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安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安防控措施

篇1

关键词:信息手段;社会治安;治安防控体系

如今,公众身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成了公安工作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一、建立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意义

(一)顺应了当代国际警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整个国际警务的改革发展趋势,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信息主导的治安理念,而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自己的信息主导治安模式。[1]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现在已经成了当前国际警务的主体战略内容,顺应了当前国际警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可以将有效的情报信息放置在先决性、基础性的地位,从根本上推动了警务工作走上信息化、现代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客观要求

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国际局势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造成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时展的长河中,国际恐怖组织犯罪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社会上的治安难度大大增加,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更加多样化。以我国为例,近年来境内因素和境外因素互相影响,发生了许多起恐怖事件,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恐慌。[2]在这种因素的驱使下,情报信息显得愈发重要,并成了我国公安工作的基础。因此,构建以信息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适应了当前形势社会治安的客观要求。

二、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成要素

以信息为主导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包含了许多相互依存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具体包括了:

(一)信息预警系统

在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当中,信息情报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灵敏的信息系统是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的基础保证。信息预警系统是指公安机关进行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整个过程,在该系统中,主要是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判断以及信息预警四个环节组成的。

(1)信息采集。信息采集是进行之后的处理、判断和预警的基础。因此,警务人员一定要提高信息情报的采集意识。在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模式下,我国各级公安部门,尤其是基层的民警要不断提高采集信息的能力,密切关注着社会中的治安动态,为之后的预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3]在实际的采集工作中,可以将过去的人工调查发展为信息收集。例如,开通网上举报犯罪、手机短信举报等。同时还可以建立公安机关和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的联系,拓宽情报信息的来源。

(2)信息处理。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可以为信息的处理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信息的处理能够有效将信息引入到治安系统的打击、防范各个环节当中,并实现工作人员、公安事件、物品、组织机构等信息的全方位高度结合,提高了信息一体化的能力。同时,信息联网功能和各种技术的联用,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

(3)信息判断。在整个信息预警系统中,信息判断是最关键的工作。信息判断的要求是针对已经掌握到的情报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以此来推测出事态的发展趋势,并根据重点时段、地段、区域以及事件的类型进行分类,制定出解决的措施。只有对情报信息做好判断,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防控工作。

(4)信息情报预警。在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判断工作都做好之后,公安机关就要找到社会治安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来预警信息,指导全社会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对于重大的信息判断结果,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通过网上信息的方式来做好预警工作,视具体情况做出指导性的指示。在具体的工作中,公安机关可以建立门户网站来进行预警工作。

(二)决策指挥系统

决策指挥系统是指公安机关根据信息预警的具体成果来不断调整工作的重点部署,并制定出具体的防控措施,在信息化的指导下,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决策工作具有扁平化的特征,提高指挥决策的能力。

传统的决策指挥方式为上传下达型,这种方式让决策者和执行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但在信息的指导下,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公安机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日志、绩效考核等系统,领导们可以更加直观、便利的针对这些工作做出指导,大大提高了决策指挥中的交流水平,减少了指令下达的出错率。

(三)打防控一体化系统

在信息的指导下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就是要从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出发,把信息情报放置在先决性的位置,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打、防、控的手段,有效减少社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作战能力。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擎作用,贯穿在打、防、控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此来引导警务工作,并让信息手段在这个环节中形成一个具体的执行系统。

(四)绩效评估系统

建立起完整的绩效评估系统,是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监督与考核的标准其在防控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将治安工作实现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途径。在部署好警力以及相关的工作之后,公安机关应该跟进其后续工作,这些后续工作主要指监督、测评等。只有做好这些后续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偏差,并取得所期望的效果。

三、结论

在当前社会中,信息化水平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推动着国家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的制约下,使得我国的社会治安形势更加复杂化,造成了社会上各种矛盾激化,让公安机关维护治安的难度增强了。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也应该对治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信息的主导下构建新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能够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体现出时代性、科学性的特征。我国的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让治安防控工作在信息化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精忠.信息主导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9-64.

[2] 王庆功.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03):95-104.

篇2

一、认清形势,科学定位,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长效机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牢牢掌握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权。××街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样,治安环境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域形态多样,矛盾纠纷隐患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度突出。辖内地域形态多样,既有××市最大的关闭国有企业—××氮肥厂,又有东圃最旺的商业地段;既有××区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个新型住宅小区,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多,主要是劳资纠纷、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还存在着国企遗留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隐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隐患的存在,给辖区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要排查调处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种政策法规,又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二是流动人口多,平均素质偏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压力突出。辖内有出租屋1.9万套,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初步统计,××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超过8万人,平均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打散工、从事体力工作等人员。从近年来对违法犯罪分子人员的分析来看,外来流动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来人员,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网前居住在出租屋,给××地区的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三是案件基数大,多发性案件典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挑战突出。近年来,虽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盗窃、诈骗、抢劫、抢夺约占80%左右,压案保平安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源头预防上,城中村内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环境、居民意识、硬件设施等影响面临很大挑战;在打击管理上,基层民警工作量多,压力大,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参与面临着挑战;在教育宣传上,面对居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素质偏低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效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等意识面临着挑战。街党工委、办事处以“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为指引,把保稳定和促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地分析我街实际,从街道层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考虑,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街道层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观念、思路的转变和突破。

