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店财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店财务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新华书店;连锁化;财务管理;分析

一、前言

当前,新华书店连锁经营企业已经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自其上市以后,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实现了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坚实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在新华书店连锁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各方面的管理机制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并实现企业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有必要对当前新华书店连锁化下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找到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促进新华书店企业稳健发展。

二、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监管与核算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

自新华书店实现连锁经营以来,已逐渐迈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但是,由于我国书店实行连锁经营的起步相对比较晚,在改制的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新华书店企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其复杂的产权关系的存在,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在此状况下,新华书店的财务管理在监管与核算两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财务不清且权责不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购货、配货、送货以及退补货等方面的核算存在着问题,其监管力度也十分低,总店以及分店的盈亏核算与利益分配等都缺少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行约束。[1]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新华书店企业的报表体系过于落后,与此同时,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也无法满足当前新华书店连锁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财务人员自身也缺少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很多企业的会计都不精通于财务管理,如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以及财务信息化管理等。因此,就很难将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这种仅重视眼前利益的经营管理行为,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发展战略,从而阻碍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在新华书店连锁化向集团化转变的过程中,以省级新华书店为主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合并行为,在合并后的整合期间,由于财务机构的重新组合,致使其无法与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相适应,财务体制上的缺陷严重地降低了新华书店企业的运行效率。

(三)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缓慢

新华书店的总店作为国内最大的图书批发商,其客户量与发货量都很大,在其实现连锁经营后,更需要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作为有效的支持,所以于1999年正式使用SAP系统。但是,在引进与实行的过程中,其效果并未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SAP系统运行过于缓慢,此前的运行系统只需要两分钟的自动处理时间,但是SAP系统却需要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根本无法正常处理财务事物。第二,不具备流通业所需求的基本功能。SAP系统是制造业的系统,将其应用于流通业的新华书店中,其功能根本无法吻合,但又没有办法进行深层次的系统改造。第三,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过强,致使新华书店在换掉SAP系统时,重新组建了一支队伍开展工作。因此,新华书店的财务管理现代化进程过于缓慢。

三、完善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就要明确新华书店连锁经营的特征。连锁经营的一大主要特征即:统一的商业标识、统一的经营管理理念、统一的采购与配送以及统一的核算等,从而利用当前的高科技技术,实现网络营销模式,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2]在此种经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与其相适应,实现统一的内部管理体系,加大对分店的控制力度,以为实现统一的财务管理奠定基础。统一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需要包括管理制度、权责划分以及具体的财务流程,以规范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的行为,确保新华书店企业从根本上实现连锁经营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二)加强对企业资金流的重视

新华书店作为连锁企业,其资金流是至关重要的,连锁书店的改制使其成了非法人企业的会计体系,这就意味着其资金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加的灵活。加强对企业资金流的重视,能够有效地提高新华书店企业的资金运转率,这就要求新华书店企业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运转:第一,要以库存为优先考虑对象,将财务软件ERP系统充分的加以利用,掌握各门店库存的动态,及时进行相应的库存调拨,并对新华书店在重要节假日的数据进行整理,以优化库存,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第二,要改变传统结算的方式,实现实销实结的资金管理模式,从而将财务成本的费用降至最低,并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3]第三,实现总店与分店资金统一管理的模式,将分店强化财务现代软件设备的性能,使其销售的金额直接转入总店的财务中,以缩短资金的回转周期,降低企业风险隐患。

(三)具备适用性

当前,部分新华书店实行ERP财务管理系统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新华书店要结合各经营门店的实际运营状况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ERP系统,从而提高财务软件的适用性。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新华书店各门店的分散性,如果当地旗下连锁门店过于庞大,其财务数据的管理需要更强大性能的系统服务器作支持,这就要求要建立高稳定性的系统服务后台。第三,明确统一管理与分级操作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为新华书店连锁财务管理的有效运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总结

当前我国的图书连锁经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其财务管理体制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以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新华书店连锁企业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新华书店企业自身的价值,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柯华.浅谈图书连锁经营问题[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6(02):181-182.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

一、财务管理模式的理论概述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财务管理理念经济化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人员少,一般处于开创或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理念多奉行简单化和节约化。

(2)财务关系简单化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出资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资金来源基本靠内源型融资方式取得,企业很少有大的债权人,财务关系的处理相对简单。

(3)财务权责集中化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权往往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尤其是“家族型”企业。

(4)财务运行架构简单化

财务的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机构设置主张简单实用,而且综合管理职能突出。

2.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1)财务管理模式

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财务管理模式应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①财务管理理念模式。财务管理理念,即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是对财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的认识。

②财务管理目标模式。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

③财务关系模式。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理财活动中产生的与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经济关系。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关系模式可以规范现代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尤其是内部财务关系。

④财务权责模式。合理的财务权责模式应能使企业各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都十分明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①稳定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标准样式,一经形成,就应该以稳定的形式实施其管理活动并发挥作用,这种稳定性是较短时期内的稳定,是动态中的静态。

②可调节性。虽然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具有稳定性,但并不代表其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与企业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必然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调节。

③协调性。好的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与其他管理模式相协调,即具有协调性,以达到最佳的作用效果。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1.财务管理模式选择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应在确保实现各方面要求的情况下,使成本最低化。经济性原则并不是要求一味的降低成本,而是强调模式选择的合理性。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企业通过与外部其他企业或非自然人签订契约,将一些传统上由公司内部员工负责的业务或机能外包给专业、高效的服务提供商的经营形式。

(3)集权性原则。集权性原则是指对组织要素进行集中,它缩短了组织管理或组织控制的幅度而增加了层次。

2.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1)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选择

针对处于初创或者发展初级阶段的企业,企业有必要进行集中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进入企业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和深化的前期阶段,可以适当的减少集中管理,适当的放权。到了做强阶段则应该分权管理,这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选择

①职能型组织结构。对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中小型企业,应选择“集中型”的财务管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核算,“集中型”财务管理有利于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保证企业战略决策得到及时贯彻和实施。

②网络型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十分灵活,各部分财务专管,所以极大分散了风险,因多采用合约制,有法律做后盾,能使企业经营活动有可靠保障,网络型组织结构各部门专项负责。

三、当前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控制程序不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仍处于简单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之中。

2.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动态性

当期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都是属于静态的,这种模式缺乏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动态性。

3.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决策者由于缺乏完整的财务管理知识,在投资时大多凭以往的经验判断,具有盲目性。

