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身为教育工作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重要性入手,探讨目前小学高年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Abstract: The primary stage is the prime time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of this stage has a uniqu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s educator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teaching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e upper primary language,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the upper primary teaching,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pper primary grades;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e the quality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是承接初中学习的基础,同时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比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为了取得小学语文理想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展开论述。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基础教育的重任,而且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石和桥梁。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创造性的培养是其他学科也是一个学习基础。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教与学生掌握科学的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独立的探索和获取新知识,这也是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目标。
二、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难题
新课改下,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诸多思考,在实践中也切实遇到了一些难题,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厚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现实的小写高年级语文教学在面临应试升学率的压力下,逐渐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学习任务。出现这样的情形,原因并不是单一方面的,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面对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现状,社会和家长更关注与学生能够上什么样的中学,忽视了语文对于学生情商的培育。第二,教师的原因。小学的高年级语文知识已经具有很广的涉猎面,而一些语文教师知识面狭窄,脱离了现实讲课文,没有趣味性。第三,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大多是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反复式学习。
(二)不能平衡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度
新课改后,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这成了许多教育者困惑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首要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常见一些语文教师紧紧追逐分数,忽略了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目的。我们不反对考试,考试是检验学习的效果的方法,但并非唯一标准。将语文学习的素质教育慢慢渗入到应试教育中,逐渐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有问题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常见的问题有:第一,读写严重脱节。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有的教师重写轻读,这样读与写生硬的割裂开,学生的读写能力不足。第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第三,教师在教学范文时,只限于大纲要求逐字逐句分析重点,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这样不利于语文的学习。
(四)网络教学手段使用不当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多媒体应用走进课堂。但是并不是运用了现代科技就是素质教育的实现的标志。在语文教学中,网络媒体也存在不当使用的问题。例如,很多语文授课中,大量的直观图片的植入,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空间慢慢变得懒惰;只关注与课件上的内容,忙着做笔记,而忽视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课件应用得不偿失。语文的学习,一个是学习方法,再就是领悟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水平的着手点
质量是教学的立足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我们要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对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建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激发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培养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教师要掌握大量的教学资料充实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拥有自己的感染魅力。其次,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已经具备感知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之外,拥有学习的机会。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者制定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
(二)平衡语文素质教育的渗入实行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用现行的模式直接取代原来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关注学生情愫的培育,但并不是说我们的注意点转到了吹拉弹唱上面,轻视语文基础的学习。我们应该紧抓“基础”,避免被各种新潮却不实用的教学形式左右,要认识到,提高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发展的基础。就小学高年的学生来讲,其身心和理解、接受能力已经不同与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开始关注尝试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我们要与学生的身心相结合,将读书这样一件事情,作为健全学生身心的一种启迪式学习。
(三)教学过程普遍性问题建议
针对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普遍性问题,笔者建议,首先,读写结合的方式。在多读之后肯定能够逐渐参透文章的意蕴,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仿写”的方法,创新的开始是模仿。其次,创建一些激励性比赛,鼓励学生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再次,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自身要不断扩充知识面,加强文史知识和文学的修养,要有总结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最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型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因此,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感知。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会使人终身难忘,久久回味。
