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技能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导;图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读图分析
在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教研教改的需要。为了适应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地理教学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地图技能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基本技能。同时,不管是初中地理考试还是高中地理考试,地理读图题占得比重都大,地理读图题失分率也较高,因此进行地图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地理教材分析
地理教材由三个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这三个系统紧密结合,又各其独特的功能。图像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看,虽然以课文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识,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还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图像既是重要的地理语言,又是学习地理的特有工具,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最大特点。
二、课堂教学中的选图原则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地图技能训练、培养的方法措施
地图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中,以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忆图”的能力作为关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图导、图解、图练”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重要方法手段。
1、“图导”能迅速吸引学生的关注,有利于组织课堂,有利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或引导学生思考,即质疑读图。教师提一些问题明确应该怎样看、看什么,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求知。如讲授黄河的知识时,认识黄河干流流经的省、自治区。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册上黄河流域水系图,用笔描出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干流河道,形状象“几”字。然后教师提问:黄河干流从发源地到入海口流经哪些省、自治区?然后教师课件展示“黄河流域水系略图”(空白图)再提问:黄河干流从发源地到入海口流经哪些省、自治区?单击鼠标依次出现黄河某河段、该河段流经省的颜色、该省的名称。动态的展示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通过师生双边互动,使学生能够读图解惑,进而掌握有关知识。这样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图解”能使学生获得图中隐性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拓展。通过“图导”,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图,但观察图只能使学生获取图像上的某些表面信息,这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在看图的基础上,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力求理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的关系。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和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达到阐述清楚图像系统反映出的有关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如在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知识时,教师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并指导读图顺序—先看图的名称,再看图例。然后提问: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没有差别?有什么差别?4、中纬度地带,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没有差别?有什么差别?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得出了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图练”能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学生习惯于记忆课文内容,图文不能很好结合,自认为已会的文字知识,如果以图的形式出现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教师除了以“图导、图解、图练”的手段进行教学,讲解读图析图的方法步骤外,就是注意多练图,所谓熟能生巧,以达到知识巩固和升华的目的。
教学中培养学生经常看图、用图,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地理事物,并借助地图掌握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规律等内容。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地图中,变文字内容为地图语言,既丰富地图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图导、图解、图练”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中更会提高读图分析题的得分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艺术性;教学技能
一、地理教学技能的特点
(一)具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技能活动,所有的教学技能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不同的目标是相联系的。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又需要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之相适应。例如:地理教师这用的地理板图技能是与带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阐明地理事物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地理板图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等目标联系的;而课堂提问技能则是与释疑解难、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等目标相联系的。 每一种教学技能都各有其操作程式与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各种技能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学技能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所拥有的教学法经验影响。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不仅需要有精深的地理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还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由于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教师在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习得性。地理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是指它包含着特定的规则和运用程序,具有可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步骤来加以训练和模仿的属性。因此,教学技能尤其是教学技能的技术层面和能力层面经过训练是可获得的。例如:运用地图的技能可分解为选图、挂图、指图、读图、分析地图等步旅来训练。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地理学科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地理学科横跨“人文与社会”和“自然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体现了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教师经过对教学技能的训练可以掌握基本的教学规程和方式,但要做到教学过程中出深人浅出,出神人化,还需要地理教师对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深人理解及对教学经验的提升。
(四)需与时俱进。地理教学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及教学手段的发展而发展。新课程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杜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摈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勒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地理是一门科学,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地理教学理论用得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则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的艺术。地理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地理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以生动形象的地理语言,醒目、美观的地理图像,清晰工整的地理板书,声形俱佳的情感力最,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理息息相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悦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地理教学艺术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艺术注重形象,常借助语言、表情、图像、声音等方式。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描述。地理教学艺术也注重形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借助语言、表情、体态、图像、声音等方式来呈现各种地理知识,传递教学信息,以达到传授知识和进行教育的目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准确、生动、形象、富于趣味和感染的教学语言,力图对学生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使学生仿佛不是在听课。而是像在欣赏戏剧、电影般的心旷神怡、津津有味。
(二)情感性。地理事物、现象、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不仅需要教具的弥补,还需要教师用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来表达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促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过程中,如果语言富有激悄,抑扬顿挫,惟妙惟肖。同时赋予强烈的感彩。再配以醒目、新颖的板书等,可以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投人课堂学习中。
