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站设计开发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网站设计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网站设计开发

篇1

关键词: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改革;创新

一、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的改革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动态网站设计课程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改变我国动态网站设计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快推动动态网站设计课程改革,创新课程、体现课程特色,同时要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强化动态网站设计的时间教学、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改变考核的形式,使得我国的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能够改革能够顺利的推行和开展实施,促进我国动态网站设计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的创新

(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我们应该把握教育技术的时代性,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的动态网站设计课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我国动态网站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我国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第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控制性,解决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过程当中抽象性的模型和概念,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动态网站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例如:采用Flas展示动态网站的“运行模式”,从而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充分掌握动态网站的“运动模式”;第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创新教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体性,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等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动态网站设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动态网站设计的相关案例设置到教学环节当中;第三,为了更好的展示动态网站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其进行图像或者动画的展示,模拟出动态网站应用程序的工作原理,使得复杂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环境清楚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例如:利用3DMAX制作出动态网站的组件。

(二)强化了实践教学

动态网站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的强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运行环境等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软件运行环境、安装调试等相关技能的掌握。伴随着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的不断推行,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调试动态网站个别功能模块,同时还要能够调试动态网站整个系统,确保动态网站能够顺利的运动。因此,高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动态网站设计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当中强化了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初始阶段开始就逐渐的进行动态网站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等的实践操作,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和水平,另外,40%的学校允许学生设计的动态网站应用程序上传至学校的服务器进行测试,让学生感受到动态网站设计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态网站设计的相关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优势,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和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ASP.NET开发的软件一般是基于网络的采用B/S架构的Web应用系统,设计过程中结构复杂,功能模块多,需要软件开发人员的精诚合作,才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Web应用程序”,在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程改革之后,我国的高校根据网站的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开始广泛的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作用,扬长避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动态网站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有学生的参与,从而使得学生全面的掌握动态网站全过程的开发设计,让他们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想和合作,实现对动态网站系统功能模块、硬件构架与设计的掌握和了解,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四)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为了确保动态网站设计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同时顺应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的潮流和趋势,我国高校改善了动态网站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丰富了动态网站设计的教学手段,例如:电子阅览室、教学网站、互动论坛等等,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该软件上进行动态网站的设计测试、调试以及运行。“花生壳”是一款小型软件,通过模拟网站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从而实现对动态网站应用程序的测试和调节。

(五)动态网站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发生转变

现阶段,伴随着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的改革,我国的动态网站设计的考核方式不断创新,逐步实现由知识考核向综合素质考核的转变,动态网站设计的考核内容涉及动态网站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设计思维等综合素质,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学习动态网站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复杂的、深奥的动态网站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和团队设计开发方式,题型涵盖简单的网站设计题、团队协作开发题等等,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应用能力、对网站开发和安装过程的掌握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动态网站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三、小结

动态网站设计教学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渐转变了抽象化、难理解、问题多等现状,在新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动态网站设计教学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的改革力度和创新力度都有所提高,促进了动态网站设计教学课改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动态网站设计课程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动态网站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丽美徐晓雄徐光涛;项目学习在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探究———以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09期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双层项目驱动;立体教材;模式与内容融合;教师共同体

一、“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教改新课程中的构建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兼具设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网络技术入门课程。在该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团队通过调研后发现,在传统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组织上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中单纯介绍各个知识点的操作,忽视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如何搭建整体网站”这一概念图式没有帮助。

(2)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介绍顺序与“业内行家”制作网页的实际操作顺序严重不一致,不符合认知规律。

如使用上述“软件功能介绍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完成后,面对一个实际的网页制作项目时将面临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困惑。因此,教学团队通过咨询网站设计从业人员及研究借鉴相关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学经验后,确立了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新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思路。

F.J.Philip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PBL)旨在引导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的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单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点间的有机联系及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白该如何去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一些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发挥出色的效果,尤其适合计算机软件与程序类课程的教学。

2007年开始,教学团队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基础,并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特点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性,经过一线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试验、调整,构建了“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见下图)。

“双层”的含义是在课程教学中贯彻“课堂”与“实验”两条项目主线。“课堂项目主线”是指教师事先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范例网站,以介绍其开发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实验项目主线”是指学生需要自主完成一个网站开发项目,以其作为实验教学的主线。这两条主线保持进度一致,相辅相成,实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课堂项目主线

教师在教学前设计制作教学范例网站,将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使范例网站开发项目的分解子任务与大纲知识点一一对应。

在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以实例演示的方式从头至尾带领学生学习感受范例网站从无到有一步步搭建的全过程。教学顺序以“业内行家”从事网站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顺序来安排,力求符合学生在学习操作性知识时的认知习惯。同时知识点由实际的子任务表述。随着一个学期课堂教学的完成,范例网站也随着一个个子任务的完成而搭建起来。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诸多知识点建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获得习得的成就感。

2 实验项目主线

课程开始时,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项目任务:学生自选主题,设计开发一个网站作品。学生项目作品开发的过程与课堂教学时范例网站开发的过程保持同步。这样学生在课堂通过范例网站的实例学到的某一项知识技能,马上可以在上机实验时间内用于自己作品的制作,在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时也同时完成自己的网站作品项目。

同时,教师团队考虑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的独有特性(学时少、学生人数众多、难以实现一对一辅导),将学生组成3~5人的协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协作小组在小组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展开协同工作,共同解决问题。

“使用和展示作品,对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一至两次的“小组作品公开展示活动”,能够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开发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小组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以评促学”。

课程采用多元评量的评价方法作为学习评价的方式。教师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小组作品公开评议活动”,每个小组轮流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回答台下师生的疑问与提议,师生共同给予评价。为避免小组协同工作中时常出现的分工不平均情况,可利用“协作小组任务分配表”、“项目阶段进程计划表”和组内互评制度,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励和监督作用,并提高多元评量的信度。

教学团队在华南师大2007~2009级20多个不同专业共56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中进行了教学模式试验,共计收到学生小组网站作品1100余份,取得了良好效果。课堂教学和实验任务的双层项目驱动使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立即将知识技能灵活应用在实战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促进了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的开展。对于这种针对课程特色、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多名团队教师在学校各学期教学质量评估中均获得学生的好评,平均得分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教学团队撰写的相关论文获得2010年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一等奖,并多次受邀在省教指委组织的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中向全省同行介绍经验,受到广泛认可。目前该模式已被借鉴推广到“FLASH动漫设计制作”、“ACCESS数据库”等同类教改课程的教学中。

二、基于“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立体教材的设计开发

2009年,“广东省高校计算机教改教材资源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教学团队投入一年时间,采用全新的教材编写视角,将“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与课程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融入《网页设计与制作》立体教材的组织编排之中,以实现教改课程的实践经验在高校间的推广共享。

1 教学模式在教材中的体现方式

教学团队依照“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思路,以项目作品开发为主线,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层面设计教材的整体架构。