二、深入实践,开拓创新,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和架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实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在实践中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突破点,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问题。街党工委、办事处从2006年底开始,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召集研究讨论,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2007年3月份形成了《××街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工作意见》,并全面开始实施。治安防控体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防范、基层创安、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法律道德宣传教育、执法联动、队伍培训管理、组织保障、检查考核为内容的“十大机制”,形成了以打击为重点、以预防为基础、以控制为关键,以建设、管理为方法,以改造、教育为手段,综合性、立体化、系统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点,从辖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落实防控体系的三项工作原则: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盘考虑全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完美的载体,将街道辖内可利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大综治格局。

(一)以统一高效为方向,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以统一指挥、方便管理为原则,建立了由街维稳及综治委牵头,以街道一级有关职能部门为主力,以社区居委会、辖内机构、单位和各类社会力量为基础的纵向层级运行架构。在横向联动方面,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街道一级联动,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联动和矛盾纠纷联调联动;二是社区一级联动,围绕平安和谐,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以社区民警为骨干,以社区治保会为基础,以出租屋管理员、××公司治保队员、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为主要参与力量;三是基层治安力量联动,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整合社会各类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队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战斗力。以纵向层级运行架构为主体,通过横向联动工作模式进行协调整合,构筑一个职责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效率快速、效益明显的综合运行机制。

(二)以保障有力为核心,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综治大格局,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和谐又平安”为建设标准,建立街综治工作中心,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街综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组织保障功能,表现为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硬件设施,明确职责任务和部门分工;协调指挥功能,表现为通过制订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实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的“五联”运作机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现为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队伍管理,进行工作绩效评估、检查考核。通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强化基层管理,完善基层服务,优化基层资源,夯实基层基础。

(三)以整合统筹为准则,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干队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治安工作队伍,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以公安派出所为主力军,以治保队员等治安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实行警民结合、专群结合,充分发挥队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将辖区保安员、治保员以及物业小区、工业区、大型企业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联网基地指挥台建设,实现了勤务指挥联动。以义务平安巡逻队伍为补充,在社区民警统一安排下协助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通过治安力量的整合,达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准确、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发挥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创新为指引,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网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建立健全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一是建设全街视频监控系统,现在街面主要路段设置了212个监控点,城中村内街内巷设置了107个监控点和5个监控岗亭。二是发动辖内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自建视频监控系统,现我街辖内主要小区、企事业单位安装了1000多个摄像机。三是推进城中村单体出租屋视频监控小系统建设,由屋主自筹资金安装,主要对出租屋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铺内部技防建设,积极推行“手眼通”、亿光安防、门禁系统等家庭、商铺技防。通过建设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形成一张覆盖全辖区范围、解决重点治安问题、排除大部分治安隐患的安全防范网络。

(五)以立体渗透为手段,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宣传教育模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模式,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构筑××街法制宣传教育平台,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为目标,打造室内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室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网上法制宣传服务三大宣传阵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途径,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增强辖内居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人为本,立足长远,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一)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紧紧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持续发展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全面落实要始终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与上级综治工作精神相结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推进要以省、市、区综治工作精神为指导,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二是要与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从××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趋势出发,继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才能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科学性、长效性、稳定性。三是要与社会矛盾发展态势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社会矛盾类型,如何排除矛盾纠纷隐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将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自身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核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效果的最好诠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全面推进,要立足实际,始终以群众安不安全、满不满意为根本考虑,切实围绕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盲点,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群众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强防范意识,减少犯罪分子犯罪机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众承担一定的治安防范义务;通过及时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治安信息,使群众及时了解身边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相应地防范措施。

篇3

xx年,xxx社区在街道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干群共同努力下,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顺利迎接了省市县各级多次的检查,被县上评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认可。

建设和谐社区首先要抓好平安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确保社区平安稳定的前提条件。为此,今年将认真落实以平安社区建设为核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力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大环境。

(一)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

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将充分认识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社区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以居民联防、门店联防等防范模式为主的群防群治组织,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区、社区警务室、驻地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努力把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建设和谐平安社区提供有力保证。

(二)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牢筑治安防范有效屏障。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扩大社区居民联防和门店联防范围,把辖区内的居民都汇集在社区的综治网络之中,初步建立起以街道办为领导,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警务室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强化治安防范为重点,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多方联动,警民携手,点线面结合,人物技配套的治安防控体系,使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步入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群众化的轨道。切实提高社区社会治安整体防范水平,确保各类可防案件的发案率逐步下降,努力实现年内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事件、无吸贩毒新增人员、无新增两劳释放人员的目标。

(三)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 提高群防群治整体水平。

把平安社区建设作为推动综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平台,深入发动群众,吸收社区老居民、老党员、老干部、保洁员等人员加入社区防范队伍,科学、合理地整合群防群治队伍,不断提升群防群治能力,切实提高社区治安防范的整体水平。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无毒社区”“无xx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以确保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推动。

篇4

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控制,应把工作重心放在社会矛盾的化解上,以防重于治的策略展开相关工作。其中,建立健全以救助管理制度为中心的矛盾梳理体系,便是其中要务之一。社会治安防控的价值目标是“通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运行界定个体行动领域,以防止和减少侵犯行为和社会冲突等失范行为,由此创建和维持一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①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治安防控的方法是多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由社会制度的作用而实现防控。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为何大量地产生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时指出:“如果在一种社会制度下,光是增加自己的财富,而不减少贫困现象,并且犯罪现象比人口数目增长还快,那么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必然有某些腐朽的东西。”②为缓解不断增加的贫困及犯罪问题,自1601年起,西方国家相继建立社会济贫法规,由政府承担责任,为贫困者提供培训、就业机会,收容老人、患病者和孤儿。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救助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全,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异大,新贫困人群和贫困现象不断增加,社会矛盾加剧,充分暴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制度不尽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2003年8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并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下称《救助管理办法》),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其价值目标是推动城市资源的公平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与正义,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利,防止和化解社会危机,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