(三)审美性。地理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也具有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教学中的审美特点,主要是由作为审美对象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师来表现的。教师的审美价值或教学法中的美同时体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即教师应是美的化身,既拥有高雅的仪容。还具有治学严谨、宽厚待人的心灵。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自然流畅,起(开始)能引起兴趣,承(上下衔接)能环环相扣,转能自然流畅。合(结尾)能豁然开朗。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技能;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重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而地图作为直观性的学习工具,在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引进地图,让学生在地图的支撑下,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地理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地图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地图技能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为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地理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首先,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主体需求,强调师生互动,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其次,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与创新。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搜集相关的生活案例以及素材,从而保证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内容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一课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灾害案例,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地图要素,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从而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更加直观。
2.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强化学生地图分析能力
为实现对学生地图技能的有效培养,教师要重视优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形成准确认知,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及知识基础,更好地分析地图。教师对地图构成要素进行教学时,要向学生全面渗透地图要素,让学生对地图组成成分以及代表的含义加深认知与理解,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图学习和探究具体的课程内容。例如,教学“城市与地理环境”一课时,教师不妨合理地引进等高线图,让学生借助该地理图形,就城市的地理空间环境进行自主分析。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颜色所代表区域的地理特征加深了解,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城市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尺、图例等相关要素进行判断,从而保证学生的地理分析更加准确。教师还要围绕地理名词进行规范教学,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地图分析技能。高中地理中包含着很多抽象的地理名词,而且有些名词之间比较相似,容易让学生混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理名词进行精准记忆,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判断和区分地图中包含的信息,如“气旋和反气旋”等。
3.渗透基本读图方法,提高学生地图技能
在培养高中生地图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精准读图高效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读图方法和技巧,告诉学生读图的正确步骤和流程,保证学生在地图中所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就“华东地区”地理特征和面貌进行分析时,可以合理借助地形图,通过读图发掘有用的地理信息。这样,学生结合自身对图例以及比例尺代表含义的认知,能合理地解释华东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地形面貌,包含的山脉与河流,以及具体的气候特征等。如此一来,能够保证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体系更加全面和具体,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4.增强学生在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读图技巧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的地图学习不仅简单,而且高效。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地图要素,就其中存在的比较隐晦和关键的信息进行合理发掘,并结合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分析地图要素和信息所具有的含义,从而为自身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答题效率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地理统计图、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深层次学习,让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
5.增强学生对地图的填图能力
填图能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图技能,拥有良好的填图技能,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地理材料综合分析问题。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合理地设计填图例题分析以及专题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合理掌握填图技巧和能力,从而保证他们的地理学习更加高效。例如,教师可合理设计地形图填图练习,对地形图进行留白处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地形图的认知与理解,自主补充空白部分,从而实现对学生地图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也可设立填图专题,让学生通过综合性、系统性的填图训练,深入掌握地图信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6.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地图使用技能
为了让学生所掌握的地图技能更加扎实和巩固,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技能巩固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地图技能培养情况,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地图技能的强化练习与巩固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等温线”一课时,可以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围绕等温线图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地设计地理材料综合分析题,引导学生借助等温线图,分析地理作业中考查的知识点,实现快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技能 提升与研究
努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高中地理知识是大学地理以及更深层次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努力提升教师的地理教学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可以使学生对地理这一门学科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科技,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高中地理教学困境分析
1.1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不足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初中地理知识的影响,初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如果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不到位,就很难系统得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同学由于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接受高中地理知识时存在困难,基础知识的薄弱限制了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我国,学生在初中时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地理学科并未列入中考科目,仅作为会考需要的一学科,因此很多同学以及家长都会以为地理这一学科不重要,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忽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初中时期学习地理,正是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如果学生不重视,就很难从心里喜欢这个学科,因此在高中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就没有兴趣,感觉学习枯燥,学习十分吃力。此外,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难以做好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衔接,在学生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还需要在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初中的地理知识,这就难以保证课程进度。
1.2教学效率差,教师时间观念淡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难以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教学目标,初中地理知识的回顾、复习时间与新课的教授时间比例控制不合理。目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没有指定明确的教学计划,这就导致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教师授课十分自由,学生抓不到重点,因此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很差;一些地理教师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意识差,在进行授课时,会说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这些话语往往还未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展分类教学,随意性比较大,这就导致部分教学时间无端浪费。
1.3教材编制不合理,传统教学有弊端
我国经历了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被重新编订,一些知识点被修改或者删除,但是在教材活动及案例中却依然存在这些知识点的身影,这样就使得新编订的教材比原版教材的知识量更大,更不利于被学生理解。实行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知识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兼顾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思考、分析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2.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方法
