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篇1

XML是Web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用来描述一种称为XML的文件的数据对象,同时也部分描术了处理这些数据对象的计算机程序的行为。为图书馆理系统实现查询功能奠定基础。

1.1XML的文档结构

一个典型的XML序言包含以下的语句成份:<?xmlversion=”1.0”?><!DOCTYPEbooksSYSTEM“books.dtd”><?xml-stylesheettype=”text/xsl”href=”books.xsl”?><xsl:stylesheetversion=”2.0”xmlns:xl=/1999/XSL/Transform>这个语句为了XML文档数据的有效性说明、XML文档的格式转换和应用程序设计。

1.2XML查询定位链接

随着XML的发展,XML文档的查询、定位、链接的相关技术规范相继出台。这些规范完善了XML技术体系,使XML稳步发展。目前Xpath、Xlink、Xpointer是W3C推荐的用于XML文档的查询链接和检索的规范。1.3XML与数据库的交换在XML技术出现之后,各种传统数据库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支持XML的解决方案来实现传统数据库与XML之间的转换。作为数据存储载体,XML文档也可以作为数据文件使用,同样可以完成传统数据库存储数据的任务和功能。

2XML查询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设计

本论文是基于我院的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查询为主要研究内容。我学院是省骨干高职院校。(1)招生规模在省内高职中处于前列,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2)我学院现有多个单机版本的图书管理系统,存在数据格式不兼容,数据严重冗余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整个改造并结合学院中各个子系统之间数据整合情况,采用XML表示各子系统中的数据,形成图书综合管理系统。(3)使用基于XML数据的查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众多的XML查询技术当中,选择了XQuery查询语言进行研究。(4)最终通过XQuery查询技术能够对图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XML数据进行有效的查询,最后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3实现图书管理系统的查询方法

3.1专业调查(社会调查法)

通过调查,弄清本校图书馆现有的多套图书馆管理系统运行方式,数据的格式,系统的缺陷,数据相互共享的需求情况。

3.2文献资料法

通过专业图书、期刊及网络资料等资料文献检索方式,查阅国内外有关XML查询技术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总结其教训,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做为我们研究XML查询技术在高职校图书管理系统中应用的一个基础条件。

3.3数据搜集法

搜集学院各图书管理系统的相关开发手册资料等。主要是针对XML查询语言进行研究与应用,研究XML查询语言中的XQuery查询技术;利用这种查询技术对高职院校图书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查询应用。针对XML查询技术方面的资料很少,还有XQuery查询技术在高职校图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查询实现。

3.4XQuery查询技术法

XQuery查询技术从众多的XML查询语言是各个行业中表示数据的标准。基于关系数据库的通用XML存储查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能够将XML文档解析并存储到关系数据库中,实现不同图书管理系统数据的查询共享。

3.5主要观点和创新价值

篇2

关键词:设计模式;框架;图书管理

1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地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书籍就渐渐地成为人们获取并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图书馆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如何科学地管理图书馆不但关系到读者求知的方便程度,也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现在很多图书馆的系统都是基于C/S模式,并且同城各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也很少,大大增加了图书资源的浪费,也给用户对图书的检索和使用增加难度。因此,开发一套完善的基于Struts2 B/S模式图书管理系统就显得更为重要。

2. Struts2 web 框架

Struts 2 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核心控制器、业务控制器和用户实现的业务逻辑组件。核心控制器FilterDispatcher 负责拦截用户请求,如以action 结尾则转入Struts 2 框架处理;然后会调用相应业务控制器(用户实现的Action)来处理用户请求;业务控制器Action只作为中间负责调度的调度器,一般不对用户请求进行实际处理,而是调用模型组件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之后核心控制器根据Action 的处理结果返回相应视图给用户显示最终处理结果。

Struts2与Struts1相比,已有很多革命性的改进,但它并不是新的新框架,而是在非常成熟的WebWork框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Struts2没有继承Struts1的血统,而是继承WebWork的很多优点。所以说,WebWork衍生出了Struts2。因为Struts2是WebWork的升级,因此其稳定性、性能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保证,而且吸收了Struts1和WebWork两者的优势,其技术水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Struts2是一个崭新的项目,发展空间很大,当前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理念都包含在其中,因此使用了Struts2就相当于站在了Java Web开发的最前沿。本系统采用基于Struts2结构的Java Web技术开发,给系统按时按质的完成提供了保证。

3 图书管理系统分析

3.1系统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最重要的阶段,通过需求分析完成在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第一步。经过调研后得到图书管理系统的业务需求,其中以系统管理员为主的用例有:(1)系统参数管理;(2)人员管理;(3)权限管理;(4)图书订购管理;(5)馆藏信息查询;(6)借阅信息查询等。以图书管理员为主的用例有:(1)图书入馆;(2)图书报损;(3)读者管理;(4)挂失恢复管理;(5)借书管理;(6)罚款管理;(7)还书管理等。以读者为主的用例有:(1)借阅查看续借;(2)预约管理;(3)目录检索和分类导航;(4)读书指引和新书通报;(5)图书订购推荐;(6)用户历史信息查看;(7)用户信息管理等。

将以上功能分为四大功能集合,分别为:基本信息管理,图书订购管理,图书借阅及查询,用户及权限管理。

(1)基本信息管理功能集合:该集合包括系统参数设置、图书入馆、图书报损、读者管理、用户信息管理。

(2)图书订购管理功能集合:包括图书订购推荐,和图书订购管理。

(3)图书借阅及查询功能集合:包括借书管理、还书管理、罚款管理、挂失恢复管理、借阅查看续借、预约管理、馆藏信息查询、借阅信息查询、目录检索和分类导航、读书指引和新书通报、用户历史信息查看等。

(4)用户及权限管理:包括人员管理、权限管理。

4 图书管理系统设计

4.1系统开发的内容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可以得出系统开发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模块:1)用户及权限管理模块;2)基本信息管理模块;3)订购管理模块;4)借阅查询管理模块。

4.2系统的总体结构

图书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系统结构模型由物理基础结构、应用支撑平台、图书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组成。其中物理基础结构是构成教学模拟系统的硬件和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在物理基础结构之上,它包括数据库服务器、Web 服务器;图书管理系统部署在web服务器上,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的方式直接向用户提供图书管理服务,向读者提供查询、续借等服务。

图书管理系统为局域网运行环境。局域网与校园网互联互通,再连接到 Internet,从而实现远程服务。

局域网的软件环境为 Windows 2000 Server、Oracle9i;硬件为PC 级服务器,512M RAM,PIII800 以上CPU,HD40G以上;终端用户 PC 机 PIII 1G / 256M / 20G / 15""带 10M 网卡。

4.3 数据库设计

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三层为数据库服务器,它的功能是接收 Web服务器对数据库的操纵请求。具体实现方法是,用Oracle作为数据服务器,以ODBC为数据接口提供数据服务,web服务器用来解释请求并在处理后返回相应的结果,而浏览器可以下载服务器上应用程序的执行结果。

数据库主要包含表有:人员信息表,读者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借书表,罚款表等。

4.4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图书管理业务活动的分析,系统主要设计了四个模块,各模块及其包含小模块如图1 所示。

