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行业知识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行业知识管理

篇1

关键词:混业经营;知识管理;金融控股公司;信息集成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041-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方式实行了金融混业经营,这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尽管由于法律和监管制度的约束,金融控股公司的存在还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它的诞生并逐步发挥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无论是金融理论界、实际业务领域还是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均已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混业经营已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实行、何时实行的问题。

从迄今为止的讨论和实践的初步探索情况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因其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似乎已成为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最为理想的选择。各国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一部或一类法律或监管制度的出台,往往是对既成事实的确认和必要的规范,美国及其他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正是对金融发展客观要求的反映。我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也一直未停止过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监管的研究,并于近期达成了监管备忘录。该备忘录规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应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依据其主要业务性质,归属相应的监管机构。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也将成为我国证券公司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

SAP公司全球金融服务业高级副总裁贝尔德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曾说道:“中国金融信息化将历经三个过程:第一是电子化,电子化使银行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目前大部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或正在继续完成基础性的电子化;第二是信息化,即利用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第三是知识化,即利用数据挖掘和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贝尔德表示,中国金融企业必须构筑面向未来跨国、多渠道和联合经营的知识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人世的挑战和防范金融风险。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中国银行业在与国际大银行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各家银行投入运营过程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产,而且更取决于银行研究开发并以快捷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融入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能力。为此,中国金融行业应不断提高管理的知识含量与知识内容,加强知识管理势在必行。

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目标和任务

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种变动的过程中,知识则成为最具关键性的资源。从创造社会财富的观点而论,人类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生产革命与管理革命等三个阶段,而在此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与关联性则是与日俱增。在工业革命中知识的应用导致新产品与新工具的产生,这种工作类型的集中,明显地展现在大型制造厂中;在生产革命中,知识与工作相结合,泰勒的科学原理是导致更效率与生产力的科学表现,而在第三个阶段管理革命中,知识与专业知识的集中运用以及系统的、有目标的解决问题,这也是人类当前所身处的阶段。

知识若依其性质,可区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大类。隐性知识指难以用语言及问题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此种知识高度个人化且难以传授于人。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恰好相反,指可透过语言或者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也就是可以分类编码的客观知识。而知识管理所要掌握的则是上述两种知识的转化与运用。在许多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中,知识管理经常被概括性的定义与创造、存储与运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Liebowitz即认为知识管理是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知识管理并不是一项新的概念,它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概念之综合体。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二)知识管理的要素

知识管理四要素即企业文化、技术、人、规划/组织等关键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人是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管理实践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是高效管理的保证;规划/组织为知识管理提供战略发展方向;企业文化是目标,是知识管理达到某种高度的标志,同时,企业文化也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人、组织/规划、技术、企业文化这四个要素紧密结合相互影响。人的要素直接影响着组织,规划、技术、企业等的内容和本质。技术要素为人的管理活动提供工具支持,它直接影响着知识管理的实施效率和效果,也是组织/规划具体实施的体现。企业文化体现了人通过技术实现规划方案后的成果,是知识管理长期实践的结晶,反过来企业文化也对管理实践产生良性影响,促进知识管理的顺利发展。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人、组织/规划、技术、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促进来实现企业管理的良性发展。

(三)知识管理的步骤

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通常采用以下五步。

第一步:认知

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明确知识管理实施方向。

第二步:规划

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

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在规划中,切记知识管理只是过程,而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进行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充分溶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第三步:试点

此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和实践,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基础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从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

第四步:推广和支持

在试点阶段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推广内容:知识管理试点部门的实践,在企业中其他部门的复制;知识管理全面溶入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知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运用,并将其制度化。

第五步:制度化

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完成这一阶段,企业必须重新定义战略,并进行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准确评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现的价值。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知识管理

(一)金融控股公司知识管理的特点

最初,发达国家金融业引入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并创造出不少新的金融产品。其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经营决策信息化、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通过这一步步的演进,国外金融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内部联机业务处理、信息资源共享、客户信息分析、新型产品及业务开发。各类信息系统激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活力,为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巨头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金融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金融产品。发达国家金融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使用面广,设备先进;2、功能齐全,服务完善;3、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

对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而言,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其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信息系统对于金融控股而言是一个生产系统,而非管理系统。一旦信息系统发生了事故(例如数据泄漏、系统瘫痪、黑客入侵等),对整个集团的影响是致命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绝大多数金融控股集团在IT管控方式上采取集中管理方式,这种集中体现在:

应用集中:不同应用集中到一台大的服务器上;

数据集中:数据整合到相同的系统管理存储中;

物理整合:许多小服务器合并到大的服务器上(架构和应用不变);

地点集中:重新将服务器安在数目更少的地点;

灾难备份:为降低不可抗拒的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异地建立灾难备份中心;

人员集中:绝大多数IT人员集中在集团总部,各分支公司按需保留部分IT人员。

同样在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时会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性原则: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安全性原则是首要原则,在应用系统选型和硬件系统选型时,必须首要考虑安全性;

