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进度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教学进度

篇1

一、整体把握教材,树立全局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有树立了全局性的概念,才能有条不紊,厚积薄发。高中地理教学切勿将关注点仅仅集中在某一个知识点上,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组织架构,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潜力和学习主动性,关注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理清知识脉络,达到学以致用。思维导图正是吻合了高中教学的这种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梳理知识体系,灌输全局理念,理清知识架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材是极为重要的,思维导图有助于将地理教材具体化,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指导性,从全局出发,挖掘学生潜力与其对知识的渴望,寓学于乐,学有所成。

二、制定教学计划,规划教学进度

高中地理教学中,制定严谨的学习计划,规划合理的教学进度是地理教学成功与否的直接因素。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认真研读地理教材,仔细分析学生整体水平,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才能有效提高整体的地理教学水平和效率,才能走向正确的地理教学方向。进行教学计划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将所有课程内容及相关关键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整合,这是树立明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这样的教学计划才会更清晰,更明了,才能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到教学的具体内容,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备课与授课水平与效率。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是整体的方向和目标,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学计划的明晰,有助于让老师和学生深切地了解到整体的教学进度,有助于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步骤,这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三、设计教学流程,明朗教学步骤

高中地理教学中,还需要注意教学流程的设计与教学步骤的规划,在讲授地理课程的时候,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提取主要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有助于师生加深印象,重点记忆。明朗教学步骤,不仅有助于老师有条不紊地展现自己所学,还能够让学生接受起来多而不乱,更容易提高学习与记忆效率。此外,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板书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精设简洁课堂板书,构建主干知识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点、线、面有序进行,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调动起学生课堂上的整体关注度和认真度,在互动中求发展,在平等中求进步。

四、促进角色转换,建立和谐平等

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师生间的角色平等,不仅重视教师知识传授的水平,更关注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的地理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老师的作用由讲授变为指导,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学习者,同时,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并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整体缺陷,以便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简化课堂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初高中地理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97-01

一、 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衔接主要是指事物之间、阶段之间的衔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衔接点,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很好结合,那么将很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地理主要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初中地理更偏向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了解,而高中地理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应用。所以,在新课改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 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初高中地理内容的差异

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是初高中地理产生脱节的重要因素。首先,初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偏向区域地理,主要是对区域地理的环境与文化进行了解,如气候、温度、土壤等,在教学难度上,并没有深层要求学生对地理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改特别明确指出了要强化学生实践意识,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这使得原本认为地理很好学的学生因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而放弃学习地理;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删去了大量原有的地理知识,而这些地理内容正是作为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重点内容,如等高线、昼夜长短变化等,@些内容原本在初中可以渗透到,但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而被删掉。所以,教学内容的删减虽降低了初中地理的教学难度,同时也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不同

地理课程在多数学校只设置七、八两个年级,而且受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影响,地理在初中一直以“小科”的形式存在,未能受到师生的重视,也使得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初中地理多为基础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反复强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此外,由于多数学校会在九年级的时候进行生地结业考试,使得学生只能通过对地理知识反复背诵和记忆来获取高分,导致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这也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地理教学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多数学校在九年级的时候中断了地理课程,使得原本就没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识的同学更加忘得一干二净,但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复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这也是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的重要因素。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更新教学观念,注意有机融合

多数初中地理课程只开设在七八年级,由于初中年龄较小,对地理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加上九年级取消了地理课程,这就使得原本模糊的记忆更加不清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考虑高中地理的内容。如在教学过程中将高中重点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如在对某一区域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环境进行讲解时,教师除了简单的介绍,还应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可以组织小组同学分析产生这种气候和地形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多数学生提前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

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技巧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教师成为参与者和指导者”的建议,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将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内容进行衔接。如在进行新的课程前,首先要将事先整理好的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简单叙述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的地理内容,保证学生在接受新的内容时不会感到陌生;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为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理环境观察,让学生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四、结语