5 图书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订购管理模块的实现

订购管理模块,完成图书订购推荐管理,分为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2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5.2 图书借阅查询模块的实现

图书借阅查询模块,完成图书借阅和读者查询管理,分为前台管理和后台管理2个模块。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1)图书借阅查询前台管理

通过浏览器,读者可以方便的查看自己的借阅信息,并完成续借操作,查询图书信息,并完成预约管理功能。模块提供以下功能:借阅信息查询、续借、馆藏信息查询、预约管理、检索和导航、指引和通报、用户历史信息查看。

2)图书借阅查询后台管理

    管理员通过后台操作,对读者借阅、挂失、罚款等进行管理,是保证图书管理正常运行所必须而十分重要的。图书借阅及查询后台管理分为借书管理、还书管理、挂失恢复管理、罚款管理几个部分。

   

6 结语

本图书管理系统是为了提供图书管理效 率而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结合真实的图书管理与读者查询的需要,考虑参加到整个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全面体验图书管理的借书、续借、预约等过程,论文的开发完成,有助于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便于系统维护,减少系统升级开销,改善使用者的用户体验,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

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加密存储和传输以提高系统安全性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库方面,通过数据库的优化以提高执行效率的方法还没有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Nadir G著. 陈晓燕,丁炎炎译.实用J2EE应用程序体系结构.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丁里,孙元. Java语言SQL接口JDBC编程技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赵松涛编著. Oracle9i基础培训教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 Joseph Schmuller,李虎,王美英,等.UML基础、案例与应用教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3

关键词:UML;建模语言;用例图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8937-02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UML and its Application

XU Hui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Zhenjiang, Zhenjiang 212016,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and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UML.Then,it takes more step to illustrate with a real case of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the methodology for building models with UML.

Key words: UML; modeling language; use-case diagram

目前人们普遍开始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但是很少有开发人员使用形象化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语言来为复杂软件系统的组件定义、可视化、构建和编制文档。而UML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这一现状,并成为了面向对象建模的标准语言。

UML主要是由Rational software公司和它的三位巨匠Grady Booch、Jim Rumbaugh和Ivar Jacohson开发的。这一标记法凝聚了三位设计者的精华,并因此促成了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的产生[1]。

1 UML的基本概念

UML(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融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它的作用域不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作为一种建模语言,UML的定义包括语义和语法两部分。UML的语义描述基于UML提供的精确元模型的定义(元模型为UML的所有元素在语法和语义上提供了简单、一致和通用的定义性说明,并且UML还支持对元模型的扩展定义),UML的语义用自然语言描述,同时在语义上,模型是元模型的实例;UML的语法定义了UML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法及用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提供了系统建模标准。

UML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对其各种建模元素可进行详细说明,并能生成所建模型的文档[2]。使用UML时,要从不同的角色观察系统,为此定义了一个概念“视图”。视图是对系统模型在某方面的投影,它注重于系统的某个方面,每个视图是图的协作,由视图可以定义模型,模型在语义上是闭合的,它从特定的角度、在一定抽象层次上描述目标系统。可以把视图组织成模型,开发人员可从各视角观察并使用模型。

UML定义了5大类共9种视图:1)用例图;2)静态图,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3)行为图;4)交互图,它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5)实现图,包括构件图和配置图。

2 UML建模过程及建模支持工具

Rational 统一过程是由UML的创始者Booch等人提出的一种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这种开发过程的特点:以用例驱动,以体系结构为中心,迭代和递增的开发过程。[5] Rational统一过程把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开始、详细描述、构建、移交。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些迭代。一个迭代代表一个完整的开发周期,从需求分析到实现和测试,结果是一个可执行项目的。每一次迭代都包含编码、测试和集成,所得产品应满足项目需求的某一子集,或提交给用户,或纯粹是内部提交。每次迭代都包含了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在开始阶段,焦点是需求的获得;在详细描述阶段,重点是转向分析和设计;在构建阶段,实现是中心任务;移交阶段的中心则在于配置。

当然好方法一定要有好的工具支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由于UML本身是一个以图形化图符为主的建模方法,因此在图形绘制及模型管理上会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而变得困难[3]。这时UML支持工具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工具是Rational软件公司的Rational Rose和Microsoft公司的Visio,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Rational Rose显得有些昂贵,但它确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软件包,它可使代码反向转化为模型、改变模型以及可以对代码进行更新来反应模型的变化。与Rational Rose相比,Microsoft公司的Visio却相当便宜,并且允许你用图表示任何事情,从架构布局到办公计划、指向路标和工程计划。Microsoft公司的Visio的最大卖点就是它是Microsoft Office的一个组件,这意味着它的界面、控件和功能与Word和Excel的标准一样。

3 UML的应用

现以图书管理系统为例说明UML建模的基本过程[4]。该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设计阶段、构造阶段和测试阶段。首先我们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主要是定义用例,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描述,在这部分主要是应用用例图。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当图书馆新进一批图书,图书管理员需要在电脑中新增书籍信息,对已有的书籍信息要能够修改,查询书籍信息,所有查询、列表、统计功能应可以单独对计算机类或非计算机类进行,当有读者借阅书籍时,图书管理系统还要能登记外借信息,并能对外借书籍信息进行查询,期间图书管理员可以按特定时间段统计购买新书的金额、册数,图书管理系统用例图如图1所示。

其次是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对需求阶段的成果提出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对类进行细化建模,并提出技术框架,例如,用户界面、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永久性对象和系统接口等。该阶段最后为系统实施阶段产生详细说明文档。

再次,在构造阶段把设计阶段的类转换成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代码。

最后是测试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单元测试使用类图和类的定义文档。集成测试使用协作图,而系统测试使用用例图,用例图可以用于证实客户所期望的系统行为。

可以看出,UML提供的五类视图从不同应用层次出发,贯穿于整个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减少了设计的盲目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4 结束语

在很短的时间内,UML已经成为软件工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建模语言。目前它不仅是事实上的建模语言标准,也正在快速地成为法律上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Jason T.UML基础教程[M].张瑜,杨继萍,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华冠萍.浅述UML及其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3).

[3] 郑燕,王杨.浅谈UML[J].科技视野,2008(7).

篇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VF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VFP;任务书

VFP是Microsoft公司将FoxBase移植到Windows之后得到的应用程序开发软件,主要应用于数据库管理方面。由于它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因此许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该课程通过对数据库知识的讲授和操作,使学生掌握创建和使用数据库、数据表,建立视图、查询、菜单、表单和报表的方法,最终达到能够开发一个小型的面向实际应用的数据库系统的目的。但是,在中职学校VFP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一些学生认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对自己用处不大,学习的动力不足;学生学习时只局限于每节课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不能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导致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比较扎实,但涉及到编程则不知从何下手;由于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在上机练习时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的操作,难以领会数据库操作的内在联系。这些现象使得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大多数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只能孤立的做个菜单或表单,至于如何将程序设计联系起来开发一个系统,却是一片茫然。笔者在实际教学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一个系统开发任务,设置若干个学习情境,将教学实验连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改善教学,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个“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将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实际的任务委托)作为任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步:

①课前准备: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编写任务书;按照学生学识水平、性格特点等设计分组;准备好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图画笔、纸)等。

