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篇1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

(二)利益多元化的挑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高度均衡、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个体利益的合法性,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个体利益凸显以后,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从高度均等逐步演变成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分化越来越大。面临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协调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将日益复杂,协调难度将日益加大。

(三)民生建设带来的挑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在这个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开始全面快速增长。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公共产品的投入,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人们所需要的公共产品还存在着大量短缺,公共服务的有限导致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的凸显。

二、淄博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全面实施“三大工程”,夯实社会治理根基。一是全面实施以网格化走访、网格化服务、网格化代办为主体的网格化治理工程。全市统一设立“镇办―村居(社区)―基础网格”三级网格,将机关干部、“两委”成员、政法干警等下沉到基础网格,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责。截止目前,各级网格员已走访群众110万余户,提供服务60万余次,代办各类事项55万余件。二是全面实施以视频监控全覆盖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视频资源,集中建设集信息采集、视频监控、调度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天候视频监控系统。三是全面实施以市、区县、镇办、村居(社区)四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化服务工程。市、区县和镇办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村居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点),整合政法、综治、、维稳、民政、社保、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各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7大类90余项服务治理事项全部下放,为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综合。截止目前,各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已接待群众115万余人次,办理业务112万余件。

(二)落地贯通“四大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一是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科学发展、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建立了市、区县、镇办和重点村居、企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点工程项目和重要改革事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评估,实现了“被动求维稳”到“主动创和谐”跨越。二是构建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控制体系。全市建设立了由法院、公安、司法等10多个部门组成的社会矛盾化解专项小组,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调会议制度。三是构建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全面推行“六小警务”、“一村一警”做法,全面落实责任民警、日常化巡查制度,完善信息预判预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治理、依法严打和社会治安防控“五项机制”,形成了全覆盖、全时段、网格化、数字化“两全两化”的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四是构建社会稳定督查考核奖惩体系。加强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全市建立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督导检查、调度通报、观摩评比、打分排名、考核奖惩”责任体系,实现了责任落实、督导、倒查、追究“一条龙”。

(三)完善提升“两大保障”,激发社会治理活力。一是强化法制宣传实践。在全市集中开展“学三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干部培训、媒体专栏、知识手册、手机短信、宣讲团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延伸到基础网格、到户到人,让法律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二是强化过硬队伍建设。以品牌政法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从改进作风、提升能力、增强素质入手,在全市机关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争创优秀服务机关”主题实践活动,着眼于打造“认真、专业、务实、廉洁”品牌政法队伍。

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目前,通过“三四二”工作格局的设置,淄博市对现有社会服务和治理体系进行了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社会管理和服务所存在的资源配置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同时还面临着社会治理的组织和人才基础薄弱、政府和社会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民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以理念创新为动力,以方式方法转变为核心,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推动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创新。目前我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起来。一是改革体制机制,也就是打破“双重”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对于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了,直接到民政部门备案登记。二是限期脱钩。就是转变官办社会组织的身份,让社会组织真正回归民间,目前推进的是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三是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四是加大培育力度。现阶段,我国的基层社会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政府应继续坚持培育和发展的理念,为基层社会组织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扶持。

(二)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从大量的社会实践看,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涉及领域广泛化、诉求反映方式激烈化以及触发低、突发性强的特点。第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框架而言,应当立足于社会公正的理念,切实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这样才能理顺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第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只有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够从源头上减小社会矛盾产生的几率,减弱社会矛盾的“烈度”,从而有效地稳住社会的基本面。

(三)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社区,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一要坚持群众观点,始终尊重群众意愿。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首要前提。实施民生工程需要在广泛征求民意、全面摸清需求的情况下实施,这样,民生实事才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满意。二要用心用脑用力,沉到一线抓小抓细抓实。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都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干部只有沉到一线,从细处入手、从小处抓起,把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每一件事情都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三要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热情。这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不竭动力。为民服务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不能因干部调整、人员变化而使联系断了线、服务打了折,必须健全和落实长效机制,一以贯之地抓执行,使为民服务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分内职责。

参考文献:

篇2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兴海县社区建设工作情况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构建网格管理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是为发挥社区的服务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为进一步方便对社区居民的有效管理,我县按照“区域相邻、居住相近、管理方便”的原则,从原来的单一管理体制,将县城4个社区合理划分为18个网格,以网格单元为基础,成立网格工作小组,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形成了以“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工作格局,有力提高了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的社会效能。二是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调委会、治安联防队、志愿服务队等。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建立了“情系万家”便民服务微信群、QQ群,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等活动。

(二)理清社区职能职责,实现社区职能归位。以服务支撑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实规范社区职责任务,减轻基层组织工作负担,落实“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主要从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清理规范工作机构和牌子、压缩社区创建达标评比项目和台账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职能部门及基层政府的权责关系,减少社区过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共梳理出涉及县属和驻县17个单位,准入事项包括4项50个科目,精简取消社区公共管理、印章使用范围、达标评比、台账等事项目录共19个科目。

(三)开展阳光议事协商,实行社区民主决策。转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城乡社区协商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指导全县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制度,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充分做到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解决群众的难事、难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

(四)推进社区居民公约,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度,印发《关于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定完善工作的通知》,全面提高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依法制定和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议事决策规则,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各社区基本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五必查、五必访”,“六必报”“六清五掌握”等工作机制。全县7个社区基本建立居民公约等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 

(五)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参与社区治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做到精准“点穴”,开展扶贫救济、养老服务、妇女儿童福利关爱、文体活动、劳动就业等内容丰富的服务,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近期计划在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安多民俗文化村”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优越资源,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把城镇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农村。该项工作于2016年起,在大米滩村开展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培育发展了1个社区卫生整治协会,近50余名志愿者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供志愿服务,加强了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了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社区自治机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新形势、社会治理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

篇3

关键词:下沉;服务;融合;为民;提升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党的十精神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各地都加强了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了管理模式,而每一种管理模式都需要基层干部去落实,他们的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的态度、能力,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影响力,政策着执行力,群众的满意度,群众的信任度。他们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是党的政策得以实施所离不开的重要环节,我觉得下沉、服务、融合、为民、提升,是每个基层干部工作必备的五个方面,只有坚持这五个方面,一切立足于实,我们的社会化管理工作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党的政策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群众才能真正的得到实惠,党群关系才能真正血浓于水,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一、下沉

