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对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将学校的管理应用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提升中学生人格品质的关键,对于现代中学生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学生的在素质教育现状,以及提出了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中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中学生的年龄都在13―16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时期,学生的思想比较灵活,个性比较开放,有着很强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同时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大喜和大悲极端的情绪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心里渴望独立,心理正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遇到问题,一般表现为观念改变能力不足、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缺乏学习兴趣,独立性差等特点。需要以良好的素质教育进行辅导,尽量地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度过思想波动的危险期,使中学生在身心保持健康的基础上,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素质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一)提升素质教育,需要改变中学生观念。
由于来源于社会的各种信息,对于学校的冲击和影响,使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内心缺乏稳定性,很难让学生保持住自己内心的安静,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形成,缺乏良好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些心理落差极容易在学生心理形成一种矛盾,带给中学生一些新的困苦和迷惑,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失去了找寻自我的方向。面对这些中学生所产生的心里偏差,必须要让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寻找出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观念来正确看待社会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弥补自我认识的不足,加强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从更高的人生层次上来看待社会的发展,纠正自己的内心不正确的观念。
(二)提升素质教育,需要消除中学生的失落心理。
由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于学校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怀疑,因此使中学生有很强的失落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和自己所学的知识没有发展的前景,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比较渺茫,缺乏自信的心理,学习目标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这种失落的心理,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否则会严重地制约学生的自我发展。针对一些中学生内心里存在的失落心里,需要通过提升素质教育的方式,在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不断地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不要被外在的过多的社会压力所打垮,从人性心里需求的角度上,要学会建立起自我赏识的能力,以自我认可的方式,缓解和减轻来至社会上各种压力,使中学生重新拾回失落的自我。让学生认清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是一块发展自我的良好的园地。教育中学生做人一定要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兴趣,从对学习兴趣中看自己人生发展的前景,而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让自己重新塑造人生的价值观,最终消除自己的失落感。
(三)提升素质教育,和谐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进入中学之后,每天在学校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还有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学,他们的背景各异,各种生活和行为习惯,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为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差异,要与同学之间做到协调相处并不容易。要是处理得不好,不能使彼此相互融入和谐相处,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心理压力。这种中学生之间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不协调,是中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困扰。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理解不同,会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相互融合的时候,这个时候只有不断地,要能够多看同学的长处,少看同学的缺点,只有这这样在人际关系上才会相处得更和谐。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主要是为提高受教育者方方面面的素质而开展的,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发展等多方面。
2.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总结出来的,首先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对象是针对全体受教育者,其主张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很多共同点,是挑选教育方法适合学生,而不是挑选学生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全面性,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错误方式,而是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且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不仅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极其需要的。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升学提供合理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为其做人、生活、生存打下坚固的基础,最后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放性,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发展性,它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三中心论,使教育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二、为什么要在素质教育中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充分证实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注重传统美德的发展及道德素质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碰撞,也造成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滋生出来,腐蚀着经济全球化的果实。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才能扭转人们的错误观念,因为教育肩负着影响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职责,我们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来凝聚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自心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并匀速上升发展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教育应该着重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会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道德层面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仁义礼智信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教育首先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友善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也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为了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在当今时代备受关注,而作为其主体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主席说过,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命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传统美德课程
认为,政党要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去武装工人群众,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并不高,因此只能通过外部灌输的方式。传统美德教育亦是如此,它需要达到分阶段和分层次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呈现出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治教育的引导;高中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一些人生的选择还会左右不定,所以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革命理想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辅之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2.通过其他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虽然是分开来学习的,但是不能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文科理科都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不仅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系统的传统美德知识,并将二者自然地结合起来,渗入到自己的学科当中。政治课对于传统美德传承是最直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指导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样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一些文言文塑造出来的伟人形象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道德精髓,感受古人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理科科目学习中,可以发掘科研人员发明家身上的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
