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

篇1

摘 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

篇2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篇3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阶段

数学素养是指我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和观点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倾向性,它主要包括数学的意识、行为、习惯等。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内化成的,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意识、数学信息交流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发展的重任。因此,如何教育青少年努力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并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成为重要课题。

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过于固定、死板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限,不再进行额外的扩展,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固定、死板,这样的教学内容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十分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在以成绩高低决定能力大小的当下,学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往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用不间断的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起不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3.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

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小学生思维十分固定,只是简单重复使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的方法,没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并且课堂表现并不活跃,面对有些难度的问题往往选择回避,没有自主深入思考和请教老师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学习十分被动。

二、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1.补充相关课外资料

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仅仅依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既可以改变死板无趣的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有益。

2.改革考核形式

前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大多只有考试这一种途径,方式过于单一,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造成了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自制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3.培养数学思维,增强数感

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它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程度和领悟程度。良好的数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直觉。而拥有良好数学思维的人一般对数字和运算十分敏感,擅长利用数学工具去分析和刻画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他们往往能够察觉到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数量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善于将生活和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

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的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尤重,渴望探求未知事物。因此,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其认知能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并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5.培养创新和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十分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而这种质疑正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给出题目的常规解法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直接给予说明正误,要慢慢引导其自主求证,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信心。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课后的习题进行改编,增加更多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突破思维定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6.共同交流、合作探讨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教会学生进行思维的表达和沟通。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需要参与者进行合作和交流。首先,学生之间不断交流,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知识层面的沟通,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力。其次,面对疑难问题,大家合作探讨,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夯实数学基础知识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有益。

三、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主要是解放小学生的思维,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同时,素质培养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根据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数学教学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以人为本,放眼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在实际教学中,遵循教学大纲,合理利用教材;同时也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

[2]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

篇4

个人教学专著《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了《基础训练》等学生用书二十余册。

【摘要】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传统课堂练习的批判与审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再加工”、对课堂练习进行“再创造”,大胆进行课堂练习的转型。在不断“磨题”的过程中,发挥“好题”在教学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核心素养真正在数学课堂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好题 核心素养 转型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下,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单纯解题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再加工”,对课堂练习设计进行“再创造”,不断“磨”出有思维价值的好题,利用这些变式题和开放题来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发挥习题的价值,真正促M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一、研读教材――教材练习的“再加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教材中的许多例题和习题只是给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些范例,而不是一本“圣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教材练习的“再加工”,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教材例题和习题的诊断和“再加工”,利用加工后的素材进行新的课堂实践,与原有的教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教材的修订提供新的素材和典型案例,能够更好地加强教材建设。

1.“换血”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材练习体系中,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视还不够。教材中的习题非常单一,素材不够丰富,不利于学生建构核心数学概念。例如,《乘法的认识》课堂练习素材中可以将“点子图、方块图、方格图、数线图”等直观素材引入教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可见,我们需要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再加工”,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更好的“学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习题:观察下图,说说“3×4”的意义。

(1)根据上面的每一幅图,说说“3×4”的意义。

(2)你能再举一个“3×4”的例子吗?

理解乘法的意义是乘法学习的关键,通过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内涵,学生对乘法的认识逐步抽象,这样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充分和深入。

2.“补钙”

当前,许多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缺乏挑战教材的勇气,更是少有批判精神,不敢否定和超越教材,也就难以发现教材中练习设计的不足,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对数的认识往往偏重于对数的概念的建立,强调数的意义的理解,而让学生估计和猜测的素材比较少,更少见渗透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学生难以找到估算的“抓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中,可增加这样的习题:

(1)估计:《三字经》大约有多少字?

①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

②圈出一百字、二百字。

③估计:一共有多少字?

(2)在一条数线上,只标出了0和8000这两个点,让学生画出4000和500这两个数所在的位置。

(3)假如要数1万个1元硬币,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请您设计一个方案。估计一下,如果每秒数1个,日夜不停地数,1天能数多少个?

