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口语 特点
小学教育对树立人一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教育对象的低龄化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使用的口语极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或遵守的行为准则。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利用教学特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从教师口语中接受尽可能多的正面信息。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未来人才的基础素质的奠基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而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子开始,使小学生能够逐步开始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事物,最终做到能够准确的遣词造句,写简单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实现对语言的运用和准确表达。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特点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夯实的平台,我们无法建立学校教育的高楼大厦,无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无法使中华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第二、生动性。小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小学语文老师授课一般非常注重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授课内容,又能充分地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知识是创造的基础,而想象是知识与创造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童谣、图片和课堂小游戏丰富课堂内容,寓教于乐。生动的小学语文教育使小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
第三、启发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并能改变世界,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
第四、示范性。“与其叫做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示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语文教师的发音、重音、选词等方式比任何关于正确说话的教条都要更加有效地、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模仿是儿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在学校内、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儿童的“成就模范”。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学生则更易认可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标准。再说,儿童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规律,有人称之为“原型启发律”。示范能比教育更快、更强烈地使学生铭记在心。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发挥榜样作用。
第五、重视评价。小学生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才会主动。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特别注重使用“表扬语”,对小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
二、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口语,也称教师职业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的劳动工具。教师口语属于专业口语中教育口语的范畴,是根据言语主体而确立的言语范式。
傅惠钧主编,《教师口语艺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页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口语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教”适“学”,以“学”促“教”
田金江,《刍议教师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既是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业及社会化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老师和同学是否相互接受,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意愿和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思路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新颖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够很好的获得学生的关注度并且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很显著,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学生架起一座“说”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还要注重创设情境对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他们从“说”做起,先熟悉“说”、热爱“说”,然后顺利的掌握“说”,掌握语文课本要求的各种知识,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
第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纪律性还不是很强,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小学儿童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可以不以以往传统的权威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搞“一言堂”,而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对话,搭建自由、民主的课堂说话平台,鼓励学生多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情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那便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主动更自由的接受知识吸收知识。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位诗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
第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儿童;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受众群体是儿童,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是以儿童的角度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不去考虑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只是从知识角度出发设计语文教学,他们忽略了儿童眼中的世界不是成人认识的世界,这样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教学,这是没有把儿童放在本位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把儿童放在教学核心的地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只要把知识点讲授了即可,让自己顺利的教完这堂课,很少有教师去考虑课堂听讲的儿童,鲜有教师去考虑儿童学习时的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要求是学生听话,配合自己的讲课,或者仅仅是把课堂上学生们热烈的发言当成是成功的教学。对于课堂上“不识趣”的声音不是厉声训斥便是充耳不闻。只要是教过了即可,根本不关心是否教会了学生。面对缺乏儿童本位的语文教学,学生不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又怎会热爱课堂,怎会热爱语文。
2.虚假的“儿童式”小学语文教学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可以看到很多打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拓展学生学习能力”旗号的教学内容,这些表面看似以儿童为出发点的小学语文教学,实则是让学生们配合教师的讲课。而有的则是让学生们听从于教师的引导,跟着教师的固有思路前进,稍有不同答案或是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便被判定为错误。例如,有的教师上公开课,让学生先自学课文,看完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们开始没有人回答。在教师的再三催问下,陆续有几个学生问了几个“浅显”的问题,这些“浅显”的问题之浅显,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明显是学生为教师解围而无奈之下问的,而那位教师却带着全班学生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整堂课。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何价值?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教学内容吗?
