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从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从业方向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化;职业化能力;人力资源

作者简介:焦庚英(1980-),女,江西遂川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陶表红(196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 08YB1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59-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已居世界前列。旅游教育发展也很迅速,仅2009年全国旅游行业培训总量达3,971,125人次,其中行业岗位培训达3,496,865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达474,260人次[1]。应该可以说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了,可许多旅游企业管理者仍然提出旅游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旅游职业教育生源匮乏,而旅游高等教育着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故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过低,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得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费用;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流动性增大。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职业化及职业化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职业化”普遍的认识主要有[2-4]:(1)是一种工作状态、生存状况、生活方式;(2)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3)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4)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5)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6)职业化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

通过对这些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职业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格式化”、“标准化”。职业化,它是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可以用六个“合适”一个“最佳”来概括,也就是说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最佳的效益。职业化主要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三方面的内容[4]。

所以,职业化能力是指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所要具备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能力

因为是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现今社会上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业是一个低门槛产业,什么人都可以从事旅游业。为此,造成许多旅游服务质量低劣、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旅游地形象严重受损等问题。那么,一个职业化旅游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化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化素养

职业化素养是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基础内容,要提高职业化素养以达到职业化标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化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有利于职业道德的锻造,有利于良好职业心态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价值观管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处理好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处理好客户时间与企业时间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情绪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游客,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游客对旅游公司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有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应变能力;价值观管理,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游客的利益为重,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创造旅游地、旅游公司的良好形象。

2.职业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是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生顺利就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着力点,是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或期中,职业人对这个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对旅游管理这个职业有正解的认识。不能简单的把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不同旅游产品的功能,了解旅游产品、景区的特色,着重把握其特色进行开发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令顾客满意。

3.学习能力。无论哪个职业,学习能力是影响职业化素养提高的主要职业化能力,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职业化能力。职业人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校门跨向职场,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学会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这包括对本职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的学习等等。有效学习能力,能帮助旅游从业人员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创造性学习,即能动地安排学习,使学习有效而系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加快职业化进程。

(二)职业化行为规范

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以昆明市某高校为例,2004—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3.38%,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以在校任教、考研、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资料来源:根据某高校毕业生从事旅游企业就业数据整理而成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万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大三的占18.2%,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缺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堂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旅游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篇3

我们分别对吉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2009级(大三)50名同学和2011级(大一)5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前者致力于从事酒店工作的学生有7名,后者为13名,仅占被调查学生的14%和26%,而绝大多数同学都对酒店就业心存芥蒂。

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实习“大而全”的课程设置方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所有就业方向课程都一应俱全的开设,这也无形中挤压了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践课程的时间,一些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习多为2~3个月,最多半年,分配到酒店实习的时间则更是微乎其微了[1]。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轻实践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践内容单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酒店实习的重要方式就是酒店实习,学生们在学校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正规的实践训练,相当多的院校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模拟实验室,西方发达国家相关专业学生在此方面的实践训练远远优于我们。酒店实习中同样有一些扰动因素干扰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训练,一些酒店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实习生的实践训练,让实习生长时间从事简单重复的基础服务工作,事实上实习生已经成为他们廉价的劳动力,严重影响实习生酒店实习的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职教师有一部分也是来自本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样存在问题,我国高校师资引进的重要渠道就是应届毕业生,而这些应届毕业生的酒店实践技能也仅仅是来自酒店实习,相当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专职教师不具备所授课程的相关职业资格证,其实践教学能力可见一斑。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酒店就业的优化策略

(一)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对学生酒店行业认知教育的途径可以贯穿其大学教育的始终。首先,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行业有充分的认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酒店行业,使他们的思想由抵触过渡到了解,再由了解过渡到热爱,可以说,热爱酒店行业是干好酒店行业工作的第一把“利器”[2]。其次,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工作有切身的感受。实践课程不但能够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成就进行有效的检验,反过来也可以让学生对酒店工作有最直观的体验,有了切身感受后的就业判断才是理性而可靠地。再次,通过就业指导,使学生感受到酒店行业职业的魅力。酒店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它也是非常锻炼人的行业。酒店从业人员必须从基础岗位干起,其工作技巧侧重于服务、沟通、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3],而这些往往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欠缺的,在就业指导阶段让学生充分了解酒店行业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挑战热情,促使他们选择酒店就业,或者将酒店就业作为一个过渡就业渠道。

