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是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也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高血压主要由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共同作用而成。目前高血压的控制对策主要是药物治疗和调整不良生活方式[1]。然而,人群对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而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如吸烟、饮酒、盐摄入过多、缺乏运动等。我们对42例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收到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我科收治的符合WHO1999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42例。男性23例,年龄35岁~68岁。女性19例,年龄50岁~78岁。大专以上学历1例,中专10例,初中12例,小学及文盲19例。病例特点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有32例,占76%。
1.2教育方法
由分管护士在入院24小时评估患者目前生活方式及高血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吸烟、饮酒、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状态。根据收集的信息和患者的学习能力,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出具体的健康教育计划,采用单独交谈、床边聆听等方式,使患者对高血压预防保健知识做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在聆听过程中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教育计划,以适应患者不同阶段的需要。出院后随访1~3个月,了解调查生活方式改变情况。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高血压基本知识教育
42例患者都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但对本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我们针对患者年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把教育内容分成不同的形式。由知心护士利用空余时间或下午常规治疗干完后,通过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治疗目的、并发症的危害及预防的重要性,降压药的分类和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并作简单记录。护士长对当日教育记录内容进行评价,对缺失部分和患者掌握部分进行及时补充,强化教育效果。
1.3.2戒烟限酒教育
42例患者中有17例抽烟,占总例数的40%,其中在职人员12例人中有10人吸烟,达20支以上/日。向患者讲解饮酒可引起大动脉病变,加速大动脉硬化,被列为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并使肾上腺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从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饮酒者也会损伤动脉壁,加速动脉硬化,使血压难以控制。要让患者懂得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对长期吸烟饮酒者不能在短期戒除的可劝其逐日减量直至完全戒除。
1.3.3合理膳食
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率密切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每天每人摄入2g盐,血压会升高2.0/1.2mmHg[2],故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
1.3.4运动锻炼
早在1933年就有人测到运动员或正常运动者的静息血压水平低于不经常运动者,大鼠的实验也证明运动可使血压中度下降[3]。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不宜做剧烈运动,以免发生意外。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比较适宜。
1.3.5规律作息
要作息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这是高血压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常熬夜,部分老年人因有打麻将、扑克的习惯。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针对以上情况分别做耐心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工作、生活与休息。
1.3.6良好的情绪培养
国内外多数研究表明,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生活拮据、工作紧张、精神刺激等)最易诱发血压升高。1980年布尔首先提出A型性格也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A型性格表现为性情急躁、易争斗,攻击性强,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与之进行心理沟通,掌握其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以稳定的情绪来面对工作生活及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
2结果
42例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见表1:
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6项指标均有显著效果,(P
3讨论
高血压病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种身心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的发病与遗传、膳食、肥胖等因素有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为止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协调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丧失所致。由于高血压的发病转归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健康教育、干预患者的危险因素行为对控制病情极为重要。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接受正规、系统的相关疾病知识是病人在住院期间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形式提供的,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后了解其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及重视程度的不足。调查42例高血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不良生活方式。在经过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干预后,生活方式有显著改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增进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而且又使患者获得了高血压的预防保健知识。使患者在发病初期就能得到正规、细致的疾病治疗以及及时得到健康促进,尽早改变生活方式。不难预期这将会全面降低他(她)们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这还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高血压病新的健康教育发展动态。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4]。我们要争取广大患者家属即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持,预防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贾兰萍,肖顺贞,史淑萍.97例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3,9(1):29.
[2]万伟.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率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2(9):73.