②教师以简洁的语言陈述这节课的任务,并下发任务书。

③教师引导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作“任务”,形成“作品”。

④小组代表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找出规律特点,并对学生作品作出积极的评价。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VFP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在VFP教学中以开发图书管理系统作为课程的总任务目标,设置创建自由表、自由表操作、数据库管理、查询、视图、报表、表单制作、VFP应用编程八个任务。每个任务按“认知探究—理论教学—练习掌握”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有实感,见实效,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例如数据库管理这个任务的教学过程:

(1)教师备课:在前面所学自由表的操作的基础上,将建立图书管理系统库作为本次课的目标,要求学生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并对图书表(TSB.DBF)设置字段属性;编写任务书“1.新建数据库(TSGL.DBC),将指定的表:图书表(TSB.DBF)、读者表(DZB.DBF)、借阅表(JYB.DBF)添加到数据库中。2.设置图书表表(TSB.DBF)的字段属性。”;预设学生自主学习中认识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确定各组组长;为每组准备图画笔、纸。

(2)教师明确任务:1.建立数据库图书管理系统,为指定表添加表注释,设置记录有效性的规则和信息;为指定表设置主索引或普通索引,并设置表间关系。2.设置图书表的字段属性,设置指定字段的默认值,为指定字段添加字段注释。接下来分发任务书,要求第1-3组完成第1个任务,4-6组完成第2个任务。要求每组通过讨论制定方案,将实施方法书写在图画纸上形成“作品”,最后每组要派代表进行展示。要求15分钟内完成。

(3)任务书下发后,组长会首先对成员进行分工,针对每个任务会要求成员拿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并指定作品制作人和展示讲解员。教师指导建立数据库的思路,在VFP中提供有命令形式、菜单操作和项目管理器三种不同方式。由于每个人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想法不一,很快会有成员找到一些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当小组讨论结束,负责作品制作的成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写在图画纸上,完成作品。

(4)教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随机抽取小组依次进行展示,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鼓励讲解员将本组成果讲解给全体学生,教师组织所有学生认真听讲,注意挑错。允许并鼓励学生积极发问或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对讲解员的演示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小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及时表扬积极发问的学生,激发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问题。学生演示结束,教师及时总结规律,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教学实践表明,行动导向教学在VFP教学中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因此在VFP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会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施中需要一个学生认知把握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让学生动脑动手之前,应该给予充分的引导和明确的指令,比如布置清晰明确的任务书,将学习流程,组织方法等明确的示意给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或者采用示例的方法,教师先引导示例,学生先照葫芦画瓢,然后再慢慢的学会主动的去做。其次,教师的作用发生了转变,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一堂课,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分为若干个任务组织教学。而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则轻松很多,主要起到引导、总结、评价和把控进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红健,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11期

[2] 郑光琳?,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科学大众,2012年04期

篇5

一、前言

几十年来我台技术部门积累大量的专业书籍、技术资料和图纸档案、标准规范和各种专业中外文期刊等。为了使图书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技术部门,逐步对图书档案工作实施计算机管理,编制了符合实际的图书档案管理软件。该图书管理系统,是利用visual basic作为前端的应用开发工具,access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系统界面简洁美观,实用维护简单、权限管理完善、安全性高等特点。实现了图书的采购、借阅信息管理,图书库存信息的查询、各种书籍借阅信息浏览等功能。

二、系统分析和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应用背景、项目目标、解决方案设计、模块功能分析四个方面。

1.应用背景

此管理系统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和控制库存图书档案的准确情况和数据。包括了对图书、档案入库信息的登记和图书出借信息的登记,并可查询。

2.项目目标

建立这个系统的目标就是实现对新书的入库、借阅以及还书信息等的计算机化管理,使得繁杂的库存信息能够被完整、高效的存取和查询。

3.解决方案设计

根据前面分析的应用背景和项目目标进行设计,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流程如图一所示。

4.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该系统根据图书入库、借阅、查询、管理的需要,依据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流程图所示,本系统所要设计的主要窗体模块有五大功能模块,分别是:

4.1图书入库信息管理模块,用于管理图书相关信息;包括新到图书的登记入库。

4.2图书借还管理模块,用于管理读者借书和还书的操作;

4.3环境设置模块,用于设置用户的操作界面;

4.4数据管理模块,用于处理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

4.5图书查询模块,用于图书的库存、借阅等信息的查询。

在本系统中由于没有打印机设备供试验,所以预先把报表打印改成报表预览。

在系统主界面的设计中,包括在mdi窗体中允许显示多个窗体,主窗体为这些子窗体提供工作空间,并设置下拉菜单可以对各功能模块进行调用,实现对图书档案管理的各种操作,如包括图书信息管理、添加图书信息、借阅、归还的登记和查询等信息管理的功能。主窗体界面样式如图二所示。

三、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流程,数据库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数据库

根据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需求,我选用access2000数据库来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2.创建数据库

首先,启动数据库管理器,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下建立数据表,输入记录。并建立各个表之间的联系,其5个数据表分别是:图书信息记录表( books) 、本台部门和员工基本信息记录表(user) 、图书类别信息记录表(class)、图书借阅信息记录表(jy) 、 借阅历史信息记录表 (jyls) 。5个数据表的逻辑结构分别根据系统的需要而设计。如图书信息记录表的结构如表 1 如示。以图书信息记录表(books)为例,可以看出这张表有8个字段,每个字段的名称分别是:图书编号(数值型),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是否出借(均为字符型),出版日期,登记日期(日期型),价格等相关信息。

四、程序设计和调试

在上面的各项工作完成之后,依次逐步实现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对其主窗体和各个子窗体进行属性的修改,接着添加菜单项,然后编写所有代码。在编写代码过程中,单独调试每个窗体,最后将主控制调度程序和功能模块程序联结起来调试,完成整个系统。 以下简单例举主窗体的设计过程:

1.主界面设计

主界面即登录成功后所显示的界面,主程序的设计步骤如下:

步骤一、新建工程文件,将工程文件保存为book.dpq,源程序存盘为main.pas,修改其caption属性为“图书档案管理系统1.0”,name属性值该为mainform。

步骤二、添加菜单项,实现启动画面, 向mainform中加入下拉菜单tmainmenu控件对象,双击该控件对象,在“操作”菜单项下,分别设置菜单条“新书入库”、 “读者信息管理”、“借书”、“还书”、“信息查询”、“系统登录”、“退出”。在“管理”菜单项下,分别设置菜单条“读者类型管理”。双击菜单项“操作”中的菜单条“退出”,创建onclick事件,是系统具备退出功能。

主窗体界面的设置如上图二所示。图书入库信息模块包括3个子菜单、图书入库登记、入库明细管理、图书入库查询功能。图书借阅信息模块也包括3个子菜单、图书借阅登记、出库明细管理、图书借阅查询功能。部分子菜单窗体如下所示:添加图书信息窗体,如图四所示;借书信息窗体,如图五所示;添加还书信息窗体 如图七所示;查询借书信息窗体,如图八所示。

1.1步骤三设置属性

1.1.1主窗体的属性如表一所示

1.1.2主窗体的菜单项如表二所示。

1.2步骤四编写代码

主窗体初始代码如下:

me. caption = me. caption & “- [“ & strnowuser & ”] ”me.logout.caption = me.logout.caption

