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1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学校不够重视

初中教学里,地理这门学科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地理以前作为会考项目时甚至都不开课,近十年来,地理在我市已不再被列入中考的范畴,虽然学校一直开设有地理课,但地理课被随意挤压的现象经常出现,学校在地理教学相应的方面设施也不足。没有基本的地理教具,对于一些地理现象不能做简单的演示。

2.师资力量不足

初中地理老师年龄老化严重,教学精力有限。而年轻的老师们,毕业于师范类地理专业的比例小,很多时候“照本宣科”,真正的专业知识反而不足。

3.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生们对地理这门课程的认识不足,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不是不无道理,可大部分学生们以为只要背背就足够了,对地理缺乏探索和兴趣。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学生们在教学里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师们习惯于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学习时很被动,对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考察方法只有考试这种途径,让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都受到了限制。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积极性受挫,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三、教学方法创新方法

教学方法创新需要老师们有着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根据学生们学习的心态和接受程度用心研究。

1.多种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带着兴趣来学地理,学习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强的心理阶段,对新生的事物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点拔和引导,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其中包含很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自然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有趣的素材,比如“风吹石头跑、氧气稀又少”(海拔较高);“早穿袄来午穿纱,围着火堆吃西瓜”(早晚温差较大)的趣闻,并充分利用这些有趣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大陆漂移说”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这几个颇具趣味性的问题立马就会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他们会产生求知欲,希望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求知欲会让他们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更有积极性。当然对于教师也有要求,尤其是幽默的说话方式,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可以和谐师生的关系,往往可以让昏昏欲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可见兴趣会带着学生们自己主动去探索,这样就比被动的学习效果强很多。

2.游戏教学的巧利用

地理游戏教学是指在地理的教学中,老师使用很多和地理相关的教学游戏来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游戏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们参与到其中。这种游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并且边玩边学的方式让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被调动还减少了很多的学习负担。首先,可以采取猜谜的方式,如四季如春(长春),这种简单的谜面,可以加强孩子们对地理事物的认知。再者,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拼图,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时候,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形状是记忆的重点,如果用拼图的方式让学生们来学习,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们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的认知能力。由此可见,游戏的方式简单轻松又很高效,学生们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老师们的教学目标也更容易完成。

3.合理利用书本上的图

初中地理课本上有很多的图,学好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让学生们记住一些地理事物的名称很容易,可是让他们在说起名字的时候就可以想到这些事物的位置、形状以及彼此间的关联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让他们单纯地去看这些图,还不能深刻地记住,不如改成画下来。例如在讲到大陆板块运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习研究大陆板块的运动轨迹,再把学生们分成几组分别去画不同的大陆轮廓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派代表上黑板去演示板块是如何运动的。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手会让大脑把这些知识记得更牢固。再例如学生在学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图时,可以把这个铁路干线图画在我国的行政区域分布图内,一方面可以了解到铁路干线之间的交叉分布情况,另一方便也方便更直观记忆铁路干线沿途经过的省市有哪些,在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里的常识问题帮学生们巩固这些知识,并且这也训练了学生们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每天给学生们五分钟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13-02

1.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

1.1在地理教学中,正确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方法,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巩固记忆,撑握技能,实现素质教育达到教学优化。

在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或穿插使用启发式,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协调,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诱导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宽,感性的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使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得以利用。

1.2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记忆。如在讲授长江以后,讲授黄河就可采用比较法。比较黄河的发源地、入海、长度、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两河在治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比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教学优化,实现素质教育。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讲述课

讲述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例如,讲授一个新的 区域或国家),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兴趣的问题。如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 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日本发展为今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 ?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 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等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象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 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 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3.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会顿时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4.培养学生动态地观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动态地观察、分析问题,也是此次课程改革追求的价值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比如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钢铁工业的区位就出现了由煤炭区位向铁矿区位又向市场区位的变化,家具厂也出现了由市场区位向原料区位的转变,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案例,培养学生动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应该重视地理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辩证地、从多元化的地理视角去思考、去分析方可获得清晰的思考力。其次应该引导学生对任何一个地区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要动态地观察、辩证地思考、分析,找出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注意“有利”和“不利”的相对性,然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其优势产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给了老师一个专业发展的空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我们需要优化教法、改进学法,才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以提高、热情得以激发、思维得以优化,也必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5.创设新颖的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6.运用多种电教手段,从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师资、教具的影响,形成了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初中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照本宣科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当然是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学生不愿学的真正原因。

篇3

关键词: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一、把握新课标,突出教学要求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更加精细和新颖,课本的设计也是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章节的安排也更加易于学生掌握和接受,因此必须关注教学过程的精细化。

