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学过程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的教学过程

篇1

关键词:阅读 感受 理解 情感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要实现有效地自我建构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面向生活,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通过有效的组织,扩展学生阅读,拓宽建构的渠道。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像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像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

篇2

【关键词】过程生长;价值提升

【中图分类号】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052-02

【作者简介】姜明红,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江苏常州,213003)副校长,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人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三批培养对象。

课堂教学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关键的环节。从教学过程观着眼,在课堂中要实现人的发展成长,依赖于课堂生长本身。只有课堂教学的展开过程呈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课堂才会充满生长气息。我们的“生长”指的就是在真实自然状态下课堂和师生都实现生成性的动态累积发展。以下以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许嫣娜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拼音复习课为例。

问题1:什么是教学过程的生长?

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生长性。有精彩的教学设计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展开本身。

一年级拼音复习片段1:

教师出示课件“声母树”,每一个声母都住在一片叶子上。教师随机出示不同的声母叶子,请学生和他们分别打招呼。在打招呼的过程中,检查学生掌握声母的整体情况。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拼读中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一轮结束后,教师组织同桌合作,每一组同桌都有一个信封,里面装了声母叶子。学生拿出信封里准备好的声母叶子,一个指一个读,读对了就给同桌一个大拇指。教师了解同桌合作学习中的情况,及时组织点评、总结。

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后面的教学环节是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教师首先让学生跟着“声母树”随机认读,进行集体指导。随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声母认读。在整体认读的基础上,针对声母学习中的几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针对性复习活动:“声母变身”和“拯救声母大行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声母“音、形”的掌握情况,不断组织起新的教学活动。

生长性的教学组织过程,追求在过程的展开中呈现出动态生成性的推进和递升,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发展中获得唤醒、提升、突破、促进。在上述这一个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教师是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不断创生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在实现育人价值的同时呈现了生长性。

问题2: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生长?

教学过程的生长有综合性的要素,既需要教学内容的生长性挖掘,还需要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的生长性探寻,更要有教学过程中资源挖掘、运用推进的生长性探索。不同的课堂生态,决定了教学本身的转化成效,比如提供什么“养料”、什么时候“施肥”。

一年级拼音复习片段2:

在组织“声母变身”游戏中,教师根据声母“t”的特征编谜语给学生猜:“我长得像伞柄,下雨天就会用到它。你们猜猜我是谁?”在学生猜出“t”后,继续让学生猜:“我还能变成什么呢?”变身为“f”后,教师拿出字母卡片,要求学生能读准并能做出动作来区分。随后同桌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难区分的声母做变身游戏。在进一步的特征辨析中认识声母。

在“拯救声母大行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在毛毛虫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信息提示,在游戏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掌握容易混淆的几组声母。其中第一条信息是:“有一组四胞胎,都有一个竖,一个半圆组成。”学生需要准确写出“b、d、p、q”。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书写正确和美观的点评引导,随后和学生一起做手指操,在练习手指演示过程中再次区分“b、d、p、q”。最后,老师抽读“b、d、p、q”的字母卡片。

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教学过程生长的关键要素,是创生教学过程的能力。具体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种关键能力:

1.把握教学核心的能力。任何一堂课都会有自己的核心目标,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这样的教学过程展开才是有根基的生长,我们把它叫做“向心结构”。比如在“声母变身”的游戏中,学生很容易在变身中只关注游戏,而忽略变身游戏是为了进一步准确区分“形”比较独特的一组声母。所以,在教学中,许嫣娜老师始终强调,变魔法的时候要把咒语说清楚,一定要把这个声母的特征描述清楚,再给同学猜,从而让游戏成为巩固复习声母的有效学习活动。再比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堪称是精心设计的向心结构。从启课、结课,板块、细节,承接、转换,文本、拓展,无不围绕这一中心,指向这一核心。

2.倾听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推进中,教师要不断从学生的发言和表现中去了解学生。教师要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掌握的状态,并迅速形成判断,选择和创生新的教学过程。许老师在进行“拯救声母大行动”中的手指游戏时,就不断关注学生手势和学生自己报出的声母是否一致,针对依然容易混淆的“b、d”和“p、q”,再在“b、d、p、q”卡片抽读中有意增加认读的比较练习。

