方案抛弃了传统的公园设计手法,而采用了一种景观与城市语汇紧密交融的设计策略―一种“城市化的景观”或“景观化的城市”。屈米认为拉・维莱特虽然名为“公园”,其实是一种新类型的城市,是“巴黎最大的不连贯城区”;而库哈斯同样认为无法用传统的“复制自然”的公园设计手法达成设计目的,他期望拉・维莱特成为“社会工具的稠密森林”。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不约而同的运用了一种秩序系统控制了大尺度空间,让景观成为一种容纳和安排复杂的城市活动的媒介。

屈米的方案最终获得头奖并付诸实施。他摈弃了传统的城市和园林设计中那些中心、轴线、等级等组织空间的手法,以一个“点-线-面”相叠加的系统覆盖整个场地,成为公园的基本架构。这一系统是无中心、无等级和蔓延的。“点”是按120m方格网排布的被称为“疯狂”(Folies)的红色构筑物。“线”是主要的交通系统,包括两条长廊、林荫道、中央环路和一条将10个主题花园联系起来的蜿蜒步道。“面”即是这10个小型的主题花园和其它场地、草坪及树丛。10个主题小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龙园、竹园等,分别由不同的风景师或艺术家设计。

屈米把这些风格迥异的主题园比喻成一部电影的不同片断,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游人在其中进行不同的活动。同时公园中的几座公共建筑也都常年安排多样的公共活动。从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事件”在公园中上演,事件景观代替自然景观成为公园的真正内核。同时,拉・维莱特是开放的,与城市之间没有明显的隔断。从某种意义上说,“点-线-面”的系统正是一个基础设施网络。

库哈斯的方案尽管最终排名第二而未能实施,但也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库哈斯设置了4个策略性的“层”的叠加:“人流集散点”是不同尺度的服务区;“东西向带状区”是一种并置的条带系统覆盖,整个场地,相邻的条带是异质的,包含着不同的自然和人工地形;“大的组团”是线形和圆形的树林;“交通组织路线”是不同类型、等级的道路。与屈米方案相类似,容纳多种城市事件、活动以及未来变化的可能性是这一方案的中心理念。库哈斯声称:“可以有把握地预言,在公园的一生中,计划将经受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公园越是运作,越将处于一种不断修正的状态……计划的不确定性是根本的原则,作为形式概念的基础,允许任何转换、修正、置换或是替代的发生,而不损害最初的前提。

案例二:弗莱士河公园,斯塔顿岛,纽约州,美国。该项目创造性地将890.3hm2(2200英亩)的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改造成纽约市最大的城市公园,其特色是广阔的潮汐湿地和溪流,超过64.4km(40英里)的小径步道,以及重要的娱乐、文化和教育设施,包括一个引人注目的山顶纪念碑,用于纪念“9.11”事件失踪者和为修复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9.11事件后世贸中心的残垣废墟就填埋与此。其主要创新在设计中融入长效变化机制,打破陈规,在最初的阶段就构建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动态灵活框架。詹姆斯・科纳Field Operations景观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展现了如何将原来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一座比纽约中央公园大3倍的城市公园。这项长达30年的规划项目涉及大型景观的恢复,改造并利用原来垃圾填埋场上被污染的湿地。除景观设计师外,项目的整体规划还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生态学家、交通工程师、土壤科学家和水文学家的通力合作。

四、景观都市主义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在强调城市生态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作为国际城市发展的新理论,景观都市主义对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对城市工业废气地的处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均,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经显露了一些后工业化的特征,大量遗留的工业废弃地面临回收再利用。大量工业遗产地,不应仅仅只是保留原样的工业文化。这样并没有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应该学习国外的较好实践,利用景观生态主义理论的精髓,重新打造地块形象,提升价值。

考虑自然演变的过程融入设计,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强调设计是一个过程,不可以设计某些生硬的人工景观,而是在总体框架的引导下,充分尊重场地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发展,减少人为活动对场地发展的影响,使场地的景观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

五、结语

景观都市主义给了建筑学、景观设计学一次大融合的机会。它敲打去长期以来学科之间的藩篱,给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反思;更重要的是,给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当然,它的理论还远远没有成熟,它的论点需要更多的实践来验证和说明。而史无前例的中国的城 市化和城市建设,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发展创造最大的机会,必将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理查德・马歇尔;美国城市设计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32

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但由于认识不足,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从政经等方面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可持续性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贯彻“十”提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1 湿地公园的特征及概念

从众多专家学者对湿地公园的描述及设计实例中可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强调湿地系统的生态性,突出湿地所特有的科研、科教功能,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及较大规模的湿生或沼生生态系统;强调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的重要绿地空间,是各种湿地植物展示、涉禽和游禽栖息活动的场所。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以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为宗旨,可供人们进行科研、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 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其营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片面理解湿地公园概念:设计上机械借鉴水景公园等模式,没有对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如水体营养化后植物大量死亡,湿地向陆地转化;缺乏科学的认知:缺少对场地原有土壤、水文条件和地域特征等限制因素的充分考虑,如对水位高度的分析,景观同质化现象普遍;人工痕迹过重:规划中大尺度改变原有场地,湿地公园的典型特征难觅踪迹,如生态群落面积缩小,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本应留些沙丘岛屿供鸟类筑巢产卵,但整治后只有一望无际的水面,原有芦苇不见了踪影,鸟类数量和种群开始逐年减少;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缺少对场地中自然要素的代谢力、生物链和场地生态承载力的考虑,如盲目引进未经风险评估的动植物物种,位于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的“华侨城”项目已取得预售许可证,违背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中关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禁止在园内从事房地产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的明文规定。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深入认识湿地公园