1.从引言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地理

教学中大多老师都会忽略教材的引言部分,直接开始学习。其实新课标引言部分的设置是别有新意的,它涵盖了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贴合生活,既可以帮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使教学更加主动。

2.发挥教材中活动栏目的作用,发散学生的思维

新教材的活动栏目是新颖的设计,根据活动的要求,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既能使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又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学习中,而不是传统的枯燥教学方式。

3.分析“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地理知识

阅读材料的设置与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更好地学习章节的地理知识,是一份难得的地理材料,在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达到有效教学的最大化

每种教学方式都各有长处,又各有缺陷,这便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学效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参与,使有效教学的效果最大化。例如,活动环节,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家乡的地理情况、气候、天气、地形等一系列的地理知识。学生在感受家乡气息的同时学习相应的地理知识,提高了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有效的地理教学的策略

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92-01

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及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现就现阶段本课题研究方面的收获和体会作如下整理。

一 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与现代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突出现实性。如在教授世界地理“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这一内容时,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要弄懂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突破这个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感到吃力和为难的。在引导学生复习这一节时,教师拿一支手电筒、一个地球仪作教具。把教室空间模拟成太阳系,将手电筒的光线当成太阳光线,让地球仪绕手电筒(即太阳)“公转”一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期以及地球上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增加了趣味性,增强了空间感,提高了课堂效率,直观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转才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现象,而且在经过演示后,学生会提出很多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垂直的吗?地球上昼夜长短情况怎样?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有无四季更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引导分析,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并且具有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性质。它阐述了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共同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要使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最简单而形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图。图是地理课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在教材中只有五种地形的图示,缺少盆地图示,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图示特点:即等高线的海拔高度是由外向内降低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画盆地的地形图,即培养了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融入教学设计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学科,它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对一些地域性强、涉及人们生存以及发展的资源、人口、环境、城市和经济发展等基本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其融入到教案编写中,并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呈现。正是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发现的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标。教师既要教学生学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时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而且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度,独立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做到独立自主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进而弥补集体化学习的不足。目前多媒体在我校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速度快、内容新、直观性强等特点,改变以往教学的旧模式,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地理学习,使原本枯燥、单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有了彻底的改变,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教学手段。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的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初中地理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填鸭式”教学,学生多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初中地理具有知识点多、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普遍感到厌烦。甚至出现学习了很长时间的学生依旧不能正确判读地球的经纬度、辨不清方向的状况。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浅谈几种新颖的地理教学方法。

1.使用新颖的情境教学法

使用新颖的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创造学生们熟悉、喜爱的情境,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13-15岁的初中生。

1.1引用歌曲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会学习到有关“季风”的知识,季风随着季节、地形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牢记季风知识,可以引入歌曲《黄土高坡》,我们根据这首歌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来提出问题:黄土高原属不属于季风区?东南风和西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黄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对季风有什么影响?等,在歌曲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1.2引用古诗文

古诗一般是古代文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突发灵感而作,所以,古诗文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的垂直地带性;的《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揭示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现象;乐钧的《一翦梅》“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就反映了日、地、月三者间的距离差异。

1.3引用有趣的故事

引用有趣的故事,可以让枯燥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必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还是以八年级上册“季风气候”为例,可以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2.运用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地理中“图”很关键,有地图、温度示意图、雨量统计示意图等,它们都是学习地理必不可缺的一个工具,承载着地理的基本信息。比如,在最初的空间定位时,让学生们多看地图,把整个地图的基本轮廓记忆在脑海里,当老师提到“中东”或者其他某一个位置时,学生大概能回忆到它的基本地理位置,以及它四周的国家、地形,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出经纬度的定义、规律等。

大量的图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三维立体图等的使用,更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力以及探索能力。

3.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学法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地增强。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课堂不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地理教师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实现“主导者”向“引导者”角色的转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当”地理老师,把学生分为小组,通过一定标准的评比,选出“地理老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合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观察地理现象;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4.注重情感教育法

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师经常过多地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情感目标。

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根据课本,讲解知识点,让同学们强行记忆。地理是一门偏向于理科的学科,老师往往有些严谨,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的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而讨厌这门学科,所以,地理教师一定要与同学们保持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应努力让地理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另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

现代的学业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框架性,即让学生必备大量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引导师生都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新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能力出发,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让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最终走向“探索地理”的海阔天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地理教具使用的几点浅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

[2]陈雪梅.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基本原则;策略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不应该仅以学生学会知识为出发点,还要培养其创新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好地理学科。所以,中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建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摒弃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终目标。

一、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学校没能足够重视

一些中学对地理课教学的重视度相对较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地理课时较其他课时所占比例甚少,甚至一些学校直接取缔期中考试,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2.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的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3.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是副科,不需要完全理解,考试前死记硬背拿到好成绩即可,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根本做不到仔细研究,认真掌握。