党的十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下沉,沉到底层,沉到群众中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工作下沉的深度、力度取决于我们对群众工作的态度。很多地区实行的网格化管理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群众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难点问题及目前干群关系的松散性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管理模式,它是由过去那种被动应对问题到现在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达到改善民生、助推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而参与管理的网格管理员多是各机关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才能采集到准确信息,充分掌握基层民情,才能听到老百姓真实心声,做到工作重心和实际情况不脱节,因此基层干部我们一定要学会下沉,沉下身子,沉下心,下沉我们的工作阵地,下沉我们的工作重心,下沉我们的工作作风,下沉才能接地气,下沉才能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才能摸排到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的根源,才能了解群众真正所急、所想、所需,管理才能有的放矢,问题才能防微杜渐,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二、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既是基层工作的本质,也是基层工作最突出的特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工作实质上是一套综合服务系统,党的每一项为民政策举措都要通过这一系统及时为百姓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建立起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是所有基层干部的职责所在。工作下沉时,我们是信息采集员,利用信息搞好服务就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对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协助健全组织、建章立制,凝聚人心;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帮助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寻找门路,对综合治理问题,我们需要排查预警,建立安全隐患台帐等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群众的事不分大小都是我们的服务目标,基层的群众不分亲疏都是我们服务对象,只有为群众搞好服务,让群众满意,才能提升我们工作的认同感,工作中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三、融合

融合是基层干部工作的核心,做好联络员、协调员是基层干部的基本要求,为保证工作开展顺利,基层干部需要在各单位之间沟通协调,管理中为群众做好服务,解决摸查出的各种问题更需要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当然更需要学会与群众的融合,因此基层干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学会融合,一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业务专长融合到管理工作中,二是学会融合各部门关系,避免工作中的条块分割、职责不明,三是融合与群众关系,让群众参与到管理中来,让管理和服务实现无遗漏、无盲点、无缝隙,得到群众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基层管理水平。

四、为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为民是工作的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为民”我们的管理就是空中楼阁,为民既是我们感情所系,也是我们工作的推动力。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民就是我们工作的重心,用真诚的心、无私的爱、一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架起群众工作的桥梁,为民、惠民、便民是我们工作的宗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五、提升

篇4

充分认识工业在全系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坚定“工业强社”的理念,持续保持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发展后劲的提升。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提升全系统整体实力。创业集团将确保完成2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高质量推进76万吨高精铝板带新材料项目。集团加快调试完善年产3万吨箔轧和20万吨高科板材项目生产线,积极筹建第二个年产3万吨箔轧项目,用活用足国家相关政策,确保资本运营体系良好运转。化工有限公司在巩固化工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做强煤炭贸易和酒水批发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其它传统生产加工企业调整升级步伐,在精深加工领域实现新突破。坚持服务工业发展就是服务供销社发展的理念,搞好各流通公司、基层社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对接,在原材料供应、产品运输、日常消费、餐饮住宿等方面延伸扩大服务空间,以优质服务促进高效发展。健全运营机制,做稳做实“龙头企业+专业社+农民”的合作模式,让广大农民社员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增加收入。

二、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综合服务体系

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手段,切实发挥供销社在组织、经营、市场等方面已经建立起来的比较优势,抓项目、抓基础、抓服务,增实力、强活力,积极构建适应当前农业农村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

推进项目建设,壮大实力,提升发展质量和规模。2015年,完成基础服务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加快推进供销大厦鲜活农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馒头、面条、豆腐、豆芽菜等超市加工车间实现正常运行,并满足区域总农产品、海产品、冷饮产品的大宗储存。以农产品市场和日用消费品市场建设为主,建设具有供销社特色的各类市场,新建码头综合服务中心,扩建魏桥联华超市,筹划工业品公司的商业开发。切实发挥供销大厦、宾馆、农资有限公司、土产公司的龙头作用,带动全系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网络的运营质量与效益。生资公司、棉麻公司、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周村储运站等单位在确保资产经营效益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力求在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有所突破。

推进基层社建设,夯实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以省供销社关于加强基层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发挥全系统的资本、市场、网络等优势,与村集体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以组织共建、资源共建、合作共赢为着力点,通过共建综合服务中心、共建发展项目、共建干部队伍等形式,努力培养基层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组织“四位一体”的基层组织发展新体系,实现供销社基层组织向村居延伸,经营服务向田间地头延伸。不断完善基层供销社自身建设,力求在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深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取得突破。2015年,全系统领办农民合作社15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3个,农产品龙头企业2个,资金互助合作社5个,开展“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的村5个。

推进农产品经营体系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根据农村特点和当地实际,加快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之间的对接,完善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发挥供销社网络优势,放大市场功能,拓展产销对接渠道,促进不同类别、不同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进城市、进超市和城乡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中心。依托鲜活农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各基层社、专业社在保持好现有基地生产规模与质量的基础上,协调配合龙头企业,建立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000亩,由基地直供的蔬菜、禽蛋、果品等农副产品突破10000吨。

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服务,拓展服务空间。紧紧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因地制宜,创新思维,鼓励探索,循序渐进。以探索“新形势下怎么种地”为向导,以规模化服务为切入点,以“流转式”、“订单式”、“参股式”全托管服务为主要形式,结合生产要素集约化投入、标准化生产等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围绕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实施耕、种、管、收、售等托管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建立起从播种、田间管理、施肥用药、农资供应、经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服务链条。推进“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在耕种、浇水、打药、收割、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2015年,建立服务规模化基地40000亩,各基层社规模化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品牌建设,增强发展活力。高度重视品牌效益,维护好品牌,利用好品牌。将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整合投入,进一步培植壮大联华超市、农资有限公司、烟花爆竹、宾馆等传统龙头企业,改进提升经营服务质量与水平,扩大对外宣传,提高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增强社会影响力,努力争创省、市优质品牌。龙头企业与基层社协调配合,在流通、餐饮等各个领域加强合作,统一内部运作模式,统一对外形象设计,形成一个龙头、一个品牌、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创造系统品牌化、规模化、合作化的新优势。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为主体,以“供销”连接、凝聚各类专业社及其它服务资源,加强指导与监管,创建既有品牌、又有内容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社区农民延伸。加快推进存量土地确权工作,并通过出让、置换等方式在小城镇建设中优先开发,建设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按照新型社区建设到哪里供销社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重点在合村并居后的新型社区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参与农村社区和经济园区“两区同建”。2015年,完成青阳、焦桥、临池、长山等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启动,新建综合服务中心2处。

三、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质量

深化财务管理改革。不断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财务人员培训,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在保证收支主体和资金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建立县社综合经营服务中心结算中心,将基层社、流通公司的财务纳入结算中心,统一管理与核算,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严格按照封闭运行的原则,加强社员股金管理,严惩违规行为。明确社员股金定位,年终对社员股金效益进行单独考核,不再列入企业综合业绩考核。认真执行资产经营管理的一系列规定要求,明确任务职责,规范运营体系,确保资产完整和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