3.“减肥”

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练什么。数学学习过程成了不断训练技能的过程,虽然技能熟练了,但很多时候思维却僵化了。现行教材中的习题过多关注计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习题的思维含量,特别是计算的策略以及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我们进行了习题的比较研究。

[案例]《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

A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31×23= 59×62= 42×32= 38×11=

……

B练习:

观察下面每组算式,尝试计算,发现规律。

6×6=365×7=35 ?摇9×9=818×10=80 ?摇14×14=19613×15=195

(1)已知25×25=625,根据这个结果,不计算,你能知道24×25等于多少吗?24×26呢?

(2)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3)从上述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

C练习:

不计算,直接判断(将左边乘法算式和右边对应的计算结果连起来)。

75×48 1794

26×69 3600

36×69 972

82×11 2484

81×12 902

A练习只是强化学生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反复计算中培养运算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对笔算乘法的算理是一知半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如此枯燥乏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时,是否想过为此花费了多少宝贵时间?是否想过这些究竟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产生多大价值?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有多大影响?大量的机械烦琐的计算练习仍然充斥于我们的课堂,当计算占去了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时,它的价值已经走向了负面,可能会产生“熟能生厌”,甚至“孰能生笨”;案例B中的练习不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更加关注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是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是培养小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练习中,学生从对具体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提出猜想,然后再举例验证,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推理的启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C练习中,不让学生直接计算,而是根据乘积个位上的数字特征进行判断,这里不是孤立地去解决某一道计算题,而是需要学生整体考虑,在直接比较乘法算式乘积大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筛选法”策略,使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就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可见,教师要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能够了解教材中的数学本源知识和核心概念,在教材的加工创造中,可以提高解读教材和练习设计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例题和习题进行诊断和改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更好地得到培养。

二、练习设计――课堂练习的“再创造”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习惯于设计运用特定知识和技能、习得特定内容的机械性练习。其实,理想的“练习”应当是开放的、探究的、自主的。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从“记忆型教学”走向“思维型教学”,从“机械性练习”走向“有意义练习”。因此,要对课堂练习进行“再创造”,让其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1.练习目标:是“授人以渔”,还是“提供渔场”

许多的课堂习题过多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习题的思维含量,特别是计算的策略以及对数感的关注。例如,在设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课堂练习时,我们进行了习题的比较研究。

[案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堂练习

A练习:

选择:732÷6=( )

(1)92 (2)102 (3)122 (4)144

B练习:

选择:2÷6=( )

(1)12 (2)202 (3)137 (4)144

在A练习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通过计算求出商,不会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判断,没有达到习题应有的思维价值;在B练习中,通过适时“留白”,学生无法直接计算,“逼”着学生去思考,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填补认知“空白”,饶有兴趣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数感,锻炼了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可见,给学生完整的条件或数据可能形成暗示,暗示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种“半成品”题目的思维价值要高于“成品”,真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渔场”。

2.练习方式:是“机械操练”,还是“尝试探究”

课堂练习不只是让学生简单操练,而要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不断地尝试探究、发现数学真理,真正走一番当年数学家的研究之路,甚至有更新的数学发现和创造。这样,练习就可以作为一种内在的飞跃和生活的提升而得以幸运地体验。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课堂练习

A练习:

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再求出三个内角的和。

B练习:

(1)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

(2)三角形逐渐缩小,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

(3)想象:三角形缩小成一点,剩下的这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

(4)思考:减少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会减少?

在A练习中,学生用量角器来测量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其内角和。由于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很难让学生确信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等于180度。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操作工”,在老师的指令下被动操作,缺乏探究精神;在B练习中,教师通过创造性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进行深入思考: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三角形变小后,这六个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如果三角形逐渐变小,直到消失后变成一点,这时剩下的几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现在会少了180度?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就会坚信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尽管没有测量,但在学生的想象和推理中,已经主动探究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3.习题选择:是“查漏补缺”,还是“靶向治疗”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把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对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夯实、完善。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针对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易忘处“精准发力”,把每道习题用足、用好,发挥习题的价值。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而且通过“靶向治疗”,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练习

A练习: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底是多少厘米?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B练习:

你能求出哪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A练习中,学生只是机械套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其实,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还存在许多“病灶”。例如,受长方形面积计算负迁移的影响,认为是两条邻边相乘;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不对应时,也会盲目计算。这样的课堂练习,缺乏针对性,无法“标本兼治”。在B练习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让学生不断地去“试误”,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建立起学习的自信,让学生从数学学习的迷途中走出来,这是学生未来的数学基本素养。只有这样,练习才能到达完美的境界。学会领悟自身的自然本性,发现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有助于“练习”真正拥有人性的高度,使“练习精神”在数学课堂中熠熠生辉。

可见,教师要通过不断“磨题”,抓住数学核心知识,围绕数学学科本质,对课本练习进行“再加工”,对课堂练习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考、主动构建和完善新知。唯其如此,才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旨在培育学子数学思维,提高学子数学素养。然而小学数学常年受到应试教育理念桎梏,教学趋于功利化,课堂练习照搬样板创新了度不足,以上问题都严重掣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发挥实际效用。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数学应以实践促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深入探究知识本质,以此提高知识内化效率。然而实际教学中,课堂时间宝贵而有限,一方面教师需完成理论知识讲解工作,另一方面有需安排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深化教学成效。那么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做好课堂练习设计工作。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学子具体学习情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而是依赖于“他人”的课堂练习设计;没有“因地制宜”并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练习,而不不假思索的照搬不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练习设计,上述教学问题严重制约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诸多急需矫治的问题,于兹,下文将透过分析课堂练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而过度到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关技巧的探究。

一、小学课堂练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研究我们发现,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形式日益增加,设计思路也各有迥异。但是课堂练习设计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为了“活跃”而放纵,也不能为了“严肃”而呆板。在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考量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契合学生的认知特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次,教师还应该认真审视教学资源配置情况,不要为“形式”而超出教学资源的极限,不能僭越教学配置的约束性。最后,课堂练习设计应具备针对性特征,不能“无的放矢”。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文我们将做实际的探究。

(一)靶向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旨在深化知识内化成效,提升学子实践能力,帮助学子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最终提升数学素养。由此可见,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至关重要。但是小学课程安排紧凑,教学时间分秒必争,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将教学实效性提到最高是每个教师应该仔细思忖的问题。鉴于此,课堂练习设计需与教学目标相融合,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典型而有效的练习,以此提升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三角形面积”有关知识时,教师应认清教学重点,即三角形的面积的决定因素是底边长和高的乘积。因此课堂练习也应该针对如此教学重点,进行选题、形式构建、实施流程等具体设计。

(二)层次性原则

教学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奢求一蹴而就,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也应该突出教学的层次性。由此观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需契合学生认知特性并正视学子个体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三)趣味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调动学子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也应该认真审视学子的兴趣、个性,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譬如在学习扇形统计时,因为统计理论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就应该以兴趣为导向设计课堂练习:教师应该让学生统计自己的文具种类及数量并画出扇形图来表现出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比。

(四)生活化原则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诚然,数学知识同样源自生活,并且还将实用于生活。生活化的课堂练习设计,不但能够活跃教学氛围,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应从生活入手,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技巧

(一)结合教学实际做好针对性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内化水平的关键措施。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应积极把握知识本质,从而做好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设计。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深入的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由此可见,课堂设计并不是仅仅选择练习题目,而是应该慎重的筛选出最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譬如小学数学除运算中,小数点的处理是多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么根据此教学实际,教师就应该选取有关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的处理技巧。

(二)运用留白艺术,拓展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也是教师应当注重的问题。而思维是人类复杂的活动模式,良好的思维能力更是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鉴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应该在值得思考的问题上留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及思考的时间。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本身就是与思考并行的行为,如果在学习中没有融入积极的思考,那么学到的知识必定是偏颇的,诚然在课堂练习中如果缺乏思考,其成效也势必是不理想的。因此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实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协作思考,可以以独立思考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思考练习。