3.提升和推进的能力。课堂活动呈现富有挑战的情境,带给学生强烈的思维冲击,当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解决过程的现实状态不断给予“过程中的指导”,或是给予学生新的研究方向,或是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习体验将越来越浓。所以说,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价值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不断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发现捕捉,创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位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

阅读延伸

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通过合理、适时的激发、引导、调控、变革,不断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产生新问题,并由此推动思维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实现课堂学习组织管理的实质变化。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优化教学 方法策略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语文教学板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温故。在此期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反观我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教学模式一板一眼,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够强;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基于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在优化阅读课堂期间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从以学为本的角度着手,在秉持自身主体为止的同时也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置,即扮演好教学“指导员”的角色,也扮演好学习“合伙人”的角色。由此一来,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还能间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继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成效。

一、发扬教师主体地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思路是确保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在具体方法上如下述两点所示:

1.巧用电子白板,让阅读直观性强

在以教师为主体打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首先要遵循学生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方法为例:电子白板直观性强,以电子白板为主导打造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为例:在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相关的解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勾心斗角”,这在现代词典中的意思是用尽心机互相排挤,而在原文中,它的意思却是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单纯地从字面解释来看自然无法帮助高中生完全理解。这时,通过对视频的观赏,学生在理解方面便会更加深刻。另外,文章中利用大量的描写刻画了阿房宫的外形和结构,通过视频播放,可以将真实的阿房宫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其产生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2.巧设探究问题,让阅读有效性强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提供的巧妙问题可以让阅读教学变得事半功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指导阅读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文章在描述上分别使用了哪些修o上的手法?这些手法有哪些优点?第二,文章中包含了许多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和措辞,这些描述揭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第三,文章中的荷塘月色到底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语文教师在设计上述三个问题期间首先考虑了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首先,第一个问题的难度相对较低,适合大部分学生来操作。但与之相比,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在难度上则有所提升,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去操作。如此一来,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良好的阅读锻炼。而且,语文教师可以在此期间鼓励全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更好地进行思考。

二、发扬学生主体地位,点燃智慧的火焰

在以教师为主导打造课堂阅读教学方案的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客观地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工作,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如下述两点所示:

1.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来完成课堂训练活动。同样以《阿房宫赋》为例:根据传统文言文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以下探究任务:第一,参考教材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了解文章内容;第二,对文章进行分段,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段落中的精彩修辞手法进行挖掘,分析它在文章中的用意;第三,思考作者撰述这篇文章的用意,他在称赞阿房宫的壮阔、优美的同时还间接渗透了哪些思想?为什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当然,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有效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引导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而现在的一些课改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的所谓“自主学习”景象:一堂课,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讨论、讲解,气氛热闹,纷纷攘攘;教师则只作为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变成陪客。于是,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下,课堂从“一言堂”一下子变成了“大放羊”,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丧失,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也相应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语文教学效率下降,学生语文成绩整体滑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既要确认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

自主学习不是自学,它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而没有充分预设的教师引导,就没有真正的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引领要靠教学目标导向、激励、检测,一定要设计好教学过程目标。要给学生情感和思维不确定性的出现留足空间,要把握进一步发展的机制,把学生思维、对话、课堂表演、朗读及审美带进新的境界。要设计过程目标,就是要把学习活动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便于操作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主动选择、主动行动,这样的做法反映了学习自主学习展开的程序。

二、把握好课上各环节教学的细节

某些时候,细节决定一切。在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时,我认为,以下细节不能忽视。

(一)回收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新知前认知准备状态的信息。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且要引领学生的情意活动。要通过学生的情意活动,激发几十名学生去进行自我调节。因此,教师在起始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学习了,那就要从教学本身考虑,摸清情况采取个别矫正措施。讲授新课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二)在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时,教师要巡视回收学生信息并适当点拨引领。教师还应教学生怎样自读,怎样回答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先要让学生懂,再让学生会运用。怎样让学生懂、真正会运用呢?我的做法是,边教边回收学生“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还有哪些技能没有练会”的信息,然后针对学生不会的地方进一步学习研究讨论。这样,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实效。