二、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特征及优势

中外救助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表明,实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是其在社会治安中发挥预防与控制功能的核心举措。作为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治安防控-Y-段,救助管理制度表现出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及优势。

(一)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特征

1.主动性

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性表现为对“高危群体”③进行及时预测、判断,并自觉通过制度化的防控手段进行干预和调节,将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加以抑制、削弱和调整,引导遵从社会规范,消除潜在违法犯罪行为。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的弱势群体出现,加速了阶层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由于经济贫困,生活拮据,处于社会弱势地位者往往因生活的无依,心理上出现悲观、焦虑、无助,进而为了生存抛弃个人的尊严,沦为流浪乞讨者。尊严被生存所取代,人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撑,要不就自暴自弃,自我沉沦;要不就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破坏秩序。于是跪叩乞讨、强追乞讨、拦路乞讨、扶灵乞讨不绝于目;贩卖人口、残害儿童,控制乞讨,收买老弱,欺骗利诱乞讨、偷盗乞讨等更是明目张胆。救助管理制度的出台,通过引导救助、即时救助、昼夜救助和流动救助等形式,为社会治安提供了主动的预防和控制系统,使政府得以借助公平、正义制度积极承担济贫的职责,给予社会底层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为其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还尊严于弱者,帮助其自觉修复心理失衡,减少自我沉沦与突破法律底线行为,引导流浪乞讨群体回归正常社会秩序。

2.防范性

保障城市的安全前提是保障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一切城市人口的生存安全。救助管理制度,为其提供物质保障与就业可能,帮助无所依归的人口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以疏代堵,以救代驱,防止因穷困导致心理失衡,因心理失衡导致社会失序的危险,这才是社会治安防范的上策。

3.长效性

救助管理制度强调政府责任的主体性,设置专门的机构、专业人员、资金,运用统一的甄别标准与规范的程序,以公民的权利保障为基础,对陷于困难的城市流浪乞讨群体进行分类救助、分类管理,为其生存及后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援助制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长效的运作机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有别于传统的行善施恩。传统的行善施恩,是建立在个体主义贫困观的基础之上,认为贫困与乞讨是个人好吃懒做的结果。

在我国,这种个体主义贫困观曾得到广泛的认同,勤劳节俭持家是优良传统,贫与富是自己的家事,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于是,对贫困者、乞讨者的救助往往是一种施恩性、随意性的慈善之举。相反,救助管理制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是基于结构贫困观的基础之上,认为贫困、因贫致乞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产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为维护社会公平,国家对公民的福利应当承担某种责任,应当“透过就业、教育和文化机会的平等使阶段之间的冲突削弱,将资源的再分配同公民享有福利的社会权利加以结合,使福利国家成为一种扩大公民权范围的手段”。①依据结构贫困观,我国建立起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实现从个体贫困观向结构贫困观、从施恩论向权利论的转变,体现国家对于弱势群体救助的责无旁贷,以规范的、长期的制度约束保障一国公民平等权利,维护社会公平,实践社会正义,对获益较少者进行积极的补偿,为减少贫困,降低阶层冲突,维护社会的安全,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持久的制度保障。

(二)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优势

1.政府作用的主体性

社会治安防控212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丰富的物质基础,救助管理制度的施行也依靠优先发展的物质资料为前提,政府是承担这两大职能的主体。一方面,政府通过系统性、法制化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治安防控和救助管理提供强大的人、财、物、信息等物质保证和组织保证,促进两者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动态地调节救助与管理的力量,有利于形成整体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政府在立法的基础上,对因贫、因灾的原生型流浪乞讨者及突遇困难、无家可归等流浪乞讨者,设置专门的机构、人员进行主动的分类救助。尊重受助者的尊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自觉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帮助受助者减少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降低潜在的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的秩序。而对于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恶性乞讨、职业乞讨群体,则强调城管、公安的介入。启动行政和法律手段予以约束和控制。政府自觉的动态协调与支配下,救助管理与社会治安防控能有机互动,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防控效能。

2.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现代政府管理能力的建设,强调对社会力量的培育与引导,从而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和水平。虽然救助制度的出台较 晚,但我国民间慈善救济力量早已存在,扶危济困一直是我国传统美德。救助管理制度强调政府救助的主体性的同时,设置了激励公众参与的机制,合理地引导自发的、零散的民间慈善力量有效地组织和发展起来,将传统的救济私情上升为一种制度、法规去理解与行动。壮大了救助力量,增加筹措资金的渠道,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为慈善行为提供一个正常的通道,使真正陷于困境的弱势群体得到及时的救助保障。而对于操控未成年人乞讨,欺诈性乞讨,有组织的团伙乞讨,指使、教唆、胁迫、诱骗他人乞讨恶性乞讨群体,破坏城市环境、威胁城市社会公共安全,出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激励机制作用下,社会公众往往能广泛参与社会治安的防控工作中,加强对违法乞讨行为的监控。从而,既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保证救助机制的有效运行,也能延长社会治安防控的阵线,拓宽社会治安防控的阵地,促成社会治安防控力量的协同。