3.开展和传统美德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 图书馆 中学生 素质教育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就要从教育做起。虽然这几年教育不断改革,但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是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1]。
1.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学生即将面对的是需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发展方向多样性的大学学习,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过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使得学生没有办法自由地对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入学习。由于学生从小就在题海中锻炼,因此创造性被逐步抹杀,无形之中,产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优秀”人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运用科学教育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先天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由此观之,图书馆相对于其他教育途径存在许多优势。
2.1比“人脑”丰富。
人类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所以仅靠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图书馆不但拥有较广泛的印刷文献资料,而且具有信息量大、存储密度高、占用空间小,便于及时检索的电子出版物,以及多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这些都成为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最有效的精神食粮。因此,图书馆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其综合优势是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无法替代的。
2.2比“家居”幽美。
学习环境常常影响学习的心情,从而间接影响学习效率。相较宿舍、教学楼等其他学习环境,毋庸置疑,图书馆是最佳选择。
图书馆被誉为人类知识的殿堂,其阅览环境高雅、洁净、有序。图书馆通过文明学生公约,墙上张贴的伟人、科学家画像,名人格言警句,恰到好处的花木盆景装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比网络“系统”。
21世纪互联网四通八达,网络上号称无所不有,书籍更是千千万万,那么是否就说明网络比图书馆更有优势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图书馆有一个优点:它比网络更系统化,网络的信息总是杂乱无章,各成一派的。图书馆则不同,信息在图书馆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整理、归类,不仅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还对学生开拓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中学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以后,不仅可以对图书馆内的信息进行整理,还可以对网络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分配,使得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学习。
3.图书馆的不足对素质教育的不利影响
3.1资金投入不足。
现在许多中学图书馆经常是经费多时多买些图书,经费少时可买甚至不买;外文图书更是少之又少。资金投入不足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大不利因素。
3.2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不长。
提高开放程度是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这方面我们应借鉴许多国家的经验,保证一定的开馆时间,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方便。
3.3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图书馆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图书馆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图书馆馆员为非专业人士,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因而显得素质较差。这些问题会导致图书馆在管理和维护上出现偏差滞后,从而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
4.学校图书馆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4.1增加资金投入,丰富、优化馆藏,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内容,它是图书馆发挥素质教育职能的首要条件,是服务育人的前提和保障。过去许多中学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单一,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读物非常少,学生感兴趣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还不能完全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强建设。首先馆藏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图书馆的馆藏应当有自身的特点:既能突出重点,发挥学科优势,又能统筹兼备,顾及其他层次。因此要提高藏书质量,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就要把好关,切实防止格调低下,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书刊进入图书馆[4]。在选购新书时,应特别注意选择新科技、新方法、新思维的专业书籍,让可塑性极大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吸收文化营养。同时做好借阅记录,征求学生意见和要求,以便在采购中做到查漏补缺,要求藏书及时剔旧,使收藏书刊尽量适合学生要求。资金的投入不仅是藏书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石,而且是图书馆能够健康发展、稳步前进、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根本。空有漂亮的外壳是不够的,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购好书。
4.2加强数字化建设。
要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数字化图书馆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能够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贮存、以网络化方式互相联接,提供即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5]。馆藏由原先单一形式的文字、图片,变为融声、光、电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
4.3及时推荐图书资料。
老舍先生曾说:“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图书馆,一个用书多而不教育人民怎样用书的图书馆还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图书馆,我想一个理想的图书馆或者应是这样的:它能指导学生读什么书和怎样读。”因此编制学生书目,推荐优秀图书,有助于学生辨别精华与糟粕,正确选择读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4]。例如我们可以经常通过板报、书展、书目、文摘、书评等形式进行好书推荐,举办讲座,建立读书俱乐部,并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置通告板,及时更新资讯,方便同学们了解图书馆的新书和推荐书目。
4.4提高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员应改变其传统的观念,当今图书馆的工作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借借还还的层次上。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应当是信息引导者。因此,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当强的管理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收集能力。具有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图书馆员,对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及推动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自豪感和责任感,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进取心,只有出于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才能把工作做好。
5.结语
总之,图书馆在中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熏陶、文化的积淀、知识的扩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图书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课堂,从客观方面来说,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在图书馆内部重新调整人员结构和经费开支,在巩固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从主观方面来说,我们要转变观念,使图书馆工作方法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图书馆知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松楠.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馆学刊,2005,(6):27-29.
