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1

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人进行任何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一定的兴趣,才能完成预期任务,实现理想目标。高中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自主加入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探究更加高难度的数学问题,才能将知识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以往教学这话总,教师通常会占用整节课的时间,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虽然已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师却呆板僵硬的将教学课件上的内容转述给学生,毫无新意、更没有体现出任何思想。而学生则会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以及复杂的各种公式、定义等,对数学无法产生兴趣,更不想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因而导致成绩下滑。

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及时进行有效改革,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情景,或是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活动,活跃教学氛围,逐渐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转变以往教学内容的展现模式,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意义,并乐于接受,进而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通过这样新颖的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比如在高中一年级下册中的《空间几何》的章节中,教师首先可以从身边学生常见的几何物体进行搜集,运用数学的知识向学生讲解不同物体中所含有的几何体,并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式,为学生直观的演示几何体的平面、立体、三维等情况下的变化及结构,在学生认真观看期间,教师可适当的将几何体的数学公式融入进去,并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有利基本了解的前提下,说出几何体的概念或是定义,这样引导性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进而在总结中,真正掌握了课堂知识,从而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稳固基础。

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是全世界范围中教育体制、教育落实、教育科研领域的关键性议题,能够引导并带动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教学实效评价等重要教育活动。而我国在2014年就曾经出台了有关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文件,且从中重点强调了应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确保学生充分具有适宜的发展素养及能力。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应充分利用学科的逻辑性、实践性等特征,激发学生多向性思?S,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上,高中数学教师通常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只能被动的接受,等待教师的讲解,久而久之,让学生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等待教师的指挥,创新力的培养更是丝毫未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强、知识领域广、学识渊博的优秀人才,还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创新性思维与能力,而创新是人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应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要尽可能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方式,要使教学过程充分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比如高中二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就可以调整教学方式,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存在一定抽象性,并且难度系数较高,但在数学中的圆锥曲线等相关内容上的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差别不大,都是先假设出固定点的坐标,然后从点所构成的直线和圆锥曲线之间的相对性数学方程逐渐深入,进而将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进行并列,最后算出联立方程组的结果。想要让学生对这样的解题过程充分掌握,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要通过直接以及圆锥曲线两方面知识题型的讲解,锻炼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题,通过与教师解题思路的对比,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差别,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数学思维,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要深刻意识到,无论学生概念、公式背诵的多么熟练,都不及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灵活创新的思维,只有?@样才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并且还能让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真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指导学生总结反思

课后的知识复习巩固对于学生来说也同样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是教学内容延展。在对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当中,学生能够及时察觉自身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以及容易忽略的知识内容,可以更加全面性的梳理所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并且有效提高总结反思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核心素养。在知识的探究与讨论中,教师通常过于重视问题的结果,因而会在正确答案出现后,终止学生的课堂交流,严重忽视了学生得出答案的过程体验,这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逐渐出现固定的思维模式,仅停留在自我为数不多的经验中。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与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阐述解题的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思路及方法,进而通过教师加以辅导,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对知识产生重新的认知。

篇2

摘要:人类社会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新课改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他们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新课改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认识版权标识到学会检索信息,从怎样解决问题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都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获得了解与训练,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及现实需要,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2.信息常识

信息常识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运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中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到过程中能不能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乎信息伦理。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信息道德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

二、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模式。

(一)教师要融入新课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现在许多教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利用中文打字巩固汉语拼音;把“画图”和美术教学有机结合;教word文字处理时,与语文相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利用美化工具设计板报扥。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交流,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

(五)及时评价。评价与教学过程一样重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作品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评价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抓住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的和实施的本质,适应了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新世纪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杜惠杰.信息技术课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J].科技风,2011(2).