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加强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让人才成为供销合作社事业重要支撑点。通过系统内部选拔、社会招聘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把那些热爱供销合作社事业,富有开拓进取、拼搏实干精神,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吸引进来,打造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干部职工队伍,推动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2015年,将在政治素养、办公自动化、业务技能等方面,分期分批对机关干部、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教育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对新招用人员及部分年轻机关干部,完成院校培训、实际考察等工作,品行优良、业绩突出者予以提拔重用。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严格落实职工的社会保险,并综合利用系统资源,采取灵活、多样、自主的激励措施,不断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时刻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多形式普及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应急处置知识,强化重点单位、重点岗位监督检查、消防演练和专项整治,切实增强防范和自救能力。严格责任追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完善全系统安全统筹制度,进一步提高整体抵御风险能力。积极妥善处理各类来信来访,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方位维护好稳定。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全系统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按照统一部署,在坚守“规定动作”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工作实际,将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企业文化、教育培训等融合到活动中来,丰富“自选载体”,创新“自选动作”,扎实推进各个阶段的活动,确保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大检查、大整改,切实解决好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以活动开展促进作风的大转变、素质的大提升、工作的大改进。

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献身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立说立行”的商业道德,“坚韧克难、甘守清贫”的俭朴传统,牢固树立坚韧、担当、争先三种意识,从点滴做起,切实转变作风。一是严肃纪律,确立制度的权威性。建立有章可循、依规办事的长效机制,坚决杜绝决策上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工作上的无序性。二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持续转变服务态度。把为发展大局服务、为企业和农民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角色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重点解决“庸、懒、散、奢、私、贪、蛮、横、硬”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凸显创新作用,提高工作效能。坚持以创新为重点,转观念、拓思路、改方式,立说立行,提质增效,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创造团结进取、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四是厉行节约,建立节俭办社机制。始终秉承供销社人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制定会务安排、公务接待等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建立节俭办社的制度体系,杜绝铺张浪费。

篇5

一、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重点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要把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作为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适应社区性金融机构特点,建立“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运行方式上,全面推进现代经营机制,包括有效的治理机制、良好的救助机制、现代的经营手段、多样的业务种类、统一的品牌效应、强大的开发能力、高效的销售体系等各个方面,继续完善法人治理,切实提高法人治理效能,以和谐、有效的内部运作带动改进对外服务方式,促进支农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型。

二是充分发挥“三会一层”的职能作用。强化社员股民维权意识和参与能力,尊重“三会一层”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利,使其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农信社改革目标,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三会一层”执行制度的监督,保证其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建立健全行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行业服务能力。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信用社在税收及相关收费方面给予减免,增强其支农实力,在准备金率、准备金利率、利率政策、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一定的优惠和支持,督促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意识,同时应尊重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和经营自。

四是注重管理创新,提高盈利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以县级联社经营等级考评考核为抓手,完善县级联社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对领导班子考核,形成正向激励效应,促进支农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的不断提升。应高度重视城区业务发展,按照竞争、效能、安全、发展的原则,整合城区网点资源,转变“重农轻城”、“重农弃城”的观念,把城区与农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五是加大改革力度,激发支农服务活力。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贯彻“三农”服务宗旨、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鼓励基础较好、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考核任用机制,改革传统的用人制度,将人才的开发、使用、创造业绩置于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公平竞争的氛围之中,激励有为青年员工注重自我提高,积极向上,奋力拼搏。加强全员合同管理,健全员工养老保险机制,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积极引进和培养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班子和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农信队伍。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基层社管理,运用好基层社经营点多、人熟地熟、反应灵快的优势,发挥好基层社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的基础和前沿作用。

二、创新信贷服务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

按照优先“三农”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积极引入和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是探索降低信贷门槛新形式。按照“多户联保、分期贷款、分期还款”的原则,在办理联保贷款程序上坚持“农户自愿组合,信守联保协议”的办法,实行农户联保贷款。适当提高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额度,相应延长贷款期限。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将联保机制延伸到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其他领域,更进一步满足农业的贷款需求。

二是创新信贷品种。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探索农房抵押贷款、农机工具抵押贷款;探索同相关学校协商,推行学校、农户、子女三方共担的助学贷款;探索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农村合作医疗等贷款;加强同业合作,积极发展社团、银社、银团贷款,提高支农资金的规模供给能力;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将集体林权和其他有效物品或权益纳入质押抵押品范围,积极尝试开办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更好地适应农村信贷需求特点和要求;大力推广仓单质押贷款、出国劳务贷款、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家电下乡”消费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培育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促进农村信贷良性循环。农村信用社可以利用自身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优势,以信贷为纽带,努力培育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信用合作机制,把专业化发展中利益各方组织起来,形成信誉共同体。加强与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和各类基金组织、专业协会、担保公司等新经济组织的合作,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开展贷款新业务,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难和农村分散经济难贷款的矛盾,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四是以“新一代工程”开发为契机,加强信贷业务和会计业务流程建设,做到服务差异化、流程简明化、运营集约化,完善农户贷款“绿色通道”,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实现支农服务方式与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匹配。

五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信用村(镇)”、“信用户”创建活动,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废债务行为,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农村信用社若要在现今的金融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日常业务扎实做好的基础上,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运用适应时代的科技力量去增强服务水平。

一是积极开拓银行卡业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应以发展农民工银行卡为切入点,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立网上银行、实现多种网络支付,为农民工开设专门的“金融服务通道”。合理布设ATM机、POS机等自助设备,抓好信通卡刷卡消费促销活动,提高交易量和收益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用卡环境,实现银行卡之间实时转账,方便持卡人资金结算,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丰富借记卡的各种应用功能,积极开办贷记卡业务,逐步构建以借记卡业务为基础、以贷记卡业务为核心、以联名卡等各类卡种为补充的银行卡产品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电子金融新产品。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做法,积极推进网上基本理财服务、网上股票买卖、网上按揭、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业务,大力发展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即能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又能为信用社实现收入的增加。全面改进票据支付模式,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集中票据处理系统。借鉴他行票据集中处理的建设经验,结合农村信用社业务实际,努力探索适合农村信用社建设和发展票据集中处理系统,实现以县、市或省对提入、提出票据的集中核验、分发处理,提高支票处理效率,有效防范系统分散核验引发的支付风险。

三是大力开办外汇业务。外汇业务是农村信用社新的效益增长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通过创新思路,搭建平台,完善外汇贸易融资业务品种,积极开办进出口押汇、进口开证、打包贷款、提货担保等业务,实现外汇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优质外汇企业在综合考虑企业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履约能力以及本年度对外贸易业务量的前提下,按照农村信用社有关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暂行办法,在落实担保的前提下,为借款人核定授信额度和期限,明确授信业务范围,建立“综合授信,一次审批,最高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授信新模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篇6