(四)恰当使用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在语文历史考证的过程之中使用多媒体,影像画面会给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善于在恰当的时间运用网络技术,对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营造文学氛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仅是学习继承没有创新,没有融入时代元素,我想这样的语文教育也是不成功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主动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判断、发散、转化等创新心智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表演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习惯。语文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结语
语文,是我们的国文,我们文化传承的基础学科。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是新课改的要求,是现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语文教学肯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用网络技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报告》山城区第九小学课题组
【2】小学毕业班语文经验交流材料,水中心小学,坤鸣
【3】怎样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花茸
篇2
关键词:理性;积累;提升
这几天,宝带实验小学全体语文老师认真学习了“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小学语文栏目)”这一文稿,尽管只有栏目,没有具体的内容,但看得出这些栏目内容丰富,切实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需要,提供给他们所需的各类教育资源和服务。这不仅能为老师、家长提供向专家学习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为学生开辟了另外一块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平台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延伸相结合,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环环相扣,知识全面;理性有余,稍欠趣味
一、二年级的栏目包括“课文导学”、“课文朗读录音”“名师课堂”“阅读广角”“识写平台”“积累坊”“语言实践角”等。这些栏目一环扣一环,知识点系统而又全面,可以说是再现了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应该说肯定会受到低年级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欢迎。比如说,名师课堂的内容,这些网上学习、复习视频课程体系,让全苏州的孩子都能共享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名师教学,亲切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全市孩子受益。教师清楚准确,深入浅出的讲解,也更容易让小学生所接受。如通过视频教学,教师在书写要领的讲解之中或讲解之后,都有示范指导,形象直观,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了写字的方法。此外,对于全市老师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体系,充分发挥名师的教学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提高广大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指引和推动作用。老师更能从中汲取营养,反思自我,从而获得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熏陶和理念的提升。所以说,这些栏目是有价值的,可操作的。
在这里,我们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点提出的“趣味性”谈一点建议:如果要更好地利用这些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性上需要加大力度。比如说:在几个练习的栏目里设置几个类似于“闯关游戏”或者说是“有奖学习”等学习板块,让学生在学习这一系统的栏目中间品尝学习的快乐,在一关又一关的学习体验中激发更大的探究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探究及发展奠定基础。
二、步步抓实,方法引领;重在积累,增设互动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它是天长日久的积淀。因此,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就要会学习。学生连自学的方法都没有,谈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谈何积累。
对于中年级的栏目,我们认为栏目也很丰富,同样是针对了中年级教学的特点精心设置的。针对中年级段是阅读和习作的起点段,是学生语文素养有个大的突破的过渡期。学会能否在三四年级里真正爱上语文,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相当重要。
鉴于此,我们讨论后认为:要特别关注在“预习指导”这一栏目中提出的指导一些预习方法,除了要把各种预习要求和方法说清楚外,最好能提供一个预习反馈的板块。比如说:要求学生预习中读课文,可以设置一个“录音空间”,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把自己的读文录在空间里,学生自己和家长都可以听听。再比如:由于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点,针对这一情况,结合“作文实践平台”,让学生把每次的练笔传到平台,设置一个“习作评评看”,有专家名师选择一些习作互动打分,及时提出不足。这样一来,在中年级段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养好了,把学习方法教好了,把习作方法指导好了,到了高年级段,语文教学更容易了。
三、层层递进,全面提升;整理归纳,终身学习
高年级段的栏目是在中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后设置的,栏目体现了高年级段学生学习的现状,也是从高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基础上出发的,是中年级栏目的承接和延续。
其中,“自学指导部分”提出:与“要点提示”相结合,对文本内容、主旨等重点作简析,以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整体及精要句段等进行思考鉴赏。如果说中年级的自学指导侧重于方法的指导和引领的话,那么到高年级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这样想:是否能够在这栏目中体现学生预习成果的板块,比如说是“预习收获展示”类似于此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写写认识,写写心得体会等,然后通过学习后再次来写写心得,对照前后的收获,评评自学的能力。相信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能飞速提升。
其次,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能够欣赏到特级教师的课是一种荣幸,一节好课能够让我们感受名家的教学风格、教学魅力,能够更好地解读教材,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困惑,更能为我们今后教学指明方向。“教学实录“这个栏目,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学习机会。我们觉得,除了实录,能否再提供一些教学视频,这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到重点环节的处理,学习名师的教态、语言及教学机智等。
最后,我们觉得,高年级段中六年级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小学语文学习的终点,更是初中等更高层次的学习的开始,乃至是终身学习的转折点。因此,这期间的总结学习至关重要。结合当前学习竞争的压力,结合家长的共同愿望,所以,我们建议:在高段栏目中是否有对小学阶段所有语文知识点整理复习的栏目,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练习,有与初中衔接的语文知识要点……这样就能使平台里的栏目和内容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更受大家的欢迎。
篇3