[2]赵其庄.对图书馆现代化几个问题的认识[J].图书情报工作,1998,8:53-55.
篇4
一、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理论
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竞争意识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3.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篇5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教学 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6-01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
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习惯、价值取向也发生很大变化。现代传播媒体的广泛普及,学生吸收信息的范围加大。改革的深入,就业竞争加剧,下岗的压力,离婚率偏高等。同时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竞争力大,他们遇到许多挑战,心理素质不同,心理承受力有差异,因而一些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自卑、早恋、脆弱、逆反、不良情绪等等。应该重新评价中学生心理。
1、认识能力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观察力,但不易分辨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明显,但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看问题偏激而好走极端。
2、情感丰富,意志薄弱。中学生情感丰富,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富与冲动性,被称为“情感的暴风雨时期”。性意识觉醒,男女间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意志有一定发展,一方面害怕吃苦消极适应,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不怕困难果断的意志表现的十分惊人。
3、自我认识发展。中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了,评价质量标准也提高了。自我评价由具体转向抽象,由外部转向内心世界,从评价行为到评价效果和动机的一致性。但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能力,评价别人清楚,评价自己糊涂,评价别人过低,评价自己过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当,学习单调枯燥,死记硬背,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心理疲劳。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都是对教材理解不深,设计不精,引导不力而引起智力、情绪下降的为75%;由于要求学生机械重复课文中现成答案而引起学生智力、情绪下降的为40%。
2、培养学生进取心,克服忌妒心理。学生要有进取心,有竞争意识,但过分的争强好胜,就容易产生忌妒心理,尤其是忌妒心重就是心理不健康了。因此我在语文课中讲述廉颇忌妒蔺相如而做出有失身分的事,贻笑大方,周瑜因为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而被活活气死,教育学生引以为戒,忌妒之心不可有,进取之心不可无,要正确把握好这种心理界限。
3、加强情感沟通,克服学习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来自外部,如社会上不正之风,宣传上失真,教育方法要求不当。二是来自内部,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成人感越来越强,渴望冲破外来约束和影响。教师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耐心疏导以纠正其错误观点和偏激情绪。
4、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我在语文课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和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如学习《一碗阳春面》,教育学生学习母子三人的精神。母子三人在生活艰难得三人吃一碗阳春面的情形下,仍对生活充满信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用十年的时间终于战胜了困难。
现在的学生较多在顺境中长大,对困难、挫折、饥饿、劳累等劣性刺激缺乏实际体验。应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如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在作文的选材、手法和立意上都要出新。要创新必须思路开阔,这就少不了扩散思维的审题训练。如《暖流》(可写亲人的关怀,爱的抚慰,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进行逆向思维的审题训练,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谈雪中送炭》(可反面立论:送炭何须等下雪)、《名师未必出高徒》、《良药何须苦口》等等。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反其意而写之。
6、青春期心理教育与爱情观的培养。由于性心理觉醒,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爱慕和接近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要引导学生进行男女正常交往,解除好奇心和克服恐惧心理,进行道德与法制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有益活动。教育他们有正确的爱情观,不要早恋,如学习《致橡树》一文时,我应用这首爱情诗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相互独立、平等,且要符合道德,早恋、多恋、单恋都是不足取的。
篇6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深认识到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好途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一、文学社活动能够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素质潜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中学生文学社是由一批有语好,有一定写作、书法、美术等特长的学生为骨干组织起来的。他们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带动全体同学,在课内可以配合教师教学组织有关的讨论,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议;在课外可以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全体同学出墙报、办手抄报,举行演讲、作文、书法等竞赛活动;可以结合新闻、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到工矿企业、农村乡镇、旅游景点、革命纪念地去考察、采访。学生在采访中写成的文章能在校园、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又可让学生领略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同时,文学社这些活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中学生那种日益增长的自主意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再加上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缺陷,故而产生一种补救意识,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使学生由原来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了自觉探求知识的主人翁,使学习中的苦恼变为了乐趣,使老师的影响与学生的身心特征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文学社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传统的单纯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空间上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在知识上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中,在能力上把学生困在死记硬背上,形成了一种僵死的,封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单靠小打小闹的改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文学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
如前所述,中学生利用文学社这个园地,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自主地深钻教材内容;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办“三报”(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布置“两廊”(语文知识走廊、作文走廊),开展“三赛”(语基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法竞赛),召开“两会”(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工矿、农村、革命纪念地和旅游景点考察学习,而这些活动都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这些活动,都必须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因而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训练。他们要想办法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在校园、在县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更使学生们受到成功的鼓舞,消除了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他们的创造力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到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
