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篇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呈现出模块化(或叫小专题化)、前沿化、实用化、多元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变化均较明显。因此,在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有必要进行调整。为此,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以供同仁们探讨。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合理利用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新的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例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使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生活课堂。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1.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查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地理调查等使学生多感官应用,获取各种情感体验,可增强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可帮助学生从环境角度开阔思路,以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来考虑影响某一问题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

2.难易有别,因材施教

尽管新课标教材和课标本身大量删减了过去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繁、难、偏、旧等内容,但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难度较大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而人文地理部分,因为与社会生活较为接近,所以相对简单。应针对难易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自然地理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具、教材中的图表和多媒体手段,把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变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供学生参与地理科学的研究。而对于人文地理,可以结合社区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生活化、社区化的调查案例,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外的知识加以联系并自主归纳形成自我发现的知识。当然,针对学生参与的意愿和水平差异,需要考虑教学方案的科学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三、深浅适度,应以课标为依据

很多任教高一的教师都是从高三下来的,常把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来教,把新教材的内容按考试说明进行补充和拓展。动辄就用高考题作为问题分析案例。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初中地理学得并不好,于是就产生了老师的深入教育意愿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深入不能浅出。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老师累得满头大汗。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来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仔细对比新课标与旧大纲之间的差距,才能找到适应课标的变通之法。例如,新课标内容中《宇宙中的地球》第一条“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时,具体要求为:“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过去的那些天球、星座都不要刻意涉及。甚至连“天体”的概念都不要讲,只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做“天体”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求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宇宙环境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就行了。同样道理,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时,新课标内容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所以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提供能量的有利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达到课标中“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用较为准确的描述归纳出上述有利和不利影响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什么“核聚变”“开氏度”都不是要详细阐释的内容。总之,只有明白新课标的要求,就能做到深浅适度。

四、评价有变,不能仅绕高考转

篇2

关键词:教学策略;美术特色;小惩大戒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6-01

一、怎样做到小惩大戒

教学片断:由于我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地理学科地位较低,所以常出现课前课堂里乱哄哄,上课时吃东西、随意讲话、随意话题发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且易分散等,通常教师会采取语言暴力或采取惩罚措施达到目的。

教学策略:在教育上,只能说多奖励,少惩罚。怎样使小惩得到最佳效果呢?儿童心理学指出:当惩罚伴随着良好的理性认识时,各种惩罚形式都将会变得更有效。即儿童听到详细说明为什么受到惩罚的行为是错误的和为什么他做了之后觉得不好的理由。他可能会为“想做这种错误行为”而感到自己相当不成熟和羞耻。他会发自内心地去抑制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发生。所以教师应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做到有言在先、预防为主、赏罚分明,同时也应注意宽严相济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

二、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

笔者认为地理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精讲精练,讲是重要环节最好要学生讲,既要解释正确答案为什么是正确又要解释错误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从学习心理学上看此做法要比单纯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正确答案是正确的会产生更多的学习,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怎样避免机械学习

教学片断:在教学中常遇到部分学生说:“我会背概念但不会用”,但当一一对话时才发现根本问题是学生不理解基本的概念,但不懂装懂通过机械的记忆住少量最重要的术语或句子,造成一种理解的假象,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说明他们是机械学习。

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强调:理解是第一要务,单纯记忆是劳而无获的,第二加强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材处理、注意基本原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并采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学习评定时要以意义的理解为重点;从而避免机械学习。

四、怎样解决速度和效率的矛盾

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新知识加工时间到底要多长,依赖于所学知识的难度及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当教授新生学习“较难、较新”的知识时,每讲授10—15分钟,可能就需要2—5分钟的反思[2],给予学生较长的知识内化的时间、提供有组织的完善的课文材料等措施,对于我校学习能力较差和缺乏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学习心理学发现:在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记忆系统中一旦由于失误而产生这种错误记忆,则错误记忆将比持久的正确记忆更有可能得到再次提取。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易产生错误的部分,利用首因效应从开始就强调正确的是什么,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记忆。

五、怎样使知识呈现多样化

教学片断:在许多的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成为主角,一节课有大量的知识呈现;许多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逐渐势微,但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一堂课中大量图片呈现且转瞬即逝,他们不能很好的掌握,他们需要更多使用直观教具、联系周围事物、采取板画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其可采用多种知识呈现方式,其中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又是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特别是挂图,它是虚拟的多媒体演示代替不了地理的实物教具,所以我们在教室中张贴中国、世界地图,形成地理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地图。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六、如何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学习