我们应当清醒头脑,走出教育科研的“亚健康”状态,让科研从“天堂”回归教学实践的田野,开展“草根”研究。具体来说,教育科研“定位”要转变,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也绝非要求教师们去探寻新的教育教学规律,而应关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期望能带着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去分析、尝试,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果。科研功能要转变,应从学校的“名片”转为内涵发展,应该去除“功利化”心态,从学校实际出发,请专家“引领”,在梳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反思困惑,聚焦问题,提炼出通过研究确能使学校“强筋壮骨”、生发后劲的课题来。
我是一名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不断地追问:究竟什么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此说过一句广大语文教师耳熟能详且十分经典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既然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如此简单而明了,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可不必绞尽脑汁、花样迭出去煽情,也不必白白浪费过多时间一味地让学生去感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而应从“天堂”回归“田野”,返璞归真,做到简简单单教阅读,扎扎实实教技能,还其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
教给学生“默读”、“略读”、“浏览”的技能。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眼动”的方式进行默读。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同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如画出重点词,中心句等),体会如何在默读时捕捉重要信息。稍加熟练时,可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对阅读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阅读水平自可逐渐提高。浏览,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会发挥较大作用。
教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技能。高年级阶段的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中年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彩和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朗读感悟,对词句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调动生活和知识积累,理解或推想出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给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技能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是要求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落。这说明新《课标》仍然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没有理由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传统做法嗤之以鼻,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思路的技能,教会学生概括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技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教给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技能。品味语言,就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新《课标》在总目标中也强调要求学生能“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高年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从抓住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修辞手法、表达特色等方面入手,反复揣摩、反复品味、反复鉴赏,加深对课文丰富内涵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篇4
我自XX年9月调入曹东庄小学任教导主任,转眼五个年头过去,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用我的知识、智慧、情感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态度上积极主动,率先务实,勤政敬业,敢于创新。能正确定位,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工作即多又杂,许多工作需要主任直接去抓,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校长的助手是主任应尽的职责。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希望。一个团结的班子,一个和谐的团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主任是连接校长与老师的纽带,作为教导主任,我深深的感到桥梁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我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我分管我校的教学工作,主抓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现在我以校本研修工作为例谈一谈我校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方面的常规工作
我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每次开学初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计划切实可行,计划落实到周,并监督实施。开学初校长和我组织领导听推门课,并及时给予指导交换意见,特别是我校的新教师较多,新教师的课需要把关培养,如我们第一次听了贾爽老师的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李辉老师的课《水与生命》,听后认为他们的课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改进,于是对他们进行了跟踪听课、跟踪指导。每节课后及时给予指导交换意见,现在使我校的新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很快,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本学期教师之间互听课活动开展的很好,我校教师现在均完成了20节左右。我校坚持月考制度、期中学区统考制度,每次月考我精心设计月考试题,并坚持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在这方面得到了督导评估领导的肯定。如:本次期中考试,我校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教师对这次考试每位教师逐一对所教学科进行全面教学质量分析,并及时总结、研讨,写出自己的改进措施。我对全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并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二、在教研方面,依靠教师,落实以研促教、以学促教的思想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传统的教研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改变这种现状,从XX年开始我校的教研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好我学区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理论、践行实践活动,每学期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都能给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如本学期薛建江校长讲《如何说课》、我讲的《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等专题讲座,促使教师在观念、角色、教法上有一个大的转变。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如何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学区充分利用我校和小黄山小学距离近、均有同轨班的优势,经常开展一课多上、同上一节课、跟进上课等活动。