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活方式;高血压;干预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国高血压发病率达到15~20%,全球高血压病人已超过6亿,我国高血压病人超过1.3亿[1]。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目前,高血压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类药品参差不齐,疗效不一,如何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是关键[2]。本研究选取我院68例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8例,所选患者依据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学会规定[3]:成年人血压≥140/90mmHg(18.7/12.0kPa)均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9~80岁,平均(62.5±6.5)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硝苯地平胶囊(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669)进行治疗,起始剂量10mg/次,3次/d,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20mg/d。
1.2方法 本研究对入选患者进行长时间临床跟踪观察以确保研究结果客观。患者分组后,首先保证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即保证基本药物根本治疗。由主治医师分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诊断,联系患者的年龄、患病的程度、并发症等,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2.1健康宣教 建立一个宣传小组,每周不定时向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的有关知识:高血压的定义及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具体诊断标准、并发症、每天测血压并记录的意义、分级标准、临床表现、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意义等。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分别采取能让患者和家属能接受的方式讲解。根据用药指导:使患者正确使用各类药物,了解降压药物的种类、药物的特点、副作用、禁忌证、服用方法等。
在心理教育方面,要求患者家属能够配合医院帮助患者消除因认识不足导致的对高血压的恐惧和治疗的避讳。
1.2.2饮食干预 让患者坚持按照制定的饮食方式:科学的饮食方式,多吃蔬菜和水果、清淡及适量饮食,控制食盐量
1.2.3定期血压监测 患者应该每天测血压,以便发现血压不正常时及时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均由护士完成血压监测,出院后,患者或者其家人应该掌握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帮助患者测量。
1.2.4心理平衡 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及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进行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及自律训练等。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患者家人除了要给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外,可以参与医生逐步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沟通,渐进式引导患者自我放松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1.3临床观察 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高血压值、对高血压知识认识程度、生活方式变化、治疗依从性。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患者经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后,科学服药率、对高血压知识认识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依从性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常常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多因素,与家族遗传和年龄、肥胖、吸烟、高脂肪高盐摄入、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4]。本研究对68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干预、定期血压监测及心理平衡教育,患者经过干预后,临床治疗情况显著改善,干预前57例科学服药患者提高至67例,66例患者对高血压有足够的认知,全部患者均有健康的生活方式,66例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充分说明加强对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针对性的改变生活习惯,更好地控制血压,在高血压的控制与防治中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在个性化治疗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加强高血压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对控制高血压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萍.护理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新,2012,9(29):239.
[2]胡蓉,吴重玲,朱立场,等.高血压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疗效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C):1674.
篇3
摘 要 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视,减轻甚至消除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为健康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本文选取湖南省为例进行研究,先分析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然后研究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后提出可行对策。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 对策
目前,湖南省拥有普通高校106所,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高达32万,由此可见,在我国湖南省属于教育大省,对培养国家后备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表现为优异的成绩,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同等重要。但是,目前湖南部分高校仍然重视对专业课的培养,而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却有所缺失,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创新和完善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一、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日常饮食没有规律、缺乏体育锻炼、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二、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二)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四、结语
通过以上介绍,健康教育对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4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段鑫星,王静.网络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问题 弊端
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才是优化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以下就来讲解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在社会中人才的竞争能力,通过知识宣传、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调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高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避免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还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中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不仅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且还都是形式主义,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时,在心理咨询中也没有从心理学技术以及理论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保密性也比较差,就导致学生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故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展的越来越不积极,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只是形式性的存在,并没有在学生中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二)心理个体咨询中的问题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与个体咨询的学生,不仅其没有针对性,而且对于学生个体中存在的心理缺陷没有足够的认识,妄下定论,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与疏导。对于存在心理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没有耐心与学生交谈,而且在心理健康咨询中,也没有排除其心理障碍,没有很好的发挥调节学生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收获成效。
(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的心理教育观念还只是传统的教育形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研究调查,往往简单的说两句话就结束了,这种草率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心理指导,还会降低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照搬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并不适合在我国使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弊端的对策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全体学生面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受益面。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渗透,多途径的开展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并针对当前高校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导师的培训,提高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
