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03 17:2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的主要内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1.培养语文学习氛围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不能仅仅从智能方面进行解读,还需要从其内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创新更是一种氛围、环境、境界,只有认识到这个层面,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为了培养语文学习的氛围,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1)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氛围,首先就要认识到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在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这虽然是一种不足,但是也孕育着崭新的可能,碰到一些不理解的事情或者问题,学生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而这种热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奇心,好奇心不同于我们经常用来提高学生的那些外在的方法,好奇心更加内在。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这种方法更加积极、持久。要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就需要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从而引导其兴趣,激发其潜能。

(2)尊重学生的想法。小学生想事情没有很强的逻辑,往往天马行空,完整度和严密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些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矫枉过正,那样只会打压学生的天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的话,学生对于创造性就会产生恐惧感,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非常不利。

(3)施行激励教学。有一句俗话“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定型,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学生创造性的激发与教师的激励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要善用激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小发现,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帮助,这样就使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增强创新活动的动力。

2.创设有创新价值的情境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创新情境,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就需要对其进行情境锻炼,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种目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语言重组。创设情境可以从基本的语言着手,语言并不只能起到表达的作用,通过学习语言,学生能够对课文产生新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课文进行重组论述,在不脱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也就是创新。

(2)激发想象。课堂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用到想象的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出相应的景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单纯的知识的学习,只会使人更加死板,只有依托于想象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得到不断的开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具体的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只有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鼓励创新见解。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会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这些想法进行鼓励。例如,学生对“卧冰求鲤”这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鲤鱼不是应该去钓么,用破冰求鲤不是更好么。学生存在这样的疑问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肯定,并进行必要的疏导,使学生既能充分的理解,又不至于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篇2

(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大连 116036)

摘要:警察院校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包括现场急救基础以及危重疾病、一般机械性损伤、高低温损伤、中毒、其他意外伤害等现场急救教育。为此,将现场急救能力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发挥课程和活动的教育作用非常必要。同时,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和媒介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系统。

关键词 :警察院校;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35-03

作者简介:徐文闻(198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生命安全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系统构建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YJC880129);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批准文件号:辽教发〔2012〕130号)。

警察院校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成为人民警察,部分还可能成为社会的保安力量。民警在侦破案件或缉拿犯罪嫌疑人时,常受到伤害,这就要求人民警察要掌握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肆虐,工业、交通事故频发,癌症发病率不断升高,中毒、溺水等意外伤害逐年剧增,人们对于现场急救能力的关注度和需求也越来越高。现场急救能力不仅能够维持和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而且能够及时防止险情恶化,为后期有效介入创造有利条件。这就要求警察院校的急救教育更加全面和科学。

现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已将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训练放在提升国民综合能力素质的高度去要求。以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为例,迄今为止,美国已有5 000万人(占全国人口1/4)接受了这一训练,并且平均每年接受心肺复苏术并获救的人员高达7万余人;日本消防厅每年通过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市民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人。可见,现场急救能力建设已成为各国国民综合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逐步上升到评价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性高度。

其实,早在1987年,中国红十字会就先后会同卫生部、公安部等多部委发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要求交通、消防、公安等职业人员必须接受急救训练;2006年,中国红十字总会又与公安部、交通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急救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国警察院校学生入学时现场急救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急救意识淡薄,急救知识知晓率低,急救技能缺乏,临场应变能力不足等,这与我国目前尚未将现场急救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要求列入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国内多所公安院校开始尝试对大学生开设现场急救培训,由于培训内容、机制和方式等的原因,培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各地也在探索加强急救教学的措施。

现场急救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场急救是指当危重急症及意外伤害发生时,短时间内对伤病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而在专业医务人员未赶到之前,利用现场条件,伤病者对自己、他人采取及时有效的初步救助措施。警察院校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主要包括:

现场急救基础 现场急救的顺利实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学生要首先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及病理学知识,其中包括熟悉解剖学术语,了解人体薄弱部分及其常见的意外伤害,掌握人体运动、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感觉器官等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生理功能,熟悉损伤、炎症、休克、缺氧等病理常识;同时,大学生要能以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为基础,正确判断伤病情,及时检查伤病者的神智、呼吸、脉搏及心跳等是否正常,正确判断伤病情是正确实施现场急救的前提。根据各类常见伤害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应至少掌握五类基本的现场急救方法,即现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及心肺复苏技术,尤其心肺复苏救生技术在急救猝死救助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统计数字显示,人类猝死87.7%发生在医院外,35%~40%的病患如经现场及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救助,即可复苏。

危重疾病的现场急救 有些疾病发病突然、病情严重且呈现多发的趋势,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如冠心病、高血压、昏迷、癫痫、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了解各类病症基本发病原因,不同阶段的症状及现场急救的方法,可以延缓病情或缓解症状,避免错误救助产生严重的后果。

常见一般机械性损伤的现场急救 主要适用于不同机械性损伤的现场急救,包括不同部位损伤的急救,如头部、颈部、胸腹部和四肢损伤等;不同特点损伤的急救,如出血、骨折、软组织挫伤等。了解各类损伤特点,能正确判断各类损伤的基本症状,了解各类损伤急救的注意事项,能运用创伤急救技术进行简单处置和保护,可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甚至可挽救生命。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特殊部位特殊情况损伤的现场急救应作为授课重点。

高低温损伤的现场急救 常见高低温损伤主要包括烧烫伤、中暑及冻伤。烧烫伤,包括物理性烫伤和化学性烫伤,其中物理性烫伤是火焰、高温对人体的损伤;化学性烫伤主要是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损伤。烧烫伤不仅伤及皮肤组织,还影响全身重要内脏器官,引发剧烈病理生理变化,死亡率极高,因此,其现场急救对后期治疗、恢复尤为重要。中暑也是一种急症,可导致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冻伤主要是指低温引起的人体损伤,包括冰点以上非冻结性冷伤和冰点以下的冻结性冷伤。

中毒的现场急救 了解一般毒物的特性、危害及其伤害特征,熟悉中毒后引起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状态,掌握生产性中毒、环境因素所致中毒、食物中毒等的基本情况及不同毒物所致中毒的现场急救排毒方法。

其他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 掌握包括触电、游泳、呼吸道异物、动物咬伤、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症状及急救步骤,尤其要了解预防方法,防患于未然。

现场急救教育的实施策略

将现场急救能力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全面提升急救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增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充分表明高校素质教育开展对社会综合素质总体提升的重要意义。因此,将现场急救能力的培养列入培养目标中,是制定具体教育举措的根本方法。结合我国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培养目标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对现场急救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提升大学生对现场急救教育价值的情感认同度,将现场急救能力视为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对急救现场的评估能力,正确分析和确定事发现场及周围环境的安全程度,谨慎评估伤病人员的受伤害程度,谨慎施救,积极寻求救援;开发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训练急救技能;培养大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现场情况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完成现场急救任务的能力等。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营造重视急救能力培养、认同急救教育价值的校园环境 首先,通过精神文化的植入建设,提升大学生对现场急救教育的价值认同度,营造高校“人人懂急救,人人练技能”的氛围,引发内心情感的认同,逐渐完成文化启蒙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建立起“关注急救、关爱生命”的基本素质;其次,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长效地保障现场急救的开展,促使大学生达到较高的行为规范水平,如对学校每年开设的急救课程的学时进行规定,达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日常化,对相应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要求和保障;再次,通过行为文化建设,促使大学生践行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将现场急救方面的知识、技能获得转变为大学生的动态言行,并逐渐成为其行为习惯;最后,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活动角等形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使静态物质环境充分“动”起来,创造大学生参与到物质文化建设的机会和条件,让急救理念与价值渗透到物质文化中去。