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小学语文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教授儿童真正需要和有用的内容,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把教学目标定的过高或者过低。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能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喜欢把课本内容解读的深之又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众不同。但是,教学目标是否妥当,应该以是否是儿童成长所需要为评判标准,不论过高或是过低的教学目标,均是不妥当的。
二、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引入科学来教授语文
小学语文的教学似乎很难用科学来界定,也正是这个原因,常常让人们想到语文,就感到模模糊糊。没有错,语文中需要领悟、感受,但并不表示语文中就不需要科学。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是需要科学化的。例如,学生学习比喻句很多年,但是到高考的时候,仍然有很多学生用不好比喻句,为什么?难道不是由于在教授学生比喻句的时候,不够科学,不够精确的原因吗?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的时候,要以为儿童负责的态度,探索教学中的科学性,引导儿童学习领悟教材中的精髓。
2.引入游戏化来教授语文
儿童不喜欢教条化的灌输,不喜欢强加的教育,儿童具有喜欢游戏的天性。游戏也是儿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主要方式。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点,在课堂上融入游戏,让儿童在自由的游戏中,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一堂语文课时,要巧妙地引入游戏,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教师设定的游戏规则中,让学生们玩的开心,学得尽兴。自然而然,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学会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3.引入自由化来教授语文
自由的语文,不是教师完全放任学生,什么也不管,而是给学生民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自由提问,思想不受束缚。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自由、愉悦的学习气氛,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比较活跃,才能有比较好的状态来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满堂灌地教学,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允许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不要剥夺学生自由的思想,不要剥夺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4.引入有用性教授语文
当下的语文教学,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了应对考试中,这不是真正的有用性。虽然说,认生字、认生词、背课文很重要,但语文教育不能僵化了学生的思想,不能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的有用性是需要教师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运用适合儿童的教学形式,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激发儿童主动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用、有趣、有价值、有意义。
三、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关注儿童的特点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如何教学,只有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更乐于学习语文,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们喜欢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知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勤,王妍平.浅谈优化小学语文儿童性教学效果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
[2]张康桥.儿童是什么――反思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儿童观[J].人民教育,2007,17.
篇3
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人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艺术性对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对抽象事物缺乏思考和准确的、 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准确的使用教学语言,只有这样在上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小学生咋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保证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保证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语言的典范性
教师被认为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将教师的语言比作是无形的模范的化,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暗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口语使用的要典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语言能够发挥正面的积极的教学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语言必须采用典范性的教内容。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都是模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范性的行为其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典范的语言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确守使用的词语和语句符合国家的词汇的要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南北强调的问题,还需要对教师的普通话进行考核,保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真正做到咬字清晰,声音洪亮,语调湿度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清晰和资源。
二、语言的科学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本质就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传达作者细腻的情感,保证教学符合科学的意味。例如在讲解《落花生》这篇文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重视文章的标题其实花生的另一个名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的认为这个名字就是种花生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否定词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产生歧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白句子的意思,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不存在任何的歧义。此时,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教学,凸显教学的精华部分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画龙点睛,更要做到在次要位置惜墨如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无限的知识,从而真正的达到是驾轻就熟,以少胜多的最高语言教学境界。
