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素质教育自我评价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素质教育自我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G633.96
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教学中,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重视程度较低,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落后,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相悖。同时,在初中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其能够顺应当前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形式之下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并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首先就需要D变体育教师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教学理念,树立起以健康为第一的教学思想,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由此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同时,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发展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全面性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化发展的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素质等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体育教学作用,促使初中生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
在素质教育体制之下,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树立起一种“促进学生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从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的培养与提升,以此来更好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及模式。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对初中生进行运动技巧的传授,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主要应用的是竞技型的项目,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的指导及重复性的练习,严重的制约了初中生的创造及创新能力。因此,通过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养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创新及创造能力进行激发与培养。
三、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开展特色教学
由于我国占地面积广阔,且不同地区的特色十分显著,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及学校具体的开展实施状况来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街舞、搏击操、竹竿舞、抖空竹、太极剑、广场舞等多样性的项目融入。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健身健美的动作融入到广场舞中,通过在课堂上教学生们跳广场舞来引导学生对相关健身健美动作进行学习。这种特色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吸引初中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开展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初中生的适应能力。
(二)注重心理教育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育与教学的心理保障,进而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设计体育活动时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通过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来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密室逃脱”的教学活动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让该组的学生通过合作的模式来共同完成这项活动。由此就能够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使学生更好的提升与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运动负荷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对此,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通过将过程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由此来对学生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同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所采用的评价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口头评价、测验以及技能评价等方式。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进而促进初中生的体能及运动技能的提升,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四、结语
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同时还能够为学生之后的发展以及走上社会后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翱翔.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上旬, 2015(1).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比较;自我意识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明显地增加。这就使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并且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如同学)的比较中获得的,与他人的社会比较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个体自我评价、自尊、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会比较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
1954年,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具有评估自身能力和观点的需求或驱力,当情境中缺乏客观标准时,人们会与他人进行比较,以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1]
Kruglanski和Maylesess (1990)则对社会比较作出较广泛的界定,认为“社会比较是针对特定内容面向社会刺激所进行的比较性评估”。换句话说,社会比较是指个体于某一特定层面(例如学业、人际等),对于社会刺激(例如同学、朋友等)所作的比较性评估(例如,A比B好,等等)。由此可见,Kruglanski和Maylesess对社会比较的定义并不强调比较是基于缺乏客观标准的条件。事实上,之后的研究也显示,即使在具备客观标准的情境下,人们仍会进行社会比较,作进一步的自我评价(Klein,1997)。[2]
(二)社会比较方向及效应
社会比较按比较方向可分为:向上比较,与更幸运、更有能力或更多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提高;平行比较,与能力或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评价;向下比较,与较不幸运、较无能或较少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增强。
社会比较会产生两种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如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在向上社会比较时,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性格、能力等特征都是固定不变,就会产生对比效应,这时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甚至放弃努力。这种情况下的向上比较只能给人带来挫折和失落感,激发对比较对象的嫉妒和对自己的贬损;反之,个体如果认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特征是可变的,并且是通过经验和个人努力尝试可以逐渐进步的,那么向上比较时,就会产生同化效应,并目激发个体不断尝试各种努力达到比铰对象的水平。向下比较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效应。所以不管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都可能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
(三)社会比较的动机
一般而言,社会比较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界定,个体的观点和能力在与他人比较后,才能较准确地了解自我的情况,往往通过平行比较后实现;自我提高,目的是通过和他人比较后,得到改善与提高,往往通过向上比较实现;自我增强,目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后,达到维护自尊、改善情绪的目的,往往通过向下比较实现。
而在Taylor,Wayment和Carrillo(1996)的文章中,又提出了第四种动机。合群需求,是指在威胁的情况下,人们会设法寻求与自己相似处境的他人形成联盟,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
二、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一)初中生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
初中生最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其次是亲属家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还有和父母同事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一般的比较对象都是同龄或是年龄相差不多的人,也有入提到了会和社会典型的入作比较,也有入提到会和父母、老师作比较,还有一个人提到会和小动物比速度,看谁跑的快。这表明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对象集中在同学和朋友同辈群体中。[3]