(1)课堂教学层面。课堂教学中,双层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和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①项目自身的主题内容必须适合学生专业知识或常识水平,方便学生理解,兼备实用性与强化实践性;②将各知识点合理地融入项目开发的子项目或分解任务中;③项目开发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可将教学大纲要求全部覆盖。据此,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新疆之旅”教学范例网站,将课程大纲中的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视音频处理、网

页页面设计制作、站点维护等多方面的上百个知识点设计融入其中。教材中每个知识单元的“案例任务”模块内容与范例网站开发的分解子任务一一对应,而大部分章节的编排顺序则模拟真实网站开发项目的设计制作流程来安排,由此“点”、“线”结合,串起整体框架。同时,为了兼顾知识点表述的全面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每个知识单元除了包含范例网站的分解子任务讲解之外,还设计了“扩展知识”和“课后思考与练习”模块。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不仅围绕上述三个原则,而且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旅游的相关知识和区域文化,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实验教学层面。教材在实验教学层面的“项目驱动”思路体现在:引导学生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在实验时间中自主完成“主题网站设计开发项目”,以“做中学”的方式加速知识内化。各章的“本章学习指引”模块及各知识单元的“课后思考与练习”模块在功能上实现相互配合,对照实验教学进度要求,为学生完成“主题网站项目”提供各个关键阶段的规划和指导。

2 立体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总体结构上遵循“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平台”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框架结构。为课程的教与学提供了灵活、开放的教学辅助资源和不拘一格的方法途径。

立体教材各个部分在教学中承担的职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1)文字教材以项目方式引出各章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2)学习辅助光盘是文字教材的拓展。每一个知识单元都将本书的教学重点内容录入,并形成各知识点学习时间建议、知识点导读、知识单元课件、制作素材、重难点操作演示、扩展知识、课后练习思考等对应的链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清晰的指引。

(3)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多样性、动态易变性、拓展性的部分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通过互动论坛,师生间和学生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相互讨论。

(4)技能实训平台构建了高度交互的真实环境。以练习为主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出实时的评价与反馈以及动态多媒体教学链接,实现一对一的实训教学效果。

以上述方式构建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不仅仅是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叠加,而是教学模式与各类资源有机、科学、合理的结合,形成了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在其基础之上,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学习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2010年7月,《网页设计与制作》教材出版后,华南师大教学团队组织使用该教材的院校组成校际间的教师共同体。以网络工作群和定期研讨的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开发共享资源并合作开展教材与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

篇3

>> 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 浅谈职业院校的教材管理与建设工作 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小议 关于中等职业院校钢琴教材与教法 浅谈职业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flas制作》课程校本教材的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图形类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改革的探讨 职业院校《公路施工安全》课程开发与建设 职业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浅析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与建设 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创新 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材设计与编写探析 医学职业院校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与课程资源设计初探 浅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 职业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动画制作》技能大赛试题库建设的实践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校本行动研究的意义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页面元素完整;(3)应用表格或者div、css布局页面;(4)在页面中插入文字,并用css美化文字大小、字体、颜色等效果;(5)在页面中添加超级链接,并用css美化超级链接;(6)建立模板,并制作其他页面;(7)至少完成8个及以上页面,页面标题栏、状态栏、版权等信息齐全;(8)页面中超级链接如没有链接页面以空链接(#)代替。

学生根据以上设计要求,结合所学内容,从旅游类网站、时尚类网站、教育类网站、门户类网站等几个大类中选择某一项进行设计制作。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的复杂程度和实际效果给予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素材的选用方法

教学素材是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材料。

1.合理性。以个人网站设计来说,文本的制作上讲求清晰、明了、突显个性化,Logo和导航的字体、字号设计可以依个人的喜好采取不规则式,选择跳跃感强的色彩。在图像的选取上也是以色彩丰富、形状多样的图案为主。

2.整体性。选用的教学素材要能够自然、贴切地把各个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教学素材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的重点。电子商务类网站以从事电子商务为主,对安全、稳定等性能要求较高,比较考验网站中运行的程序。在知识点上以表格嵌套、模版运用、脚本语言和行为语句为重点进行讲解。

3.现实性和针对性。课堂教学中选取的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教师可以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出发,根据教学对象因人、因地、因时选材,为他们“量身定制”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素材,如在教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时,素材的选取多以电子商务平台或某一个人网店为主,以便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教学素材中直观体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喜悦。

四、教学模式在教材中的运用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校本教材的开发上主要采用“基于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法”。即“在引导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的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为此,以项目作品开发为主线,把教材中的范例网站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将课程标准中的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处理、网页页面设计制作、站点维护等多方面的知识点融入其中,在整个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根据网站设计开发的实际工作顺序安排,以作品演示的方式从头至尾带领学生操作,让其感受网站从无到有一步步制作的全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

五、结语

笔者认为,一本好的教材应具备合理的章节顺序,精练、准确的理论描述,必要的理论实现步骤和贴合学生实际、具有一定扩展性的实例,以及最后的综合性练习章节,并且在教材中最好还要加上行业规范和相关的职业岗位及要求。这样,使用这些教材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雷秀芳.从一个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谈教学素材选取与应用的有效性[EB/OL].西安爱知中学,2011-09.2012-05.

.

[2]郭锂,叶惠文.基于“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立体教材开发与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3]李巍.高校“网页设计与制作”教材建设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2012,(3).

篇4

[关键词] 教育网站; 信息无障碍;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孙树志(1965—),男,山东海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法学及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E-mail:。

一、引 言

人类社会在21世纪进入信息化社会,伴随而来的是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脚步。在实现学习型社会中现代远程教育承载着时代的重任,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已成为传统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主要教育模式。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网络教育来实现教育公平。而在网络教育的实践中发现,残疾学习者群体在访问现有教育网站时存在的障碍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具有高中学历和高于高中学历的正常人群网民占总网民比例的60.9%”。[1]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相比,《残疾人网民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残疾人网民群体中,具有高中学历和高于高中学历的残疾人网民占82.7%。与此相比,具有高中或高于高中学历的残疾人人群网民的比例远高于相同学历的正常人群的比例,特别是硕士以上学历的残疾人网民占整个残疾人网民的9.9%,远远高于相同学历的正常人群的2.6%。这说明,使用互联网的残疾人用户大多是具有较高的学历,并且高学历的残疾人网民中85.2%的残疾人用户非常认同网上教育能够提高他们自身的教育水平。[2]这说明受教育程度对于残障人是否使用互联网有极大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工具和新型的教育手段能够消除残疾人群在社会交往和教育机会中的物理障碍,为残障人创造更多的教育、社会参与和就业的机会,将会改善残障人士社会隔离的状况。互联网给残疾人群的生活、教育、就业等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障碍,形成妨碍残障人使用信息技术的信息鸿沟。笔者从探索性研究的角度出发,目的在于通过测试和调查,了解我国教育网站无障碍设计的现状。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概念界定:“无障碍”一词,英文名称为“Accessibility”,有“可接近、可达到”的意思, 中文有“可及性”和“无障碍”的译法。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主要包括电子和信息技术无障碍以及网络信息无障碍两个方面。[3]其中,网络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都能访问、理解和操作网站,并能与网站进行交互。[4]网站是网络信息的主要载体,网络信息无障碍主要包括网站页面的无障碍设计和网络资源的无障碍设计。网络信息无障碍设计应该以通用设计思想为指导,遵循国际万维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网站可接入性(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WCAG)的有关标准, 以可访问性、易用性、可及性为设计准则,针对各个特殊群体在访问网站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进行设计。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Bobby 测试(在线测试网站页面是否符合WCAG网络信息无障碍标准以及发现网站页面设计中存在的错误),以信息弱势群体在访问教育网站过程中的障碍为切入点,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无障碍设计使所有的学习者更容易、更便捷、更舒适地获取学习资源。

