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概念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大概念教学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体育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一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论更是涤荡着我们的心怀。8月,我来到民乐三中参加体育教师的培训。虽然,这次培训是在,孩子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自已要进步,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就要去学习的念头来到了这里学习。
首先,李老师对课程改革做了回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面对社会的发展,我们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后,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构建以及编写依据、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行为的区别、评价体系的变化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讲解。
其次,李老师重点讲解了,当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分析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带来的利与弊等。重点证讲解了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怎样评课等,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内容。对我今后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
再次,由学院的高中语文教研员杨翠玉老师,讲解了关于体育课的教学反思的写法,并要求教师们动手写一写,举例说明了课改的关键是什么,教师角色转变和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重点讲解了,怎样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科研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本质的东西,论文的抄袭性,要有自已的独立风格,个性,和实效性。
培训的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堂风格各异的体育实践课。张老师的亲和力、林老师的严谨、李老师的优美姿态及王老师的幽默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表达了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技能技巧教学。所谓“愉快”就必须先“痛”而后“快”,否则谈何“愉快”!
通过学习重新认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老师的举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在看、听、讨论中,使过去的体育课非常的单一,课堂上教师就是全权代表,教什么,学什么,学生没有主动权,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很被动的。我们和老师一起学习和研讨,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达到我们的追去的"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虽然身体很累,但留给我的收获却是无穷的,头脑是充实。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平时很难了解到的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学习让我更深的认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的乐趣,也对教好新教材充满信心。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而努力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体育又有了新的熟悉,对体育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体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学,更不是健康知识的说教。而应该是在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轻松地学、快乐地练、主动地思考。我们只有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体育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二
前几天郑州市教育局给全体的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王局长亲自主持,张局长作了重要的发言。这次学习感触颇多,简单总结如下:
首先先说一下张双利局长的讲话。我总体感受就是:发自肺腑。姑且不谈论局长的专业情况,就从他的谈话就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积极向上、责任心强的好领导。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局长站在为全体学生根本利益、人生发展的高度去谈论这次培训。我觉得很实际到位,需要我们每个一线的体育教师深刻的反思!
其次这次的学习,让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让我从中受益非浅,解决了不少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或不懂的东西。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赫海涛老师的田径裁判知识。讲的具体到每个人的分工,还用了许多大型比赛的具体实例说明,形象生动、易于识记,在平时教学工作中,针对学校的运动会让我们有了大概的轮廓,虽然是基层的小比赛,我们也应该做到认真细致、具体到位,只有这样不断的积累,我们才能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听了赫老师的讲座后,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备要素,只有不断的充电,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就是篮球的裁判培训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裁判有时候更新的很快,每当遇到大型的比赛,出现有争议的时候,心里总是那么的不坚决。原因就是对规则的拿不准,吃不透,总是似是而非的。这样时间长了,也就越差越远,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教学也会出现错误的情况。这次的培训把平时的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加以清晰化,明朗化、规范化,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培训,在今后的的工作中,我决定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育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把平时的体育课当做是自己不断充电的过程,认真去研究每一位学生,“找己不足、扬己之长”,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争取师生共同进步。
二、明确学习目标,尤其是体育教学的中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课时目标一定要明确,甚至是每一节你要干什么一定要清楚,让学生干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一定要具体,只有做到事无巨细,教学实践才不盲目。
三、灵活运用资源。把现有的资源和周围的(学生及生活中)资源加以利用,力求普遍化,多强化,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素质提高了,什么样的运动孩子们都能够灵活运用,否则再多的都是空话!