(二)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
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学习方面,其中学习方面包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表现,课堂纪律等。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习,学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学习是初中生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外貌方面,其中外貌方面包括身材,穿着,时尚,身高等。他们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他们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体育方面,其中体育方面包括游戏,打球,赛跑等。这方面的优秀能让初中生在体育考试或体育比赛时格外耀眼。
品质方面,其中品质方面包括性格,特长,习惯,技能,心理,幽默,劳动等。
人际方面,其中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和老师的评价,朋友的多少及关系的好坏等。
金钱方面,其中金钱包括学习用品,各种花费等。对家境一般或者贫困的学生来说,金钱方面的比较让他们很有压力,也让他们的家长很有压力。金钱方面老是等不到满足,也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心理上贫困。
家庭方面,其中家庭包括父母的理解,父母的态度等。父母对子女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能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
业余时间方面,包括看电视、睡觉的时间等。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作业也比较多。过多的业余时间能放松心情,有利于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应当说有比较才有提高,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发展和成长,可以更快地发展自我,通过合理地进行社会比较,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先充分地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找出与自己合适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才是健康而明智的。那些漫无边际的、不合理的比较的结果是造成了情绪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通过比较来感觉幸福。或者说,通过比较来减轻不幸的感觉。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强,会带着欣赏的眼光,学习他人优秀的地方,通过学习得到自身的发展。而有些人只看得见自己的优点,对他人只会嫉妒与不满。应当说,合理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合理竞争只会导致社会的退步与不前,使人情绪恶劣。
1、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引发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导致大学生的不良竞争,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如嫉妒、抑郁、焦虑等。合理的社会比较使大学生产生公平心理,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高兴、幸福等。比如,一个很优秀的人,因为总是看到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颇为抑郁。一个考试准备充分的人,因为偶然间看到他人比自己答题快而引发了考试焦虑,以至于连书写都发生障碍。
研究指出,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社会比较倾向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考试焦虑高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高, 考试焦虑低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低, 考试焦虑中等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处于中间水平。 研究发现高比较倾向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高, 说明如果个体频繁地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的学习成绩作比较, 那么比较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对自己的情感造成影响, 成为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4]
2.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社会比较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
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如果个体没有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 和比自己优秀的个体进行比较, 尤其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超越的比较对象; 或者是进行比较的方式不当,比如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不足, 将自己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进行比较, 这样, 比较之后, 个体的自尊会受到伤害, 尤其是自尊水平原本就很高的个体, 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 直接影响就是造成其主观幸福感下降,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进行低水平的自我评价, 甚至放弃努力。[5]
三、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建议
不健康的社会比较会滋生青少年的嫉妒、仇恨的不良情绪和自卑自怜的消极自我评价;健康的社会比较则能促进青少年自我进步、自尊心提高。因此,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角度解决初中生的社会比较问题:
(一)个体方面——调整社会比较心态
当他们面临这些问题时,一种想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动机促使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情况与别人(主要是同辈群体)进行比较。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人学生社会比较也会表现山各种各样的特征。初中生自我评价时,会出现些归因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社会比较过程之中的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如运气、考试难度及同桌或者老师等)来决定,或者这些初中生之中尽管有的人相信本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等内在因素是处于社会比较中的各种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却坚信这些因素是由外部条件造就的,不是内部的自我可以调控的。此时,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有些初中生会固着于向上或向下的某一种社会比较方式,于是在信息采择方面出现了偏差,总是无法客观全面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社会比较结果的解释和看法也比较片面。这样会使初中生获得对事物客观、正确的评价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狭窄,使个体因缺乏必要全面的心理支撑而难以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极人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客观程度,同时也使得他们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乘虚而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埋健康水平。
(二)教师方面——赏识学生,引导学生
施行赏识教育,让青少年相信自我成长的能力。首先,为了让青少年知觉到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所有的学生施行赏识教育。将对学生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除了鼓励和表扬在班级拔尖的学生外,也要鼓励和表扬那些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其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我国正在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要多方面,不仅汉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看到学生在体育、文艺、劳动等其他各方面的优势,对这些方面的优势同样予以及时的强化。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自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引导青少年具有确的社会比较策略。在比较方向上,向上比较的“高度”和频度上应加以控制,达到适度;在比较对象上,应着眼于周围的同龄伙伴,且避免与不良同龄伙佯的比较;在比较内容上,应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面,这样可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自我。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鼓励大学生积极交流彼此的认识、观点和感受,在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看到白己与他人对事物看法的差异,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社会比较信息进行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对自己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孩子考及格了就希望他能比别人考得更好一些,孩子考优秀了又希望他能考满分。即使孩子考满分了,父母还是不满意,觉得隔壁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品行好。总之,我们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心理失衡,总是担心别人比自己好。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这些比较也渐渐成为影响自我和情绪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 1954. ( 7): 117-140.