3.预防手段的可靠性

教育是社会治安防控中适用对象最广泛的措施。教育使人自愿接受、自愿服从、自愿控制、自愿追求,是从根本上影响人、改造人的手段。贝卡利亚在他的着作《论犯罪与刑罚》中说:“预防犯罪的最可靠的,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改善教育。”①救助管理制度在日渐成熟的运行中建立起“助人自助、助人自强、助人自立、助人自尊”②的价值理念,以立体的教育模式实现分类、分层救助。对遇临时困难而致乞讨的群体,按程序和标准予以临时性的物质、生活救助。对反复救助者及职业乞讨且有劳动能力者,通过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及心理引导,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尊重、责任、归属,激发自醒、自尊意识,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劳动能力开发等救助服务,帮助有条件者自立与自强。对于长期滞留于救助站的未成年人,则提供教育开发、心理健康促进、劳动技能培训等救助,为其成年后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对于精神疾病者、智力障碍等无识别能力者,则为他们提供长期安置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救助管理已是关注教育功能的长远影响,对曾经违法犯罪、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及职业的乞讨者等进行多维度、多效能、针对性较强的发展性教育救助,挽救失足,矫治行为,帮助其自助、自强、自尊、自立,实现自愿接受、自愿服从、自愿控制、自愿追求,放弃违法犯罪甚至流浪乞讨,回归社会,有效地贯彻了社会治安防控教育为主的核心手段。

三、救助管理制度

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功能的实现条件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征和优势,而要真正发挥其积极的预防与控制功能,还需要在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参与机制、科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

(一)平衡“管制”与“救助”的价值取向

2003年我国废止《收容遣送办法》,施行《救助管理办法》,由“由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标志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以社会控制为立足点,转向以人的自由权利为立足点,强调限制政府对国家权力的使用以及对弱势群体救助责任的担当,体现制度人性化的精神。然而,以尊重受助者自由意志和防止国家权力滥用为核心,旨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并没有得到乞讨人员的欢迎。调查显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职业化倾向明显,操控乞讨、欺诈性乞讨等带有违法犯罪的乞讨行为不断呈现,严重危害了城市社会治安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可见,“‘强制收容’片面注重政府权力的运用,信奉权威主义价值观,忽视了对个体自由权益的尊重,是蕴涵于旧制度中的价值理念的失衡;‘自愿救助’片面追求个体自由权益的尊重和满足,高扬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而弱化了政府在合法前提下的管理职权,导致价值理念的再度失衡。”③现实证明,无论是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还是过度自由主义倾向,均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为此,保证救助管理制度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功能实现,必须在制度安排上作出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既要尊重流浪乞讨人员个人自由,但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功能,对超出个人自由权利的乞讨行为实施必要的干预和限制,履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责任。从而促进国家权力的使用与个体自由权利的尊重两种价值理念的融合,使“管制”与“救助”功能实现动态平衡,共同服务于有序社会的构建。

(二)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实现平台

现实救助制度的操作过程中,无论是救助对象的数量范围还是救助的质量要求都远超出《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救助范围上除《救助管理办法》所界定的对象范围外,生活困难,被骗、盗、抢、丢,务工不着、寻亲不遇、刑满释放、无钱还乡的困难群体,以及有吸毒史、精神病、传染病、危重病、上访分流、安置、公安待查证人群等特殊性、高风险性群体在实践中已成为城市救助机构临时救助的对象。相应的,救助质量也由《救助管理办法》>:请记住我站域名/社会团体参与的人治理和救助。这样可以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设置缓冲体和政治回旋空间,扩大政治的社会参与面和合法性基础,协助实现政府的目的和意图。”①为此,面对救助数量的剧增,救助人员构成的繁杂性、救助需要的多样性等问题,政府以救助机构为载体,加强最低生活保障部门、社会福利救助机构、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维权机构、安全稳定网络、城管等机构的合作,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分类救助,体现其责无旁贷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发挥其主导功能,通过规范的制度,激励和引导志愿团体、地方教育部门、民间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在庞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支持下进行分类、分层救助,形成救助的延续性链条,提升救助的实效性,从而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立体的救助模式,为实现社会治安防控中的有效功能提供操作平台。

(三)打造救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手段

篇5

一、全面推进平安建设活动

认真组织开展全市“平安建设推进年”活动。以开展综治委成员单位与部分乡镇(办事处)“携手共创平安”活动为载体,号召各级综治委成员单位帮扶重点乡镇、村加强农户科技防范,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引导扶持两个县区,积极争创全省第二批平安县区;全面推进“平安乡镇(办事处)”、“平安村居”、“平安单位”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考核第二批“平安乡镇(办事处)”,适时开展市级“平安单位”、“平安学校”、“平安医院”考核命名活动,不断扩大平安建设覆盖面;全面开展“平安行业”创建活动,拓宽平安建设的领域。通过以上活动开展,为2009年争创平安市打下基础。

二、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以农村科技防范建设和治安卡点建设作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点,继续深化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队伍、网络、设施、制度“四项建设”,强推硬促,力求取得阶段性进展;指导考察命名一批市级治安卡点示范点、技防示范镇、村级综治工作示范点和联户联防示范村,树立农村治安防范工作典型,抓点带面,推动全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发展进步;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健全城市社区治安防范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推进城市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进步;以基层平安创建为载体,加强企业、单位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主的治安防范工作,注重开展“技防单位”、“技防企业”、“技防小区”等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专业保安联防队伍建设,开展有偿看护服务岗位的普查,逐步淘汰老人岗、残疾岗,提高单位内部看门护院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的落实。会同阜城三区综治部门和市直机关工委健全市直单位综治相关责任人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的考核考评,建立责任人考核档案,促使各成员单位认真研究本部门、本行业在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切实改进考核评比方式,加强日常考评,探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封闭式考评的方法;建立社会治安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基层社会动态,灵活运用督查督办、