4.财务组织机构不健全,权责过于集中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组织机构是一种以财务管理职能为核心、纵向管理、逐级负责的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不规范,分工职责不明确,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

5.缺乏对企业财务形象的重视

企业的财务形象主要指的是企业整体的经营表现和财务状况,在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市场中企业股价的稳步提高是企业财务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表达。

四、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1.完善财务组织机构,正确处理财务权责关系

中小企业应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设置财务组织机构,并规定其具体职能,合理设置职能岗位,提升管理的效率。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应不断地建立健全各种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虽然中小企业的规模不大,但也应实行岗位的分工和职位的轮换制。同时建立起内部稽核制度,重点关注成本费用等计划指标是否齐全,勾稽关系是否正确,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是否台法、真实和完整。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

3.强化财产控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原材料的采购、领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制度,堵塞漏洞,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另外,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其顺利实施需要企业上下统一认识、密切配合,营造一种全员参与的内部管理环境。

4.努力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中小企业决策者应当摒弃凭经验或主观感觉、靠拍脑门定决策的旧的管理模式, 而要重视对投资的科学论征和分析,注重充实自己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投资决策的水平,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5.加强对企业财务形象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重视自身的财务形象,培养良好的财务形象是企业有效开展财务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的财务形象依赖于企业优良的财务状况,这也是企业提高募集资金的必要前提。企业要做好财务公关工作,保证企业相关财务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此来获取社会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吴少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67-71.

[2]楼德华 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52-56.

[3]刘春和: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J].北方经济,2007,(6).

篇3

论文摘 要: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提高教材管理水平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现行的教材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纷繁复杂的教材管理工作。因此,对高职院校教材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提高高职教材管理水平已刻不容缓。

教材是高校基本建设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重要反映,它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管理工作对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如何改革现行教材管理工作中的弊端,提高教材管理水平,是各个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教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教材缺乏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在行政划分上多隶属于教务处,主要负责全校师生的教学用书,其教材供应机制是:依据学校各部门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班级人数、教材库存等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制定教材征订计划,并统一组织采购;在做好教材入库和出库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教材费的结算工作,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这种教材管理模式自实施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学生人数的不确定性,教材供应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出来,教材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要加以解决。教材的预订工作通常是结合每年度的招生计划来进行的,高职扩招后,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报到注册率不高及在校生专业的调动、留级、退伍复员的一些学生的不确定性,使教材预订的数量难以准确掌握。订多了教材积压,特别是学校自行印刷的自编教材,印多了不能退;订少了’学生来了没有教材,又措手不及。补订教材又不能作到今天订明天到的高效率,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既影响了教材供应的数量与质量,也给教材的征订工作、结算工作带来一定的忙乱和被动。

2.教材更换过于频繁,对教材体系缺乏系统研究

高职选用高质量的、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不同特色的教材,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推广和使用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教研室、各专业以及教材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教材的优选率不高,教材在选用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教材选用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简单化倾向,教材选用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或教研室,一些“职称”教材、人情教材、协编教材、包销教材仍然使用,没有发挥教材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这样的直接后果,一是不能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学术成果,成为“井底之蛙”,“学术共同体”积累不足;二是学生知识面狭窄,出现学分多但素质低的现象。(2)由于缺乏广泛的信息和有效的机制约束,教师对选用教材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简单采用熟悉的教材,教学容易形成习惯思路,教材选用存在着片面性和盲目性。

3.教材管理手段不够先进

目前高职教材管理和建设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无论是从教材的购进、教材的保管、教材的发放等诸多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1)教材管理资金匮乏、设备落后。目前,我国不少高职的教材仍处于经验管理,使用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离科学管理甚远。管理人员的工作是日抄月累、搬运、保管。工作环境差,大都是在不通风和光线很差的“仓库式”的地方办公。夏天不通风,春天易受潮,教材的保管都难以得到保证,更谈不上科学管理。(2)管理人员只是起了一个采购和发书以及结算的作用,没有更多的时间对高等院校教材体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3)缺乏科学、规范的先进理论做指导,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难以适应教材建设的新形势。

4.教材管理不规范,自鳊讲义良莠不齐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的不断整合,导致一些课程尚无可用教材,亟待组织教师编写或开展短缺教材的征订工作。虽然大部分高职有健全的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但是,由于可操作性不强,管理流于形式,使得教师选用教材的随意性增大。—方面,受每学期公选课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学时、上课教师等不断变化因素的影响,所使用的教材很难统一规范起来,另一方面,高职对自编讲义、选修课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等辅助教材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一些教师、出版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只重视教材、自编讲义的编写数量和销量,而忽视自编教材的质量和价格,这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改进高职教材管理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1.健全教材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

以与现行教材管理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教材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教材行为。例如教材规划制度、教材建设制度、教材选用制度、采购发行制度、库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各种岗位责任制、审计制度、使用及信息反馈制度等。教材管理部门应自觉遵守教材管理制度,大力改善教材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自觉接受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2.树立现代的教材管理观念

教材工作是高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一个特殊窗口。目前,针对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我们应该积极推行现代的教材管理观念,加快教材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克服种种弊端,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基础性作用。(1)树立市场观念,强化前瞻意识。要时刻接受新的信息,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紧跟世界潮流。(2)树立危机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要时刻加强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教材工作的服务管理水平。(3)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创新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教材计划、组织、指导与调控的管理,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力求为广大师生奉献优质的精品教材。 转贴于

3.实现教材管理的现代化

教材管理涉及到采购计划,组织控制、反馈、供应、结算、激励、领导等基本活动以及库存数据的管理及教材的调度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复杂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量大、单一,而且重复、枯燥、劳动强度大,如果教材工作者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收收发发”的经验管理水平上,只能是出力多,效率低,准性差,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管理中运用计算机软件等现代办公设备,既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有助于提高教材管理的工作效益。有实践中,不断利用新教材技术设备,淘汰不合时宜的软件、硬件。使教材进出、统计、查询等一系列功能可以在一瞬间完成。开通互联网,与外界进行互访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开通校园网,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平台,开发教材管理软件,实现网上查询,网上订书、网上售书;让 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随时查询、预订和购买自已所需要的教材,利用校园网大力推行介绍部级、省级优秀教材,开展对使用教材进行质量跟踪、信息反馈等活动,从而实现教材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