教研活动双周学区集中研讨,单周学校教研,不少教师骨干在课例研讨中成长起来,可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每周教研活动,我都会配合教研组长精心组织,特别在课例研讨中每一次老师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业务优势,通过真挚的交流,更让大家获益匪浅。一个苹果换另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则会收获两种思想,有时还会产生新的思考。我已经感受到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望提到一个新高度。使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我校的李丹讲的优质课课《可爱的草塘》和《天气与生活》获市级奖励,王荷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获县级奖励,李丹老师的阅读指导课《皮皮鲁与鲁西西》获市级奖励,这都是教研活动中结出的硕果。我校与小黄山小学经常搞跟进上课和同上一节课活动,如:李立新老师在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是在小黄山小学五年级上的这节课,通过课例研讨,我们认为他有必要重上这节课,于是他用我校五年级学生重上了这节课,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很成功,但生成了新的问题,巩固练习时有一道数学题“一个物体长度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米比较哪个长?”这道题一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有搞清答案(因为答案分三种情况讨论),研讨后我给大家留了思考问题,“谁能有解决这道题的好办法”,课后我和茹彩臣老师继续探究这个问题,我和茹彩臣老师根据这道题的题意做了演示教具“米的1/3和1/3米的比较演示器”,李英云老师首先在课堂上试用效果很好,有推广价值,此教具还在县自制教具评选中获县级二等奖,我校的许多教具的制作不是为制教具而制教具,教具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又服务于教学。教研活动真正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我校的教研活动真正收到了实效。活动走在了其他校的前列,被评为校本研修先进校。
本期在校本教研活动方面,开学初根据教师的疑难困惑确定了研修主题,使校本研修向从深发展,注重实效,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有效的落实,推进课改实验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如我校低、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题研究,高年级的研修主题“高年级讲读课文模式的探究”、“低年级阅读课文模式的探究”。
高年级语文教学课例《百合花开》,通过集体备课,单云萍老师主讲了这节课,通过反复研讨,县教研室袁亚玲主任听课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节课指导后可以推广。低年级教研组也同样进行了主题课例,由刘英华老师主讲的课例《特殊的葬礼》,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匠心独具的巧妙设计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骊城教育网《基层信息》栏目对我校语文校本教研进行了报道。总之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了督导评估小组的肯定,我将继续努力抓好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
篇5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十有八九的教师认为习作教学成了他们的拦路虎。不知怎样才上学生会写习作,写好习作。每完成一个单元的习作,就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但接下来的批阅又成了一座大山,直到下次习作才能彻底摧毁它。最后的评讲还是解决不了“心头之恨”。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当然没有谁乐意承担这“如狼似虎”的语文教学了。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长达20余年,和习作早已打成一片。在教学中,同样遇到了困惑:如何克服学生习作的畏惧感?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制约着习作教学的“难”:
1未认清各学段目标,人为拔高难度
《课标》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年级末写一段完整的话,在二年级时不会写的字还不能用拼音代替。孩子入学年龄6岁左右,习惯了平常的口语交流,一下子转化为书面交流,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对身处农村的孩子更难)。而《课标》中还指出,第一学段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要求多认少写。俗话说,没学爬就学飞,这样的速成又有多少学生能达到呢?到了二年级,学生测评中得满分的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写话总不能让老师满意。习作,给一入学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第二段学段主要进行片段练习。可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有事情的起因,具体的经过,文末还得有感受。这几点都做到了很不容易。如果只要把精髓部分,即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又何愁开头和结尾了,可要求才习作起步的孩子面面俱到,类似于《揠苗助长》,难怪常常老师抱怨学生不会写文章。到了高年级,又责怪写得平淡无味,不会潜词造句等等,这样的要求一个班没几个孩子能达到,,也没有多少孩子的习作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令老师满意者寥寥无几了。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给孩子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习作难。试问:多少孩子喜欢写作?摇头者居多吧。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厌恶写作,更谈不喜欢语文了。
2缺乏观察,实践活动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何在?生活中的人、景、物,所见所闻所感等囊括了写作内容。可很多时候,老师们在孩子习作前,在教师里指导后,就让孩子们下笔成文了。闭门造车,关门写文,效果会好吗?
在三年级起步习作时,我就意识到这点。在一次写景状物中,我带领学生带上纸、笔到操场上观察梧桐树。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干到枝叶,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再加上想象,孩子们边看边说,兴趣盎然。孩子经过这番动态,还愁没话可写?一些综合性学习,需要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走访,这些都必须让他们亲自动起来,活跃起来,他们亲自参与了,无形之中他们的活动又成了写作的泉源。语文课上的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空间。有次半命题习作:“我学会了……”,我请来了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现场剪纸,那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剪纸这门技能,还写出了特别优秀的习作。这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科学课上的实验、体育课上的活动、孩子们的走亲访友等都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泉源。生活是个大舞台,让孩子们尽情遨游在其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3教师指导方法不够恰当
大多数教师在写前都要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自己说得不够详细。最后干脆要么自己来一段范文,要么请优秀孩子口述下习作。我也曾这样做过,才发现那是个错误的导向。全班几十个人,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模式,事例大同小异,,甚至用词都与范文如出一辙,这样的文章毛病不多,但没什么嚼劲。把别人的体会嫁接复制过来,没有一点个性化的成分,没有个人独特的感受。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无病,缺少创意。后来,我才发现那是范文惹的祸。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作后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初稿完毕,再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来评改指导,而后学生修改誊抄,既能矫正一些问题,又避免了千“文”一面。”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才得以彰显。这也正是《课标》所要求,这也正是我们老师所期盼的百花齐放。