三、文学社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直接为社会、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培养学生早日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能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也是世界范围内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大竞争的时代。我国要在这场国际性的大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高分低能,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文学社在保证学生学好各科基础知识、完成好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学习潜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内容健康的民间故事传说,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整理当地革命英烈的事迹,采访当地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厂矿企业、个体户、专业户以及特困企业中敢于搏风击浪的英豪,编写革命英烈传记和当代风流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运用他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了解社会,体验竞争的风险,懂得了生活的韵味,目睹了创业的艰难,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文学社活动可以优化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学社办有自己的社刊、墙报或作文走廊,学生的才华有了显露的机会与场所,因而凡是开展文学社活动的学校,学生在校园内墙壁、桌椅上乱涂、乱刻、乱写、乱画的现象,以及低级趣味的“食堂文学”“寝室文学”“厕所文学”都近乎绝迹,无形中使校园文化得到了优化。
另外,文学社组织学生到工矿、农村、革命英烈家乡、先进模范所在地、旅游景点参观采访,使他们亲身了解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来之不易,了解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可爱,因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再加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社刊、作文走廊甚至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后,同学们都要利用课余时间饶有兴味地去阅读欣赏,于是休息时间学生互相追赶、打闹的现象和放学后进“三室二厅”的现象大为减少,特别是一些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同学想再发表新作,而未发表文章的同学也想能有作品变“铅字”,因此他们都千方百计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刊阅读,以提高写作能力。这又使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篇7
素质教育,是新世纪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重视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因为未来是个复杂多元、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而挑战中就要承受各种心理压力,比如逆境、失败、错误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
然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诸如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过度焦虑;学习不专心用功,怕吃苦,贪玩好耍,懒于独立思考;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一蹶不振;在群体生活中极为自私,对相关活动不热心;对公众舆论毫不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等等。我们从大学生马加爵、药加鑫犯罪的事实中就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当代学校教育失策之处。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障碍表现纷繁复杂,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后天的,有主观、客观的,就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与其心理发展关系甚大。家庭的政治态度、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等都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纠纷、父母亲离异,使子女心灵受到创伤,造成孤独、抑郁和焦虑;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其观点、态度、方法上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甚至走上犯罪。尤其是家长对孩子溺爱或苛刻,都可能使孩子形成骄横娇气或压抑封闭的心理。
(二)学校方面。中学教育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对学生心灵来说无疑是阳光雨露;良好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优美的环境,无不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相反,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都会伤害学生。如讲课乏味,搞疲劳轰炸,处事不当,待人不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打击报复,体罚,等等,必给学生带来超负荷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心理或变态心理。有的学校强调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扼杀学生的创造个性,剥夺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加剧了学生恐学、厌学、不学的不良心理。
(三)自身心理。处于青春期前后的中学生,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发展,进入“躁动期”、“心理断乳期”、“自我觉醒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他们的独立意识、批评能力、自制力等都有所发展,往往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可成人们却把他们当“小孩”对待,所以就出现了中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代沟”现象。这个时期,我们若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沟通与引导,就很可能使他们产生过度抑制、兴奋或盲目冲动的心理障碍。
(四)社会生活。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遭遇、突发事故等也会导致心理障碍,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从中获得虚拟世界里的快乐与满足;因做错某事而留下抹不去的阴影,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
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可怕,因为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促进其逐步完善、健康发展。
三、培育中学生健康的心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针对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教师要有的放矢,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排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心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中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教师热爱学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爱即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爱自己的专业,有一颗敬业之心,更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当然,教师必须具有健康心理及其相关知识,才谈得上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问题。
(二)营造良好氛围。这里的良好环境既包括学校环境,又包括家庭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美化校园,有文化长廊、字幅标语、绿茵草坪、宽阔球场、花园亭廊等。学生一入校就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同时,搞好班集体环境氛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师既要对学生加强疏通工作,又要与家长协调,帮助家长改变教育子女方法,比如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必然会收到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良好效果。