其设计要重视湿地环境特征,做到借鉴与因地制宜结合,还需保护好湿地原有主要景观要素。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资源保护、旅游开发、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致,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3.2 控制过度人为干预

建构湿地公园需反映出湿地生态条件及景观特征,因此设计应针对基地条件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场地客观条件,保持原有空间特征,在适度开发之上努力恢复原有自然风貌,有效控制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将湿地开发与农渔业发展相联系,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营造湿地生境的完整性

湿地系统中各因素互相影响,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主要因素,优化景观结构以保证湿地空间、生态和生境上的完整性。调研阶段要充分考察场地环境,特别是原有生境条件,要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原有景观要素;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更注重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须对其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针对资源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做出最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

4.1 景观规划理念

以保护与修复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和完整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理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景观规划方法

先用遥感和GIS技术及现场踏勘、网上搜集的方式对场地情况进行规划前的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再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公园的规划方法,从保护入手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分区后再进行具体的道路等专项规划。

4.3 景观概念设计

湿地公园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是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因此规划必须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育与修复、科普宣教等功能。

4.4 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区域不同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可能会有差异,其功能分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如水文等条件来合理设计湿地生态系统。其功能分区一般应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需结合其景观特色进行景观建设(见表1)。

表1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特色

功能分区 景观特色

生态保育区 作为核心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区内可针对特别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或临时禁入区,包括湿地重点保护区和湿地科研监测区。

生态恢复重建区 以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修复、恢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科普宣教展示区 向游客展示湿地科普知识和湿地生态文化,包括湿地植物园、湿地自然探索体验园、湿地文化长廊、观鸟屋、湿地宣教中心等

生态功能展示区 主要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

湿地体验区 参与农渔等生产过程,包括湿地农耕体验、湿地人家、农产品采摘体验、文化体验和购物、餐饮等。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游客进行停车等活动的区域,包括入口管理服务区、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湿地保护宣传长廊、野生动物保护站等。

4.5 道路系统规划

分为园内和园外交通,这里讨论前者,它又细分为主、次干道、游步道和水上交通。主干道宽约7m,主要用于形成基地内游览环路,还担任消防等功能;次干道宽约4~5m,以游览车辆为主,通往园内各分区和主要景点;游步道宽约1~1.2m,用于补充功能分区,主要有田间小径等;水上交通线路作为延伸,如环保型的自驾木舟等。

4.6 水系规划

尽可能实现湿地水系的自我循环,保证较大水面节点以提供良好的水面效益,局部需根据现有地形进行改造,水位高差变化不宜过大,但得具可供流动的坡度,使水流缓慢均匀流动,还需注意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的调整;在水质改善方面可采取如建立区域内雨水收集系统、限制水上活动项目等措施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4.7 植物景观规划

湿地植物是构成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创造湿地公园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规划中应根据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以水生植物为重点,既考虑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季相与林相的变化,从水中向陆地可以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4.8 驳岸设计

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还可以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和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设计中可用种植植被、树木等护底来增强护岸的稳定性,还需分析大众行为心理,保证岸上的视线通畅,以增强游客的亲水性;此外还可以依不同水岸的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阶梯式驳岸等设计。

5 结 语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公园的建设热情与日俱增,近年来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越来越多,但由于湿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性成为湿地公园新的发展方向,也响应了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所倡导的设计伦理观,实践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沿袭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策略,湿地公园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滨水公园 生态设计 休闲健身 亲水娱乐

作为一个城市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公园是从城市到水域的过渡空间。因此,建造一个风景优美,集休闲健身、亲水娱乐、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城市滨水公园,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宁静、清新、自然、优美的活动场所,还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及城市形象。

一、工程概况

沈水湾公园是沈阳市的大型滨水公园,沈水湾公园东起浑河大桥,西至沈铁桥,全长7.5千米。沈水湾公园2003年7月投入使用。本次改造的范围是东起浑河大桥,西至工农桥。沈水湾公园座落在金廊腹地,集自然、亲水、生态为一体的总体风格,园内碧波荡漾,层林叠翠,有自然风景区、亲水休闲区、健身娱乐区,浑河通航码头也在其中,为市民提供夏季游水的好地方。