2.1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与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对初中地理教学的相对忽视,很多学生的地理基础不是很好,高中地理教师在讲授新课前便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复习跟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知识,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了合作与交流能力。高中地理教师要严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讲练结合、即学即练的教学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或者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以致用,让学生留心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教师仅仅是一个辅助者。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更能方便同学们理解,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导入,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利用生产型设备以及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教师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培训的条件,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兼顾每一个能力层次的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来组织相应的课堂资料,进行互动式教学,还要合理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涉及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资源,融合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方法。
2.3活用教材,使教材适合学生发展需要
高中地理教材是根据新课标要求重新编写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并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很据教材进行授课,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差异,在教材的运用上要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加工。教师可以对教材的部分文字内容与图片进行整合与替换,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结语:
努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高中地理教学得以摆脱传统的抽象化教学,影视、图片等多种显示手段可以将高中地理知识更为形象地呈现出来,在新型技术的支撑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一定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地理科学 教学技能
一、引言
随着中小学地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给中小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专业化的地理教师队伍是高校在地理教师教育方面改革的方向和创新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有效地加强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科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教学作为科学是有规可循的,作为技术是能够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的,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是教学艺术掌握的基础,而教学艺术则是教学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在理论上和实际的教法、学法和教材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教学是技术,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技能研究却还不够,尤其是对具体学科的教学技能的研究更少。师范院校在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实践中,也存在着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轻教学技能培训的现象,同时在体现师范性的地理科学教学法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中,由于与实际结合不够,常常使得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低。实践证明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学生,在踏上教师岗位后需要更长的教学适应期。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地理专业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就应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二、我国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院校在注重向学生传授地理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师范生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很多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应有的教学技能技巧,而不能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先进地理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不够
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些先进的课程理念反映了当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它不仅指明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生只有深刻理解地理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0.5%的师范生对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只是了解一些,还有4.9%的师范生表示不清楚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另外有72.1%的师范生表示在教学时只是偶尔想到运用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有3.3%的师范生从未运用过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说明对于大部分师范生而言,地理新课程理念还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观念,让他们理解、接受新课程理念,并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由于缺乏对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导致师范生普遍缺乏地理实验媒体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地理学习技能、科学评价学生技能等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技能。
其次是缺乏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对于师范生而言,虽然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通识教育教学理论,但作为地理专业师范生所学习的与地理教育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却并不多,主要是通过《地理教学论》这门课程来学习,其他和师范生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的如《中学地理教学技能》、《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等理论课程则没有开设,这些地理教学理论能提供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对师范生的地理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这种地理教育教学理论的缺乏会导致师范生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对地理教学技能的操作要领认识不清,导致各项教学技能掌握不规范。
(二)地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应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始终。但事实上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见习很少,只是在学习《地理教学论》这门课程时才到中学地理课堂观摩和听课,而且次数很少,一般仅为1-2次。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最终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教育实习可以让师范生走进真实情景的地理课堂,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从而缩短从教适应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的实习时间过短,一般仅为6-8周。目前各国教学实习的时间普遍较长,发达国家师范教学实习时间一般占总学时的8%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师范教育中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师范生真正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在教育实习中教学技能得到的指导和锻炼也非常有限。
(三)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目前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微格教学或校内试讲等形式进行,这种训练往往以模拟地理真实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有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但对于各种单项技能的训练却有明显的缺陷。在微格教学或校内试讲过程中,诸多教学技能比如导入、讲解、提问等综合运用,而且有些单项技能运用的时间很短,比如导入一般只在每节课堂教学的开始进行,这就造成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在训练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使得师范生只能掌握每项教学技能的部分要求,导致技能不全面。
三、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学技能的要求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地理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地理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模式的培养更是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突出表现如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每一个部分知识点的活动建议,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评价部分中提出要“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等作出评价,这些都对地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1.能够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环境因素以及其中可能的地理学原因;2.指导学生编写活动计划;3.协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各种方法、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活动;4.帮助学生分析相关信息、获得相关结论;5.协助学生自己分析活动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找出成功的必由之路和失败的偶然中的必然。
四、为培养地理科学完善的教学技能模式所应采取的措施
技能主要是通过学习和长期的训练而获得,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应多样化,应通过不同途径、形式、方法全方位地进行。
(一)内化课程理念,引领技能培养
根据地理新课程提出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些新理念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倡导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师范生能否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在于他们能否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把理念积极转化为实践行动。因此,内化课程理念是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首要任务。
同时,地理教学技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及教学手段的发展而发展。新课程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摒弃被动接受式学习,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技能就应侧重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