教学片断: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普遍感到分组讨论推代表回答或提问时,一般都较难顺利完成,学生表现出不合作,一部分人不愿参加集体讨论各自为政、有些想法的学生不愿站起来表达,最终讨论流于形式转变为教师自己的设问或个别学生的固定节目。

教学策略: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欠佳、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所以极力避免挑战,学习心理学指出:高成就定向的被试者来说,当持有表现性目标时他们的兴趣水平较高一些;而对于低成就定向的被试而言,当持有掌握性目标时兴趣水平较高一些。低成就需要的被试一般会避免与他人做比较,当要求其与他人做比较时会产生焦虑感,但是要求他们树立掌握性目标时就使其获得了评价自身能力的机会,因此会增强学习的兴趣[1]。所以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制定掌握性目标,对较难回答的问题提出表现性目标,使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同时对高成就定向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七、如何协调不同气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20-02

人们对我国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是对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地理教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将高中地理科目同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巧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元素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1.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从专业角度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一般公认的是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正如高慎英、 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所言,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2.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2.1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分析图表、图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时区、行星概念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时差、分析昼夜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2.2 强化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高效地理课堂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学生之间要能加强合作学习。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日区以及日界线的知识学习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同桌间对这一问题进行相互的讲解探究,通过给出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不仅能够使他们在沟通交流的能力方面得到有效加强,也能使他们了解彼此的知识学习情况。从而就能不断地使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对实际的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强化。

2.3 学习评价的激励化。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如何,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否则就会阻碍课堂的有效生成,甚至陷入"无效"。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帮助找到思路;在学生没有信心时,帮助重新唤起力量;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在学生争论时,帮助擦出思维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借助评价的力量,取得有效的课堂生成。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不断的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

2.4 尊重差异,研究学情,因材施教。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美术生的特殊性,实施课程标准,研究学情必不可少。在了解美术生学情的基础上,开设相关的课程,才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新课改环境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来实现,所以教学目标应该体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根据学情特点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叙写。

结语: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发展,要结合实际将教学问题充分分析,然后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分析,采用针对性措施实施保障地理课堂质量的提升。此次主要从高中地理课程特征和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着手,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相应措施,希望能够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进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琰.高中美术生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 普春花.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6,05:2.

篇4

课堂高效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高效教学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学会倾听,懂得赏识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我们应当像尊敬上帝那样尊敬孩子。”的确,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渴求会变得更加炽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个有心人,平时多积累素材,多关注学生的亮点,学生会因为你的赏识而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也会因你的赏识而让你走进他的心灵。一句话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一句话会让孩子对地理课堂更有兴趣,一句话会让孩子对地理学习更有效率。

2.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

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上学生最喜欢的课。首先,一位老师要能够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珍贵的教科书,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举手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其次,是教师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

二、做好“学程设计”是高效教学的起点

1.制定高效的学习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通过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提示旨在达到目标的最优内容和方法,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标准。只有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科学地研究,缜密设计,才能比较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

2.设计高效作业,进行高效训练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效的作业有利于学生有效提取所学的知识规律,做到巩固与灵活运用相结合。作业内容要讲求实用性和趣味性,在作业布置上,不要搞“一刀切”、全班统一,而应对各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作业去做。作业内容形式要有开放性,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就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地理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地理高效教学的最佳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

1.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高效性

德国一位学者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只有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根据地理探究教学的内涵,其课堂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运用语言,表述成果;合作交流,感悟成果。通过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初中地理课程中相关的自然和区域地理的知识,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及培养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有针对性地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注意思维角度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兴致很高,学习效果好。

3.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的结论、成果等

有的老师,上课时很注意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但不注重反馈,即展示学生讨论的结果。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上台,将本组讨论的结果、意见、成果,以宣读论文形式来表达,这样既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使学生品尝到自主、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论,以竞争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评判,指出优劣,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成果特别多,如:收集的各种资料、撰写的小论文、自制模型、自制地理课件、地理小报等,作为地理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高效教学的根本保证

篇5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实施是否有效已成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成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成为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有效教学”是由英文“Effective instruction”直译而来。考查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主要从教学目标达成性和时间规定性两方面入手。将这两方面化为具体的课堂时间,便得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量化公式,即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1]