&“- [“ & strnowuser & ” ] ” endsub

2.其它模块设计与实现,其他,如启动画面的实现,用户登录密码认证窗体的实现,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在本系统中,还有借书模块、还书模块、添加读者模块、新书入库模块、借阅历史查询模块,这些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的语言、界面风格与以上设计相似,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在此不再详述。

在设计本系统过程中使用到的需另外添加的“部件”有microsoft flexgrid control 6.0microsoft windows common controls-2 6.0

本系统还需要添加如下一些“引用”。

microsoft activex data objects2.5 library;

microsoft data formatting objects library 6.0(sp4)

microsoft data report designer v6.0

五、系统安全性问题

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对本系统的操作,本系统设计了一个登录界面, 用来让合法用户的进入。在数据库方面设计了一个表,用来实现用户和密码的数据源,来实现多用户的进入和操作。考虑到本系统的规模和其它方面的因素, 在数据库方面本系统设置有相应的权限。

六、结束语

篇6

关键词:PBL教学法;SQL Server;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进步,计算机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以河南省为例,除了专门的高职院校,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办软件职业技术二级学院,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发展高职教育。软件高职教育大多采取两年制教学模式,这就决定了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计算机高职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上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SQL Server程序设计》是高职教育软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成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具备使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SQL Server程序设计》教学遇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模式应用与教学中,并对具体的实施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SQL Server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院校针对《SQL Server程序设计》的教学都采用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中心,教师授课为主,辅以部分实验课程。教师讲授过程大都采用“多媒体课件+实例演示”的方式。在教学和实践过程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库原理理论内容较为枯燥,特别是采用被动听课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缺乏中缺乏主动性和目标性,仅仅以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通过为目标,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虽然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有上机实验环节,但是往往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在上机课上大多数同学仅仅是将理论课上讲授的实例代码加以验证,或者仅仅是完成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系统地将所学内容结合实际加以实践,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不够

学习《SQL Server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因此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如JAVA、.NET、B/S结构、各种数据库访问技术等相关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相融合,才能开发出完整的应用程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加上学生缺乏主动性,导致知识之间不能融会贯通。

二、PBL教学法在《SQL Server程序设计》的应用

(一)PBL教学法概述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问形式,在任课老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内涵在于将学生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在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帮助下,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际的问题。以达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设计

1.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和“设计问题的好坏”是影响PBL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具体章节的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时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例如在“数据库完整性”这一章节中,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由于在以前章节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学生已经创建了图书管理系统,因此学生能够很容易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知识点解决新的问题。

2.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之前,首先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团队合作下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问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指导。根据问题的设计,学生针对“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如何保证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这一问题,可能会提出很多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约束、触发器等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教师首先对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下一步的实践进行指导。

3.问题的总结

在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以后,问题的总结也是PBL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学设计应仍然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以后,都会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通过交流会、报告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的同时,也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对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升华。教师在此环节中应注重对知识点的总结,针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总结,使学生能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够理解透彻,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三、PBL教学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PBL教学法的实施应注意时间的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和课堂纪律的限制,PBL教学发的实施应特别注意教学各个环节时间的安排。第一个环节“问题和设计”和第三个环节“问题的总结”应安排在理论课进行,而第二个环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由于设计的人员、内容较多,并且需要大量的讨论内容,应安排在上机实验课进行,也可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

(二)PBL教学发的实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PBL教学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在日常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参与度不高。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问题的设计环节”就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应多予以鼓励,让学生在系统的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这样才能保证PBL教学的实施。

(三)教师应做好角色定位

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着的角色,而是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对学生更多的起着引导、帮助的作用。其次,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充分理解和掌握,还要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并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能够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由于其理论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加上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只强调只是的讲解,导致了课程教学效果有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证明,PBL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邵丹,柴芳艳.SQL Server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1,8

[2]王春霞,罗海琼.PBL教学法在《数据库应用与设计》教学中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2,2

篇7

参考文献中的责任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着录形式。无论中外人士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国着者的“名”可以用缩写字母,“姓”全部大写,“姓”和缩写的“名”之间勿用“.”,而是空格。如原文中作者为“P.S.昂温”则在本刊要求中应写成“昂温PS”,AlbertEinsteinSeny应写成EINSTEINAS.参考文献的责任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照录。超过3位时,只着录前3位责任者,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

不同的文献类型均有相应的标志代码:[M]为普通图书;[C]为会议录;[G]为汇编;[N]为报纸;[J]为期刊;[D]为学位论文;[R]为报告;[S]伪标准;[P]为专利;[Z]为其它未说明的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普通图书著录格式

[顺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它题名信息[M].其它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1]原荣。光纤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期刊著录格式

[顺序号]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出版物名称,其它题名信息,年,卷(期):起始一终止页码。

[4]蒋超,张沛,张永军,等。基于SRLG不相关的共享通路保护算法[fJl.光通信技术,2007,31(7):4-6.

论文集、会议录着录格式

[顺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信息[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1]ROSENTHALLEM.ProceedingsoftheFifthCanadianMathematicalCongress,UniversityofMontreal,1961[C].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63:652-667.

[顺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信息[C]//会议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YUKSELKM,WUILPARTV,MMEGRETP.Opticallayermonitoringinpassiveopticalnetworks:a

review:ICTON2008[C]//10thAnniversaryInternationalConference,Athens,22-26June2008.Athens:IEEE,2008.

报纸著录格式

[顺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报纸名,年一月一日(版次)。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N].人民日报,1996-10-25(2)。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篇8

[关键词]RFID概念 比较 应用 存在问题

1RFID的概念

1.1RFID原理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也称电子标签。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了射频识别RFID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的典型应用有图书管理、物流管理、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等等。

1.2RFID分类

RFID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各不相同。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 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电子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部分依靠电池工作。依据电子标签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电子标签(30kHz ~ 300kHz)、高频电子标签(3MHz ~ 30MHz)、超高频电子标签(300MHz ~ 3GHz)和微波电子标签(>3GHz)。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低频主要应用在汽车防盗和无钥匙开门系统的应用等方面,高频主要应用在图书管理系统等方面,超高频主要应用在生产线自动化的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微波电子标签主要应用在移动车辆识别等方面。

依据封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信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1.3RFID最基本的系统

RFID的基本系统包括标签、阅读器、天线等,其运行过程见图1所示。其中,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指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国内外图书馆使用状况调研

国外方面,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2002 年采用了RFID 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RFID 技术的图书馆,随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使用该技术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美国现已有约2 %的图书馆开始使用RFID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 约有8 %的图书馆使用RFID 技术。而且, 世界大型图书馆应用RFID 技术的速度正以每年30 %的速率增长。

国内方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于2005 年底开始筹建国内第一家RFID 馆藏管理系统,2006 年2月20日,诚毅学院图书馆综合书库正式对外开放, 配套建设的“RFID智能馆藏系统”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深圳图书馆新馆于2006 年7 月在全国率先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用RFID 系统替代传统的条码技术, 这个完整的全自动RFID 系统是世界上第二大RFID 系统, 仅次于TAGSYS 为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所建造的RFID 系统。国内其它的图书馆未见有使用RFID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案例。

