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实施,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在教育发展新时期,开发创新教学方法,更新地理教学模式,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更能让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一、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营造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学习。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学习,而且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氛围死板,会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发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兴趣是学生最有力的老师。学生喜欢地理,才会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对课本内容与教师讲解感兴趣。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优化课堂开端,在一开始就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课堂氛围轻松化。
如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层彩虹蛋糕结构分析导入。蛋糕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而多层彩虹蛋糕较为美观与新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让学生对多层彩虹蛋糕的结构进行描述,再用蛋糕与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分析。趣味性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将更多个人精力放在本节课学习内容上。
二、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知识合理传递
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科知识,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传统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地理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固然没错,但教师要积极选择合理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明确个人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活用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本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如讲解《城市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一些自己所在城市的老照片。课堂中利用学生寻找来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对比现在城市与多年前城市,从建筑、人口及经济水平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了解城市化的特点。与生活相近的教学过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知识传递。
三、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习能力指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要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提高,就不能将教学重点单一放在课本内容上,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有效的地理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获取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现象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如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某一农业区位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求,让学生选择区位地址。用地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多元地理课堂活动能让高中地理课堂更充实,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改变单一课堂活动现状,是让高中地理教学满足新课改需求的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期待,组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活动。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加强高中地理学习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地理教学创新。
如讲解“绿色食品知多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次社会调查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分享他们了解的绿色食品知识并列出想知道的东西。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大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将问题汇总在一起合作解决,制作实践学习报告。这样的活动不仅将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完美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丰富知识。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营造全新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活动,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思维运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更能彰显高中地理学科的魅力。创新教学模式,让地理知识更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祥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
篇2
关键词: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土体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在工程应用中的一门学科,是在工程力学的范畴里发展起来的。土力学与其他工程力学相比,明显的特殊之处是它的主要对象是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在学科分类中实际上是两门学科,分别是土力学学科和地基基础学科。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独立性和理论跨度大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都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来组织教学,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大学生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高校的一部分学生高等数学基础薄弱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有很多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有些公式推导的假设条件多,推导繁琐,而且在土力学中还不能用同一种模型概括的全部力学性质,去分析各种实际过程的土力学问题。因此,学生学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理论时感到难以掌握,从而对该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基本上都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课程中存在的一些实践知识完全通过教师口头讲授给学生,效果非常差。有些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须的实际工作经验,讲课缺乏生动性。学生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背景,在学习时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否则教学过程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课后照着例题的套路做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同时该课程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经历,而这些恰恰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所缺乏的。
二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方面,要求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实践经验,教师在上课时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较为宽泛的专业背景,尤其对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有关的内容有较为厚实的基础,并对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充实、丰富、更新。学校可以通过多年的传帮带,基本形成一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课程教师队伍,胜任正常的专业教学及课程建设工作,使之为本课程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采用启发性教学,将老师说变为学生说
在讲课之前,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注意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试验现象引出重要概念、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对课本上的教学理论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在讲清楚原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本课程体系中存在大量的空间想象的内容,如渗流、土压力产生的原因,土坡失稳等,完全通过口头讲授,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为了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多样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并配合适当的声、光、图和文字,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协调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相关理论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工程实例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地认识,这样比宽泛地强调效果要好很多。又如在讲授土的渗透固结时,用动画模拟土体的排水固结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当然,多媒体不管如何先进,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不能因多媒体形象而繁多的信息量而挤掉了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深度。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扬长避短,要与传统教学优势相结合,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
土工试验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工程试验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应用能力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学校可以增加实验仪器和设备,使每个小组人数减少,并配备专业实验教师指导还可以在有限学时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并重视对每个学生实验报告完整准确填写的指导。
(5)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教育平台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将自行开发制作的与教材相配套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使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公开,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随时调用,自由掌握课后学习时间,能及时复习和预习本课程的相关理论,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在网上平台上可以建立学习答疑信箱,这样,不仅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的答疑,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6)不断完善教材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工程地质特点差异很大。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专业设置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等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另外为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推荐使用参考用书。
篇3
[关键词] CDIO;市场营销;专业导论
[基金项目] 广东白云学院201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YJY201018