由市政府命名并设立的奥林匹克健身路在沈水湾公园内。园内天然的渔场,每天都有大批垂钓爱好者来这里钓鱼。沈水湾公园园内设建身场地,儿童乐园,网球场。本着“创造自然湿地和城市森林的感觉”,园路、水体、绿地搭配合理,色彩清新明快。整个沈水湾公园以树木、花卉、造园为主,休闲娱乐广场、大型亲水平台及木栈道、湿地等主要形象,创造出即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要求,又能提高市民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文化修养的都市园林。以它特有的宁静、清新、自然、优美的环境,倍受游人的喜爱。

二、设计定位与理念

设计定位:依托现状资源,对景观进行有效提升,充分利用浑河这一绿色自然的纽带,将自然带回城市中来。规划设计全民健身带展现沈阳崭新的风貌与地方特色,将浑河滩地打造成为沈阳市重要的绿化生态带、滨水景观带文化旅游带、经济活力带。

设计理念:本次方案的设计理念是力图通过河流将自然融入城市,使浑河成为一条延续自然的绿色纽带。

三、设计方案

(一)道路系统

(1)保留场地原有的景观主路,但被保留的景观主路将被赋予一种特殊的装饰性设计:首先,明确了各个道路的功能和作用:自行车路、人行路分开,形成真正的人车分流,既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又保证了自行车行驶的畅通;其次,在自行车路上,设计了“叶子”图案,夏季时,树木葱郁,树影斑驳,映衬在道路上,与路上的图案相互呼应,冬季,路上的图案使整个园区的气氛更加丰富;同时,自行车路将整个园区贯穿起来,形成一条自然地景观带。林中小路多采用嵌草铺装,更加生态、自然,也与“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的理念相结合;同时结合园区内植物,让人们走在其中有回归自然的舒适感、清新感。

新加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计以一种非常流畅自然的形式体现,除安全用车和紧急用车以外,其它车辆不允许进入园区。几乎所有的入口都设有停车场,游人在停车场停车之后,步行进入公园。沿河岸种植特色乔木,打造一条美丽的滨河景观大道,让您在这样一个优美的河畔尽享一天的美景,在浑河沿岸与滨河大道相连接的几个观景平台,市民可以欣赏到浪漫且色彩丰富的日落景色,尤其从北侧边界看去,景色更加美丽。

(2)一条穿梭于沿岸植被间延续的红色健身带鲜明的体现了设计主题――“体育融入自然”: 皇家大道是此次设计的重点,在承接了自行车路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塑胶健身步道,使全民加入到健身行列中。市民在这里可以体验户外运动项目,在运动的同时还可以亲近自然。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市民的健康,而且可以为市民提供结识朋友的平台。

(3)沿河的木栈道及木平台重新改造,不仅为前来垂钓的爱好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休闲空间,同时给市民提供了亲水的机会和平台,让市民在工作了一天后,远离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来到大自然的怀抱,尽享自然地宁静,给心灵一次洗礼。

(二)植物设计

场地现状植被状态良好,这为我们植物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尽最大可能保留现有植物,在此基础上新增一些植物,从而使原有植物的结构更清晰,层次更加丰富,但却始终保持一种自然的形态。

考虑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植物系统规划设计时,将现状植物进行保留,同时增加新的植物。有自然式的植物组团,也有延续机理的规则式植物种植。上木植物种植分为自然式密植组团,单个疏林植物组团,行道树与林荫大道。林荫大道选用了山桃、李树等观花植物,在水边的林荫道上营造优美诗意的意境。行道树选用了五角枫、紫椴、水榆花楸、榆树。单个植物组团选用了臭椿、白蜡、刺槐、国槐。自然式密植组团选用了四种混交林,多种混交林,使植物群落更加稳定。下木植物种植的区域为草坪区、草坪与绿篱区、水生植物区和一些自然种植区域。草坪区为绿色净空区,草坪与绿篱区域中,绿篱选择辽东水腊树,其他下木选择耐荫的观赏草以及多年生的球根花卉。水生植物选择菖蒲、泽泻、千屈菜等耐水湿而观赏价值高的植物。自然式种植有四种混合种植形式,多种地被花卉进行多花色的配置,展现自然之美。

(三)其他设施

在园内服务设施设计上,主体结构和材质上统一,形式上结合滩地景观“自然”的设计理念,根据功能的不同,有不同的设计。

公园内缺少公厕,为市民带来不便。所以,在保留原有可用的公厕的基础上,在人流集中处,新增了三处公厕,并且结合小卖,更加满足市民的需要。公厕在设计时,采用防腐木原木饰面,更加生态自然,并且与园区的自然环境协调、呼应,不仅有功能作用,更有景观效果。

同时,公园内的广场中增加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为全民健身提供方便。公园内的家具小品数量不足,到节假日或游园高峰期则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给市民带来不便。对此,在道路、广场及球场周边,都布置了座椅、垃圾箱等小品,座椅形式及尺寸根据不同功能分为座椅、躺椅等,为市民服务。在园内增加指示牌、导示牌、车档等设施。在人流集中的地方以及道路周边,布置了自行车停放处,更加人性化。各小品及设施的材质基本采用防腐木,使生态在整个园区似花儿一样蔓延。

篇6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景观设计途径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以降低温室效应为目的而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其景观设计非常重要,因为,景观设计体现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生态效果,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对其有现实意义。