三、语言的生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动性主要是指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和有活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大与小学课堂教学教材和小学生思维能力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形象的生动。在小学教材中很多生动的形象和耐人思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教材中创设的意境和形象,解除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的各种疑虑,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到最为生动形象的事例、作为典范的人物以及最具吸引力的情节上,既要降低细致入微,又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讲的有声有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抽象为具体的势可感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月光曲》过程中,在对幽静一词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依据词典中的意识进行教学解释的话,虽然这种解释的方式比较科学,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个词汇过程中,能够创设一个生动的环境进行解释的话,其教学效果就会显得十分的轻松和简单了。例如,在讲解这个词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在一个夜色朦胧的秋天夜晚,在小镇的河边存在着一条没有踏入的小路,穿过这条小路,通过闪烁不定的灯光下能够看到一个茅草屋,从茅草屋中传出了悠扬的琴瑟声,这个情境大概就是描绘幽静的最高意境了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描述,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沉浸在这个氛围当中,从而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安静致远的意境。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国民的素质水平。如果想让语文教学发挥出色的成效,实现其真正意义,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艺术技巧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年龄较小而且可塑性强,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示范性和引导性,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发展和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个人修养都会在实际运用中表现出来。因而,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语言的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形象生动,才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比较生动且耐人寻味,语文老师要利用这些教材的特点,使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创设的意境当中去,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教材,使自己的形象思维获得发展。
2.语言具有趣味性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心理与思维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语文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时机,运用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整个教学活动摆脱枯燥氛围的束缚。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他们加深对事物的感受,还能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
3.语言具有艺术性
语言的艺术性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别具一格的语言,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主动运用。语文教师对于其他科目教师来讲具有很大的语言优势,他们的语言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比较高。语言生动灵活、流畅明快、在修辞和词语运用上显示出成熟且比较高超的技巧;在思想上,它富含哲理、内容丰富,思想上的深刻内涵用比较含蓄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语言的逻辑性很强,推导有理有据,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
4.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表现着作者深刻思想内涵与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他们的语言文字无一不在宣泄着深刻的情感,所以,教学的语言也应该具备情感特征。教师如果想要引人入胜,首先就要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把教材中的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把文中的喜怒哀乐以情感化的语言和神态来传递给学生,获取学生的情感共鸣,带给他们心灵上的震撼,极具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所设定的目标。
5.语言具有规范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都很单纯,老师是智慧的化身,一言一行都是他们相仿的内容。他们效仿的不仅有教师的行为,也有教师的日常口语,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日常教学语言所使用的口语要规范,以正确示范给学生。越是年龄小的学生群体,教师就越是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模仿和学习能力都很强,语文教师的语言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语文的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今后的语言水平产生直接作用。所以,教师教学要注意遣词造句的规范,给小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口语必须过关,语言发音要正确,表达流畅。
6.语言具有科学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表情达意必须要具备科学性。对于词语,教师一定要掌握其准确含义还有正确用法,以便能够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保证知识传授的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语言是教师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让语文教学工作取得成功,就要联系学生的具体特征调整语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语言的以上特色,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惠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老师是否可以灵活地对教学语言加以运用,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为了加强语文的教学效果,老师就需要进一步对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好语文的特征。
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要担负起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责任,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所以传情达意一定要合乎科学、准确细腻,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可以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感彩以及语体色彩,可以深刻地传授以及分析知识。比如说,一些老师在讲解小学语文《落花生》一课时,由于没能更详细地查找资料、询问等,错把“落花生”,当成了“种花生”,导致知识性错误出现;又比如说,一些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位同学的说法,一些人觉得不对,我觉得是对的”,这句话能够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这位同学的说法,我觉得是对的”,以及“一些人觉得不对,我觉得是对的”,所以这句话存在语意模糊的问题,令人感到费解。所以,老师一定要能准确表达语意,不可存在歧义。
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注意突出精华、抓住要点,以司驾繁、以少胜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情感性
语文教学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充足、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所以,语文老师也应当使用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首先,语文老师要深刻地理解课文,将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与教学语言相融合;然后使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深受感染,使学生可以随着老师的教学语言而慢慢地融入文学作品中,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或者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的真挚情感。
对于语文的教学效果而言,教学语言的质量高低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质量,利用语言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以及其他的素质,以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各地提出了多种改革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我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经过实验、分析、比较,我认为,在诸多方法中,尤以“学导式”教学法为佳,因为它吸收了百家之长,融汇百花之芳,适合于教学改革的需要。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教学,破除了陈腐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学导式”教学法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设计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十年的教学实验,我觉得这种教学形式有四个特点,很适合于小学语文教学。
