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素
(一)地理微课概念地理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重点难点等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内容一般只安排一个知识点。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思想和灵魂,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因此,做好每一次教学设计是做出高质量地理微课的前提。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几个要素地理微课是一种在线教学微视频文件,在功能上,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包,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视频中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观看视频的主角,因此会较好的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症下“药”。1.设计地理主题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是针对地理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便于将某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地理“微课程”的主题有许多,比如:地理新课的导入、地理原理的讲述、社会热点问题的地理剖析等。2.设计课程时间短小、精练是初中地理“微课程”的突出优势,因此,时间设计一般以5-10分钟为宜,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的质量。3.设计课程结构初中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简短而且完整,包括:地理教学问题的提出、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这里需要突出以下两点:首先,知识点切入应迅速,做到快速吸引学生。地理“微课程”教学时间短,要想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导入来较快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内容讲授结构应完整,重点突出。地理“微课程”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主干知识,讲解时重点难点要突出。要让学生在学习后明确知道在这节地理“微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二、“微课程”的地理教学实际运用
(一)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微课有模块化、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地理分析问题能力、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增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微课学习资源。如:学生在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时会有一定困难,这个时候,就可以反复观看气候分布的视频,以理解分布规律。学生边看,边思考,世界气候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自己已掌握了哪些知识。
(二)再现地理过程细节,突破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地理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微课程”可以作为演示资源,把一些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三维立体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微课程,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特征,同时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使用公转运动视频,说明地球公转过程及地轴倾斜的重要特征,同时理解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形成分层教学资源,优化差异化教学地理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们呈“点”状、碎片化,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同一堂课,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地理微课程可以实现异步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
三、“微课程”的地理教学补充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初中地理微课值得大力提倡。初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教材特点对各年级各章节内容知识点制作微课形成微课资源库放到学校网站等学习平台,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的薄弱点来自主学习。地理“微课程”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能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微课让地理新授课更灵活、丰富初中地理新授课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课,作为课前预习微课;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问题,制作新课导入型微课,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对重难点做点拨,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制作知识理解型微课,在学生合作探究后播放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凸显灵感让微课程在新授课中作用发挥到最佳。
(二)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便捷、有效目前,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使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可能,地理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同时,微课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选择方便,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播放视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篇2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96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同时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微课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逐渐走进高中化学教学中,并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学生传递化学知识和化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微课的先进性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教学是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拓展训练和小组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进而提高其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对微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微课在课程内容处理方面具有简洁化和精准化的特点,能够将所学知识点以简洁、明快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理解。微课的表现形式为短小的视频,集声音、画面、动态影像于一体,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将枯燥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采用“知识点导人――知识框架建构――实操演练――答疑解惑”的基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点断层等问题,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3.开辟拓展学习的新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适当地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微课的形式灵活多变,可将初中及高中知识进行自然衔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微课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可见,微课为高中化学教学开辟了拓展学习的新途径。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的制作应以教学难点、易错点和易混点为基础,表现方式可动静结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生动的视频教学,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可通过四个微课教学模块进行讲解,相应地制作四个微课教学视频:(1)由学生已掌握的化学反应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引人非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要求学生对两种反应进行对比区分。(2)通过动画形式展现电子转移过程,揭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要求学生通过电子守恒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例如,在“3Cu+8HNO3(稀)=3Cu(NO3)2+2NO(g)+4 H2O”这一反应中,Cu作为还原剂被氧化,失去电子,部分HN()3被还原成NO气体。根据电子守恒,Cu失去的电子数量等于N得到的电子数量,在配平过程中要注意有一部分HN03体现的是酸性。(3)通过视频,展现氧化还原反应在电解池和原电池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原电池正负极判断过程中,可根据金属还原性的强弱进行分析,其中负极金属的还原性较强。(4)以简短动画的形式总结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并归纳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2.微课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微课;现状;发展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应用现状
从目前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彭罗斯提出的“知识脉冲”理论智商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彭罗斯先生的“知识脉冲理论”中,微课被看做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微课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微课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展的微课教学大赛成为促进当地微课应用的重要方式。