[2]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8
[3]史文妍.初中生社会比较特点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16
篇3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其心理上也在发生一系列变化:性意识觉醒、个性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兴趣激增、自我意识增强等。由此而引起的性意识混乱、自我意识发展超前倾向、交往与闭锁的矛盾等心理困扰十分明显。为了能使初中生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就必须重视初中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建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心境好,情感丰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能较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个性健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许多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1、学习兴趣和教学要求的矛盾冲突。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非常广泛而又开始专门化。他们都有自己所偏爱的学科,但从升学的竞争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就必须要求他们学好规定的学科,这便与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多或少发生冲突,降低他们对某些学科的积极性。
2、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困惑。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更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等。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进到心,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方法不当,或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导等原因,学习成绩不佳,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上时常感到困惑、苦恼,有压抑感。产生自卑心厌学情绪。
此外,较多的学习科目,繁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失调。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来说,学校、家长都希望他们能升入好的高中,对其在学习上强化培养,要求过高,致使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过大,精神上经常处于焦虑状态,这在初中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成长本身带来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初中生在这段时间里身心各个方面迅速成长起来。成长本身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同时也带来诸多的烦恼。由于初中生身体各个方面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性生理的发育,使中学生出现了对性知识的好奇、对异性的向往和。青春期的性骚动成为困扰中学生成长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由于性生理的发育,所产生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想接近异性同学又怕接近;分不清友情与爱情而纳闷;陷入早恋,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被人误解或受到指责而感到委曲等,在心理上陷入困境。
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引起的心理问题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比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生要适应新环境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中学生更加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更渴望得到师爱、母爱、父爱。但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欠缺,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产生烦恼。有的因为自卑、羞怯、自我为中心、性别差异等主观原因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感到孤独、苦闷、压抑。有的心理闭锁性增强,与家长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而苦恼。
针对初中生心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探索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第一。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品德表现、身体状况,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特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而且要了解其内心动机,洞悉学生心理的奥秘。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环境,应该是和谐的、融洽的、宽松的、合作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产生健康的、乐观的、宽松的情绪,而不是紧张的、压抑的、被动的情绪,只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才能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第三,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学校通过开设的心理健康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讲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指导心理训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在于能力的提高。因此,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克服消极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五,群体教育和个别心理指导相结合。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要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心理咨询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方法。通过咨询者的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疏导、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个别指导,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初中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困生;成因;转化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即我们通常说的“后进生”,其最早是由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提出的,特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有学习障碍的初中生.与同龄的大多数初中生相比,学困生在课程学习上比较落后,需要用特定的教育措施来挽救.需要注意的是,“学困生”可以称为“后进生”但是不能称为“差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每一个初中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存在客观差异,但是并不能以此就来推论他们在智能的悬殊或学业的优劣,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初中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存在畏难情绪
笔者发现,当前初中物理学困生普遍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基本的求知欲望,学习意志也比较薄弱.兴趣缺失进一步表现就是恐惧心理,有些学困生面对较复杂的物理原理和较难理解的物理公式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在心理上首先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也就不能在行动上去努力学习.另外,有些学困生的自制力比较薄弱,不能集中精力控制自己去学习物理,学习物理的意志力会逐渐消失,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2.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影响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智力水平,而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差,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困生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将大量的学习时间花在记忆公式和忙于计算上,他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往往只是对公式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思考,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
3.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首先,教学对象“一刀切”现象严重.教师教学上要求“统一”或任意拔高.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知识、个性差异的初中生,经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统一的要求,必然出现大量学困生,而任意拔高的教学要求对学困生来说更是不堪重负;其次,教学方式死板单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初中的教学评价多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标准.课堂教学普遍采取教师讲,初中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缺少创新,学生学习也缺少主动参与.