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发挥课程和活动双管齐下的教育作用,强化现场急救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主要是大学生在完成现场急救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现场急救过程中保证大学生顺利自救或施救的必备基础。目前,在校园内提高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主要依靠两条途径:一是开设课程,运用现有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补充,设置一定学时,进行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运用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现场急救实验室建设等)和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使大学生获得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训练,获得更多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亲身体验;培养大学生的急救意识和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警察院校大学生技能训练时可能遇到各种小意外,如散打课程训练时可能出现软组织损伤、游泳泅渡训练时可能有呛水,等等,应利用这些机会及时引导,考察学员练习情况或检查学习效果。二是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让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到社会消防、医疗救治等部门实习锻炼或担任志愿者,在活动中提高意识、升华情感,加深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加强技能操练;激发大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兴趣,获得社会成就感和自信心。

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和媒介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系统 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面参与、共同提升现场急救能力水平的整体氛围。一方面,运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和技能。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1年12月3日报道,美国10岁女孩马迪逊·克斯特尔根据自己从电视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术,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过程中,对昏倒在家中并停止呼吸的母亲实施急救,成功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该案例的报道足见媒体宣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发挥非盈利组织在急救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志愿者制度,与社会共建培训基地,加强沟通合作。

参考文献:

[1]卢艳萍,黄集慈,石茜.健康教育对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0(3):138-141.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661-663.

[3]王光利,代小红.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52-156.

[4]陈善喜,满蓉.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调查与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6):693-695.

[5]王秋林,赵怀让,范宝军,等.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及方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6):175-178.

篇3

《囚犯》讲述的是:

安利柯和父亲和一位老师的谈话中,听到这个老师讲述的一件事:老师原来是在一所监狱里给囚犯上课,其中有一个囚犯十分认真,努力地学习。这个囚犯是第78号,他是因为不小心把虐待自己的主人打死才进监狱的。甩开期间表现很好,忏悔罪过,尊敬老师,刻苦学习。在出狱之后,他竟没有忘记老师的恩情,特地亲手刻了一个精致的墨水瓶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及终身教职制的发展历程 浅析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 《规定》修订的背景、原则、过程及主要内容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军队审计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 美国新型职业教育机构终身教职遁形原因与影响 美国终身教职制对选聘高校教师的启示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起源、发展及主要内容 浅谈美国的社会救助及其主要内容 武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美国终身教育发展策略背景浅析 大学生德育教育主要内容思考 探究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体系 GB/T 1.1―2009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探究性实验的作用及主要内容 成矿规律的主要内容及实例 灌区现代化管理主要内容及作用 浅谈公路养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最近生效的公约及主要内容 美国大学教授终身后评审制度的发展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4]Dilts, D. A. Economic Motivation for PostTenure Review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J].Collective Negotiations, 2007, 31 (4) : 340.

[15]李阳, 刘洁.美国大学后终身制评估模式及影响因素探析[J].复旦教坛,2007(3):63 .

[16]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General Guidelines for Post Tenure Review [EB/OL].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Faculty Appointment, Development, Promotions and Tenure Policy. (sine die)[2009-07-05]..

[17]Johnson, C. & Kelley, M. Educators’ forum: Productivity and Competence: Posttenure Review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J].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1998, 13 ( 3): 747.

[18]Gray, M. W. & Lawson, W. Freedom and Tenure: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J].Academe, 2005, 91 (3): 47.

[19]Neal, A. D. Reviewing PostTenure Review[J].Academe, 2008, 94 (5): 46.

[20]AAUP. Censure Decisions Focus on PostTenure Review, Summary Dismissals, and the Rights of Adjunct Faculty[EB/OL].AAUP. AAUP Newsroom.(2005-06-13)[2012-05-26].http:///AAUP/newsroom/prarchives/2005/censure.htm.

[21]Montell, G. The fallout from posttenure review[EB/OL].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Chronicle Career. (2002-10-17) [2012-05-26].http:///jobs/2002/10/2002101701c.htm.