(二)高度重视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
地理教育实习,是地理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和中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技能,在中学从事一段时间的地理教育实践活动。地理教育实习的内容主要有地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地理教育调查三部分组成。其目的有三:1.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由此了解地理教学实际,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进而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2.让师范生了解中学基础教育现状、尽快介入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使师范生能在毕业前夕将其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有益的思考;3.培养实习生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为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从事基础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改革各方面的准备。
地理课堂教学实习是对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按本科生教育实习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实习期间,每位本科生至少要完成四个课堂教等教案,课堂教学时数不少于6课时(不含重复课)。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实习时,要严格遵循地理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地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好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同时拓宽训练渠道,多途径提高学生教学技能。教学技能训练的机会越多渠道越多,效果越好。开展以教学技能为中心的各种技能大赛,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教学技能的整合训练,实施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机制
新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教师的职业技能为“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课改的实施,有的学者如陕西师范大学田杰先生提出教师的教学技能还包括设计教学问题情景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应是以上各种技能的综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训练时既要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更应树立整体意识,对教学技能进行整合训练,加强个别指导,使学生形成具有个人特点与风格的教学技能。高师院校应实施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的机制,对基本教学技能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在平常的教学与训练中,对学生适时指导与督促。在教育实习之前,对各项指标都要进行考核,达标者同意参加教育实习,不合格者强化训练,直到达标,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学生加强对教学技能的训练。
五、结论
地理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挺进,如何加强高校地理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使地理师范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仅是高师院校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期望。本文只对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改革措施,但并未对教学技能模式及能力的发展给出一定的答案。因此,笔者将努力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教育实践,对师范生的地理教学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促进师范生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技能的快速成长。
许昌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研究(02010045)
[参考文献]
[1]周岩.试论师范生的现状及其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23.
[2]陈蓓,孙奕.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12.
[3]刘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3.
[4]王颖.关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9.
[5]金静华.高校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观察与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9(04):24.
[6]李俊.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发展研究——以中文专业为例[D].西南大学.2008:34.
[7]饶淑园.国外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和训练状况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8(05):12.
[8]陈俊珂,徐彦伟.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8):28.
[9]李雪梅,陈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及其结构初探[J].教学研究.2006(01):21
[10]黄生学等.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05):35.
[11]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45.
[12]杨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高师教育改革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13.
篇6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与地理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协同表示出更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问题的视觉化描述,发现解决地理问题的办法。多媒体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成为现代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非常重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目标”的举例部分以及“学习纲要”中,多次提到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D-ROM、互联网、数码相机等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在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分析、处理地理资料与信息,综合概括地理模式与特征等。
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对地理事物进行全方位考察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绘制国家、世界政区图的技能,从而培养总结、分析地理调查结果的能力和基本地理思维方式。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由此可见,各国课程标准都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的目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地理学习以及从各种来源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处理和应用,是大多数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地理空间能力的优势
第一,地理空间认知过程视觉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很好的环境,允许学生视觉化其认知过程。视觉化可以减少学生在处理三维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允许迅速改变视角和投影类型,提供逼真图像视觉吸引力。
第二,构建二维或三维地理空间模拟。如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让学生“走进沙漠”、“进入太空”、“返回远古”、“潜入海底”,可以对地壳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等进行模拟,使学生在直接的空间感知中体验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三,直接演示地理空间关系。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和操作,可以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或进行空间平移、翻折、旋转、变形、转换视角等操作。
第四,获取大量地理空间信息。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大量的文本、图片、照片、录像、地图等有吸引力的表征。如可向学生展现当地环境的照片,通过对图形布局研究和操作对这些图片进行抽象,可以顺利达到对空间概念转换的全面理解。
第五,提供多种空间表征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写出真实旅行的体验设计,用图片、地图或素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提供表达空间和知识的多种方式。
三、典型案例——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培养地理空间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历来被认为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不仅涉及海拔、相对高度、山谷、山脊、鞍部等诸多地理空间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转化为平面表示,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是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形象。由于学生缺乏空间、立体概念和野外经验,因此抽象难懂。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其空间化、视觉化、操作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在学生理解掌握地形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高度的判断、地形部位的辨识、剖面图的构建是理解地形图的几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困难来自不能理解由等高线二维表征所示的三维透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四个片段的视频影像地形图,学生可以通过控制黑白图像的阴影量,将彩色的地形景观从一个视图旋转到另一个视图,提高和降低水位、横剖等高线图等操作,以理解等高线和间距所表征的高度变化。
第一步,显示一个简单的山地景观模型。包括山顶、山谷、山脊等通常阅读和理解地形图中常见的三个地形部位。通过计算机建立视觉影像以显示三维景观,学生可以通过阴影和光线变化,发现山顶、山谷、山脊的外观以及海拔点的高低。将二维景观和三维景观以相同的方向和大小同时显示在同一个屏幕中,学生通过阴影特征直接比较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图上的具体点和特征,发现等高线形状和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在屏幕上同时呈现彩色的二维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可以纵横向旋转该视频影像,让学生从不同方位和视角观察等高线和地形景观之间的关系。通过拖拽鼠标,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到随着三维地形的变化,二维等高线是如何随之变化的。并根据两个影像的相应变化,探究二维等高线图与三维立体图的各部位景观的相互关联。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与地形景观观察相关的、开放的讨论性问题。如根据所呈示的视频图形影像,现在你能想象这是什么地形?有哪些更详细的地形部位?各方向上坡度是否一样?