一、自学为主
在一节课四十分钟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给学生自学、质疑、解疑、演练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师生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3∶5或4∶5。而且在教师讲解和示范时,学生并不是消极地听和看,而是在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深入探索,进行记忆、想象等各种相应的智能活动。我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为了直观、形象地突破“和尚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人们是怎样把铁牛一只只捞上来的?”这一重点、难点,我导向性点拨后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讲解,大家评论,这实际就是学生观察、思考、探索、记忆、想象的过程。再如,我教学《白杨》一课时,进行了以下环节:
1.自学
导入新课后,布置一级自学。包括: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讨论课中的大戈壁是怎样的?铁路沿线的白杨怎么样?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为什么说在表白自己的心?(教师布置自学用3分钟,学生自学用15分钟)
2.精讲(师生互动)
(1)“大戈壁”“茫茫”“浑黄一体”的意思;
(2)写白杨树的三个重点句子;
(3)讲析用“哪儿……哪儿……”“不管……总是……”等词造句的一般规律。(教师用7分钟)
3.演练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3)评改作业小结(学生完成作业用5分钟,教师小结用3分钟)
这些环节,教师共用15分钟,学生共用25分钟,充分体现了自学为主的原则。
二、先学后导
先学,就是要求学生先自学,预习教材,了解难点所在,互相质疑、讨论或问老师,以便带着疑难问题听讲。后导,就是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在学生迫切需要点拨的时刻精心指导。第一步,学生先自学,就重难点进行讨论。第二步,顺着学生思路进行指导,表扬说得好的指导说得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独立说话,说一段完整的话,而且流利、通顺、有条理、无语病。我觉得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导式教学“先学后导”的原则,因而学生活动十分活跃。大家都能积极动眼、动脑、动身、动口,学习富有主动性、自我性。教师活动主要是启发、引导、诱导、及时指导、因材施导,做到导之得当。
三、多人异步
“多人异步”教学,就是全班学生人人都想,人人都说,人人都受训练。同一时刻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限度,而且使优生变优,差生也达到基本要求,确实以学生为主体。
四、多法结合
篇7
无论教师作为多媒体的主动运用者还是被动接受者,都必须清楚其特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够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积极作用,更能发挥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
1.直观性的呈现方式
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现出课本无法展现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情感基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问题,“纯粹的思考”过渡为“观察后思考”,从而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不同的信息集为一体,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比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简化了收集素材的方式,不必再提着收音机,拿着烦琐的教具进入教室;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所提供的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角度地展示声像图文,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知手段来获取知识,丰富想象力。
3.高效性的信息传递
教师上课前事先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只需简单地点击鼠标,就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此外,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笔记记录不完全甚至是走神等情况,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屏幕的展示,学生就可以快速地跟上教师的步伐,更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4.多元性的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使师生间的互动从单一的课堂交流向随时随地交流转变,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开设了网上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提供学习资料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教师请教问题。此外,处于不同地方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辅原则
我们应该清楚,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一项辅助工具。既然是辅助,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运用多媒体的时间也应合理把握,不可以超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
因为课堂的主体部分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以及展示的人性化,使课件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真正使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2.互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可以进行预设的,但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往往是无法通过预设实现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并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最太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创造欲,进而展开讨论,以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对象,餅备舡作。在谋堂上运用多媒体时要灵活,根据学生的反应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配合,进而彰显多媒体的魅力以及传统教学的特点,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信度和效度原则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多层次、多角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时要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课件内容与形式的引入,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本,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为教学内容服务,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延伸。
篇8
一、现今高校外语教学采取的传统大班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特点及其弊端
传统式的外语大班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采用语法翻译法以死记硬背为特点。这种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有下列几个学习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内向学习,是指这种教法下的学生认为知识应该是从老师那儿得到的,而不是自己主动获得的。因此,他们会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是很正常的,并且习惯于单纯接受知识而不是去努力理解它。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安静害羞,沉默寡言。他们不喜欢在公共场合使用外语或用所学外语发表意见及表达情感,所有这些正是性格内向的标志。
第二个特点是封闭倾向。这种教法的学生不喜欢模糊或不确定。为了避免这些,他们会匆忙的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则或者归纳出所读材料的主题,而且他们学习方法也过于具体呆板。因此,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通常缺乏独立性,过于依靠老师或类似的权威人物,严格按照老师的指示步骤学习,也趋于墨守成规。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教法下的学生不愿意站出来发表他们的观点或提出问题特别是不愿公开地表达。