(二)加强校内模拟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

校内模拟实训往往是一些院校忽略的环节,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本就没有校内模拟实训,而只有校外实习,实践证明这样是不可行的,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校内模拟实训与相关理论课程结合起来,例如可以把部分酒店实训课程作为相关专业课的实验课,让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内模拟实训还应注重模拟效果,模拟必然与真实情景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这种差距太大势必起到相反地效果,可以构建“全实景”的模拟实验室增加模拟实训的仿真效果。

(三)引进优秀师资

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教师应该具有酒店从业经历,并且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管理专业酒店方向师资的实践技能,可谓事半功倍。但实际上引进具有较高实践技能师资的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类人才一般都是酒店的管理人员,薪金水平都很高,一般本科院校提供的待遇很难达到他们的要求,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1]邱云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2).

[2]胡卫华.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脱离专业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58-59.

篇4

摘要: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长,逐渐形成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根据旅游企业人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状况的追踪调研与分析,对其就业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变旅游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则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

篇5

 

一、课程优化的必要性

 

(一)旅游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有必要调整课程体系,培养新型人才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缺乏竞争力,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没有进入旅游行业,而是改行进入其他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造成此现象原因多方面,从教育自身而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新的视角探讨课程体系设置,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促进旅游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目前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强调技能培养的新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在追求理论学习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缺乏专门的实训实验室和模拟实训室。因此,旅游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有一定的缺失,使得毕业就业面临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和专业技能不强的尴尬局面。

 

(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从笔者自身经历的专业培养和多年来的教学体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很普遍。首先,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文化学、法学等内容。其次,在专业课内部,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

 

二、研究方法和调研结果

 

(一)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可以被认为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

 

笔者在进行课程优化设置的研究过程中,重点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运用质的研究中的现象描述分析学的方法对笔者所在院校的2013级(调研时已经步入工作岗位)、2014级和2015级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学生对正在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态度。调查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调研设定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式的访谈调查,主要包括了课程开设内容的必要性,课时数的安排,课程开设的优先顺序,课程的考核四个方面。

 

(二)调研结果

 

1.课程内容设置的必要性

 

当问到学生“您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开哪些课程?哪些课程的开始没必要?为什么”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与从业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非常的有必要,并且对实践类的课程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原因主要在于,课证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考点知识,有助于提高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也有同学对管理学原理、会展策划以及酒店类的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定的质疑,认为这些课程一方面太过于抽象,另一方面认为与旅游的关联度较低。

 

2.课时数的安排

 

在课时数的安排上,学生普遍认为酒店类的课程相对较多,而对于旅游心理学、旅游审美、旅游景区等有助于提高旅游专业素养类的课程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旅游心理学、审美的课程有助于他们了解游客心理,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极大的好处。

 

3.课程开设的优先顺序

 

在“从目前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来看,你认为哪些课程应该先学,哪些课程可以后学”的问题上,学生倾向于循序渐进式的教学,从业资格证相关的优先考虑。认为景区类课程、规划类课程以及酒店类的课程可以后学。

 

4.过程考试考核

 

在“你觉得现在实行的过程考试改革有没有对你的学习和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为什么?”的问题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认为,实行过程考试对自己学习主动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过程考试持反对态度的学生,理由主要在于个别课程的过程考试采用分组考核的方式,考核过程容易流于形式,互动性较差,没有充分发挥过程考试的作用。

 

从调研结果情况来来看,学生对课程内容设置必要性、课时数安排、课程优先顺序安排以及考核方式所持有的观点原因可以做如下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自身不足

 