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20-02
一、智能内涵及其多元性
智能即智慧或智力,智能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智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非单一能力,智力的本质含义必须强调其社会性和现实创造性。其表现形式是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能力。
智能具有多元性特点。人类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智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所拥有的智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在以能力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一些专家提出的“多元观的智能理论”因为能够符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不同智能发展及个体差异,深受教育家重视。
在众多的多元观智能理论中,塞斯通的基本心智能力理论把智力归为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而基尔福特的智能结构论则认为:人类智力活动是内容、操作和产构成的三维结构模型。斯滕伯格研的智能理论特别探讨人类如何解决不同背景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实践智力”。实践智能对人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是却很少有相关这种智能的教育,而且这种智能也很少得到系统的测量。多元观智能理论还涉及诸如:智力是“使用媒介的技巧”、智力是不断移动和变化的,智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这些理论都指出了智能具有不确定性、智能具有可塑性、智能具有发展性等特点。
据此理论指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能的培养,只要是对学生有意的智能,教师都应该进行培养,不要固守多元智能提到的有限智能类别。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加德纳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概念的拓宽更能恰当地评估智能及开发智能。人类的智力包括:(1)言语—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语言的使用能力,语言智能超常的人对于文学具有特别强烈的敏感性,有超乎常人的语言驾驭能力。特殊职业对语言智能的要求比较高,从业人员的语言天赋通常也比较高。(2)逻辑—数理智能。数理逻辑技能具体表现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3)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控制身体的运动、熟练操作各种器械这两项要素,这两种要素或单独存在或两者兼而有之。(4)视觉—空间智能。“一幅画抵得过千言万语”或“眼见为实”表达了此意。视觉—空间智能发达的人都具有非常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都能够借助图形的方式表达空间信息,并具有展示和转化心理意向的聪明才智。
三、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是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多元化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因此学校教育也必须是多元化的,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智能,使之能够担负起社会多元化的岗位需求并成为各自工作岗位的佼佼者。教师要努力提高每个来到学校中的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能力、素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学生走出校园,才能在这个竞争激励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2.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每个人的必须,需要教育,教给人们适应这个自然界,融入这个社会,而社会对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综合。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要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能够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全部中学生读同样的课文,做同样的试题,实验同样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背诵同样的名言警句,高考同样的试题。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多元的社会。而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能,化智慧为德行”,我们要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求学生全面的综合的素质的提高。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要求注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找到适合他发展的领域,找到社会的立足之地。培养学生的智能,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能够发挥地理的学科优势。地理学科从知识内容、方法理念、学科特点上,涉及范围非常宽泛,有助于进行多元智能理论的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性有利于对于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实践性对于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非常方便;综合性主要是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渗透数学知识的计算题中可以培养逻辑—数理智能,渗透语文知识的地理诗句中可以培养音乐—节奏智能。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学地理课堂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四、多元智能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
多元智能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很多,仅针对言语—语言智能培养、逻辑—数理智能培养作出部分分析,其他恕不赘述。
通过创设语境,培养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教师展开良好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具有针对教学对象的专业知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授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浅近的语言授课,让学生在明白语言的基础上,全面理解相关的道理,语言在授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殿堂,生动、活泼、智慧、幽默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坡度与农业生产类型的关系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在坡度小于15度的坡地上可以种菜,人们可以在坡面上玩耍;介于15度和30度的坡地上可以种草,但不可以玩耍了;大于30度坡地呢?难道就得种壁虎?又如,在讲地震的原理时,教师要讲清楚地震产生的原理和破坏作用,还要注重说明地震不仅是地球的震动,也对人类生存能力的又一次检验,更是对人类群落的精神凝聚和心灵的震动。当地震危险来临时,要让女人和小孩先撤退,同学是否具有男子汉气魄在这时候就应该体现出来。幽默诙谐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的听课,同时也是开发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其次,教师要挖掘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以古诗为切入点,解析地理问题,解析过程即是语言智能的培养过程。在解析过程中,学生即能够体会到诗人运用语言的美丽,感悟语言的魅力。例如在讲到季风气候时,可讲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玉门关位于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以西,所以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诗中的古玉门关就在现在的敦煌,而古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第三,呈现经典案例。例如在讲到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时候,可以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渊源。古时讲浅而湍急、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的河流称为弱水,古文学因此引用弱水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由此案例,教师就可以穿插讲解兰州羊皮筏子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流的省会城市,古代劳动人民“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发明了羊皮筏子这种古今驰名的渡河运输工具。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适宜在黄河中航行,其部件便于携带,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宽阔,浮力好,容操控制等优点。好多同学乘坐过羊皮筏子,有着切身体会,这就可以让同学们学习时再次感受到黄河风情线的独特韵味,倍感家乡人的豪迈与自信。