(一)稳增长、促转型,抓好经济发展工程。一是着力提升招商选资质量。做好跟踪服务,推动恒生银行、东海航运保险等项目及浙洽会签约项目尽快落户。积极谋划地块招商,协调职能部门开展宁丰地块针对性推介。搭建平台,推进宏泰广场、航运广场联合招商。做好第二届“新城杯”创业创新项目服务工作,促进好项目及时落地。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保安总公司、风机公司向总部型发展,帮助绿茵市政、大木匠装饰等企业上市。二是着力突破指标增长限制。深入排摸金汇大厦、嘉里商务楼新入驻企业情况,鼓励企业由分公司升格为独立子公司,确保产税破零。加大楼宇服务和整规力度,促进楼宇环境优化升级。关注江东水厂、艺术剧院项目实施进度,做好辖区船公司项目对接,尽快将重点防汛工程大石碶泵站纳入统计库,实现固投逐月进位。三是着力拓宽合作招商渠道。以__周、浙洽会等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赴外招商活动,进一步开拓招商视野和平台。搭建平台,加大与上海打浦桥商会、台州商会的合作力度,努力引荐一批优质项目来甬投资。推进跨区联合招商,计划组织走访南京孩子王、杭州海康威视等企业,努力形成江浙沪区域招商网络。

(二)强管理、抓改造,抓好环境优化工程。一是加大项目攻坚力度。全力推进宁丰地块“清零”,力争早日完成签约和拆除任务。加快推进中山东路综合整治项目,尽早完成剩余1.5户签约及腾空工作。积极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工作,确保市艺术中心、永达路南2#地块、江东水厂现代提升工程顺利推进。集中精力,做好轨道交通4号线__站、兴宁桥东站房屋征收等相关工作。二是提高专项工作落实实效。深入开展“三改一拆”,着力推进违法建筑拆除、破墙开门封闭工作,实现老小区整治常态化。继续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加强河岸清理、防护设施建设、排污管道改造等工作,进一步巩固黄鹂河、邹家河等辖区7条河流整治效果。继续开展“护房安居”行动,加快推进__新村106幢危房解危工程,最大程度保障辖区房屋安全。三是改善辖区环境面貌。按照人性化服务、网格化覆盖等要求,进一步巩固__、紫鹃、黄鹂等社区整治成果,努力打造老小区环境优化样板。完善物业管理资金投入、准物业管理争议化解、考核监督等工作机制,逐步深化时代华庭小区试点收费酬金制模式,不断提升丹顶鹤小区物管水平,为破解小区物管难题探索经验。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为街道城区生态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三)保基本、重特色,抓好民生服务工程。一是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加快推进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周宿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王隘、丹顶鹤社区综合服务用房改造等9个项目建设,推动社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继续实施社工职业能力培养项目,进一步提高社工职业能力水平。二是推动服务品牌提升。开发喜憨儿工坊特色产品,力争实现产销分离。强化“喜憨儿”庇护工场功能,培育挖掘一批潜力大、能力强的残疾人手工艺者,为优化残疾人“自我提升”工程储备力量。优化“天使之翼”就业培训项目,向“系统、专业、实用”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残障人士的职业技能。三是促进辖区稳定发展。组建信息员队伍,制定奖励制度,使用“平安通”终端,实现第一时间掌控信息、处理问题。吸纳律师、民警等人员组建专家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在问题防范、矛盾处理上探索新方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火灾隐患领导包案等制度,进一步提高隐患整治效率。推进治安巡防站建设,实现小区治安全方位、全天候管控。四是推进自治互理进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方式,探索基层社会“参与式”治理模式。加强“鹤声议事厅”、“民情夜访”等社区自治议事平台及“网格合议厅”等网格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着眼于群众所急所需,强化社区服务职能,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社工、义工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并将每个社区的每个楼宇建成各具特色的温馨家园,走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

专题调研组成员:

谢志强 朱红文 陶建群 陈楠

初夏时节走进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下称“克区”),我们被这里的景致所吸引:街道洁净规整、树木葱茏茂盛、建筑错落别致,蜿蜒清澈的克拉玛依河穿城而过,呈现一派祥和景象。如果说引水工程给这个昔日的戈壁滩带来了生态改善、经济腾飞的契机;那么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荣誉的取得,则开启了克区社会治理跨越式发展新的起点。

近年来,克区以社区服务作为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切入点,打造社区、社会组织、数字化城管三个服务平台,推出养老、青少年社区教育和楼宇文化三个服务品牌,形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社区治理:管理和服务互动融合,构建和谐温馨社区

在北斗新月社区心相印苑走访中,杜女士告诉我们:“我骨折期间,邻居们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独居的杜女士得到邻居帮助,得益于楼宇理事会的倡议。”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冯秀云介绍说,“楼宇理事会是小区的居民自治组织之一,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克区现辖58个社区和一个农牧业乡(不含驻区团场),社区的和谐稳定事关全区大局。克区区委书记张虎介绍说,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克区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极大挑战:民族构成多样化、群众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亟需创新社会治理的平台和方式。为此,克区以社区治理为突破口,寓管理于服务,倡导居民自治,着力提升居民幸福感。

要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就得以人为本,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积极化解民忧民怨。克区在探索完善社区治理中,逐步形成了综合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五百”工作机制。据克区区委组织部长梁武军介绍,“五百”工作机制,指的是以150-180户居民为单位,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由社区关爱居民联络员(两委成员)带领社区党员积极分子、楼栋长、单元长骨干等组成服务管理团队,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通过“串门”、“知情”了解掌握所在单元及居民的全面情况,通过“管事”、“解难” 及时反馈居民需求,组织提供各类专项服务,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社区居委会的热心和社会各界的爱心送到千家万户,从而实现 “暖心”工作目标。

为保障该工作机制的顺利运行,克区制定出台了配套制度,如“分片包户”、“民情日记”、“一岗双责”、 绩效考核等制度。这些制度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能。在“五百”工作机制的推动下,克区建立了项目齐全的居民档案和社区资源档案,建立健全了社区警务室和社区调委会,组建了由社区民警、协警、义务联防队、红袖标、治安信息员等组成的综治维稳队伍,把社区建成了综治维稳的前沿阵地,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来源。

如果说社区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人舒心,那么贴心的互助帮扶则让人暖心。在社区服务中,克区还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坚持打造“一楼宇一品牌”,并给予活动经费支持,通过楼宇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居民的参与和互动,有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从2008年开始,北斗新月社区就着力打造特色楼宇文化品牌,如心相印苑的“百家宴”、团结苑的“楼组拔河赛”、连心苑的“邻里情”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克区丰富多彩的楼宇文化活动,营造了亲善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了社区建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克区副区长刘进夫认为,克区社区建设有四点经验: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目前,克区正朝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体系目标迈进。

社会组织:承接更多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老一少”服务品牌

“社会组织是为承接政府职能而生,因解决社会矛盾而生,因满足社会大众需求而生。”胜利路街道乐龄社工服务社的总干事岳素君谈起工作滔滔不绝:“社工是社会的剂,每当看到所帮助的青少年打开心扉、融入社会,我就会非常有成就感。”