3RFID与条码技术的比较

与条形码识别系统相比,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很多优势。条形码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在图书馆的应用中大部分是应用条形码技术,但是,现在国外许多图书馆在逐步应用RFID 技术。主要原因在于RFID 有如下几个优势:

3.1 资料可更新。条形码印刷之后就无法更改,RFID 电子标签则可不限制次数的新增、修改、删除其标签内存储的资料。

3.2 方便资料辨读。 条码阅读器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下, 要使扫描光源照射在条码上才能辨读,RFID 标签只要在无线电波范围内, 即可传送信号。

3.3 存储资料容量大。一维条码是50 字节, 二维条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2 至3000 字节; RFID 标签最大容量可以达到数兆字节。

3.4 可重复使用。条形码随着商品的寿命结束而结束; RFID 标签因为本身资料可更新, 因此可以重复使用。

3.5 扫描速度快,可同时读取数个资料。条码阅读器一次只能读取单一条码资料; RFID 标签的辨识器可同时间辨识5 个标签。

3.6 安全性好。RFID 标签读取方面皆有密码保护, 高度安全性的保护措施使之不易被伪造。

3.7 耐久性。一般传统纸制或塑胶材质的条码有时会因下雨或潮湿的环境及搬运的过程中遭致毁损而难辨识。RFID 具有重复使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次。以上的特性, 其材质也能够被放置于较为恶劣的环境中, 因此比条形码更有耐久性, 自然成本也较为节省。

3.8 体积小。传统的磁性条码受限于体积, 不易嵌在较小的物品上。RFID 则不然, 它的迷你体积可以隐藏在各种物品里面。

4RFID 技术给图书馆的带来的变革

(1)RFID在图书管理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体现在简捷迅速的自助式服务。借书处为读者提供自助式借书程序,可不经过图书馆管理人员协助完成借书,理论上可实现无人图书馆。(2)提高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电子标签不象条码一样要可视化读取,因此能多本书同时借还,另一方面免除工作人员消磁及上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3)自动分类,加快流通速度。自动分类设备可根据电子标签中的有关信息把不同地点位置的图书分发到不同的位置,这就大大方便了上架,加快了图书流通速度。(4)方便排架工作。现在图书馆大多采取开架阅读方式,由于读者的翻阅,在排架方面可能会比较乱。而利用RFID 手持式阅读器,能够一次性读取多个电子标签的资料,在不用将每本书都拿出来看排架号的情况下就能够知道每本图书的详细状态信息,从而提高排架的准确率。(5)提高了馆藏盘点速度。传统馆藏目录若出现错误,由于重新盘点所需要的成本过大,错误难以得到及时排除,使用RFID 技术后,馆藏目录可以很快得到重新编制,而且准确率高。(7)可以为盲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电子标签的的使用,降低了使用图书馆的门槛,实现人性化管理成为可能。(8)改变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RFID 技术带来的智能化、人性化和高效率的服务。将馆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各种类型的服务对象及潜在需求,并针对用户需求主动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信息与服务。

5现有RFID技术在图书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5.1 频率与标准不统一。目前, 全球有三大RFID 标准阵营: 欧美的EPC Global 、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er (UID) 和ISO/ IEC18000 。他们各自推出了自己的系列标准, 这给RFID 的大范围应用带来了困难。另外,在频率方面,在860~960MHz 的超高频波段,各国频率分配也不同。

5.2 成本问题。据笔者考证,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目前使用蓝泰的电子标签,一片也要3元多钱,而且这还是普通的电子标签。其成本也比条形码高许多,这将成为阻碍RFID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前提。

5.3 自助还书系统的不足。图书馆员在还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图书被涂写, 有的图书被损坏, 有的图书页码丢失等。可是自助还书系统遇到这种情况却不能自动响起警报。另一方面,目前的电子标签面积还比较大,容易被破坏和撕毁,造成无法正常流通。

5.4 我国还没有建立RFID的标准。一个大型的图书馆, 藏书量过百万册, 目前国家标准还未建立。而且每一次改动标准,都是伤筋动骨的事情。用户在选择解决方案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该系统与其原来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兼容性,还要考虑该系统本身的兼容性及扩展性,在不确定的前提下,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5.5 隐私保护以及安全问题。当前的无源RFID系统没有读写能力,所以无法使用密钥验证方法来进行身份验证,如果标签是有源的,并且会收到不断变化的验证密钥,那将会大大提高其安全性,不过这又会增加其成本。正因为如此,目前的RFID技术要想在对信息有保密要求的领域展开应用还存在着障碍。

6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图书馆来说, 只有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RFID才有可能在图书馆中普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尽快建立RFID 的中国标准。在中国应尽快由有关部门或机构对RFID 作一个统一的标准, 统一通信频率、统一数据格式和原产品数据配置等。只有这样, RFID 在图书馆才可以放心地使用,不至于因标准不统一要经常更换, 更谈不上馆际互借、通借通还了。

二是降低价格。由于图书馆使用RFID 标识数量大, 如果价格昂贵, 则用不起更谈不上普及。只有降低价格, 图书馆才有可能用得起。另一方面,配套的设备也应降低价格,才能让RFID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设计标识缩小、安装容易的RFID标签。当前的标签都太大,太明显,放在书内容易被发现。只有设计适合的RFID 标签,且不容易被破坏,才能真正达到使用的目的。

四是加紧对RFID 的研究和改进工作。针对RFID 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开发出更符合图书馆使用功能的配套软件, 特别是要同图书馆现有的管理系统提供读写接口。只有这样, RFID才可以在图书馆中推广应用。

7结语

由于RFID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它的发展前景,其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成本和标准的问题,国内图书馆不应大面积盲目上马。随着我国对RFID 标准的建立, 大批量生产带来价格的下降,RFID 性能的不断提高, RFID 的优点将会越来越明显, 在图书馆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不久的将来,RFID必将取代现有的条码技术。

参考文献

[1] 辛苗.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现代情报,2007 (1)

[2] 张谦.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调研分析.图书馆论坛,2005(6)

[3] 王立荣.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现代情报,2005(1)

[4] 何绍华,曾文武.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档案馆中的应用研究.情报杂志,2007 (2)

篇9

本系统利用处理数据库的功能,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为管理有关读者、出版社、书籍、借阅和管理者的信息等。

本系统的结构分为读者信息管理模块、出版社信息管理模块、书籍信息管理模块、借阅信息管理模块、管理者管理信息模块、报表显示模块和查询处理模块。

1.2数据需求

根据系统的需求,首先将要记录的信息分类,要记录的信息如下。

=1\*GB2⑴读者信息:包括证号、姓名、联系方式、已借书数目、读者类别和能否借书等。

=2\*GB2⑵出版社信息:包括名称、地址、网址、E-mail等。

=3\*GB2⑶书籍信息:包括书号、丛书系列、作者、责任编辑、字数、定价、出版时间、主题分类、二级分类、馆内借阅分类、总册数、库存量、出版社和书名等。

=4\*GB2⑷借阅信息:包括借阅日期、应归还日期、实际归还日期、能否续借、书号和证号等。

=5\*GB2⑸管理者信息:包括管理者名称、对应密码和对应权限等。

根据这些需要,本系统需要“读者信息”表,“出版社信息”表,“书籍信息”表,“借阅信息”表和“管理者信息”表。

1.3事务需求

经过实际考察、咨询和分析,高等院校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应该具有以下功能模块,如1.1图。