促进学科融合,培养逻辑—数理智能。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启迪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促进数理知识的升华。地球运动部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而这部分内容反应到高考中,多数与太阳光照图有关,有的直接考太阳光照图,有的题目中没有涉及到太阳光照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把问题解决,必须对太阳光照图十分熟悉。同时太阳光照图是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很多知识点也与太阳光照图有关,可以落实到太阳光照图中,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差异、自转的周期、晨昏现的判读、地方时区的换算、日期的变更、动物的迁徙、农业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地球的公转速度快慢等。而且太阳光照图的正确判读既考察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色。因此光照图成为多年高考的重点,也成为困扰学生的难点。
五、结束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多元智能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为优化教学行为,科学实施因材施教,实现“教”与“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 高山.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实践与思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 李浩.地理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模式与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3] 刘明东.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篇8
[关键词]中国经济地理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中国经济地理这门课程,在经济学校是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大的作用。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的一大科学部门,是人类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它以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探讨地域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和控制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其产生的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对推动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为反映全国各地区经济,有利于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因地制宜、分别制定各自的区域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根本目的。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经济地理教学中,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经济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的双向教育,主动、积极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经济地理能力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运用地理智能,地理思维去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地理的能力培养就是对学生加强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地理能力不但本身有其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还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的有关部分,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经济地理能力的培养,是经济地理素质教育重要核心内容之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 自学能力的培养
如果把知识比做金子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点金术;如果把知识比做鱼的话,那么自学能力便是捕鱼的本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的不断增加,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中等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在此之上,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如何运用经济地理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去综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生学会到学生自己会学,会学是一个重要标志,这样在教学中就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去感知,去想象,挖掘潜能,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概念、叙述、图表、要求学生用要点概括法找出知识点,指出表面差异,利用直观图表法、建立空间概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用对比剖析法剖析表面和内在的本质联系,利用外延联系法将过去所学的有关知识融会在一起,利用因果分析法找出相互之间制约条件,利用综合分析法找出布局规律,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埋下伏笔,设“障”立“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引导答题,能收到
较好的效果,从教会学生到学生会学来一个质的转变。
二、 图表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图表是整理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示意图、关系图、统计图;表格则有统计系统表、比较表、一览表等形式,教师利用图表授课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总结归纳、动手操作、图文互换,指导学生将教材中已有的图表和教师绘制的图表用文字表述出来,记忆知识点,掌握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指导学生将教材的文字内容已给的知识点、数据、相互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来,能帮助记忆,明确相互的内在联系。在复习课中,让学生绘制网络图建立知识结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资料、信息中,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资料,也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虚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下一番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分散到集中,由具体到概括。善于抓住重点,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它普及到其它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 运用经济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载体,将大量的信息贮存之中,要想获取这种信息,必须读懂地图语言,经济地图是经济地理信息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经济地图可以展现经济布局。经济地图的运用包括读图、分析图、绘图。读图,在指导学生读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诱导、启迪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将平面图看成立体图,头脑中形成各种经济地理事物的图像,做到心中有图;分析图,在读懂经济地图的基础上,要综合分析经济地图,分析经济地图时要运用已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其它想关学科知识,全面综合地去分析,找出规律,通过分析地图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图时引导学生将关联的经济图综合在一起分析。例如:将煤炭工业分布图,铁矿资源分布图,钢铁工业分布图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钢铁工业布局特点和分布规律,总结出资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设问为什么有的钢铁工业没和资源联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交通运输对工业的影响。依此类推,农业分布图,商业分布图,交通运输等分布图,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中逐渐掌握我国经济布局的状况和分布规律;绘图,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类似背外语单词似背地图,而是让学生借助图来学习,从中获取信息,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地图,绘图本身也是熟练掌握地图的过程,也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绘制地图,掌握知识点,掌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能力多带有综合性,如地图能力就包含有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项能力,其中思维在对地图的判读与分析中,又需要多种思维活动:例如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空间联系的想象,还要有对教师语言描述的体会,直观教具的观察,以及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等。可以说,能力培养的过程即不断发展思维的过程,既运用多种思维培养能力,又通过形成能力而发展思维。我们常说:“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学生会想,教师就要会设计能够启发积极思维的问题,并善于给学生提供思维线索。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每种教学方式中都渗透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影响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布局的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篇9