成熟性原则:在应用系统选型时,要尽量考虑成熟性软件产品,避免选用不成熟的产品而造成系统应用上问题;

先进性原则:在基础设施选用时,要尽量选用先进的产品,尽量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

信息可用性原则:这一原则可以看做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充分地利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挖掘信息的价值,最大化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利益。

(二)知识管理战略

1、管理战略

在内涵方面,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系统化战略”与“个性化战略”。对于前者,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以系统化、文字化的资料、档案为主导,企业只要将所创造或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编码、储存、利用,即可维持本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活动,并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这种战略多出现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需要依赖于大规模的生产来创造最大的效益;反之,若企业内存在着大量难以言喻或只能通过个人心智模式(Mentalmodels)认知的知识,就要采取“个性化战略”。我们知道,新知识大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且往往不易予以系统化编码,产品创新多在这种知识管理战略中诞生,所以企业会着重以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以获得较好的绩效。

在态度方面,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积极战略”与“保守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企业,其核心知识大都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对内部知识严加保护,希望利用其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以构建产业的进入障碍,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反之,采用积极战略的企业,产业内同业互动密切且知识交流十分频繁,企业擅长整合内外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知识,知识的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这样,可以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

(1)保守系统化战略。这种战略最大的目的在于“低成本”(包含生产成本以及营运成本),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为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由于系统化的显性知识有助于大量传播,企业可将知识的再利用性与高复制性作为提高利润水平的基础。

(2)保守个性化战略。此为保护性最强的战略,企图以独特的内部知识作为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基础,进而构筑产业的进入障碍。由于内部知识具有隐性的属性,不易被模仿或复制,所以其核心知识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3)积极系统化战略。其最常见的活动是对外部环境或竞争对手的情报搜集、分析和吸收,整合后加以系统化地储存在数据库中,以利于提高员工能力与企业绩效,标杆学习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活动。

(4)积极个性化战略。此战略适合气氛活泼的企业,鼓励员工在企业内或与外界交流,以获得知识创新的基础。产业内各企业交流频繁,知识环境变化快速,企业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建立竞争优势。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应适当采取积极系统化和个性化的战略方针,积极搜索行业信息和竞争情报。将收集到的外部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汇集到一起,集成在知识管理系统中,从而建立竞争优势。

2、知识管理应用战略

战略是企业研究、制定、实施和控制组织的长期目标、成长方式和组织架构,是企业高层管理的独特活动。知识管理融入企业战略,将确保企业获得整体知识化。在知识管理中融入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战略,就是在企业整体框架内承认知识理念的作用,通过企业蓝图的知识化,使企业完成从基本组织结构、基本设施到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转变。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知识定位”、“运营触点”和“知识策略”的不同,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相应战略,逐渐

走向“核心知识型”的目标。

四、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知识管理的建议

结合前文分析的金融控股公司知识管理的特点,本文认为,在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知识管理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建立行业内外知识网络

从知识管理需要开发的内容看,如业务培训、在岗学习、知识交流、市场分析,都需要建立内部知识网络作为技术支持,而新的计算机分类技术、数据库的出现,使信息从质量到数量都较易被企业员工掌握,为行业建设内部知识信息网络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尽快建立行业内部知识、信息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条件和内容。

建立外部网络,使外部知识资源成为行业内部业务系统的延伸,与外部公司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源,节约学习成本。未来金融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是越来越多的与外部公司合作的产品,这既需要通过网络与外部在技术上相互支持,也需要在知识信息资源利用上互补。网络化将成为金融行业与外部增值伙伴加强合作的必要手段。

(二)建设行业员工知识共享的渠道和氛围

本岗位获得有关知识和信息,分阶段的以脱产形式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但在当前知识和产品更新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还应同时提倡日常工作中的随时学习,知识管理组织应当为这种经常进行的在岗学习和知识交流建立必要的渠道,创造良好的氛围。根据国外专家关于知识管理中学习方法创新的理论,应当深入研究在行业系统传递知识的方法和员工日常业务学习的新方式。在岗的经常性学习,可以借鉴“团队学习”的方式。

首先,对于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团队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行业的知识管理组织部门应对此做出专门的设计和要求。对于不断进行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以及行业在不同区域不同的开发进度来说,统一的集中培训是不够的。其次,利用网络加快知识交换的过程。如团队学习还可以与内部网络相结合,以一个业务部门或营业部门为单位,通过电子邮件或虚拟聊天室进行网上沟通交流,或对金融控股公司下属的分支公司的业务状况、经验、问题进行网上交流,必要时还可以合作解决有关管理操作方面的问题。