(三)生成互改合作阶段的有效引领。让学生先自学教材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讨论和教师讲解。

当前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出了几十种模式,其中大多数都在讲授新课的起始阶段,专门安排了一个自学质疑的阶段,让学生先把不懂不会的地方暴露出来。同理,在分析、推导的关键处要真心实意地安排一个学生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的反馈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总是在关键处停下来,真心实意地问全班:“对刚才的讲解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需要补充”或者请中下水平的学生再复述一遍刚才新学的内容。教师不应只提问懂的会的学生,而应重点提问有疑问基础差自学有困难的学生。

三、有效反馈评价,提升学习效率。在新授课或新课的某一教学任务结束时,我觉得还应出几道题让学生口头或笔头练一练。这种引领,既是新课的巩固和运用,又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结果的一次重要反馈。学生练习后,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订正以外,还要收集一下教与学的效果。最常用的反馈方法就是请做对了的同学举一下手,请没举手的学生说一说错在什么地方。如果错的人多,教师当即再进行符合这部分的基础和思维特点的补充讲解;如果是个别学生,教师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时矫正或课后再矫正。抓不抓这一环,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关系极大。

【参考文献】

[1]陈娜. 素质教育需要有效教师[J]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现状探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创新已经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和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动力。在学校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很好的提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讲述,这就不能够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也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压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在之前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一味地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学生也只能机械地进行听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习什么,并且在语文练习中的答案也往往是以老师说的为准。这种模式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会使得学生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来,以此吸引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使得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拓展。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拓展。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具备非常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所以,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精心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然后巧妙地设置疑点,这样才可以达到吸引学生进行创新的目的,也才能够使得学生的精神高度地集中到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形成自己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多角度寻找适合自觉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一旦对认识对象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就会更加轻松,这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营造轻松愉快、有利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氛围。一些学生因为语文学习的基础不好,对于语文课程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他们往往害怕自己说错话,或者是受到批评与质疑,因此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特别要注意给胆怯和内向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此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怀,才可以真正地释放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知错改错的机会,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语言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初中语文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拓展,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在日后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玉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交流版).2010(12).

[2]曲桂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16).

[3]张彩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7).

[4]叶淑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9(29).

[5]杨晓燕.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毋庸置疑,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正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外积累明显不足

随着生本理念的深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外积累。良好的课外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够,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布置也没能深入下去。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布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没能深入检查和安排学生交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

2.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初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侧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际交往的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而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容易贴近教材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外的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层面的阅读并不多见。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对中学语文的需要。

3.教师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摆脱了抽象的思维,能够在形象可感的思维空间里强化自己的语文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目前一些教师多媒体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本该用于强化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1.生本理念课堂中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课堂中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能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语文知识量,提升相应的语文能力。

(2)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能力先行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要留给学生相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将这种阅读纵向深入

(1)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课外阅读。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入指导,在学生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有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不能深入进行阅读思考。当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举行阅读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纵向深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篇7

关键词 问题优化 语文阅读 激发兴趣 手段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问题”的提出和处理要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问题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沟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才能让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感受。因此,从急功近利的角度来看,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检测也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

但实际的教学情况是,阅读教学从“一言堂”变成了“一堂问”,许多老师所提的“问题”就不恰当。例如课堂提问太随意;课堂上充满了不必回答的假问题;有的教师为了教学过程的顺畅,喜欢将需要交流研究的“问题”分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提问没有实效;许多问题离开了课文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

如何使问题有价值,下面是笔者的简单几点看法。

1“问题”的提出和处理要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1所提“问题”的难易深浅度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学习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师生只有默契配合,和谐,共鸣,才能最后实现目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因过易造成思维假象,不利于思维发展;太容易了,学生又会丧失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激发学生进入思维情境。问题应有坡度,要紧扣了文章难点。