限期整改等工作措施,促进基层党政组织增强开展综治和平安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对因领导不重视,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坚决施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适时筹备召开全市综治工作暨平安乡镇命名表彰大会,以先进典型引导综治暨平安建设广泛深入开展。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以人口管理为重点的社会管理

适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积极与阜阳籍务工经商流入地综治部门进行联系,共同探讨加强阜阳籍务工经商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城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清查活动,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机制;继续开展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突出以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为重点的社会管理,落实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筑牢城市“防火墙”;将“三电”设施管护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常工作,发挥好综治委各专项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探讨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高危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注重发挥法制副校长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矛盾化解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五、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综治及平安建设的浓厚氛围

大力弘扬平安文化,营造综治及平安建设宣传的浓厚氛围,提高全社会参与综治及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会同有关部门在阜阳城区开展平安阜阳公益宣传活动,开展好3月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宣传月;积极创造条件,力争组织开展全市首届“三电”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好全市“平安文化宣传季”,分别会同宣传部门及市文联开展好“20*聚焦平安”--系列新闻宣传报导活动、“20*祝福平安”--书画名家平安阜阳书画展和“20*平安瞬间”--平安阜阳建设纪实图片展;充分发挥“阜阳平安网群”的优势,加强综治及平安建设的宣传、交流,将平安网宣传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建立平安网信息员制度。

六、进一步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

认真落实省综治委《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皖综治委[20*]10号),加强乡镇(街道)政法综治机构建设,健全工作制度,整合力量,形成基层维护治安和稳定的合力。继续深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农村警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加强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落实经费保障。适时开展基层综治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素质。适时组织开展赴先进地区考察取经活动,进一步开阔工作视野。

七、加强综治委(办)的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综治机构、加强人员配备

,健全工作制度,推进综治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综治办组织、指导、协调的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搞好督促落实,努力提高综治委、办的工作水平。加强与市综治委专项工作办公室的联系沟通,引导各项专项工作不断发展进步。

篇6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升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地位

永明路街道办事处辖区总人口1万余人,辖2个行政村,2个社区。辖区地处市政东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2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平安永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先后出台了《永明路街道办事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永明路街道办事处治安联防巡逻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成立永明路办事处治安联防巡逻队的通知》,对辖区治安防控建设的总体目标、防控力量、防控措施、防控保障、防控组织与领导作了安排部署,切实把思想认识、工作重点、经费投入、考核奖惩机制等真正转移到以预防为主上来。党工委、办事处在平安建设上投入10余万元,确保了平安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构建“六大体系”,夯实社会治安防控基础

2、构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整合社区防范力量。一是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二是引导群众参与治安工作。2个村、2个社区分别组建治安巡逻队,加强村庄、楼院义务治安联防活动。

3、构建重点单位(部位)和单位内部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安全保卫措施。充分利用技防设施,提高防控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预防案件、事故发生。辖区重点单位、小区全部建立了技防设施,有效增强了辖区重点部位的治安防范能力。辖区单位均聘请专业保安组建了内部治安防范队伍。与保安公司签订合同书,固定治安防范任务,明确责、权、利,健全和落实保安24小时值班巡逻、进出人员盘问登记、夜间巡查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辖区单位安全防范系统建设。街道专职巡逻队与单位内部防控体系相互配合,联络畅通,点面结合,共同组成大巡防体系。街道综治办建立了辖区单位治安防控网络台帐,及时掌握各单位防范体系建设及变动情况,实现与街道巡逻队的良性互动。

4、构建街道、村社区、组(楼院)“三级”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基层防控能力。街道办事处组建了9人专职巡逻队,在派出所的指导下开展巡逻。每个村、社区组建专职或者义务巡逻队,在街道综治办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巡查工作。每个村民小组、和没有物业管理的楼院也由党员、楼院长带头组成义务巡逻队,收集掌握各种信息,负责组织群众开展治安联防。

5、构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防控体系,优化育人环境。辖区现有中小学校4所,幼儿园4所。学校治安秩序的好坏影响到千家万户,为此,我们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内部加强,按要求配足专、兼职安全保卫人员,认真落实并严格执行学生校内大型活动和校外集体活动审批、值班巡逻、外来人员来访登记、安全工作月查等制度;广泛推行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普遍开设了法制课,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深化“把法带回家”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二是外部保障,加强中小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学校门口乱摆设的摊点和不卫生食品、不健康玩具、读物、音像制品等进行清理;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清理整顿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的“三室一厅”,共同创建“平安校园”。

6、构建在建工地治安防控体系,确保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根据辖区在建工地较多的特点,在每个工地组建了专兼职治安队伍,购置了相关器械,加强了在建工地的治安防范工作。及时组织开展建筑工地及周边区域治安整治,打击处理扰乱正常施工秩序的不法分子,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施工。

三、开展大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几年来,我办充分利用综治中心、维稳联调中心、排消会、社会法庭等各个平台,开展大排查和化解,将矛盾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在汪家店村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在区委的指导下,建立了汪家店村城中村改造工作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矛盾纠纷大排查和化解常态化,指挥部专门成立接待中心,由区委群工部主要领导和办事处综治办负责接待,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化解不了的引导到社会法庭解决。