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设定时,除了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内容之外,也有考虑到师资力量的安排情况,制定方案的教师从专业教师的代课习惯、学期课时数安排的角度做了过多的考虑。因此,容易导致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存在课程优先顺序不合理的现象。

 

除此以外,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不突出,培养目标不明确,也容易导致课程设置全而不精的问题。旅游行业涵盖面广,课程设置时,将所有行业考虑在内,反而容易导致特色不突出,培养目标不精准的现象。

 

2.学生专业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结果,学生普遍对酒店类课程的安排表达了不满的情绪,或者认为没必要,或者认为课时数太多。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还有就是学生对专业人士不足的原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容易忽略掉,酒店行业也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未来就业的一大导向。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基层的导游人员。

 

3.就业压力影响深刻

 

在全社会范围的就业压力影响下,学生更倾向于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容易将就业的容易与否与自身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进行结合。所以在学生所表达的诉求上,普遍认为与导游证考试相关的课程相当重要。

 

三、课程优化设置的建议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所面对的困惑,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明确专业设置的方向,不是笼统的划定一个旅游管理方向,根据“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产业融合”的理念背景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明确各个方向的培养目标,给学生以明确的引导。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发展特色为依据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通过课程设置内容凸显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不同,避免学生产生疑惑的情绪。但又不代表酒店类的课程要完全剔除,笔者建议可以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适当弱化酒店类课程的比例,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选修课或者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递酒店行业的一些发展信息。

 

(二)重视入学教育和课程介绍

 

针对学生在课程必要性设置时提出的质疑,笔者认为,学生的疑惑解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在入学教育时,一定要明确告知学生专业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就业途径和方向,避免学生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仅仅局限于基层导游;2.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向学生进行课程导向介绍,使其明晰每门课程设置的意义。

 

(三)强化就业导向的课程

 

1.课证结合

 

“课证结合”是指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日常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应当加入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课程大纲的设定以及教材的选择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一致。

 

2.企业课程植入

 

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而且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笔者所在院校与多家旅游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保障。但是,旅游管理教育同样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目前的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与市场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学院的课程设置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企业需要的是步入工作岗位即能有出色表现的员工。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将企业的课程植入到学院的教学课程中。

 

(四)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和过程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时间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设置,建立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和过程考试进行融合,对学生的考察侧重于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的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查、教师考核、企业评价。

 

四、结束语

 

课程优化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的不断验证和修订。旅游管理的课程优化有助于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为培养更加适合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做出贡献,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巩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篇6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 旅游管理教学 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

篇7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本科生选择去酒店就业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并且本科生在酒店的流失率很高。本文以长春市的星级酒店为例,对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本科生现状以及酒店对本科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访谈式调研。本文也对长春市某高校不同年级旅游管理本科生的择业观念、择业的影响因素、择业时的期望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酒店、本科生与学校三者之间存在人才供求的矛盾现象,本文将对此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善此现象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旅游管理本科生 酒店 就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春市星级酒店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加,酒店的快速扩张必将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但很多旅游管理本科生(正文将用学生代替旅游管理本科生)却不愿意去酒店工作,本文以旅游管理本科生在星级酒店就业现状为研究主题,以长春地区的星级酒店和高校为例进行了调研,本次共调研了长春市四家星级酒店,对高校共发了6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52份问卷,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酒店和学生之间存在供求错位的矛盾关系。本文将以凋研结果为依据,旨在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和改善此现象的对策。

一、星级酒店员工学历结构现状

(一)酒店员工的学历构成

长春市共有57家星级酒店,五星级6家、四星级19家、三星级28家、二星级4家。本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长春市四家星级酒店进行了调研,四家酒店员工总人数为1668人。本科学历有165人,专科学历有468人,中专学历有320人,高中及以下学历有715人。其中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专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分别是9.89%、28.06%、19.18%、42.87%。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地区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学历和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中专学历次之,本科生所占的比例特别低。四家酒店所有员工中管理层所占的比例是22.4%,基层员工所占的比例是77.6%,其中本科生在管理层占的比例是28.61%,本科生在中高层的比例是39.5%。南表l可见处于酒店中高层领导地位的各部门负责人中,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中专学历比较少,高中以下学历几乎没有。此外酒店里很多高层领导并不是学旅游管理专业的,都是从事酒店行业时间长,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各部门主管、领班多以专科专学历为主,本科生所占有的比例也比较大,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所占的比例差距不大。基层员工则以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专科学历和中专学历几乎持平,本科学历的较少。