为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克区积极引导培育社会组织,打造专业化的社工队伍服务群众。据介绍,乐龄社会工作服务社是克区首批注册的民办非赢利企业,致力于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如社区六点钟学校、重度残障少儿关爱、问题青少年帮扶等项目,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克区是离退休“老石油”的主要居住地,截至2013年底,60岁以上老人已达27608人。对此,通过有序整合社会资源,克区构建起“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克区相继建成老年活动中心、 25个社区养老日托中心(站)、专业养老机构“克拉玛依黑油山老年社区”等设施,其中,社区养老服务覆盖54个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服务覆盖面已达社区总数的93.1%。在古尔邦节、春节、敬老宣传月期间,开展对高龄、孤寡、残疾等各族老人慰问,老年优待政策和优惠待遇不断优化,并及时兑现。

截至2014年5月底,克区社会组织达497家,其中,社会团体27家、民办非企业56家、社区社会组织414家,142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认证。近两年,克区购买公共服务已覆盖了养老、治安、文化、科普、教育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等8个民生领域。此外,克区还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当前共有19617名义工,团体义工队伍共27类703支,开展了医疗卫生、心理辅导、剪纸编制、书法绘画等服务项目。2013年,共开展各类活动20197次,受益群众达189180人。

可以说,克区社会组织发展有序渐进,社会工作形成了社工引领义工,义工辅助社工,义工发动群众,群众参与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良性循环。

数字城管:优化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4年6月10日,监督员阿曼古丽巡查网格时发现园丁小区2号楼旁的上水井盖破损,她于16:45分将信息上报数字化城管平台,半小时后,相关工作人员受理核实,将此案派遣至供水公司,供水公司当即派人赶赴现场并修理完好。事后,监督员再到现场核查并反馈城管平台结案归档。该事件从信息采集到结案归档共用了2小时8分钟。

每天早上,配备具有GPS卫星定位功能的“城管通”的克区城市管理监督员会出现在自己的责任区里,采集、反馈着相关城市信息,包括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交通、施工管理等各类公共问题。与此同时, 城管指挥中心有数十名工作人员同时受理来自监督员、“12319”热线等各渠道反映的问题。

据了解,克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于2008年9月正式开通运行。2009年,克区通过了国家住建部的验收,被授予“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区”的称号,成为西北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城区。克区构建的“源头治理、常态管理、应急处置”的服务体系,通过利用基础数据采集成果快速定位,高效协调各业务部门快速处置,有效化解了社会各类不和谐因素。截至2014年5月底,该平台共协调处置各类案件5965起。其中,“12319”城管热线4500起,临时处置案件718起,车辆巡查发现问题747起。案件处置回访满意率达到100%,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除了数字城管的建设,克区还完成了社会事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并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安装了全球眼监控系统,为打造高品质和安全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的应用,不但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安全便利,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打破了原来的各区独立建设、分块管理的状态,实现了数据和应用统一集中管理,有效整合和运用了各种资源。这种流程的再造、机制的创新,在润物细无声中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变。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陈楠)

责编/王志远 美编/于珊

【资料链接】

克拉玛依社区治理各具特色

南林社区:“1+5”治理模式

南林社区构建起了以社区党总支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区域化党委作为协调机构,以党员服务社、平安家园服务社、爱心互助服务社、快乐时光服务社、健康成长服务社五个社区自治组织为服务载体的治理架构,社区居民在自治中贡献力量、得到帮助、交流情感、收获快乐。

苑泉社区:网格化治理保居民平安

苑泉社区组建了由小区治安员、居委会关爱联络员、社区协警以及义务联防队、企事业单位保卫人员、物管站工作人员、店店联防巡逻队、批发市场保卫人员、楼栋长和单元长等组成的8支巡逻防控队伍,将社区划分为10个基础“网格”,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24小时有人巡逻,社区治安状况令居民满意。

篇8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理论 社会管理创新 郑州 网格化管理

无缝隙政府理论的内涵及其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合点

(一)无缝隙政府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即时性的时代也随之而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随着顾客认知、态度、期望的转变和选择机会的增加,顾客社会逐渐兴起,社会进入服务时代。时代的需求正是无缝隙政府理论产生的重要背景。美国学者拉塞尔·M·林登提出了“无缝隙政府”模式以实现对传统公共部门的重建。所谓“无缝隙政府”(amless Government)指的是政府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所有部门、人员及其他资源,以单一的界面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林登认为:“‘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无缝隙组织是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并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无缝隙组织的形式和界限是流动和变化的,具有渗透性,又是无形的;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二者之间是一种直接的、人性化的关系,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它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为目标,它是对现行的行政运行程序的改造和提升。无缝隙政府以人民群众为导向,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导向,以提供更加优质服务为导向,并且使政府、公职人员的各项服务、活动都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使群众能随时随地得到、方便、快速、简捷的、满意的无缝隙的服务。时时刻刻为群众提供贴近群众的各项服务,提升政府组织的透明度,信任度,使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立刻办”,当日反馈,及时解决,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标。无缝隙政府创造的无缝隙服务的理念为今天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优势视角。

(二) 无缝隙政府理论的三个导向

1.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导向”为理念的无缝隙政府理念,使目前政府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倒金字塔结构,对政府来说,以群众为导向的政府管理,使政府的管理模式直接接触到最基层的群众,政府的各项措施、方针政策以及惠民措施都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群众得实惠不得实惠为衡量标准。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提升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以党的优良作风赢得民心,凝聚力量,自然就能把群众的需要看到眼里、记到心中,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

2.以竞争为导向。在网络化、多元化时代,在激烈竞争的信息化社会,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改变政府权力无限膨胀的不良局面,为我独尊,排斥其他竞争对手,以竞争为导向,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把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推向广阔的市场。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鼓励NGO组织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严格程序,竞争择优,并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这样可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与社会公共服务组织,乃至NGO组织与NGO组织形成激烈并具有良性意义的竞争,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局面,这样可以使各种社会组织能提供质优而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局面下,政府才能不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不但要考虑到当今社会的需求,而且也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而储备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在竞争的导向下,群众的各种需求满足了,政府的信任度、政府的效率才能不断提升。

3.以结果为导向。无缝隙政府理论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自己的任务目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树立大局理念,以满足群众最大利益为理念,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每一阶段的成绩都要以最优的结果为导向,形成阶段性和最终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质量优良而高效、状态最优的无缝隙政府理论克服了过去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相互扯皮、置整体利益于不顾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以结果为导向的自我管理、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真正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结果的最优化。

(三)无缝隙政府理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合点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此时,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目的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同时也表明我们政府更为关注民生,力争通过社会管理的创新来减缩社会发展代价,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幸福感,这种变革建构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公平公正的社会政策,达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政府和NGO组织之间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使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由单一变为多元,能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满意的公共服务和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从无缝隙政府的理念来看,以顾客为导向,不断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以竞争为导向,把公共服务的提供市场化;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高效、活力、充满竞争力的社会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这正是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合之处。