我们让习作教学由一只狼变成一只猫并不很难。我们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试图都培养成一个个小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学生写作内容就不会不再那么单一,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8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那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语文实践呢?下面,笔者以《白杨》这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自学,完成预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位,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环节便是对课文的解读。解读应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应当由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而且,解读课文是学生应有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他们获得学习发展、全面提升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解读课文要注意“以生为本”,应当呵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落实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
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文本初步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掌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独立直面文本,反复与文本接触,独立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而不流于形式,笔者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把预习作业指向文本细读,设计了“课前六步自学法”,即一读(读课文3~5遍)、二画(画出生字新词、好词好句)、三思(理解生词、思考课后问题、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四查(查找有关材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五注(旁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3~5处)、六写(生字组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不但“有规可循”,还能让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有用武之地,真正体验学习的收获与乐趣。
二、课堂交流,提炼问题
课堂交流首先让学生有重点地汇报、交流自己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时遇到的困惑,进而提炼学生关心的研读的中心问题。例如《白杨》一文,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是:(1)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2)作者为什么写白杨。这两个问题既是文章的核心,又是学生心中的疑窦,还是解读这篇课文的路标,教学由此切入,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把学习探索引向深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必须做足功课――细读文本、研读学生、预设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张弛有度、恰如其分的引导。
三、主动探索,解惑释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解读,从疑问开始,将十分有利于激发和形成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内部诱因,从而深层地调动学生的生命活力。如解决问题(1)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默读相关语段,从中找一个词概括回答,学生准确地找到了“高大挺秀”一词。教师接着让学生朗读,在学生理解“挺”就是“直”的意思后,教师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呢?”让学生回头读读第一段,学生便明白了大戈壁浑黄一体,非常荒凉,白杨树长在那儿,而且长得茂盛、碧绿,当然显得特别美丽。教师又追问:“白杨树仅仅是外秀吗?”组织学生自由读14段,教师板书其中的关联词,然后动情地背诵该小节,进而让学生认真朗读、背诵,体味白杨树的内秀――高尚的品格。这样,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有效地达成了解读课文的要求。教师的参与、指点,又自然无痕地推进了解读的深度,更加激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知会形成截然相反的效果。
四、读写结合,总结提高
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如果说学习是把客观知识变成自己主观认识一部分的过程,运用就是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其好处,是言语内化、迁移运用的重要途径。如《白杨》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提出的问题,“作者是单纯写白杨吗?”,可抓住“沉思”一词,让学生读有关的语段,理解沉思的内容,体会前后照应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好处。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仿写。而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则可以写写片段。如《白杨》一课,教师课堂上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描述文中的这位叔叔。这样紧扣课文情境,将理解内容和运用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得意、得言,一箭双雕,浑然一体,可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有学习,有收获。每学完一课,笔者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与同学交流梳理,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下一站的自主语文实践。
五、授人以渔,把握关键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73-02
一、存在的主要困惑
课改的关键在实施,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效率仍然低下,教师教学困惑层出不穷。
1.教学目标的定位如何才算合理?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还是以测试成绩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的目标定位何在?
2.如何立足课堂,有效教学?现在有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满堂说,课下再作业;家长习惯于学校没有学懂,课外再来补。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该如何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3.语文教师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小学语文课该侧重教什么?不少资深人士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可不少人又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打造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之高效课堂呢?
4.如何实现新课改课堂教学与学生应试成绩不相冲突?新课改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的确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我们又得迎接学生应试能力的测试。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是能够让学生考好的教学,能够得到高分的教学,否则何谈“课改”呢?