篇2

1.学习制度与环境的建立麦肯锡致力于营造一种公平的刺激智力竞争的环境。公司认为知识发展是核心,并非是公司的边缘活动;知识发展这一过程需要长期化和制度化,而不仅仅是暂时的和以项目为导向的;同时这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而不是少数人的责任。在制度建设上,麦肯锡创建了15个能力中心,并由这些中心的领导发起包括核心小组以及业务网络成员的活动。能力中心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公司的研究专员从事自己的研究活动。2.利用公司内部建立在非正式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知识传递方式这一非正式人际网络的知识传递方式是对正式学习机制的有益补充。麦肯锡公司十分注重知识管理之中的网络效用,其认为人际关系网、办公室之间的交流、强烈的公司整体概念是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3.让个人与团队参与到知识管理的过程之中,让其感受到知识贡献的压力原先麦肯锡的知识发展模式是“发现-成文-传播”,但公司发现这一模式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分享,也不能够积极动员员工参与到知识管理的过程之中。于是,麦肯锡便将这一模式向“从事-研究-应用-分享”转变,由此知识发展的重心便由知识拓展转移至个人与团队能力的建立。除此之外,客户影响委员会(clientimpactcommittee)也重新审视公司的主要咨询单位,推动公司的执行团队(ET,engagementteam)向客户服务团队转变(CST,clientserviceteam),以客户长期服务代替短期任务,将多次执行团队的核心人物连接起来服务客户。这种做法有效防止了个人拥有太多的客户关系,而将客户关系集中在团队手中,加强客户对公司的黏性。同时,客户服务团队也被要求发挥在智力资本延续中的作用。4.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发展、传播以及利用尽管麦肯锡创造的很多知识发表在报纸、杂志和刊物上,例如《哈佛商业评论》等。但组织中形成的知识仍然有一大部分没有被挖掘,同时这种公开发表耗时过久,于是公司便创办了内部刊物,并引入“业务公告牌”的做法。所谓“业务公告牌”,就是公司顾问及其观点的广告牌,用来展示顾问的观点,以期建立他们的自身声誉。这些观点遵循自动筛选的机制,让公司人员自己判定观点质量的高低。这些措施都加强了内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5.建立储备经验与知识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主要源自客户工作的积累以及业务领域的总结;同时为了让知识库得到充分利用,公司为每一个业务领域都配备一个全职的协调人员,负责监测数据的质量,帮助顾问更好使用相关信息。为了鼓励顾问们积极上传高品质的资料,麦肯锡还依照阅读次数对文章进行排行,设立“最佳文章排行榜”(bestsellers),让职员建立个人声誉,塑造在公司的专业形象。

二、知识资源的网络

麦肯锡也积极利用知识资源网络,其中包括知识资源目录(KRD,knowledgeresourcedirectory)、公司业务信息系统以及业务发展网络(PDNet,practicedevelopmentnet)等,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协同发展。其中,知识资源目录包含了公司内部所有专家的资料,而业务发展网络则囊括了以往各个领域的工作经验总结。1.无形知识的创造在知识资源网络之中,不仅可以提供有形知识,还可以提供很多无形知识,让公司各地的同事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源。作为一家倡导整体性的全球公司,麦肯锡有很多办事处位于不同时区。若亚洲办事处将问题发送至欧洲与美国的办公室询问,那么第二天就会收到很多新的建议,因为公司要求即刻回复同事的请求。2.新的知识资源的不断创造公司在长期运营发展方面投入资金,由公司业务信息系统以及业务发展网络支持发展新的频道、论坛与机制实现知识发展与有组织的学习。公司举办业务奥林匹克,这项以奥林匹克命名的业务比赛吸引了各个地区的分公司参与,促进了基础知识的发展。麦肯锡也扩大环球机构模型,关注公司长期研究进程,避免使自己陷入短期业务导向的窠臼,忽视了学术和研究的发展3.知识的共享麦肯锡公司有很强的人员流动性,这一流动性使得业务网络相互协调与匹配。例如在一项关于悉尼金融行业的公司任务中,波士顿的高级经理、新西兰的军队工程师、纽约的金融与保险行业专家、伦敦的金融行业专家等各行业以及地区的专家都聚集到一起,共同完善此项目。知识资源目录的存在让便捷询问不同领域专家的想法成为现实。

三、员工知识管理

篇3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找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篇4

【关键词】 知识管理;护理管理;运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0-02

1 护理管理中推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护理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知识已被企事业单位提升到战略资源的位置,采用知识管理势在必行。在外界大环境的影响下,医疗护理行业中也有必要实施知识化管理。医疗机构具有提供治疗和保健服务的职能。在提供治疗和保健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有护理人员的参与。护士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的目标是帮助公众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通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这四项基本职责来实现的[1]。护士在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运用传统的“手里做,嘴里说,脚下移”的原始模式,更需要知识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资源。它是需要通过开发、维护、应用一些信息处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达到方便、快捷、敏锐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服务流程,降低工作负荷,缩短工作时效,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错误,保证护理质量,优化服务信息,增加服务透明度的目的,支持快速的、低成本、高效的决策和问题的解决的过程,适应全球性网络化浪潮的冲击,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拥有优势的行为结构和市场适应结构,充分发挥全院、全市、全行业、全球化的资源优势与资源共享性。整合医疗护理的知识资源,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流失,增加医院的医疗护理知识储备,实现真正的知识共享,充分利用人们头脑中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的技术及新服务的创新思维。