=1\*GB2⑴在读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读者信息。

可以对读者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及删除等操作。

=2\*GB2⑵在出版社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出版社信息。

可以对出版社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及删除等操作。

=3\*GB2⑶在书籍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书籍信息。

可以对书籍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及删除等操作。

=4\*GB2⑷在借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借阅信息。

可以对借阅信息进行维护操作。

=5\*GB2⑸在管理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显示当前数据库中管理者情况。

对管理者信息维护操作。

SHAPE\*MERGEFORMAT

图1-1系统业务逻辑关系

1.4系统开发平台

前台:

1、硬件要求:

CPU:Pentium42.0GHz以上IBM兼容机

内存:512MB以上容量

显卡:32MB或以上显存之AGP接口显卡

2、软件要求:

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2000/XP

开发工具:2003

数据库服务器:

1、硬件要求:

CPU:Pentium42.8GHz以上IBM兼容机

内存:1024MB以上容量

显卡:32MB或以上显存之AGP接口显卡

2、软件要求:

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

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SQL2000Server

网络设备:

2块网卡:客户机D-LinkDFE-650TX,服务器IntelPCLA8460B。

路由器:一台SOHO路由器TL-R402M

1.5网络拓扑结构

本设计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性,可以合理均衡事务的处理,充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SHAPE\*MERGEFORMAT

图1.2C/S模式结构

第2章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主要着重于数据对象的属性和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一般采用E-R图,即实体-关系模型来分析数据对象的属性和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

2.0系统流程图

在本系统中准备通过如下窗体来实现数据维护的功能。

(1)主窗体:管理着各个子窗体。

(2)“读者信息”子窗体:管理读者信息。

(3)“管理者信息”子窗体:管理用户信息。

(4)“出版社信息”子窗体:管理出版社信息。

(5)“书籍信息”子窗体:管理书籍信息。

(6)“借阅信息”子窗体:管理借阅信息。

(7)“报表窗体”子窗体:显示数据报表。

(8)“综合查询”子窗体:执行用户自定义的查询。

系统流程图如图3.1所示:

图2.1系统流程图

2.1E-R模型设计

2.1.1实体列表

实体

描述

读者

所有借阅者,查阅者,由证件号标识

出版社

图书馆所有图书所属出版社,由出版社编号标识

书籍

图书馆所有图书,由刊号标识

借阅

书号、证号、借阅日期、应归还日期等属性,由方式标识

系统管理员

系统维护人员

2.1.2系统的E-R模型

该图书管理系统的E-R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2.2图书管理系统E-R图

2.2设计数据库

2.2.1创建数据库

(1)在服务器资源管理器中的任一节点右击。

(2)执行快捷菜单中的“新建数据库”命令,并在打开的“创建数据库”对话框中输入数据库名Library,选中“使用WindowsNT集成安全性”单选按钮。

(3)单击“确定”按钮,则新建的数据库就会出现在服务器上。

2.2.2创建数据表

创建数据库后,为Library数据库添加数据表,步骤如下。

(1)在服务器资源管理器中右击数据库Library下的“表”文件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新建表”命令,出现表设计器。

(2)添加表的字段和其他详细资料。各表数据结构如下表所示。

表2-1出版社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出版社名称

varchar

50

Yes

出版社地址

varchar

50

网址

char

50

E-mail

char

50

表2-2读者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证号

int

4

Yes

姓名

varchar

20

联系方式

varchar

50

已借书数目

int

4

读者类别

int

4

能否借书

bit

1

密码

varchar

6

表2-3借阅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书号

char

10

Yes

证号

int

4

Yes

借阅日期

datetime

8

应归还日期

datetime

8

实际归还日期

datetime

8

续借

bit

1

表2-4书籍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书号

char

10

Yes

丛书系列

nchar

50

作者

nchar

50

字数

int

4

定价

money

8

出版时间

datetime

8

主题分类

nchar

50

二级分类

char

50

馆内借阅分类

int

4

总册数

int

4

库存量

int

4

出版社

varchar

50

书名

varchar

50

表2-5管理者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用户名称

char

20

Yes

密码

char

20

权限

int

4

2.2.3连接数据库

为数据库Library和本系统之间建立一个数据连接。

(1)在服务器资源管理器中右击“数据连接”节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添加连接”命令,打开DataLinkProperties对话框。切换到Provider选项卡,选中列表框中的MicrosoftOLEDBProviderforSQLServer项。单击“下一步”切换到Connection选项卡。

(2)在其中的第一个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数据库所在服务器名称。输入登录服务器信息后选择数据库Library,然后单击TestConnection按钮。如果测试成功,单击“确定”按钮。

2.3主窗体设计

创建一个新的“Windows应用程序”类型的项目,名为“图书馆管理”。将默认创建的窗体命名为“主窗体”,把“主窗体”作为本系统中的主界面。

在窗体中添加两个Pannel控件,7个Button控件和7个Linklabel控件。

2.3.1设计登录界面

设计登录界面,创建一个新的”Windows窗体”,名为登录,作为本系统的登录界面.在登录窗体上添加两个Label控件,两个Button控件和两个TextBox控件,添加控件后的窗体如图所示。

2.3.2添加数据组件

在工具箱中单击“数据”选项卡,添加OleDbDataAdapter组件。

(1)在工具箱中单击OleDbDataAdapter组件,在窗体任意位置拖动出一个虚框矩形后释放左键弹出“数据适配器配置向导”对话框。

(2)单击“下一步”,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前面建好的数据连接,然后单击“下一步”。

(3)选中“使用SQL语句”,然后单击“下一步”进入“生成SQL语句”对话框。

(4)在其中的多行文本框直接输入SQL语句“SELECT管理者信息.*FROM管理者信息”。

(5)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查看向导结果”,单击“完成”按钮完成数据适配器配置。

配置数据适配器后,在主窗体上就会自动添加一个OleDbConnection控件。

2.3.3生成数据集

生成数据集的步骤如下:

(1)单击OleDbDataAdapter控件“属性”对话框中的“生成数据集”链接,打开“生成数据集”对话框。

(2)在其中选中“新建”单选按钮,并在其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Lib管理者信息”。

(3)在“选择要添加到数据集中的表”列表框中列出了前面添加的OleDbDataAdapter组件所连接的表,选中该表名前面的复选框。

(4)选中“将此数据集添加到设计器”复选框,单击“确定”按钮

这样,将生成一个名称为“Lib管理者信息”的数据集,该数据集以文件形式存储,文件名为“Lib管理者信息.xsd”。而在项目中,添加了一个DataSet组件,名为“objLib管理者信息”。

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右击该项目,在弹出快捷菜单中单击“属性”菜单项。在打开的“属性页”对话框中的“启动对象”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主窗体”选项。单击“确定”按钮,这样该项目启动时,就会从主窗体开始启动。

2.3.4设计代码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如果想通过单击LinkLabel控件或Button控件进入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如显示读者信息等),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确认"按钮,程序就会到数据库的"管理者信息"表中查找该用户名和密码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允许进入功能模块.