[作者简介] 黄军校,广东白云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讲师、经济师、营销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广东 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102-00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制造、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产过程,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几所瑞典大学在瓦伦堡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4年的跨国研究和探索后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国际CDIO工程教育合作组织。目前已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成员高校参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够领导现代工业产品、过程或系统开发的现代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采用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并让学生在现代学习和实践环境中取得丰富的设计-制作和主动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专业没有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这种情况常常导致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只知课本知识点,不见专业全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以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引导不够。开设专业导论课对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高等学校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集中优势师资、编写特色教材等环节着手进行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专业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人才培养方案、师资与设备、生源质量、教风学风、实习基地等等,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其最根本的问题,而在课程中设置学科概论或专业导论课则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导论课的应用研究在国外多集中在工程教育类,在国内多集中在工科、理科等学科教育范围,而对于文经管性质的本科专业和课程则关注和研究得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出发点,对《市场营销专业导论》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目前属于较有创新性的分析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进步,招生规模扩大、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学科建设投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我国工程教育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实践中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的面向全球化的工程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学校如何面对有思想、有主见、凭兴趣做事的新一代大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热爱所学专业、安心学习,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专业导论课是引导学生走入专业知识殿堂的向导,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向各行各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白云学院坚持“质量至上”的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高职“2+1”和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学院响应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增强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活力。 而在CDIO教学理念中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和环节。
《专业导论》课程是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特别开设的专业引导课。该课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专业发展基本情况(过去、现在和未来)、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关于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等,使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大学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专业导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前专业对所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及上升通道,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确立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本项目研究和探索的聚焦点。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广东白云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广东白云学院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强调地方服务和区域特色,目前该课程在学院内已经开设。而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为适应该院CDIO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篇4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问题 对策
一、石家庄市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石家庄市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开发主体和内容存在偏差。调查发现,有51.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培训,有53.7%的教师认为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地理专家,认为是地理教师的仅占31.5%。
地理教师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主体,而且也是开发的主体。由于教师熟悉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能够选择与教材知识对应准确的乡土地理知识,对于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调查石家庄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内容时,只有16.7%的教师选择开发自然地理,更多的教师选择的是开发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重点和难点很多,对学生的思维建构和理解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并且石家庄具有地跨两个地貌单元的自然地理特色,因此,自然地理也应是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并重。
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调查发现,仅有24.1%的教师选择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主动开发。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知识补充,要紧密联系教科书[1],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大部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的很少,因此,影响了石家庄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渠道单一。调查发现,77.8%的教师在获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渠道上选择了互联网,其他渠道选择率低,说明石家庄市高中地理教师在获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渠道上较单一,这就导致了一个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被多个知识点反复利用或重要的知识点无乡土地理资源可用。因此,这种单一性就会限制石家庄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而少量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利用方面也会捉襟见肘。
2.石家庄市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能力较差。目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只是简单地融入到地理教材相关内容中,这是最简单、最普遍的利用方式。而对于怎样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全过程,怎样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紧密与理论相结合,怎样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教师怎样和社会交往和沟通等这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能力较差。调查发现,51.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培训,因此,要提高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
缺少统一的乡土地理教材。调查发现,61.1%的学校没有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落后于乡土地理教学,而且没有专人进行编写[2]。石家庄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大多数学校没有统一的乡土地理教材,在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没有统一的规范或者依据,导致利用时杂乱无章。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基地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和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3]。调查发现,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的却很少,大多是在课堂上学地理。
石家庄市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基地很多: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科技馆、石家庄市气象局等等,但被成为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基地的确很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强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乡土地理教学。
二、石家庄市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石家庄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对策
强化教师培训,增强开发意识,提高开发能力。教师应该是课程资源的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然而,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十分淡薄,严重存在着课程和教学相分离的思想。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培训,以提高地理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能力。培训方式:一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以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建立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交流平台有校内地理学科内部的教研活动和不同学科的交流平台,有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特别是建立城市和农村学校的交流合作平台;三是请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庄家教授进行培训;四是培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带头人,实施传帮带,促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培训既要增强教师的开发意识和能力,又要提高教师的开发能力。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实施者,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教师的职责。要让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调查研究能力、野外考察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等能力真正有所提高。
制定开发目标和计划。目标明确,行动就不盲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目标:通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
怎样进行开发,开发什么,开发从何入手,开发的理念和方法及结果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制定开发计划,提前予以考虑,而且协调一致,否则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会出现盲目开发的混乱局面。开发计划应包括:开发的理念和目标、开发的意义、开发内容、开发原则、开发方法和途径、实践安排、任务分工和开发结果等。
成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了多个部门,综合了多个学科,仅靠教师个体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可由当地教研机构成立一个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小组,由当地地理教研员负责,成员由地理骨干地理组成,形成联合开发,多效共享的良性开发机制。
大力开发校外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师可到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如到经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到民政部门了解当地的人口、民族状况,当工业、农业、交通、商业部门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到地质、水文、气象部门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到环保部门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到教育、旅游、文化部门了解当地的文教、名胜古迹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等。
积极开展乡土地理实地调查活动。家乡的地形、河流、植被、农田、养殖场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熟悉的地理事物。这些都是重要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不但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的决心。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这些教学资源。
