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要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把观察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思想的触觉,对学生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培养,具备比较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以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探究认知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素质教育目的,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以为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学习观察的兴趣和欲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观察兴趣和欲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着积极愉快的情绪,从而把注意力长时间指向集中于学习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就要多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几何》第一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上海到广州,可以乘火车,路程约1811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1690公里;还可以乘坐飞机,行程1200公里。为什么坐飞机路程最短?因为陆路或水路交通受地形、水情的限制,路线弯弯曲曲,而飞机在空中飞行,所受条件限制较少,一般情况下是沿直线前进的,所以坐飞机的路程最短。丝瓜、牵牛花的茎细弱而蔓长,为采取阳光,它们攀附在近似于圆柱体的树干上,如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而茎蔓缠绕的轨迹则是这长方形的对角线。由此可知,“在连结的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个真理渗透在大千世界,不仅为人类所承认,就连一般的动植物也要遵循,使他们感到数学“真神奇”。油然而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对观察具有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进一步观察,寻求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由无意观察逐步向有意观察过渡,培养了观察的持久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察模式、方法
思维通常是从观察教学对象开始,结合运用其他方式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数学观察,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观察、发现是学会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必需的、第一位的方法。而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在心理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教学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欣赏同类型题的变化,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观察品质和能力
数学思维观察是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做每一道数学题,分析每一件事物,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有目的地、全面地、精确地、深刻地、有序地观察数理、空间、结构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概括,发现知识规律,从而学会科学地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l、培养目标定向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把数学观察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
2、培养数理概括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理问逻辑规律,运用数学的方法推理理论,培养学生的一定抽象能力和比较缜密概括能力。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观察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166-01
一 观察能力对数学学习的意义
数学观察能力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较持久的数学感知能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信息,联系数学知识,构造数学模型,进而认识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能力。培养观察能力的第一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养成从观察理解题意和联系知识开始,通过有目的的审题设和结论,观察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充分挖掘隐含条件和题型结构,从而全面了解数学信息,联系记忆,简化类化思维过程,并参与运算。
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而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观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为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创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制定:初级阶段可以直观现象设疑为主;中级阶段可以现象本质设疑为主;发展阶段可以探索性设疑为主;高级阶段则可以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问题为主。这样,可借助几何模型或具有规律性的代数式子,以它们的真实、形象、生动,具有规律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调动学生观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发展这种兴趣,并使之内化为对观察起作用的有效动力,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数与图形,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他们、感受他们。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学习中优化和提升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真实的验证,获得成就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第二,教学生几种常用的观察方法。要增强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观察中做到有条理、全面、细致,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常用的观察方法一般有:(1)比较观察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通过比较观察,可以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相同点或者细微的变化或差异,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2)外形结构观察:许多数学问题的设置实质上是由一些公式、定理或特殊恒等式变化得到的,因而细致观察命题构成的外形是很重要的。(3)重点观察法: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按照观察目的对重点部分进行仔细观察,抓住本质和关键的现象进行重点详细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多举例子再次验证。
第三,观察与讨论相结合。由学生总结观察中的现象,引起疑惑或兴趣,当不知正确与否或出于成功喜悦需要倾诉时,给他以讨论的氛围,可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多角度的思维,拓宽思路,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观察到的现象,又能掌握应用的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和观察能力的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可以把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归纳、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更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观察习惯上。观察习惯是观察主体基于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求知欲望的驱使和观察乐趣的体验,进而形成的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观察能力是观察主体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观察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三 观察在具体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学生明确行为的意义,就会避免盲从和被动,增强观察行为的效果。
第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
第三,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使被观察的事物和现象鲜明、清晰、突出、强化,是增强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不断改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观察力 培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1.以美引趣
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以用促趣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I+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3.以成导趣
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他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他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篇4
关键词:观察能力;兴趣;品质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察看。
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能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观察是认识的基础,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
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尝试
1.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可采用许多方法:
(1)以美引趣。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发掘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2)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
(3)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2.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3.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和全面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
(2)培养观察的精确性和深刻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篇5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然后小组报告结果,教师板书出来。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肯定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说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现在都是正方形。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在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他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篇6
关键词:观察内容的指导 观察顺序的引导 观察方法的训练
一、观察内容的指导
1.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的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
2.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个部分,数与总数,大小数与相差数,每份数与总数。一倍数、倍数与几倍数、等数量间的四则运算关系。开始时,学生一般只会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数量间的一种运算关系,以后就要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幅图中的数量,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8页试一试中第一题图,它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7+2=9,所以9-2=7,9-7=2。
二、观察顺序的引导
小学低年级数学要求学生掌握的观察顺序,可以有以下三种。
表示5,就表示15,这样学生就很方便的看出表示25。
1.横着看
从左往右看,或者从右往左看,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32页,看图统计,用实物图来表示一个数,它是从左到右:
2.竖着看
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9页,2的乘法口诀,从上往下,借助直观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2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3.从中心向周围扩展
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43页加减混合。它是用汽车停车场车辆进出的情景来说明的。原来有4辆汽车,先开出1辆,再开进2辆,现在停车场里有几辆车?算式是4-1+2,这样就比较形象,让学生观察,再列式计算。
三、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的方法,就低年级而言,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体地说,主要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图内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学生按图意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学生必须先回忆以下两个问题
(1)要求图内一共有几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几部分?