[22]Siow, A. Tenure and Other Unusual Personnel Practices in academia[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8, 14(1): 152-173.

[23]O’Meara, K. A. Beliefs about PostTenure Review[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 75 (2): 186.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 前言剖析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2-02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是在10年实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修订的,一方面保持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改革精神和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则又根据10年来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下面,笔者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对比剖析,使大家正确理解和掌握前言的内容。

1 总体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主要是“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方面。

2 分条剖析

2.1 结构体例与标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的结构体例和标题也作了一些调整,“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标题及相关内容表述,与实验稿的“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相比较,表述更加准确,突出语文的“课程”意识,强化用课程的视角审视和思考语文教学。

2.2 “前言”修改与调整的主要内容及剖析

2.2.l 导语:基本上全部重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导语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这也就是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则强调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强调了“信息载体”;论述了语言文字运用规范面临的挑战及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任务,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2.2 课程性质:表述有重要的补充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第一次对语文下了定义,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的。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在前言中多次出现。

2.2.3 课程基本理念:坚守与创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1条,可见它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进一步强调,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等。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强调“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功,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用。这也是语文课程着眼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教材编选,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大多具有感性的、具体的,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不同的理解或感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理应得到尊重和珍视。

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重视阅读材料的精心选择,强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这是国家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②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与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

2.2.4 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增加了第1、2两条;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2条合并成第3条;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条修改为第4条,增加“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改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第5条“实施建议”部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4条相比,次序有所调整,调整为“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进一步明确了该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的与任务。

语文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继承与发扬,坚持借鉴与创新。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方面,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语文作为教育领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致力于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目标设计明确了4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特别指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4个方面学习内容的综合,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学习还应加强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沟通,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语文课程还应加强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各个学段的共同努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主要内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正式版)》前言主要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我们要按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新的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篇6

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深深影响着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实际效果,如:学校管理方式粗放,政策保障不到位,缺乏政策激励机制,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企业实践主动积极性不高;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考核环节,教师实践工作推进速度缓慢,教师放任自流,实践锻炼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理想;校企融合不够深入,实践专业难匹配,教师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差,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流程、商业机密和利润最大化,企业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和热情等。

为了大力推进与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提高其实践效果,亟待开展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研究工作,它对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科学发展。对其他职业院校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构成原则与构成要素

大力开展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是为了通过企业实践的途径,让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汲取专业领域与社会生产结合最紧密的前沿知识、技术、技能,始终保持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生产劳动一线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促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打造一支高专业技能和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是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的根本目的,也应该是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构成原则。所以说,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设定要紧紧围绕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开展。

职业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基本职能,同时还具有特有的职业性、实操性、区域性等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而作为一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除了有正向的世界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良好的师德教风和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具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教改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四大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根本,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专业基本技能,其中还包括了课程资源利用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等等。

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是指教师了解和熟练掌握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技术、技能,熟知专业对口一线企业的技术操作、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可以指导学生实习、实践,能够将企业岗位要求转化为实操课程训练的能力。

教改科研能力,是指教师运用科学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和改革创新教育方法的能力,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发明创新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

社会服务能力,是指教师主动适应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技推广、咨询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企业员工培训的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内容,四大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构成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要素。

2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包括评价内容和每项内容权重两个方面。

2.1 评价指标主要内容的选取原则

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关联性原则。评价指标主要内容要集中反映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各个方面。②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主要内容要紧密围绕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重点,选择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③分类原则。选定的指标及内容要便于横向、纵向、分类比较分析研究。④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相结合原则。为避免评价主观化,选定指标内容是要便于量化定量考评,重要却不宜定量考评的可适当采用定性考评予以补充。⑤简便实用性。选定的指标内容相关数据的获得要可操作、易获得,要与现行的其他考评相结合,且内容数据易掌握好理解,数据相对客观,确保评价指标的公平有效。⑥动态调整原则。指标内容和相应权重的选取设定是依据工作现状及评价目标进行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工作的进展,指标内容和相应权重要随着作现状及评价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指标内容和相应权重的选取设定要预先做好预判,保证评价指标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很好地起到导向作用和政策连续性,避免与现实脱节。