二、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以致用

在地理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可以和现实生活相关联,教材上课后题涉及的如何识图读图,进行基本的时差计算,方向判别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人为本

新课标的前提是以学生为本,更多地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导入了活动部分,使学生多动手,勤动脑,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实际应对能力,做到敢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即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相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又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等,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不只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地理意识也得以树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一门学科,他们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地理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或是存在的东西,而陌生的内容是要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地理的实用性及综合性,如电视节目中介绍各地风光的,报纸中关于旅游、房产的,指出地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与兴趣。

2.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3.地理想象力的培养。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4.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多媒体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

5.巧用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告诉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所读图的名称和图例,还要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图,读图要有重点,观察地图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面对地理现象要积极思考,要慢慢地能从地图中提炼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特征。教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面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运用这些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地理教学不单单是以学生学会知识为出发点,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及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现代化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定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富生.初中地理教学新探[J].才智,2012.

篇7

关键词:创新学习;更新观念;变换;激励机制;综合评价

目前,中学的地理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以教为主,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兴趣低;在很多地区因为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干脆就集中地进行“突击式”的学习,教师根本没考虑学生的感受,而学生则是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不考不学。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增加的同时,良好的环境资源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领学生走进创新教学的课堂

地理教学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目前很多人认为,地理教学是非重点科目,中考不考,无创新性可言,这是以一些教师狭隘的“创新性”观念为基础的。一部分教师就认为,一般的学生、教师和地理教学显然是与创新无缘,地理教学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过程,至于学校里的“创新教育”是在特殊的课堂中进行的。近年来,我通过外出学习和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涉猎了关于自主创新学习的有关理论,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教师更新观念的重要性。

二、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新教法

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这样就违背了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地理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我在教学中,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如开展辩论、自学讨论、动手画图制作、实验操作、多媒体、手抄报,乃至社会调查、搜集资料、展示、汇报等等。例如,我在讲到“比例尺知识”一节时,让学生画班级平面图和学校平面图并进行比较,而取代教材中北京和中国的地图。又如,讲到“环境部分”时,除了让学生针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充分发言,开阔学生的思维,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漫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独自去设计创作《环保手抄报》,结果交来的作品有好几幅出乎我的意料,很有创意。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我们都知道,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地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学会去理解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应该是讥笑;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更正错误,而不应该撒手不管,更不要取笑别人。并且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争辩局面。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地理课上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锻炼。课堂再也不死气沉沉的啦,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

四、迎合时代步伐,引进激励机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讨论、讲解、提问、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开展竞赛,一学期下来,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其创新情感,锻炼了其创新能力。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思维比敏捷等等。如,我在讲世界地理的“欧洲西部”时,按以前的每班分个小组的情况,看哪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海、半岛、岛屿、海峡、山脉、河流等等,根据每组找到的速度和多少给予加分,各组派代表发言。顿时,教室里是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完全放开了。

五、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为多元综合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的评价由课堂表现、作业、活动和检测四部分组成。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评价:(1)看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因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思维活跃,真正实现师生思维的和谐对话。主动与被动的标志主要是看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师问学生多还是学生问教师多。(2)看学生是全体参与还是局部或个体参与。局部或个别学生的积极参与都不是一堂好课,高效的课堂必定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望都极强,参入的积极性都极高。介于此评价标准,我就大胆地改变过去以分数为评价的落后方式。在作业方面,我们采取自主性作业,创新地布置和完成作业,让学生不再有“作业难,难作业”的伤感。作业一般划分为必做、选做、自主设计三类;在活动方面,是看学生的参与度和在活动中的创新成果;期中、期末检测在学生的成绩中占一半的比例。这样使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篇8

《地理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设计、编制的,它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课书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地图册中地图内容和编排次序与教科书体系结构一致;与教科书的书插地图相互配合,统筹安排,表示内容多于书插地图,并自成体系,保持地图册本身的独立性。地图册在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教科书配套,篇幅比教科书少,便于携带,学生人手一册,即“第二地理教科书”。

本文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从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初中地理教学地图经常使用的几种计算机效果。

一、渐变

这种效果能使平面的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应用于一幅地图的整体,也可以应用在小的地图符号上。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仪”这一节时,由于地球的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将经纬网分解表示。先在一张地球示意图上用红线表示经线,然后用蓝线表示纬线,最后将经线和纬线分色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经纬网。在这一组示意图中运用了渐变的计算机技术效果,使地图明显呈立体感,不再是平面的地球,而是像一个只提取出经纬网的地球仪。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强了地图的美感,使学生爱看,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教学难点内容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地理内容。