2.石家庄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对策
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丰富课程资源内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经过分析处理,在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编写理论指导下,可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乡土地理教材要遵循地理新课程理念,要以乡土性、时代性、实践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区域地理特色是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根本。石家庄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貌种类、气候、河流、农业分布、工业区域划分、铁路交通、特色文化、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但是在编写中不宜堆积罗列,要突出特色。重点编写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逻辑顺序、不同的表述方式,可采取要素排列式、特征叙述式、分析综合式和中心问题表达式等。通过一个区域多方面的探讨,构建特色鲜明、功能明确的乡土地理教材,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地域空间概念,并对石家庄市乡土地理和地理教材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正确的认识。
在地理教学中,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直接或间接融入到地理教材的相关章节中,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丰富了教材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学习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目前,这是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中最常见、最实用而又简便易行的一种方式。
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走出课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践教学或考察,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如指导学生考察地形、地貌、植被、河流等。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帮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工业,以及工业区位的选择和生产条件等。
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可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导言中,可恰当地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程导言,因为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说已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思维,构建思维对话的课堂。可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案例教学,便于学生分析案例,说明地理基本原理。也可让学生搜集岩石、植被、标本等带入课堂,或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拍照、录像等多媒体设备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实物展示给学生,以创设生命课堂。在结课中,可适当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结课,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和学以致用。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在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知识难以理解,若不注重选择恰当的方法和富有说服力的事实,学生就难以理解,或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或举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事例,或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爱群.地理课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1999(3):83
篇5
一、考试一元化的思想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直接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教师认可的都是考试升学率或重点率的问题。一切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在升学率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加之绝大部分地理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经过无数次考试筛选出来的,并以应试教育的成功者而自豪,因此,成为教师以后,也希望学生像自己一样是一个盛装书本知识的容器。
二、地理教师是制约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受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制约
由于地理学科长期受到冷落,学校、家长、社会的认可程度低,使得部分地理教师失去信心,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意识不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认为地理教材就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认为这是教材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
2.地理教师综合协调能力的制约
很大一部分的地理教师忽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一味地按学科理论、按教材呆板地、机械地、照本宣科式地教学,致使地理学科与学生的认知之间脱节,这不仅浪费教学资源,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损失。
3.教师的合作、沟通能力制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地理教师要与本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沟通能力是课程资源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去处理课堂的所有问题,拒绝同别的教师交流思想与经验,造成教师之间的相对隔离,甚至互相排斥,缺乏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制约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4.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学科教学能力制约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部分地理教师采取陈旧的知识灌输手段和空洞的教学方式,营造出萎靡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较差,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初中地理教师所处的尴尬现状使部分地理教师失去信心,对地理课程资源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开发课程资源为地理教育教学服务了。
5.地理教师的非专业性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仍然是混编队伍。专业初中地理教师严重不足,制约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学生的参与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如果缺乏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则开发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学生是正在发育中尚未成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那么学生有可能产生抵触而不与教师合作。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因素制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以升学率、重点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指标,使地理教师失去主动积极开发的动力。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体现学校的特色,通常采用内部评价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就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致使有的学校评价流于形式。
五、校内图书资料的匮乏制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教学;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综合性;教学手段
我从事地理教学工作长达20多年,下面就自己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方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我国中学地理课在近几年间不断发展,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使它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影响地理课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人认为,中学地理课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向: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核心;与中学其它课程紧密结合,强调突出人文科学;地理课教学计算机化。这几个变化既是有各自特点,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地理课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核心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和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二、地理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
地理课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现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地理教育主要应该承担起人文思想教育的重任。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的时间。
篇7
下面将具体分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五分法教学模式的意义,分析当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解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提高五分法应用的方法策略。
一、引言
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并不是学生智力,而是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也就与之前大不相同。五分教学法的提出就是在最大限度上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成绩差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不会产生落后压力,从而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二、分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五分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因材施教”: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给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性格、特长等基本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等。而五分教学法正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五分教学法,能够更加深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二)有利于实现教学要求: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学生的地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后的地理课程在教材模块方面也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全面化变化专题化,所建立的专题化也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所编制,在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出现层次不齐的现象,因此,应用五分法教学,能够实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努力赶上教学计划,从而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分析当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高中地理课本中不仅囊括了丰富的国家地理资源和地理知识,还包含了世界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固定的地理知识,还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地理问题。然而,当前的高中学生虽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忆和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但是学生却不会运用所掌握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缺乏地理实践方面能力,这是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过于古板所造成的。