(三)设计课堂练习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练习的表现形式不应该拘泥于纸笔练习,设计适当的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而学习兴趣又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点所在,鉴于此,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应该积极设计一定的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领悟知识、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譬如在学习,乘法运算规则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乘法口诀卡片,并选部分学生将卡片贴于身前,每三位同学任意组合,各个小组的元素能够组成完整算式的则赢。通过这样的游颍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等到提升,学习效率也将有效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至关重要,其是提升学生知识内化效率的关键因素,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的必要措施,是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有效策略。因此在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应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生活性等原则,并实施一定的技巧利用留白艺术、游戏法教学等做好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汽标文化;课堂结构;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7-0065-02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多样的,如果你不用心去感悟,你将永远处于平凡、平淡、平静的“三平”境地。只有跳出课堂看课堂,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反思,才会有超越数学本身的认识。生活中每个行业都有其理性发展的、成熟的精髓,学习、借鉴、创新永远是教师成长路上不变的旋律,善于吸纳、变通、融合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

一、汽车标志与数学文化

汽车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各种品牌的汽车都有自己的标志形象,代表着各自企业的文化,具有丰富的象征性意义,诠释了企业特有的历史、理念和追求。课堂教学与汽车标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当我们认真梳理课堂教学的结构,回顾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点、问题线、知识面的时候,再对神奇唯美的汽车标志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会让学生有丰富的遐想与感悟,进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策略之路,享受情节之趣。

二、汽标文化的实践滋养

笔者曾经全程参加了我县实验小学举办的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几堂课,谨以其中的几节课例来分类阐述。

(一)本田桥梁设计,缔造简约课堂之美

本田汽车的标志是带框的H,是三弦音箱式商标,其中的H是本田英文“Honda”的第一个字母。这样的标志设计体现出简约、顺畅、前后呼应和基础厚实的特点,把该理念运用于数学课堂,效果同样出彩。

案例1: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9加几”计算教学一课。有打油诗为证(教师:小燕老师):9加计算似容易,小燕衔泥往来飞;行云流水自然畅,简约之课娴静美。

设计理念:9和其他数相加,桥梁架设,10是关键。(1)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变成课堂的着力点,从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入手展开教学,以“数小棒”“数蜜蜂”“数苹果”等活动为出发点,以“怎样一眼看出数量”为问题核心,树立起问题屏障,即“H”中的左边一竖。(2)而后课堂再层层展开,围绕数字“10”这桥梁,平铺直叙,水到渠成。课堂如同一杯清茶,清新淡雅而恬适。学生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由表及里的逐步深入。(3)“9加几”教学中,凑十法是课堂的主干,摆小棒、画示意图等策略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伴生的绿叶,而最耀眼的当属那诱人的果实――“减一速算法”,理清算理,掌握技巧,熟练运用则是课堂教学中的又一个兴奋点,即标志“H”中的右边一竖,竖立得坚实而有力。一言以蔽之,让简约设计成为智慧的对话,化课堂核心问题为直达彼岸的稳固而通畅的桥梁。

(二)奥迪连环标志,诠释热情课堂之境

奥迪标志丰富而清晰的品牌设计语言,历久弥新,始终引领潮流。标志四个相连的圆环极富动感,具有同样理念的数学课堂理性魅力十足。

案例2: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有打油诗为证:认识分数整体难,四借东风不怕繁;波澜起伏层层进,思路缜密人人信。

设计理念:以“认识分数”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始终以长方形和线段的四等分作为参照,展开对比分析。在探究新知过程中,通过四步连环反复对比:总数不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量同分不同;量异分相同。做到步步为营、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基础坚实。

汽标严谨务实、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反映在数学课堂上,就在于“简约设计”和“功能高于形式”,做到“目标细化、分步实施、环环相扣”,课堂在合作、相互交融的学习状态下质变,在理解通透的前提下,带来了学习新知的愉悦享受。

(三)三菱支流标志,解读娴静课堂之适

日本三菱汽车以三枚菱形钻石为标志,其造车艺术体现着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雅致中蕴含着灿烂光华。以此为核心的数学课堂亮点是:分解难点、块状分明、重点突出。

案例3: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一课。有打油诗为证(教师:海兰老师):数字信息藏奥秘,海兰之家揭谜底;三菱牵手心相连,逐个解决显实效。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核心,教师把核心问题结构化,各个击破。一是善思求真数字信息是什么,二是细品求知为什么这么设计,三是活用怎么设计数字信息。三个话题既围绕中心,又三分天下,课堂分节明显,层次清晰。