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很多高校教师提交了自己的优秀微课作品。目前,第九课堂、威客网、中国微课和油菜花网等多个网站已经成为向大众提供微课资源的主要网站。这些微课网站的出现,说明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微课已经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也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发展契机。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以利用专业摄像机、DV机和手机等工具为主要摄制装置的视频拍摄式制作方式和以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为主要设置装置的屏幕内录式微课制作方式已经成为微课视频制作的常用方式。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的应用现状来看,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微课可以通过与新媒体资源进行融合的方式,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这对新媒体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微课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存在对微课资源优势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对微课资源在高等院校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存在应用率低的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问题的表现之一。一些学校对微课资源的优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学校在微课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微课技术投入不够充分的问题,在微课技术投入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入手,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给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2.微课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不完善
微课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不完善,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中存在的一种主要问题。从微课教学的应用现状来看,学校与学校之间还没有构建一种有效的微课资源信息交流平台,这就使得学校在对微课资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独立建设信息资源平台的方式,由于各学校之间没有构建一种相对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就导致各学校在微课资源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校际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的发展路径
1.转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支持
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改革措施,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微课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功能进行肯定;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从财政和传播等方面入手,对微课的引导问题和资金扶持问题进行强化。在应用微课技术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采取积极推广微课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在推广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微课的应用价值入手,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宣传,这就可以通过让更多人了解微课的方式,对微课的价值进行明确。
2.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微课平台建设问题进行强化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做是传统教学模式顺应微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表现,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微课教学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采用教学具有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少和资源类型多的优点,是新媒体环境中微课的主要优势。
微课教学时间短,是因为微课教学是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视觉驻留规律和记忆曲线原理入手进行的教学设置,它可以通过5~8分钟的内容讲解,让学生对本节课主要讲授的知识进行了解。
微课教学内容少,说明微课主要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一些较为明确的观点进行讲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具有问题聚焦性强、主题突出和指向性明确的特点。由于微课主要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这就可以让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时,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讲解。
微课资源容量少,说明微课视频及其辅助配套资源的总容量在计算机中占据的存储空间相对较小,这就有利于让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或保存教学资料。
微课自身类型多,可以分为讲授类微课、问答类微课和启发类微课等多种形式,这些较为丰富的课件资源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工作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从微课的上述特点来看,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功能完善的网络化学习平台,已经成为了微课平台建设中的一项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对微课网络平台进行完善,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对微课平台的构建机制进行完善。
3.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对微课应用问题进行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应用问题与视频制作技术、讲师讲解质量和网络推广技术等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在微课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微课应用问题进行强化的方式,促进微课教学发展。从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来看,学术界对微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微课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主要以微课对教师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探究,学者李玉平在内蒙古地区开展的微课问题研究,就是以微课对教师的能力提升问题为主的调研探究形式。
第二,一些学者在微课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对微课就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影响问题进行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微课促进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应用,就是其中的研究内容之一。这样,在微课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传媒行业和电子技术行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微课建设水平和开发效率。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的凤凰微课,就是微课教学与传媒行业进行交流的典范。
除此以外,在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微课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采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促进微课教学的发展――教师利用微课授课可丰富教学内容,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提升自身的课堂讲授能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微课教学设计问题进行探讨,进而通过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意识的方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进行强化。
因此,在微课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我们应该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专业水平的方式,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4.微课视频制作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规范化
通过对微视频录制的操作要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微课视频在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方面会呈现出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从微课视频制作的现场拍摄情况来看,时间观念和语言观念是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要采用正常语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微课中所要讲述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既具有描述性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在微课视频的后期制作方面,简洁原则、清晰原则和规范原则已经成为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学习需求的提升,会让微课成为促进全民学习的重要工具,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促进微课推广的重要手段。在微课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我们只有从学校及师生之间的实际情况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对微课教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让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2]曹小芬.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王罗那.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4]孙 爽.中学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5]崔小洛.多媒体制作软件类交互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6]刘佳月,张红良,宋绍成.基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环境下对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
[7]吴 萍.“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微课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J].教育评论,2016(1):43-45.