1.2 护理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新产品如电脑、因特网、电子显示器、床旁呼叫器等都在医疗护理行业中广泛应用。这些是医院进行知识管理所必要的硬件设备,是知识管理的载体。

随着医疗卫生的发展和疾病谱的转变,医疗发展的信息越来越需要快速准确地掌握,并与临床实际迅速接轨。护理需要同医疗手段一样快速发展,齐头并进,彼此之间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协作,这就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交流、协调和知识共享。这样就能在变化中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新的护理模式也要求护理管理者通过知识管理完成员工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病例分析讨论、护理诊断方案的评估、全院整体护理水平、查房会诊情况的汇总、促进护理新技术的引进、推介、论证,护理新科研项目的开展等知识交流与应用研究,为获得临床医学知识最大限度的共享与利用提供一种良好的手段。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越来越多地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完成,医院需要有知识的人员来维护医疗的知识系统和收集患者的诊疗、治疗效果、护理需求、疾病转归等知识信息,同时需要管理知识来预测护理风险、杜绝差错、防范缺陷,实现医院安全稳步稳固的发展。因此,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理人员也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来满足临床工作,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所以说,拥有现代知识的人员是医院发展和实现知识管理的软件基础。

2 护理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

2.1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护理部可在医院的这个大环境下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知识管理的体系,可通过设立知识主管的方式进行系统化的知识管理,指导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设置管理模块,将全院护理人员分层次地纳入管理体系中,做到人人参与,资源共享,使护理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收益。知识主管带领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共享、创新和增值。

2.2 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 护理部可通过与院方营造一个利于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的工作环境。大家相互信任,气氛轻松,思想活跃,每一个人的想法、点子、建议、意见都能得到理解和尊重,正确的能积极采纳与运用,错误的也可以纠正。锻炼员工的思维能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思维与信息,员工也觉得自我价值感得到了体现。通过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知识共享的好处。

2.3 制定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2] 根据医院各自的特征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通过制定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来发现、交流和运用知识,达到迅速传播知识和使护士分享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创立一个鼓励创新和尊重护士知识价值的平台来鼓励护士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知识被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这样有利于护理工作发展与创新。

2.4 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护理部应积极推进运用先进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护理管理。知识管理体系的具体运作的贯彻和落实都需要注入适量的资金才能正常化的运行。这就需要一方面院方在年初资金分割和分配中给予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可通过与周边兄弟单位的协作来进行积累资金,达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资金有保障的运作模式。并运用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资金管理方式,保障资金的合理化使用。

2.5 制定鼓励知识创新和转移的激励机制 护理部应根据医院的发展纲要制定出激励护理人员上进和知识技术创新的鼓励机制,对有创新的技术、技能、科研的人员从物质方面如职称晋升、岗位调整、社会福利等优厚政策与奖励和精神方面如承认员工的知识产权,给予员工更多的培训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

2.6 引进、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管理 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医院护理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培训现有的护士,使她们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护理知识创新的能力,并从多方面多途径拓宽知识面。使全院护理人员形成一个高知识层面,高文化素养,高技术含量,高能力储备的团队。

2.7 建立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反馈系统 我们在对知识管理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的质量和使用知识管理得的结果进行反复的评测与评价。另外,必须关注的是使用知识的人和被使用的知识内容,两者结合基本上可以评价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对知识管理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后把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变化,及时地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知识主管,便于知识主管能够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和难题,以便把风险与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知识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3 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尤其是知识管理在护理这一行业中的运用,护士在护理活动如何运用知识进行护患沟通,护理技术创新与革新等。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格局的推进,知识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知识管理将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当今企业制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59-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必将是知识管理引导潮流。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的生产率将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一个公司的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没有任何国家、产业或公司在这方面有自然的优势或劣势,唯一的优势是经济的利用公开可得的各种知识的能力。”显然,企业发展再不是过去那种以单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表明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而是通过知识获取竞争优势,逐渐从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积累与更新,知识管理因此成为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每个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抓住机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理论界尚未形成公论。按照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途径,其目的在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讲,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即利用市场等手段对企业已有的或新获取的知识实施管理,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巴斯(Bassi,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美国的维娜・艾莉(Verna Allee,1998)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建立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维格(Wiig,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有系统、明确地对其知识资产进行充分地探索与运用,以提升组织内相关工作的绩效,并能达到报酬的极大化。贝克曼(Beckman,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利用正式的管理渠道获取有用的经验、知识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能力、提升绩效、促进研发并强化顾客的价值。