(二)酒店的人员需求

21世纪酒店正进入一个“专家消费”的时代,酒店面对的是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行为日益精明、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消费群体。面对新的消费群体,酒店必须更新原有的标准化服务模式而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的时代,以增强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度。而这一转变,必然会对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加入WTO以后,很多国际连锁的酒店也进驻中国,与中国本土酒店一同竞争酒店市场份额。不断升级的酒店竞争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酒店从业人才,也必将导致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也就是说谁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谁将在酒店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长春地区的酒店多以单体酒店为主,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多是具有十几年从业经验的人员,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会缺乏创新性。近年来,长春市星级酒店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在酒店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酒店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酒店需要吸纳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生,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酒店的综合竞争力。

(三)本科生酒店从业意向分析

通过对高校学生毕业就业去向的调研得出:51.7%的人选择考研深造,34.6%的人选择考公务员,21.2%选择进酒店工作,3.8%选择去旅行礼工作,34.6%的人选择进企业,13.5%的人选择了其它。由此可见,学生去酒店就业的意向较低,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从事酒店工作的经历,而且对酒店的工作也不是十分了解,同学们对酒店工作的整体概括就是:酒店的工作十分辛苦,待遇偏低,酒店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酒店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也较差。虽然酒店业是朝阳产业,酒店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但很多本科生依旧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即便是从事酒店工作,学生的流失率也是居高不下。有学者曾对南京l家饭店进行调研,近三年年来该10家饭店共招158名大学生,统计时已有108人离职,流失率高达68.35%。据统计,杭州市10家饭店近三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66.1%,其中进饭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有个别饭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由此可见学生的酒店从业意向较低,而且从事酒店工作的热情不高,流动性也较强。

通过长春市星级酒店员工学历构成的凋研和酒店人员需求的分析可知,在酒店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但通过学生酒店从业意向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酒店T作。所以酒店和学生两者之间产生了供求错位的关系。

二、学生在酒店就职意向低的原因

学生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对此进行分析,其中主观方面包括学生对酒店的主观排斥,期望与实际不符等。客观方面包括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发展出路的多样化,外在压力等。

(一)学生对酒店的主观排斥

学生对酒店工作的主观排斥主要来源于酒店本身的性质特点。酒店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实践轻理论,所有员工必须从基层做起。因此从事端茶倒水、铺床叠被、嘘寒问暖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服务工作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并且为期不短。酒店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直接对客服务,经常会遇到有意刁难、不讲道理的顾客,稍有不慎就会招来各种各样的埋怨和投诉,甚至要遭受各种不合理的责难和非议,这对于自尊心强烈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且酒店的工作十分辛苦,尤其是一线的服务人员,工作单一、工作量大,还要适应早班、中班、晚及夜班的倒班生活,有时还会颠倒了正常的休息时间,长期下去对员工的身体十分不利。此外,很多学生进入酒店后还受到来自上级的排挤和妒忌,使自己的发展受到限制。正因如此,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甚至对酒店工作产生了排斥心理。

(二)期望与实际不符

1.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价较高。

旅游管理专科学生的学制为三年,在校期间学习以管理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的学习时间约为一年半。但专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业培养了大批的从业人员,专科院校的实习期为一年左右,通常是在酒店实习半年,旅行社实习半年,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日标,也可以认识到自己适不适合从事酒店或旅行社工作,实习结束也快毕业了,有些学生则直接留在了实习单位,这样得到提升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学制为四年,同样以管理理论授课为主,以管理学、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学科来培养学生研究分析旅游业的能力,为旅游业培养有潜力的管理人才,实践的时间多为半年或半年以下,实习结束之后还要继续回学校上课,这样即便有意向从事酒店工作也会有间断性。