1.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生态、人类及社会系统的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意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与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建设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城市思想应运而生,尤其在我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是在2009年的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被提出来的,是以降低温室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目前,我国还处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针对低碳生态城市的景观建设研究并不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由于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大量的城市人口流动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难度,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城市建设目标。景观设计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对其建设途径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一般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的理论层面,对其宏观景观概念研究浅显。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将各个元素相结合,来完善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

2.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的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对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物体构成的综合体系的合理分析、科学分析、有效布局、设计、改造、保护管理以及恢复的科学及艺术。通过研究景观设计的途径,可以对外界空间上的一切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实现设计理念和目的。[2]当前,我国景观设计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外形与气势而兴建的中轴式景观大道,忽略了人文需要和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和美观华丽,缺少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规划。归根结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景观设计途径出现问题,造成了自然资源和资金的浪费。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可减少生态浪费,纠正错误设计理念,发挥低碳生态城市的功能。

3.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

3.1可持续发展途径

我国目前存在着土地资源匮乏,土地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景观设计方面可采取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多重利用土地进行紧凑型城市建设,通过建设集约型社区来优化城市的格局,对城市的交通进行合理规划,建设格局灵活、交通线路流畅的城市,推行绿色交通方式,开放公共绿地,实现最低耗能,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开发地下空间。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城市交通转向地下发展,建设地下商场、娱乐休闲场所、餐饮等,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城市废弃地的修复与更新。除了土地资源匮乏等问题,工业废弃地与城市垃圾填埋地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大问题。对这些废弃地进行修复可缓解土地利用率低的压力,利用科学手段对这些地方进行整理规划和更新,也可减少环境污染问题。[3]

3.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途径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城市及社区展开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设施建设,包括公园、森林、野生动植物及其他自然地域等。绿色基础设施能够保证空气和水质的清洁及自然环境的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包含绿地、湿地、森林、乡土植被等,将这些要素向结合,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宏观角度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活栖息地,可以调蓄管理洪水、改善水质,保证城市土地发展格局。从微观角度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限定了城市土地发展的条件,引导城市格局因素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媒介与大自然相连接,保护了生态的完整性及文化归属感,形成了自然与城市的绿色通道,保证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发展城市森林。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森林系统的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利用树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土地资源提供营养,美化城市的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其次,合理开发水资源。水作为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物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我国目前水资源缺乏严重,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存储,对其综合利用,实现减少水资源流失现象。再次,对湿地的保护与重建。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但是长期最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忽略了湿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使得湿地面的不断变少,失去原有功能,造成水资源枯竭,影响了水资源的储备和河岸的防洪抗洪能力,导致水涝灾害的发生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所以为改善气候环境、抵御洪水、减少污染、保护濒危动植物必须对湿地进行保护和重建。最后,实行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绿色植被、屋顶草坪以及将生态、观赏、活动、休息融于一体的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利用绿化植物净化空气,增强土地和水的循环利用,缓解城市视觉污染压力。除此之外,屋顶绿化还能减少种植土地紧缺的压力,为人们增添生活情趣。

3.3通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途径

低碳生态城市景观设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应用大量新型科学技术、新型能源及新型材料,运用科学、理性的分析与规划,将设计细节与理念相结合,达到设计的创新。当前,太阳能的应用成为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例如中山歧江公园的“琥珀水塔”以及上海世博会上用太阳能光伏电板制成的建筑材料等,运用新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的污染。新型材料例如半导体照明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能源。此外,可再生能源也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之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碳的排放量,主要途径是减少石油化工能源的使用,发展低碳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是主要的发展方式。立足于我国国情,发展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主要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深入的研究,同时,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

身份的认同[J].建筑与文化,2010(3):14-15.

篇7

关键词:滨海高等级公路 景观设计 设计模式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059-02

滨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以道路为载体,将道路沿线的滨海滩涂、湿地、水网、农田、乡村风貌及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旨在创建一条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大道。

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南起南通、北到连云港,经过江苏省15个沿海市县,串联衔接多个沿海港口、港城和产业园区,规划全长521 km,全线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100 km。

1 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

1.1 项目基地调研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全国最重要的国际港口之一;盐城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海滩滩涂资源,建设有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通在历史上就有北上海之称,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具有江海共生的独特自然和人文风貌。此外,江苏沿海地区还具有与山区、平原、丘陵等地区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这为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模式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景观基底。

1.2 景观设计的目标

(1)解决临海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关键技术问题,筛选滨海盐碱地适生树种。

(2)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性滨海旅游目的地。

(3)保护和加强地区自然环境建设,提升路域环境品质。

1.3 景观设计模式分析——根据路基和周边环境分类设计

由于本次设计的滨海路线较长,沿线的地理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都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应采取差异性的分类设计思路。结合路基形式、地域环境特征,全线土地环境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普通段,全线高填方或周边环境为农田、平原等景观类型比较简单的区域。二是低填及换土段,是指全线低填方及进行换土段落。三是指湿地水域段,是指沿线有大片的湿地、水塘、河道、取土坑的段落。四是房屋段,是指沿线密集分布村落的路段。五是临城区段,这是指沿线靠近城区的段落和车流量较大的平交口等段落。