4.改进教材管理运行机制

教材管理工作要遵循高职教学的规律,突出重点,科学安排。要着重抓好计划、选用、供应与结算等几个环节。(1)计划要细。教材管理必须计划先行,计划是教材工作的基础。教材计划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材预定、教材追加、教材发行等等。在制定教材计划时,一要强调重要性和严肃性,二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如:教材的预定计划不严密,就会造成多订,漏订或错订等问题,要努力做好教材计划的衔接与补充,克服计划外盲目采购教材的现象,对教材的版本、数量,编者等要反复核对,杜绝差错。(2)选用要优。教材选用要强调其理论性和系统性。教育讲究一个“优”字,要求取材合适,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科要为教师选用高质量的、不同特色的教材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料。坚持优中选优,让“职称”教材、协编教材、包销教材再无用武之地。(3)账目要清。财务结算是教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结算形式较为复杂,每一笔教材费用的结算,都要力争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5.扩展教材供应渠道,开设校园教材书店,加强教材回收和有效利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职公选课不断增加,教材预订的种类也开始增多,总量增加。但部分教材却在减少,这在教材预订时很难把握。所以,在学生选定了某门课程情况F,一般应不能更改。其解决途径有以下两点:一是教材管理部门应该与多家书商或兄弟院校经常保持协作、合作关系,实行多渠道进书,及时进行余缺调剂,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二是开设经营性书店为大学生提供教材征订、零售服务。这种书店由于面向学校和社会两个市场,教材货源充足,教材规格层次齐全,学生有大量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取教材,学生也可以通过刷卡的方式来结算教材款。三是解决大学生因教材费用吃紧而造成的影响学习问题,逐步将部分能够继续使用的旧教材进行回收和利用,为贫困学生求学奠定一定基础,同时也是提高环境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总结

高职教材管理工作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大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前提。高教管理工作者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思考一些改革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根据《元谋县教育局关于成立楚雄州教育局领域损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元教通(2014)16号)及《元谋县教育局关于印发楚雄州教育局领域损害群众利益专项整治工作领导方案的通知》(元教通(2014)17号)精神,为切实纠正中小学办学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根据元谋县教育局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我校积极开展办学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现将自检自查工作汇报如下:

一、整治教育乱收费、乱摊派

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元谋县元马小学近几年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办公费、专用材料费、培训费、水电费、电话费和网费、维修费支出、图书资料费、工程前期费用等。没有用于人员经费、偿还债务和发放教师工资补贴、教职工福利、公务接待费等方面的开支。

2、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治理情况:我校没有收取择校费。

3、教辅材料管理使用和公示制度执行情况:我校教辅材料每学期均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统一时间集中到县教育局按照教辅材料征订单统一征订。一是学生自愿到新华书店购买;二是统一向新华书店征订;三是数量上只征订一套;四是严禁任何教师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指定学生使用其他不符合规定的教辅材料;没有任何违反有关政策规定的行为。

4、教师组织学生有偿补课乱收费情况:我校没有教师组织学生有偿补课现象。

5、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以及规范收费情况:学校各附属幼儿园的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根据〈滇发改费楚元证证字【2013】第058002号〉和〈元发改字[2009]215号〉文件的批准标准收取:每月每生教育费35元、保育费35、杂费30元。

6、学校执行教育收费公示情况: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零收费制度,未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各附属幼儿园的收费严格按照县物价局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并制作收费公示牌悬挂在学校内。

7、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政策执行情况:没有收取学生任何服务性收费,无代收费情况。学年初的保险费是由保险公司到我校设服务点,学生自愿购买;每学期的教辅资料是学生根据县教研室提供的目录自愿到新华书店购买。

二、整治违规挪用、占用、套用、挤占教育专项经费问题

1、教育工程项目建设情况:2013年至2014年元谋县元马小学辖区内8所完小,在建学校共用4所,清和完小正在建设一幢教学楼和一幢食堂,教学楼第四层已经封顶,正在室内装修,预计5月底可以完工交学校使用,学生食堂正在做基础,预计8月底可以交学校使用;东城完小正在建设一幢教学楼和一幢食堂,四层的教学楼现在已经三层封顶。预计8月底可以交学校使用,学生食堂正在做室内装修,预计5月底可以交学校使用;城北小学计划建设一幢教学楼和一幢食堂,两栋楼的规划许可证已经办好,图纸已经审核通过,正在准备招标,预计5月初可以正常开工;莲花完小正在建设学校围墙,预计4初可以完工。

2、公用经费管理情况:公用经费使用严格执行《元谋县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文件精神,严格公用经费管理,无违规使用情况。

3、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使用情况、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情况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情况:学校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生学杂费和书费,学校根据在校学生数征订中央免费教科书,在学期初按时发放到学生手中。2013年春季学期共有343人享受寄宿制补助,享受金171500.00元,2013年秋季学期共有325人享受寄宿制补助,享受金162500.00元,每生每月100元生活补助已经按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8所完小营养改善计划都由学校食堂供餐,品种多样:米线、面条、卷粉每天供应,牛奶+面包每周按组轮流享受,水果(苹果、梨、香蕉)适时提供。定点购货,按月结算,账务公开。

4、其他民生资金使用情况: 元马小学为审批过的民办幼儿园和村完小附属幼儿园中的困难幼儿121人,发放助学金36300元,这些助学金都是各贫困幼儿的监护人到各幼儿园签字、按手印后领取。民生资金使用合规合法。

5、财务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有关财经纪律,规范经费收支行为,组织编报经费预算,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健全学校财务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做好学校资金年终决算。加强学校资产管理,防止学校资产流失。办理学校日常经费的报销业务,初审报销原始凭据,填制审核报销单。登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按时与会计对帐,每月月底与银行核对存款余额;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

三、整治各级各类学校违规办学行为

1、中小学办学行为。

(1)、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定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时情况:我校教材都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统一与新华书店征订,并按照教育局统一下发学校的《国家课程课时开设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信息技术课设置情况:我校按《国家课程课时开设方案》,三至六年级都设置了信息技术课。除中心完小翠峰校区以外,其他学校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无法按生机比配置计算机,没有专用计算机教室,影响到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只能利用教材和校内有限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学习,上机操作教学无法开展。今后,学校会努力争取各方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严格执行“减负提质”有关规定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情况:我校严格执行“减负提质”有关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校近年来深入开发校本课程,先后开设了几十个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师生全员参与,利用每周一、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间集中开展活动。既丰富了校园生活,更培养了学生特长,受到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推进课改工作,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出了“主动参与”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