(三)开展多彩活动。培育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还应重视实践活动。学校应开展好讲演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赛、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胆识,发挥长处,融洽人际关系,增强集体感、自信心,消除懒惰、消极、孤独及焦虑的心理障碍,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温馨与生活的快乐。还要多开主题班会,认真选好主题,设计好开会的程序,从心理健康角度入手,针对学生日常交往中、日常生活中、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采取讨论辩论、自由发言等方式,阐明观点,明辨事理。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数学思维;障碍突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2.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1 数学思维的肤浅性: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
1.2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我曾要求学生证明:如|a|≤1,|b|≤1,则.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a=cosα,b=sinα),理由是|a|≤1,|b|≤1(事后统计这样的同学占到近20%)。这恰好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2.1.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例:已知实数x、y满足,则点P(x,y)所对应的轨迹为()(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我拿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一着手就简化方程,化简了半天还看不出结果就再找自己运算中的错误(怀疑自己算错),而不去仔细研究此式的结构进而可以看出点P到点(1,3)及直线x+y+1=0的距离相等,从而其轨迹为抛物线。
2.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z∈c,则复数方程所表示的轨迹是什么?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椭圆,理由是根据椭圆的定义。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3.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90年9月版).
[2] 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91年6月版).
篇9
一、介绍数学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敬仰数学
教学中应借助一切机会介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土地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存入银行利息的计算,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与建设,利用统计学对古尸年代的考证等。今年我就在第一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的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物理的应用,并且讲了化学,物理与数学的联系,又告诉学生们现今世界各国技术的竞争大多都是信息技术的竞争,而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知识。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见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样使学生们了解到数学的神奇作用,从而让他们从内心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敬仰,使他们有进一步了解及学习数学的迫切愿望。
二、热爱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意地教给学生,而且还要利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在无意中去感召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心中形成很强的感召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情感灌注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们的学习情感。同时,还要在课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例如,我在课下多找学生聊天,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及在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及时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引导。师生关系好了,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有人说数学抽象性太强,故而枯燥无味。实际上,数学思维上的推理性,严谨性,逻辑性正是数学美之所在。数学中的美还包括数的美,形的美等等。数学是一座绚烂夺目的宫殿,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很多动人的传说,如哥德巴赫猜想,黄金分割等,从“杨辉三角”中我们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对称、和谐的美。圆周长公式C=2πR,揭示了圆周长和半径之间一种简洁、绝妙的美。正如罗素所讲:“数学如果正确的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思维方法的巧妙、新颖。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要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美。这样能使学生品尝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奇。因此教师拥有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的教学智慧就能够使学生在受到数学美的熏陶的同时,不知不觉对数学产生兴趣。
四、分层次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其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师德 兴趣 实践 学法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素质。
一、强化高尚师德,展现人格风采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一般来说,学生都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感,他们把教师看成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无不受益于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 教师人格的力量首先应当表现出坚定明确的方向性。每个教师都要始终如一地把热爱教育事业当作自己人格最集中、本质的体现,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永远以一种旺盛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其次,教师人格的力量应当表现出言行的一致性。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此外,教师人格的力量还应以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作风、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
二、狠练基本功,积极参与实践
一般来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
2.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个教师能否驾驭课堂,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把握着知识传授点的前提下,要求课堂教学具有撼人心魄的审美感染力,应多一点机智,多一点幽默。
3.感情控制能力。教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这种情感丰富性是一种长期自觉修养的结果,能够和情感的积极性、稳定性、深刻性、自制性等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也难免有自己的苦恼和忧愁,但教师必须学会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决不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奋斗者的形象。
三、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
激发兴趣是素质教学的前提。
1.课前激发疑问。上课开始,通过教师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2.课中坚持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3.延长兴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四、渗透学习方法,学生学会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为此,我们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是协调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因此,我们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协调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特别注意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同时教师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口,提高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逐步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