在新课改下,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反思产生教学衔接脱节的原因,根据现存的问题和难点及时找出解决初高中地理脱节的方法和策略。在课程内容上,要及时找到初高中地理的衔接点,并针对性的采取策略进行内容的有效融合。本文重点研究了新课改下初中和高中地理产生脱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高中地理学科也不断改革和完善,而传统的一味强调地理知识灌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逐渐被淘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在教实践中,顺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运用创新、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努力打造高效的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一、明确师生的课堂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课堂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使得教师的工作陷入固定、僵硬的形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努力构建一个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1】。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时关注社会特点问题,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地形倒置的原因,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讨论影响地形的几个因素,以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以往的地理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形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就可以了。而在新课程改革下,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例如,在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让学生思考荔枝的保鲜时间很短,为了让杨贵妃能够吃到新鲜的荔枝,唐玄宗会让人从遥远的南方驰运荔枝,为什么不直接在华清宫周围种植荔枝呢?引导学生结合荔枝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分析地形、气候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和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现象,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提前设计课堂提问,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3】。例如,在探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焦作市兴起、衰落的原因,煤矿资源枯竭之前焦作市的转型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和提问,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地理教师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探究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适当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

一些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会给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造成干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当引入现代化技术,简化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快课堂教学进度。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时,一些学生很容易混淆热力环流方向,不能准确掌握近地面热冷变化对气压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flas的形式,演示热气环流的流动方向以及冷热变化与气压之间的关系,及时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并且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合理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适当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充分体现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地球上的大气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郊区实践,让学生探究市区气温与郊区气温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书籍等找到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案例,亩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4】。同时,在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地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获取地理知识。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公园等,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所见到的事物、形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总结:总而言之,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甚至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地理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身心投入地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现象,从而掌握地理规律,具有较强的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94.

[2]宋成城.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1.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高中地理作为高中教学中一项尤为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而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中,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有着积极作用。所以,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会对大家日后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探究式 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整体发展中一项尤为重要的内容。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将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力,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上面。尤其对于高中地理这样一项文理兼容的学科来说,学校更应该花费更多的注意力来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进度,探究式教学作为一项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对于提升整个教学课堂的气氛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所以,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及老师应该了解并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一、了解探究式教学法的涵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指一种求实求真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对新型知识进行研究、调查的活动。它主要是以问题为主要依据,学生再根据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探究和讨论,从而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水平,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包含两种方式:第一,它主要以探究科学性的问题为主要目的。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讨论,更重要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客观事实,并且还要在大家共同的努力探究下,对其做出正确的解答。第二,它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永远的主体,他们会贯穿到整个研究过程当中,在老师为其布置了相关的问题后,要依靠学生自身进行接下来的研究。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探究式课堂教学法中主要包括:第一,老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有规律的研究。第二,要提出问题,并且对其做出相关的假设和猜想。第三,要收集相关的材料,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第四,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认真整合。第五,将得出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概括,得出结论。第六,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最终的准确答案。

四、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相关应用

(一)及时做好相关引导,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

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很多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传输知识为主,这样传统的方式至今还被很多学校所应用。但是相比之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听课效果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这就需要老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形势,在课堂中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努力将自身投入到课堂中,并且学会把空间和时间留给每一位学生,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以及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行星和地球一课中,老师在讲述地球昼夜交替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昼夜交替的原因,并理解晨线和昏线的区别,通过这一系列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活跃度。因此,根究探究法的相关原则,老师就可以在大概讲解了相关内容后,然后让几名同学到讲台前进行实际演习,一名学生可以拿着地球仪,另一名学生可以用手电筒照着地球仪,然后再来一名同学对其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到了整个环节中,而且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也得到了提升[2]。

(二)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内容,因此,老师在对这一部分问题进行讲解时,不仅要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及时开发学生的动脑思维。比如,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做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那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呢?又会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更快更准地记住知识点,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地理课本是十分有效的[3]。

(三)要求学生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在进行完每个章节的学习后,老师要让学生对于每章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其摘抄到日常的笔记本中,以便于学生日后的复习和整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其地理成绩,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 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高中地理的发展越发重视,而探究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进度,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要时刻记得,在教育的同时,不仅要为学生传输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其能够真正理解题目,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努力去寻求答案,这才是教育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魏丽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