调研时在本科生与专科生相比有哪些优势的问题上44.2%的人选择了学历优势,78.8%的人选择了综合素质,55.8%的人选择了英语能力,5.8%的人选择了不清楚。当本科生和专科生同台竞争时55.8%的人心里会不平衡,28.8%的人心里没有不平衡,15.4%的人没想过这个问题。其实酒店就是一个门槛,刚进入酒店工作时所有人的起点都为零,和专科生同台竞争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2.晋升期望与实际差距较大。

如果从事酒店工作,是否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问题上,有55.8%的学生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但愿意从事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愿意一直从事基层工作。这些学生中有3.4%的人希望4个月得到提升,51.7%的人希望6个月得到提升,13.8%的人希望8个月得到提升,27.6%的人希望一年得到提升,3.4%的人希望一年以上得到提升。也有44.2%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这些学生中有13.1%的人选择从领班做起,39.1%的人选择从主管做起,17.40%的人选择从副经理做起,21.7%的人选择从经理做起,8.7%的人选择从总监做起。在酒店方面的调查表明:不管任何学历的员工从事酒店工作都要从基层做起,晋升时学历因素只占考虑因素的30%或以下,其实酒店管理者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和领导气质。酒店的晋升是根据职位空缺才进行调整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通常基层员工在1-2年内可能得到提升。而学生对从事酒店工作晋升的期望值太高,往往与酒店的实际情况相矛盾,所以很多学生不想去酒店工作。

(三)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1.学校缺少对学生酒店从业的引导和规划。

按照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本科生是按照旅游企业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理应从事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企业,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是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很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缺少对学生酒店择业的引导,忽视了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酒店业最需要本科生具备的素质的培养,缺少对学生本行业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不了解本行业发展的方向。另一部分原因是高校作为酒店和学生之间的纽带缺乏与双方的有效沟通,使两者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致使学生的酒店择业观念和酒店的用人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酒店缺乏对学生的培养。

长春市星级酒店对本科学历的员工并没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很多酒店都采取内部培养的模式来选拔人才,当管理岗位有空缺时,酒店首先考虑的因素是经验,谁干的时间长谁就有优先权。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条件因素,即便是学历不高综合素质不强的人也会被提升为上一级主管人员,这时本科生会不甘于被学历不如自己的上层领导指挥。此外很多酒店管理者在是否培养本科生这个问题上持怀疑的态度,一方面原因是酒店并没有建立对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原因是酒店行业本科生的流失率很高,重点培养本科生会存在很大的风险。现在国际连锁的酒店在中国的发展也很快,很多学生从事酒店行业时都希望给自己一个很高的起点,即便酒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去培养本科生,最终本科生也未必会留下来,这样既有风险又会增加酒店成本行为,并不被管理者看好。正因为很多酒店并没有明确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致使很多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看不到白己的发展方向,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也产生了疑惑。

三、提升本科生酒店业就职意向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

我国酒店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本科生正是这一需求适合的候选人,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学生应该在主观上加强对酒店业的认同,其实在酒店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还可以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如果学生选择在酒店就业就要对酒店行业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爱好以及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合从事酒店工作;与此同时还要适当的凋整就业时的期望值,本科生过高的期望值在酒店行业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学生要客观的定位自己,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虽然从事酒店工作的道路很曲折,但前景还很光明。此外学生从事酒店工作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去和别人比较,也不去计较学历高低的问题。酒店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地方,学历高并不一定发展就好,其实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努力的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酒店要重视本科员工的职业发展