在作业量方面,要求一、二年级作业当堂完成,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在自查过程中发现,我校绝大多数教师能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合理安排作业,但仍有极少数教师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在安排作业时出现了超量的现象,加重了学生负担。今后,我们将积极整改。

(3)民办幼儿园的审批申办情况:元马小学辖区内现在共有7所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1218人。7所民办幼儿园中,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有5所,1所正在申请审批过程中;另一所正在积极改善办园条件,争取早日通过审批,取得办学资质。元马小学对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申请,原则上是条件达标一家,同意办学一家,整改不达标的坚决不同意办学。

(4)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情况:元马小学成教处在对各民办幼儿园的检查中发现,在民办幼儿园中,也存在一定的“小学化”教育倾向,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及时制止和纠正,当面向负责人讲清楚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责令其改正。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在民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仍然存在。元马小学将加强对辖区内民办幼儿园的检查和监督,一如既往的制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5)、中小学校教材教辅选用规范情况:我校所有教材教辅统一与新华书店征订,严禁非法渠道征订。教务主任负责征订教材教辅、管理教材(教材分发、教材转移有记录,保留三年备查)。教辅材料由学生自愿到新华书店购买。

2、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目前,元马小学辖区内,阳光幼儿园已经向元马小学提交了办学的申请和相关材料,元马小学将尽快联系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到该幼儿园实地审核、查看、打分,待实地审核、查看、打分后才能答复阳光幼儿园是否同意其办学。

元马小学辖区内已经审批过的5所幼儿园,3所幼儿园硬件已经达标,2所幼儿园硬件基本达标。5所幼儿园的园长中,有4位园长具有大专学历,且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并且都有一定的幼儿园管理经验。

在审批过的5所幼儿园中,都成立了工会组织,隶属于元马小学工会,并且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集体协商解决。尽管各民办幼儿园都建立了资金管理流水帐,但是,却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今后,元马小学将要求各幼儿园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

四、整治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1、制度建设情况:元谋县元马小学根据县教育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制定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堂管理制度:《元谋县元马小学食堂管理制度》、《元谋县元马小学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元谋县元马小学食品营养餐领导小组》、《元谋县元马中心完小食堂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并成立了膳食委员会和聘请食堂账务监督员。

2、许可情况:元马小学辖区内8所完小,共用6个食堂,其中龙泉完小、中心完小翠峰校区的食堂许可证没有过期;中心完小双龙校区、莲花完小、清和完小、丙华完小的许可证已经到期,正在办理中,相关材料已经交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食堂环境情况:我辖区内6个食堂中龙泉完小、丙华完小、莲花完小、中心完小双龙校区的食堂都是近几年的新建食堂,食堂的环境较好。但是清和完小、中心完小翠峰校区两个学校的食堂都是临时食堂,所以条件相对要简陋,但符合卫生要求。

4、健康管理培训情况:元马小学各食堂的管理人员按时参加县上开展的健康管理培训,并定时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健康培训,工作人员每年按时体检并办理健康证,无健康证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每天上岗都有专人(食品安全监督员)对工作人员进行晨检,凡发现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5、落实索证索票制度情况:我校严格执行索票索证制度,每家供货商证件齐全有效,每次进货都有专人负责验收货物,向供货商索票并做好进货台账。

6、清洗消毒情况:食堂工作人员每餐后都按要求对餐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定时对炊具进行消毒,一般采用药物消毒(用消毒灵浸泡)和生物消毒(用开水煮),消毒以后并做好消毒记录。

7、食品加工制作管理情况:食品加工制作严格按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要求进行食品加工。

8、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学校食堂只是使用一般的调料,没有使用添加剂。

9、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情况:学校通过晨会、例会、家长会、班队活动,利用板报、校园广播的对师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五、整治学校安全问题

1、学校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情况: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各科室、班主任、教职工、学生、家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

2、校园及周边治安情况: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治安情况,从2007年开始,学校实行学校行政、教职工、年级安全监督员、学生会值周制度,并且严格校外定点送学制度;对校园周边环境严格认真排查,在公安局、交警大队的帮助和指导下,对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整顿,确保学生及家长的安全。目前,双龙校区校门口道路狭窄,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翠峰校区门口有较多修车摊点,维修车辆随意停放,造成学生上学、放学人流高峰期的交通拥堵,存在较大交通安全隐患,急需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整治。

3、预防猥亵、学生情况:为防止校园猥亵案的发生,学校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学校的安全保障,采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性安全方面的防范教育。

4、防范暴力恐怖事件情况: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置危及师生安全的各类恶性事件。学校制定了《防范暴力恐怖事件预案》,完善门卫制度,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与学校财产的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5、校园消防安全情况:学校制定校园防火安全预案,定期对学校及所属村完小火灾隐患和消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此次自查发现少部分灭火器已过期,学校将及时更换。

6、溺水事故防范情况:一是严格学生外出活动申请及审批制度,并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制度。二是严格执行活动方案制度,要求外出活动必须制定详细的安全方案。三是校内通过晨会、班队活动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四是通过告家长书的形式要求家长做好监护。

7、交通安全情况:一是严格学生外出活动申请及审批制度,并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制度。二是严格执行活动方案制度,要求外出活动必须制定详细的安全方案。三是校内通过晨会、班队活动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四是通过寒暑假告家长书的形式要求家长做好监护。

8、安全教育开展情况:(1)校内通过晨会、班队活动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2)通过节假日、寒暑假告家长书的形式要求家长做好监护。(3)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对师生进行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9、应急疏散演练情况:学校按照教育局统一部署,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开展避险自救和应急疏散演练。

10、危险化学品安全情况:学校设立实验员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管护,并且制定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守则,规范管护和实验操作。

11、事故查处情况: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所辖村完小进行校园安全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求定期整改,对辖区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及时层层上报并及时处理。

六、整治学校防震减灾问题

1、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情况:校内通过晨会、班队活动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学校德育处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工作计划。

2、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的情况:一是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抗震应急预案;二是提高师生避险、自救自护及应对突发地震的能力;三是积极开展防震避险、疏散应急演练。

篇5

【关键词】 始销优惠;声誉投资;CPA业

CPA的声誉作为声誉的一种,是从事CPA审计职业的个人(注册会计师)和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的过程中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发表审计意见,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公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既包括了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声誉,也具体的体现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因此,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更具有现实价值。

一、对我国CPA业的声誉投资分析

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重复购买的情况下,大部分学者认为,对我国CPA业声誉投资分析采取始销优惠制度(即在开始销售产品时收取低价)比较适度。那么,会计师事务所怎样选择声誉策略呢?