研究内容:网页标准并不是某一个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网页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几个指标级联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CSS)、结构 (Structure)、表现 (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对应到网站用户访问上就是网页的布局、字体和颜色、图形和多媒体、导航和表单等几个方面。本研究针对特殊教育网站开发过程中影响网络信息无障碍设计与开发的可访问性进行分析。可访问性是指任何人都能访问、理解和操作网站并能与网站交互,而不论用户使用任何设备配置、浏览工具和上网技术。[5]本研究中进行工具测试和用户测试的评价标准以及提出网络信息无障碍原则的依据都是WCAG1.0(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1.0),因为相对于WCAG2.0而言,WCAG1.0版本比较成熟。

研究对象:研究者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视角出发,针对残疾人群体的网络用户进行研究。一般来说,残疾类型分为视觉残疾、听觉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由于篇幅有限,本研究将视觉残疾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国内外残疾人公共服务机构网站(如美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听障者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特殊教育组织网站(如中国特殊教育网、中国盲人网)、特殊教育学校网站和普通高等教育网站各抽取10个网站作为测试对象。笔者选择这些公共服务机构的网站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些部门和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残疾人群体服务,在推行网络信息无障碍的事业中负有首要责任,另外残疾人相关部门也最熟悉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和困难,此外,各级教育网站信息无障碍的应用会对我国各个层次教育网站建设起到示范与启示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依照有关信息无障碍标准的基础上依据WCAG 1.0中的14条规范(Guideline)、65项检测点(Check point)、3个等级标准,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抽取的50个国内网站进行Bobby测试,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对被调查用户反馈的问题编码归类,以发现当前我国教育网站设计对视觉障碍群体参与网络学习时可能带来的障碍问题。

三、测评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性测试

整体性测试主要测试网站是否符合无障碍标准,网页内容是否符合WCAG1.0的有关标准,评价采用自动测试和手动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查一个已经存在的网站是否通过可及性测试。要求网站通过信息无障碍可及性测试,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

1. 两个主题

网站页面设计的适宜性:尽管残疾人由于受到身体、感觉和认知障碍与操作技能的限制,为了确保残疾人访问者随意访问,网站设计开发人员要设计适宜的页面转换;网站页面设计的导航性:不仅包括各页面之间链接的便捷,而且包括各页面内部元素的简单明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站页面的易用性和可用性。

2. 三个等级

等级1:要求实现最低级别、最基本的无障碍访问,可以合理地应用到所有网页内容中;等级2:要求在等级1的基础上实现强化级别的无障碍访问,可以合理地应用到所有网页内容中;等级3:要求在等级1和等级2的基础上实现增强的无障碍访问,并非必须应用到所有Web内容中。

3. 四个要求

要求信息无障碍网站通过可及性测试,网站设计要具备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和可兼容性。

表1国内外类别网站可及性的对比测试

注:本表是否通过测试是以等级1为标准。

按照以上有关标准和要求。笔者通过Bobby测试工具对选择的国内外的50个类别网站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通过以上对比测试发现,国内外同类别的网站测试中通过等级1的网站数量悬殊,国内网站中只有1个网站(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2011-08-16.

[3] 张世颖.信息无障碍: 概念及其实现途径[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8,(5):37.

[4] 孙祯祥.无障碍网络教育环境的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法;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6-8716-03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作为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继“大学计算机基础”之后的一门后续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网页制作的方法和技能,熟悉网站设计与建立的全过程,具备设计开发与制作专业水准网站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和时代性等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只重视工具功能和方法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信息,学习自主性难以培养,学习兴趣难以持久。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设计开发一个小型网站。不具备独立项目开发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项目的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完成一个较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是在多媒体教室中上课,以教师为中心,主要由教师首先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示范。而实践课的安排则是紧随课堂讲解内容,安排学生上机进行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课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按部就班的严格执行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布置每次的实践内容,学生只会做教师布置的和讲过的内容,每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多学生往往就会万事大吉,结束练习任务。这样的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1.2学习准备不充分

学生在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之前需要的基础知识较多,比如基本的编程能力,美学修养等方面。而我校一些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对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衔接,学生多数没有相关方面的预备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吃力,学习中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受挫。

1.3缺乏合适的教材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材市场上非常多,但是大多数教材只是单一介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没有从整体上系统的介绍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在这类教材的指导下,学生只能通过课堂学会部分工具的使用,不能学习应用工具开发网站的能力。

2 项目教学法

2.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源自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设计教学法,后来被他的学生不断发展和丰富。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案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和适度的示范,按照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与步骤展开教学。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学习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共同完成项目。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满足了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其特点在于这种教学法使教学活动由以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操作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协作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有利于我们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避开了我们以往一味追求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2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担当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中心的转变,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

3 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施

3.1 项目的设计

3.1.1 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中,一个项目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取得的效果,则我们选择的项目首先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最大范围的覆盖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中的各级知识点,但该项目应比较简单,使得初学者容易上手。其次项目的目标应非常明确,有确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学生之前从未做过的工作,但又是学生易于理解,较为熟悉的,最好能够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的考虑,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课堂中,通过和学生的讨论,了解了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确定本次教学的项目主题为“我们的班级”。将该项目分成班级首页、班级成员、班级大事、班级课程、班级资源、班级论坛等多个模块。要求每个模块最终完成一定的功能,待学生完全熟悉了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后,给学生进行分组,以4~5人为1个项目小组,选出1名项目组长。每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模块的开发。

3.1.2 项目内容的分析

在教学中过程中,我们把一个该项目分成按照功能分成若干个模块,而每个模块根据中根据对应的知识点再划分为部分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入到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和实践中。这样使得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这个项目的建构过程。同时我们将软件工程的思想贯穿其中,让学生掌握实际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具体的做法是,我们把每一个项目主题分成每一个教学单元,围绕这个主题再提出项目计划的目标,然后利用项目的设计过程,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教学内容,包括HTML,CSS,JAVASCRIPT为主的内容,还要涉及PS,FLASH、数据库等相关知识,最后布置给学生确定的项目任务。