1.制定适合各阶层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

制定各阶层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是酒店留住人才的必经之路,虽然很多酒店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但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和对酒店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酒店的管理者必将会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对本科学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使本科学历的员工看到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增强其对酒店的忠诚度,减少酒店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2.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酒店可以根据不同的学历给予员工一定的学历津贴。这样有利于激发其他员工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酒店整体员工的素质。其次,酒店可以给员工提供工龄工资,即便员工得不到晋升,工资也会逐年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员工的稳定性。最后,酒店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选拔一定的优秀员工,给予优秀员工旅游机会或其他福利待遇,这样有利于酒店员工操作技能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篇8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人类对信息时代的认识以及人类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都与日俱增,无疑都强烈的刺激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水平和质量上的提高,消除了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人们的身心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这种节奏快速的生活已经使许多人不堪重负,人们渴望在这种紧张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点喘息的空间,旅游业的兴起恰好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难题。旅游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如今,必须得注入新的活力才可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而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旅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客观需求变成一种可能。

一、信息化旅游管理的现实意义

资料表明,欧洲是世上国际旅游消费最高的区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财政收入依靠旅游业的贡献。而如今,人们对旅游也越来越热衷,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旅游的目的地局限在本国范围内。所以,我国本土的旅游企业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势必要与其他国家的优秀旅游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在旅游产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旅游产业的兴盛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旅游产业还导致了一些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被人为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旅游产业兴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且通过各方面一起努力来将这种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要在合理开发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信息时代下我国的旅游管理现状

(一)我国旅游管理所处的大环境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旅游产业呈现了不一样的经营方式。旅游企业都上网寻找新的机会,这些企业纷纷利用新技术以及配置先进的软硬件环境,拓宽销售渠道。众多旅游企业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宣传企业自身的优势并开展全国范围内至全球范围的直销业务,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种现实。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

(二)我国旅游管理的特点

网络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前沿性,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快且传递量大,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产业的管理必须务实、高效。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要掌握前沿的管理方法,而且在实践摸索中要学会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对旅游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技术,在企业网页上体现新颖别致的风格,通过详实的描述和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顾客,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技巧,将精彩的旅游景点展现在网页上,勾起顾客的欲望,并在服务阶段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我国旅游管理存在的弊端

虽说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体制中,我国旅游企业应该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但是,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存在许多制度上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干扰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正常发展,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若是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就要被时代所遗弃,因此,我国旅游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三、信息时代下旅游管理的途径

(一)针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由于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产业的竞争也逐渐演变成为优秀人才的竞争。是否注重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以及人才的吸引等工作也直接关乎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一来,旅游高等教育便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为了有效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了提供优秀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有针对性的旅游高等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旅游相关培训和教育工作是培育优秀人才的关键。在具体的培训教育中要以旅游景点为载体,以学校培训为促进,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强化从业人员对旅游行业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另外,还要重视时效性培训,旅游行业管理人员要从管理质量、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等不同方面对其进行考核,量化打分,考核后上岗。要善于督促各涉旅单位深化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要鼓励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到各式各样的专题培训中,还要通过开展企业内部培训教育活动,切实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整改,提高旅游企业接待能力和水平。

另外,旅游行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应该作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切实理解什么是导游以及如何做好一名导游,要实地摸索调查游客的需求,协调好旅游线路中各项事宜,做到令群众满意、领导放心。一个好的导游往往会带来一次成功的旅行,而一个失败的导游往往会毁掉一次精心安排的旅行。第二、要具备丰富的旅游相关知识,要能够像文学家那样具备渊博的丰富的知识,要像歌唱家那样能够歌唱出动人的歌曲,要像幽默家那样能够带来妙语连珠。第三,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对待游客要如同亲人般,提供主动的服务,热心的服务,让游客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第四、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热情友好,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的思维。

(二)实施信息化旅游管理的具体方案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众多行业以及许多相关部门,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旅游产业和农业、工业、商业、城建、文化、教育、交通等相关产业或相关部门的互动和联系紧密。如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同国际接轨,发展跨国合作项目也显得极为必要,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