第三个特点可能是最普遍的:善于分析并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这一般是由于以书本为中心,和语法翻译教学法造成的。以这种方法的阅读课为例,学生们先一般模仿老师大声地读出新单词,然后老师一句句地解释课文,分析语法结构,修辞和文体。另一方面,学生们记笔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学生们就会变得注重细节和准确度。表现出的特点便是善于分析及专注于某一领域。他们会毫不费力地从堆杂乱无章背景资料中挑出重要的细节,并且更愿意去注重一些能够条理清晰的分析材料的学习方法,再这些材料中寻找诸如对比及因果关系。
第四个特点是视觉学习。表现为学生喜欢阅读书面材料或获得视觉刺激。对他们来说,没有视觉支持,讲座,对话和口头指导会使他们觉得迷惑。很明显这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教学方法造成的:教师强调通过阅读而学习,并总是将所学知识写在黑板上;另一方面,学生坐成排,面向黑板和老师。学生一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在课堂上说所学外语, 一种是大家一起阅读,另一种是在老师严密控制下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获得的渠道一般只是听讲和书面材料(课文和黑板)相结合,根本没有锻炼口头表述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五个特点是,这种教法下的学生易于侧重于思考而忽略情感因素。他们通常把判断建立在逻辑分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看法、个人的情绪等情感因素上。调查表示:和美国学生相比, 中国学生一般“三思而后行”, 表现为注重准确和在交流中不冒险匆忙表达意见。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学生会要求思索一段时间后再给出正确答案,而如果让他们靠猜测给出答案,他们就会觉得不安。
从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传统教学发下学生学习特点的描述,我们能清楚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外语专业口语练习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大班教学方法并不是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那么以学生特色为中心呢?我们都知道,在所有的课堂上,无论课堂主题是什么,学生的学习特点都会多种多样,主流的,个别的,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这都为考虑到每个学生特点的以学生特点为中心的教学造成困难。所以只有教学特点与学习特点相配合的时,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本文就主要从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配合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
二、从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配合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
在一个由各种学习特点的学生组成的班级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实行化整为零的分组教学是通常所想到的比较科学的方法。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分组方法。本文主张以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分组。
在分组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诊断学生学习特点。只有教师了解他们学生的需要、能力、潜力及个人学习特点,并尽力满足这些需求时,才能做到教学风格与学生特点真正有效的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使用譬如教室工作特点调查(classroom word style survey, kinsella,1996)测试手段,它会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并会对不同特点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建设性反馈。调查实行前,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相关的小讲座,其目的包括:
1.建立兴趣:什么是学习特点;
2.给一些常用术语下定义:比如说:调查,问卷…;
3.讨论师生如何能决定和利用学习特点;
4.解释计算调查结果的方法;
5.指明了解自身学习特点的好处。
讲座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在听小讲座时做的笔记,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们更加理解要做的调查,以及关于学习特点的理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时,老师要准备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接着学生开始完成问卷调查,作完以后,计算各自的测试结果。
下一步是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测试结果。老师把主要的学习风格写在黑板上,然后每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名字写在所属风格的下面。通过讨论,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个班级是一个多种学习特点的混合体,而且学生对于学习特点的初始兴趣也会被加深。通过这次讨论学生还可以找到与自己学习风格相象的同学,并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同时分组工作也就完成了。刚开始时,这个讨论的进度可能会很慢,但随着学生们发现他们的异同点,讨论也会变的越来越活跃,而且教师也能从测试结果中了解本班究竟存在那几种学习风格,并作为以后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传统大班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特点及其弊端的深入分析,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侧重将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紧密配合,积极探索与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提出分组的教学方法,从而努力提升新形势下高校外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2]应云天.外语教学法[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篇9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36-01
1.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由于小学教育本身存在明显的低龄化特点,所以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必须要满足小学教育这个低龄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启旅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独有特点。首先从启旅性来看,小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启蒙教育,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行为等都处于雏形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能接受过于高深的理论知识,大多数的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而设立的。所以各地区、各校在国学经典的选择上自然就不能选择那些诘屈聱牙的大师经典,而是选择一些具有启蒙特性的读物,譬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启蒙读物虽然在文字上相对简单,但是内涵上却不差分毫,而且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人教版教材中从选取的《伯牙绝弦》、《孟子.告子》中的《学弈》,《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等几篇课文来看,这些经典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内容包罗万象,能够为学生展现一个个多彩的世界。
其次就是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讲,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有趣的、能够吸引他们的事物上,所以如果将枯燥乏味的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势必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因此国学经典的渗透和选择也必须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作品,近几年从新疆地区到国家举办的各类小古文比赛中你会发现,内容有趣而多样,有告诉孩子们要团结的《五指争功》,课堂上有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有歌颂的《菊》,老师按照平仄带领学生进行优美的唱读;有突显人物特点的《性缓》、《性刚》,有推理故事《陈述古辨盗》。涉及到各种内容,且内容易学,课堂活跃、生动有趣。
