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语文教学进度

篇1

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良好的工作计划,可以顺利地进行工作。为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能做到心中有计划,工作有成绩,我结合本班学情作一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8名,其中男生3名,女生5名。从整体看,优等生较多,是学校最好的班级。学生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但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

二、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完成教学目标,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100个字、写15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量更新课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2、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3、注重图文并茂。

四、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专题的思想。

2.新认识100个字,新会写150个字。

3.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三年级册语文上册教学进度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时间     周次

课   文

备   注

第一周

开学检查暑假作业、课文 1

第二周

2    3    4

第三周

单元园地       5

第四周

6     7     8

第五周

单元园地    9

第六周

10    11   12

第七周

0     13   14

第八周

15    16   单元园地

第九周

单元园地   期中复习

第十周

17    18   19

第十一周

20   单元园地    21

第十二周

22    23   24

第十三周

单元园地    25

第十四周

26    27    28

第十五周

选读课文8篇

篇2

本班学生基础差,思维缓慢,朗读水平较差,语言表达不流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只有少部分学生比较积极举手发言。所以,在上课时主要应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胆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

二   教学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3、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4、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讲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开始练习习作。愿意将自己习作的东西给大家交流。

6、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7、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 能力。

8、喜欢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9、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三    教学内容:

识字8课,形式有词语、成语、谚语、对联。

课文共34篇,语文园地8个。

篇3

一、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组织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应该与语文教学相配套,为课堂教学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教学进度同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写字竞赛、朗读竞赛、作文竞赛等,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升。如针对学生识字学习基础不牢固、错别字偏多的现象,我在每一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都组织1―2次的默字竞赛,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生字正确书写出来,采取这种竞赛的形式,克服以往单纯强化记忆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在学生的眼里,这些生僻字不再是那么难写,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竞赛促进教学的成效。针对小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唱读”、感情不丰富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活动,对学生开展分组竞赛,将朗读基础与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竞赛小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之间卯足了劲练习朗读技巧,通过一段时期的强化巩固,整体朗读水平明显提升。为了克服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我通过开展口头作文竞赛、作文片段现场命题竞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为深入开展作文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内容后,为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要求学生课后自行搜集有关描写祖国各地美丽景色的语段、图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有的学生找到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资料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四、结合学生学习爱好,开展兴趣活动

篇4

关键词:趣味教学;创新思维;新鲜感;互动

一、基于趣味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创新趣味的导入

7到14岁的小学生身心结构尚处于发育初期,心性不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语言、思维、注意力很好的控制,好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从上课开始教师走上讲台的那一刻,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开始集中在老师的身上,所以在上课开始的5-10分钟,应该是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开始的这几分钟,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手工做一些课堂小道具,把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烈激发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开发他们的动脑创新思维,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趣味问题的设立

为了学生更加深入感知课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趣味性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去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对于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好汉查理》一文,老师可以设置提出“查理看起来是个调皮、爱捣乱的孩子,为什么查理在杰西心中却是个好汉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去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中心。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同时也要达到有趣味能让学生充满好奇的目的。

(三)趣味游戏的设计

小学课文大多生动有趣、篇幅短小,还有许多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掺杂在其中。这些生动有趣的课文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寓言故事课文教学中,可以提出让学生分角色去扮故事中人物,让学生可发性思维去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么做、从角色中得到了那些启发”等等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小游戏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焕发活力。

二、基于趣味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运用趣味教学法时要实施好创新趣味的导入、趣味问题的设立、趣味游戏的设计策略,能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并且能发挥出趣味教学的最大作用。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策略只是起到了大方向的指向作用,在课堂上具体应该如何实施还应该有具体的应对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趣味融入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要两抓手,一是通过实施策略外部激发,二是应用具体方法内部挖掘。这样双管齐下,通过趣味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保障趣味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根据策略提出相应的具体方法:

(一)引导学生主导课堂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法时要真正把学生当做有着内在规律却又独具个性特征的完整生命个体。根据儿童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被别人肯定、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等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教师可以把启发式教学法与趣味教学法结合并用,抛出一些简单有趣、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或者与团队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探求真知的趣味感,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求知的快乐。教师要注意,设计的活动、问题的都不能超出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也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动一动脑就能收获胜利的果实”的乐趣。以三年级下册教材《画杨桃》教学为例:教师课前准备一个杨桃,上课开时教师拿出杨桃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又来了位新同学,它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杨桃”(创新趣味的导入策略)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它有关,同学们看见课文题目想知道什么吗?”学生1:“我想知道杨桃谁画的?”学生2:“我想知道画杨桃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学生3:“我想知道作者在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故事?”教师:“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现在你们都是小侦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从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各种猜想,使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自主找出问题答案。这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老师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自由式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融入游戏互动环节。一方面可以利用设立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搬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应用趣味教学法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乌鸦喝水》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五分钟课文,然后,老师把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共同谈论课文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创建兴趣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兴趣活动方法实现趣味教学,有效的运用创建兴趣活动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对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5]。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运用不当会使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尤其是对于刚刚入学的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因此,一旦开始了积极大胆的说,就很难保证课堂纪律不出现混乱。这样一来,教师对于控制课堂纪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不但影像了教学进度,而且还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特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议教师在运用趣味教学法的时候,要对学生提出几点纪律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适当地对纪律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建议教师把纪律这一条纳入考核评比结果的范围之内,把课堂与一定的奖罚机制结合起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培养学生能及时集中注意力听课,控制自己课堂上言行举止规范的良好习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创建兴趣活动运用方法,结合策略以《七颗钻石》为例设计活动: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讨(每组五人)活动目的: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爱的力量。活动过程: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先需要做一个课堂纪律行为示范,然后向学生明确活动要求与活动时间,每一个人的责任要求,确保学生明确此次活动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走入到小组中,提问或者指导与学生活动,并且随时观测学生的活动进度,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参与活动中。活动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根据小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与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49-01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语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将问题由浅入深地抛给学生,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且探寻答案,这一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课堂提问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表现欲,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积极回答以此满足表现欲。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对改善课堂氛围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老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薄弱环节予以加强。课堂提问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改善课堂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存在与学生实际情况脱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师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角度提问,老师多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讲授,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这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同时,这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提问,会使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学习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课堂提问形式化严重

虽然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被许多教师广泛应用,但是根据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况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可以发现,课堂提问形式化严重,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作用较小。通常情况下,都是老师根据授课内容抛出问题,学生就此展开激烈的探讨,但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与重要的语文知识点联系较少,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同时,虽然课堂的讨论气氛热烈,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并没有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浑水摸鱼地闲聊,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难以使全体同学参与其中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往往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参与度较高,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不能积极参与,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三、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合理设计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老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内容,要保证提出的问题足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点的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课文的主脉络,对课文的一些疑点进行加工修饰,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

例如,讲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曼谷的小象》一课,老师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读文章之后老师提出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学生思考后通常会回答“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对学生予以引导。老师继续抛出问题:“《曼谷的小象》最先讲了什么?接下来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呢?”通过这种连续提问的引导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具体地进行思考,学生会根据故事脉络回答,最终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文章的写作顺序“小象陷车――小象拉车――小象洗车”。老师对提问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保证问题有启发性和阶梯性

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要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保证问题具有启发性和阶梯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问题回答的积极性。所以老师在提问之前可以采取举例子或者肢体表演等方式予以引导,为问题的提出进行铺垫,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以此积极主动地思考,参与回答互动。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设定问题的时候还要确保问题具有阶梯性,抛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刚开始老师问最基础的问题,随着学生逐渐思考,回答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老师循序渐进地抛出文章的难点和疑点,这种阶梯性的问题更能使学生接受,也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应用进行阐述分析,并且提出解决对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能够在提高老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与进步。

篇6

钟情于“激趣”,忽略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陷于苦读而提出的。顾名思义,“愉快教育”应指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乐此不疲。如何诱发愉快?应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自己愿意学、努力学、刻苦学、学得愉快。但从一些实际教例来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忙于“设趣”、“激趣”、“逗趣”,使教学形式趋于“游戏化”,于是哪节课无游戏,哪节课便索然寡趣。“教”失去游戏这根“拐杖”,“学”就失去欢乐的诱因。学生感到“真没劲”,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