具体而言,对于普通段路线,可以采用灌木、小乔木、大乔木三层式绿色廊道式种植方式,形成具有层次感的绿化布局,引起视觉上的递进效果。低填及换土段,在景观处理上可结合边坡放缓、边沟外移来营造缓坡草地景观,这种舒缓的地形处理有利于缓解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感。对于湿地水域段,主要考虑营造开敞的湿地景观为主,这有利于体现滨海地区的自然风貌,形成地域性的公路景观特色。房屋段路线采用密林式种植手法,不仅起到遮挡建筑物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隔尘降噪的功能。在临城区段,可结合沿线用地性质,体现城市现代化气息,景观设计以丰富的景观效果,多样的植物群落和多变的季相色彩营造道路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

1.4 景观设计与土壤治理相结合

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的景观设计,除了达到美化沿线环境的效果外,还可以起到改善滨海盐碱土土质的作用。为此,在本次设计中,结合土方处理和地形改造等方法,对临海高等级公路的盐碱土土壤进行有效的改良。

(1)轻、中盐土区。

轻、中盐土区土壤盐分偏低,绿化实施难度相对较小。绿化过程中,严格按照乔灌木栽培技术实施,可提高植物存活率;采取适当盐碱土种植技术,既能提高植物存活率,还可以扩大绿化植物选择范围,丰富绿色通道植物素材。

①排盐沟。

结合绿地排水沟施工,采取横向深挖排盐沟的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水分渗透效果,达到快速排盐的目的。排水沟须与周围水体连接,且控制沟底标高大于水体水位,避免绿地范围内排水沟积水内涝,影响植物生长及排盐效果。

②地面覆盖。

土壤盐分因土壤毛细作用随水运动到地表,影响植物生长,因此地面蒸发对土壤控盐影响较大。适当的地面覆盖可降低土壤蒸发作用。在绿地范围内,绿化实施后即覆盖秸秆、稻草、地膜等材料可有效抑制地面蒸发,减少地下盐分反盐,提高植物成活。盐分低的土壤可只覆盖一层秸秆,盐分重的可分层覆盖。

③地形处理。

结合公路土方回填,在低填、浅挖路段进行微地形塑造,地形起伏高差以不低于0.5 m为宜。地形坡度不宜过大,宜缓坡(

④滤层。

乔木种植受土壤盐分影响较重。地下水位的升降、反盐等现象都会导致植物根部土壤盐分含量升高。乔木种植时可在树坑中设置过滤层,打破土壤毛细作用,降低反盐。滤层大小与树坑底部面积相等,材料可选粗砂、炉灰渣、锯屑、陶粒,为提高过滤效果,可增加薄膜滤层,即以塑料薄膜覆盖于坑底(须同时设置通气管),可有效阻隔盐分。

(2)重盐土区。

重盐土区绿化除了运用上述种植技术,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局部换土、全部换土或生物改良。

1)局部换土。

根据实地土壤盐分观测结果及绿化苗木耐盐指标分析,一旦土壤盐分大于植物耐盐指标,须考虑局部换土。根据乔木土球大小确定换土体积,以土球直径增加0.3~0.5 m为直径开挖树坑,坑深为土球高度加0.3~0.5 m,坑底设置过滤层,以壤土回填。

2)全部换土。

土壤盐分6‰以上,种植须考虑全部换土。乔木按种植深度不低于0.8 m要求换土,灌木按0.5 m要求换土,并且底层应做整体滤层,滤层上部铺设土工布,提高阻盐效果。

3)生物改良。

土壤盐分6%。以上,短期内绿色通道建设要求低,可考虑生物改良。一方面实现基础绿化;另一方面从长远角度改良土壤,为今后绿化提升打基础。具体实施可采用田菁撒播,自然繁衍1~2年。此种方法具有较多优点:①管理粗放。②三季常绿,花期长。③生物固氮,改良土壤效果好。④自然形成地面覆盖,降盐效果佳。

1.5 盐碱地景观绿化苗木品种筛选

(1)轻盐土区(含盐量低于3‰),主要适生品种为中山杉、高杆女贞、合欢、垂柳、海棠、红叶石楠、迎春等。

(2)中度盐土区(含盐量在3‰~6‰之间),主要适生品种为中山杉、墨西哥落羽杉、白蜡、湿地松、海滨木槿、夹竹桃、芦苇等。

(3)重度盐土区(含盐量在6‰以上),主要适生品种为刺槐、海滨木槿、香花槐、海桐、香根草、狗牙根等。

2 结语

滨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有着多种可参照模式,结合本次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实践来看,滨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模式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安全性原则,也即景观设计不能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和司乘人员的驾驶行为。二是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景观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绿化和地形改造应有利于滨海公路沿线的土壤改良。三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应考虑将滨海地区的海滨风光、湿地景观、渔港文化等纳入道路景观设计中来。四是可实施性原则,也即所选路段及设计方案具备近期绿化实施条件。总之而言,滨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应在遵循景观设计共性要求的同时,创造性地设计反映滨海特点的个性景观,提炼出道路景观设计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志泰,林永明,杨赞华,等.凯雷公路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J].公路,2010(7):189-193.