三、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志
首先,激发学困生的学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热情是做事的动力,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兴趣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激发初中生的探求物理知识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初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有强化和提升作用.在这方面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用典型事例来进行情感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榜样言行和生动范例来教育初中生,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2.培养并提高学困生物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在某些活动中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心和情感因素.将自我效能感纳入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之中,把它视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不仅会影响到初中生学习任务的设定、努力的付出程度,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及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心态.学困生应不断总结自我学习的成果,利用学习的榜样力量,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首先,要定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设定相当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通过榜样获得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估.
3.注重对学困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困生的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只有拥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更加客观辩证地认识各种物理现象,顺利学习和理解各种物理规律.例如,在物理教师在教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运动和相对运动的理论知识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来理解成对的概念.
其次,要培养学困生的形象思维.学习物理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思维,而且在在物理学中,很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象思维来揭示的.例如,浮力规律就是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的.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来理解较抽象的物理问题,如,在讲解力学原理时,可以举一些杂技表演的例子,演员平躺在沉重的钢板下,两个大力士用铁锤轮番敲击置于钢板上的砖块,结果砖碎,人却丝毫未受损伤,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秘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让学困生在不断思考中渐渐喜欢上物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矫淑娟.关于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0(1).
篇5
主题词: 九年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思想也更加复杂。面对教育对象,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技能教授者、道德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在如今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放在首要位置。
一、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调查显示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调查资料反映,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心理障碍率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多数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据估计,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多数是青少年。现实生活里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学校教育更要担当重任。现在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29%的初中生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初中生情绪波动性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学生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表现及成因。
中学阶段是人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学生面临各方面的转变,其中最大的转变是生理上的转变,由生理转变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转变,同时又伴随日益临近的中、高考形势,对未来生活和前途的觉悟,以往心理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没有建立,出现一个心理上的“断乳期”。所以,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独生子女的情感寄托问题;②学习上的心理问题;③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④人格发展方面的心理问题;⑤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问题;⑥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等等。
3.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依旧存在。
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往往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观方面来看,处于“断乳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远未成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有所提高,但社会知识、经验和能力都严重不足,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现实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客观方面来看,第一,家庭教育偏颇。家长“望子成龙”,只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精神方面的培养,造成子女独立能力差,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存在缺陷,心理素质不断下降。部分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只会严厉斥责或打骂,不知耐心教育,不按照孩子的心理发展来教育,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忽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些教师只顾督促学生进行书本学习,不重视他们的能力素质和思想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只教书不育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的价值观念发展不平衡,各方面竞争很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困扰。