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5-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来说,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1)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助于教师有效处理课堂的教与学。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会影响课堂时间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时受学生情绪的影响或为了赶齐教学进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落实得不好甚至没有落实。对于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积累的素材较多,像揣在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掏出来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能仅有一桶水,应该有一泉水。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较好。(2)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教师往往认为知识点讲到位了,对于高中生而言,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在写教案时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2.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施不当的策略,必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甚至适得其反。

3.应试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能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上,其他的目标就应付着写上。再加上学科性质,每个老师带的班级较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原本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尤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现状的策略

1.树立长期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在每堂课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间安排、教育方法、教育相关道具及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语言等相关因素,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加强教师培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部门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真正地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可适当地多组织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应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

3.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目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测试法等。其中观察法是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将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观察记录下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法特别适合于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创造性、地理观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 高效课堂 现状

目前,我国院校的重点工作就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地理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一本跨学科课程,对于学生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挑战性,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学到的知识。

一、课堂教学现状

就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而言,存在两点问题,一是教师问题,二是学生问题。

1.教师问题,刻不容缓。

我们发现,在课程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依赖教材,有的甚至照着书本上的念给学生听,而不能很好地根据课本教材结合自己的思路语言为学生上课,相对学生来说,这些书本上的知识他们都在课下预习好了,高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课本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在学校发的课本教材里面的知识基础上多结合课外知识给学生授课,使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学习课外与地理相关的知识。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过于严厉,使课堂不够活跃,师生互动过少,忽略学生的感受,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失去学习兴趣。并且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影响到课程的进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老师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学生,这不同的眼光分别指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高中地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一门比较不容易的课程,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所以教师会不予理睬,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状况。

2.学生问题,迫在眉睫。

我国高中生首先要面临的是高考,但是有的学生盲目学习,没有给自己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不能调整好学习心态,很难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有的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和同学,导致不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没有自主性,缺乏学习积极性,没有学习劲头,没有团结合作精神,降低学习效率[1]。

二、改善课堂教学现状

1.解决教师问题,提升教学水平。

高中地理是一门课本学习与课外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知识,课下搜集学习资料,并且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标上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一并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给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

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习,鼓励是使学生用心学习最好的途径之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问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充实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也是一名教师的职责之一,人人都渴望被肯定而不是被否定,否定一名学生会深深打击他的心,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更是这样,所以,老师在平时受教过程中,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要平等对待,充分给学生以自信心,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不会差,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2.解决学生问题,调节学习气氛。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需要教师的配合才能够完成,学生在学习方面没有计划一股脑地学习的话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乏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为自己制订一个完美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从而全面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对于那些过于依赖老师和同学的学生来说,就如同小孩子一样,从问题的根本下手,老师要多鼓励这类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并且在课堂上多提问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才能慢慢解决问题[2]。

三、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从高中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通过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靠着自主能力逐渐培养的,教学方式是本着学生情况制定的,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摒弃旧思想,跟着新思想,毕竟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的教学方式也要逐渐改进。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高效学习,这就是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3]。

四、结语

时代在进步,高中地理教学也要跟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打造高效课堂。把学生当做课堂学习主体,增加讲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合理分配时间,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学内容,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只有使学生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而言之,实现高中地理高效课堂,不是一步就能成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实现,也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一起探索。

参考文献:

[1]陈道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6(15):63-64.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建构主义;开放式教学;思考

一、引言

建构主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放式教学强调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空间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开放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定义地理开放式教学模式为: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充分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的开放式地理教学模式。[1]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地理学习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影响和前景的学习理论,概括起来其核心主要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根本,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2]同时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各种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学习伙伴以及各种环境中的其他主体协同和合作,即利用人际关系达到建构的目的。