2.2 评价指标主要内容的具体选取

遵循上述原则,结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具体呈现形式,依据各职业院校现行的各类教师考核考评内容,我们对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收集,在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

篇7

(一)物理课上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真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要以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为基础,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类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更好的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用生活实际案例,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生命安全教育,规范日常行为,加强并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能有效的避免危害事故的发生。在物理教学中最普及的知识是电力知识,它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安全,如怎样安全用电和噪声的控制,碰到路人触电或者在家因手上含水而触碰电源产生的触电行为要怎样有效处理,这些都是关于安全教育的。

(二)物理课上的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是关键,主要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物理教学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判断并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物理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了解许多自然现象,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造成的自然资源耗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如能源与人类环境、电子产品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影响、如何安装避雷设施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电灯、各种家用电器以及电脑的使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电力的知识都是从物理教学中得到的,如生活中用电的常识、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利用,又如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在物理学中教师对车速与刹车后滑行距离的计算方法的传授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分析交通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普及了生存教育。

(三)物理课上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主要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物理教学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实用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小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试验制作并展开调查并产生互动,直接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生活教育的案例包括光的反射与折射、惯性、热学、电学、声学以及先看见闪电而后看到雷声的原因等,这些都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现象。其中电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热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海边及大森林一年气候宜人的原因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界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最终理解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二、结束语

篇8

一、将经济学视野引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

人们往往狭隘地将经济学教育理解为关于钱和理财的教育,庸俗化地认为教孩子经济学等于教孩子如何赚钱。事实上,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在经济学视野下开发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孩子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社会联系,M而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选择的必要性。从美国的幼儿园经济领域教育的实践经验看,接受了初步的经济学教育的幼儿更能理解“要玩某个玩具需要排队等待其他小朋友玩完”“只能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不能全部都买”等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关键

第一,应注重以幼儿的发展为要务。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一味求新,追求形式上的丰富和新颖,忽略了幼儿的成长需求。

第二,应正确理解“去小学化”和知识教育的关系。“去小学化”不等于不教授知识,选择恰当的内容,寓教于乐,有利于孩子的终身成长。

第三,应注重教师自身知识学习和发展。经济学知识与传统幼儿园课程的跨度较大,教师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学习,以适应新课程开发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三、幼儿园课程中经济学相关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兼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所选内容的有用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强;另一方面,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贴近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激发幼儿兴趣的内容。

因此,幼儿园中开设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大类。第一,选择与稀缺,主要内容包括区分“我想要”和“我需要”,使幼儿理解人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会自主地做出选择。第二,工作与职业,主要内容包括理解成年人为什么要工作,有哪些职业(常见职业),这些职业的人分别为我们提供哪些帮助,社区里的人有哪些联系。第三,货币与商品,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钱的面值大小,理解钱的主要用途,并学会使用钱。第四,规则意识,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简单的交换规则、排队规则,学会安静地听老师的要求,并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幼儿园课程中的经济领域相关知识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和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在认识职业时,教育内容包括幼儿能够简单描述某种常见职业的工作内容,并能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职业的特点。在认识和使用钱的学习中,幼儿的数学认知也将得到发展,将学习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例如10比5多,还将学习数数,且将数数的能力从按顺序数(例如:1,2,3……7,8,9)拓展到跳着数(例如:5,10,15……10,20,30……)。而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则贯穿于整个经济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活动过程将为幼儿创造大量的倾听、交谈、表达的机会,培养幼儿能够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进而培养幼儿注意听老师的指令,使用相对复杂的句子或词语清楚地描述情境和自己的体验。