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教法。事实上,课堂绝不可能是游戏场,学习也绝不可能是一场游戏。无论学哪门文化知识,要想学好,都得依靠学生的内驱力,都得刻苦。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学习的关键。教育实践证明:处于普及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来自其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具备了认知的先决条件,能学懂教材,能跟上教学进度,能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自信,愉快地学。

热衷于繁琐分析,人为地将易于理解的教材艰涩化。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层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非如此则不见功夫。这里试举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为例。

该段仅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只要求学生“练习说说段落大意”。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借助地图给学生解释“江南”这个词的含意,并结合书本的插图让学生明白“杨梅”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学生是能够说出这段话的大意。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学生“类比”出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

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的分析是怎样人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乍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实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望文生畏。脱离实际的“创新”,人为地制造深奥,这不是教法的改革,而是浮躁的表现。

偏重模仿教法形式,削足适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益。近几年,上课凡“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其实,讲解是许多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最便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复杂的道理,一经详尽的讲解,听者便顺之释然。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得是否适当,讲得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讲解,其中就包含有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解才是“灌”。

倘若教师的讲解准确、幽默风趣,那么这样的讲解就如诗如歌,引人入胜,足以令学生心往神驰,学生的思绪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听这样的讲解不仅深受启发,容易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知识记得很牢。至于课该怎么讲,我以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具体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读则读,当问则问,当练则练,当演示则演示,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让他们经常朗读与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6在课外实践中训练和培养语感

篇7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整合资源,找准目标,突出专业性,在校本教材上下工夫

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提出:“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同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要求”。教材为教学提供了平台,是教与学的承重载体。

一方面要加强新教材的研发,在保留传统优秀篇目的同时,应结合时代特点,设置更多实用性强、针对性强、趣味性足的教学内容,甚至融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编撰出既不偏离语文学科性质又富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想学、乐学,学后能用;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要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从幼教教师职业特点、需求、技能等方面出发大胆对现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材进行整合加工,补充调整,突出口语交际、写作和活动设计等与学前教育专业息息相关的内容,使之成为能满足学生“生活之需,职业之用”的富有学校特色、卓有成效的经典校本教材。

二、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在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内在魅力,也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他们就业、从业、提升自身文化层次的重要作用,从而主观上树立爱学语文的意向,乐于学才能学得好。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准幼儿教师”,他们今后的工作对象,根据“蒙氏理论”研究:3―6岁的儿童是语言的“敏感期”。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培养我们的“准幼儿教师”们熟练驾驭、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能顺利地帮助幼儿度过这个“敏感期”。

首先,制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读说写能力基础上,应侧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和普通话训练,培养学生能够学会倾听,明白说话者的讲话意图,能够介绍、交谈、拜访、接待、主持、演讲、辩论,提高其语言沟通能力,适应幼教岗位需要。更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写作能力的训练,加强在幼教工作过程中经常碰到和使用的计划、总结、工作日志、情况说明等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以及听课笔记、课堂实录的操作练习。

其次,模拟专业与岗位的实况,借助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例如,通过举行“校园XX活动”设计大赛,要求学生作为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计一次适应儿童在节日期间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既体现专业特点,又融入个人智慧和专长,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做一个完美的活动设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口语方面,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让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例如开展模拟与家长沟通训练、系统地训练学生讲幼儿故事、举办各种演讲、设置场景进行应聘面试的模拟训练等。这种语文教学向“职业化”的倾斜,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传统的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课堂,由于学生对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并不太重视,加之本身语文基础较薄弱,在课堂上往往一问三不知,语文课堂上就只剩下教师一个人在“表演”,“独角戏”、“满堂灌”有些情非得已,语文教学也就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如何走出这个“死胡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备好学生”,紧紧围绕教学主体――学生,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讲与练的度,让两者有机结合,同时突出实践能力,以练为主,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更加重要,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这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多,思维变敏捷,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例如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每周以不同的命题收集幼儿园教案,每月将各组收集的成果汇总,期末将一学期的成果汇总并编辑成册,复印后每人保留一本。这类作业交由学生自己轮流评优,负责评优的学生会把好的作业贴在教室的墙面上,并要注明自己的评优推荐理由。学生对此十分重视,几乎每篇教案他们都会精心设计,并附上精美的花边、贴画,教案册成为学生的心爱之物,也成为将来走向幼教工作岗位书写教案的资料。