1.2“问题”的解决要紧扣文本

所有文章的精妙之处,形式的完美之处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对话交流如果总是在课文外进行,那就违背了语文课的特点,不可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这方面能力。因此,“问题”的完成要紧扣住课文,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品味去解读,这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要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底蕴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拥有充分的质疑探究和互动的时空,教师也会及时点拨,启发其有所作为。这一过程中,问题的完成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学生严密、全面、深刻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教学《芦花荡》,在回答“老头子性格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应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找出老头子的性格,用对话来品味,如“你什么都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没问题”、“我很羞没脸见人了”、“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领。愿意看,明天来来瞧瞧吧!”,这些话语充分表现了老头子自信和自强的性格。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品味,学生能够分析到老头子复杂的心灵世界,老头子的完美英雄气质就丰满地再现出来,学生也就能从人性美的深度去鉴赏老头子的形象。

2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们探究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如何才能让学生们主动地朗读课文,有独到的见解?笔者认为,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在“读”后。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够激发学生们阅读的乐趣,通过“读”来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课文《陌上桑》同学们经过认真仔细地“读”后,讨论以及争辩的场面非常激烈,最后统一了想法:《陌上桑》全文都在表现罗敷人美。充分验证了,“设疑引读”的良好效果,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说明所提的问题要有价值。

3所提问题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

因为课文各有自己的特点,各班学生的情况又不会一样,所以选取的关键点自然迥然不同,各有其优势和特点,这种灵活多样的关键点,组织合理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使之异彩纷呈,乐趣横生,下面结合案例来谈谈如何围绕关键点来设计问题。

(1)从课文中心主旨为突破口切入,是一种违背常理的做法。从中心主旨入手,进而分析材料,疏理结构,品味语言的提炼,较为迅速而深刻。如《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这样引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分析主题,继而引导学品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及其塑造方法。

篇8

【关键词】特教学校 语文教学 改革 教学质量

特教学校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特教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人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耳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耳聋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1.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前不久,我国著名聋教育家、聋校语文教材主编季佩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聋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他说,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在对高年级聋生读写能力调查资料中显示,聋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只稍高于及格线,自拟题目作文也不及格。聋校语文教学“费”、“慢”、“差”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1.1 传统的普小模式制约着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聋校应有的语言教学特色没有得到发挥。当前聋校语文教学忽视聋生的特殊性,不顾聋生的语文能力和理解水平与普通教育攀比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部分聋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将聋校语文教学普通化,脱离聋生实际,拔高要求,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普通教育的方法来要求聋校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对聋教育的对象——聋生的特殊性也了解和研究的不够。聋生因为听觉障碍产生的最关键的缺陷是语言缺陷,所以聋校教学的突出任务是补偿聋生的语言缺陷,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文字能力,即听(看)、说(口型)、读、写能力。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必须以这个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目前聋校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了聋生的语言实际和学习语言的特点,教学内容深,教学要求高,教学递进坡度大,结果是句子教学不扎实,句群教学虚晃而过,篇章教学上不去;教学花力大,效益差,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1.2 语文教材拖沓、烦琐、基础薄弱。

现行的聋校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是以聋生经过八年教育好进入社会这一前提考虑的,因此尽量把聋生在校期间应知道的语文知识都考虑在内,教材跨度大,既包含小学内容,又包含中学内容,杂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对于己发展到初中、高中 学校就显得“力不从心”,基础薄弱。

1.3 在教学方法上,“重讲轻练”,“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

强调了聋生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聋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了口语的训练,而忽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多信笺于掰开揉碎的字、词、句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训练。教学模式陈旧,“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45分钟,学生听45分钟,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但效率不高。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其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2.改革聋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目前,聋生的素质怎样呢?简单地说,学会照葫芦画瓢,“会学”还没有解决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解决好。因此,聋校语文教学改革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诚然,改革一起在进行着,而且有所深入,但改革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适应“回归主流”思想,端正聋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学观念。顺应这一思想,进入主流社会的聋人就要求在读写、思维、智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此能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交际、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一重任无可非议要落在语文教学的肩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聋教育界接受了新的思想之后,其教育理念也应有所更新。聋校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着眼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也就是重视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使聋生经过特殊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 程设置体现整体内容