“菱钻式”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既分解了教学难点,又让每个步骤细致分明,重点突出,课堂整体轻柔,三位一体,稳定性十足,学习策略注重在根部营养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生长。

(四)别克子弹标志,传达速率厚实之效

别克标志中,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子弹在不同高度位置上,给人一种积极进取、不断攀登的感觉。这样递进式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案例4: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有打油诗为证:芝麻开花节节高,三条大道通目标;有的放矢需变频,携手共进效果明。

设计理念:“三分”和“三目标”。首先是教材内容的“三分”。将教材例题和“试一试”合并成一个系列,即长方形面积增加和减少统筹于一颗“子弹”。因为“想想做做”的两道题更具有深度,一道是考查长方形长增加或者宽增加的情况,一道是考查长和宽同时增加的情况,尤其是后一种情况一题多解,难度较大,故另分为两颗“子弹”。三颗“子弹”在难度系数上是逐渐升高,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其次是对画图要求上的“三目标”:一是引领学生用手悬空比划长方形的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二是让学生具体实践在纸上作图,三是让学生高层次地在脑海中想象画图。三个目标既有层次上的递进,又有灵活运用画图策略之意。

“子弹”款课堂教学设计,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注重了并行式知识点的安排,情境相对独立,同时又有层次的攀升。课堂中在知识形成处、能力增强处,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做核心的事,将整个课堂构建在合作之上,教师要做的是“四两拨千斤”“夜雨瞒人去润花”。

综观以上几种“车系型”课堂,教学环节设计都指向比较明确的问题,有单线的问题,也有多线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焦点集中、主线鲜明、脉络清晰。以“车系型”课堂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大智慧的课堂,远非以上几种,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必将“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 宋丽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1).

篇7

关键词:教育理想;朴实;坚守;行者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14-02

我与魏光明老师的交往始于近几年。但熟悉魏光明老师的人都知道,从教20多年来,无论是当初在农村小学,还是如今到城市小学,他一直保持着朴实无华的作风,始终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孜孜不倦地行走在教育教学之路上。魏光明,作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市莫愁湖小学校长,一路朴实走来,每一个脚印都抒写着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他执念于学生发展。儿童具有无边的好奇与无畏的勇气,具有成人身上难有的热情和智慧。为解放儿童,唤醒儿童自身的力量,确保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他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与学生共同商定“公约”,让规则与学生对话。他从不挤占学生的其他学业时间上数学课,且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真正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眼睛,用细小的实际行动传递着自己的教育信念。他关注、呵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困难、发展相对缓慢的“这一个”学生,耐心等候,静待花开,让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学生获得进步。他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思维习惯,不断鼓励学生从认真听讲做起,积极回答,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思考者,以自信地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

他执守于课堂教学。课堂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从教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课堂,承担着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他积极践行“轻负有效”“少教多学”“思维优先”的教学理念,科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选核心知识进行教学,着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在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切实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他善于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生也喜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他善于退到幕后,将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交往,学会改变,深度体验知识“历险”、生命成长的乐趣。他紧扣时代脉搏,不断追问教育“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努力探寻从“核心知识”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增强自信,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他执着于教育研究。诚如其所言,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研究的首要对象应该是学生。他拥有一颗童心,善于蹲下来从学生的高度和视角来观察学生,从心理学和数学两个研究维度解读学生,分析学生思维的“黑箱”,了解学生学习的经验,科学确定知识起点、方法和技能起点、思维和价值起点,合理设计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建设朴实、有味、有弹性、有挑战的简约数学课堂。他把教育作为一门人学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在全国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率先原创性地提出要“加强数学核心知识教学”,并逐步形成了“基于核心知识教学的简约数学”的教育主张。他先后主持“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4个相关的省级课题研究,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探寻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6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教学与管理》等30多种教育报刊发表,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合著《小学数学研究与教学指引》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2016年5月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分别推出由他策划的研究专题成果《走近数学“核心知识”教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核心知识”教学》。2016年7月,他赴德国参加国际数学教育最高学术会议――第13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并向与会代表推介研究成果“中国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核心知识教学实践”。目前,他和团队成员关于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他执意于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为促进教师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鼓励教师怀揣梦想,积极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实践、阅读、思考和写作,丰富教师的教育情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价值。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让教师进一步体会到职业的尊严,他诚邀知名专家来校莅临指导,创造机会让教师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认识、教学技艺和教育德行。为了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与展示的机会,他以特级教师工作室为成长平台,以重大赛事和专题研讨活动为契机,帮助教师磨课、磨文、磨课题,助力教师,成就教师,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仅在他的数学教育团队,目前团队成员主持的“正在进行时”的省级课题就有4项,1人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被确定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时,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和事,令他倍感温暖,难以忘怀。“路在脚下”,这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风格,还是一道风景:一名心怀理想的教育行者,向着诗意四溢的教育远方,心无旁骛,迈开坚实的脚步,行走在儿童教育的康庄大道上。