[8]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9]覃彩连.中学地理微课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10]郭运庆.微课创始人谈微课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胡铁生教授[J].数字教育,2016,2(1).
篇4
关键词: 微课 仿真物理实验室 教学设计
21世纪初,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仿真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款可以模拟出真实实验情境的软件,“仿真物理实验室”在数据处理、场景设置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1]。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与“课堂讲授,课后练习”不同,微课基本采用“课后讲授,课堂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对知识的巩固与评价则是在课堂中进行[2]。实践证明,微课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很多教师反映设计微课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表现在部分需要实验探究的微课设计上。《物理课程标准(2011)》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实践探究”[3],基于此,本文尝试将“仿真物理实验室”与微课相结合,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弥补实验操作在微课设计上的不足。
1.“物理实验”微视频制作的前景与困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媒体已经涌现了大量以科普为目的的物理实验视频,而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微视频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与课堂播放的实验视频不同,实验微视频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视频。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发现教师在制作和应用的过程中给予实验微视频很高的评价。
首先,微视频相对于课堂实验来说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学生在不理解或者遗忘的情况下可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其次,实验微视频的教学效率相对较高,教师制作微视频时,会尽量精简实验过程,如实验开始的一些准备工作和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实验微视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外学习实验内容,可以有更多时间反思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并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实验的方式自己解决存在问题。总之,实验微视频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很多教师提出在实验微视频制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惑,如实验器材的问题,常规实验仪器在中学实验室里基本配备齐全,特殊的实验器材,很多中学难以提供。在此情况下,教师只能以纸笔演示或者网上的资源代替实际实验操作。除此之外,实验微视频的录制效果往往成为很多教师的难题,有的实验由于过程进行得太快或者拍摄仪器分辨率差等问题导致视频最终呈现的只能是实验结果,而实验过程是不清晰的,如演示平抛运动实验,学生只能通过听声音判断两个小球同时落地,却很难看到平抛的轨迹。
优秀的实验微视频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它可以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实验情境,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但事实证明教师在制作实验微视频时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以下笔者将分析如何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解决这些问题。
2.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分析
2.1基于仿真物理实验设计微视频的优势
技术的进步使得“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实验器具,可操作的实验范围越来越灵活广泛。通常仿真物理实验包括力学、电学、光学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选择模块里的实验器材,经过一定教学组织后可以在设置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值得一提的是,“仿真物理实验室”在数据和图像处理方面的功能是很可观的,教师可以自由地设置实验对象的属性和参数,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变量得出不同的结果或者模拟出不同的图像。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清晰流畅,教师只要通过录屏软件就可以将它变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真实的实验微课。因此,使用仿真物理实验软件代替实验操作进行微课设计,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功能完备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其次,“仿真物理实验室”不仅能用来设计常规物理实验微课,最大优势体现在对于那些难以观测、抽象程度较高的实验如真空环境下、磁场中的实验或者中学阶段无法实施的实验,“仿真物理实验室”可以进行过程的模拟与结果的输出。教师设计有关内容的微课时,能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初步直观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背后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总之,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具有功能完备、操作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为物理教师设计实验微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基于仿真物理实验设计微视频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的折射这一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制作微视频时,通常用实验展示物像之间的距离和大小的关系。然而,拍摄的实际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主要原因在于本节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规律,而且要学会构造透镜的光路图。这一点是普通实验难以直接观察得到的,但“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可以做到。
(1)教学目标
本节微课的设计重在通过仿真实验软件模拟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的变化、成像的大小等规律;第二,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能对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第三,通过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微视频设计过程
结合微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笔者认为运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设计微课的过程如表1:
作为本节微课的核心环节,实验探究的设计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二、三两步骤与学生实际实验操作一致,在第三步时,教师可以选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最终呈现的实验数据应有对照性,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比较得出结论。第五步时,只要打开工具中的“光路图”就能将蜡烛的光通过透镜传播过程展示出来,并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移动蜡烛,那么光线的传播就会不断变化,屏幕上蜡烛的像也会随之而改变,避免了教师画图讲解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3.反思与建议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课堂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仿真物理实验室”和微课教学模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制作微课的效率,创造更多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失误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然而,每种教学方法有特有的优势,同时存在一定的弊端。“仿真物理实验室”本质上只是一种软件虚拟出来的实验环境和工具,没有真实实验的触感和体验,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体会不到真实实验的复杂性。微课的实际运用效果近年来受到部分教师的质疑,学生课后能否认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开展的讨论探究活动能否符合教师的预期等问题说明微课教学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如何利用仿真软件制作微视频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应用仿真软件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现有教学资源等因素决定。如果教师认为仿真实验过于抽象,那么可以选择动手实验或者视频资源代替,而如果教师认为让学生自行应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探究更有利,那么可以在实验微课基础上,将仿真实验软件作为工具提供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琳.“仿真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用的思考[J].吉林教育教研,2016(4):15.
篇5
摘 要 微课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翻转,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传统的复杂的课程体系得以简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具有传统封闭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 微课;教学设计;中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95-02
1 前言
随着信息化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无线网络与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使得制作微课更加便捷,微课的普遍应用成为大势所趋,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照需要选择学习,针对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教师巧借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将传统封闭的英语课堂翻转过来,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还可缩短教学时间,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微课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
2 微课的含义及特征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通过信息化的传播手段以及视频、音频、文档等形式,运用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的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目的的教与学过程。微课制作过程简单,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突出;教学时间短,易于掌握;不受时空限制,传播途径多,便于学生下载学习;用于流媒体播放;适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3 微课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微课,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学习,学生间、师生间还可以相互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将传统的课堂翻转过来。相比传统封闭的课堂,共同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微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而获得的知识,理解会更深刻、透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能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对课堂知识巩固练习,同时做好答疑工作。学生可将自己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反馈,教师可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而薄弱环节的强化可利用电子课件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知识得到巩固,由此获得的知识点掌握得会更加牢固。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集中回答学生反馈的问题,可通过课件或者微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如在“Where is my school?”Section A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好in、on、under等表示位置的方位介词,设计一个游戏“淘气的小猫”:“小猫小白非常淘气,一会儿藏盒子里,一会儿躲桌子下,一会儿又跳上了沙发上……同学们看看,小猫现在在哪里呢?”通过这样动态的微视频,学生就掌握了句型“Where is the cat?/It is in/on/under...”句型。谈论物品位置的句型在轻松愉快中就掌握了,表方位的介词也在游戏中就区别开了。同时,教师合理设置教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4 微课的设计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需要英语教师先吃透英语教材,认真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针对所教学生学情,围绕教学知识点制作微课。在制作微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教学重点、难点,并将微课程视频制作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如在“Why do you like pandas?”中,描述动物、表达喜好并给出原因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需要用到很多描述性形容词。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描述性形容词,制作了学生熟悉的小兔子朱迪的微视频,小兔子朱迪“Give a report”:“My name is...I like...I want to see the..., because they are...They are from...”因为小兔子朱迪是学生喜欢的动漫人物,通过观看自己喜爱的动漫人物,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轻而易举就突出了教学重点,攻克了教学难点。学生在课上还可以探讨、交流和学习,巩固新知识,拓宽知识面。
5 微课的教学方式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外,制作优质的微课程教学视频上传网络,或者是班级微信群、QQ群,学生通过下载学习,在群里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合作探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补充学习,在课外不断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微课对师生的影响