(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非常差,在课堂上由于知识面窄,见识不多,表现出胆小怯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知如何讲清楚自己的观点,往往信奉“沉默是金”。“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代贤者告诉我们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每个学生可能都喜欢听故事,我们的课堂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先由教师来讲故事,学生听,然后角色互换,学生讲,教师听。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教学进度,可以把“讲故事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和步骤。1. 一年级第一学期:重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讲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2. 一年级第二学期:重点讲成语故事、寓言故事;3. 二年级第一学期:重点让学生结合书本教材讲课外故事;4. 二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运用技巧进行声情并茂的故事表演;5. 三年级:训练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缩写、扩写、续写、改写故事和创作故事),然后讲自己编写的故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量,而且在收集故事资料、课下练习讲故事、课上表演讲故事和倾听其他同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另外,课前或课后,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心得交流,对于让学生的口动起来也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口头表达夯实基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这方面的训练。

(三)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有个有趣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一天不上语文课,一周不上语文课,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而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下降,甚至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师把握语文课的真谛――让学生有思想的境界,有思考的活力。换句话,就是要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因为语文是终身发展的教育。还学生思考,这是应该和必需的。学生的思考,老师和其家长不能“替代”,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那样他们得到的东西才是实在的,有用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抓住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的脑随着教师的有效提问动起来。

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个人猜想,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由此可见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质疑”“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唯有学会思考,其学习品质才能得到有效改变。学生有了问题后,我们让其或再读一读,或讨论,或查资料,运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地质疑并想办法解疑,脑筋就会动起来,思维也就随之活跃起来,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发展,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四、淡化分数,科学评价,突出综合能力,在评价引导上下工夫

长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考核评价沿用传统语文学科评价方式即采用闭卷考试,依靠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标准,一锤定音,作为学生的升留级、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毕业与否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关注结果,缺乏形成性评价,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学生的听、读、说、写等能力很难从试卷中体现出来,不能适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却往往无权过问,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协作等情况无从体现,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的质量,唤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必须彻底改变评价方式,重新建构学生的评价体系,要更加注重能力与过程,让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兴奋点,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工作者要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逐步使学生了解教育目标,学会自我评价,在进行学习与情绪的自我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好自身的学习状态,适时地进行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地考核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把语文的基本素养作为考核的首要环节来抓

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语文的基本素养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在期中、期末分阶段实施考查考核,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语文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来抓

应侧重对适应幼教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专业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查。同时要把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考核评价中加以体现。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学生,不想着去创造,就无法创造性解决问题,也就很难解决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三)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关键来抓

学以致用是关键,作为以后的“幼儿教师”,应加大与幼教行业对口的能力训练和考核力度,不断提高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以后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和求职信的写作等,使能力、就业、专业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改革需从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根据学生的现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大功夫,才能为学生接受,让家长放心;才能为社会所认可、乐于接纳,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摘 要】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对思想表达起着重要作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贯穿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个阶段。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句子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之一。

【关键词】低年级 句子教学 重要内容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句子就像是一条丝线,把词和词组有规律、有思维地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意思。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词和词组只能表达一个概念,而句子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正是由于句子在表达思想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句子教学贯穿整个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学习句子,恰当地运用句子表情达意?以下是我多年句子教学的体会。

一、首先要弄清句子教学的内容

句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句子的结构

句子的结构研究也就是研究句子“通不通”的问题。低年级学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概念,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完整句、什么是非完整句。作为句子教学的初级阶段,以学习主谓句的基本句式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一些主谓构成的其他简单复句,如连句和并列复句等。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切忌在句子教学过程中过度地进行语法讲解,应该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为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句子的逻辑关系