二、如何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学校都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分数,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在中学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也就在所难免。所以,把实施素质教育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机构。
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适应他们特点的心理卫生课程,帮助中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个性心理的基本结构,克服成长中不断出现的学习、生活、生理、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经过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他们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防范和推荐治疗,使其心理问题尽早解决。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新教学观,改进教育方法。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勤学向上的特点,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生活在轻松、和谐、活泼的氛围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积极向上,抵御各种心理困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书,更要重视育人。育人是全方位的教育,除了课本知识的教学以外,思想品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都要通过教学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形式 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美术课程属于初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具有促进作用,美术存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美术课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教育的机会,导致学生个性难以突出,在表达内容方面缺乏创造性、丰富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以往美术教学方式中的弊端,探讨改善教学方式的有效措施,以实现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通常是以美术授课教师讲解教材为主,接着由学生自行操作,其中教师在讲解中对于需要记住的内容以及学生易于出错的环节较为注重,导致学生对教师这一种传授方法过于依赖,这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主观积极性,此种教育方式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局限在框框中,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激发,教师可通过不同引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创造,尽可能使学生在实际美术创造中灵活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进行知识技能授课时,可对游戏、故事、访问、录像、参观等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从而调动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意识到自身感受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提高。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目标以及宗旨应该是帮助学生培养、提高自身创造力,发展个人个性,与时俱进,转变过去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初中生采取自主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授课教师应充分肯定与支持学生对于美术的独特见解。
二、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
对于现阶段的教学而言,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进行充分利用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还是有利于素质教育进步的重要手段。因此,美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美术教材等方面,在实际授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寻求新型教学规律,争取将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到新的阶段。美术授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结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在互联网中进行查询,并从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资料(音响信息资料、欣赏文字、图片等),通过计算机中的辅助软件,利用查询到的资料制作成集文字、图片、声音于一体的教学课件。例如在教育学生如何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授课教师可制作内容丰富的专题短片,使学生可以通过短片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品的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由此加深学生对该时期美术作品的认识,此外在课件中可插入该时期之前与之后的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的变化进行对比。授课教师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给予学生丰富、直接、生动的课堂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力与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
三、转变对学生及其作品的评价手段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均存在一个较为多见的现象,即美术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是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通过“优秀”、“良好”、“合格”等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评价。这一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易于打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自身的信心,作者认为,对学生及其作品进行评价时,应有效结合多种层次评价方式,例如等级评定、书面评选等,学生的美术作品有好有差,然而授课教师应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个性化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从中获取成就感。此外,对于学生美术作品中的缺点,授课教师应通过激励性语言,委婉提出改进方法,为学生今后的改进之处指明方向。最后,可应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评价方式,一来可以了解对自身作品的看法,二来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其他同学的美术作品,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学习他人的长处,此举有利于培养与增强学生自身的评价能力、审美能力等,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
综上所诉,美术课程对于培养与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授课中,教师应对探讨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手段、加快初中美术课程教育事业进步的方法等加以重视,以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培养与提高初中生各项潜能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红云.巧设语境有意引领——谈美术课堂中美术语言的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2]姜雪平,徐淳.示范教学生成性策略的选择——以中小学及幼儿园美术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02).