3.2项目的实施

3.2.1 项目的示范

在项目准备阶段我们给每组学生提供作为示范的网站的源代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项目任务体验网页设计中网页布局、语法结构、网站元素设计、内容排版、色彩组合、链接导航、CSS的应用、模板、表单等技术,引导学生自己规划网页布局、编排网页的设计思路。

3.2.2 项目的实践

前期的示范阶段结束后进入实施阶段,本阶段中学生严格按照既定的项目计划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入具体的网站设计与制作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每位组员专职专责,并且定期讨论各自的工作进展发表各自的最新见解,以便协同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需要教师进行帮助。对于学生遇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笔者可以在课堂统一示范,解决问题。对于个别问题,笔者首先适当的进行引导吗,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启发学生,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享受到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在本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监督学生按照项目计划进度执行项目,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让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参加到项目的实践当中来,定期检查组内每位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如遇到了用已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应首先让组内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只需督促各组按照计划进度进行即可。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和人际间的沟通能力。

3.3 项目的评价

评价总结也是项目教学法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既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对于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效果。评价总结共分成三个部分,一是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在项目组中活动的表现进行自我点评,主要结合自己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各组互评,利用网站评价指标和标准从学生的角度对作品效果进行评价。三是综合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各组的项目成果进行整体评价,在评价各组学生设计的网站时可以从主题是否鲜明,布局是否合理,色调搭配是否合理,功能实现及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根据每组的相对不足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让学生进一步完善网站的建设。

4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选取适当的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本课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漂亮和简单的网站,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身边的素材,尽量注意选取项目的实用性和复杂程度,这样有助于维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网页,让他们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2 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工具,而且要将其运用到项目实践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同时还需要与项目小组的其他成员协调和沟通,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4.3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项目到项目中去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存在依赖思想,指望能力强的学生多做工作,自己少做或不做工作。笔者要让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事可做,所以在项目分工后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项目进度计划表和自己的设计结果,以此来评价每个组员的工作。

5 结束语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中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开发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利民.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85-88.

[2] 赵鑫.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5.

[3]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篇6

主要课程:

烹饪原料的选择与加工、烹饪营养学、烹饪卫生学、食品安全学、切配工艺、凉菜制作、热菜制作、食品艺术与造型、宴会设计、面点制作、菜点结合食品的制作、地方风味小吃制作、中国名菜制作、西餐制作、宴席设计与制作、西点制作、营养套餐制作、药膳制作、日韩料理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高级烹调师、中级面点师、中级营养配餐师、餐饮职业经理人。另选考证书:英语二级证书、计算机 NIT证书、普通话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各大中型、中高档餐饮企业(宾馆、酒店)菜肴制作、中西面点制作及管理,各企事业单位招待所、大中型餐饮企业管理人员等。

二、旅游管理

主要课程:

旅游礼貌礼节、形体训练、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菜点酒水知识、调酒、导游服务技能、导游基础、景点讲解、导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财务与会计、会展旅游、综合才艺、服务英语、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插花艺术、演讲与口才。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普通话证书、计算机NIT证书、餐厅服务技能证书、导游员资格证书。另选考证书:饭店经理人资格证书、调酒师资格证书、茶艺师资格证书、插花员资格等。

主要就业岗位:

中、外文导游,旅行社的管理与服务,旅游景区(点)、会展中心及各类场馆的管理与服务,星级饭店的管理与服务,航空公司,旅游购物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与旅游相关的其他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人物形象设计

主要课程:

化妆品化学、中医美容实用技术、素描、色彩、服饰与造型、化妆品营销与服务、形象设计软件应用、美发与造型设计、美容与造型设计、美甲设计、美体设计、形象设计企业经营与管理、摄影技术等人物形象概论、素描与色彩、民俗文化、美容生理学、人体营养学、中医美容基础、化妆技术、服饰搭配与设计、摄影技术等、艺术欣赏、卫生与保健。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普通话证书、计算机 NIT证书、高级美容师证书、高级美发师证书、高级化妆师证书。另选考:美甲师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美容、美发保健机构的高级技术人员,国内外化妆品、保健品的营销与管理,成功人士的养生与形象设计顾问,创建形象工作室、美容美发院(店)等。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方向)

主要课程:

Photoshop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形设计、Flas设计与制作、ASP动态网页制作、 C#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应用开发、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网络互联技术。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计算机维修与调试中级工证书、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高级工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网络管理、Web应用开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应用程序设计开发、办公自动化应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五、应用电子技术

主要课程:

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机与控制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子CAD、集成电路应用技术、EDA技术、电子测量、SMT技术。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无线电装接中级工证书、电子仪器仪表装调高级工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电子产品调装、检验及管理,电子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电子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电子产品开发,电子应用系统工程设计和监理等。

六、电子商务

主要课程:

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基础、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与沟通、物流概论、营销实训、网络数据库、商务英语函电、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维护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助理电子商务师、单证员、物流师、营销师等。

主要就业岗位:

商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客服、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

七、商务英语

主要课程:

商务英语听说、外贸英语函电、综合英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礼仪、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秘书实务、单证缮制、模拟报关实务、国际结算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全国商务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另选考证书:营销师、报检员、报关员等。

主要就业岗位:

国际贸易单证员、涉外文秘、国际营销助理。

八、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主要课程:

工艺美术概论、素描、线描、工艺设计概论、构成基础、玉器珠宝知识、宝玉石材料学、表现技法、泥塑、宝玉石产品营销、玉器制作工艺学、玉器抛光技术、玉器珠宝鉴定、 珠宝玉器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工艺品市场营销学、工艺企业创业与管理、玉器珠宝鉴赏。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英语二级证书、初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雕刻师、Adobe系列证书。

主要就业岗位:

珠宝玉器设计与制作、玉器抛光、珠宝鉴定、珠宝玉器的生产管理及营销。

九、动漫设计与制作

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原画设计、企业课程动画运动规律、动漫作品赏析、动画概论、材料动画及造型、动画运动规律、Flas制作、造型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MAYA三维动画、动画场景设定、故事本制作、原画设计、分镜台本设计、AE动画后期编辑、动画短片制作。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Adobe系列证书、动画制作员。

主要就业岗位:

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网络与多媒体制作、动漫专业设计、广告设计、玩具造型设计等。

十、会计电算化

主要课程:

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财务软件应用、审计实务、税收实务、数据库管理与运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成本会计实务。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计算机NIT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ERP证书。另选考:初级会计师证书、外贸会计证书 。

主要就业岗位:

单位财务的出纳、核算、记账,资金管理,仓库核算,财务管理,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职员,银行职员,财务软件营销等。

十一、商务管理

主要课程:

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基础会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商贸与连锁经营、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议与商务活动、商务管理基础、演讲与口才等。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普通话证书、计算机NIT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助理物流师证书、会计上岗证书。另选考证书:商务职业经理人证书、ERP证书等。

主要就业岗位:

企业产品的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行政文秘,营销人员,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企业ERP信息工程管理人员等。

十二、物流管理

主要课程:

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集装箱运输实务、第三方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中心管理。

主要技能等级证书:

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NIT证书、助理物流师证书、高级营销员、ERP证书。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方法;实践结果

当今,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大部分地方性高等院校都将培养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定位,以适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但是,作为热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其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而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需要。为此,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构建与培养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约10%的学生受聘用于软件开发企业,从事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30%的学生到中学、职业中学或培训机构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25%的学生进入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工作,15%的学生到计算机软硬软件销售公司从事营销工作,10%左右的学生从事行业CAD、文字处理、平面图像处理工作,5%左右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5%左右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从

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将他们从事的工作归纳分类,我们发现其专业方向性要求分布如下:对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方向要求较高的学生约40%左右,其中10%到软件公司,30%从事教学与培训工作;对网络管理、行业软件系统的应用方向要求较高的约35%左右,其中25%左右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10%左右从事行业软件应用;对计算机组装与网络组网方向要求较高的约15%左右,主要是进入软硬件销售公司。近年来,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基本能够顺利就业,但是,学生寻找工作的过程饱含艰辛和遗憾。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但是,专业能力差,尤其是操作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就业就非常困难,不管是学校推荐还是自己投简历,都很少得到用人单位的回应,有些学生因此而错过很好的单位。现在,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这些都说明,培养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非常重要。

2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从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应聘、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考核以及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方法、网页制作、数据库建立等专业能力,有些学生还具备较强的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即使如此,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是存在不足。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不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局域网服务器的安装与管理、应用软件的使用等。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对办公软件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不够重视,有些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公司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维护、网络布线、组网和应用软件使用,但部分学生不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或组网,个别学生甚至做不好网线头,不能熟练操作常用软件系统。

2) 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较低,对常用的算法掌握不多,不能独立解决较复杂的算法。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编程的基础,是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但是,师生对它的重视程度都不高。教师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讲解得不够,偏重程序语句的解读,忽视算法的分析;学生对算法设计与分析重视不够,只满足于课程简单算法的代码描述,而不重视算法的设计与分析过程。

3) 编程能力偏低,读程与算法实现能力明显不足。学生阅读程序量少,常用算法的代码掌握不多;学生在校期间,编写的程序太少,有些编写的代码总数不超过5 000行。但是,最基本的要求至少应达到20 000行到40 000行以上的程序量[1]。

4) 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较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不高,有些学生仅停留在模仿教材例子的水平;有些学生会做系统的前台界面,却不会设计后台数据库,或设计的功能子程序却访问不了后台的数据库,总体来说,其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较低。

3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划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并分别由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培养: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培养科学型人才、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工程型人才、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2]。但是,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招生人数、师资以及学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和IT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等实际情况,不能按四个专业方向来设置,并培养上述三种类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只能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各行业对计算机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培养计算机人才。结合上述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应包括软件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类型,即培养偏向软件开发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培养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由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还应该包括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的软件工程型人才。我们所指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综合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教学计划设置来进行培养的;我们讨论和研究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也是包括了软件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4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

根据软件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我们制订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并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为: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2) 具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

3)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4) 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5) 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6) 初步具有大中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掌握和适应新的软件开发工具的能力;

7) 有较强的组网能力、网络编程、设计与开发、维护与管理能力。

上述的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包含人才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和能力要求。其中,规格中的第一二条是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第三四条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第五六七条是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上述人才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后,我们认为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等四个方面[3]。

为了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我们综合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和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体系,制订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体系,并从多方面提出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以保证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成效

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科学的实施方案才能够实现。为此,我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来开展。

5.1教学体系改革

5.1.1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原来只设置两大类课程,一类是公共必修课程,另一类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原来对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的要求发展成对基本操作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要求。为此,我们从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出发,对计算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将课程体系设置成5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实验与实践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计算思维等能力服务;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与艺术、教育与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服务;专业必修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算法分析与编程、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专业选修模块又设置“软件开发与软件外包装方向”、“网络技术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就业意向选择不同的方向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实践类模块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系统开发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布线、组网等基本操作能力,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

5.1.2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

除了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之外,我们还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学分)进行修改,把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从原来的67∶23调整为49∶41,将实践课程的学分提高到与理论课程接近1∶1的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加强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与训练,增加了基本操作类课程、案例教学与综合开发实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软件系统开发能力。

5.1.3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过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主干课程除了适当更新教学内容以外,主要在于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并根据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从两个系列开设程序设计课程。一个系列是微软平台的开发工具,如C、C++、C#、ASP、.NET等开发语言,一个系列是以Java为基础的跨平台开发工具,如Java、JSP、J2EE等开发语言。改变以往只注重开设微软平台开发工具的做法;学生通过选修某一系列的课程,以适应软件开发企业不同的需要;增加小组开发过程等团队协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2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分析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好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和算法分析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

我们通过开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具备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算法、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教学加大学生的读程和编程量,提高学生的读程和编程能力。通过开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网站设计、网页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编程、系统案例分析、小组软件工程等课程,加大学生综合系统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中小型软件系统的架构、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掌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系统编程能力。

5.3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1) 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从多年计算机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面广、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层次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就业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我们培养的专业学生很多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为此,通过开设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能够从事文员及简单的数据处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使学生能够从事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适应计算机销售公司的需要;熟练掌握网络布线、局域网的组网、网页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使学生能够从事网络安装、建设与维护工作;熟练掌握某一行业的应用软件,使学生能够从事该行业的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管理以及二次开发工作。如开设的Photoshop、Flash、AutoCAD、用友财务软件等课程,学生通过选修Flash课程,熟练掌握Flas的制作,就可以应聘于游戏制作企业、新闻广告公司、网络管理机构、学校的课件制作中心等单位。我们通过开展科技活动月等活动,开展汉字录入比赛、计算机组装比赛、网络布线与组网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本操作能力。

2) 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基础以及模块化的程序设计理念,学会基本的算法分析与设计;开设数据结构课程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数据结构如何设计与存储,算法如何分析、设计与实现;开设数据原理及应用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及编程操作;开设面向对象语言实验,使学生掌握当今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开发所使用的语言,学会建立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前台;开设网络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编程实验,使学生掌握面向Internet的C/S模式或B/S模式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尤其是使学生学会建立软件系统的前台与后面的连接与访问操作;开设软件工程实验,使学生掌握开发软件系统所需要经历的步骤以及每一个阶段所要做的工作。我们还通过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编程,要求学生编程量至少要达到20 000行以上,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系级的、校级的、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程序设计大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算法分析和编程能力。