二、建议与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扭转语文课堂教学不活跃的局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关键目标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预期目的”的,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但一节课就只有四十分钟,因此,我觉得在众多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应该把握关键,这个关键目标不用多但应该实在、重要、主要。关键目标从哪里来?就从本年段的教学重点中来,从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中来,从学生的问题中来。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同时也是预设的,要把握好关键目标,教师要潜心研究文本,充分挖掘蕴藏在文本中的多元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与文本的沟通,寓教于文,真正做到制订教学目标既全面又科学,定位有重点,恰到好处。
2.“训练”“阅读”,不可偏颇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训练”与“感悟”是落实语文学习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因此,只强调“训练”或“感悟”而丢弃另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感悟”中结合“训练”,“训练”中加深“感悟”。“训练”使之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化则更熟,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3.精心组织合作学习
走进当今的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但观察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不成熟。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总结。
4.学生逐渐习得方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思想。让学生习得学法,是课堂高效的一个大的工程。
布鲁纳认为:教育的经济法则,是需要学生记住的事实愈少,掌握的学习方法愈多,就愈经济。文以载法,教师有效地借助文本,用发现法、比较法等细致地引导习得方法,寓教“学法”于学课文之中,寓学“学法”于听说读写之中。我想学法指导就应该像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简单而不草率,就应该如春雨――润物无声,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让学生未来的学习充满动力、充满能力。
5.善于反思,加强学习。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教育要现代化,教师必须专业化。“一次充电,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首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形成终身学习社会的基石。当今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教师本身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要有一河长流水”。而只有教师本身知识丰富了,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才能让学生信服。
诚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困惑良多,但我们必将风雨兼程,收获如彩虹般绚丽的教学之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静下心来看语文,常常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将依旧是我们的教学上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张萍 .《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该做什么》《人民教育》2003.9.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6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强化教学内容与教学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谈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制成课件,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巧妙、恰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及时提出学习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可是如今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很多课文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给学生演示之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的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的场景作稍微处理,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繁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在制作课件中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对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
例如在《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课文内含极强的物理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模仿爱迪生操作的过程进行操作,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可是由于我校条件的局限,我们没有条件去重复这些事件,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来进行演示,基本上将操作过程还原在课堂上,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训练学生进行具有超链接结构的电子写作,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其思维的整体性、创新性和严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信息技术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整合
篇9
[关键词]语文;理性;语言;思维;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39-04
[作者简介]余坚(1962―),男,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教育研究室教研员,小学副高级。
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到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冷静审视,小学语文教学却存在很多困惑,诸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诸要素中哪个要素是主要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究竟以教材资源为主还是课外资源为主?要解决这些困惑,必须理性地思考我们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努力促进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本位。
一、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
(一)找准言语训练的基点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任务不清,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落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究其原因:一是不清楚“教什么”,二是不懂得“怎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辩证的统一体,只有清楚“教什么”,找准语言训练的基点,才能使“怎么教”更有实效。如教学《颐和园》这篇精读课文,一位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按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的游览顺序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1.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分别看到什么?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抓住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并总结学法。2.自主研读“长廊”和“昆明湖”的段落,一抓特点,二悟表达方法。3.学习文中写法,描写校园一角。4.文章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抓住了年段训练的基点,清楚地知道训练什么,什么时候训练,训练到何种程度,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有意向的,且是互相联系、逐步深入的。
(二)理解言语表达的形式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的问题实际上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争执,对广大教师来说,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言语形式,什么是言语内容。通俗地说,“言”,是指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也包括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它指语文的工具性。“意”,是指通过语言而得以传达的各种思维、情感、思想、意志与人性,它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次,要弄清楚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从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看,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对言语形式精妙的品味,进一步提升人文、情感的内涵。一句话:“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三)致力言语内化的引领
言语的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读、理解、内化、记忆。 认读是基础,理解是前提,没能正确读通文本,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不可能内化运用文本语言,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使文本语言变为学生自己记忆储备的语言。如郭初阳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中“众鸟纷飞”片断的时候,从感受语言文字到理解语言形式、引领语言内化、发展语言能力,很有独到之处:1.让学生研读课文,找一句跟鸟有关的句子。2.在学生默读、思考、汇报后,引导学生朗读描写“众鸟纷飞”的段落。3.在学生完成感情朗读、填空式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众鸟纷飞”这个言语形式,选择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场景(不再是树林,也不再是鸟了,状态变了,动作也变了),表达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子。这样,学生不但留住了巴金文章的语言格式,还得到了写一个大场面的启示。