四、大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

去年以来,党工委、办事处把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提高群众主动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主动性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建立了平安建设暨三项重点工作宣传长廊,各村、各社区都悬挂了横幅,制作了宣传版面。综治办先后几次在易园、安泰苑小区、大营村等处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展出版面20余块,发放宣传单6000余份,开展法律咨询50余人次。并在大营村、安泰苑社区举办了两场大型平安建设和三项重点工作宣传文艺演出,协调公、检、法、司等部门到现场与群众见面,并汇报自身职责,公开电话,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演出中还安排了有奖问答,使群众对平安建设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拉近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

篇7

一、坚持把综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县旅游局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把综治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摆上重要位置,紧抓不放。年初,根据县综治委要求,成立了以胡冰彬局长为组长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综合治理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了综治工作的资料台帐。

二、切实抓好全县旅游行业综治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县旅游局认真落实了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经营单位的社会治安防范措施,将安全生产、安全防范提示做到常抓不懈。特别是节假日、五一小长假到来之前,县旅游局都要集中部署各旅游经营单位治安防范安全工作,重申“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各旅游经营单位不得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思想上要认识到位,措施上要落实到位。加强旅游治安防范和安全质量检查,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为实现“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我局要求各相关单位出台有效措施,确保旅游安全生产:1、要切实做好应对各类公共性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要制定紧急救援工作预案,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后,要及时妥善处理,并按报告制度及时上报。2、要认真抓好交通安全工作,租用车辆时,必须选择信誉好的车队、技术性能合格的车辆和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驾驶员,签订有关合同,明确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处理办法。要强化对驾驶员和旅行社陪同人员的安全防范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司机违章驾驶、疲劳驾驶等行为,确保旅游行车安全。3、对容易发生火灾、食物中毒以及群死群伤事故的人员聚集地(星级饭店、景区景点等场所)要进行检查,切实排除各种安全隐患。4、组织人员对旅游区(点)的步道、接待设施、娱乐设施等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三、加强基层联系点的指导和督查工作()

湖村乡大坂村是县旅游局新农村工作的联系点。局里相关领导多次到该村调研指导综治工作,认真分析并及时建立准确的治安形势分析评估机制。同时,指导该村创新农村治安防范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治安防控建设,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篇8

创建“平安县”是今年后半年全县综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制定出台了我县创建工作的意见,对创建指导思想、“平安县”标准和创建工作措施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是平安建设推进年,要认真开展全县“平安建设推进年”活动,开展好县综治成员单位“携手共创平安”,组织好“送平安”、“讲平安”和“访平安”,要在平安建设的领域和覆盖面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全力营造“平安建设、人人有责”的氛围,全面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投入到平安建设活动中来。一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携手共创平安”活动是我县为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步骤,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是促进基层和县直单位平安建设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重大举措,是20*年争创全省平安县的基础性工作。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携手共创平安”活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操作,切实落实“携手共创平安”活动的资金、人员、行动保障。二要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综治委成员单位要制定“携手共创平安”活动的具体方案,要及时与联系乡镇沟通协调,听取联系乡镇的意见建议。要加强监督,将资金用到刀刃上,用到社会治安防控的一线。要创造性地开展送平安、讲平安、访平安各项活动,使“携手共创平安”活动顺利开展。三要落实责任,确保实效。要明确专人负责“携手共创平安”活动,对“携手共创平安”各项活动提供人员、经费等全方位支持,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县综治委将加强督促检查,并将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综治相关责任人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考核,写入有关人员履行综治工作实绩档案。对于领导重视、措施落实、成效明显的单位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同时实行责任连带,对于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并且联系乡镇发生重大社会治安问题的,相关成员单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加强奥运会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

奥运的脚步渐行渐近,奥运安保的冲锋号角渐起,鼓点趋紧,即将迎来决战时刻。在这里我号召全县各级、各部门紧急动员起来,行动起来,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以旺盛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务实的作风、高效的工作,投入到奥运安全保卫这场人民战争中来。

一是认清严峻形势,提高思想警觉,充分认识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县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将保持我县社会稳定、确保奥运会安全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工作,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尽最大的努力,以实际行动打好这场硬仗,为维护稳定,为奥运会顺利举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二是采取措施,确保奥运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在奥运安保工作中,要继续开展好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两项排查”活动,现阶段要分别做好集中整治和重点调处阶段的工作,确保重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控制,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不激化,确保人民权益得到保护,重点群体不上访闹事,要开展社会治安集中整治行动,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加强社会治安面防范控制,加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严密防控“两抢一盗”多发财犯罪,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的安全感。要进一步完善各种预案,各乡镇、各单位都要制定奥运会期间的应急预案,制定的预案,要立足于迅速控制事态,立足于防止发生连锁反应,立足于缓解矛盾,有针对性地研究处置策略,要突出基层应急预案的制定,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在内的应急网络和工作机制,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应急预案体系。