首先,考虑旅游管理的主体的话,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推进旅游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模式正处于转型换代的关键时期,正在逐步向信息化管理方向改变,这就对旅游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者在做好当前旅游业务工作的同时,协调各方各面以应付各方面的挑战,同时,还有充分利用各种发展机遇,促进旅游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到,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应该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提供令游客满意的服务。利用现代信息化途径,对游客的要求进行采集并尽量满足,听取游客的意见并及时反馈。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效率

鉴于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至今,应该与时代接轨,特别是如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旅游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早日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为旅游企业的管理增添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响应政府颁布的政策方案。另外,要借鉴国内过优秀旅游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旅游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小结

篇9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

知识经济引领着21世纪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增长,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当人均国民收入增加1美元时,入境旅游人数将增加10.218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增加71.5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加6.938亿元人民币。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旅游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而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教育方式和体制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办学模式也开始出现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综合、从分离到结合、从僵化到灵活的新特征。新时期地方高等教育如何定位、如何创新发展、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特别是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与现实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错位等问题,引起了旅游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人才,供职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其他旅游企业的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相比较而言,理论知识却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潜力欠佳;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掌握了前沿的信息,但实践经验却尤为匮乏,毕业之后很难立即或者较快胜任旅游行业的中高层管理工作;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构和配套的渠道来进行综合性旅游人才的培养。

1.培养目标分析

从培养结目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旅游业人才层次结构上看,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现实中存在绝对数量的供需失衡: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根据近些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但全国旅游院校毕业生每年只有十几万人,实际缺口在180万人以上。田里等对2008年~2015年旅游人才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旅游人才需求增长率超过9.6%,而同期的旅游从业人员增长率均不超过7.1%,供需缺口巨大。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近百万人,虽然旅游院校的总数和在校生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对于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仍然存在,并且供求失衡总体趋于逐年恶化。这个问题主要是由我国旅游专业教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造成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旅游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对能够有效甄别信息和运用知识的人才需求高速增长,而这种人才必须通过高水平的人才教育机构和渠道来培养。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我国旅游院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外延式”发展道路,而非“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教育师资规模增长与教育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在总体水平呈现出缩水现象;二是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学历构成的不合理,虽然近年来本科院校的比重已有所增加,但单体院校规模并没有同步扩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三是高学历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意愿不高,进入行业后人才流失率又高。

2.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可将其所需人才分为三个类型:即核心人才、支持性人才和辅人才。核心人才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他们的需求状况较正常,而供给却相对稀缺,在旅游人才体系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对旅游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也最大;支持性人才主要包括常规性经营管理、职能管理等人才,他们需求量很大,而目前供给却偏少,居于旅游人才体系的中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中坚服务、技术服务等人才,辅人才主要包括:高级翻译、接待服务、技术服务等人才,他们的需求相对更大,供给状况也较为丰富,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对旅游业关联效应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供需失衡,即在旅游企业特别是其管理层中,从业人员学历构成严重失衡,难以满足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行的证书制度,这不但妨碍和限制了劳动者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上的发展,而且造成学校教育长期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操作技能,重视学历文凭,轻视经验。

但目前在旅游企业中担任中高级管理职位的人,虽然有从业多年积累的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缺乏全局眼光,缺乏对员工的科学培训和管理。旅游行业中从基层做起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思维难以跳出已形成习惯的行业框框,视野较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差些,缺乏竞争力。

3.绩效分析

有调查显示,除部分高职大专生受到企业好评之外,大多数旅游本科生和中专生都没有得到太高的评价。中专生虽掌握一定服务技能,但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培训起来费时费力;高职大专生较受企业青睐,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对客服务技能,兼具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入行后即能正确定位,适应力强;而本科生虽然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外语水平较高,但很难适应起步阶段的高强度劳动,理论与实践脱节,放不下架子,思想不稳定,人才流失状况令人担忧。因此从我国旅游业界对从业人员的需求看,他们跟需要具备稳定的职业思想、熟练职业技能的专科生和高职生。