[2] 林万明.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3):65-6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S].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S].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99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S].公园设计规范,1993.

篇8

关键词: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绿色市政

1引言

洋湖再生水厂地处洋湖垸湿地公园,位于洋湖大道以南,靳江河以东,设计污水处理总规模12×104m3/d,一期工程已建规模4.0×104m3/d,二期设计规模为8.0×104m3/d,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MSBR+微絮凝过滤+人工湿地+消毒”工艺,其中MSBR为二级生化工艺,“微絮凝过滤+人工湿地+消毒”为深度处理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离心浓缩脱水工艺,出水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准IV类(其中TN≤10mg/L)水质要求,尾水排入洋湖自然湿地作为景观补水或作为城市杂用水回用,污水实现100%再生利用。

2工程设计理念

洋湖再生水厂位置特殊,靳江河入湘江口位于长沙市四水厂、一水厂、三水厂、八水厂、五水厂等水厂取水头部的上游,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水质的好坏关系着长沙市几百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尾水不允许直排入靳江河或者湘江。根据洋湖再生水厂位置的特殊因素及上层规划定位,污水处理厂总体方案按照绿色市政的理念高标准进行设计。首先,污水处理厂尾水100%考虑再生利用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回用水,实现了省内污水处理厂首例“零排放”,从而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环境友好的目的。其次,二期项目坚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不但考虑初期建设投入,还要考虑后期运营和维护;不但考虑项目本身的投资成本,还要考虑项目附带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确保建成后长时期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图1洋湖再生水厂二期厂区鸟瞰图再次,洋湖再生水厂与洋湖湿地公园距离很近,污水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湿地公园的有效结合,处理后的尾水进入湿地公园。既保证了湿地公园的补水,又充分利用了湿地公园的自净功能以减少厂区运行成本,人工强化与自然处理的结合保证了出水的长期稳定。而且,厂区与湿地公园共同组成了一道风景线,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欣赏景观、娱乐休闲的景点。

3工程设计技术亮点

3.1设计总图布局

洋湖再生水厂(二期)项目紧临一期项目南侧,总图布局切实注意了安全和环保要求,同时兼顾了景观效果。厂前区和生产区功能区分明显,避免人流与工作流的相互干扰。建筑密度和建筑系数科学合理,既力求布置紧凑,又根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了各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保证了生产运营和消防的安全。二期值班房、鼓风机房等新建建筑尽量与一期建筑合建,减少建筑体量与占地面积。工程的设计对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进行了充分考虑及预留,保证了整个厂区布局布置有序。二期项目处理单位水量用地指标为0.47m2/(m3/d),仅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中关于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指标的50%,同时,在厂前区和南面预留了大片绿地。

3.2主体工艺设计

洋湖再生水厂(二期)设计出水主要水质指标需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其中TN≤10mg/L)水质要求,出水标准要求高,国内已经建成运行的可供参考的工程案例非常少。因此,经过前期多次考察,进行工艺比选,项目采用经济、低碳、节地的新型“预处理+MSBR+微絮凝过滤+人工湿地+消毒”处理工艺,二级生化工艺MSBR集生化反应与泥水分离与一体,深度处理采用微絮凝过滤,而不采用高效沉淀+过滤,极大地减少了占地及水力高程损失,节省了投资及运行能耗,污水处理电耗仅为0.269kW•h/m3(类似项目处理单位水量能耗指标在0.35kW•h/m3以上)。

3.3绿色建筑设计

二期建筑风格上保持与一期建筑相一致,其风格生态环保,按照绿色一星标准设计。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及洋湖湿地公园的协调统一,主体建筑采用“地景式”处理方式,建筑形体模拟自然丘陵形态,模糊了墙体、屋面等建筑构件与基地的界限,同时采用种植屋面,屋面绿化与场地内部绿化融为一体,弱化建筑体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厂区建筑对湿地公园景观的影响。全厂建筑立面力求简洁、大方、典雅而不落俗套,以协调的色彩营造出统一的立面风格。生产区的建筑四周大量栽植绿化,使建筑物掩映其间,达到建筑处在绿化中或者说绿化淹没建筑的效果。俯瞰整个厂区建筑如遍布绿植的丘陵,完美融入周边湿地环境。整个建筑群融入厂区大面积的绿化、周边洋湖湿地公园的水面和蓝天白云中,极具韵律感,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3.4结构设计