篇7
“勤于学不如善于学,善于学不如乐于学。”“乐于学”是以兴趣作为驱动力。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是一追求探索的倾向。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钻研,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知识背景及心理状态和素质,做到教前心里有数,不盲目拔高,使学生能广泛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顺利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新教材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为纲,以目标教学为径,富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于其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渗透化学知识,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的“有用”和重要,体现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使学生感到“易学”;力求实验富有直观性和正确性,不再严格区分实验类型,扩大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使学生体验到化学课堂的“有趣”。
二、用“心”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认知速度和认知量与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班集体在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尤其是内心体验,它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快学生的认知速度。课堂上通过“设疑”,抓住学生心理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则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怀疑即学问”。在教学中,“疑”是“知”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愤排状态”,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根据“疑”在学生心里产生的共鸣作用,可分析如下:
1.“预示型”设疑,拉回学生的心
“预示”是对下一目标活动的暗示与告诫,在心理上忘却以前发生的事,对后面即将发生的事做好心理准备。初中生好动,上课铃刚响,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嬉闹活动中,这时教师用一两个学生感兴趣又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为什么?”就很容易将学生的心拉回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讲分子概念时,可问“为什么蓝球里充入空气而不是填入沙或水?”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起到“善始者事半成”的效果。
2.“传授知识型”设疑,稳住学生的心
初中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点,要让学生进得来,稳得住心。严防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说教,要重在启发、引导;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双分教育”――实行分层教育,分层推进。如把学生分为少数“学优生”(智力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大多数“中等生”和少数“学困生”。少数“学优生”接受能力强、潜力大、可回答C、D级问题和少数难题,不让他们过分有轻松感和骄傲感,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而大多数“中等生”和“学困生”,则回答A、B级问题,进行达标训练,掌握“双基”,为今后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单亲、不健全的家庭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些“学困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一定要让他们通过正确地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得到心理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评价方法的设计是学生的目标和动力
1.以学生纸笔测验为主要手段的认知评价
这是符合大众心理要求的评价,要求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以学生的活动行为表现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能力和情感态度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参加活动越积极,态度越能转化。要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转变学习态度,则必须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学习,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情。同时,评价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以学生学科学业成长档案袋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自我评价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测验
依据试用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扬的教育方针精神,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综合考察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能感受、正确理解和端正阅读价值取向,考查学生阅读兴趣、方法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能力的评价。初中生是在小学语文的学习基础上进行语文阅读,对其语文阅读能力的测验,可不断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文学、语法、修辞等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理解能力、学习鉴赏文章的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测验解析
1.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测验的意义
要求学生明确掌握测试的内容与结构,将语文阅读能力分解为理解、鉴赏评价、发散延伸三种能力。它主要评定学生对课题任务的掌握程度和未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我认知的测验,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总结,提问时解答分析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哪些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
2.测验方法
(1)通过教师的导督,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为学生答题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2)学生在“查”与“读”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复述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通过调查问卷、专项活动、综合活动调查,研究学生的语文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情况。
二、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测验的初步分析
1.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文化渲染,课堂上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语文阅读知识,注重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充分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为增强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2.激发、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课间小组活动,课堂上努力让学生锻炼语文口语表达能力,自由选择跳读、精读等方式,朗读出好词、妙句、佳段等。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
3.讲练结合,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课题要求学生增强课外阅读理解能力;课堂上分不同题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能力训练,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灵活掌握解题的方法。
在实际语文阅读能力的测验中,教师必须通过活动观察,根
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务和进度安排,合理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阅读能力的测验将阅读能力与教学紧密地相结合,增强学生了解学习及阅读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自我独立阅读学习能力,自我发现语文阅读的问题并锻炼学生努力做到自我进步、自我发展。所以,对于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测验,仍需不断努力、不断研究,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婵.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11(41).
[2]陶应龙.浅谈提高初中科学阅读有效性相关策略[J].神州,2012-12.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班级
初中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表现好坏不一,这就决定了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不易,也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好初中班主任工作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个人魅力