微课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就可将课程中涉及的核心内容、易错题、课外知识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微信朋友圈和班级QQ群,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学习就不受时空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薄弱环节着重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对自主学习会产生深远影响,还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究新知、合作交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拥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此外,学生在网络上还能分享外校优秀教师的微课、课件,掌握知识的过程就呈现出多样化,发挥了微课的优点――主题突出、灵活多样、针对性强、打破时空限制。
微课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影响 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制作的微课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要制作出高效的微课,教师制作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不断学习积累、拓展知识面,提高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通过微课这个教学工具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微课制作如何,可以检验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没有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精湛的专业素质、热爱学生的精神,他制作的微课就很难吸引学生。通过制作微课,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反思,并及时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微课上传到网络上,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借鉴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6
1.移动学习、贴近生活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教师微信公众号推送或打印的二维码即可安装移动APP,即使没有网络,学生也可以用U盘拷贝安装包到家中计算机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安装,非常方便。
2.智能交互、随意切入
学习工具支持教师、学生双入口,既可作为教师上课的教具,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教具。学习过程中,可随教学和自学进程随机切换内容,克服了常规课堂一个PPT控制整个课堂的弊病。而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操作模式使得工具在学生手中用得得心应手。
3.资源丰富、学科性强
移动APP可以将文字、图片、音乐、语音、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取舍自由,可以在课上讲的则课上讲,课上讲不完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续探索。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使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制作背景
2014年,在教育部倡导“一师一优课”的背景下,学校配备了未来教室,交互式的智慧教学系统和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要求。在学生使用BYOD方面,笔者做过调查:全校5~9年级85%左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没有的也可以用家长的手机完成自主学习。而在教学工具的选择方面,面对微课、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慕课,笔者都先后尝试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移动APP作为初中音乐课的学习工具。这是因为它的使用门槛低,不像Flash需要专业的学习,只要利用各大APP在线制作平台就可以设计自己的APP,笔者曾经尝试了多个APP在线制作平台,最后选择“APP应用公园”作为移动APP的在线制作平台。它的优势在于无须编程,直接使用图形化操作即可完成设计;一键模式、主题模式及自由模式三大模式满足各类APP的应用,控件灵活组合,页面随心定义。
学情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选自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欣赏电影音乐,了解影视音乐中的主题音乐对影片起到的烘托、对比等不同手法的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本课只需要学生简单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即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未来教室下BYOD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主题音乐、场景音乐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电影音乐和画面结合的三种主要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自己的生活
服务。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学习工具的教学设计包括六大板块(如下页图1)。其目的在于通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大量影视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主题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了解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全面地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通过分析《卧虎藏龙》中两段音乐的音画关系,领悟不同音乐对画面起到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拓展,为视频配不同的音乐,使学习历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悄然升华;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1.为了增强课堂有效性,设置板块一“电影简介”(如图2)
上课之前,笔者做了调查,发现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一位学生观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以往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用较长时间来介绍这部电影,现在通过移动APP,让学生在课前就可以以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学习“电影简介”。笔者设计了电影剧情、幕后花絮、人物原型、导演介绍、配乐大师、影片评价六个方面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使学生能对电影情节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就节省了教师课上的时间。在幕后花絮板块,笔者又设计了导演人选、影片酬劳等六个板块,以便学生了解更多台前幕后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其对影片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了解。此部分最为学生喜欢的环节是“配乐大师”环节,笔者在介绍约翰・威廉姆斯的页面增加了其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一些经典影片的主要配乐和相关介绍(如图3、图4),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大师的创作风格,并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笔者还设计了课前自主任务单,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一板块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以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为了学习主题音乐,设置板块二“主题音乐”(如图5)