本工程结构设计确保质量、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了建(构)筑物的强度、刚度、延性及稳定性。贮水构筑物严格遵循规范,进行抗裂设计,构筑物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取0.20mm,且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6(预处理S8)。施工时混凝土中要求掺加一定量高质量的砼抗裂膨胀剂,以提高砼抗渗、抗裂质量及结构可靠度。MSBR生化池池型复杂,体量较大,结构设计时采用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沿构筑物长、宽两个方向分别设三道、两道交叉伸缩缝,缝内嵌橡胶止水带,池壁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带止水。该构筑物采用自重与锚杆共同抗浮。单根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N。微絮凝过滤池集众多功能单体于一体,包括滤池、反冲洗泵房、鼓风机房和下叠出水渠,且上设种植屋面,通过设置双墙或止水带的方式在结构上进行分离,有效节约了场地空间。本工程涉及部分一期单体的改建或加建,设计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对原建构筑物结构的影响,降低造价的同时,尽可能做到二期施工不影响一期运营。厂区内所有建筑物屋顶均按种植屋面设计,屋面找坡均采用结构找坡,有利于屋面排水和节省材料。

3.5园林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方面,强势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整个厂区LID设施紧密结合,统一考虑绿化,整个厂区道路及雨水排放系统按照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标准设计,打造园林式再生水厂,二期绿化率达48.36%,其乡土植物占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70%。厂区办公楼前及南面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采用模拟自然的方式来增加径流时间以此削减径流峰值,起到对雨水的调蓄作用。下雨时厂区雨水汇流进入绿化,部分雨水下渗,部分雨水通过盲管收集进入雨水集水池,对雨水进行一定的调蓄利用。厂区道路两侧设置平缘石和植草沟,道路径流分散汇入植草沟,植草沟内设置滤水层、渗水管,汇入植草沟的雨水,向下经滤水层净化后,通过渗水管横向传输至雨水井。停车场按照生态式停车场设计,在主入口左侧设计18个生态停车位,采用嵌草植草砖透水材料,两车位间用花岗岩铺装隔离,并设计高大乔木形式林荫。

4结束语

洋湖再生水厂(二期)项目设计充分结合一期项目的成功经验,综合考虑污水处理厂的特殊位置,以及场地周边环境,并依托先导区两型社会的建设和上层规划定位,合理确定工艺路线及工程总体布局,贯彻了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低影响开发理念。项目的设计充分满足了“绿色市政”标准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作者:刘杨华 王文明 张文 刘影 吴未红 单位:1.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2.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概念;城市规划探究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建设开始逐渐转型为生态型城市。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而且还应该反映人文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1 生态城市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也能得到很好的维护,达到社会的和谐,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生态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各种要求。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使生态持续和谐的生活环境。

2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设理念还不太成熟,起步较国外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城市建设的脚步,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方面不够科学合理造成的,使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主要的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和物种灭绝等。人们的生活环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城市的经济建设也受到了阻碍。

3 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设计

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时,首先要全面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城市的生态设计还要体现出该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点,展现出城市的特有风格和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城市自然生态的特点,人文景观成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人文景观以各种生态景观、园林和建筑为主。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城市的平面规划,而且还要做好城市空间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街道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在做好低层生态建筑的同时,兼顾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城市园林的美观性,而且还要融合城市的文化、地域生态理念和历史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城市的共享性,园林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河湖两岸的林带等地区。示范产业园区是一种生态型的工业体系,以生态化为前提,体现出其特有的经济性和高科技性。示范产业园区还应该同时兼顾发展教育、物流、文化、医疗、信息和房地产等。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调整产业形式,建立生态产品设计、研发和孵化为一体的产业系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可以有效提高GDP中生态经济的比重。为了更好地对城市企业进行生态管制,还应该建立企业环境的行为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到企业的信用体系之中,并定期向社会媒体进行公布。城市的居住区也是进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居民的生活环境融入完善的精神文明。

4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也开始逐渐提升环保意识。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绿色的生态概念。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绿色生态植物,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建筑的景观,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使得建筑物得到全面的使用。绿色植物在城市中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有效地锁住城市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近几年,城市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物周围的绿色植物还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因此,城市的绿化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规划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城市规划的有关部门开始将城市的综合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第一,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师的要求进行绿化效果的确定;第二,根据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绿化功能进行确定;第三,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进行确定。

5 生态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居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调节城市局部的小气候,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净化环境和减轻旱涝灾害等。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且还为居民提供公众环境的机会和场所。在最近几年,湿地成为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在生态规划中要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5.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中心。因此,为了改善城市发展的方向,就需要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方案。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方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的特色,制定一个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居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包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要素,只有在城市规划时同时兼顾三者,才能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5.3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观,而且还应该包括历史文物古迹,这些景观是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形成的,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平衡的生态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融入这种原生的自然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城市景观的种类。这些自然景观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人们放松休息的地点,居民的观赏和休闲的同时还可以回忆熟悉的环境和文化,增添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5.4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需要建立一定的城市缓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化带成为了规划设计的重点,忽略了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在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在规划设计中,兼顾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应该在城市边缘地带建立一个逻辑清晰的城市绿色缓冲地带。

6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生态问题也日趋严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在开展各项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都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特点,将生态环境因素和规划设计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奋雄.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3):7-7.