二、思维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发展思维。正确地发展思维,是语言能力提高的前提;有了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必将会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同时又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必须坚持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统一,语言训练和思维方法的统一,思维的培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则是智力的支柱。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直接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无时无刻不在思维,而且都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思考着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不仅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而且能使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逻辑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二)训练基本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哪些思维能力?尽管看法有别,但是我认为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关注的:一是直觉思维能力,二是想象能力,三是求异思维能力,四是求同思维能力,五是逻辑思维能力,六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片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发展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子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即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时,也不忽略求同思维。这样,才能“放”得开,“收”得拢,准确感悟两个“幸福”的“同”与“异”,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三)追求有效思维价值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语言现象中的字词、句型、段式、章法就一个具体的思维流程来说,都遵循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必须从思维起点开始,逐步走向终结。即有一条思路,这就是思维的有序性。语文课堂教学切忌无的放矢,应该抓住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但这样还不够。正如王尚文所说:“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指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的思考能力。要达成这样的能力,就必须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努力追求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使语文思维活动做到有序而有效。
三、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更要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位在“语文实践”上,就是认定语文课是关于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
(一)独立自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才能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和愿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何保证学生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我认为:首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凡是学生能读懂学会的,就让学生自悟自得。其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分享学习收获,进行学习评价。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语文学习的基本条件。
(二)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灵魂。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阅读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满堂问”增加了。在改革和反思中我们发现,有些经过历史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今天我们仍旧提倡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但并不是无限制地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也不是放任学生在课堂内胡思乱想。教师是要对学生的读加以精心组织和指导,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挖掘潜力,努力体现: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方法;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三)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作为一种交往方式,意味着师生关系的平等,否定了“独白式”的教育;“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知识与能力的动态生成,摆脱了“教材至上”的盲从。在这里,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现代教育的理念之光。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流,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着对话权由老师主宰,对话目标不明确,对话脱离文本,对话内容肤浅等弊端,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一要营造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愿意对话,有机会对话;二要围绕对话的载体,充分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挖掘对话的资源;三要指导对话的技巧,启发学生抓住对话的“点”,构建对话话题,让学生学会对话;四要重视对话的评价,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让学生享受平等对话、探索新知的乐趣。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杜蕴珍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要把握语文课的方向,落实“学语习文”。 在学习了文本基本内容、言语技能、言语形式之后,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光读书,不练习,属于只学不用,读书既要明理,也要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写作还能促进对书本的理解。现在比较流行的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迁移巩固,但许多读写结合往往变成了课文内容的“仿写”,课文情感的演绎,而非表达出个性化的语言。今天我们的“读写结合”,应该走出急功近利的误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强化语言实践,倡导语言创新。这样,“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五)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孔子有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是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则不必强求回答,应该相机再加以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呢?实践告诉我们,知识可以转变为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也是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叶圣陶就十分强调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他说:“语文教学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迁移,进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四、个性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育是育人,人是要有个性,然后才会有创新,最后才会有社会的进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尊重孩子的天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出个性化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由敢问到善问,提出极具个性的、富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与解决一个新问题的意义同样重要。因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以提出问题为开端,以探究问题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例如:学生在默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文后,提出了很多个性化问题:为什么课题要用引号?为什么父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
(二)鼓励个性化感悟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对语言材料的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活读鉴赏,其个性感悟也就因人而异。如学习了《天窗》一文后,学生有了更多的个性化感悟:“天窗”是想象的翅膀;“天窗”是心灵的慰藉;“天窗”是快乐的源泉;“天窗”是孤独时的朋友;“天窗”是启迪智慧的老师;“天窗”是扬起希望的风帆;“天窗”是洞察宇宙的慧眼;“天窗”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三)发表个性化见解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任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专注地倾听,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个性的见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加深自己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理解。同时, 语文教学中“听”和“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生生之间发表个性见解,可以从对方的见解中得到启发,吸收和分享对方的学习成果。即使学生提出荒谬的假设,甚至和教师的意见针锋相对,也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不讽刺、压制,逐渐形成探究问题的民主学风。
参考文献:
篇10
突出语文教学核心内容
人们把语文能力归为听、说、读、写,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是重要的,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和能力形成过程来看,阅读确实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一个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他的写作能力则无从谈起。识字无非是手段,目的是为阅读和写作做准备。至于过去不被重视的口语教学,现在虽然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然而也不能与阅读并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际的工具,但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来看,虽然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出现得晚,但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高级,使用书面语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口头语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但书面语言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小学生入学后,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而阅读教学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阅读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理解课文的表现和语言形式
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极其重要的美育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基础大有益处。
教材中选用了叶圣陶《荷花》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在这段话里写了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静态美,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显然这些动词不是无意识的使用,而是作者有意而为。作者用动词表达的意思,正是课文后面所说的“活画面”的具体体现。正是这些动词的运用,体现了作者从独特角度观察和描写荷花的精妙之处。这些动词让人明显感觉到:荷叶也好,荷花也罢,花瓣、花骨朵、莲蓬也罢,都在以旺盛蓬勃的生机、以不可压抑的活力竞相发育成长。因此,这池荷花不仅有外在颜色、形态美,更有着它充满着生命力、生机勃发的内在美,而这一点更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否则为什么他会在课文中慨叹画家难于将这池荷花画活呢?