另一种应用是在地图符号的设计上。例如,有些地图的居民地符号如果用常规符号(表1)表示,在色彩丰富的地形图或专题图上不易区分。特别是通过符号的颜色变化阐释一定的地理问题时,用某一种颜色的实点表示居民地符号,加上渐变的技术效果则很容易在地图上区分出来(表2)。

二、高斯模糊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的海岸线向海部扩散渐变,常应用于带外框线或不带外框线、海部未表示地形的地图。应用于世界全图的案例较常见,也有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图使用此效果。这种效果的运用增加了地图的美感,使海部看起来不单调,同时突出地图陆地部分内容,起烘托专题内容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球的形状”内容时,放置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线”这幅地图。这幅图的专题内容很简单,只需用箭头在海部表示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经过环球航行又回到西班牙这一内容即可,不需过多地表示其它不相关的地理内容,否则会使主题不突出。因此,此图在不做效果的情况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添加高斯模糊的效果,地图的载幅量就显得合适了。在专题内容较多的地图上一般不应用此效果,因专题内容多已经使地图载幅量很大了,再应用高斯模糊会使地图显得凌乱,主题不突出。

三、投影

这种效果是使地图产生立体感,增强地图的可读性、形象性,常应用于各种示意图,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大陆漂移”这一节时,放置了“大陆漂移”示意图,从2亿多年前的全球大陆位置到现今地球的大陆位置,通过几幅示意图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大陆漂移的过程,是一组经典的教学地图分解图。如果在每一张示意图上都添加投影,则会产生大陆突起海面的艺术效果,增加这组地图的立体感,比不做投影效果的地图生动、形象,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史的兴趣。

有一些地图符号或者图片也可以应用投影的技术效果,增加地图或版面的视觉美感。例如,在设计“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图册的半页全部放置天气符号,将每一种天气符号衬托底色,加上投影的效果,既可增加这些天气符号本身的美感,又使得图册版面饱满、充实。

四、透明度

透明度是使一种要素在地图中呈现透明的显示效果,以避免压盖主体内容。透明度的值介于0~100%,其中0不透明,100%完全透明。例如,初中《地理地图册》在设计“地图”内容时,由于“地图”是个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在讲述地图比例尺时,先放置一把学生常用的尺子,然后将尺子置入地图中,配合文字说明,教学生量算两个居民地之间的距离。这种设计方案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将尺子置入地图中,如果不做透明度效果,则尺子放置的地方地图内容会被压盖,影响学生读图。所以,对尺子做透明度效果,既形象地教学生怎样量算比例尺,又不压盖地图内容,方便学生读图。

以上以广东版初中《地理地图册》为例,阐述了根据计算机制图特点,经常使用的几种特殊效果。还有很多其它效果,可根据具体地图所呈现的专题内容确定,不再赘述。有些地图根据呈现内容的需要,会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的效果。例如,投影效果和渐变效果同时呈现在一幅地图上,应用于两种不同的地图要素。

篇9

把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自选出一名小组长,每节课上课前由小组长对组内同学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分为:上一节课内容的笔记,本节课所上内容的课后练习,如有导学案或地理填充图册等要提前完成,小组长把检查情况送到地理课代表处进行汇总,这样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自己上课的效果。

二、切实做到读懂图、选对图、绘好图,是有效教学的深入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它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要让学生明白“无图不成题”的道理。要看懂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学会从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变成为自己的地图。能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选择好地图,为己所用。绘好图特别是绘简图会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仅仅教师要做到随手就来,学生也要做到。绘图时不求精、求祥、求准,但一定要简洁明了,需要的地理信息要表达准确。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记忆,使繁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绘简图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转绘课本或地图册上的地图,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三、带领学生走向课外实地考察是有效教学的发展方向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使高中教学工作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过去高中教学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开始逐渐取代应试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出了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特点,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作为一种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在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加快转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高效顺利实施。本文就是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一直充当着操控者或决定者的身份,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味地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地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十分众多,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取得效果的,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高效教学配合起来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而且分配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时间本就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时间紧迫感,必须更快适应教学新目标,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对当下社会中的时事热点加以关注,将其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其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论对于哪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可以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时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最终不断积累,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学生难以构建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体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其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也要在学习与生活上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和关心,询问学生的学习建议并加以慎重考虑,这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采取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教学,I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身性格、知识、思考、情感、经验等,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丰富性与灵活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与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相适应,紧跟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进步的步伐,采取多种多样的生动教学方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个体性与差异性,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这种学习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完成从纯教材模式教学向实践式教学的转变。比如,在讲解“长江三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告知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包括搜集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环境、风景等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其所掌握的知识讲述出来,然后教师再适当引出问题,比如“三峡工程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三峡工程的作用与意义”等,在抛出问题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在必要时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在学生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思考后,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其他学生展示,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要以鼓励为主,通过这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营造了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力。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学生地理综合水平的提高,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此才能够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开创整个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