笔者利用BYOD和移动APP的优势,根据乐曲的结构“引子+ A+A+B+A+尾声”,把主题音乐的各个片段设计成可以单独欣赏的功能,避免了常规课堂教师一曲从头放到尾,学生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开始式暂停乐曲,对各段音乐的对比欣赏更加深刻。考虑到课前学生肯定会自己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深度也会有高有低,因此笔者不但设计了完整版的主题音乐,还设计了大提琴版和钢琴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环节,对主题音乐和电影内涵的呈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为了学习场景音乐,设置板块三“场景音乐”(如下页图6)
在此环节,笔者打破了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出示电影原版的场景音乐,而是让学生先欣赏没有声音的视频,然后笔者根据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红衣女孩的画面分别配了三段音乐,让全班六个小组分别研究三种不同的音乐结合的方式,最后做小组汇报。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师必须先展示三种不同的配乐,学生再分头讨论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小组汇报的方式,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学生了解自己课上没有探究的内容,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
4.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置板块四“卧虎藏龙”(如图7)
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音画关系,在此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对《卧虎藏龙》中两段场景音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音乐同步”和“音乐平行”带来的不同的艺术
魅力。
5.为了知识的内化,设置板块五“知识拓展”(如图8)
笔者选取了电影《夏洛特烦恼》《功夫》《指环王》,以及微视频《毕业》的无声画面,通过让学生根据音画关系为画面选择不同的音乐来配音的方式,使其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笔者利用未来教室的无线传播功能把四段视频发送到指定的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的音乐,利用“美拍”等视屏编辑APP制作微视频,再到教师的多媒体显示屏上做小组汇报用。
6.学以致用,服务生活,设置板块六“实践操作”(如图9)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让视频拍摄变得日趋容易,既然课上学习了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什么不让学生试一试微电影的拍摄呢?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生拍摄的校园类微视频,既然学生在生活中有制作微视频的需要,那么如何让课堂所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了。笔者在这里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尝试,给学生几个参考的主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画关系知识为自己拍摄的视频配乐,呈现不同的欣赏效果。
反思与评价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而不是被技术绑架,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注重音乐资源、音乐体验和音乐创造,有些技术非常强大的工具不一定适合在中学音乐课堂上使用。而笔者在使用移动APP授课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其便利性和实用性。本节课以未来教室和BYOD为支撑,本着智慧教育的理念,尝试了“未来教室”环境下的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或平板电脑了,与其限制,还不如更好地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加以利用,这也是笔者设计移动APP的初衷。一个会思考、与时俱进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实践证明,用了APP上课之后,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内容,到现在面对各种音乐概念玩得不亦乐乎,每次下课铃响了还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座位,这样的转变是笔者使用APP上课之后最大的收获。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APP和未来教室的接入问题、第三方APP软件的嵌入问题、学生在BYOD模式下小组探究能力的问题,但有问题才是笔者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动力。
幕前幕后
2016年,笔者作为学校唯一一个入围决赛的选手,初次踏上NOC的舞台,虽然已经是有16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学校没有一个人接触过此项赛事,一切只能靠自己,就这样通过NOC网站了解了大致的要求,便踏上了合肥参赛之路。比赛现场面对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侃侃而谈,不禁震撼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的强大,陈述PPT的全面到位,而笔者仅有的几张有APP截图的PPT显得是那么幼稚,但凭着自己课堂上使用的心得,凭着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热爱,笔者大胆地走上讲台,把自己一年来的想法和做法向评委教师做了陈述。评委老师对笔者设计的工具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赞赏有加。这使笔者明白自己选择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也点燃了继续创造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丰富课堂,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其他APP软件对课堂的支撑,力求开发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科的创新之路。
评委印象
2016年第十四届NOC活动教师赛项中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赛项”的获奖作品有不少亮点,周老师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其中很抢眼的一个。
谈及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预言,未来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和线下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从封闭的校园到开放的校@,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更加精准的教育。“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化之一就是,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供给者,教育的跨界与协同成为必然。也因此,互联网将成为更多优秀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节音乐课。周老师在深入理解音乐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在注重筛选音乐资源、强调音乐体验和感知音乐创造方面进行了大胆和全新的探索,尝试了在“未来教室”环境下,教师使用移动APP授课,学生以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进行学习的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师不再一言堂,音乐资源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创生的、音乐体验是在教师营造下师生共同构建的、音乐创作是在技术支撑的互动中师生共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