[2]宋绍军.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左明章,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讲解;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6;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76-01

数学学科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抽象复杂。数学习题是数学学科内在特性和外在特点的生动“体现”,做好习题教学工作,是数学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和战略性“工程”。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各种形式的作业训练、习题讲解充满整个高中数学课堂之中。如何实现高中数学作业习题教学效能的提升,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研究提升作业习题教学效能。

一、联系重点难点“讲”习题,巩固升华学生主体知识素养

数学作业习题设计的目的,是引导高中生借助所学数学知识和解题经验进行深入研析活动,从而促进高中生巩固升华已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众所周知,知识素养是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推动认知进程的有效“根基”。判断高中数学作业习题教学效能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要融数学教材要点难点于其中,实现作业习题有效讲解和数学知识要点内涵深刻巩固合二为一,有机统一。在实际数学作业习题讲解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就习题讲习题”现象,未将习题作为知识巩固和经验强化的“承载体”。高中数学教师开展作业习题讲解,应将习题所蕴含的知识点讲解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借助于数学作业习题解析活动,引导和组织高中生进一步、深一层“回头”复习梳理知识点,重新认知和掌握内涵要义,进而巩固升华自身知识素养。比如“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一节中的习题“2x+3-1

二、腾留实践时机“探”习题,锤炼提振学生数学解题技能

学生动手探究习题、思考分析习题,是数学作业习题讲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判和衡量其教学活动效能的重要“标尺”之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学习能力培养为要务的现代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作业习题教学时,必须遵循和按照新课改核心要义,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习能力培养贯彻和落实到作业习题讲解的全过程。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提供高中生亲自探究、亲自解析的实践过程,使作业习题讲解和主体实践探究“完美统一”,让高中生在教师科学有序的指点和自身思考研析等实践中,展现主体地位,锻炼主体解题技能、提升主体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亲自参与探索作业习题解答活动时,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应该做到指导“精当”,保证高中生探究作业习题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三、引导反思评判“讲”习题,有效培养学生正确学习习惯

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高中生已有数学解题能力素养与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要求标准之间的差距,决定了他们对自身解析数学作业习题活动的成效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掌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认知的领路人、解惑者和点拨者,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反思、组织学生辨析。一方面,做好高中生作业习题解析的讲解指点活动,另一方面,做好高中生认知反思和评价辨析的组织引导活动。要鼓励高中生组建合作小组进行集体评价和深入辨析活动,既认识解题得失,又获取解题精髓,逐步形成正确解题方法,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列入各学科教育目标当中的一项重要培养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品格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真正得以成长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1].高中数学教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可有效促使学生形成理性精神、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思维,因而也已然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甚为重视的教育目标之一[2].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积极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真正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一、借助多样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由于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本就已有一定的基础,而教师需探究的便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才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从而得以有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3].这就要求教师应摒弃单向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价值与重要性.由此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培养起自身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意识,这对其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这一课教学时,教师便可充分利用课程内容性质选择直观演示法与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直观演示法主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声色结合的性质以吸引学生,通过展示一些几何体及其三视图,再利用一些专业软件绘制几何体模型,并将其以旋转、平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获得三视图的流程,由此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几何体的相关知识.然后,可再利用专业软件绘制其他几何体,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空间想象力来获取三视图,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应用.

二、注重利用提问教学,引导学生强化思考能力

知识应用能力是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才能表示他真正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有效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强化自身思考能力,帮助其真正掌握如何利用自身知识与思维来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提问教学是各个阶段教学中均能发挥良好学习引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逐步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以此可切实地优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令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积极实践[4].以“指数函数”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注意提问难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比如,不可一开始就直接问学生指数函数是否会获得负值的结果.而是首先请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以后,提问其指数函数与以往学习过的三次函数有何区别,继而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指数函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来总结出问题答案,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积极开展评价教学,培养学生知识探索精神

由于现阶段数学教学已然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始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这就意味着师生间的交流机会有着极大的增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此教学形式的特性来开展评价教学,确保能够在教学中、教学后均能通过评价教学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综合学习能力.在评价教学开展中,教师不能仅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结论作评价,而是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延伸性,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并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意识.例如,在完成“直线与方程”这一章节内容教学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本章节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此过程中教师需适当地肯定学生的观点,委婉点明不足之处.然后,再从学生总结的不同方程式中学生提出各方程式的特点、其在何种情况下可使用,以此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由此切实地激发起了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习意识、应用能力、探索精神等几方面入手,重视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强化思考能力,主动探索知识.这对于学生而言可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切实地培养起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教师而言,更是不断优化教学水平,累积教学经验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相关教师还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起可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6(22):32-33.