句子的词与词、词与词组之间存在天然的意义联系,称为逻辑关系,也称为内部关系。让学生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思维和表达上出现逻辑混乱。教师应该从简单复句入手,引导学生理清句子前后关系,以及各分句的连接方式。

例如在《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中,描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这是典型的连动句型。在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圈出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动作词,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对象连续做出一连串动作,以此来揭示连动式句型的规律。

(三)句子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是在句子结构完整、通顺,句子逻辑关系清晰的基础上对句子的更高要求,它是要解决句子“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要求学生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句子的表达更有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比如在《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运用了四个比拟句,生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山野秋天美丽的景色,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当然,要让句子达到这样完美的表达效果,除了需要学生平时多进行词语积累和句子训练之外,还需要学生多注意词语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的选用。

二、句子教学应关注的要点

如何才能提高句子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教学速度

句子教学应当放慢节奏,扎实基础。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功利心理,希望通过一些所谓的捷径快速达到所要追求的效果。但是这种想法放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是不可取的。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健全,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慢慢学习实践的过程。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打基础的时候,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放慢节奏,耐心细心、反复地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来说,句子教学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读懂句子写什么,也就是句子表_的内容;二是了解句子是怎么写的,包括了解句子的构成、表达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三是仿写运用。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应该放慢节奏,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跟进。比如在进行仿写运用教学时,从词语搭配开始练习:(陡峭的)山峰、(翻滚的)云海、(金光闪闪的)雄鸡、(奇形怪状的)岩石,再到简单的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然后是有关联语的复句:(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最后才是让学生用“每当……就……”仿写造句。

教师可以选用这种慢节奏的“分解”讲授,然后逐步整合成连贯的句子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理解句子的结构、句子的逻辑思维。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练习,使学生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目标。

(二)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句子教学是多方面的知识整合。句子是由词、词组串联而成的。因此句子教学不是单方面的教学,它是一个多面知识的整合教学,词、词组运用是否适当、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到句子所要表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句子的表达时,我们要斟酌句子的用字用词。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了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作者用的词是“乘着”,而不是“顺着”“随着”,更能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蒲公英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方法,表达的效果也最好。

总而言之,句子教学是字、词、句三者的整合教学。同时,句子教学还要考虑句子所在的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能片面、孤立地进行句子教学。

(三)关注学生的年段

句子教学要遵循儿童思维发展水平。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才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但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教学随意性,遇到什么就教什么;二是教学没有梯度,同一语文知识,不同年级反复教,没有提升。教师应当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进度,切不可盲目教学。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学段目标为依凭。比如教师在让学生用“既……又……”造句时,出现了以下几种说法。

生1:小兔子既白又可爱。

生2:鲜花既漂亮又美丽。

生3:花儿既颜色鲜艳又美丽。

出现这样的教学现象,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既……又……”是并列关系复句,两个分句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是不可兼容或重复,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儿童来说,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范围,不宜在二年级教学。在这一阶段,学生一般以学习主谓句为主,在此基础上学习特殊的单句,然后是简单的复句。而且对低年级的句子教学,不宜进行生硬、枯燥的语法讲解,应该通过各种生动、直观的活动进行渗透。比如通过让学生填缺词、补充句子等的活动,生动直观地揭示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同一内容时,要体现训练的梯度。句子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年段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开展教学,又要有全局意识。比如比喻句的教学,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教,可是要求几乎一样,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对在不同的学段中经常出现的常用句式,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现梯度性,螺旋上升。第一学段:学习简单的比喻句,本体、喻体齐全,比喻词一般为“像”“好比”等。初步了解简单的比喻句,能读懂比喻句中的“把什么比作什么”;第二学段:与低年级出现的比喻句相比,在内容上更丰富些,表达效果更生动形象。了解比喻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并能将比喻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第三学段:学习复杂比喻句,暗喻、借喻;不同的比喻词;同一句比喻句中不同喻体等。并且能鉴赏比喻句的恰当和精妙。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不同年段的学习要求,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句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关注实践,反复练习