重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精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感彩浓重,既体现了作者健康向上、高尚美好的情感,又表现了作者对丑恶虚假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情感是后天习得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体验课文对美好的赞扬和对丑恶的批判中,形成是非的分辨能力,形成爱憎分明的性格,从而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
《翠鸟》一课最后一段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这本是一段充满情感的语段,有一位教师却将理解的重点放在翠鸟住处的特点上,大讲翠鸟的生活习性,这和作者的初衷相去甚远。其实,这段文字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由想逮到到打消念头再到远观希望多停留一会儿,无不体现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打消想法”是对“真想”的无奈和失望,“远观”和“希望”又是对失望与无奈的补偿,一个“情”字贯穿这段文字的始终。如果忽视了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颇。
引领学生体味阅读感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笔者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这“大自然的杰作”的具体表象,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读《爱如茉莉》时,指导学生从“在医院爸爸妈妈握手而眠”的细节描写中,感受父母间平淡而深厚的感情,体会人间亲情的美好,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从《诚实与信任》中感受诚信的可贵;从《生命桥》《蚁国英雄》中懂得敬重卑微、热爱生命,体会合作的力量及抱成团的智慧……无须任何赘述,无须任何的讲解,孩子们尽情地品读,细心地感悟,这美的事物,这美的色彩,这美的境界,这美的人格,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学生在品读、感悟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体味着真善美。
“文字孕蓄情感,阅读丰盈生命。”关注阅读感悟说到底是为了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学中,让感悟为生命涂抹本真的色彩,力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氛围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完善人格,为一生的发展积淀坚实的精神底蕴。
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在设定目标时,首先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是必然的。要去研究教材在课程标准和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除了研究教材和教参外,教师还要多阅览其它相关的参考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把课后练习分散到课时中完成,每节课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新学知识。另外,目标的设定还需要关注接受对象――学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目标的设定,离不开课标的指导,课标的“三维目标”要进行有效整合。整合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各项内容的有机结合,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优化组合。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找到交汇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实现人格养成、个性发展目标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情境的设置要有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创设的情境不能过难也不能过简单,而且问题要有生成的空间,避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否则就没有意义了。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问的会更加有趣。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语文学习中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声地朗读体验、视觉冲击体验(从文本到文本描绘的事物形象)、换位感受体验等等。但最有效的生成方式之一,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质疑,抓住文本中的可疑之处,引发学生心中的疑惑,将疑惑转化为问题,培养质疑意识,提高质疑能力。如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或语言空白点等,做适当的提示或者暗示,以增强质疑的针对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合理有序地解决。利用学生的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发现问题――多元质疑――互动解决”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解决文本,发现新知,建构知识框架。
课堂是个动态的。动态生成,就是教学过程中随即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课堂上学生对话精彩的时候,抓住刹那的精彩生成,精彩的回答,教师不仅仅需要鼓励和夸奖,还要把这种精彩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及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精彩的世界。让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抓争论促生成。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抓错误促生成。
当下,学校大力提倡“减负”。“减负”不等于不要作业,适当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让家庭作业来辅助实现这个目标。语言的积累可以作为一项常规作业长期坚持,如:每天30分钟读课外书并作好词好句的摘抄。常规作业的完成也不仅限于晚上,自己灵活安排就可以。特定练习一般是针对所学新课的预习和复习。常规与特定相结合,既实现了课堂新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又能很好地完成整个语文学习的目标――语言积累。作业还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相结合。
在教学中,通过实施这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张扬,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成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