(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咨询
当今的高校教育中,网络的普及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可以在高校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隐私顾虑,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心理咨询上可以是个体咨询、电话咨询、当面咨询、邮箱咨询、QQ咨询等,在高校中开展多样的心理咨询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咨询意识,使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由上可知,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还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技能。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还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切实有效的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艳凤.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J].理论界,2011,(08)
[2]曹峰涛.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11)
[3]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8,(06)
[4]郭庆.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J].才智.2011,(19)
[5]张芙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J].学理论.2011,(18)
篇5
关键词:冠心病;健康教育;问题
冠心病(CHD)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民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改变,该病也成为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原因[1]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2007年中国卫生部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血管疾病仅次于恶性肿瘤,高居疾病死亡率第二位,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2]。大多数冠心病的死亡是死于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3]。1992年WHO就提出:没有疫苗可以防治心血管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4]。因此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非常广泛,但是 CHD的健康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冠心病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的生命质量。现就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1 医务人员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冠心病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患者较少能从医务人员中得到全面系统健康促进的知识。我国针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没纳入到医务人员日常的医疗活动中。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由于时间所限,多为填鸭式灌输教育,而门诊患者又很多,医生只顾看病,护士又严重缺编,没有足够人力和时间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全面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成为日常护理工作的一部分,要规范健康教育的行为,我国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比较晚,临床上许多护士认为缺乏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相关知识技能。只有医务人员重视起来并且提高自身健康教育能力,才能达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 健康教育时间局限患者住院期间
目前,我国对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时间比较局限,一般以医院的健康教育为主,只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教育,并且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健康教育仅仅局限在入院、出院时的疾病知识宣教及出院指导,而冠心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门诊及出院后患者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延续的健康教育较少见。冠心病住院患者不仅要在住院期间得到恰当的治疗及全面的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使患者知道患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危险因素的方法,在出院后能够遵医嘱按时服药,掌握疾病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措施,从而有利于患者养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促进健康。因此健康教育不仅要在医院内进行,而且要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并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3 不注重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大部分健康教育不注重效果评价,以至于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应加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使患者遵医行为得到真正的改善,尤其是远期效果评价。
4 护士自身健康教育能力问题
国内大量文献报道[5]:目前有相当多的护士并没有重视健康教育,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缺乏教育时间等。王玉琴[6]等也认为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应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训专业的健康教育队伍,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以提高健康教育能力,达到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防治冠心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健康教育贯穿于冠心病康复的全过,加强健康教育实践,是二级预防工作的基础。重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研究,对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冠心病患者知识水平,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润霖.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47.
[2]郎雪飞,王玉燕.健康教育路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7,5(5):82-83.
[3]Tirnmins F. Areview of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urs Crit Care,2005,10(4):174-183.
[4]冯莉.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与健康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7C):1937.
篇6
【关键词】高血压病整理护理健康教育价值
目前在临床慢性内科疾病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临床发病率的不断增加,高血压发病人群也逐渐趋向于年轻化[1]。已有研究数据显示,导致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如不良饮食习惯、错误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遗传因素等[2]。而在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加强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病患者整体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7岁~75岁,平均年龄(50.32±8.08)岁;病程3年~20年,平均(8.7±3.2)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6岁~76岁,平均年龄(51.54±7.17)岁;病程2年~21年,平均(7.9±4.1)年。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即指导患者按时用药,严密监测其血压,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时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具体为:①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将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内容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并发症,同时指导患者测量血压。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缓解其不良心理和情绪,积极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患者学会倾诉不良心理和情绪等。③用药健康教育。将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内容包括常用药物、用法用量、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同时将按时用药的目的详细告知患者,并叮嘱其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④生活方式指导。告知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叮嘱患者均衡饮食,食物应当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暴饮暴食,且严格禁烟禁酒等。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2组疾病知识掌握度以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包括生活方式健康率、按时用药率、症状改善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评分为(98.3±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2±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228,P=0.000)。2.22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健康率、按时用药率、症状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篇7
目的:
1、让劳动者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包括生活和生产环境,可能接触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上述环境因素及个体因素对健康的不良作用、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及其控制方法。