最后就是开放性。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其本身所承载的教育责任就是解放学生天性,鼓励学生的思维创造,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的国学经典应该能够推动学生形成联想,获得情感体验,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能够促进大脑的创造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兴趣,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形成自觉阅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2.国学教育渗透的前提条件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渗透并非是在当代教育中提出的全新课题,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就已经能够发现国学教育的痕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的高度发展,小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且就现代社会小学生的思维道德建设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不重视国学经典的渗透,对教师的国学素养也不看重,导致国学经典出现了无人问津的情况,即便是在课文中安排国学经典,教师也不能将国学经典完整的教给孩子。所以对于国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渗透来说,教师国学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国学经典渗透的前提。只有保证教师首先肯定国学经典对于学生的价值,教师才会真正用心的去将国学经典中精华传授给学生们。而且就国学经典的教育来讲,它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都与其他的课文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必须要针对国学经典教育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养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启蒙效果。
3.国学教育渗透的地区化展现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而且地广物丰,幅员辽阔,许多地区都有着地区化的国学经典出现、而在国学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实际上就可以将这些国学经典地区化展现。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地区的历史背景来选择小学语文教材内的国学经典内容。一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编写也是带有明显的地区化性质的,包括人教版、北师大版等,这些不同区域的不同教材会对不同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小学教育的多样化。而且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也有一些教材的编纂对传统的国学经典进行了改编,将一些具有相同教育效果的故事内容放在一起形成国学经典集,这样不仅能够便于教师的讲解,而且能够便于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内涵的掌握。譬如说人教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和北师大版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等,这些教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讲国学经典形成一个系统,满足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国学经典的需求。所以国学经典渗透的地区化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国学经典传播的要求,而且能够满足地区文化传承的需要。
4.结束语
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树立道德标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现代文学是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国学经典就是这些高楼大厦的地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国学经典,我国的文学才会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现象。从古至今,我国在修养论中就提出"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尽管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国学经典无论是对小学语文教育还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国学经典不断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中,我国才能够真正的将这些国学经典发扬光大,也才能够真正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改造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4(14)
[2]沈青.别给国学教育穿靴戴帽――小议小学国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4(11)
[3]蒙娟.中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4(12)
[4]何成银.小学国学教育区域化推进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J].教育研究.2015(01)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对于做好德育工作,有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将试着总结一下这段时期内,对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小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的措施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一方面要结合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在课堂中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来做。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在语文教育的考核机制上下功夫,努力使考核机制与教育机制,相配套,相适应。只有有了正确,良好的考核机制,才会有正确的德育方案,才能激励学生在这方面下功夫。第三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语文教育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老师填鸭式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第四就是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要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来设计德育。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语文是一门社会性学科,是一门沟通性较强的学科。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文本。在认识文本的过程中,深化德育的内涵。在字词句中,把握文本表达出的内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崇高气节;在课堂情景中融入德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这首《示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字词句上,诗句精炼。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陆游那种渴望家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在烘托出爱国的气氛下,此时正是激励学生爱国精神的,最合适的机会。在教学过程实现德育,使我们必须学会。
(二)要设计一个正确良好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这个机制不仅仅应针对学生,更应针对教学的主导者――老师。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健康的教学机制。相反,在一个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尽管有健康的教学机制也会被扭曲或者是被异化。语文教育工作,也适应这个道理。做好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必须有一个健康合理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在设计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德育。可以把语文成绩按百分比分成纸面成绩与德育成绩两部分来进行综合评判。
(三)要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德育是一个与人沟通的过程,单独的,一个人的德育即便是做的很好,也是无用的。因为道德只有在与人互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学相长,教学结合。教学实际上就是两个部分,一是教,二是学,两者缺一不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他们说的对,我们要敢于接受;他们说的不对,我们更要找出他们不对的根源,然后帮助他们改正。不能“不教而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