假定:

条件1,审计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客户(一类是质量敏感型客户,另一类是质量不敏感型客户);

条件2,审计市场上存在尼尔逊效应。

会计师事务所如何选择进入策略呢?

假定选择的是面向质量敏感型客户收取溢价。此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在以前未进入该市场,未进行过声誉投资。消费者认为它进行质量欺诈的可能性较高,即使它提供的是真正高质量的审计产品,消费者可能仍然不相信。为了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会计师事务所只有较同质的竞争性产品制定更高的价格。但理性的消费者显然不会落入圈套,即不会从一家不知底细的会计师事务所那里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在别处也可以获得的同质量审计产品。面对上述困境,声誉低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首先面向质量不敏感型客户,向它们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但收取低价。这一策略将使得该会计师事务所产生短期亏损,但这种亏损实际上是对声誉的一种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誉将首先在质量不敏感型客户中建立起来,逐步扩散到质量敏感型客户中。当质量声誉在后一部分客户中建立起来后,会计师事务所即可以向他们收取溢价。预期的溢价总额超过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进行欺诈的机会成本,双方达成均衡。

借鉴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孙(Kreps 、Milgrom、Roberts and Wilson,1982)的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以下简称KMRW模型),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进行模型化的分析。KMRW模型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证明,只要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息不完全就可能会有声誉效应。

假定:

①会计师事务所有两种审计质量可以选择:一种是低质量的审计,即Q=0,此时其审计的单位成本为C0;另一种是高质量的审计,即Q=1,此时其审计的单位成本为C1;且Co <C1。

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的过程中其行为有两种可能:一是诚实审计的概率为γ;二是不诚实审计的概率为(1-γ)。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总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则试图获取最大化的跨期利润。

③在每一个时期,会计师事务所报一个审计价格,然后选择审计质量。

④审计报告使用者在后一时期才了解审计报告的质量。

⑤审计价格为P。

⑥表示贴现因子δ。

如果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提供低质量的审计,则能够节省的审计成本是(C1―C0)。那么在第Ⅱ期,社会公众了解到该会计师事务所是不诚实的时候,就会放弃使用该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获取的利润为0。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选择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则社会公众相信会计师事务所是诚实的并愿意支付P,即使在第Ⅱ期该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则榨取的声誉价值为(P-C0),那么它在第Ⅱ期可以获得的最高利润为δ(P-C0)。

如果(C1-C0)>δ(P-C0),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优战略为:在第Ⅰ期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第Ⅱ期审计产品最高报价为Pγ。

反之,如果(C1-C0)<δ(P-C0),由于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而节省的审计成本小于诚实声誉的价值,不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可能会模仿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此时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C1-C0)<δ(Pγ-C0),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第Ⅰ期将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社会公众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不诚实的生产者获取声誉价值(P-Cl)。

如果δ(P-C0)>(Cl-C0) >δ(Pγ-C0),唯一的均衡是不诚实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高质量审计或低质量审计的产品之间进行无差别的随机选择。保持声誉的动机越强(如成本节约越低),第Ⅰ期的价格就越高。

上述推论推广到无限期后,得到的结论为:在早期,不诚实的会计师事务所总是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产品;随后,在高质量审计和低质量审计之间随机选择;最后,提供低质量审计产品。如果时间充分长,贴现因子δ充分接近1,即使会计师事务所诚实审计的概率很小,也会导致可观的声誉投资。其实,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是相对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的,选择的参照系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不同。例如,“四大”之间的对比,可能不存在多少声誉上的差别;区域性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四大”相比,亦无声誉可言,但是,和一些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它可能具有较高的声誉。

二、营造良好的声誉投资机制,促进CPA业发展

正如分析的结果:中国CPA业还不存在明显的声誉。因此,营造良好的声誉机制是CPA业必然选择。

第一,营造良好CPA声誉投资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积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内部治理结构。内因是根本,只有科学地设计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声誉有坚实的内部基础。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在组织结构上,定位于能较好地创建审计声誉的有限合伙责任制;在人事管理上,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制度、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加强对员工招聘、管理和控制后续教育等;在业务管理上,采取有效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在财务管理上,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积累和使用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发展基金和风险防范基金,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剩余收益分配制度。在道德管理上,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最高管理层做出职业道德楷模,并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在事务所内部构建符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决策流程,实施严明的职业道德奖惩制度,并通过持续的培训来强化道德标准等。其次,均衡处理相关利益关系。一是均衡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立场,拒绝与管理当局“合谋”可能在短期内失去部分审计业务或其他非审计业务而减少收入,但是经过长期的博弈较量,那些丧失独立性,提供劣质审计产品的会计师事务所必将会被淘汰出局,提供优质审计产品的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声誉”必将转换到卖方市场地位,业务数量和经济收入随之也会大幅度增长。二是均衡处理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利益与注册会计师个人利益的关系。对业务能力强、在社会上享有广泛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在所内进行精神表彰,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努力塑造一批“品牌”注册会计师;对执业品德不高的注册会计师要批评教育削减个人收入,直至清除出会计师事务所。使声誉创造的利益能够让个人和组织得到享有。

第二,营造良好CPA声誉投资的外部机制。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有效提高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需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需求实质上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需求。因此,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需求,就转化为提高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假如市场有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那么就能够激励会计师事务所投资于声誉,以满足高质量审计的服务需求。同时,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还会使得管理当局对审计服务的出价与其质量挂钩,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将使采取声誉战略的会计师事务所能获得更多客户签约和市场份额。其次,合理放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管制。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声誉战略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使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能够获得审计收费上的溢价激励,而对审计收费的严加管制则限制了审计收费溢价的发生,从而影响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不仅审计市场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所带来的审计收费上的溢价惩戒可能从反面迫使会计师事务所放弃积极创建审计声誉,而且市场监管惩戒还可能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直接受损――会计师事务所受惩后的市场份额下降,并在获取新客户方面存在困难,而且受惩戒的次数与市场份额的下降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合理放开审计收费管制,实行市场竞争定价的政策。再次,科学建立审计质量的识别和控制系统。为激励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声誉战略,达到识别和控制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目的,不仅要建立能够较准确地区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优劣的识别系统――使根据该系统产生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排序,可以作为管理当局支付审计费多少的主要参照物,而且还要建立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控制系统――通过对遵守规则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奖励和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和取缔来达到目的。由于科学有效的审计质量识别和控制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审计准则制定、CPA业监管、社会监督等多个渠道平行进行。最后,努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外部保障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声誉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资本,为激励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审计声誉,就必须使创建者对来自审计声誉的报酬溢价形成稳定的预期;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维持也需要强大的资本实力作为支持。为此,必须完善可以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投资来源和投资收益分割的相关制度安排,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产权制度、审计收费制度、执业范围规范制度、审计师变更制度、审计责任保险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并购、破产法律制度等。在建立与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各种制度本身的科学性、稳定连贯性以及普遍适用性,还要保持各种制度之间的配套协调性。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创建与积累不仅是会计师事务所提高竞争实力、获得持续发展优势的主要战略,而且是推进我国整个CPA业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创建与积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因此,需要创造积极有利的内外部环境,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创建和积累其声誉,进行声誉投资,为我国CPA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泰勒尔,张维迎总译校.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阎达五,李华雄.论注册会计师市场[J].财务与会计,1998,(04).