3) 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开设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使用面向对象语言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软件系统的界面及各模块功能程序;数据库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建立软件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根据所建立的软件系统,编写完整的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分析与设计文档,并编程测试、运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综合实训,以软件系统案例的形式进行实训,使学生能够综合自己所学的语言、数据库等技术开发一个B/S软件系统,或建立一个网站;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软件系统综合设计和开发能力。

4) 项目驱动的软件系统开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开发能力。从2005年开始,我们制订并实施“两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即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学会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学会建立“一个”网站,并从此开始了项目驱动的软件系统开发实践活动。为顺利有效执行此次活动,我们制订了“两个一”工程的管理条例与奖励措施、导师制实施方案,建立学生选导师系统,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2005―2009年已有多个年级共450多名学生、教师80多人次参与该项活动,开发了450多个功能比较完整的简单系统和网站,一些学生开发的系统或网站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多年来,该方案得到顺利有效的执行,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系统开发能力。

多年来,我们通过对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

划、课程教学体系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改革,采用多种培养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高了计算思维、计算机基本操作、算法分析与编程、系统综合设计开发等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两个一”工程活动实践表明,我们培养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和途径是可行而有效的。

4结语

大多数IT企业选拔人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他们所需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但是还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通过对信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一些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都要求我们动态地跟踪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以适应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蒋宗礼,杨波,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42-44.

[2]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25.

[3] 王志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3):18-20.

Training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

LI Wenjing, LIU Zhijia, BI Yingzhou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改症结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经进入了从追求规模到注重质量的转变阶段。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此后,国内高职院校掀起了一股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热潮。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基础上,对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极为有意义的探索。但是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有关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系统探索和研究相对滞后,即使是为数不少的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至今也鲜有较为成功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见诸报道的大多是某门应用工具软件型课程的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方案。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学结合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这对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具有实际意义。

1 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误区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一些早期积累的缺陷逐渐显露无疑。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按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的岗位就业率偏低,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尤其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我国实际就业岗位需求相脱节、与高职院校整体生源的知识能力水平相脱节是重要原因。以下两种专业课程建设方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中具有代表性。

1.1“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

这类课程体系虽然在形式上也按照就业岗位群划分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也部分采用了案例化教学方式,然而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课程内容,其本质还是沿用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大纲。其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往往包括了完整的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离散数学、数字电路、微机原理、汇编语言、C语言、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此基础上,按照各自的培养方向以专业必修/选修课的形式增设专业课程模块。例如,软件工程方向增加VC、C++、Java、.NET和C#、J2EE、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课程;信息管理方向增加Windows XP/Windows Server、Linux Desktop/Linux Server、SQL Server、ORACLE、Web数据库技术、网站设计开发等课程。

这种方式的出发点是强调了专业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就业渠道和适应计算机专业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然而,由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宽专业、厚基础,对学习时限以及学生的文化基础要求较高。简单照搬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必然与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学习能力水平有较大差距,其结果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1.2高职院校按照专业方向自行设置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

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由学院的任课教师自行完成的,所作的企业调研往往采用座谈会或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任教师中普遍缺乏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骨干,多数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由于没有专业权威的参与,无论是在专业就业岗位技能知识调研以及专业教材内容的开发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弊病,导致所编教材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以下问题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材中具有典型性:

问题之一:课程内容随意设置,教学大纲因人而异。由于缺少权威性,专业教材往往由任课教师决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其结果,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无法保证前续、后继课程的有机衔接。

问题之二:一味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合理地删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理论知识有畏难心理;加之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解简单化,以为“就业导向”的课程就是只讲授操作技术,不需要原理知识。有的院校便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删除殆尽,代之以软件实操课。例如,将操作系统原理代之以Windows XP/Windows Server操作,将数据库原理代之以SQL Server。这种简单化的做法使得所传授的知识失去完整性和延续性,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此外,由于教材编撰者或讲授者知识的局限性,很难把握删减尺度,容易导致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受到损害。

计算机类教材在我国因为全民信息化教育的普及而曾经热销一时,出现了许多以编教材为生的职业出书人,商业化泛滥的结果是导致计算机教材质量低劣、错误百出,几年前国家教委曾为此专门发文要求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使用国外影印版教材。然而,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教材的问题依然严峻。自编教材的质量普遍不高,很少考虑专业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以及学习认知规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编写校本教材决不是任课教师一个人能做好的,一定要从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衔接性出发,做到既能兼顾知识的前继后续性又能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简单地参考本科教材或者行业培训教材进行改编都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 目标就业岗位的特殊性

2.1专业技术的二重性

高职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传统工科专业技术不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独特的专业特性。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不但成为二十实际发展最快的产业,而且已经渗透到所有的行业中,计算机技术作为专业知识往往表现出“二重性”:

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可以作为应用技术直接对应产品生产岗位的工作技能。典型的如软件开发公司以及硬件系统设备研发企业。在这种情形下,计算机专业知识对于就业岗位技能需求来说具有充分必要性。但是这类工作岗位对于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理论分析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

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作为应用工具而成为其他行业的岗位技术基础,如多媒体技术、数控技术、动漫制作、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等。从业者不需要深而全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只是需要简单的系统应用维护知识以及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后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2.2目标就业岗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目标就业岗位。

从我们多年来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来看,高职层次毕业生最广阔的就业空间是我国众多的非IT类中小私营企业。而对于与软件开发、硬件系统研制和生产相关的IT企业工作岗位,要么需要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能力,要么需要掌握扎实的程序开发知识,并且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IT技术发展需要。这类岗位更适宜于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专业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不具备竞争优势。

与此相反,我国中小企业则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这类工作岗位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深度相对要求较低,但是对于专业技能要求较广。相应的岗位技能涵盖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站建设和维护,以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和维护,不少企业还要求具有MS系统开发和网站设计开发能力。由于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无论是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比中职层次的毕业生略胜一筹,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拓展和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因此这些岗位应该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岗位。

2.3 专业目标定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之中。巨大的专业岗位需求催生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模式。在高职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设计当中,需要明晰高职层次的专业培养目标,注意与应用型本科、社会培训机构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并保持与目标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的一致性。

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区别主要在于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从目标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层面看,应用型本科偏向于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高职侧重于具有系统维护管理和简单的程序开发能力;中职则更突出具有相对固定的、重复的技术性工作技能特征,比如计算机硬件系统安装维护、网络管理维护以及日常管理系统维护等等。

社会培训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企业专有产品技术培训,如SUN、微软、CISCO等;另一种是社会机构培训,如NIIT、北大青鸟。第一种培训的技术知识有明确的针对性,强调企业产品的应用操作和维护管理,往往还提供企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第二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就课程体系来说与学校专业教育有很多相似性,有的甚至直接与高校专业培养相对接,实现学分双认证,如NIIT。这类培训的专业覆盖面较广,几乎涉及计算机相关的所有应用专业,学习形式多采用模块化课程和项目训练方式,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们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仅仅强调了专业能力的培训,而没有涉及个人综合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就专业知识的传授来说,其教学目标直接针对岗位工作技能需要,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因而更适合于在职人员充电的需要。