(三)认真做好打击盗窃破坏“三电”设施违法犯罪专项斗争

当前,我县盗窃破坏“三电”设施违法犯罪形势十分严峻,今年4-6月份,*等地先后发生76起盗割电信通讯电缆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希望有关乡镇要认真研究加强防范的措施,防止案件的再次发生。各地政法综治部门以及有关单位、部门一定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形成新的,把专项斗争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加强对现行案件的侦破,尤其对*等地发生的系列盗割通讯电缆这样的案件,公安机关要反应迅速,快速堵控,快侦快破。要开展区域联合会战,以打击流窜作案为重点,加强行政相邻区域的协作配合,及时窜并案件,形成围歼声势。要深挖组织者和团伙骨干,扩大战果,摧毁网络。要从源头上加强清理整治,要开展集中清查废旧金属收购站点专项行动,对无照经营、收赃销赃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要对全市废旧金属收购站点进行全面登记、整顿,全面发放张贴《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收购须知》,规范业主经营行为,落实驻地包保措施。要加强对废旧金属收购站点的监管,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处罚抄告等工作机制,要在集中清查的同时,加大经常性巡查力度,强化重点区域的监管措施。

要促进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要把专项斗争与平安建设有机结合,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平安电力”、“平安电信”、等平安行业创建活动。要把专项斗争与“两项排查”有机结合,把“三电”重点地区纳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的重要内容,限期整改面貌。要把专项斗争与日常治安防范相结合,把“三电”设施管护纳入各级群防群治活动的重点保护对象。

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现有社区义务巡逻队资源,参与社会治安巡逻,通过警民联合巡逻、单位协同巡逻、看楼护院等形式,加强辖区“联防、互防、自防”三防一体的防控网络体系,全面维护社区正常治安秩序有一个良好环境,保障广大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保稳定、创平安、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真正达到“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社区治安义务巡逻队在社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开展工作,领导班子成员如下:

组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副组长:社区民警

副组长:社区治保主任

成员:城物管经理

厂物管经理

小区联合支部

钟表生活司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民警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担任,具体负责治安巡逻活动的各项工作、日常检查、补贴发放、工作总结等。

三、巡逻防控安排

整个治安巡逻活动由领导小组具体安排部署,社区居委会负责指挥协调。以治安巡逻队为主,以各单位治安力量和党员义务巡逻队为辅。实行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巡逻。同时,要加强联防联动,与相邻单位建立互联互动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做到与周边社区无逢链接,并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共同维护周边的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防控全面覆盖。

四、工作措施

(一)、社区治安义务巡逻队,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公安民警的政治思想、巡逻技能指导,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和总结。

(二)负责社区治安巡逻的主要领导将不定期检查和督导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要加强信息报送。要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和掌握巡逻情况,做到每日有巡查、每周有讲评、每月有小结,重大情况要及时上报社区领导小组。

(四)面对特殊时期,调动辖区保安力量和党员义务巡逻队共同参加协防,最大限度为维护社区安全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五、工作要求

(一)此次社区治安义务巡逻队的成立,是构建“平安”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确保一方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要发动单位、居民和党员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创新工作理念,克服治安巡逻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坚决杜绝困难面前绕着走、巡逻不认真的做法。要实现社区每个角落24小时巡逻工作无缝衔接,确保无死角、无盲区,真正形成全民动员、警民团结共同防控的良好局面。

(二)巡逻队巡逻时,应严密注意巡逻区域内可疑人、事、物,依法盘查可疑人员。预防、制止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

(三)发现治安事件时,队员要相互配合,一旦发现警情处理不了时,第一时间报110,依法保护现场,疏散周围群众。同时向主管领导汇报详情并做好记录。

(四)巡逻队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巡逻区域、巡逻路段,制定治安巡逻部署图和重大问题处置预案。巡逻中当队员正当防卫或意外受伤,应立即告知巡逻队主管领导并及时通知保险公司人员赶来处理。

(五)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各单位要通过宣传栏、公告等形式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统一标志,保持阵容严整。参加社区治安巡逻值勤人员,要按要求统一着装、佩戴袖标。坚持严格考勤制度,树立强烈地社会责任感,树立文明执勤、依法办事的良好形象。

篇10

关键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54-02

当前,我国由于利益分化而导致日益突出的利益失衡及大量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等影响,治安隐患仍然比较突出,各类治安案件的数量明显增多,治安灾害事故频频发生,群体性治安事件层出不穷。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及治安形势面前,公安机关单靠打、防、控中任何一种手段,都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地应付犯罪。要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必须坚持“严打整治”,解决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全力完善社会治安体系。

一、完善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目标

完善社会治安体系目标就是要树立新型警务理念,构建多元供给模式社会治安体系。以预防犯罪为主,以服务、管理相结合的导向替代单纯管理导向,在确保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私人、企业、社区、及社会第三部门等参与体系的完善。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能使政府摆脱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无限责任,政府与经营企业建立在经济合同的明确责任上,根据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实现政府部门的精简和高效。公安机关对所有公安资源,包括警力、器械、设备、信息等,进行全面整合,各单位、各部门之间要协调联动,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等手段有机整合起来,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有效强化各警种的协作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各警种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统一的指挥调度的局面。

二、社会转型期制约社会治安体系发展的因素

(一)违法犯罪诱因增多,刑事治安案件高发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在社会转型期进一步凸显,诱发了包括社会治安问题在内的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一方面大量流动人口无序流入城市,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管理自身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导致违法犯罪诱因明显增多。据统计,某市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有近50%是发生在各种行业场所内,80%以上的治安案件与行业场所有关。如何管住、管好行业场所已成为治安稳定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治安体系的组织管理不完善