[3] 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6] 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J].经济评论,2001,(03).

[7] 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J].会计研究,2002,(04).

[8] 蔡祥.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03,(03).

[9] 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J].会计研究,2003,(03).

[10] 漆江娜等.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4,(03).

[11] 查道林,费娟英.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4,(05).

[12] 闫星宇.产品差异理论研究的新动向[J].产业经济研究,2005,(01).

[13] 周红.“四大”的国际地位和中国审计市场结构优化[J].会计研究,2005,(03).

[14] 张奇峰.政府管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吗[J].管理世界,2005,(12).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约束因素;自主治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39-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0.9万个,比2010年底增加15.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成员达3 444.1万个(户),带动非入社成员5 36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种质资源库78亩,每年可以供应种苗300万株,在澧阳平原带动形成了3万亩美国红提生产基地,近几年每亩纯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但是,由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带动力较弱和内部治理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注重数量扩张到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现在,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从合作社内部来看,主要表现在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等方面。从合作社外部来看,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政府扶持力度小等是重点。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合作社的质量提升就很难实现。

1.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作为其内部治理机制的组成机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并相互制约。它们职能履行充分与否是合作社能否实现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对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时就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了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利益分配制度,但实际的执行却很不规范。特别是资金积累制度、风险保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员入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类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何命军、周世民通过对长沙市45家烟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表明,股份合作型的烟农合作社未按《合作社法》规定制定完善的分配办法,家庭农场型的烟农合作社未按《合作社法》的规定运作,只提供农机和农资报务的烟农合作社也算不上真正的合作社[1]。全国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采取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的合作社有11.5万个,只占22.6%。另外,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公共积累还没有具体量化到个人,公共积累还存在模糊处理的问题[2]。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选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同时监事会与理事会存在着组织内地位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也是流于形式[3]。

2.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自下而上兴起的一种合作组织,合作社的发起者大多数是农村能人。2011年底,中国50.9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合作社达45.8万个,占总数的89.9%。常德市依法登记注册的8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牵头领办的占69.7%。这些领办人虽然因为拥有技术、销售、资金等方面“稀缺要素”而在合作社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他(她)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和管理能力欠缺导致在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拓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带着农村乡土文化特色的“家长制”,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财务人员的任用也带有明显的“家族式”特点。这些在合作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管理人员,其合作意识、管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普遍不高,更难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尽快提高以理事长为主的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实现合作社质量提升的关键。

3.社(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就现阶段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来看,合作社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这些合作社的大部分都是由于共享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而结成的,要素所有者期望通过合作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而普通农户则希望合作共享稀缺要素[4]。因此,普通农户加入合作社具有很明显“利益趋使”特征。他们对合作社的关心程度、诚信度更多地取决于能否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利益,平时很少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度很小。在湘西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中,有不少的合作社理事长向我们反映,成员户即使与合作社签订了产品出售合同,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产品出售给价格更高的收购商,而合作社对他们的处罚措施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两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规,而对合作社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仅仅以通知、意见的形式颁布了一些规定。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配套,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难度大。以合作社的税收征管为例,当前在征管程序和办法上都缺少具体详细的规定,致使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代开发票管理存在较大风险,自产自销证明的真实性无法准确核实,以农民个人名义在当地村委会申请开具自产自销证明,直接到国税机关申请代开免税农产品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合作社未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造成漏征漏管等等。注册登记被变相收费,资金、土地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合作社。因此,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缺乏所需的政策支撑。

5.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合作社法》第9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由于政策法规中未明确赋予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很难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的业务指导和业务监管责任不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政府农村工作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协调,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试点示范、项目扶持、信息服务和培训等具体工作。实际上,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五项条件相对宽松,而且没有对发起人自身的约束条件,注册登记部门基本上不能发挥监督作用。政府农村工作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也因为没有明确其监督职能而没有履行本应由其承担的监督职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报表汇总工作的部门,更谈不上对合作社的财务监督。同时,合作社申请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的审核和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不严。调查中发现,既有专门为了套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平时不开展会计核算、为了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而临时赶做假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是少数,但也暴露出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不严的漏洞,使那些真正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了对国家政策的不信任感。

6.政府扶持力度小。到目前为止,国家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还很少。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优惠扶持政策只适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扶持政策只适合林业合作社。农业部等七部委颁布的《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中仅仅要求“凡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均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其他关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仅体现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国家出台的这些扶持政策很少作出实施的细则规定,真正落实起来难度不小,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约束的成因分析

1.发起人自身素质不高且对合作社起主导作用。中国近9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能人领办。这些能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多数不具备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应有发现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纠纷的能力[5]。但是,他们在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稀缺要素”同时,产生了通过建立合作社获取更多收益的预期。之所以选择合作社而没有选择其他组织形式,主要是由于合作社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6]。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他们必然会在领办的合作社中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内部治理机制,而对自己不利的内部治理机制要尽可能的规避。因此,他们在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及财务人员的任用、在利益分配制度的选择等方面都会首先考虑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要让自己能够主导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2.中国当前农村务农人员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根据我们调查走访的情况,当前农村地区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主要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和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据调查统计,湖南1 800万务农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高达87.03%[7]。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对合作社的了解甚少,且普遍存在中国农村社会沿袭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和“小富则安”的心理,加入合作社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搭便车”。 他们不太清楚作为合作社成员应享有的权利,根本谈不上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这直接导致了合作社的管理者在经营管理中少数人行为,很少让成员户参与其中。由于农村务农人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被发起人主导的现状在短时期无法发生改变。