3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

3.1工学结合课程设计原则

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目标就业岗位的职位需求呈现出分散性和差异化的特点。一个企业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毕业生,而且不同企业的岗位技能差异很大,有的甚至涉及计算机学科的若干专业技术知识。例如,同样是系统维护,有的要求FOXBASE,有的则要求SQL Server或者ORCALE;同样是网络维护,有的是神州数码的产品,有的是华为产品,有的可能是CISCO的产品。还有不少企业希望毕业生既能够进行硬件系统和网络维护,又能够从事MS系统和网站开发。即需要高职毕业生具有“小而全”的专业技能需求特点。第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另一类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前者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后者虽然学过一些专业课程,但是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相对也较差。

计算机专业是工科专业,其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需要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如何兼顾上述两方面的实际条件设置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如果考虑分散性和差异化的目标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特点,“宽专业、厚基础”的课程设置思想并不能一概加以否定,否则就会制约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不利于学生适应差异化的就业岗位要求。但是,简单的采用“拿来”主义进行“压缩饼干”式的课程设计,这种方式与我国高职生源的知识素质和学习能力水平有较大差距。其结果是必然导致学生难学、厌学,教师难教,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系专业知识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完整性要求是为了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延续性,知识传授决不能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原义,并且所传授的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保证学生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要求。专业知识的“适当前瞻性”是高职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充分性是体现目标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当前够用原则。这是高职教育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要求。高职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何把握“当前够用”,以“最少的理论”诠释“最多的技术”是衡量高职课程设计优劣的主要标准。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在保证当前就业岗位群的最低知识需求前提下,同时兼顾行业技术更新的知识增量需求。其目标是合理兼顾专业知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宽的岗位就业能力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3.2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模式

考虑到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的技术“二重性”以及我国高职的目标专业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特点和高职生源的差异性,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工科专业的模式。纵观国内外高职教改历程,已有多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用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之中,代表性的有:

CBE/DACUM模式:加拿大社区培训课程开发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需求而非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来构建专业课程,缺点是没有体现非技能型能力培养以及完整的岗位技能需求,知识的系统系统性差。

MES模式:国际劳工组织为在职职工培训设计的课程模式,特点是按照就业岗位的工作描述制定学习单元和顺序组合,强调“干什么,学什么”。这种模式适合简单的操作性工作岗位培训,不能满足学校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要。

国内蒋乃平先生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这种模式借鉴美国的职业群课程模式思想,将课程分为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模块两部分。前者包含文化基础类、职业群专业板块;后者则包含相关的、可以独立的专业课程,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就业目标岗位需要进行任意组合。

国内姜大源先生借鉴德国行动导向的课程设置方式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课程模式: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具有目标“定向性”、内容的“应用性”、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特点,并且要体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格发展。课程开发强调三个原则,即科学性原则、情景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

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目标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特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无法简单套用上述已有的模式实现。国家有关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虽然明确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完整工作过程,但是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就业岗位,由于其分散性和差异性特点难以提炼出相对统一的岗位技能知识模块,例如同样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岗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计算机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很难在一个高职的专业培养方向中实现。“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内容设计理念比较适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求。关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已经作为学校教改课题内容并在申报之中。

4 结论

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技术二重性、相关就业岗位需求的分散性和差异性以及高职生源的多元化,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改难以直接从国内外现有经验模式中进行移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在保证当前就业岗位群的最低知识需求前提下,同时兼顾行业技术更新的知识增量需求。其目标是合理兼顾专业知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宽的岗位就业能力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1999(1).

[2]高林.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3]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4]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5]王川.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及学科框架[J].职教通讯,2007(6).

篇9

我是个极其热爱设计的人,有兴趣,有灵感,能开设计公司是我从大学初期时候就萌发的梦想——做个老板,这个念头一直冲击着自己,鞭策着自己,使自己坚强,使自己勤奋!在XX年的时候,终于碰到一贵人,是我一个高中同学,他出大部分资金,一起合伙开了个设计公司,在那时,自己几年的梦想在一杀那就实现了,———我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了!

  

但我忽略了以下几点:

  

1,开了公司并不一定赚钱,开公司只是手段,赚钱才是最高指令。我忽略了。

  

2,开公司了,不一定就是老板,因为我还没那气质,坐在老总椅子上还晃悠。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塑造。我也忽略了。

  

3,我是设计师出身,抹不去的是对设计的爱护,对市场的怯懦。

  

4,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无限的期望,其实设计公司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有限的。

  

以下我就逐一分析我所忽略的这

几点。

  

我就按时间顺序来说明公司发展的几个阶段吧~   

在公司开张的那段时间里,可以想象一个人从设计师的身份一下蹦到了老板的身份是如何的欣喜,可以逐步将资金安排落实到自己认为可以花费的地方,可以招收自己满意的员工,可以锻炼自己的管理分配能力,————重要的是,好象我应该可以不做设计了!——那烦人的加班和费神的创意~~

  

所以我的第一步就是招人,自己有足够的设计头脑,和我合作的合伙人也是设计界的高手,在消化上绝对没有问题了,理所当然地应该招收业务人员,先攻没把握的部分,这是自己一贯的作风。

  

于是,我们陆续招收了几批业务人员,开始对外跑业务,幸运的是我招收的前两个业务员在没多久就出了单子,我感觉非常高兴,加上自己的一些社会关系,业务量还算丰富。但就是感觉业务消化慢,客户由于各种原因,拖延项目时间,有的是中途喊停,很是让我头疼还好,公司的备用资金充分,可以逐步发放大家的工资。

  

为了能让业务进一步扩大,我又招收了几个业务员,但后来的几批业务员中,几乎没给公司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而且他们的

报价,策划,洽谈,花费了我很大的精力,毕竟他们是业务员,对设计这块的知识咱也不能要求得太高。在一个月之后,没有什么见效之后,或则自动离职,或则公司清退,都是无功而返,这样大概也过了大半年的时间。

  

出与对这样的操作方法的反思,我认为有如下不妥之处,让我取消了业务员制度:

  

1,业务员是纯粹的利益眼光,这是他们的职业要求,瞄准利。只要是来设计公司做业务的人,基本是没有什么业务经验的,因为正如男怕入错行,拥有好的业务能力的人,是不应该到设计这个行业里来的,他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更大的发挥平台的。因为我能招到的基本上都是刚出社会不多久,或刚来深圳没多久的员工,等他们认清了市场规律之后,也是感慨设计市场的局限,一般都是转入其他行业了。或则是能力根本就不行的,出不来业绩,老板自己都感觉不满意,不请走也无其他办法。总之,他们离开了这个行业,因为他们对这个行业没有感情,没有什么纠缠,而我作为在设计圈滚爬几年的人,是放不下对设计行业的局限的,得继续留守。

  

2,公司起步资金不大,只能从实在,简练的角度来出发,丝毫不能大面积冲击市场,营造自己的品牌平台,充分利用公

司的牌子来招揽业务。因此业务员很容易地就可以抛弃公司的平台,找私人做掉单子——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特别是越老练的业务员,越能跟客户关系拉近,就更能弃掉公司,而且更有甚者,他们只要一个月能保证一定量的业务,就能自己扯牌子做公司了。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普通业务员要做到5000的业务才能维持他的底薪和开销,而一个优秀的业务员就要做到8000以上的业务(收款数),才能称得上优秀,他如果能努力一下,做到一万的话,他就可以请xxxx设计师,弄个工作室,不是吗?