大多数机关没有很好地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把防控体系完善看成是“软任务”,认为占用警力多,投入大,“十次防范九次空”,不如抓破案容易出成绩;防控体系完善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方案的出台缺乏通盘的细致的考虑,各警种之间日常演练少,相互策应能力弱,合成作战能力不强。特别是对网吧、宾馆、酒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涉及工商、消防、文化、公安等多个部门,由于多头管理,各部门形不成打击的合力,管理难以到位。据统计,由于宣传鼓励措施不到位,有关行业投入不足,重点部位的防控设施安装不及时,导致社会防控能力较弱。在侵财型刑事犯罪案件中,流动人口犯罪占了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三)社会治安体系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信息网络建设不统一,信息资源未形成合力。信息网络建设尚未能从“顶层”出发,没有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各部门间收集到的信息只限于在本部门内部处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造成分析研判预测的片面性,不能很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也造成了一定的重复浪费,同时,又给群众的报警造成一定的障碍,不知先打哪个报警电话。目前,虽然推行了“三台合一”,但在制度上还很不完善,调度指挥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无章可循,无制可依,有些地方还是通过各种警力之间的协调默契或者简单协议进行统一调度指挥,机制模糊,在出现种种问题时往往推诿扯皮,责任不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事故处置的效率。

(四)社会治安体系的保障机制的不完善

在组织保障上,联动机制未能形成,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负责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在预防工作中过于强调公安机关一家的作用,其他部门只是处于被动应付,还没有以政府的名义组织全社会共同参与,造成应急管理的政令不畅,决策指令难以及时到位,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缺乏协调配合,社会治安资源严重浪费,降低了治安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司法保障上,目前尚没有一部法律对城市社会治安体系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在经费保障上,对城市社会治安体系建设的投入不够,资金难以得到保障,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与高智能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五)社会治安体系的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目前,社会公众对治安体系建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许多人认为,治安只是公安机关的事,参与不积极,社会治安体系建设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各种民间的非政府组织建设工作十分薄弱,造成体系的基础薄弱,控制能力差,导致有些部门没有找准自己在治安体系建设中的位置,没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些企业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安全防范”的倾向,内部防范制度、人员、经费、措施不落实;不少群众自防意识不强,自防能力较差。

三、完善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策

(一)加强社会治安体系的基础建设

社会治安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街面巡逻防控、社区治安、卡点查缉堵控、单位内部防控、技术防范监控等五个网络构成,这五个网络自成系统又相互支撑,保持在同一平面,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具有严密、稳定和长效功能的整体防控体系。

(二)建立社会治安体系的宏观指挥系统

社会治安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的运行必须要建立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开放的宏观指挥系统(包括社会控制系统和社会综合治理系统)和积极有效的工作机制基础上。

1.加强和完善社会控制系统

首先,实施动态的、积极的社会控制,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分配的改变造成的心理失衡,协调社会利益关系,重建合理社会利益格局,形成新的利益平衡和社会公平;通过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加强道德控制机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的新型道德秩序;通过对社会行为和价值观的正确指引,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其次,合理推进社会控制有效运行评估、决策和整合过程。通过社会评估,对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态势走向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过程,把握社会矛盾以及社会问题的发展态势,以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强化预警功能。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前瞻性地制定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方案和各种社会政策,并做出科学决策,为社会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2.推动警务工作机制改革

社会治安体系建设涉及到各个警种、各个部门,按照“以块为主,守土有责”的要求,找准自己的位置,履行相应的职责。在强调各自职责的同时,必须从服从服务于公安工作和社会治安的整体效能出发,理顺关系,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情报信息为纽带,采取民警个体间的搭档、警种部门间的联勤、机关基层间的联动等形式,形成整体防控态势。打破基层实战单位传统的行政机关化工作模式和作息制度,将有限的警力和防控力量最大限度地投向街头路面和社区,用于易发案时段和地域,形成24小时全天候防控格局,增强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建立健全预防处置工作机制,拓展信息来源,及时掌握各种不安定因素,认真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努力从源头土缓解社会矛盾,预防的发生。

(三)建立社会治安体系的保障系统

1.完善组织保障加强警力配置

通过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强化落实精简机构,合理配置警力,下沉警力,向基层和一线实战部门倾斜保障政策。引进市场机制,整合辅警资源。可以从公安机关外部解决警力配备上的严重不足,改变现有警力资源结构和分配比例,从而将正规警察集中使用在更为关键的工作上,与警察共同构成社会治安体系的主体。整合民力资源,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动组织社区党员、干部、治安志愿者、退休人员、低保人员等力量,义务开展社区守护、看楼护院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打牢社会治安体系建设的根基。

2.加大对社会治安体系建设的投入保障

城市社会治安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牵涉到大量的人、财、物,尤其是要装备大量的先进科技防范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实践表明,仅靠政府单方出资很难应对,应该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本着“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形成全民参与、全警参战的整体防控局面。一是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分级拨付的经费保障体系。二是广泛进行社会筹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三是整合科技资源,提升社会治安体系的科技含量。

3.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制

城市社会治安体系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群众工作、执法办案及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加强监督制约工作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完善落实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责任制、一票否决权制和社会治安重大案事件通报查究制。要求各防控体系成员单位的内部实施监督,提高各参与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政策理论水平、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通过纪检监察部门和各级人大、政协等开展监督,通过各种反馈渠道,加强责任目标,把治安工作纳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目标之中。另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把防控工作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保证考评工作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6.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3]郑列,王瑞山.社会转型时期治安体系的思考[J].犯罪研究,2005,(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