作为班主任,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有高尚的灵魂和真挚的“爱心”,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塑造他人灵魂的人,教师只有在“爱心”驱使下才能教育学生。作为教师,要具备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德。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协助他们积极争取优异的成绩,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于管理学生而言,普遍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生越崇拜一个老师,就越会、越愿意听他的话,对于班主任来说,当然这样会更利于管理。班主任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以同龄人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使自己成为活动中的一员,以自己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要多发挥模范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应做到;多表现自我优点、长项,学生发现他们的老师这么有本事,会更加崇拜你;多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成长阅历等,学生发现老师对他如此重视,会更加尊敬你。
第二,建立一个好的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
班委会是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落实者,班委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好坏。要做好学生工作,应形成以班团干部为中心的学生骨干力量,做好学生自律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委任、竞选等各种渠道把那些表现突出,愿为同学服务,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选任为班级干部。
班委会、团支部组成后,班主任要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能力的锻炼与为同学服务的关系,处理好干部与学生的关系,同时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建设的排头兵。当班干部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班主任要大胆地使用他们,对工作中的不足要及时指出,对工作中的困难要予以鼓励,对工作中的失误班主任要承担领导责任,对工作的成绩要给予积极表扬和奖励。
第三,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进取心
教育引导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引导的意识,用引导的方法教育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处理班级事务应进行民主评议不能从班主任的主观意愿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这样,要指导学生怎样做;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要怒气冲天,训斥指责。引导和启发才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和技巧,运用好了可以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全面了解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摒弃那种把不同个性的学生放在一个模子里铸造的做法,强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别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弘扬学生的个性,借个性的光芒驱除心灵的黑暗,关注他们内心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最为活跃的时候,也是发展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尊重学生个性,创造异质集体,使学生能够各显其能,各展其才,培养出异彩纷呈的各级各类人才, 学校才会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因此,在初中阶段,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会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能力的迸发。
第五,与学生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家长作为学生问世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其子女的影响力是最特殊的,也是最大的。因此学校教育应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次,才更利于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然而相当数量的家长对教育常识又是十分陌生的,更谈不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和运用,有的教育观念落后甚至错误,因此,要有意识地帮助家长转变落后的或错误的教育观念,比如暴力、重男轻女、读书无用论、溺爱放任、严格限制、禁锢等等,以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地成长。
要和家长建立长效联系,家访、家长会是其中的一些方法,但是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活动的次数毕竟有限,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老师和家长的联系。鉴于此,现在很多学校都把班主任的手机和家长的手机连入一个局域网,要求老师每月都要和每位家长发短信,及时反映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这样,家长们会及时地把学生在家的动态告诉老师, 通过老师委婉的教育,帮助学生改掉上贪玩、过度上网、玩游戏等不良习惯。
第六,班主任要养成良好自我反思的职业习惯
班级教育管理是班主任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日复一日的活动,易使班主任疏于思考,使鲜活的班级教育管理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进而衍生出从教情感淡薄、不安心本职工作、、体罚学生等职业倦怠行为。反思是治疗“职业倦怠”的良药,就是让班主任对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地考察,将所有的顺理成章的习惯性做法放在一边,以怀疑、批判的态度去审视习以为常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去分析、提炼管理过程与教育结果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从而作为新一轮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成性资源。
综上所述,搞好班级体工作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方法。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只有充分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自我完善,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彭志华. 浅议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工作[J]. 文教资料,2007,(31).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自主性;个体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社会对整个国民的英语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掌握英语已成为许多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我国的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仍然有部分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没有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兴趣不高。在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英语都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虽然学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却仍有一些学生以失败告终,或者最终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学习不能简单的通过课堂来完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独立性、创造性;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潜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师生渴望达到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传授知识给学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能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或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自我认识,树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让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自主学习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切、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探索、研讨交流、质疑问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发挥引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是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教师不布置,学生就无所适从;学习的方法仍然是课堂上听听记记,下课后没完没了地背诵单词,外加做大量的练习。让孩子们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教育者们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理需要,更忽略了对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事倍功半”的结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凡是英语学习好的,都是自主学习能力强的,而自主性学习能力差的,英语学习都比较差。 在学生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怎样在英语学习初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为学生以后独立学习提供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只有人们掌握了如何学习,学会了应变和自我调节,才称得上是受到了教育。
二、初中阶段是培养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期 。
在我国,虽然一些学校在小学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但系统全面的英语学习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记忆力好、学习积极性高,已经能够根据外部要求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不再仅仅依靠教师和家长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而是主动地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并寻求相应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这些都为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准备。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和学生心理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开放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1 .培养兴趣