篇2
[关键词]薄―厚―薄 教学 厚教的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华罗庚曾有著名的读书公式:薄―厚―薄。先通读一遍,了解其大概,此时书对于读者是薄的;再详细研读,需逐字逐句斟酌,加批注、笔记、心得体会等等,此时书就变厚了;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书中的理论变得自然而然,能够信手拈来结合应用,书就变薄了。开始的薄是形上的,此时的薄是神上的,指的是书的精髓。要获取书的精髓需要读书者主观能动的去读,去经历艰难的“厚读”过程才能够获得的。虽然学生的学习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也叫“读书”,却未必个个都能如华罗庚所倡导的“薄―厚―薄”这般去读。主观上学生个体不可能对每门学科都有兴趣去研读,客观上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导致无法自发的理解书的精髓。所以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走好“薄―厚”“厚―薄”两个读书阶段。本文重点阐述“薄―厚”阶段的教学艺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容易过分重视“厚教”的过程,总是怕讲少了、怕没讲到、怕没讲透,恨不得把己之有倾囊传授给学生。就像慈爱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饿着,不断的给孩子喂食物,乐此不疲。学生也很重视“厚读”的过程,不仅书本中的,但凡教师所提到的知识都往胃里送。学生的“薄―厚”的学习过程就像嘴巴吃饭,越吃越多,无暇顾及消化吸收。“厚―薄”的学习过程就如同消化吸收,去粗取精、认识和能力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得其意而忘其形,“意”即知识的无形的精神实质。学生纵然长了饕餮的嘴,但不加辨别的吃下所有提供的食物包括煎炸烹煮的东西,最终容易导致积食。一旦积食了,就严重影响消化吸收的功能,反而形体消瘦,营养不良。
养生学上说:适度的饥饿远比吃撑着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在教学当中,这个观点也同样适用。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严格控制好“厚教的度”,就像父母给孩子做饭,要争取营养均衡、讲究色香味俱全,充分调动起孩子的食欲。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帮学生走好“薄―厚”的阶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厚教的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抛砖引玉。
首先,“薄―厚”的教要始终立足基础。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学的深度和进度,使学生能消化接受。
(1)以本(教科书)为本,慎用课外辅导教材。教科书的语言表述精练程度是任何辅导教材都不能比拟的。无论是以学案的形式来帮助学生预习思考,还是课堂内所列举的案例,以及课后留给学生的练习和疑问,都应该首先来自于教科书。培养学生既听又记还翻书,那么记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就记在教科书对应内容的边上。记得巴蜀中学的秦德盛老师说过:“物理的课堂上可以既讲物理又讲语文、数学、历史等”。许多物理概念可以尝试从语文的角度体验解析过程,比如什么叫加速度、斜率、点电荷。在讲“日落西山红霞飞”中以什么为参考系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人文背景。所以教科书本身就已经值得“厚教”了。当然这种观念必须转移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重视教科书,愿意去“厚读”。
(2)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倡导理性思维,促进思维过渡。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水平,又要有适当难度,学新课时不要盲目补充知识点和新题型。例如,在《曲线运动》概念引入环节,采用了射纸飞机和打羽毛球这两个小游戏,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得出曲线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的必要性,体现物理知识来源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曲线运动的定义。这样的引入,能够博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感――学习物理就是聊生活,聊游戏,在玩耍中学习进而升华;学物理不是飞上天摘月亮,而只是爬一棵矮树摘苹果,充满了童真和乐趣。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既易理解又记忆深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引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比如,在攻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这一问题上,提供生活事例(砂轮磨刀、转雨伞)和弯管中滚出的小球这一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观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切线上。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曲线的切线方向可以代表速度方向?”对于这一问题,不直接给出解释,只是帮助学生回忆直线运动中:①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②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反应该时间段内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越小,两者越接近。有了这一知识储备,学生很自然得会用无限接近的思想去解决发现: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至此,学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找到了答案,轻松自然的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同理,在解决“曲线运动的条件”这一难点时,给每组同学发了一颗钢珠、一块磁铁,让学生带着“使钢珠拐弯”的目的去玩,为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会玩出我们所期待的答案。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思维的建立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事半功倍。
其次,“薄―厚”的教要时刻渗透物理学的学科特点――物理学就是发现事物的规律并应用解决问题。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特点和对应的思维方式。比如历史学科无非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时间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主线。把这种学科特点渗透给学生,学生看问题就有思路了。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要认识它需要把事物模型化(抓主要特征对事物进行合理的简化),然后借用一些手段(猜想假设、数学推理、实验探索等)来获得规律或结论。所以物理学科问题往往就有这样三个方面显的很重要:模型、方法、结论,显然这种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落实某个知识点更重要。比如在《弹力》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模式来贯彻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新课引入(举生活实例)――实验演示1――实验演示2――实验演示3――自主探究――学以致用――课堂小结。在这里,实验探究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因为这是我们获得物理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教师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切实帮助学生由薄到厚的建构所学内容,W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并且有着足够的信心去解决日后所碰到的难题,那么教师的功能就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