完成登录功能的主要代码集中在UserCheck函数中.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在登录窗体的"用户姓名"和"用户密码"文本框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单击"确认"按钮就会触发UserCheck函数并执行其中的代码.如果UserCheck函数返回True,那么允许用户的操作;否则拒绝用户的操作请求.

在UserCheck函数中首先定义Login类型的变量dlg_Login,然后通过ShowDialog方法来显示登录窗体.如果用户在登录窗体中输入用户姓名和密码,并且单击了"确认"按钮,那么自动调用一个自定义函数LoadDataSet(),由此函数进行数据加载.如果出错,显示错误信息,回滚整个事务.

2.4读者信息

在当前项目中添加一个“Windows窗体”,将窗体命名为“读者信息”。

2.4.1设计显示界面

在窗体上添加1个GroupBox控件,9个Button控件,5个TextBox控件,1个CheckBox控件和7个Label控件。

各按钮控件是为了执行相应的操作。各TextBox控件和CheckBox控件用来显示数据集中的数据,这个功能通过设置DataBindings属性来实现。

2.4.2添加数据组件

向窗体添加OleDbConnection组件,命名为OleDbConnection1后将其选中,在“属性”对话框的ConnectionString栏单击,选择所建数据库Library。

添加OleDbDataAdapter组件和生成数据集的方法步骤如2.3.2及2.3.3。

设置各TextBox控件的DataBinding属性来实现对数据集中数据的显示(以Edit证号为例)。

(1)选中“Edit证号”控件单击“属性”对话框。

(2)单击DataBinding属性前面的+号打开该属性的详细列表。

(3)设置Text属性:在该属性后面栏中单击并选择所对应字段。

(4)设置其他TextBox控件的DataBinding属性。

2.4.3功能实现

显示数据,添加读者,保存更改,记录定位的实现。

“管理者信息”,“出版社信息”,“书籍信息”,“借阅信息”和该模块的设计思路及方法步骤完全一致,在此从略。

2.5显示报表

在当前项目中添加一个“Windows窗体”,命名为“报表窗体”,该模块显示当前数据库中读者信息和借阅信息的报表。

在窗体上添加一个CrystalReportViewer1,它充当报表显示的窗体,然后在窗体中添加一个菜单,菜单中包括两个子菜单项—“读者信息”和“借阅信息”。

在程序运行中,如果单击“读者信息”菜单项,就会自动在窗体上显示“读者信息报表.rpt”:如果单击“借阅信息”命令就会自动在窗体上显示“借阅信息报表.rpt”报表。

2.5.1添加读者信息报表

(1)在开发环境中选择菜单“项目”中的“添加新项”对话框中选择CrystalReport选项。

(2)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报表名“读者信息报表.rpt”,单击“打开”按钮,就会弹出入图所示的“CrystalReport库”对话框。

(3)在其对话框中选择“使用报表专家”单选按钮,在“选择专家”列表框中选择“标准”选项,单击“确定”按钮,进入下一步。

(4)在弹出的“标准报表专家”对话框中,选择“可用的数据源”列表框中的OLBDB(ADO)选项,就会弹“OLEDB(ADO)”对话框。选择OLBDB提供程序为MicrosoftOLEDBProviderforSQLServer,单击“下一步”按钮,显示“连接信息”对话框。

(5)在其中设置连接信息,单击“完成”按钮,返回“标准报表专家”对话框。

(6)选择数据源为OLEDB(ADO)中的Library数据库,并且选中其中的“读者信息”表。单击“插入表”按钮,把“读者信息”表插入到报表中,单击“下一步”按钮。

(7)在“字段”选项卡中单击“全部添加”按钮,把“读者信息”表中的所有字段添加到报表中,单击“完成”按钮就完成报表的设计。

设计完成的“读者信息报表”如图所示。

2.5.2添加借阅情况报表

添加借阅情况报表的过程与添加读者信息报表过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插入到报表中的数据表为“读者信息”。

2.6综合查询的实现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单击主窗体的“综合查询”按钮,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在其中设置查询条件,根据查询条件从记录集中筛选出所需记录。

为此需要在项目中添加一个窗体“综合查询”。

还需要设置“CmbBox运算符”控件的Items属性。单击窗体上“CmbBox运算符”控件,然后在“属性”对话框中单击Items栏,就会出现一个按钮,单击按钮,在打开的窗口中如图2.2所示设置字符串集合编辑器字符串。

SHAPE\*MERGEFORMAT

图2.2所示设置字符串集合编辑器

设置完毕,单击确定按钮。

2.6.1添加数据组件

在窗体上添加一个OleDbDataAdapter组件,使用数据适配器配置向导对其进行配置。选择数据连接后输入SQL语句“SELECT出版社信息.*FROM出版社信息”。

同样再为窗体添加四个OleDbDataAdapter组件,

在"生成SQL语句"对话框的多行文本框中分别输入SQL语句“SELECT读者信息.*FROM读者信息”,“SELECT管理者信息.*FROM管理者信息”,“SELECT借阅信息.*FROM借阅信息”,“SELECT书籍信息.*FROM书籍信息”,然后单击“完成”按钮,Name属性分别设置为OleDbDataAdapter2,OleDbDataAdapter3,OleDbDataAdapter4,OleDbDataAdapter5完成数据适配器的配置。

生成数据集的步骤如下。

(1)在OleDbDataAdapter1组件的“属性”对话框中单击“生成数据集”超链接,打开“生成数据集”对话框,选中“新建”按钮并在后面文本框中输入“Lib综合查询”。

(2)在“选择要添加到数据集中的表”列表框中,选中5个表前面的复选框。

(3)选中“将此数据集添加到设计器”复选框,单击“确定”按钮。

这样,将生成一个名称为“Lib综合查询”的数据集,该数据集以文件的形式存储,文件名为“Lib综合查询.xsd”。而在项目中,添加一个DataSet组件,名称为“objLib综合查询”。

设计完成的数据集如图2.4所示。

图2.3综合查询数据集

第3章系统测试

3.1开发与测试环境

本系统使用语言进行开发。需要FrameworkSDKv1.1的支持。适用内存不低于256M配备有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XP系统的计算机。

3.3程序调试情况

在数据连接时一定要注意窗体和相应显示控件的绑定关系。在把系统从一台计算机移植到另一台计算机时一定要把数据文件library.mdf和library_log.LDF同时移植,并对相应的提供服务的SQLServer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修改,否则数据正确连接并显示。

3.4功能显示

运行程序后首先显示主窗体,如图3.2所示。

图3.2主界面

单击“输入/查看读者信息”,就会弹出如图3.3所示登录框。

SHAPE\*MERGEFORMAT

图3.3登录界面

在登录对话框中输入用户姓名和密码,单击“确认”按钮,就会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那么就会弹出如图3.4所示的读者信息管理窗体。