[2]高自山.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09):79.

篇5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数学教学

随着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数学课程目标的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诸多研究指出,深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致使深度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深度学习,即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并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概念[1]。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认知深度,即高阶思维的运用;参与深度,即积极主动地参与;目标深度,即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理解迁移及发展批判创造性思维[2]。因此,作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并从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一种有意义学习过程[3]。近年来,学者们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论述主要聚焦于宏观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或零散的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研究[4-7],而对深度学习落实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理解性、思想性、整体性、逻辑性四个方面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对深度学习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8]。对此,数学教师应切实做好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即深入理解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思想方法、梳理教学内容内在的框架结构、遵循教学内容严密的逻辑生成。简言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注重理解性”“渗透思想性”“把握整体性”“恪守逻辑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注重理解性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方式,学习者可通过深度学习灵活理解学科知识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注重理解性,是对知识通性、通法、共性的深度认识,它是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仅通过简单记忆和机械式应用无法达到课标的要求。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理解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使体现学科本质、关注学习过程和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10]。可见,深度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并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把握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设计就必须基于学情,确立“适切”的深度学习目标,且精心设计教学及评价任务,进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2.渗透思想性

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学习效率。所谓数学思想,是指数学知识、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和最本质的认识。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研究发现:教师深度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相结合是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即深在学生参与,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深在课程内容,倡导知其所以然的思想意识;深在学习过程,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深在学习结果,倡导批判思维的学习策略[11]。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深度学习将自身获取的点状、片段、孤立的知识、思想内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把握整体性

整体把握数学学科主题,聚焦核心素养主线,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基本策略。所谓把握整体性,即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数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彼此联系的基本命题或概念体系等[12]。从深度学习的目标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从深度学习的内容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讲解教材中显性知识时,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数学的本质,深度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显隐知识的动态转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能系统梳理知识框架,能架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把握整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总之,整体把握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有效解决课时间的零散性与知识间的孤立性,单元间的割裂性与学科间的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类推,进而达到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4.恪守逻辑性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引领和驱动,而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的认知过程,故问题特色是设计教学的逻辑起点,它贯穿于目标、过程、评价及反思等环节之中。同时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总是遵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框架的逻辑结构。对此,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恪守逻辑性是重中之重。所谓恪守逻辑性,是指教学内容设计符合逻辑框架、具有一定的逻辑特点和逻辑规则。可见,教师需按照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学习要求,整体梳理数学知识框架、把握数学本质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要求,从知识逻辑结构的视角研究课程、组织学材,关注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使得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结构体系,从而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13]。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和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深入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理解教学内容、目标、学情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具体应掌握如下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本质是教学设计的本意和本然状态,教学中的创意不能偏离教学的本真意义,不能脱离学生的原有经验,更不能背离教学目标制造虚假的创造。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情境引入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个游乐场的摩天轮设施,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高度为h0,它的直径为2,以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2分钟,若此刻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离地面有多高?过了30秒呢?45秒呢?教师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数学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从而构筑栩栩如生的数学课堂。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深度探究由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在解决数学认知冲突中展开,并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总结两个核心目标。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探索新知环节,教师可设计:若在摩天轮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在什么位置呢?你离地面有多高呢?过了30秒呢?45秒呢?60秒、75秒、90秒、105秒呢?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可见,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思路及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整体把握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课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应数学分支中的点,只有教师站在整个分支的高度来设计教学,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能力与要求、系统与建构,才更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内涵、方法运用、思想本质。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巩固训练环节,教师可设计:小明同学在游乐园乘坐旋转木马,他在半径为2的圆上按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1rad/s,求2s时他所在的位置。可见,教师在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应整体把握教学思路,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要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及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并通过巩固训练环节引领学生探析知识的迁移运用,增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巧妙设计思维导图,启发学生厘清逻辑关系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91-01