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改革聋校语文教学就要求从整体入手,建立宏观意识。这一整体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聋校语文教学整体的认识,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说话(表达、演讲)、视听(看)四个系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联系。注重克服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教学或单方面教学忽视整体的作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观点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气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克服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森林的功能不是每一棵树的功能的简单的相加。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只有从整体的功能入手,从“听(看)、说、读、写”全方位入手,才能显现出应有的效力。聋校语文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体的内容,课文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对话、表演练习,并有与所学课文相应的阅读材料和写作训练。这正是通过语文学习,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和工具,它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这样一节课能讲很多内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其他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巩固或再学习,对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这种状况的确是令人担忧的,但让我们欣慰的是,目前有不少聋校中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聋校的语文教学有了较新的认识,充分考虑聋生的特殊性,结合聋生实际,课堂教学扎实,聋生的语言得到补偿,读写能力有效地发展,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聋校教学文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2] 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年.

篇9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学生作用;主体功能

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让学生快乐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小学生如何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不仅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促进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互动、合作的重要模式,因而一定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出发,对其重要性特别是r值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价值

作为上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将学生作为重要的主体,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同时还要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进而能够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这一点来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小学生自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这将使小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特别是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一定要让小学生参与到方方面面中来,除了参与课堂以外,还应该学会互动,这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对于让小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讲”的成分较多,而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使教学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对接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多进行探讨甚至可以开展一些互助学习活动,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形成全新的、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保证学生长远发展。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应当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其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因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更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水平,特别是小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这对于未来小学生学习语文仍然其它学科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保证学生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因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此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总结升华,形成理论,进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成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定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通过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方式,让小学生逐步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要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突破,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会更强。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情感教学,让小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语文课;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置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教学情景,小学生极易投入到学习当,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样能够得到发挥。

2.要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何。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本“趣味性”更浓的优势和特点,让小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宽广,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融入到课本内容当中,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引导,语文教师除了加强课本教学之外,还要引导小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并且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3.要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其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宽泛,要想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定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将课堂交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生龙活虎,教师则重点要在把握课堂教学纪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可以利有20分钟讲解,剩下的20分钟交给学生。此外还要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参观游览、课外活动、社会公益等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写一些感想,哪怕只是一条也会让小学生得到锻炼。

4.要强化教学模式的互动。作为重要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互动教学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模式。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将互动教学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小学生分成若干组,针对设计好的教案让小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再比如还可以让小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总之,一定要将互动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当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更有利于保证学生长远发展,因而一定要积极探索。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模式,重点要在提升兴趣、培养能力、开放教学、互动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真正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在“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下,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些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会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为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发展广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新课改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情感教育是各科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学生的自尊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

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活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商,提升学生的情感质量。如果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忽视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质量,就是生搬硬套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教育自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诱感共振

儿童的思维比较简单,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情绪的好坏能很容易的从脸上反映出来。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绪、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协调、统一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还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尽管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实际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有时候对于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如课文中英雄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忘我境界等等。要让小学生理解、体会并能感受作者的感情,就要求语文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要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传达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准确、恰当的传达给学生,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交流,这是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的基础。用教材中的情感来衬托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景生情,积极地参与到课文内容、教学情境进来,从而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课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真心、善心、良心。

(二)注重潜移默化,塑造健全人格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技能提高、生命成长产生长远的影响。自然和怡情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自然,消除了学生对于强行灌输引发的抵触情绪;因为怡情,使得教育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教育契机,比如对于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孩子们在小长假过后返校后,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在家里吃粽子了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吗?有什么来历吗?你还知道端午节我国其他地方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们踊跃发言,不懂的可以回家问大人、上网查询,最后再统一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培养学生人生处处皆学问的好学、进取的健全人格。

学生成长中的点滴细节,往往是最富有“含金量”的教育资源。关注细节,关注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生命元素,注重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师生交往中内含情感因素的细节,将其生成教育资源。成功的教育往往是注重细节的教育,优秀教师都非常注重细节的职业品质,教育的智慧都闪现出细节关照的魅力。

总之,情感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得到有效的实施。突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情感性,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需要认真研究、对待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