上述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管理,对我们全面认识知识管理的内涵是有益的。可见,知识管理的实现要综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基于企业业务内容和职能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共享体系,以最大化对知识及有知识的人的尊重,最大化企业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运作上,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二、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对知识管理理念的总体认知程度低。知识管理KM2002中国问卷调查就“与知识管理概念和理论相关的学术文献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仅有约6.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熟悉”,而“有一定了解”和“不熟悉”的则分别占约58.7%和约35.0%。同时,约有73.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国内机构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应用仅处于“刚刚开始”阶段。这一调查说明,虽然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中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在实践上仍处于启蒙阶段。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然而,据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信息化率还不到10%,近68%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计算机,真正建立独立网站的企业只有37%,大部分没有独立网站,有的挂在别的网站上。独立网站中的85%仅仅是宣传、查询信息,还没有真正开展网上交易,真正网上实现交易的只有11%。

3.缺乏知识创新能力。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多数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就是模仿。尽管一批高新科技行业在生产中能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企业团队组织和知识创新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此外,不同企业之间两极分化严重,既有一批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企业,也有一批非常落后的传统企业。从知识类型上来看,出现了典型的两极分化,没有进行信息改造和知识化的能力,并没有形成有力的企业“阶梯”。大型企业竞争动力不足,创造性生产活动开展不多;小型企业没有及时转变,生存受到挑战,往往导致一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4.没有将知识管理整合到企业流程中,忽略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应用。知识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流程和环节,然而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是那些少量的核心业务,其他活动只是辅助活动。因此,对于辅助业务方面的知识,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只要能够满足正常经营就可以了,而对于关键的少量核心业务,才是管理的重点。应该分析企业的关键核心业务,围绕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来开展知识管理。

三、加强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

综观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发展当务之急是形成很好的理念、创造合理的个人和组织学习知识的机制,通过组织提高知识管理的应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以人为本推动知识管理。

1.加强知识分配和团队建设,培育创新能力。知识带来创新,创新也能产生知识。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创新管理。系统性知识中一部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得到的,这是基本的技能性知识。要掌握这些专业性知识必须加大研发的投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系统性知识中还有一部分是普遍性知识,包括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氛围等,更重要的是过去掌握在员工个人手中的客户知识和客户关系信息,要提高这类知识的共享性,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用知识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机构的建立与项目的实施。可将知识管理职能划归企业战略研究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选拔熟悉企业各方面管理业务知识并有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企业的知识总监,直接负责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或明确了知识管理的职能之后,还需要组织知识管理的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的成员可以是专门的知识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企业各个岗位上的专业人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专家团队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的方法以及建立保障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制度,并在企业内建立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3.观念更新与绩效考评改革,增加应变能力。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强调创新,就要先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才有可能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形象创新、制度创新等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为培育企业的应变能力,观念更新是第一步。在知识管理实施中,必须获得员工的认同,调动他们的智慧,建立融洽、和谐的团队,既要保持企业内部一定的竞争性,又要重视合作特别是深层次合作的观念。其保障就是绩效管理的改革。绩效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的变革,才能有观念的更新,才有利于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增加企业的整体应变能力。

4.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要将金字塔式组织变为扁平式的团队组织,经理人员职责由监督与控制变为指导与激励,使每个职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将组织结构进行适应的调整和优化,精简中间层,使中间层与高层、基层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快捷,加快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撤销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以防止出现“瓶颈”现象。要使员工间知识交流与共享得到鼓励并有切实的条件保证,团队式的工作小组使得任何一位员工的想法、建议和意见能得到广泛的交流。

5.重视人才管理和知识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除引进优秀人才外,企业还注意培训现有员工,使他们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

6.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由于企业中存在不可契约性的因素,任何激励措施都是不完整的,必须在企业中构建统一的知识处理机制,将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目标和兴趣等进行协调和综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其主要功能就是创造企业独特的知识,并按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扩散,实现知识创新、共享和应用,进而达到有效知识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J].现代企业导报,1999,(5).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郁义鸿.论知识管理的内涵[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

[4]胡晓灵,张红.知识管理:内涵、对象与实现途径[J].企业经济,2002,(6).