3、了解并参与改善作业环境及作业方式,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自觉地实施自我保健,促进健康。
篇8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开展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是乡镇计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内容广泛,在时间上包括了婚前健康教育、孕前健康教育、孕期健康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为能提高辖区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水平,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加强了健康知识传播的质量控制,以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1]。我们开展的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婚前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
1.1培训:每周定期举办婚前男女生理卫生知识培训班,开展性卫生、生育和遗传知识的教育。
1.2家庭服务:根据每对男女的特点,给予具体指导,结合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2]。
1.3婚前医学检查:可以有效地防治生殖道感染及乙肝等疾病,有效降低了妇女生殖道感染,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3]。开通热线电话,开设24小时紧急避孕门诊,开展卫生咨询,并对未保护性同房后的青年,给予紧急避孕措施的指导。
2.孕前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
2.1培训。对准备生育的夫妇进行遗传咨询,讲授优生优育,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月经周期表现、最佳受孕时机选择、妊娠生理、妊娠早期注意事项等。针对受孕时期、分发有关孕早期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处方。
2.2家庭服务。协助夫妇制定生育计划。
2.3为夫妻双方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即予治疗。④建立电话联系,及时解答问题。
3.孕期健康服务的内容包括:
3.1培训。对孕妇夫妇进行妊娠期间生理、心理变化等专题讲课。于孕早、中、晚期分发将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处方。针对孕妇情况给予具体的生活、卫生、营养、胎教、保健等指导,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指导孕期乳房保健训练。
3.2对孕晚期的夫妇进行产前、分娩过程的生理、心理变化的预防性健康教育,介绍导乐分娩。帮助其熟悉产房的环境。对孕妇进行家庭电话咨询服务,了解其情况,督促其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解答有关问题。孕妇来院就诊,对县区孕产妇出车接送(只收汽油费)。为高危孕妇建立专门档案,专人保管,让其在专家门诊就诊,进行病情答疑和健康教育,并进行跟踪服务。孕期全程服务。
3.3妊娠后及临产前,孕妇夫妇可选择自己信任的产科医生作为孕期保健医生(义务)。该医生诊治异常情况,及时回答孕妇夫妇提出的问题。孕晚期,保健医生与孕妇夫妇共同设计分娩计划、监护计划。广泛宣传孕期家庭自我监护,主要内容是孕妇按要求自数胎动,丈夫帮助听胎儿心音。
4.产时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
4.1产时培训与健康教育。在产房的宣教室对临产及先兆临产的产妇进行产房环境、条件的介绍;正常分娩经过及如何配合分娩的健康教育。发放产时保健处方,解答问题,指导产妇多进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及水分,指导产妇宫缩时深呼吸、间歇时全身放松。并教给产妇一些减轻疼痛的按摩手法。遵循卫生科普既要强化卫生精品知识,突出科学性的特点,又要遵循普及的规律,紧紧围绕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原则进行健教材料的选定[4]。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干预中的效果。方法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并于健康教育一年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观察IMT和颈动脉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危险生活行为方式较前有明显提高,可降低颈动脉IMT厚度和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 在社区中开展健康宣教是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干预的有效途径,在预防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中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社区 健康教育 颈动脉粥样硬化 干预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健康为中心,提高社区居民健康卫生知识水平,促使社区人们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推广,健康教育在医疗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期,减少疾病并发症发生,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以2010年7月至12月在顺德区勒流医院就诊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在40-80岁;(2)自愿参与本研究并愿意接受长期随访。排除标准:(1)急性脑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估计预后差的患者;(2)既往患脑卒中遗留有失语或瘫痪等严重残疾;(3)患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病的患者;(4)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检查及随访者。最后入选病例共142例,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58例,占40.85%,女性84例,占59.15%。平均年龄61.05±6.22岁。
1.2 研究方法 应用颈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荷兰PHILIPS ie 33)高频探头,在颈动脉壁结构显示最清晰处测量从管壁的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与外膜相移行处的IMT值,测量3次,取均值。以双侧颈总动脉IMT的平均值为IMT的值。将IMT≥0.9mm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确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1.2.1 干预前调查:对入选的1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取问卷的形式对相关健康知识进行测评,调查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为每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询问个人基本资料,既往病史,记录其体重、腰围、有无吸烟、酗酒,饮食习惯、服药情况,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检测患者的IMT、平均斑块厚度、SBP、DSP,空腹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
1.2.2 干预内容:①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每月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向患者讲解颈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病因、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特别要向患者讲明发病与肥胖、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②心理指导:保持情绪稳定,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向朋友、亲人倾诉,与他人交流,学会自我调节。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选择纤维膳食,控制热量的摄入,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建议每天摄入以魔芋精粉为主并辅以新鲜蔬菜、菌菇类、新鲜水果、坚果、燕麦、大豆类等膳食纤维25-30g。④生活方式指导:戒烟限酒,禁饮烈性酒,饮酒以<30 ml/d为宜,勿暴饮暴食。⑤运动指导: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宜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⑥定期举办座谈会,并邀请与患者有关的家庭成员一起参加。加强医患沟通,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规律服药。⑦定期门诊随访,对患者面对面指导,或者通过电话及家访形式随访。定期检查,监测其血压、血糖,指导服药、饮食,询问运动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的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前后的变化
表1显示,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的健康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差异(P
2.2 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因素的变化
表2显示,患者经健康教育后行为方式的变化有显著差异,其中吸烟(P
2.3 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IMT、平均斑块厚度、SBP、DSP、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的变化
IMT、平均斑块厚度、SBP、DBP、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都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动脉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1],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2],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患者,及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前,患者普遍存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缺乏足够认识,不配合治疗,导致斑块增多和脑梗死的发病率增加。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认识到此病的危害性,提高了健康认知水平,改变了观念,改变其不良生活方式,保持心理平衡,低盐低脂且富含纤维的饮食,适当运动,积极配合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因此起到稳定斑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率[3],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生活方式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4],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只是靠药物,是要靠健康教育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的。社区健康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个体及群体认识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及危害,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纳有益的生活行为方式,预防、消除疾病危险因素[5]。我们医务工作者要重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而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与治疗相比,投入低,收效高。因此社区健康教育是基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防治工作中一项重要干预措施,在预防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中的效果较好。