四、幼儿园课程中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教育方式

(一)依靠绘本讲解原理

绘本语言简洁明了,配图画面色彩丰富,故事情节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成年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或生活情境,幼儿并不熟悉,或者尽管有了有过相似地体验,也不能清晰地记忆或理解。因此,针对幼儿的案例教学,应当选择听故事、看图书的方式进行。绘本故事将生活故事进行了浓缩和提炼,省略了不重要的细节和对白,情节更加明了、突出,且可以通过反复讲述、阅读、重复加深幼儿对故事发展进程的理解。

(二)依靠游戏体验过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幼儿能在轻松、愉快地状态下认识社会环境,发展幼儿的能力。许多幼儿园已经在区域活动开展以简单的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活动,例如:以超市,餐馆,医院等为主题的活动区,都涉及到钱和买卖的概念。但这些游戏活动设计往往较为简单,扮演顾客(或病人)的幼儿将代币交给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即可拿走物品。在活动过程中,“等价交换”的规则没有严格执行,游戏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强。起初,幼儿的学习兴趣较大,反复多次游戏之后,幼儿对游戏的新鲜感明显下降,甚至表现出乏味,感到“不好玩了”。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游戏的内容,增加游戏难度。

篇9

一、让课堂练习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中研读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

课后则安排巩固知识、语言运用小练笔等。

二、课时练习要做到因人而定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达到朱熹所言:“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大以大成,小以小成。”

三、真正做到因时而练,让其作用最大化

我们设计课堂练习应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或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激起练习期待;或放缓坡度,降低练习要求;或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多层次练习等。

如教学《松鼠和松果》,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插图、结合课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说话。”课堂上,当学生说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兴,因为“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一位教师安排了如下语言实践练习,出示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逐个出示句式:

1.每只松鼠都那么( ),那么( )。

2.每棵松树都那么( ),那么( )。

3.( )都那么( ),那么( )。

教师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放缓坡度,一步一步设计,先扶后放,逐层提高要求,学生学得扎实又有兴趣,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们的情感在练笔中获得了体验,学生们的语感在练笔中得到了加强。按照学生特点设计练习,能使教学化难为易,轻松有效。

四、兼顾年段特点,让练习更有系统

语文课堂练习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还应包括听、说、读这几个方面。字、词、句、段、篇是练习的根本,每个年段都有侧重点。如何根据年段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例如,同是让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段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低段学生只要求说出对课文的大致印象或对课文的感受即可。中段教学,则要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中段学生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知识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铺设台阶,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主要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弄清楚了,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可让学生先搞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这些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另外,还可采用填空、课题展开等方式,为中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铺设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达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篇10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工作座谈会以及区、州、市党委(扩大)会议、稳定工作会议及“去极端化”专题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定不移的把稳定工作作为第一责任,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渗透教育,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治理“三非”为主要内容,以肃清宗教极端思想为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广大师生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倡导青少年追求现代文明生活。

三、工作任务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各学校要充分依托课堂教学,发挥思想品德课和其它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党的宗教政策,树立宗教观,杜绝宗教极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在广大青少年中进行无神论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校积极、健康的文化内涵。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校园板报、电子屏等校园媒介,组织开展面向广大师生的“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以民族团结、“去极端化”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手抄报、黑板报、读书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校育人形式,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积极健康的文化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三)安排好教师队伍常态化教育集中培训工作。各学校每年在开学初或学期末组织教职工参加以“去极端化”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学校全体教职工必须全程参加集中培训。为了组织好集中培训,各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分工,做好培训期间的教师交流、讨论发言、考试、发言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确保培训不走过场,见到实效。

(四)教师队伍常态化教育培训要与教师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市教育局教研室在组织教师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时要将“去极端化”教育纳入培训学习中。在安排专业技能培训课时的同时安排好民族团结、“去极端化”教育培训课时。由市教育局师训专干负责培训专家的聘请、教育培训的有效落实。

(五)建立“去极端化”工作示范点。根据教育系统实际,市教育工委确定市二中和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为“去极端化”工作示范学校。

四、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去极端化”工作,要加强学校各部门、处室的协调,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