(2)这些五角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成两部分?回忆这些知识,就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编出以下三道题。
A.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B.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
C.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例如,给出9的乘法口诀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诀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诀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
(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篇7
一、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由于小学生感知的选择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注意力容易被枝节部分、无关部分所吸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时老师首先要明确察观目的,帮助学生完成观察任务,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例如:观察下面数表,根据规律,说明19991949这个数位于第几行,第几列?
因为此表中的数全是分数,所以引导学生观察时分别从分子、分母两部分观察,首先观察数表中的分母,会发现每个分数的分母与所在的列数相同,所以这个数应在第1949列;然后,观察分子,发现每一列分数的分子,依次增大,第一行左数第一个分数的分子,与所在的行数相同,并且每一行数的分子从左到右依次递减,第1949列,分子为1999的这一行最左边一个分数的分子应为1999+1949-1=3947,即第3947行。
又如,学习三角分类时,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分类,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会观察比较各种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短,将三角形分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然后,观察比较各种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大小,将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以此例学会认识图形、物体时要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观察,比较,找出与其他图形、物体有区别的地方,加以鉴别,通过培养学生有目的观察某一事物,使观察对象比较清晰、完整,提高了观察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观察,让学生明白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这样既不漏掉也利于把握观察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序、有条理的好习惯。如,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把这6个小长方形标号,然后先观察第一排从左到右单一的长方形有3个,再观察第二排从左到右单一的长方形有3个;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事物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习惯,观察完单一的,再观察每排由两个,三个小基本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学生就能按顺序分别数完两排共6个,这时引导学生把上下两排合在一起数出并2的,并4的,并6的共6个。把各区域的长方形数完后求和,3+3+6+6=18个。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分别找出长、宽上的点数计算出线段条数分别是6、3,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长、宽的线段条数的乘积正好是图中的长方形个数,通过观察总结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事物,并能自觉的从观察中总结规律,既提高了观察能力,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要深入要准确
篇8
关键词:观察兴趣;观察对象;观察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
一、在“乐学”情境中,以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一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相对比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敏捷,教学效果也就尤为显著,而且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开篇就是四个预备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其中“数一数”的教学情境图就是孩子们在儿童乐园玩耍的情景。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对儿童乐园的兴趣,先整体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指一指图中的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然后局部观察: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数量,最后提高观察要求:按数量多少从小到大在图里重新数一数。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从不断的观察中体会到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表面上,虽然一直在观察同一幅情境图,但纵观整个教学,既有教师提问学生观察思考探索问题,又有学生经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再加上教师适时对学生作出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明确观察对象
低年级数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观察素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知识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又可说是有利有弊。利是学生容易产生观察兴趣;弊就是学生注意力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极易导致观察对象不明,低效或无效。所以,我个人认为当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之后,教师一定要表述清楚观察对象,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观察内容中分辨出需要观察那些事物。
三、在具体教学中,训练观察方法
1.顺序观察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顺序,数学的观察尤其讲究顺序。我教给学生的观察顺序一般是:题目从左往右读;口算题从上往下做。看图的顺序就灵活些,可以前面说的两种顺序,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或先整体后局部,先局部后整体,还可以从明显特征看到不明显特征等。但不论观察时采用哪种顺序,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按照既定的观察顺序将观察对象重新排列后再次观察的习惯。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中教学“连加连减”时,教材呈现出的情境图的内容是小朋友运南瓜、采丝瓜。学生必须借助观察情境图,才能体会算式的实际意义,理解并掌握计算的顺序。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按常规——从左往右观察情境图,初步理清图意。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第一次观察的结果重组思维,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再次观察——先整体(小朋友采丝瓜,采了8条),再局部(已经采了3条),再局部(又采了1条)。学生通过观察理清了思维,最后按事情发生的先后列式计算,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
2.多角度观察法