现实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很多,课堂教学缺乏真实性、有效性的问题较为严重。教学无效或效率低下的结果从学生方面来说,有课业内容理解不透、“夹生饭”现象、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厌恶学习等;教师方面则有重复训练、大量补课、教学水平停滞、心理疲劳等问题。由此造成教师不注意研究教学,不注意研究学情,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因此,提出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表现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2]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学习效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课程学习时间包括课上的听课时间和课外的巩固时间,有效的课堂不是用最短的时间而是取得最大的效用。

2.学习效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我们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量学业成绩的智慧含金量,当然还要考量学业成绩获得的时间成本。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进步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3.学习体验――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是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也是有效课堂的实际表现,并使教学活动的价值得到实现。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要形成一个三受益的局面,即:学生方面,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教师方面,观念更新,角色丰富;课堂方面,动静结合,氛围愉悦。

三、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巨大成功必须要有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根本的保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目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偏离新课程要求

教学有无效益,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只注重短期效应,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及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式等,不仅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有违新课程提出的“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课堂上有效利用教学时间观念淡薄

有效性=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课堂教学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和实用时间的质量。然而,一些教师却毫无教学计划和效率意识,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性差,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时间观念淡薄,随意性大,节奏松垮,在课堂上不重视不同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异,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对学生各种学法的时间安排比倒失调

新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而现行的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陈述性、逻辑性。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教师支配一切的问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势必只能是接受性学习,缺乏技能训练和问题的探究与表达,学生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动机和需求就会不断降低,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地提高。

4、教学方式的形式化强于实效性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够,且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结果导致教学的深度、密度、速度失控,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例如,不管问题大小,动辄讨论探究,学生忙个不停,课堂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又如,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辅助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却过分依赖多媒体,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恰当,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降。

5、学生智力疲劳

在地理课堂上,常发现学生出现智力疲劳现象,即对教师的板书视而不见;对教师的言语充耳不闻;对教师的点拨启而不发;对知识的学习心不在焉。结果,这样的课只能是事倍功半、毫无功效的废课。

【参考文献】

[1] 赵德远.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研究,2008,(1):101-102.

[2] 胡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人才培育,2008,(1):128-129.

篇6

关键词: 初中地理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一p明确教学目标,追求教学的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p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二p巧设新课导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导入要紧紧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内容,有针对性地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尽快进入新课学习。切忌拐弯抹角、绕来绕去,半节课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新课学习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以旧拓新承上启下式、谈话式、设疑提问式、图片式、幻灯式、声像式、谜语式。平时注意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运用到地理课堂导入中,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讲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就可以用谜语式:猜地理谜语(打一学习用具)非球也非蛋,手推它就转,别看个子小,载着山和川。这样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效果好。

三p培养学生兴趣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自觉学好地理的内驱动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在生活中发现、形成、提出地理问题,然后经过思考、讨论、探究,形成规律后,再运用到实践中。例如,观察人民币纸币背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文字书写,用了哪几种文字?从而引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又如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当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双层竹楼就是适应了当地全年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产生的。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四p巧设问题情境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1]授课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例如教学《河流和湖泊》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授课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河、长江被严重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污染源有的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经意举动,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长江洪灾、黄河泛滥、凌汛、断流等带来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让地理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带来方便。

五p指导学生学法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要学习的倾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初中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乐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终,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如教学《土地资源》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几类?(3)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多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六p师生和谐互动追求教学的高效性

高效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讲是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营造的心理氛围[3]。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课堂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随机诱导、点拨、点化,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研讨提升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以自主、互动方式朝着目标前进和努力。如教学《青藏高原的湖泊》时教材里没有涉及青藏高原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的原因,我鼓励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有的说是因为当地气候问题,有的说是因为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钾盐,所以湖水咸;有的认为是当地雨水少蒸发量大的缘故。学生可以争论,发表不同见解,我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这一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教师工作的激情,师生内驱力和外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自信心普遍提高,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研究,形成师生相互合作的良好风气。

新课程地理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全面丰富。

参考文献:

[1]刘义龙.认知地图理论在初中地图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4,07:39-41.