Mr. We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XIAO Lin-yuan

(Nanjing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China)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引言:小学四年级正处于学生学习的过渡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为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还需要积极探索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面,本文将对新课程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

虽然在现阶段新课改要求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积极尝试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虽然应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但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因此,教师要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并发挥出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首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身份,教师需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自己则是引导者,通过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促使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课前还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要提前做好处理课堂突况的准备,以及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1]。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基础,但却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应用价值。在新课程改革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由此一方面使同学们发现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意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即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由此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性,促使他们能够在情境中自主思考和学习[2]。

比如在讲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章节知识点时,该章节要求同学们在综合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该章节的教学要求,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计算知识,随后对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展开讲解。当同学们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教师便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去超市购物,而超市中有许多商品的单价为小数,此时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四件商品,分别是面包、牛奶、饼干、香肠,这四件商品的单价分别为11.5元、5.8元、7.6元以及9.3元,在付款时小明共支付了30.2元,请问共找零多少钱?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首先能够发现这一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引导同学们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展开计算。通过上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讲述知识点的方法,同学们能够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愿意主动融入到情境中进行练习。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直观可视数学课堂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完善,该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所发挥出的教学价值越来越不可忽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的功能辅助进行讲解,由此可以打造直观可视的数学课堂,使同学们从直观的角度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3]。

比如在讲解“平移”这章节知识点时,该章节要求同学们掌握图形平移的过程,并能够根据现有的图形位置推测其平移的步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同学们直观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便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在多媒体中呈现出一张网格图,随后再随机呈现出一个图形。接下来,教师可以请同学们规定要平移到的位置。当规定好位置后,教师便可以基于多媒体技术演示如何进行平移操作。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直观学习到平移的知识,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通过上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不仅发挥出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价值,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四、积极交流互动,缩小师生距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受到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课堂交流互动的重要性。因此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也能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此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条件,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讨论性的问题,随后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并思考求解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他们的数学学科思维将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交流互动的教学价值。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新课程下小学四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在当下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但教师在创新的同时还需要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打造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程明喜.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4:66-70.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4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数学教学走向科学与人文、生活与生命整合统一,从而培养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综合型的现代人。

一、小学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是“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小学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果,它更应该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不断探索与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狭义上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的数学文化除此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数学文化体系。

本文所谈的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与^、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进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发展其理性思维,培养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最终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操作性提升到价值理性,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及其教学中注重大一统、大操练、大讲解的教学观念,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课程体系、一致的教学进度、一样的教学顺序、一种版本的教科书,采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集权化”的教学方式,特别重视解题技巧的研究和训练。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教材中提供大量的操作性训练题,对教师教学提出“精讲多练”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熟能生巧”的训言。在长期的大操练中演变出“变式教学”,通过具体背景(包括表述方法等)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本质。这些传统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将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促进了数学教学的长足发展。然而,这也导致小学数学教学常常被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始终把解决呆板、枯燥、繁难的题目作为核心任务,学生也以能正确解题为目标。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他们逐渐地厌烦数学;除了做习题外,数学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更不能成为学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一旦数学解题任务完成,数学教育的功能也随之消失。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如何让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其价值,让每一个人终身受益,唯有数学文化对学生的涵养方能担此重任。当下,在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教育上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标签花瓶式”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以为让学生会算24点、会玩七巧板等一些游戏,会解答一些鸡兔同笼题就是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了。其实,这只是游走在数学文化的边缘,而没有真正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也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时,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结果获得的高效性,淡化思维形成的过程,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其实,这恰恰丢弃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最佳时机。这些教师并没有在数学研究活动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精神品质的养成教育,而是淡化了人文品性和创新品质的养成教育。