  

3,业务员期望自己能有足够多的业务来保证自己的收入,因此,他们无论面对多大的业务,都希望公司能接下来,特别是新业务员,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以为是机会,客户只要一说,这次是小业务,价格底点,但以后我们有大把的机会,业务员就心动了,缠着公司希望做掉————做下来至少可以报销自己的车费。而做为公司也有理由考虑,如果没有小的业务给新业务员锻炼的话,怎么能有大业务的返回呢?做吧!而导致的结果是,业务小的,我们总想快点完成,(时间就是本钱嘛),而小的业务不比大业务容易消化,相反,出不起钱的主,一般还叼蛮难消化,这

样一扯拉,脾气上来了,时间没了,品牌没了,利润也就没了。老板自己也被拖得筋疲力尽!~共2页,当前第1页1

  

总结以上的几点,可以看出,如果公司自己本身不是在市场里叫得响的牌子,离开了公司价格就得掉下去的话,招收业务员就如同一位前辈说的,为他人做嫁妆。——培养业务员,根本不能从他们身上赚到钱。

  

于是乎,出于以上的恶性循环考虑,我彻底放弃了对业务部门的依赖,改而转为电话销售,因为我的想法是:业务员由于利益的关系,小业务要做,大业务就跑掉。而电话销售的作用主要就是拉来信息,由我自己,或高级设计师洽谈,中间没多少利益关系,(虽然电话销售也有一定的提成,但毕竟少)。

  

但实际上,我也请过几批的电话销售人员,但奇怪的是一个象样的业务都没拉到。而且有几个女孩,我认为电话销售能力很强,又大胆,又敬业,声音甜美,努力了,没成功。回来的信息很少,很杂。

  

我就分析,为什么呢?

  

1,行业的因素。虽然很多行业采用的是电话销售,如网络公司,类似中国企业网等,或很多销售人员的第一步也是电话销售。但我们做的是视觉设计,是一种追求概念享受的,在不知名的

前提下,来贸然接受是不容易的。毕竟我们做的不是功能性的工作,有时,我们解决的不是实际问题,而是满足客户的审美情绪。

  

2,我们的客户需要我们做设计的次数不多,比如一年一般是1-xxxx,来得快,去得快,我们能捞中的概率极低。

  

3,电话销售人员由于没利益驱使,单一的电话运作,一是枯燥,没了乐趣,二是没足够大的激情,不能灵活地挖掘市场机会。

  

这样时间又过了大半年,收获不大,继续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以及网络上的信息来维持公司的发展,还好,资金够。

  

第三次的运作就是彻底地摆脱了人为业务的发展,真正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发展网络资源来维系业务,在这几个月时间里,我也通过努力,发现其实和之前的运作比,更轻松,更简化,但公司如何做大,做好,做深呢?

  

这段时间我也去了解过一些开设计公司的朋友考察过,也和一些对设计行业失去信心的朋友谈过,也和行外的朋友交流过,最终做成整理如下:

  

1,设计行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行业?

  

我一个对设计失望的朋友曾经说过,其实设计根本不是个行业,充其量只是个职业,就是企业的一

个美工!想想也有道理,本来就是分工的逐步细化产生的公司类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深圳有那么多的设计公司,牛毛一样的多,但有几家是大型的呢?我曾经去一个规模化的生产公司谈业务时,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设计公司做成大规模的呢,只要有充足的业务,就可以招收充足的设计师,招收足够的客户服务人员,不就利润大了吗?这个想法是很合理的,但实际根本没商人去操作,为什么呢?因为能把一个设计公司做这么大,靠的不是对设计的兴趣和热爱,靠的是一种绝对的商业智慧,经营头脑,而如此聪明,如此厉害的商业天才又怎么可能来弄设计这个行业呢,他大可以把他的能力发挥到其他行业去,如饮食,如服装,————设计,不能量化!

  

设计这个行业,我自认为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我曾经把他的经营比做是理发店,来一个客户就要理一下,不能一次理多个,人多了只能排队了。而且里发师手艺成熟了,就自己开个小理发店了,我们一样,卖的就是一个手艺,赚的就是手艺钱。因此理发店也没有超大规模的。

  

后来又感觉这个比喻不一定合适,设计的价格可以抬很高,可以价值很高,如一个标志2xxxx,好象理发还不能达到,因此不具备一

定的可比性。我后来就感觉应该更象是一个古董店,为什么呢?古董店的古董也是不可复制的,它的价格就得卖个懂行的人了,如果你把一个清朝的碗卖给一个农民,估计他xxxx也不愿意出,对他,没用!所以古董行也不对不懂行的老板开放,宁愿生意冷清,也不能大声叫卖,因此,电话营销不行。设计行业的价值高低有时取决于人家是否欣赏,欣赏的人是否有钱,不欣赏的人他想设计一个标志,只是感觉有这个需要,如果你的价格超过xxxx,他宁愿不要,因为没有标志,他不会饿死,他也不会感觉不塌实。——他只是感觉大家都有了,咱也得来一个。而没钱的人,也很想拥有一个好的标志,也很欣赏你的设计,但口袋没钱,你也难办。总之,古董店只面对有钱的,懂行的人开,其他人等安静。————设计不是生活必需品。

  

当然了,以上的两个比喻,都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的,作为设计公司的经营者,当然是考虑如何提高利润了。因此我把他比喻成咖啡店。咖啡店的咖啡一杯40几元,你怎么算它的成本都很难达到的。如果你摆摊吆喝“卖咖啡了!xxxx一杯的咖啡!”估计也没几个人来,咖啡不如白开水解渴,不如白米饭解饿,要他做甚?曾经有一个

客户说,你设计个标志,又不需要什么本钱,你捣鼓个三天,成本也就几百元,我看50xxxx就可以了。真是让我气愤,我当时就比喻,你去咖啡店泡咖啡,你愿意跟人家算成本,讲价格吗?————那究竟,咖啡的价格是如何提升的呢?靠的是名气,是装修的环境,靠的是排斥只想吃饱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