篇7

摘要: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改革老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提高现代地理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几种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标 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繁琐的地理运动、复杂的地理规律,成为限制课堂效率的障碍。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提高教学的效果放在第一位,杜绝无效教学。因此,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线教师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望能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一、注重学科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知识面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依据高中地理课程这一特性,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与其他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融合渗透,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与语文融合,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文学性,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尽量应用趣味,生动,鲜明的语言组织教学,教学语言要形象和富有激情,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联想翩翩,记忆犹新。在地理教学中融入语文教学是相得益彰,效果非常好的。在讲内蒙古高原的特征时,可引用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源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所以,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在他们的思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学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能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创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模拟、搜集、调查、绘制、访问、考察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

2.合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于媒体介质的不同,地理教学媒体之间的教学特性在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方面具有差异。因此,只有根据需要选择地理教学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效能。在教学中,对于地理事实(包括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不同的地理教学媒体在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方面的效能是不同的。地理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媒体在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原理、引导地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等方面具有高效能,而对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的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次之。

三、加强课后反思,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根本

地理课堂必须走出模仿与复制的怪圈,必须用批判性的反思教学取代习惯教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反思,研究,对教材进行整合,延伸,删减和订正,用“一招鲜”代替“大锅饭”,丰富多彩的“个性教学”代替千人一面的共性趋同教学,地理教学才有真正发展的前途。例如笔者在讲授“酸雨”时,有学生提出“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土壤偏碱性,因此就应该把大量耗煤的高排放,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西部,中和那里的碱性土壤。”这个观点和教材相反。笔者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的反思中笔者深感这样扼杀了这个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四、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五、课后及时总结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愉快教学法;资源和环境;教学效果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要在课堂结构上下工夫,如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知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学生活动都深多,我非常有同感,但我常思考如何让手脑并用动起来,把教学过程和方法与教学内容地落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如果紧紧围绕活动,变成了形式主义就真正失去了它的意义了”。我们现在正在全国各地,包括咱们山东省、海南也都在轰轰烈烈搞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课堂的创设,我觉得这才真正地回归到我们素质教育的本真,真正回到它的真正素质教育的要求上,这样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并且会变得主动和认真。其次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有趣味性、知识性,又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穿插,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讲到西亚的重要性时,联系到海湾战争、美伊战争;讲到我国的南极长城站时,联系我国建站的不易;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时,联系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此设置课堂教学结构,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了素质教育所应达到的目的。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地图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结构,分布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这对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地理知识作用匪浅。为了使学生建立地理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等立体模型、教具与平面图对照,在不同投影地图上找出大洲大洋的位置。在讲到中国地形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分布图。同时,地图又是简化了的文章,教材内容难以表达的内容用地图来表示,会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图文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理解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例如:在世界地理中判断各种气候类型,一般方法是:从图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何种温度,从各月的降水状况中再判断何种气候类型,但如果和课文中讲述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特点相结合分析,以图释文,以文补图,图文结合,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资源和环境的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告诉我们:自人类生存于地球的第一天起,就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适当的日地距离、地球质量决定了地球为我们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可供呼吸的大气,地球才成为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所以,我们应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我们将会失去这样的家园。我国虽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实际上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并不多,所以我们同样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的关系相辅相承,假如人类自身的繁衍,经济建设的发展超越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后代人获得发展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那么,最终毁灭的还是人类本身。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任意排放有害物质,过度开采矿藏、地下水等,使环境遭受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值得我们担忧和深思。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有关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环境与生存的联系,从而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尤其要把环保意识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不使用一次性日常用品,爱护花草树木等,并努力带动对社会的影响。

四、地理课堂需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不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文化、心理、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培养的学生。而地理教师是地理文明的传播者,是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此外,地理教师还应掌握丰富的地理学专业知识,深刻把握地理学科特点和学术前沿动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增长教学智慧和才干,坚持不断学习。从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是登陆高中地理教学园地和教师进修学校网等网站下载资料,吸取经验,并掌握课改最新动态。二是每学期读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从而真正提高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斌,《愉快教育模式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篇9

一、深入研读教材文本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分析、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丰富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进而有效地使用教材。高中地理教师在备教材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善于分析教材。要明确教材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要把教材内容放到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理解的整体中去加以分析,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其二,学会活化教材。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止的,而生活和现实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教师要结合社会和生产生活实际搞活教材。可以对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滞后内容和欠妥之处进行修剪,补充一些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新鲜素材,如最新地理数据、地理图表与图片、身边的地理现象、社会热点问题、新近发生的地理事件等。其三,重视比照教材。现时的高中地理教材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四个版本,且各具特色,备课时要将本地使用的版本与其他版本教材相同或相似章节内容进行比照分析,取长补短,必要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分解、重组、转换甚至修正。