〔关键词〕地理技能教与学构成个性差异
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地理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地理技能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为基础,例如,根据气温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要以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特知识作为基础。而地理技能的掌握又大大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学习,例如,学生能够熟练地根据气温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判别气候类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特征的进一步掌握,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
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按地理技能的性质,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头脑中对事物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方式,其活动是借助于头脑内部的语言来实现的,如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头脑对地图上的图例、等值线等均通过语言的形式赋于意义,从而开展认识活动。目前,也有人认为智力技能观应是一种学习观,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广义的知识掌握并不是两回事。”由此,可以把智力技能看作一种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处领域的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认识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机体运动来实现的,例如,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主要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和硬度比较等机体活动来实现的,这可视为操作技能。
一、地理技能的主要构成
地理技能大多属于智力技能,具体表现为:
1.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技能。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而这一切,一般都需要学生能够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
2.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技能。学习区域特征常常需要通过运用比较方法;掌握地理成因则又常常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
3.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评价的技能。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自然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地理学科经常涉及的教学内容。
二、学习地理技能的个性差异
不少中学地理教师发现,有些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较高,而有些则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生学习地理技能存在着个性差异,具体表现为:
1.解决问题熟练程度的差异。例如,学习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各种地形,有些中学生能很快判断出山脊或山谷,而另一些中学生则需花费很多时间才能作出判断。他们先画出山脊线(或山谷线),再作此垂线,接下去是比较垂线中央与两侧的高低,最后才能作出判断。可见,前一部分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能够“跳跃”过某些步骤而直接找出答案。而后一部分中学生只会一步一步地按教师告诉的步骤去做,而缺乏在较高层次上把握间题实质的能力。
2.解决问题准确、全面程度的差异。例如,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有些中学生从数量(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结构、地区分布、开发利用等方面把知识进行整理,纳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框架”之内,在答题时,回答一般比较准确和全面。而另一些中学生则花费较多时间背记各种自然资源的特点,他们不善于发现这些知识在组成上的共同特征,结果回答问题时,时常错答或漏答。
三、学生经验在地理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认为,学生地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按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练习的过程。其实,这样认识尚不够全面。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还经常相对独立地探索简便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按此进行练习,从而对技能形成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自己相对独立地发现一种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被以后的学习证明,这种方法是正确有效的。例如,有高中学生认为课本提供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比较抽象,计算也有些复杂,故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利用平面几何知识,用图解法来求正午太阳高度角。
另一种是学生相对独立地发现一种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此方法,但实际上,此方法是有问题的,即在某些情况下此方法不适用。例如,有学生认为,凡是在分层设色图止,绿色的地区为平原,并据此作为地形类型判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样判断会出问题的,例如,某些盆地在分层设色图上也呈绿色。
可见,学生经验在地理技能学习中可能起到促进学习的良好作用,也可能起到形成错误判断的不良作用。这应引起地理教师的重视。
四、地理技能的教学
根据不少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地理技能的教学应着重注意下述问题:
l.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方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
2.善于发现难点,突破难点。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技能,一般涉及若干步骤,其中某一步骤可能是整个技能学习的难点。例如,关于地球上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换算,学生一般都知道“相隔几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但不少学生搞不清楚从一个时区的区时换算为另一个时区的区时,到底是加上时区差还是减去时区差。可见,这一步骤成为整个区时换算中的难点。有教师给学生总结出一个计算口诀,即在时区分布图上,不过日界线,“自西向东算,加上时区差;自东向西算,减去时区差”。学生熟记此口诀并据此进行计算,结果,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区时换算的技能。
3.教师要提倡学生相对独立地“发现”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相对独立地学习地理技能。对于学生“发现”的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对于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方法,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其改进和完善。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教师应予并帮助学生纠正。