篇9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即让学生说起来,乐于说,善于说。语文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通过专题训练、整合训练、日常训练等途径,构建课内融通、课外延展的立体式“口语交际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说话能力

一、强化“口语交际课”的专题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五册起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都安排了“口语交际”,这是训练学生说话的主阵地。要确保在语文教学中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增强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能力。

(一)明确目标,先想后说

教材中的每一次“口语交际”都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老师首先应该提醒学生读明白本次的目标要求,不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然后提醒学生根据目标要求,把自己想到的进行一番整理,思考确定后再说;最后指名在全班交流。也可以简单列个提纲,使说话更有条理。

(二)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口语交际课不能像茶馆集市般任由学生凭心情、凭兴趣自由说,老师应根据所定的话题,创设情境,形成特定的氛围,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话题。比如,在教学第六册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介绍家乡的风景”时,老师可将教室做一定的布置,张贴家乡有名的风景图片,或用课件展示。创设交际的情境,能给学生亲近感,使之顺利进入角色,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乐于倾吐心声,准确表述心境。

(三)人人开口,落到实处

不少口语交际课看似热闹,但仔细一看,仅是少数学优生在做说话表演,多数学生则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样的口语交际课是虚假的,是老师为完成教学进度而上的不负责任的课。口语交际课的任务是让每个学生都开口。当然,一堂课只有40分钟,说话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到讲台上说,因此,老师可采用由面及点的办法让学生先自己练说,或同桌互说,或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推选代表上讲台在全班说。这样,人人都得到了说话练习,口语交际才算落到了实处。

(四)认真倾听,取长补短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这节课对学生不仅是“说”的训练,也是对学生“听”的训练,听说不分家。老师对学生的“听”也应该提出相应要求,让学生明白:认真听他人说话,既是对说话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听话、辨析能力的一次训练,还能给自己“说话”以一定的启示,以便学习别人“说”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五)自评互评,肯定优点

在“听说”基础上,老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不光要评价学生表达、倾听、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不管是说话者的自评,还是倾听者对说话者的互评,都应该客观,应该以肯定优点为主,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进一步进行修正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口语交际素养的综合效能,使每次“口语交际”的效果更好。

二、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

(一)课堂发言随时规范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少不了学生的发言,而学生的发言则是一种特殊的说话练习,这就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尤其如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应该要求学生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注意语速和条理。学生在发言中出现语病,老师应及时提醒,让发言者自己改正,或者让其他倾听的学生予以纠正。

(二)阅读课找准训练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尽管说话训练不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说话训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口述一件事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要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说话训练的点。因此,老师要根据学情重视直观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托,让学生有话可说。

1.借助课文插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特别是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逼真,学生信息的获取,说话的训练完全可以借助插图来完成。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我出示课件――课文插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进行想象说话:“画的是哪个季节?你从图中哪儿看出来的?”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中的景物;最后让他们打开课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生动,记忆的表象就越清晰,想象则越充实。文中插图能帮助小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使他们的言语思维凭借想象的翅膀,超越教材的文本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2.结合课文语段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对结构和句式有一定特点的语段,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比如,《赵州桥》一文,第三自然段对桥上石栏板雕刻的精美龙图案的描写就很有特色,采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我在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弄清句式特点之后,让其展开想象,仿说龙的其他姿势。孩子们说得可好了:“有的刻着一条在云中穿行的龙,挥动着龙爪;有的刻着两条喷着火的龙,龙须上翘,龙眼圆睁;有的刻着一条小龙在一条大龙的怀中,那是亲密的妈妈和孩子。”这不但便于学生掌握、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情趣。

3.填补课文空白

不少课文在叙述和描写中往往会留下一些空白,而这些空白无疑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语言智能的平台。比如,《学会看病》一文中,儿子独自在医院看病的情景没写,我在教学时,就问学生:“你就是那个生病的儿子,走进医院的大门,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学生们思考片刻,联系上下文,清楚地说出了课文的留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三)作文课先说后写