例如,在江苏省地理高考《 考试说明 》“必考内容”中,关于“自然灾害”这一考点的具体考试内容要求是“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而江苏省选用的三个版本教材中,人教版只在《 必修1 》第二章第三节“案例2”中介绍了“台风”和“寒潮”的成因与危害;鲁教版和湘教版在《 必修1 》第四单元(章)专门安排了一节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但均是重点介绍“洪涝灾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须参考其他版本教材或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中未涉及的其他自然灾害或讲述不完整的自然灾害进行适当补充,并能利用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为案例,以深化对自然灾害内容的理解。

二、巧妙设计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指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时,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与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科学合理的导入,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内驱力,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教学导入不只是由旧课转入新课,还包括教学环节之间的链接与过渡以及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在设计高中地理教学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导入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复习旧课、目标呈现、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地理影像、地理实验、地理活动、地理谚语、新闻事件、趣味故事等形式导入。一种导入方法不要连续使用,每次教学导入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其二,导入要具有目的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引发学生对一节课产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开启学生的地理思维。其三,导入要简练。导入时间安排要紧凑、把握要恰当,避免导入冗长繁杂、喧宾夺主,淡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1 》(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五目“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利用学生熟知的地理现象,设计地理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常年份,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7、8月份为什么是多炎热少雨的天气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引发了疑问、激活了思维,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教师,等待问题的答案。这种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设计带有悬念性的地理问题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它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如果能采用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会使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课堂教学往往会组织得有声有色。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新颖别致,注意多样性;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因材施教,注意针对性;正确评价,注意激励性。课堂提问时要避免以下现象: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提问时“乱点鸳鸯谱”,不注意发问对象;总喜欢找优秀生回答问题,忽略中等生,冷落学困生,出现“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现象;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立即点学生回答;学生正在思考问题或学生已经答对了一半还在思考另一半时,教师打断学生思绪并迫不及待说出答案;教师对学生回答不表态、不评价,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或褒贬过度、夸大其辞。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3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时,教师可采用连环式提问方式,设计以下问题串: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有何特点?(学生: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衡,总体上南多北少)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缺水严重,除了水资源短缺外,还有哪些原因?(学生:华北地区人口稠密、耕地比重高、经济发达,生活和生产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较严重)水资源短缺会对当地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制约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如何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学生: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合理开采地下水;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海水淡化等)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在哪里?(学生:长江)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条件有哪些?(学生:长江流域面积大,径流量丰富且较稳定;长江距离缺水地区较近,地理位置适宜)南水北调工程有哪几条线路?(学生: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以东线工程为例,说明东线工程实施后,对华北地区、沿线地区及长江有哪些深远影响?(学生:答案略。可从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两个方面分析说明)以上八个问题由此及彼、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前一个问题解决后再探究下一个问题,问题解决完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四、积极实施对话教学