[5]许晓明,龙炼.论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篇6

[关键词] 咨询业 知识管理 模式

一、上海咨询业基本状况

上海科委系统2006年12月发表统计信息,上海拥有咨询机构7111家,其中主营咨询机构1383家。从业人员26万人。咨询业务收入207亿元,其中主营咨询机构占56%。咨询机构年均营业额291万元。目前,从各类咨询机构的影响力看,上海咨询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即国有、民营与外资三分天下。

二、国有咨询单位知识管理模式调查分析

国有咨询机构就是指具有政府背景的、或背靠某政府部门、或依托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政府事业单位,主要以科技咨询为主。这些咨询机构具有一些共同点:一般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硬件基础,甚至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大多数这类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数据管理中心,特别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的一些咨询机构。

我们可以将这些咨询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定义为:基于数据保存的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

如上海市水务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近年来完成规划、设计、科研、勘察、工程总承包及工程监理等各类大、中型工程800余项,先后完成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促淤围海大堤工程、上海人工半岛圈围造地工程、浙江温州半岛工程、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缅甸中部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工程等重大工程更是在社会和客户中赢得了广泛声誉。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几乎全部是来自于以往的项目。

三、民营咨询机构知识管理模式调查分析

民营咨询机构是在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人才流动环境的宽松和经济体制的多元化情况下建立的。天强成立于1999年9月9日,是中国本土成立最早的具有成熟运作模式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天强管理顾问是上海市咨询协会理事单位,并获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百家咨询机构”,名列上海咨询公司之首。

天强管理顾问致力于为本土企业提供专业化管理咨询服务,并坚持高起点、专业化、规范化的企业发展轨迹。天强管理顾问业务范围为企业改制重组咨询、组织设计与新酬绩效咨询、变革战略咨询的专业管理咨询服务。

从天强的业务流程来看,主要是分三个部分:

在天强的业务流程中,可以看出天强没有利用原来的知识库来选择解决方案,所有的问题都是通过人员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总结。许多民营企业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知识管理项目的运作与实施。

因为民营性质的咨询机构或企业主要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我们可以认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利益群体金字塔模型。

根据利益群体的特征和他们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利益群体归纳为一个金字塔模型。如图2

一般来说,面对知识管理问题情景,大多数企业中利益群体的划分会在原有组织架构的层次上形成,依照这个基本判断,企业在进行问题情景的表达前,从决策层开始了解他们利益追求,并逐渐向组织结构的下面层级进行追溯,是一种理想的寻求利益群体的方法。

在图中,最高一级的利益群体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处于战略决策层,以下依次是管理部门利益群体,业务部门领导和项目经理利益群体,知识获得者利益群体和知识贡献者利益群体,其中,知识获得者和知识贡献者实际上包括所有普通员工在内,他们同时扮演着这两个角色。

四、外资或合资咨询机构知识管理模式调查分析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外资或合资的咨询机构在上海整个咨询业中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外资咨询机构年均营业收入1256万元,与专业咨询机构平均值291万元相比,创收能力是其4.3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资的咨询公司一般都具有成熟的知识管理模式,能更好的利用知识来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毕博管理咨询是世界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对于这个著名的咨询公司,我们认为它具有的是知识管理过程模式。

该模型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为企业员工创造、撬动、共享诀窍和其他资产,以利于更好地服务顾客的过程。KPMG公司发明的知识管理模型包括六个连续的过程:知识获取、知识索引、知识过滤、知识链接、知识分发、知识应用等,如图3所示。

知识获取是指知识的发明创造和知识内容的增长,对于咨询公司来讲,这个过程包括提取顾客经验,并加以整合;索引、过滤和连接三个过程有点类似于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它是指对知识进行筛选、分类、保存,还有将企业内外知识资源进行链接等等;知识的分发包括尽可能将知识放在网页上、利用多种形式的传播、共享等;应用是指将获取、搜集的知识应用于组织产品和服务中去。

除传统的管理咨询服务外,毕博管理咨询也不断利用新兴的高科技技术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项目。其服务涉及三大产业,包括金融服务业(FS)、商业服务业(CS)和政府事业(PS);在逾百年的发展中,毕博开发了很多独特的方法论,将各行业的经验和知识有机结合,目前可以为各类企业提供七大类的解决方案,即战略和业务流程改进,供应链管理,企业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世界级财务、信息技术架构与集成方案,以及管理外包服务。

篇7

一.所谓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拥有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知识资本利润最大化。

关于知识管理,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并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企业竞争和经营的重要策略。而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Delphi咨询公司作为最早进行知识管理研究的机构之一,他对知识管理下的定义得到了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认同:知识管理是一项技术实践活动,它以提高决策质量为目的,协助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提高知识创新和交流效率。也就是说,所谓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拥有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知识资本利润最大化。

企业知识管理在不同背景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侧重的管理形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中会受到人员素质、组织规模、赢利状况及行业性质等因素的制约。在知识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网络型知识管理被视为组织管理的最佳模式,有20%的高科技公司和大多数政府部门利用网络型知识管理来提高效率。IBM等一些著名公司还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的研究机构。在我国,知识经济还不发达,网络型知识管理所占的比重还很低。由于知识管理做的不好,大部分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对我国很多组织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来讲,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储存,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员工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二.实施企业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的基本环节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主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知识主管。知识主管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一般地,其地位应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