1 高中有效数学教学的含义和意义

数学是指人们通过定量刻画、定性把握、抽象处理等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解读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将这些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过程。有效教学的核心元素是“有效”和“教学”,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里的“有效”,分别为“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对于这三个角度之间关系的理解,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重视教学效益,对于背离教学本质规律、忽略社会和个体对教育需求、脱离积极价值追求的行为坚决说不。其次应当强化教学效果的全方位实现,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情感、能力、知识以及价值观等综合教学效果。再后来,就是强调对效率的追求,对于只知一味苦干、一味投入而得不到收效的低效率教学要坚决摒弃[1]。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师以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升。作为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课堂有效教学所产生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者所共同追求的,它不仅满足了学生在发展各方面的需求,也帮助教师达成了追求的教学目标,由此也可以体现出有效数学教学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2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着力点分析

2.1 构建合理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课程的主体一直是教师,教师负责操纵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学生要做的就是从教师的传授中吸取知识,并负责记忆,教师的作用就是负责将结论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课堂的活力就这样被限制在了这些条条框框里,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住了、学生的思想被束缚了,最终激发学生的厌烦情绪滋长,严重者甚至产生和老师对抗的情绪。在这样不算健康的教学环境中,不管老师教学技术有多高超、课堂讲解得有多精彩,得到的只是学生的兴趣缺缺和冷漠对待,数学课堂缺少了对学习的热情又怎么可能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呢?高中数学有效教育对于枯燥的传统教学来说就像是一缕春风,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数学有效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注,其大力提倡将课程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最终进步的目标[2]。

2.2 整合各项资源,有效组织素材

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教学技术的局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效益低下。整合各项资源,有效组织素材能最大限度地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从而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作为数学问题和知识的载体,学习素材是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重要资源,学生也是从学习素材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进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有效地组织各项素材不仅对学生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有重要影响,更是对他们能否发挥出自身的学习潜能产生直接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项合适的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法具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优点,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更生动、更形象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原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原来枯燥的内容有趣化,学生在这样直观的学习环境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创设合理情景,有效设计活动

数学学习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不免会有些枯燥乏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刺激。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于他们的思维冲突,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时可以将进行动态平衡的教学过程,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在数学有效教学中可以设计创设合理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进行一些小组合作性质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交流和讨论。这种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时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是全体参与的。就以小组合作活动教学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可以分为科学分组、选择问题、展开合作学习三个过程。第一步科学分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这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第二步选择问题是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不管这个问题是学生们自己有争议的问题还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要有探讨价值和思考价值[3~4]。合适的问题是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而避免流域形式的关键。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一致协作,学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过程中收集信息,通过和同组成员讨论学会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身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路敏.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J].教育科学,2012(8):34-37.

[2] 杨鸣歧.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学研究,2011(4):12-14.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有效性评价标准

我国当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即是依据科目教学理论确立标准,其实际就是对原有的苏联的数学教学理论的继承和改良。因而现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人手一本富有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听课记录,以便对授课质量做出客观评价,这种有其客观的优点:准确、即时、客观,但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教师准备过度,也就是,很大意义上是为了数学教学评价表的内容而备课,其激励的结果往往是,本应遵循学科自我逻辑的数学教学过程,成了单纯为了评分的表演,一旦开口讲课,往往是拿早已准备好的,甚至是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已经完成过的课程来应对考核,这样的话,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往往不具备创新性,其作为参考标准的课程教学评价表的客观性也要打折扣,其实际教学的价值很值得质疑;同时,这种以教学评价表为衡量和考核中要参考指标的行为,间接忽视了数学课程进程之间的差异和数学课程内部之间的差距,也直接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伴随着高中课程新课改的提出、启动和全面实施,传统教学理念受到冲击,新的教学思路呼之欲出,再加上对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深入发掘和使用,高中数学教学涌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其有效性也大大提高。但这并不代表在传统数学教学课堂出现过的固有问题得到了完全解决——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机械式教学的照本宣科、表演式教学的独角戏、光做表面文章的虚假教学、本末倒置,单纯的为新奇而新奇的“怪异式”教学等等实际问题,依旧存在。只是以上这些实际问题的出现概率一般意义上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其问题的出现率进一步萎缩,但数字上的萎缩并不代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不再发生。

本文作者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以供参考:

一、从学习感情方面关注有效性

忽视数学教学中师生感情互动的高中数学教学是缺乏灵魂的教学过程,要求关注数学教师身上“人的因素”。感情互动和感情教育是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数学教学本是一个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发散和扩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缺乏感染力和热情的,所以如果你能够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添加丰富而富有力度的感情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数学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直接提高有效性。而学习感情培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但是,对该过程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责任心和学术素养,例如授课态度和对数学本身的把握,除此之外还要横向关注之于整体科学之中数学的地位,同时还要纵向了解数学史的发展及代表人物的生平,及时并真诚地对学生的课堂反映作出评价,积极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的学业交流,客观和诚恳地面对学生,也只有通过积极的态度、语言、氛围和环境交流,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二、从教学流程方面关注有效性

从教学流程方面关注有效性,要求关注课程的定义、要求、和对制度的理解。首先从课程整体安排来看,数学教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进一步制订一个大致的、原则性的、灵活性的课程计划,区别于学校制度性的,带有“人的因素”的课程计划。接着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对该阶段课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计划;另一方面是,重视学生的因素,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探索和思考空间。另外,课程当中的互动因素也应注意到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课堂提问,学生之间的互动,如答疑。

三、从学习过程方面关注有效性

学习过程的关注,实际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身上“人的因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要数学教师求既关注学生本有的数学能力与天赋,又要承认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性;二、对学习能力的引导,从该点出发,对数学教师要求包括即时的点拨,积极地引导和激发学生潜力。通过以上两点,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

四、从多媒体教学方面关注有效性

我国自有古语:“一图胜千言”。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优势如下:一、信息量大,传统数学教学由于方式单一,灵活性差,所以有效性较低,而多媒体数学教学则在时间和效率上占有巨大优势;二、动态性强,多媒体数学教学是个动态教学,而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相较传统数学教学相对静止;三、互动性强,相较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单一的互动模式,多媒体数学教学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能促进数学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四、直观性强,这一特点是多媒体数学教学相较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直观性强、便于理解,但是却在侧面降低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却又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降低了数学授课的难度。

总结以上,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正视的主题。它既对数学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提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因而,充分利用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变革,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2010.

篇8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数学;应用方法

前 言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极大关注,“微课”教学成为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问题.高中数学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顺利的进行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有利于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数学阶段,重视“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非常重要.

一、“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借助视频课件,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微课”教学的核心的教学视频的有效选择,其中教学视频主要涉及课程的教学设计、反思、练习以及问题反馈等教学资源,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高中数学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非常重要.因此,“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的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在“微课”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促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丰富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活动 更加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数学“微课”制作

由于“微课”教学方式比较特别和新奇,在融入式的数学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的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相对轻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一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及认知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及激发学生的兴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过程中,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数学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疏导紧张的学习情绪.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促使数学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数学教师选择、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素养.

(三)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也是“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微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突出,有利于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主动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有利于数学教师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的环节,数学教师可以及时的提供帮助.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的课程,重视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与素质,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探究“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改善以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为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自超.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70):55-55.

[2]张海云.浅析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意义及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251-251.

篇9

一、高中数学课程突出的新理念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从现代社会对所有高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要求出发,考虑数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考虑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对高中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具体的要求,需要深入地理解制订标准的基本理念。

1. 强调课程的基础性

什么是高中数学课程中最基本的东西?什么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基本思想?这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和反复思考的最重要问题。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在高中数学中,我们知道,函数思想、代数运算思想、算法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空间想象、数形结合)、数据处理与随机思想,它们都是贯穿了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核心思想,不仅在必修课程中,而且在选修课程中,也包括在选3、选4的课程中,它们像“无形的网络”把整个高中数学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下简称“双基”),数学课程应该给予重视,因为它本身是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集合体。一方面,需要把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技能”“抠”清楚。同时,还必须花工夫去理解它们在“无形的网络”中的位置,从整体去认识它们。我们不仅应该学会从“局部”(即一个个的知识和技能)去认识“整体”(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也应该学会从“整体”去认识“局部”。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对“整体”重视得不够。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在于突出那些“通性通法”的东西。高中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精炼的、系统的和具有(适合高中学生程度的)严格性,应该是“通性通法”。掌握它们的标志应该是理解本质,即除了内容的知识点以外,还应该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理解在“整体”中的位置,也就是说,应该知道概念的实际或理论的背景,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方法和结论在高中数学中的意义,应该将直观归纳(合情推理)与逻辑演绎相结合。这些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充分的反映。在我国以往的数学教育中,在这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希望把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变成所有教师的行动准则。《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尽量去掉或减少那些人为技巧性的和细枝末节的东西,即去掉陈省身先生所说的“不好”的数学,那些“不好”的数学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又没有学到“好”的数学。