本课题是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201008166
参考文献
[1] 包静,李振东.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9-1631
[2] Simon A,Megnien JL,Chironi G.The value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for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risk[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2):182-185
[3] 齐秀红.健康教育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117-118
篇10
[关键词] 健康教育;学校;农村
[中图分类号] R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8-02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系统的社会活动。行为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类面前。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改善人们的行为作为当前减少疾病风险的最重要策略,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而学校健康活动更是一项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处在生命准备期的儿童青少年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其他发展阶段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行为方式受益终身。现对农村学校推进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1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学校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儿童青少年是接受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良好发展和健全人格的修养。
1.2 学校健康教育是实现全民基础保健的有效途径
儿童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易形成“动力型”,较易形成良好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对他们一生的行为与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是实现和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3 学校健康教育是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人群的根本措施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有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儿童青少年一旦获得卫生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技能,不仅其本身可以茁壮成长,还对其父母、邻里、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卫生面貌,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较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
2 现有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状况
经济水平的滞后和低下,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基本健康水平。目前,农村地区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高于城市,包括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农村多见的寄生虫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农药中毒、农机伤害等。宣传普及一般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是其首要任务。
2.1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健康教育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往往蔓延迅速。为预防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三个环节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农村儿童青少年仍然受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其身心健康不容乐观。
2.2 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地方病主要为自然地理环境或生活条件等因素所致,以地域性发病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病目前仍严重危害我国农村广大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是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劳动相关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防治知识的普及
包括常用农药的种类、保管方法、急性农药中毒的表现及自救互救知识,以及预防农药中毒的措施等。农药的误服误用,在农村儿童青少年中时常发生,致残误伤甚至失去生命,惨痛的教训令人不寒而栗。加强农村学校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
2.4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会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要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农民及其子女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合理摄取营养,提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5 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
家庭的起居和日常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要注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洗手,行走坐卧的良好姿势。注重戒除不良习惯,防止青少年吸烟及防范吸毒也应成为行为方式教育的重点之一。
2.6 学校集体的饮食和营养的健康教育
2.6.1 营养营养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膳食的合理搭配等。
2.6.2 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包括食品容器卫生,食品加工卫生。在农村小学更要懂得饮水卫生与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发生的关系,水的澄清及消毒方式等。
2.6.3食物中毒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原则的健康教育等。
3 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及目的
3.1提高儿童青少年卫生科学知识水平
儿童青少年中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由缺乏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所致。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方式向儿童青少年传授卫生科学知识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引向正确方向。
3.2 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学校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对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消除不良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3.3 降低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发病率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某些疾病,微生物的免疫力较差,往往由于不良的学习生活条件,某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如近视眼、龋齿、蛔虫感染等。只要对儿童青少年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结合学校定期体检和矫正,可使患病率降低。
3.4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自己,充分挖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乐观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险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改善儿童青少年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
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的态度是促使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是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问题的态度,是通过卫生知识的学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且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为此。必须抓住生命早期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运用卫生科学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
3.6 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自我保健能力
当前,对卫生保健的观念正在从依靠医疗机构的“依赖型”,向多依靠自己的“自助型”转变,而自助型的核心,则是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发展,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导致成人期死亡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其原因往往是在儿童少年期。因此,必须从儿童期开始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更要下大力气抓好,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搞好学校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申仕莲.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98-101.
[2]杨淑民.对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449-450.
- 上一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 下一篇:地理学科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