教学本质上是对话的实践,对话过程就是教学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助、思想碰撞与精神交流的过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与尝试对话教学,在课堂中多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对话活动。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彼此的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只有对话,才能进行思维的碰撞。从对话主体角度看,主要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及师生的自我对话等类型,其中“生生对话”在高中地理课堂中难得一见,而真正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地理思维、深刻体验学习乐趣的是生生对话。生生对话活动一般有交流讨论、成果展示、相互点评、完善提升等主要环节。在课堂中,学生可以围绕某一对话主题展开讨论,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对他人观点发表意见。通过质疑对抗,学生对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并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在组织对话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设计的对话主题要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要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对话主题难度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杜绝“伪对话”。三是教师要掌控好对话的方向和进程,当学生发言明显偏离主题或争论无果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选修6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三目“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时,可设计以下对话主题:“请从环境污染的类型、危害及发展趋势、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一下你家乡环境污染的现状。”以上对话主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关注,感受也最为直接和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活动。教师先安排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筛选、整合与补充,最后教师由“学生家乡环境污染的现状”总结出“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通过这一对话活动,学生不但获取了地理知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还培养了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增强课堂留白意识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经常纳闷甚至埋怨学生:“很多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讲了多遍,也讲得很透彻,为什么检测时错误率仍然很高?”其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不重视课堂留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课堂留白,就是指在课首、课中或课尾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总结、质疑、修正与完善。课堂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动静的和谐,是张弛的结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适当地方将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行总结、自我反思。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东西、全心领悟得出的道理,才能永远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才能形成地理综合能力,从而由学懂、学会地理知识,上升到能独立分析地理问题、正确解答地理问题,进而生成新的地理问题。课堂中需要留白的地方很多,如提问时留白、承转处留白、探究处留白、质疑处留白、想象处留白、解题后留白等,尤其要重视“课尾留白”。在课尾留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安静的课堂环境下,对整堂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深悟文本精髓,建立知识链条,架构知识体系,归纳解题思路,查找不懂问题,审视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走进学生当中,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同时注意获取有益的教学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的重要参考。高中地理教学中,坚持课堂留白,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2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目“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时,可先指导学生用4~6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图3-1-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知识窗“农业区位论”等材料,自主分析、理解、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然后学生交流认识,教师作出评价。接着再给学生1~2分钟时间自我感悟,进一步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请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1~2分钟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观点,教师作出评价。再给学生1分钟时间自我领悟,深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3~4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活动”内容,完成“活动”中给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互评,教师做出评价并提供“问题”的答案。再给学生1~2分钟时间自我体会,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之后,教师设置探究题:“结合当地或家乡的农业生产实际,谈谈促进和制约当地或家乡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师给2~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再做评价。最后,再留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本课采用活动和案例教学形式,并在提问时、探究处、交流后、课尾处进行多次留白,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学习过程,透彻理解了农业区位理论,还培养了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篇10

一、情绪调控,注活力于课堂

要调控好课堂,先从调控好我们教师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倘若教师板着脸孔,学生就会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如果教师态度凶狠,学生就会胆怯紧张、焦虑不安。教师无精打采、两眼无神,讲课有气无力,学生就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甚至睡意朦胧,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不要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好的心情带入课堂,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关爱学生,以自己积极、乐观、激昂的情绪带动学生。

首先教师应在上课前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以尽快进入教学“角色”。一是排除干扰。课前提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外,做几次深呼吸,把一些杂念、不良情绪排除在教室之外再走进教室。二是意念介定。让自己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如阳光、山川、大海等,让自己身心舒畅,感受到快乐再进教室。这样才会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自信的情绪投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随着教师的快乐而快乐,随着教师的激奋而激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这样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学生动活泼,思路流畅;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整个课堂教学便处在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教材内容时,应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如用热情自豪的神情讲祖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我这样描述:“我国有秀丽多姿的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的避暑胜地,阳光和煦的海滨浴场,四季飘香的春城美景,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奇异多样的花卉禽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的风土人情。”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如在讲述草原荒漠化时,我描述道:“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曾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但由于人们长期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致使许多美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一阵大风沙,回头不见家’的凄凉景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破坏草原是多么愚蠢的做法。用充满信心的神情讲祖国未来的前景...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能力调控,展魅力课堂

课堂调控要得法,还需教师不断学习钻研、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一看你是否有足够知识素养,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数家珍;二则看你整个课堂驾驭能力;再有便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了,如你的板书、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你的体态神情等等;此外,一个品格高尚的教师往往在学生心中有很高的威望,比如“知错必改”、“明辨是非”,“体贴学生”、“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等这些看似与课堂教学并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因素,教师若注意到了,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较强的学习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教师而言,这“米”太重要了,就是说自己一定要有料。这些料不是天生的而应该是我们平日储备积累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要求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看书,如教学杂志、教育理论著作、本专业期刊、经典文学作品等,它可以活跃思维、丰富语言,不断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调控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因此,教师在课外要通过广泛阅读接受新信息,提升对学生个性、心理的认识水平,始终让自己保持“一桶活水”。此外,常常听别人的课,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哪怕那个学科与你所任的学科风马牛不相干,也总有课堂上该教师的生管方法可以借鉴吧,更何况,当今提倡学科边缘化,学科间整合呢。梅兰芳说:“不听别人的戏,就演不了自己的戏”,就是这个道理。

(二)积极的思维能力

多思,是知识内化的必经之路,只有多思,才能把读来的知识变为教师的能力。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既有共性,更有个性,应用怎样的方式去启发、鼓励他们?这是对教法上的思考;如何用思想去启迪指导学生解题?这是对学法的思考。

(三)丰富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