“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皆知。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的人一样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去观察事物,那得到的结论肯定是片面而肤浅的。我认为我们数学教师在课上应该充分利用观察资源,启发和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或者换个角度去尝试观察,或调换一个方位去看同一事物,他们就会走出思维的定势,发现更多的问题,继而产生更强烈的观察兴趣,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这一课中“想想做做”第三题,教材要求学生:“把下面的树叶分在3个盘子里,用线连一连”。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树叶有什么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只要学生说出一种,我都加以肯定,然后让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扩展思维,得到了两种不同分法,感受到了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进而认识了分类的含义。
3.对比观察法
对比观察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或相像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分析、判断,从而更完整、更细致、更正确地认识事物。
4.追踪观察法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了解其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中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时,“想想做做”第六题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教材要求学生做一个蒜头发芽的实验,先观察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继续观察并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这种持续性的观察活动既能让学生对“毫米”有清晰而感性的认识,感受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价值,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用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的意义和乐趣。这种追踪观察法具持久性,可以锻炼学生的耐性、细致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篇9
【关键词】整体观察 比较观察 立体观察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观察实质是一种思考的方式。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人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几点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是对描绘对象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它包括对表现对象的整体以及对画面所容纳的一组或几组对象的整体进行全面观察。从整体出发,是科学观察方法的核心,客观物象都是由局部组成的整体,局部受到整体的制约,任何形象的根本特征首先来自它的全貌和整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观察时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东西,而不顾及其它,或盯着对象的某一局部和自己画面上的这一局部进行单一的比较,这样在作画过程中就易陷入局部。例如:初学者在进行人物头像写生时,总爱盯着模特的眼、鼻、嘴等五官进行描绘,经常将眼角、鼻孔、嘴角等处刻画过深、过紧,以至于表现人物面部的神情呆滞、毫无生气。
二、比较观察
万事万物,只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比较是认识客观对象的第一要素,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掌握对象诸种因素间的正确关系,如:大小、高矮、宽窄、前后、亮暗、冷暖等对比关系,都需要在观察中通过比较获得其相对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进行比较,分析描绘对象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观察的更准确。例如,在进行人物头像写生时,眼、鼻、嘴、头发、皮肤等在固有色上存在些差异,在写生过程中,大家不仅要比较它们之间颜色的差异,还要比较它们受光的照射后产生的明暗调子变化。只有让学生养成在比较中去观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才可观察得更具体。
三、立体观察
所有的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它们占有一定的空间且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绘画写生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审视对象,测定各个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距离,以求在任何角度作画都能正确表现对象的立体空间关系,只有充分感觉到物体之间的立体空间才能更好的去表现。
我们描绘的物体是具有一定体积,占有一定空间的实体,物体与物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绘画写生就是要求我们运用绘画手段在二维平面上合理地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效果,我们只有仔细地观察物体的存在空间,科学地分析物体的构造与组合空间,采用立体的塑造方法才能合理地表现物体的体积空间。
四、理解观察
把对象概括归纳为最简单的几何形体,是理解对象的最初动机。宇宙万物,无论多复杂的物体都可用最基本的方、圆、柱、锥等几何体或它们的组合体来概括,从而掌握其基本的形体结构特征,理解其空间的存在方式。例如:在进行人物头像写生时,如果只凭感觉去描绘,是很难将模特表现得很有生气的,只有理解了头部的结构,包括骨骼、肌肉等的组合关系,然后从大的体面人手去深入刻画,才可把握住人物头像写生的整体。我们应科学地分析形体之间的穿插构造与组合关系,这样表现时,才会言之有物,表现到位,只有充分的理解了物象,才能更好的去表现。
五、艺术观察
艺术的观察从一开始就要加以培养并贯穿始终。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统一的、美好的,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艺术的观察,从而发现美,并激发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热情。
六、审美观察
无论什么事物,在观察时都不能盲目的看,应找出它们美的地方,如观察风景时,要注意是宁静的美还是壮观的美,也就是说应让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激情,做画时才能立意明确。另外,对画面的观察也要看出它是否结构得当,色彩和谐。如一些学生画画时往往画面构图过于简单,而色彩“丰富多样”,这块涂红色,那块涂绿色,还要设法把黄、蓝等颜色都用上,这样才觉得色彩斑斓,颜色用得好看了。其实不然,这样的颜色既不能形成对比又使人感到不协调,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
七、细致观察
篇10
【关键词】观察能力;方法;习惯
In the art teaching observation ability of development
Ma-gang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detection's observation's ability of a lot of student not Gao.Exaltation observation the ability have to have a purpose of go to observation understanding, have plan, have intention to know of open exhibition thinking an activity.Pass an observation society, observation nature, observation real object etc. to acquire a great deal of of sensitive faculty understanding, then pass a "process" of thinking activity, inherit people of the past of labor result, in the meantime exaltation student oneself of observation ability.