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是有效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应该把员工学习、知识共享、提高员工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目标,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团队交流学习等活动将学习内化为组织的经常,并溶入到员工的意识与习惯中去,形成员工的共同愿景;通过宣传建立“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组织文化,使员工相互信任,为知识共享和交流奠定基础;营造开放式交流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为组织的知识库做出贡献,并将学习内化成企业员工的终生任务和生活方式,为员工提供汲取更多更好知识的空间;使共享成为员工的义务,推进组织知识库的良好运行,使员工以传播、获取、创造和应用新知识为乐事,并不认为分享知识会危及自身利益,相反,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使每一个人受益于这种共享行为。这样,企业、组织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创立开放、灵活的共享环境,最终使知识共享成为组织成员的习惯行为,使组织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智力或者说智商,在竞争中取胜。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是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

企业要应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牢牢抓住企业知识管理这条生命线。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管理不同,它倡导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强调全员参与管理。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导向型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要求企业以提升价值创造力为核心,通过持续不断的引导、教育、感化、沟通、激励,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培训、考核、评估、主题活动等一整套系统化操作规程,将企业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当中,贯穿到企业运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之中,固化到每个岗位和管理流程,渗透到由设计、开发、生产、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构成的价值链体系之中,使企业知识管理成为为企业提升长期绩效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持久动力。

篇8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 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27-03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受到外部刺激或内部推动,根据其内在特点开发那些被客户看来是重要的并能极大地增进他们内部价值的各种产品创新的总和。这里的产品包括产品本身和跟进的服务。产品与服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品可以独立销售,可以取得收入,形成银行和客户的独立合同关系。服务是产品销售或交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步骤,可以是合同中的部分条款,也可以是银行为促进产品销售和交易向客户提供的帮助或额外便利,一项服务与一个或多个产品相关,但多数不能脱离产品单独存在。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银行各方面人员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涉及客户需求采集和市场反馈收集、信息的归纳分析、产品概念模型、产品可行性研究、产品功能和流程设计、相关信息系统开发、新产品试点、产品推广和营销活动以及产品后期评价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客服人员、产品经理、产品专家,战略执行、研发团队,技术、风险、法律等各方面专家都需要参与,真正实现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正是由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对其影响因素(前因变量)进行研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将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一、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关注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Easingwood和Storey{1}早在1991年就揭示了关键的金融创新成功因素:内部营销和协同、沟通策略、整体质量、技术优势、市场研究方法、营销网络支持、直邮支持、快速响应等。Brentani{2}发现了包括数十项活动在内的6组关键因素:正式的预先计划和评估,正式和广泛的市场引入程序,支持性和高度参与的开发环境,市场导向、客户驱动、专家驱动的开发过程。Edgett和Parkinso{3}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成败的影响因素分为管理层/员工取向、开发过程活动和环境评价三类,具体包括市场适应、组织管理、市场研究、上市有效性、市场潜力、设计测试、员工取向、商业分析、预评估、资源分配和项目更新等11个因素,并构造模型利用这些因素直接预测成败。随着人们将创新成败标准进一步量化为创新绩效,影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绩效的因素研究逐渐成为主流。Cooper{4}等学者总结了产品优势、营销支持、市场性质、开发过程、企业环境等五类共104个影响金融创新绩效的变量,通过因素分析,不仅提取了财务绩效、加强关系和市场开发三类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还提取了影响创新能力的11个因素,更进一步衡量了不同因素对不同绩效指标的影响程度。在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现了关于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之间作用路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Calantone和Benedetto{5}首先在其研究中指出了产品创新的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建立模型,对组织结构、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组织结构影响技术、营销资源和技能的获取和配置;技术、营销资源和技能又分别影响技术活动和营销活动;进而,营销活动影响市场信息的掌握,市场信息和技术活动共同影响产品质量;最终,营销技能、营销活动、技术活动和产品质量共同影响新产品的开发。其分析结果显示,除营销活动对新产品开发成功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影响关系都显著。Kleinschmidt和Cooper{6}关于产品创新风险因素之间及其与产品创新成败的关系的概念模型显示,市场和公司环境共同组成创新项目的环境因素,并作用于产品创新的流程因素和战略因素;项目流程因素作用于战略因素,并最终影响项目的成败。其中,市场因素分为市场吸引力、购买性质和竞争形式等;公司环境因素是指营销、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技能和经验之间的协同以及创新者对此的熟悉程度;新产品流程因素包括产品定义、流程所包含的各种活动以及项目的组织等;战略由产品优势、非产品优势和市场引入战略等因素组成。Athanassopoulou和Johne{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流会对新产品研究成功具有显著影响。Bates and Khasawneh{8}检验了组织学习文化、知识转移氛围和产品创新的关系,发现组织的学习文化会促进知识转移氛围的形成,同时,良好的学习文化和知识转移氛围都会显著地影响组织的产品创新效果。Weerawardena, O’Cass and Julian{9}检验了产业结构和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证明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组织学习都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的产品创新。Chang and Lee{10}的研究也证明支持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对管理和技术创新都有积极影响。Shu-Hsien Liao等学者{11}研究发现组织学习会调节组织的文化和金融业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组织的文化会通过知识获取过程影响到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效果。