2.以建构主义理论重构地理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注重实际应用。第二,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第三,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必须用动态的观点。地理学科在运用建构理论上更有独特的优势:(1)学生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背景,更利于建构新知识,利于学生在先前的经验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创建,赋予不同的意义。(2)地理内容很多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有利于情境性教学。(3)地理学习有较多的背景知识,真实任务和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措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组织合作式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理论为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思考

从上述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其目的都是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模式中,主要从六个方面: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及教学评价来强调地理教学。[3]

1.教学理念的开放。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有些教师对开放式教学存在疑虑,担心教学进度、课堂纪律、教学质量等,因此,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教师的思想要解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教学开放的观念,学生要具有明确的学习开放的思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强调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表现在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冲出教学空间的束缚性。

2.教学关系的开放。教学关系指的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改革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改变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应该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具体表现为: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师生、生生“互教互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协作、互动的学习,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之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从而使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3.教学内容的开放。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要做到关注学生的经验,我们的地理课堂就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包括:(1)教科书内容。教师要对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必要的了解,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2)课外书内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带领你掌握全面的知识,阅读地理课外书时,既扩展了知识的广度,也加强了自己兴趣的深度。(3)生活内容。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4)实践内容。可以涉及地理实验、地理制作等。(5)热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说,一方面可以增加地理学科的教学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长学生的学识修养,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教学方式的开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说明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几年来,为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实践证明,现代媒体教学式、问题情境式、设疑推进式、动手操作式、参考与教学式、知识竞赛式、读图分析式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好形式。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5.教学空间的开放。毫无疑问,教室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传统地理教学主要局限于单一封闭、刻板保守形式的“黑板+粉笔”的课堂面授方式,课堂教学环境追求“净、静、敬、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禁锢了学生思想,延伸到课外的恐怕只有课外作业。[1]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地理教学空间不断放大,运动场、实验室、气象局、电脑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宫、天文台、科研院所、工厂、农村、广阔的大自然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空间。

6.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评价开放性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反对传统教学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构建主义理论下评价应突出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最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结语

总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学习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有助于推动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这其中要求地理教师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与对话,最终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田.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李开春.新课程呼唤开放式的高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12,(21).

篇8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高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不仅识记所学内容,而且要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转变学生对初高中地理的看法。

初中阶段课程设置时,只在初一初二设置地理课程,初三教学是没有地理课的。初中地理教学在很多学校是不受重视,上课时老师把大概的内部一讲,学生在教材上一画,课下学生背一背就可以了。许多学生对于初中地理普遍认为,只要看一看书,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了。在初二学业考试时临时突击一下,就没问题了。初二会考完后,等到上高中的时候也忘得差不多了。可是到了高中地理是高考科目,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就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加强对地理的重视。要认真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来。

(2)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入校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深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不足。同时要告诫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较为肤浅,比高中地理简单很多,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不同的难度要求与学习方法。如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3)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对比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异,抓好教学定位和难度控制。

要想做到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的衔接和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极为熟稔,这样才能清楚的找的两者的差异和衔接点,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作为高中地理第一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我们应当提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提示,及时诱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困难意识,积极面对,力争学好。

(2)精研教材,注重读图能力的进一步深化

地图是地理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初高中教学中都十分重要。但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较薄弱,学生不知道怎么看图,在读图时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在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知识衔接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图册,平时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弥补。例如,我在讲地球运动时,我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等,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容易理解。

(3)拓展区域地理,实现初高中内容的融合

高中地理最主要的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区域的问题又都是综合的。区域地理既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起点,也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从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看,试题以区域地理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点,利用高中地理知识和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复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一遍初中课本,更不是单纯的记忆几个区域名称,而应该依据高考大纲要求,拓展区域地理内容,实现初高中地理内容的有机融合。

(4)精心设计、合理应对,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大多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5)合理安排课时,构建初高中整体知识框架

篇9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的几点优势

1.人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2.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课文编写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新教材的认识和困惑

1.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和难度,但是教材的广度、深度、难度“三度”仍然难以把握。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也难以实现。为了留给学生探究过程的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时间必然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也要相应增加教学用时,这样下来课时相当紧张,尤其是必修I。另外像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特点、日照图等重点知识是否需要深讲、细讲。