无缝隙政府理论奠定了当前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合作的基础。无缝隙组织的优点是能为最广大的顾客提供快速、高效且优质的服务,而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多元化思维、多元化需求,政府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在充满竞争力的社会,多方力量都能发挥有效作用,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群体都能调动起来,形成多方合力的良好局面,形成政府与机构、顾客之间的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今天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育并形成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形成并能参与到当今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同时,发挥企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不断拓展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范围,提高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形成多种社会组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化参与。因此,无缝隙组织所呼唤的多元社会治理模式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基于无缝隙政府理念的郑州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2012年郑州市开始实行网格化管理工作,无缝隙政府理论为郑州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从无缝隙政府视角看,郑州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表现为:

(一) 以信息共享促进部门无缝隙衔接

现在的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怕担责任,社会上也出现过“多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的现象”,相互之间不是“齐抓共管”,而是相互之间条块分割、互不融合。要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力、物力及其他有效资源,形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局面,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使政府转变职能,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无缝隙政府理论正是打破这种低效、僵化、被动的传统官僚制,而倡导高效、灵活、主动的组织架构。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可以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即时的、无缝隙的服务,以组团式、一体化来打造无缝隙的组织结构,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新的亮点。郑州根据时展的需要正在打造信息化社区。一是大力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联合管委会信息中心,做好政务外网进村(社区)工作,确保网速稳定、网格畅通,实现社会公共管理平台真正进社区,解决好平台系统不稳定,网速慢、录入难等问题,建立起高效运作、资源共享的网格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问题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二是推动网格化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一方面是结合实际建立问题受理中心电子监控大屏幕,实时监控全区网格化工作情况,动态掌握各级平台“人、情、地、物、事、组织”情况;动态监控各网格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是在现有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信息,制定信息采集标准,做好常住人口、流动人员、楼院信息、辖区单位信息的录入,注重每个人住房、就业、计生、教育等个性化特点的采集,实现“人进户、户进楼、楼上图”,真正做到管理数字化,服务人性化。通过创新信息平台,构建信息共享机制,郑州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处理问题的效率,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能。

(二)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无缝隙审批

由科层制带来的问题,是目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浮夸习气、墨守陈规、繁文缛节、文牍主义以及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诸多弊端使得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有所下降,无缝隙政府理论正是对这种弊端进行反思并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它以人民群众为服务目标,并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导向,寻求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和适应小政府、大社会所提倡的组织原则,对政府的组织进行革新,形成新的架构,重新定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组织的理念、考核方式、组织的功能等进行重新再造,是实质性的和根本性的,其中关键是对业务流程再造。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社区治安问题、管理问题,商业、服务业及农民工等人口的流动问题日益凸显,迫切要求创新社会管理,郑州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智慧型城市”为依托,通过机构下沉、人员下沉,在金水区经八路办事处和惠济区老鸭陈办事处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并成立办事处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了管理的层次,降低了管理的成本,促进了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同时,郑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转变领导方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逐步构建“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的城区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新机制,努力形成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协同共事、和谐共处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格局。网格化管理创新了社会管理,推动了政府角色的转变,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促使政府、企业、社会乃至个人发挥更大的合力,当然也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以顾客为导向需要政府组织变革的目的。

(三)以扁平化改革促进社会服务无缝隙对接

无缝隙政府组织以结果为导向,通过重塑服务的过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追求积极的目标,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这就要求克服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分工僵化、各自为政、本位主义、无效率的弊端,消除职能壁垒,为顾客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目前,郑州正在推进扁平化改革,政府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这一改革将基层社会管理和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的职能转移到街道办事处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并通过购买社工服务获得。万名志愿者进网格活动,广泛的动员不同的社会群体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不仅能重塑政府部门的内部职能,同时也整合了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基层有了一个扁平化的组织和可操作的平台。这也是无缝隙政府理论产生以来,对政府提升服务效率至关重要的原因。

无缝隙政府视角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无缝隙政府的理念为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但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即如何以顾客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和以结果为导向,以无缝隙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无缝隙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也引导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政府部门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各项服务,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高低,更不能物化为商品的价值。其最高价值应该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能否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如果政府提供的产品群众不需求,那也就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于劳民伤财还落下群众不满意。特别是信息化社会,民众对政府的服务有更高的渴求,并抱有审视的态度。政府此时更应该坚持群众路线,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寻找群众需要的契合点,提供体贴入微、身暖人心的服务,这就蕴含着更大的价值。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政府的公共服务也应与时俱进,富有时代色彩。因此,就应该大开社会管理创新之门,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社会需求,就省会城市郑州而言,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需要从制定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入手,例如更符合基层群众的住房保障政策,大学生、下岗人员的就业扶持政策,创业帮扶以及外来公务人员子女的上学政策等,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就学、医疗等方面权力的均等化,逐步合理有序的建立起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分配平等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按照政府治理结构转型和“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的精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二三级网格的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形成“纵横交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网络化工作格局,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组团式服务并向基层社区下沉,探索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供给模式,并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价值,以更大的价值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促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该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促进市场充分竞争,改变对公共服务的垄断的做法,充分利用社会的、民间的力量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事实证明,通过社会组织的介入,由于其职业性、专业性的特点,更能把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并且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专业性的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多,可以促使他们通过相互竞争,提升服务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利用市场竞争的手段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缩减群众办事的成本,抑制政府的盲目扩展和人员的无限制膨胀。以竞争为导向,引进公共服务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能,已经成为高绩效、无缝隙政府的共同特征,也是当今政府的追求。一方面来说,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进竞争主体,“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来说,要通过与社会参与的结合、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等,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和民间组织,逐步把一些社会福利领域或社会层面以及一些社区教育、社区养老、技能培训等服务交给更加专业的社区和民间组织来承担,这样既调动了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又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社会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三)以结果为导向,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传统的政府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作用,其工作是以各自的职能为导向,而不是以干成事、做好事为导向即坚持结果导向,而以无缝隙政府理论进行政府再造的基本原则是“着眼于结果和责任弹性”,创建一个围绕结果而不是职能进行组织,即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自我管理团队提高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效能与效益,通过实施政府绩效评估和结果法案,向“高绩效模式”转变。社会管理创新也要围着结果导向这一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管理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绩效这一有效手段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引领作用。目前,郑州的网格化管理工作,针对各级网格管理人员,也已实行绩效考核评估制度。结合专业数据评定、群众评定和社会的评定,形成综合的网格化管理评价体系。干部的评价和群众的评价相结合,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提高综合评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各级领导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长效办、督查室督查发现的问题;各种网络反映并经查实的问题;新闻媒体曝光并经查实的问题;群众投诉反映并经查实的问题;干部群众对工作的评价情况;重点工作受到区以上通报表彰,工作经验被广泛推广等情况等等指标进行量化,并把网格管理工作的结案率、市民案件的处理率等结合起来,对整个网格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各方,进行科学的考核,形成了包括绩效计划与指标体系、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绩效考核与评价以及政府绩效结果应用等一系列过程绩效管理体系。