2. 强调课程的选择性

这一理念也是这次课程改革有较大突破的基础。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和条件的同时,还考虑到高中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学生的个性有了显著、迅速的发展,面临人生未来的规划,所以应该为他们各种可能的未来发展提供机会。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一批数学修养较高的人才。因此,在必修课程以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供了各种选择:选修系列1、2分别是为那些希望高中毕业后,能在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经济不同方向分别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而选修系列3、4则为那些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

3. 强调数学的应用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在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应用的领域和应用的深度迅速拓展,这些要求数学教育适应这样的形势,不仅在中小学,在大学也一样。例如,“数学建模”课程已经成为数学系的基础课程。另外,全社会各行各业也需要普通高中毕业生懂得数学有用、数学能用、数学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受到必要和适当的数学应用训练,引导学生至少经历一次数学建模的过程。

4. 强调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与探究学习精神

“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在数学课程中能做些什么?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给学生留有主动学习和探索问题的空间;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应该帮助学生实践数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必要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的熏陶。

5. 强调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为了适应信息(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课程应该注意数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整合。特别是通过算法的学习和实际使用,理解和熟悉两者的联系,以便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沟通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使二者相互促进。既提高效率,又加深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6. 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

在中小学课程中,数学课程之所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提供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在人类思想历史的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以致有人认为

“数学在西方思想始终占有中心地位”。高中数学课程应向学生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成为高中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念。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1.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一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国教育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3.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实行学分制,达到规定学分该科即可毕业)。

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4.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 学习能力培养 问题解答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载体,更是有效教学教学的“心脏”。“问题解答”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更是将问题教学作为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提出了“发挥数学问题载体作用,设置有效问题教学情境,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养成”教学要求。可见,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抓住数学问题内在特性,实施有效问题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感知问题情境中发挥主动探究潜能,在探寻问题解法中掌握解题精髓,在探析解题途径中形成创新能力。

一、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激励性,激发高中生能动探知潜能。

教育心理学认为,适宜、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起到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高中生经历阶段学习活动的锤炼,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但由于高中生易受到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上的波动性和学习情感的反复性。而数学问题解答活动需要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作为保证。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善于利用数学问题在情感培养上的积极作用,将生活问题、趣味问题及社会现象等情感因子融入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快乐地进行问题探知解答活动。

问题:某商店将进价为100元的商品,标以150元的价格进行销售,现在由于商品积压,商店准备打折销售,但希望利润利率不低于20%,你能帮商店计算一下,至少打几折进行销售?

上述问题案例是笔者在进行“不等式”问题课教学时所设置的一个教学情境。在问题设置中,笔者根据以往学生对该知识点内容探究积极性不高的学习实际,采用情境激趣的方式,向学生设置了“商品打折销售”的生活性问题教学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数学现实意义认识更加深刻,内在主动探知意识更加显著,从而让学生保持“高涨情绪”开展问题探知活动。

问题:在四棱锥P-ABCD中,四条侧棱长都相等,底面ABCD是梯形,AB∥CD,AB>CD,为保证顶点P在底面ABCD所在平面上的射影O在梯形ABCD的外部,那么梯形ABCD需满足条件?摇 ?摇(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条件即可)。

分析:条件给我们以启示。由于四条侧棱长都相等,因此顶点P在底面ABCD上的射影O到梯形ABCD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即梯形ABCD有外接圆,且外接圆的圆心就是O。显然梯形ABCD必须为等腰梯形。

再看结论。结论要求这个射影在梯形的外部,事实上,我们只需找出使这个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即可。

显然,点B、C应该在过A的直径AE的同侧。不难发现,ACB应该为钝角三角形。

故当∠ACB>90°(且AC>BC)时可满足条件。其余等价的或类似的条件可以随读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