(二)“以偏概全式”渗透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数学文化”不等于“数学史”。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诸如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或典型事件就是凸显了数学文化,其实这只是彰显数学文化的一个小举措而已。与数学史相比较,数学文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在教学中不能以数学史替代数学文化。

(三)“脱离生活式”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也就没有数学文化。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背景,没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开放的空间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渗透丰富多彩的、蕴含数学文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学信息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不可或缺。

(四)“蜻蜓点水式”渗透

有些教师知道数学美,却不知道美在哪儿。也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展现数学的魅力或数学文化的美。还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哪有美和魅力可言。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简单呈现一些美丽的图案,或用圆规画一些对称图形,就以为是体现了数学美,这是窄化了数学美的空间。

三、小学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探因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广大教师逐渐认同数学文化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数学文化,但总体来讲,数学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数学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数学观念根深蒂固

数学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和优秀的传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数学家研究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因而我国古代数学大多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从文化意义上看,我国古代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由于过分强调实用,管理数学在算法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负数的运用、解方程的开根法以及杨辉(贾宪)三角、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天元术等精致的计算课题很早就在我国诞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数学教材还被称为《算术》,传统数学教

学注重的是实用与算法,忽视对数学文化的渗透。

(二)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缺失

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数学文化素养,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对课程标准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有的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没有很好地解读数学文化,没有领悟到数学文化的美,没有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下工夫,更没有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方面作些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教师本身也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数学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亦步亦趋,故对数学文化难以领悟和关怀。很多教师在固有的“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熏陶下渐渐变成教书匠,其教学表现为重知识而轻能力、轻过程,重考试分数、题海战术而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三)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却存在着以下倾向: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意义、认识论意义,排除知识的价值意义,遮蔽知识的生命意蕴,知识世界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客观世界,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游离于学生的生命之外,使得学生成为这个知识世界之外的旁观者,知识与生命二者处在彼此外在、互相封闭的对立关系中。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仅存。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缺乏人与人的精神的契合,缺乏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它从根本上淡漠了对个体生命的呵护与关照,忽视了对生命的完善和价值的提升,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张扬,压抑了人的生命的成长,以致造成对生命的异化和对个性的扭曲。

(四)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优势;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5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学科教学必须与时代接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下面将根据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就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一)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教学场景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往往是抽象的和具有共性的知识点,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表现这些知识内容,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轻松地呈现真实、逼真的事物形象,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克服传统教学不够直观形象的不足,处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堂教学相比于“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了教学容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学生也能够运用知识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教学容量的增加,一些本应课后完成的巩固练习,教师就可以当堂解决,使学生及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吸取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农村学校的教师往往只在上公开课时才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并没有把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当作第一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意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薄弱。只有更新理念,才能进行教学改革,而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学习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学习制作课件、录制微课等,能熟练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

(二)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节好的课例必须有能够贯通整个课堂的优秀课件,零散的图文视频材料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但还不能正真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越性。教师应以数学教学为根本出发点,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进度对教材做深入的理解,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发挥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灵活处理师生、教材与多媒体的关系

现代课堂的四个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多媒体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媒体不能脱离教材,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管理和组织者,通过多媒体这一媒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教材、多媒体都是固定的,而学生是个性鲜明的,教师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师生、教材与多媒体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四)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要通过课件的演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但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过分依赖课件,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时候,面对着直观的画面,学生会忙于接纳却疏于思考,表面上看课堂很是热闹,其实学生没有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适度,否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甚至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时机,客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让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实践表明,将多媒体信息技术恰当、适度地融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开拓良好的、高效的、实用的课堂,教师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