(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弱: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到课程的教学规律,就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在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对学生缺乏知识迁移引导,一旦学生缺失了知识迁移能力,那么学生将不能掌握到地理课程的学习规律,即使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世界气候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学生就可以以及经纬度对某一地区气候进行准确判断,反之,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还会打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地理课程教学地位较低:在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中,地理一直是“副科”地位,相对于语数英在课程来说,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要远远低于这些“主科”,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进,要求高中院校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必须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所占分值较少,所以教师只是在地理课堂上展开教学,而并没有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地理复习。
四、解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加强五分法应用的方法策略
(一)创建小组学习模式:教师应当根据当前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分组,人数要控制在4-6人之间,组长可以实行轮流制或选举制,在建立地理学习小组后,指导各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同时要学会合作、学会尊重。然后由教师教学问题,例如围湖造田可能产生什么好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激发小组学生探索欲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建立学生学习小组,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展开讨论,先独立解决自己负责的教学任务,在完成各自任务后开始互相讨论、交流,从而使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地理课堂中,完成教学要求。
(三)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小组在完成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对于学生可以讲好的问题,教师不讲,对于不会讲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去讲。在学生展示之后,教师不仅要表扬讲的好的学生,更要鼓励讲的不好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四)深入研究质疑问题:对于学生在成果演示中出现的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展开质疑研究,如果遇到一些地理疑点、难点,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将学生遇到的共性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记忆力。
(五)进行课堂知识检测:完成地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安排课堂知识测评,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点列出练习题,从而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结语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通过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五分法是时展的趋势,借助五分法教学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因此,在五分法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当创建小组学习模式、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组织小组展示成果、深入研究质疑问题、进行课堂知识检测等,从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作者:窦艳秋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篇8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教师要始终保持专业的敏感性,随时记录热点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民勤沙尘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的相关资料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常年积累就会形成庞大的案例数据库。热点事件时时发生,案例也要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新鲜性。对案例的设计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要经常思考,寻找最佳的方案。
篇9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62-02[ZW(N]
[作者简介]唐新凤(1973―),女,安徽宣城人,教育硕士,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高中是初中的延续和深入。然而,高中不管是教材内容的深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方法,都较初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加之初、高中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衔接问题由此出现。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一、对比分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点
对比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标》),初、高中地理课程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标》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地理原理应用”,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必要性,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气候的教学,我们确立衔接基点如下:
1.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温、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能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2.学科思想和方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模拟法、地图法、统计图表法、成因分析法。
3.其他:良好学习心理的调适、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气候教学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基础知识介绍,只要求学生能读懂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等。这样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使初中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地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用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形成原因,进而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有关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确立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托。
气候的教学首先要把握初、高中地理的具体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及学习习惯,要对学生现有的有关气候方面的基础做客观评判,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并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选择并确定教学衔接的起点。这是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初中地理中只是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了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并归纳它们的特点,能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等;高中地理则要求以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运用、拓展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知识“脚手架”式的衔接:(1)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其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气温分布特点做成因分析;(2)让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其特点,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解释其形成原因;(3)让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过渡到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成因;(4)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分布的成因;(5)让学生回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6)通过某一案例,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教师要树立衔接教学的意识
衔接教学意识是指地理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出发,整体把握地理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能否顺利实施。推动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的引领,也就是通过地理课程专家的讲座从理论上引领地理教师的衔接教学意识。地理教师通过理论引领所形成的衔接教学意识在教学场域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从而使他们用已经掌握的衔接教学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生积极的互动,最终确立起衔接教学意识。
(二)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地理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所谓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教学及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切实以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依据,以保证地理教学的连续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
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目前地理衔接教学一直为地理教师和教育理论专家所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工作,树立衔接教学意识,在实践中认真落实衔接教学工作,使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被中学地理教师当做一项常态工作并始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国家新修订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确定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作为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围绕这以目标,确立了教学评价的三个主要指标和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实现这一评价目标,首先必须改变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即只看考试分数,不管教学过程和学生体验的评价。科学的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只有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改变。笔者将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指标两方面来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与维度。
1.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应包括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教学过程及章节测试成绩、课外实践活动过程及活动收获)和终结性评价(期末综合测试成绩及课外实践活动收获)两部分。
1.1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地理教师在实际上课中能否贯彻和落实地理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目标和理念,是评价地理教师上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制定了《地理课教学评价表》(见表1),从十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听课评课不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2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评价指标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的教学不应只限于课堂之内,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收集、整理、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地理信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地理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自然也应被列入教学评价范围。鉴于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活动,且有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不支持地理教师开展此项工作。因此,对地理课外教学评价中必须有安全指标,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见表2)。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掌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就应围绕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指标(见表3)。
- 上一篇: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 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