二 、休闲旅游业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找准市场需求切入口

旅游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决定着高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否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是旅游高等教育主动服务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专业设置的中心环节就是使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这方面,可以从注重开展旅游专业社会需求调研着手。立足为旅游业服务,并始终瞄准市场的需求,并坚持每年进行社会调研,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密切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客观分析市场的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课程建设的依据。面对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人才市场需求、生源市场质量,开展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其主要对象是:社会相关用人单位、历届毕业生等。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旅游行业的行业背景和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发展水平;分析第一线旅游职业岗位和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了解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知识结构的要求、能力的要求、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的建议等。依据调查结果;对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做比较充分的分析预测,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大纲。

2.明确定位,细化目标

目前旅游专业本科培养的目标比较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确,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不准确,结果使毕业生搞不成,低不就。因此,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专业教学要以运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形成得自己的特色,走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旅游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英语+沟通能力+操作技能。

3.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浙江林学院旅游….为例)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等质量的重要保证,按照“压缩必修课,扩展选修课、丰富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并设置专业课程模块,注意学生未来的个性发展”的思想,结合近几年来的培养方案的几次修订,先后调研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同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组织专家、教授研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加强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优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模块化教学梳理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数量丰富的专业选修模块,拓宽专业口径,又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了五个模块,方向分别是:饭店管理模块方向、景区管理模块方向、旅行社与服务营销模块方向、旅游规划设计模块方向、健康管理模块方向。突破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的单一性、单调性,丰富了旅游管理专业本身专业内容,拓宽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空间。

“活模块”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是针对当今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综合性和不确定性提出来的,它可以使我们具体的培养方向与会社需求同步变化,实现人才培养的“即时适应性”。而所谓“活模块”教学,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志趣,确定更具体的模块教学方向,供学生选择。可见,“活模块”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一个“活”字,就是根据市场,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设相应的模块,灵活设置,适时调整。

4.实行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为满足各自需求,谋求进一步发展,通过协议的方式,综合利用双方资源,把教育送进企业,把岗位作为课堂,使学校和企业在实现各自的追求目标过程中获得互补,使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得以加强。通过校企联合教学实践的信息反馈,可以不断发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和缺点,从而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专业教学更能体现面向市场的特色。同时,学校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掌握得更加准确,有利于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专职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并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增加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企业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人做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

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库,对双方都有利。对教师而言,不了解企业的现状,不熟悉产业的发展动态,就难以发现和确立科研方向和课题。对学生而言,及早地与企业接触,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磨砺意志,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培养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独特的意义,许多毕业生就是通过毕业实习而被实习单位录用的。而且,学生通过有效的校企联合教育,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塑造完善人格方面更具优势,增强了学生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适应中国旅游业21世纪的发展需要,培养休闲旅游业应用性优秀人才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教材方面努力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在办学模式上,创新教学理念和体制、机制,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形成旅游教育合力,实施旅游人才培养市场化、标准国际化、构成多元化、目标品牌化,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景群等:中国旅游业发展若干指标分析与预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3月,7(2):68:71

篇10

社会各行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遵循“学以致用、一专多能、建业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显特色、强素质”为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培养内容的实用性和培养方式的实践性,努力探索个性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转贴于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学论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与学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学时与学分比重,努力建构体现主体价值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并在课程设置计划表中进行明确规定。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的内容、学时与学分,并在课程计划表就每门课程的“实验实训”要求列出所需的学时和学分;加强教学计划和实践过程的管理。每门旅游课程的实践环节都应在开课前设计好整体教学计划,包括旅游实践教学目的、内容、方式或途径、学时、考核或检验方式等。在学期见习环节,要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每学期分阶段、递进式地开展旅游见习或实训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地熟悉旅游环境、锻炼旅游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学期旅游见习安排在期中或假期进行,同时,必须在课程计划表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明确见习的内容、时间和学分要求。加强旅游实践计划和过程管理,制定四年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见习的目的、内容、途径、时间与地点、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在毕业综合实习环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的旅游综合素质为目的,尝试顶岗实习,实习时间视专业需要而定。除了实践教学要求之外,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每学期进行创新项目评比,择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促进在旅游管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实践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