2.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而且高一地理课在课时安排上由原一的每周三课变为两课时,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难于把握,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3.高初中课程衔接问题。众所周知,“中考”不考地理,初中地理是“副科”,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与高中相关课程衔接不上。一般情况下,高二下学期既要开选修课,又要复习初中地理内容,还面临学业测评,时间紧迫。我市初中地理教材以湘教版为主,而高中地理教材又以人教版为主,教材知识体系明显存在“断层”。

4.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地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教师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会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

5.“探究”与“合作”存在低效和形式化问题,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由于师资队伍有限,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备课不够充分和认真,选题不够重视。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探究,都交给学生讨论。仿佛课堂上不讨论、不探究就根本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过于追求合作形式,流于热闹和活跃的表面形式,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讨论,三五分钟后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即公布“标准答案”。掩盖了学生个性学习差异,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又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6.没有相应配套的评价机制。学习评价要在知识和技能评价基础上,扭转以往轻过程重结果的局面,转为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如何评价每一位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实施过程中评价可操作性较差,没有相应配套的评价机制。

三、对新课改的感悟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困惑,我们地理科任课教师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高台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25-001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地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只要死记住了知识点,就可以拿高分。而进入高中后,高一一开始学习的就是自然地理知识,如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一上来就是宇宙中的地球,不仅要求学生有基本概念,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立体思维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并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那如何去解决这个“高台阶”使高一新生顺利地跨过高中地理门槛并学好地理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增设小台阶。

台阶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刚刚我们已经提及了,必修一地理的学习,一开始就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最难的部分,所以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分寸,以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分解教学过程,分散难点。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渐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与交际运用相结合;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活课本;在知识难点的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如我们在讲《地球运动》这一节时,光新课就讲了六个课时,三周的时间,节奏特别慢,但是我觉得在这一节放慢节奏绝对有必要,因为是刚开始,内容又特别难,到后面必须2、3的学习时可加快节奏,因为必修2、3以人文地理为主。

台阶2.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情商

大家都知道,有时候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在某一课程上,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很有趣等原因,而是因为他(她)喜欢该任课教师。地理教师由于专业的影响,知识面很广,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让学生觉得你“无所不知”。例如,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号召力的口才;“龙飞凤舞”、“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板图;恰当的肢体语言等方面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这一点上,我个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高中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地理老师,他知识渊博、为人风趣,上课通常都不带课本,一只粉笔可以解决任何事情,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幅精美的世界地图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佩服的是五体投地,从而时不时的就拿地图照着画,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到高二时我们班每一个人都能画出一幅简单的地图,同时还知道每个国家的位置。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还举行过画地图比赛。正因为我们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当时我们班每一个人都乐于去学地理,主动去学地理,最终很多人大学还报了地理这一专业。

台阶3.克服性别障碍

在跨越“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偏理科的地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也确实发现女生学好地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如男生灵活。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因此,我们应多给女生充分的鼓励,树立自信心,消除过重的心理压力,采用各种形式或途径,进行表扬鼓励,实行激励评价,激起他们的成功欲望,使他们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逐步提高。

台阶4.培养学生图文分析的能力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或者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1]。如我在讲解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里关于亚洲季风的时候,学生容易混淆,我就用图示法加强记忆:“之”字型图式识记。图中“之”字的“横”部表示东亚地区,“撇”部表示南亚地区,箭头表示风向。这样就能既快又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学生也不再感到烦难而不可捉摸。[2]

台阶5.降低“教”的“营养感”,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因此,不要把主次颠倒,教师只是帮助学生认真地组织好材料,引导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学,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强,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使严肃的课堂荡起活跃友好的氛围。如我在讲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时,就给学生一个地形图,要求学生选择地形给自己造一幢房子,并说明你选这作为自己家的原因;讲地形对交通影响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一张地形图,地图上标出三条公里代表三种方案,要求学生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最为合理的线路,并加以分析。这样,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