【Key words】Observation ability;Method;Habit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提高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
1.抓住对象 培养观察目的
一是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事物形体相貌的主要特征。抓特征是对观察的主要要求,它要求去粗取精,是概括提炼的过程。如画人物肖像时,嘴唇厚的人画时要强调表现出厚度,眼睛小的人甚至画的比原形更小,强调至夸张变形的地步,以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二是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在共性中求个性。如画人物头像时把握好面部五官位置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区别出表情的变化、年龄的差距、发式等个性特征,这样人物头像的特征就表现出来了。对画面这个对象的观察主要是看关系,如绘画中的构图与画面总体的比例关系;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它区别于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看,然后拼凑起来的观察方法,它要求作画者在看到每一部分时,都考虑到它和全体的关系);层次关系;色彩配置协调关系等。
2.注重生活细节,培养观察方法
作为学习者,要极端注意眼睛的训练,学会对生活进行细致而深刻的观察。例如在构图和结构形体的观察上,重要是培养几何形的观察方法。用几何形(根据结构)去分析对象、概括对象,一切物体的运动、形体、特征,都会处在你的捕捉之中。画面的结构好,能使你的画面更洗练,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画面的结构可以说是绘画的建筑性,结构(主要指构图,造型结构图)也构成画面中的气势,构图给人心理作用,是经过分析对象而又艺术地综合对象,面对对象,一眼看上去就应看到对象的结构整体,即最本质的结构特征,而且意识中马上能产生最简练的表现对象造型特征的表现力,这种艺术的简练观察力才是一个画家和学生眼睛的区别。现在美术课堂上,多给学生练习速写,是培养观察力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学习观察具备一个首要的品质:在视觉上整体地接受世界的能力。必须训练自己的眼睛学会综合,综合并不是单纯的表现方法的问题,重要的是观察方法。没有这种综合,意味着你缺乏整体和概括的观察能力,你就会钻牛角尖,而且也达不到“一般所见”的那种最鲜明和整体的形象感受。
3.多角度指导,培养观察习惯
“习惯成自然。”学生的观察是即时性的,总是在一定外部需求的情况下才刻意地去观察。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其学会观察,甚至其一生的教育和发展也要求学生会观察
观察总是建立在一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的。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不能凭空臆造。在观察前,师生要共同准备好观察的材料。如学习《静物》一课,教师可带水果等让学生亲眼目睹各种它们的特征。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佳,需要教师在学生观察时给予指导,教给合理的观察顺序。如学习《建筑》一课,如何让学生掌握透视,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认真观察建筑物,这样,学生在运用正确方法进行观察过程中尝到甜头,懂得了观而有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半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恒心来逐步培养而成。教学中仅限于课堂内进行观察是不够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观察活动的一个生活。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万事万物,必要时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描绘记录。也可以采取课前“一分钟描绘”的形式,让学生描述当天观察到的事物。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为今后进行美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良好的观察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 上一篇:妇科门诊健康教育要点
- 下一篇:汽车的维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