说话和写作密不可分,我们要重视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说和写都是语言,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很重要的一环。因此,作文课堂上,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对写作对象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后,通过思考,先与同学合作交流,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尽量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新,再动笔写在草稿本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引导“课外延伸”的日常训练

篇10

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一

一、个人发展目标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品位文化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 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0。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其实,不仅仅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在旅游逐渐风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山水圣地作为他们旅游的首选。我们旅游看的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明确旅游看的是当地的文化,出示幻灯片:

1、 江南水乡图片

2、 张家界山的图片

明确: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

明确:两座亭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皇家园林中亭子给人的感觉是“雄”,而苏州园林给人的感觉是“秀”。将内容引进课文:

北京,大家并不陌生,请说说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学生大多都会说天坛、地坛、故宫、天安门、长城),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进北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打出课件主页,显示课文标题,作者等。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介绍有关序的知识。(这部分请学生朗读)

序是一种文体,是附加于著作或书画等并与它们有一定关联的评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为书序和赠序(写出来送人的文章),多放在书后,后来一般放在书前,所以也叫前言,在专业著作里还叫导言;而把放在书后的叫做“跋”,或叫“后序”或“后记”。序和跋的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种文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介绍式、评价式、阐发式和随感式等几种。

本文的标题为《胡同文化》,我们刚才也说了那么长时间的文化,那什么是文化呢?(接着介绍有关文化的概念、分类)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0》。他可以分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我们首先来看看胡同文化它属于哪一种文化:齐读课文第五段,思考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学生回答。

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应该是一种心理型的文化。

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指导学生找出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的词语——封闭。

这种封闭性的表现是什么(老师示范朗读第6段,指导学生概括其内容,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默读概括)板书如下: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笔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种浓浓的“京味”,在本文当中,在描摹北京人易于满足时有一段对话(“有窝头……嘿”),以及《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就极其富有京味,首先让学生酝酿,再由他们推荐代表朗读,最后听有关音频朗读。

导入到对胡同特点的学习当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之所以称之为胡同文化,而没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为这种文化与北京的胡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我们看看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文1~5自然段,概括胡同的特点):正、多、名称俗、静

多媒体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直观视觉去印证胡同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图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点,那就是破旧,作为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面对着胡同的衰败,作者心中有何感想?听课文最后部分的朗读,说说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但是总的来说,作者显得还是比较洒脱的,正如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所说的“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长”

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二

(一)总体发展目标:

1、多钻研,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每一节教案;

2、勤学习,探究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增长教育智慧;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与积累;善于总结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二)具体目标

1、师德目标:

加强自我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之心。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与任课老师相互协作,认真踏实地工作,完成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争做师德标兵。

2、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常规;熟练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钻研中学语文教材,争取精通各册内容;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究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艺术,提高教学应变能力。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学成绩力争不断提高。

总之,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争取做一名知识上、能力上、品德上让社会、学校、家长满意的教师。

二、自我规划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熟悉新教材,领会课改精神,并付诸实践。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随时随地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学会积累。

(三)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现有的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办公软件基础上,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使用。

(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博取众长,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五)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充实自己,拓展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

三、对应措施

1、钻研中学语文教材,争取精通各册内容;

2、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究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3、善于思考、勤于动笔,能够上升到理论。

四、希望和建议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要学会规划自身的教师生涯,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努力。我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我会百倍的努力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教师课程教学计划报告三

一、 指导思想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 教材分析

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人物长廊 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 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 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基本表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文经典中的精华部分)、“人物剪影”(通过原点白描引出所要介绍的名人志士)、“诗话揽胜”(以古诗词的形式导入名胜概貌拉近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目标)、“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阶梯”(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能将经典回放中的优秀国学篇目进行背诵。

2、能将与“经典回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主动的资料收集,并能进行分析,成为自己的另一份经历。

3、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将经典回放中的优秀国学篇目进行背诵。

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将学到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做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措施

1、通过家长检查、同学互查、教师抽查来巩固学生 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2、充分开拓班级展示栏的宣传功能,把学生好的国学个人感悟作品进行张贴示范,带动更多的学生热爱国学。

3、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诵读活动。

六、教学进度

每两周学习一课时,做到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