3.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影响了合作社对高素质人才的聘用。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使得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活动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点。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靠天吃饭”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使得农业生产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合作社根本没有能力聘请具备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来从事经营管理,专门管理人才也因为待遇偏低而不愿意到合作社工作。合作社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多数工作只能从合作社内部选拔人才或临时从外部聘请。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常德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除少数聘请了技术顾问外(很多技术顾问不需要支付工资),绝大多数只是在1 000元以内的工资水平下聘请了会计人员。

4.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关系没有理顺。从中国的发展实际来看,先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后有《合作社法》。《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目的是国家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而提供的法律保障,但是,许多不正常情况也随之而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合作社的运营过程中要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等原则。为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保护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合作社设立之前的指导和对发起人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实际情况是合作社设立之前的指导与培训工作严重滞后,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任务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也不可能在合作社设立之前开展必须的培训工作。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五项条件相对宽松,而且没有对发起人自身的约束条件,登记注册不收取费用使合作社的组建几乎不需要成本,为了考核成绩产生的“合作社”、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成立的“合作社”、为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成立的“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相继出现,有少数合作社的入社农户名册都是虚假的,很多农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合作”。《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的60%以上应当以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为依据按比例返还给成员,公积金应当根据章程规定按年度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是否需要进行监督,由谁来监督落实?对享受国家财政帮扶资金的合作社的资金使用如何进行监督?对申请税收优惠政策的合作社与非成员、非合作业务的甄别如何进行?合作社如何获得金融支持?农业保险如何与合作社对接等等。这些关系理顺需要国家自上而下进行制度设计。

三、基于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基本策略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认为,个人策略的选择受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部规范和贴现率四个因素的影响;自主治理应遵循清晰界定边界、明确占用规则、集体选择安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组织权利限度、多层分权组织八项原则;对于一个自主治理的组织来说,必须解决好制度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和互相监督问题。根据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解除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中的约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守为广大社员谋取利益的办社宗旨。农户加入合作社主要受“利益趋使”,这是人的利己本性导致的“搭便车”。奥斯特罗姆理论认为,个人的理性和知识能力是有限度的,这就使得个人有可能也必须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利他的一面,参与集体合作,从而实现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的统一[8]。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为全体社员谋利益的宗旨,按社员对合作社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这样才能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2.完善社员大会表决规章制度的民主决策机制。奥斯特罗姆在解决制度设计中三个难题的时候向我们表示,成功的制度基于相互理解,合作组织如果不抱有某些共同的信仰、规范和概念,将无法自主治理[9]。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一种合作组织,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有参与合作社的决策和制定、修改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利。这样,才能使制定的各种内部制度更好地适应合作社的实际,才能保证内部管理制度得以顺利的施行,也才能促进合作社实现自己的集体目标。

3.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化对社员的约束。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在分析内部治理中面临的可信承诺问题指出,一个组织内部在大多数人都遵守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时,一个人在计算了自己未来的收益后可能会遵守这些制度。但以后如果违反制度能够获得的收益高遵守制度获得的收益时,他很有可能会违反制度,除非违反制度的行为被发现并受到处罚。因而,合作社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来约束社员可能出现的不遵守制度行为,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确保合作社的稳定发展。这方面国外的合作社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4.高度重视联合社的建设。在一个区域内把和一个产业相关的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联合社,既能进一步提高单个合作社应对市场的能力,又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按照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分权治理原则,在进行机构建设时,应本着分权的原则首先建立各层级基本单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各基本单位联合起来,从而形成纵向分权的多层级非营利组织构架。组建联合社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因为“一旦组织了较小的单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组织建构的成本就要大大低于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建构组织的成本”[10]。同时,分权式的组织安排也更能适应公共事物治理中所面临的复杂情况,且大大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 何命军,周世民.长沙市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10):33-35.

[2] 孙浩杰,王征兵,汪蕴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3] 翟振才,刘永建,罗政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北地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14).

[4] 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县联合水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5] 舒歆,骆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理事长影响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0-133.

[6]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

[7] 吴易雄.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12):36-40.

[8] 高轩,神克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79.

篇7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撤点并校 理性纠错。

进入新世纪,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麻雀”学校,这类学校的存在与教育领域倡导的均衡发展、提高效益等理念格格不入。因此,对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的布局进行调整显得十分必要。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拉开帷幕。这项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降低了生均教育成本,但是随之而来的校车安全、上学难、辍学率回升、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

马克思指出: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①目前,人们对于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倍加关注。从表面上看,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提升了办学效益,可以为农民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这种教育效益的提高导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有些孩子会因此而失学。很多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远远超过免收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农村贫困家庭受到更加不公正的教育待遇。当政府以提高效益为出发点实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伤害了农民利益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启动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关系的重新平衡,确保教育公平。②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并未采取补偿措施,农村家庭享受公平教育之希冀再次破灭。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确保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的均等。一般来说,人们把这三个层次概括为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导致的教育不公凸显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起点均等上。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从一开始就体现着明显的效率价值取向,其最原始的动力是节约办学资源,虽然其中也提到质量和公平,但这是以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前提的。所以,许多地区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中小学适龄人口的递减速度。由于盲目大规模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致使新一轮的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出现。

要确保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不伤害本就处于弱势的农村家庭,保证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理解政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同时,也提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等一些前提条件。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断章取义,导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曲解化、简单化、形式化和一刀切。第二,进行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很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撤点并校时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了解,制定的规划不合理,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功利性。比如,有的地区确定学校布局只按照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而由于地势崎岖有些在地图上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实际走起来可能要三五公里。为了解决因调整而带来的上学难问题,合理的布局规划尤其重要。第三,启动补偿机制。国家应该通过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等方式对农村家庭进行经济补偿,改善其在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上的不利处境。

二。

从普遍意义上说,教育是准公共产品,而义务教育满足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而被归属于纯公共产品领域。③为了保障人们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国家必须承担起对义务教育的全部责任。我国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大快人心。然而,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逐渐深入,许多农民发现刚刚卸下的担子又重新压在肩上,而且更重。由于合并后上学路途遥远,家长会选择陪读或者让学生住校,由此而付出的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和陪读产生的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了几年前所交的学杂费。同时,家长还为孩子的上学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不惜代价尽力维持,也有的家长由于不堪负重让孩子辍学。政府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进行撤点并校,而农村家庭为了孩子上学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本应由政府、国家承担的责任正悄然转嫁在农民身上。