结论

当前是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利益日益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在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中,政府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建设服务性政府的理念,要求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面更加广泛、质量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也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所在。社会管理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探索的是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社会专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以人为本,多方相互协调的多元的社会管理模式。就郑州以网格化管理工作为抓手开展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而言,无缝隙政府理论以顾客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的理念,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下滑风险、政府的民生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政府的每一项花费都应花到刀刃上,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服务的提供都应该更加以人为本,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真正实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无缝隙政府理论对社会管理而言拓宽了创新思路,也开辟了一条为群众无缝隙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政府服务 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资本和生产力,政府服务环境是区域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直接反映区域发展环境的整体状况。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当前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政府服务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政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监管效率全面提升,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优环境、以环境促发展的良好格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服务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从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提供者——政府的角度分析存在三方面问题

1、政府职能交叉、责任不清

公共服务内容越来越广,社会管理标准越来越高,企业与市民对政府行政水平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但是,由于横向部门间职责不清、纵向部门间“条块分割”等原因,相互扯皮、执法争议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某种程度上,一些国有企业也在行使着政府的部分职能,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2、办事程序过多、推诿拖拉

政务公开水平仍然不够高,政府审批程序仍然比较复杂,企业到政府办事缺乏有效引导,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同时,行政评价体系的轮廓尚不清晰,评价内容缺乏科学设计,评价标准缺乏量化,考评方式缺乏规范,实施奖惩缺乏力度。在如何充分运用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提高行政效率方面,需要更加有效的方法。

3、干部素质有待提高、作风有待转变

有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存在工作创新不足、主动服务不够、工作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有些干部由于业务工作不熟悉,对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因而对群众的疑难问题解释不清,对办事程序告知不明。另外,行政执法中还存在行为不文明、程序不规范、运用自由裁量权较随意等现象。

(二)从公共服务与管理的对象——企业的角度分析抱三期望

1、企业期望政府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虽然各部门在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但是,政府服务企业的“产品品种”还有待创新,行业指导、专业培训覆盖面还需要拓展,引入企业的后续服务还不能有效跟进,一些企业需要的服务项目需要进一步丰富。

2、企业期望政府服务平台更加方便

虽然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政策与服务还没有形成有机链接,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有时并不明确,政策信息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有待拓宽。企业需要政府服务更加方便,降低不必要的行政成本。

3、企业期望政府执行落实更加有力

虽然政府部门在谋划、规划区域发展时高度重视、狠下功夫,但是一旦规划形成,在执行落实方面却往往力度不够。致使重点项目推进慢,配套服务跟进慢,城市管理和环境品质提升慢,企业入驻后感到与期望值相差较大,从而导致对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反而下降,产业聚集效应不增反减。

二、提升政府服务环境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优化政府服务的关键在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在优化发展环境中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领域逐步成长,基层社区开始发育,公共生活的空间逐渐扩大。政府与社会应当形成有效配合、良性互动关系:政府通过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强化公共服务、增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切实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保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按照自身运行的规则,培养社会自治组织力量,自行管理社会的微观事务,有效组织社会生活,协助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对政府形成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同时,社会监督机制还将增强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既要避免市场至上和市场万能论,也要避免政府至上和政府全能主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应建设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着重在营造良好环境、弥补市场不足上下功夫,实施宏观调节,把握经济布局;完善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改善基础条件,强化服务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业的行政成本。

三、完善政府服务环境体系的目标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就必须在进一步明确政府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建设完善的政府服务环境体系,其目标应该是:

(一)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府职能转变到位,服务型政府基本形成。政务管理制度规范,机构设置科学,部门分工理顺。政务程序科学化,内容规范化,方式公开化,手段现代化,杜绝违纪违法行为。政务平台功能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行政审批合理、精简、规范、快捷。干部队伍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

(二)宽松、透明、协调、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策决策机制完善,责权明确、程序规范,决策权力依法运行,民主反馈渠道畅通。政策体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政策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政策部署及时准确,优惠政策用好用活。政策执行的信息反馈、监督检查机制基本完善。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三)公正、公平、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

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形成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执法人员依法公正执法,广大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公、检、法、司队伍精干高效、公正严明,执行法律法规公正、公平、及时、严格,社会环境安定有序。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比较完善。

(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市场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秩序规范。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更加完善,诚信行为蔚然成风。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要素合理流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市场主体间良性互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现代化,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五)人本、和谐、完善、优质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管理体制现代化,覆盖面遍及各类人群,规模和能力满足需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基本解决,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畅通,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六)开放、健康、进取、奉献的人文环境

政府管理者具有先进的视野和思维,城乡居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得到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大力推进,居民环境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普遍增强。区域文化不断丰富、创新、发展,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各项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域文化品位大大提升。

四、完善政府服务环境体系的思路措施

完善政府服务环境体系,必须围绕市场主体的需求,以转变职能为前提,以创新方法为动力,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效能为根本,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努力形成“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心系区域发展,事事处处为优化发展环境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一)提高服务水平,推进阳光政务工程

一是加强宣传推介。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册和广告牌,以及举办论坛会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城市建设情况,未来区域产业发展态势,介绍土地信息、政策信息、产业信息。二是及时信息。整合各类投资信息资源、各部门的政策、流程,集中在网站上披露,解决企业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强化投资引导。定期向社会产业规划引导的政策措施、区域重点建设项目信息,方便企业及时参与项目竞争。提供方便、高效的咨询项目,便于到企业电话咨询。四是改革审批制度。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减少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对有前置审批、需要申领许可证件的项目,适当地由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有关部门在限定时间内办理完毕。

(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一是建立完善区域信用体系。牢固树立良好的政府信用形象,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明确政策的导向性。逐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严厉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加快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探索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检索平台,推动互联互通。大力培育信用中介市场,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等项业务。探索企业信用奖惩机制,使依法经营企业因守信而受益,有失信行为的企业受到全社会监控。二是认真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政府采购、食品安全开展监督检查,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围绕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开展监督检查,确保“阳光工程”的落实。三是强化各类社会监督。增强民主评议的代表性,通过行业系统内评议,行业系统外评议,群众举报、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把部门和行业的优劣情况真实客观地反映上来。

(三)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依法行政评价体系。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依据目录,接受社会监督。确定各部门在一定期限的具体执法任务和目标,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严格执法,减少监管盲区,打击违法促进守法,维护公平、公正和秩序良好的法制环境。严格设定自由裁量权的范围、标准,规范执法方式,促进公正执法。三是健全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完善信息通报制度,加强行政管理的信息沟通、执法协调和工作联系,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处理机制,合理确定行政执法争议解决方式,规范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程序,确保行政执法协调严格依法进行。四是建立严谨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行政执法依法、有效落实。

(四)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优化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