篇10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们对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逐步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正是对生态理念很好的体现。

1. 生态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能源的消耗都越来越严重,惨重的后果现在已经慢慢的体现出来,如沙尘暴等现象的增加和资源的短缺。这些严重的后果使得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里,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被不断的提出,生态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了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渐渐的都要贯穿节能和环保的生态思想。

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都陆续的与生态的概念相结合,而在我们的景观设计行业当中,也提出了生态景观的概念,生景观设计是具有必要性的。首先,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态已经成为主流文化,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景观行业也贯彻生态的思想和文化。在人类的居住环境当中不能缺少相应的景观设计,而在景观的建造于改造当中已经消耗了太多的资源,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消耗着更多的资源,所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就要尽量的减小不必要的消耗。而最近几年由于景观设计技巧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巧妙构造方法,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实施了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这样就能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资源和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就是现今我们景观设计行业的现状也使得提出生态景观设计成为必然。因为,现在生态文化的提倡,使得人们也逐渐把是够符合生态理念作为评价景观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1],所以,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对于景观的生态理念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在在我们现在的景观设计行业中,生态景观的理念成为重中之重,是我们的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某一处景观的时候所必须想到,必须贯穿在景观的构造中的一种理念。

2. 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

每一种技术生产活动都有其自身的规范和原则,我们要成功的完成一项工作,就要完全遵守与这项工作相关的原则。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中我们的专家以及有经验者也规定了一些严格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生态景观的设计工作。

2.1保持设计的整体性

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我们的设计人员所要考虑 问题是全面的,而不只是景观本身。因为,如果我们要做出真真正正的生态环境,那么在做某一处的景观设计时也就免不了要把周围的生态环境都考虑进去,只有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不破换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才会是真正的生态景观环境。因此,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周围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2]。将各种因素进行权衡比较,最终制定的设计方案应该不破坏这一地区的整体环境,然后将所设计的景观协调的加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去。

2.2保持景观设计中的节能与环保

节能和环保正是生态理念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节能和环保的原则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这个原则基本上有三个含义:一是降低景观对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我们应该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智能景观体系,降低景观构造所消耗的物质资料。这样就节约了一部分的资源。而且,我们的设计人员还应根据景观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利用阳光,风能、雨水、地热等自然能源。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地球能源的最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一举两得,不仅使我们节约一部分能源,而且还避免了由能源利用后的废弃物排放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的环境。

2.3保持设计风格的灵活性和多适应性

这个原则的基本意思就是我们所设计的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在外形和结构上应该尽量适应多种环境,这样避免产生在周围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变迁后景观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现象。其实这个原则也是要使生态景观更加的节能、环保。景观尽可能多的适应周围环境,则进行改造和翻修的次数就会很少,这样建成的景观就可以使用很多年,这其实是节能环保的另一种有效方式。举一个例子,

2.4 要体现生态保护理念

举一个例子,法国马赛市的一处公园设计垃圾清运场。设计任务是将公园垃圾场的清运口改到公园的后门的入口处,事实上,垃圾场的位置并没有变。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种“无谓”的设计。公园的管理人员说:“以前垃圾卡车必须经过一片树林才能到垃圾场入口清运垃圾。经过生态学家的调研,在邻近垃圾场的树林里有刺猬、蛇、鼹鼠、蚯蚓、线虫和野兔等,当垃圾卡车从树林穿过时所引起的震动对地下的小动物来说是8.5级以上的大地震,这些小动物们无法在树林中生存,于是它们就逐渐地离开树林,而如今除了绿化之外,动物的食物链被切断,已经没有了生态的意义,为了恢复这片树林的生态系统,首先要保护树林的生态环境。因此,设计师决定将公园垃圾场的清运口改到公园后门的入口处,使垃圾清运车在后门直接清运垃圾。”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生态的保护,这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博爱。

3.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工作

3.1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完成生态景观的设计,营造生态自然风光,当然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太多人为的施工和改造,不止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是会耗费不必要的物质资源,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绝对不符合我们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

3.2保护现有的植被条件

以往在景观的施工建造过程之中,总是会先按照人类自己的思路设计景观施工的图纸,然后在开始施工的时候,会先把现场对施工具有阻碍的大型植被都砍掉,自己去再去进行绿化设计。这样不但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严重破坏我们的自然植被。其实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很难做到人为的恢复的,这种植被的破坏是对我们自然环境的一种很大的伤害[3],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景观的设计工作时,一定要事先就考虑到施工现场的植被状况,然后再根据植被的情况进行景观的设计。

3.3合理设计水体

我们在设计生态景观的时候,要合理设计景观中的水体环境。而且设计完成后的水体要尽量减少对环境原有自然排水的干扰,努力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具体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改变遇水即填的简单设计方法;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进行直接渗透和贮留渗透设计;三是尽可能保护场地中可渗透性土壤。

4. 结语

生态文化现今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生态景观也是我们的景观行业中所倡导的景观形式。国内外的很多相关工作人员都在积极的研究生态景观的设计方法,即如何使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生态自然的规律和提点,并且使施工过程更加的节能,使景观的建造过程不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我们的国家虽然也很在积极倡导生态景观,但是相关的技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依然应该致力于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协调的生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玉培,林农,绿化,文化与水系风景的共融一成都市府南河环城绿化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7,16(4):42一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