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政府负有主要责任,撤点并校使农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成本增加,导致农民在公平享受义务教育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需要建立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农民要比城市居民付出更多的义务教育成本,就会使原本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家庭生活更为窘迫,处境更加不利。所以,为实现社会公正、教育公平,政府应该对农村家庭因撤点并校而付出的成本买单。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进行中必然有很多学校面临着整改、扩建,而要整改、扩建就需要有资金扶持。因此,设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非常必要。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政府无力承担,所以该项资金由中央财政拨款支付更能确保撤点并校工作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的撤点并校预算方案,管好、用好布局调整资金,避免造成新的浪费。

三。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在教育实践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需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以学生的权益为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导致许多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学生遭遇新的“上学难”问题,近年来频发的校车事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差,后勤保障措施跟不上,难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同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理能力较差,长时间的寄宿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小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使学生失去了情感上的寄托,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会对其心理形成巨大的挑战。虽然随着时日推移,学生的自理能力会逐渐增强,但这是以牺牲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的正常发展为代价的。如果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筹码换取办学效益的提高,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了保证撤点并校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得到保护,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政策制定的目标首先不是考虑经济效益,而是要考虑人的发展。不能出于减轻财政负担、缩减教育经费的目的,把布局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农村学校,把布局调整目标错误地定位为在某一时间范围之内农村学校数目的减少量。使农村学生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应该是布局调整的终极目标。

试行小班化教学策略。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历史上形成了分散办学的局面,进行“一刀切”式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不太合理。所以,可以探索建立“高集中低分散”的办学模式,保留小学低年级教学点,确保年龄较小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这些教学点要采取小班化教学策略。班级规模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班级规模越小,学生受到的关照度越大。④在农村学生受教育状况整体处于弱势、农村办学条件较差的前提下,小班化教学也是一种对于农村孩子的补偿。

建立标准化寄宿学校。为确保寄宿制学校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生活服务,需要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应从软硬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来说,应该提高食堂、宿舍、水房、厕所、医疗室等生活设施的标准; 从软的方面讲,学校应该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生活教师,负责学生的生活起居,尽量为学生打造温暖如家的学校生活氛围。同时,要注意丰富学生住校生活,重视心理疏导,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失落、悲观、厌学等心理问题。

四。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办学效益就是提高学校各项资源的利用率。然而,随着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被撤并,人们并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撤点并校带来的效益。对新合并的学校来说,由于原本的教育规模有限,相应的扩建措施又往往滞后,导致巨型班级的出现,而扩建校园需要的投资要远远超过正常的教学投资。对被撤掉的学校来讲,有些可移动的资源会相应纳进并入的学校,但在搬迁过程中会产生资源损耗,还有一些不可移动的资源只能丢弃,最为典型的是校园和校舍。学校被撤后,人去楼空,有的学校被废弃,一片凄凉; 有的学校成了饲养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的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会不会撤掉、自己会不会是合并后的校领导没有把握,所以在撤并学校之前大肆挥霍学校经费。如此种种,都与撤点并校之教育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的目标南辕北辙。

由于长期形成的分散办学的局面导致多数学校的容纳能力有限,撤点并校必然要先建再撤,要建设就需要有经费。然而,政府关于撤点并校的资金不足,没有办法保证建成足够数量的标准学校。有些学校虽然建成了宿舍,但没有食堂、水房,成为“半拉子”寄宿学校。还有些学校规模本来较小,又无力扩充,但作为保留校只能硬着头皮接收生源,导致班额过大,学校难以承受。撤点并校的初衷是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农民看到的事实并非如此,似乎除了上学路途更远,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善。面对此情此景,农民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市的私立学校,导致许多农村学校趋于空巢,造成新一轮的教育资源浪费。

要避免农村撤点并校中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撤点并校之前进行充分合理的论证,克服撤并工作的功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探索最适合当地农村的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确保调整后的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提升,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留住农村学生。其次,对被撤掉的学校的资产合理确定归属,确保学校资产不被私人占用,保证教育资源用在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上。最后,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对学校的财务运行进行严格监管,避免撤并学校之前各校争先恐后花钱的现象。同时,加强对撤点并校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合理统筹,防止腐败和浪费现象发生。

五。

杜威认为,学校是一种社会生活形式,应保证适当地传递一切社会文化遗产。⑤农村中小学是乡村文化的存储地,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对广大村民来讲,它不光是传递知识的场所,也是村屯的文化中心,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学校的撤并,农村失去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导致乡村文化的断裂和乡村文明的失落,使原本就比较贫瘠的乡村文化更加荒漠化。“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一所学校的价值,多数情况下,要等到惋惜地看着学校失去时,才能明白。”⑥学校的撤并带给村民的并不仅仅是孩子上学路途遥远、教育支出增加等问题,乡村文化的失落也会成为村民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农村学校代表着乡村文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撤点并校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不能因学校的撤并导致乡村文化的断裂和荒芜。为了保证乡村文化的延续,首先要保证学校的服务半径不能过大,不能使正规的文化传递机构离村民过于遥远。其次,要合理利用原有校舍。可以利用闲置的校舍进行村民职业技术教育、幼儿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生产能力、传播乡村文明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把农民纳入到教育体系内,可以弥补农民心中失去中小学文化中心的失落,可以继续发挥学校在乡村文明传播中的阵地作用,保证乡村文化的传承。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有利有弊,对此我们既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可因噎废食。撤点并校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家长、学生等。对于政府来说,撤点并校可以节约经费、便于管理。对于家长来说,有可能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必须为此付出更多教育成本,心理上要承受对于孩子的担心、对失去乡村文化中心的失落等。对于学生来说,受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以安全隐患、生活及心理上的挑战为代价。

所以,撤点并校工作应该考虑各种利益主体,不强制撤并,减少各方矛盾冲突,并且要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这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政府应从保障民生的角度出发,理性看待撤点并校之利弊,正确理解政策,合理执行政策。国家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益,是在保证每个农村孩子受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所以,布局调整要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调整过程中要遵循尊重村民意愿、进行科学规划、坚持循序渐进、搞好后续管理等基本原则。面对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反思,剖析原因,并且要有纠正错误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撤点并校工作取得成效,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127 页。

②赵晶: 《乡村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公平保障研究———以四川省 X 县为例》,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年,7 页。

③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13 页。

④Blatchford. P. The Class Size Debate: Is Small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