一是提升区域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好区域特色文化,让在区域内发展的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感受到区域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对社会协同的组织引导。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培育中介组织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通过市场力量进一步为企业做好服务。完善专业团体、行业协会的运作体制、机制,提高对企业服务的实用性、针对性。三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深入研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内容、方式以及制度、质量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筑牢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层基础。

(五)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确保落实各项政策

一是加强公务员的培训。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措施最终要由“人”来落实推动,要在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在强化业务培训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方面的培训。二是建立完善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服务一线的长效机制。目前,这方面的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基层岗位的级别、收入相对较低,在基层工作的干部,都希望尽快得到晋升,脱离原来的服务岗位。导致基层的服务岗位难以有效吸引比较适合基层工作的优秀干部。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服务一线干部的待遇,建立与个人利益挂钩的长效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到服务一线工作。三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优化服务一线干部队伍的淘汰机制。在提高一线服务人员待遇的基础上,对于不适合在这一岗位工作,素质和服务水平相对较差的人员淘汰出局。

参考文献:

①王海超. 推进地方优化发展环境的调研[J].中国监察,2011(5)

②浙江省财政厅. 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型升级[J]. 中国财政,2010(11)

③陈国祯.开展治庸问责 优化发展环境[J].学习月刊,2012(24)

④茹述创. 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9)

⑤林华. 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J]. 学习月刊,2012(24)

篇10

县的司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上半年以来。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政法工作会议和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继续深化“服务型、创新型、管理型、发展型”司法行政系统建设,以服务发展、服务稳定、服务民生为重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胆创新,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法律保证。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

总结起来我做到三个结合:即法制宣传工作与维护稳定相结合;法制宣传工作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法制宣传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宣干部熟悉法律,回顾上半年以来的工作。有工作经验的特长,围绕中心工作,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提升法制宣传的效果,提高司法行政部门的公信力。

健全目标考评。为了抓好今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根据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法,制定了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县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力建议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反对不正当竞争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2积极开展法律“六进”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县普法办制定出台了法律六进”活动方案》有计划、有方法地全面推进了活动开展。对各级机关部门进行法律知识轮训;把农村普法作为工作重点;对社区居民采取“四个一”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维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深入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平安生产教育;各单位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公示栏以及执法内容宣传栏,开展了文明服务窗口”和“依法办事单位”争创活动,建设了一批文明单位。今年是省级普法验收年,县普法办认真贯彻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认真做好迎接省级验收的准备工作。

推动了经济社会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3将普法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相连。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公证工作

其中涉外民事11件,年上半年共料理各项公证46件。国内民事35件。公证人员重点抓好了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保证和改善民生服务的工作。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联系卡、赶法律大集等多种形式,宣传公证法律制度,不时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面,扩大业务领域。处在三月一日公证法实施四周年之际,与县依法治县办、县司法局宣传股密切配合,以“公证进万家,受益你弘扬公平正义,共建和谐逊克”为主题宣传口号,发放宣传单三百五十余份,奇克镇繁华路段设立咨询台,解答法律咨询87人次,逊克县电视台对这次宣传活动进行了滚动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公证工作的社会影响。

三、律师工作

全所律师在司法局的领导下,今年来。紧紧围绕和谐社会这个中心,发明性地开拓法律服务领域,送法下乡,法律服务进社区,走访农民工打工集中地,建立“法律服务卡”为特困企业、特困群众、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提供高效优质免费的法律服务。上半年共办理案件41件,比去年同期减少7件,其中刑事案件3件,民事案件37件,行政案件1件,担任法律顾问2家,义务法律咨询100余人次。全所律师积极化解民事纠纷,为县政府排忧解难,并积极参与律师参访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为促进逊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法律援助工作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法律援助的社会公信力。充分发挥“148法律咨询热线的桥梁作用,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法律问题;利用法律进社区、进村屯等形式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援助案例等广泛宣传法律援助有关知识;建立健全制度,严格按《法律援助实施方法》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指派规则》受理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严把案件审查关。办案过程中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四统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目标考核制,把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态度列入法律服务人员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和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今年上半年,逊克县法律援助中心共料理法律援助案件30件。其中,刑事案件2件,民事案件28件(诉讼案件12件、非诉讼案件16件)发表简报二篇,送法下乡二次。机构编制、人员安排情况早在中心成立时就已落实到位,日常上报工作及时准确。目前为止,中心操持的援助案件没有投诉情况。

五、基层工作

县法律服务机构参与调解各类纠纷18件,半年来。调解胜利12件、转司法诉讼解决4件,诉讼、非诉讼案件2件,解答各类法律咨询57人次,料理法律援助2件,为2个行政村担当法律顾问,为集体和村民挽回经济损失35.6万元,宣讲法律场次8场,受教育人数6970人次,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司法建议7条,充分发挥了法律服务所的职能作用。积极抓好民间纠纷排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1件、调处65件,对6件调解达不成协议的通过诉讼顺序解决,充分发挥了乡镇、村、屯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作用。加强“调访一体化”规范化建设。县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调访办公室,共接待各类上访事项28件,调访人员解决20件,移交司法机关6件,转上级行政处理2件。全县各级调访组织通过积极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维护基层稳定的作用。

六、刑释解教工作

今年上半年刑满释放人员共7人。今年上半年即3月中旬组织释放人员10人进行了进行政策学习和实用技能培训学习。针对农村籍的释放人员主要就农业技术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县去年刑满释放人员共23人。以及农村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针对城镇籍的释放人员主要从树立正确人生观,开展就业渠道上进行知识和培训。其中有1名开了化妆品商店。

七、队伍建设

将队伍建设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围绕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促进纪律作风的明显好转,法律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法律保证进一步完善,社会形象明显改观的目标,一是抓班子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时提高班子内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抓队伍素质提高,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载体,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全体干部业务素质,达到内增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确保队伍不出现违法违纪的现象。三是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人,目标压人,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打下基础。存在缺乏。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上半年以来的工作。但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仍存在个别人工作责任心不强,呈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工作失误,工作质量低下的问题。二是抓工作落实和推进工作力度不够。有些人精神状态不佳,争先创优信心缺乏,抓工作落实的方法停留在安排布置层面上,不能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面对面指导,致使有些工作浮在面上,落不到实处。对以上问题必需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下半年年工作基本思路

确定年下半年司法行政工作基本思路是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保证职能和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的三大职能。

通过开展“法律赶集”和“送法下乡”活动,

一、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强基层普法组织特别是企业、学校等重点对象的法律宣传教育。

深入研究推动律师、司法鉴定、公证服务向基层社会和广大群众延伸的方式方法,

二、进一步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扩大法律援助面,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

三、开展人民调解八进工程。继续规范调解顺序、调解档案,坚持纠纷月统计分析,加大排调力度,扩大调处范围,提高调处质量。

以建立“学习型机关”为载体,

四、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大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干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