篇10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利用一切机会,灵活创设各种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地“交际”。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巧用课文插图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外延深远,容易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把握时机,灵活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小猴子下山》一文,故事情节生动,简单易懂,课文中配有四幅反映故事情节变化的插图,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时,我先创设语境,指导学生采用“小猴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看图说话,让学生对图意有个总体印象,然后用直观新颖的辅图式板书,展现文章脉络:小猴子下山抓了这个扔了那个,结果一无所有。学生跃跃欲试,结合文图,争相回答,学习情绪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利用课堂中直观的板书,结合课文中的四幅插图,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性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复述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小小的船》一文中,学习第三句时,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画面,随后问道:“小孩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她身边有哪些景物?(小女孩划着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云游,星星在她身边闪烁。)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问:“如果你是这位小女孩,你会看到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二、巧用课文的“空白点”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材中不少课文的一些情节往往由于表达的需要,作者有意省略了,形成了“空白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灵活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因为文章有几处“空白点”,我就让学生拓展延伸进行补充。“乌鸦得到了肉会怎么想?这时,狐狸在想什么?”“乌鸦听了狐狸的话会怎么想?”“狐狸得到了肉会怎么想?乌鸦失去了肉又会怎么想?”这样一步一步填补,让学生认清狐狸的真面目,解决文章的难点。又如《爷爷和小树》一课,写出冬天和夏天,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然后再编出秋天怎么样?春天怎么样?学生的兴趣极为高涨,而且编得特别好,既符合事实,又有一定的情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巧用课文的重点内容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各年级的教材内容都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利用课文的重点内容,灵活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说说重点词句
词句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我们可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针对“鸟儿唱,鱼儿游”这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说一说延伸的意思,问:“鸟儿会对我们说些什么?……”这一充满童趣的把物当做人的导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探求的兴趣,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达到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2.当当小导游
对于写景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开展“当当小导游”活动。如教学《北京》时,我先作“导游”,带领学生“游览”其中一个景点,然后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游览”,小组内的同学一人介绍一个景点,轮流担任“导游”。要求:“导游”按课文内容进行解说,“游览”完后,“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题,最后推荐一人在全班解说。这样就能在有趣的“游览”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做做推销员
对于以状物为主的说明文,我利用课文的具体内容开展“做做推销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推销”文中“产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指导学生写《买文具》,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物品放在教室里,把教室里布置成一个“物品小超市”,同学们来“超市”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仔细观察后认真描写,最后做做“超市”推销员,向同学们介绍物品。
4.演演课本剧
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教学《小兔运南瓜》一课,要求学生能说出图画的主要内容,讲述一只小兔运南瓜的故事。但是要说具体,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很困难。这时,我引导学生在整体观察后思考:“小白兔到底用什么办法把又大又圆的南瓜运回家的呢?它是怎么想出办法的?妈妈的问话是什么语气?小兔子会对妈妈说些什么?”让学生大胆设想,把自己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成小兔子、兔妈妈,演一演,并让扮演者说说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设想的方法合理,我都及时给予肯定。此时,在学生眼里的就不再是单纯的一张张图画,而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欢快戏剧的场面,接下来再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兴致非常高,很快就将几幅图用语言具体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将图中较难把握的小兔子的心理活动及人物对话,也能说得比较清楚、准确。又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由于第二、三自然段较简单,一味地讲读较浪费时间,我让学生自学后表演,一生读,一生演狐狸,一生演乌鸦。这样做,使学生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又能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进行创意的兴致也更高了。
5.编编故事
有的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思维空间。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续编故事,这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办法。如《小猴子下山》结尾就可以联想小猴子得不到东西,空着手回家,后来怎样呢?《坐井观天》可以联想,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我要的是葫芦》中当他看到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他会怎么样呢?教学这类课文时,让学生大胆想象,续编不同的故事。如在学习了《精彩的马戏》后,我让学生把课文中三个略写的节目,仿照课文说具体,说完整。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6.问题拓展
语文教材往往在课后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好机会,因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如学生在学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中小青蛙与小鸟的三次生动有趣的对话后,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根据书后问题提问“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行两方面的说话训练:(1)续编青蛙和小鸟的第四、五次对话;(2)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又如,我根据《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问题“我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妈妈有办法,她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孩子们___________。”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柳絮、椰子、凤仙花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在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的题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充分利用,把口语交际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口语活动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说、能说的欲望,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晨晖.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山西教育:教学,2010(1).
[2]都玉华.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
[3]孟英.语文口语交际情趣化教学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0.
- 上一篇: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 下一篇: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