图3.4读者信息管理窗体

在“读者信息”窗体中可以对读者信息进行维护操作,例如浏览读者信息,添加记录和删除记录等。

单击“输入/查看书籍信息”,就会显示“书籍信息”窗体,在该窗体中可以对书籍信息进行维护操作。书籍信息维护窗体如图3.5所示。

图3.5书籍信息窗体

单击“输入/查看借阅信息”,就会显示“借阅信息”窗体,在该窗体中可以对出版社信息进行维护操作。出版社信息维护窗体如图所示。

图3.6借阅信息窗体

单击“输入/查看出版社信息”,就会显示“出版社信息”窗体,在该窗体中可以对借阅信息进行维护操作。借阅信息维护窗体如图3.7所示。

图3.7出版社信息窗体

单击“输入/查看管理者信息”,结果如图3.8所示。

图3.8管理者信息窗体

在主窗体上单击“显示报表”,那么就可以查看反映读者信息和借阅信息的报表,借阅信息的报表如图所示。

SHAPE\*MERGEFORMAT

图3.9报表窗体

如果用户在运行的主窗体上单击“综合查询”,那么就可以查看针对不同的数据表进行查询操作。选择查询依据为“出版社信息”表查看其中的所有信息,结果如图3.10所示。

SHAPE\*MERGEFORMAT

图3.10综合查询窗体

3.5结论

在这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点有:

(1)数据报表的实现.报表是数据库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报表,可以把数据库中内容经过组织以后生动地展示给用户,提供的CrystalReport可以大大提高报表的设计效率。

(2)复杂查询的实现。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单击窗体中的“综合查询”按钮,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设置查询条件,根据查询条件从记录集中筛选出所需记录,所指定的查询条件包括查询的依据,排序的依据,运算符等等。

第4章结束语

通过做课程设计,有几点感想,归纳如下。

1.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掌握它们,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程序。而这一点又是我们所缺乏的。

2.不钻牛角尖。当遇到障碍的时候,暂时远离电脑,当重新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许会发现那些难题现在竟然可以迎刃而解。

3.多与别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

4.良好的编程风格。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代码的缩进编排,变量的命名规则要始终保持一致。如果注释和代码不一致,那就更加糟糕。

最后,特别要感谢老师在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课程中认真负责的教学,才使得我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这一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齐治昌,谭庆平,宁洪,软件工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DavidI.Schneider,编程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VFP;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2

Independent Colleges VFP Programming Teach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Zhong Pi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uy 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s:Student characteristic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which according to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VFP curriculum,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s for the purpose,proposed abandon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ory of key and practice of light"thinking,the use of case method and task-drive method, in a realistic context for students progressive approach to their own hands,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 complet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Keywords:VFP;Case teaching;Task-drive

VFP是一种用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常用工具,是独立学院经济类和文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实用性极强,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学习。这门课程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具有利用VFP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学型数据库管理软件以及专业课程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此,广大教师正探索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VFP的特点

VFP是一门为数据库管理和应用程序开发而设计的面向对象和事件驱动的可视化编程语言。不仅能使编程人员从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在技术上不再需要过多的与语言打交道,复杂专业化的编程工作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完成。VFP是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完美结合,不同于其它的程序设计语言只是编程工具,它偏重于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可视化、面向对象、数据库开发是VFP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独立学院的VFP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进行的。通过降分录取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且在学习自觉能力和学习方法比一本、二本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而VFP课程内容多,范围广,逻辑性强,同时它的开课对象又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文科类和经济类专业,导致VFP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通过本人本课程五年的实践教学和教学调查,把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总结为:

第一,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大部分VFP教师授课都是根据教材安排按部就班的介绍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操作系统的概念,程序设计的规范格式等。这些概念如果只用枯燥的文字说明,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我们的授课对象又是文科类和经济类专业,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大于思维,他们更加觉得这些概念生涩难懂,降低了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第二,多数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手能力不强。学生把课程的章节进行孤立的学习,没有连贯起来,不能建立面向对象的概念。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感觉每个章节都听懂了,但是面对一个管理系统的开发还是无法下手。

第三,很多情况下,一位教师承担了多个专业的VFP教程。大多数教师都会采取“一刀切”,没有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造成了教学与专业脱节。

三、VFP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上好关键的第一堂课

传统的VFP教学,第一节课的讲课内容一般就是VFP的发展历程,然后用枯燥的文字解释数据库的概念,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的特点,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学生脑海一片混沌,没有形成整体观念。

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而形象的了解VFP的特点及作用,第一节课教师可以考虑先展示一个已经建立好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简单演示该系统的功能及组成部分,并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并提前讲解每个模块需要后继的哪些章节知识才能够完成。从而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实用性和提前感受学成后的满足感。让学生意识到VFP与实际生活应用的紧密性,激发学生把VFP学好学精的兴趣和决心。

(二)结合案例教学法,并采用不同案例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VFP的开课对象是文科类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大都形象思维能力优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一二本科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差距。根据这些特点,VFP教学可以放弃传统教学的直接进行知识点的逻辑展开,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大大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案例教学法有三大特点:

第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第二,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第三,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要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回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后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案例是一个实例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设计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情境,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重视学生在案例中体会用VFP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如何选择和设计案例是开展好VFP案例教学的关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案例难度适中,大小合宜。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案例不能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学生心理的挫败感。案例也不能太小,与一般的小练习没有明显不同,这样就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效果。案例完成后,可适宜增加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第二,案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的案例必须基本涵盖VFP教学的重点,使学生通过案例能够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比如选择图书管理系统作为案例,这个系统的功能就可以设计为图书查询,图书输入,图书更新几大模块。而这几个模块就基本涵盖VFP课程的几大重要章节如数据库和表,数据查询和更新,表单和控件,菜单设计等。

第三,案例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各个专业的学生特点,选择相关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VFP课程都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来承担,大多数老师没有深入钻研各个专业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对VFP课程的具体需求,造成了专业和教学的分离。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该专业以后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譬如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可引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教学案例。而会计学专业,教师就可以采用建立一个人员工资管理系统的案例来展开教学。等等。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案例,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

(三)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上机课教学质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VF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其它程序设计语言的最大区别在于数据库设计的教学过程,弱化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从教材的开始到末尾,讲述的都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信息管理。通过上机课,才能让学生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根据VFP的课程特点,实验教学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每节课贯彻先行后知的教学理念,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上机课的上机任务,可以考虑采用教师第一节课所展示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完成目标,对该系统进行模块和功能的划分,从而把上机任务进行分解。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完成情况进行保存,最后一周的时间进行分类汇总。这样,通过一节一节上机课的成果累积,最后学生就能完成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知识的连续和贯通。也让学生在学完以后收获学习的成就感。

譬如以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分别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查询,学生的信息录入,学生信息的统计和系统维护等模块设计及实现进行分解。从项目管理器的建立开始,到数据库表的建立,查询视图的生成,报表标签,表单,菜单的相继建立,并随着理论课程章节内容的加深,通过扩展案例来扩宽知识面。由一个数据库间的管理操作,进而对输入输出设计的表单进行剖析,使学生能从自己需要获取有关信息的角度出发,真正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向,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

通过这一贯穿于整个教学的任务,不仅彻底改变了VFP传统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而且使学生全面了解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界面、功能及其开发方法和步骤。这样不仅从微观上具体明确了VFP各个章节所代表的作用,又能从整体上体现各个章节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VFP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VFP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综上所述,目前独立学院的VFP教学应当根据VFP的学科特点和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从第一节课就开始架构案例,并贯穿始终,利用上机课把理论课上的案例进行任务分解,采用任务驱动法同步完成该案例的各个功能模块,最终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并得到了开发项目的实际锻炼,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