兴趣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一种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只要有兴趣有动力就能记住,就能学好。学生一旦对英语有了强烈的兴趣,学习的需求越强烈,就会进发出极大的热情,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在兴趣的推动下,英语学习成功的机率便越高,所以教学中应利用一切有用的条件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是英语教师常用的教育策略,也是英语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怎样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多联系现实生活、新闻热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所关心的电视节目等,都可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例如:在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7)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在教授了学生基本句型和表达方法后,可在课堂上开展如《购物街》栏目中《高老板的杂货铺》这样的游戏,模拟该游戏,让学生反复操练本单元的重点句型。通过学生参与游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热身与导入环节,应注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简洁高效地将话题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了解新知识夯实基础。尤其是目前英语教材选题广泛,涉及学校生活、旅游、食品、节假日、家庭生活等诸多生活话题,简明活泼、直奔主题的课程导人,更加凸显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诠释。在具体的教学手法应用中,设问质疑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但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所授话题相联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以此来引领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
如“u—nit 3 Let’S celebrate!”一课,教师就可以投影出相应节日的卡通图片与英文名称,让学生按顺序对节日进行画线连接或组合,并要求学生在回答中对the Dragon BoatFestival,National Day等重要节日的源起进行介绍。当然,除此之外,利用自由讨论法、背景资料铺垫法、故事法等导人新课,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同样是“Let’S celebrate”,教师也可向学生提问,Whose favourite festival is.Why do you like it并联系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词汇,如Christmas card,ricedumplings等。
美国教育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想让学生学好英语,只凭教师单方努力不行,强行灌输或强化训练也行不通。新时代的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常听到孩子们问这样的问题:“老师,学英语有什么好呀?我怎么感觉不到呀?”“老师,为什么硬要我们中国人学英语,而不是要所有外国人都学呢?”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得耐心地给孩子们解释。告诉他们,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生活的信息化和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孩子们若能学好英语,就能帮他们打开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学习之门。许多国家在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英语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英语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国家公民。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学习初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英语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学习中应该有目的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专心听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认真记笔记,敢于开口说英语,积极参加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活动,每天坚持英语朗读,广泛阅读,坚持用英语写日记等。
3. 教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进行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自行思考,激活学生整个认识系统,引导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一旦达到目的就一劳永逸的过程。为了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拥有更大自主权,需使他们认识到一些对自己可能有用的策略,并最大限度地鼓励自主学习。 有些学生虽然求知欲很强,刻苦努力,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往往不很理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激励理论,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效果更胜一筹。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地加以真诚的欣赏和赞美,尽量做到多用鼓励性语言,不用贬斥性语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进步,发现进步及时表扬。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心理自卑,教师应当多看到每位学生身上的长处,多鼓励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应该适当运用激励的频率,以免学生产生自满情绪。
5 .自主学习的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评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评价对象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仅有助于评价对象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而且有利于消除评价人员与评价对象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使评价结论更容易为评价对象所接受,从而实现评价的目的。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单元教学自我评价,从而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改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责任意识。
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恰当地采取激励措施,可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更加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教授阅读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计时浏览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积分,进行问题抢答竞赛,积极引导与激励学生参与到以教材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来。
第二,鼓励创新思维,注重积极评价。初中生大多数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是需要得到褒扬肯定、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即使学生有一些离奇想法,也不应直接加以指责、训斥,而是应当进行鼓励性评价,不要立刻说“No,you are wrong.”而可以稍加委婉地指出其错误,说“Please think it over.”以此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有效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三,分层评价,培优补差。成功的课堂有效教学是将各层次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的教学,教师要注意不能为单纯追求互动效应,就将任务的开展集中于“优势学生”身上,而是要分层设定目标,肯定中等生、学困生的努力,保证人人参与,才能真正地盘活课堂有效教学。
作为老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6、知识有效建构的基础是人格平等、合作默契的英语课堂气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理论及方法得以实施的基本平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教学态度,做到尊重、信任与积极关注学生。或者说,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平等的有价值、情感与独立人格的个体,肯定学生的内在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人决定意向。
总之,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课内课外,自主学习是相对的自主,不是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重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将是教师教学的目标和责任。我们只有把英语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使英语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享受”英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展现,它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更为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当前一线教育工作者所应着力关注的问题,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