二、国内研究述评

尽管国外有较多学者利用各种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但国内只有极少数研究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国内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现状、问题、策略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国内绝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这一领域,例如,周梅{12}从理论上探讨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动因,对银行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创新策略、组织人力、风险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有关建议。卜亚{13}在分析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脱媒、银行资本约束等动因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积极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银行业产品创新的策略,其中包括:金融创新必须注重风险防范、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金融创新、实施金融创新由外力推动向内部驱动转变等。刘凤军和张屾{14}指出中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整合性不强、市场营销与产品研发缺少互动、配套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机制、有效实现营销模式转变的对策建议。徐爽等学者{15}在对金融创新和产品设计趋势的研究中,通过分析真实世界行为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推导出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并针对性地讨论了恰当的衍生证券解决方案,分析发现基金的价值增长过程能够在市场完备化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真实世界的行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可以写成基金的价值增长过程简单期权的形式。

2.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评价。国内少数定量研究集中在针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评价方面。例如,肖科等{16}利用1985-2002年的有关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认为金融创新力水平是人均利润与人均金融资产占用量的比率。指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水平由持续下降转向稳步上升,并且与银行经营效率呈高度正相关。曹蒸蒸{17}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并界定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出可以通过创新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水平、风险控制力四个维度来评价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刘星等{18}使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披露的48份年报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与银行创新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使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作为衡量银行创新能力的指标。

3.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如前文所述,国内只有极少数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阎洪等{19}从“全球银行”的概念和“价值链”的理念入手,强调新产品创新的价值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进一步从“链”的角度分析新产品创新机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于晨曦{20}分别从厂商理论的观点、博弈论的角度和交易成本学说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市场存在过度竞争,过度竞争使得商业银行收益率降低,而后商业银行可能降低服务质量,并且影响在金融创新方面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变为两败俱伤,提出开展业务、技术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加大银行间同业协会的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观点。李建英、冯琴{21}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从外部环境、内部行为者和内部动力三方面分析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对11家银行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战略管理和组织因素对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起关键推动作用,只有协调各种动力因素,才能促进服务创新的发展。雍灏等{22}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资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开发过程、营销因素、市场环境、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关键因素影响创新能力的作用路径和效果,以指导我国金融机构对产品创新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三、研究局限及未来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局限和空白,例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没有考虑权变因素和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缺少严谨规范的实证研究等。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可能的研究议题包括以下几点:

金融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性行业,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管理系统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商业银行中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创造能力和产品创新的支撑作用,这将完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理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吸收能力的角度研究其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吸收能力这一重要概念自从Cohen和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以来,就与企业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然而绝大多数研究没有针对特定行业或只针对制造业进行实证,极少针对金融业进行研究。由于银行业本质是同质性行业,其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独特性,因此有必要针对银行业探索吸收能力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并利用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加以检验,只有这样,得到的结论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才更有指导意义。

基于权变理论,探索权变因素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目前,对于某些权变因素(如社会整合机制、利益独占性等)和控制变量(银行规模、创新战略等)如何影响吸收能力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国内外鲜有研究涉及。由于这些权变因素和控制变量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创新能力和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银行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针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或前因变量的研究,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议题,笔者相信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索、逐步求证。只有明晰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商业银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战略并成功实施,提升核心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造与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研究”(2012M510362)]

注释:

{1}Easingwood C. J. Storey C. Success factors for new consumer financial serv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1991, 9(1):3-10

{2}Brentani U.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in financial services: Strategy for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1993, 11(3):15-22

{3}Edgett S. Parkinson 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inancial services: Identifying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4, 5(4):24-38

{4}Cooper R. G. Easingwood C. J. Edgett S. J. et al. What distinguishes the top performing new products in financial service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4,11(1):281-299

{5}Calantone R. J. Benedetto C. A. Organizational technical and marketing antecedents for successfu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R&D Management, 1993, 23(4):337-351

{6}Kleinschmidt E. J. Cooper R. G. The impact of product innovativeness on performance [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1, 8(4):240-251

{7}Athanassopoulou, P. and Johne, A.,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lead customers in developing new banking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 Marketing,2004, 22(2):100-25

{8}Bates, R. and Khasawneh, 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ulture, Learning Transfer Climate and Perceived Innovation in Jordanian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5, 9, 2, 96-109

{9}Weerawardena, J. O’Cass, A., and Julian, C. Does Industry Matter Examining the Role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Innovation and Br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 1, 37-45

{10}Chang, S.C. and Lee, M.S.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Mechanisms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Taiwan, The Business Review, 2007, 7, 1, 295-301

{11}Shu-Hsien Liao, Wen-Jung Chang, Da-Chian Hu, Yi-Lan Yueh, 2012,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acquisi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Taiwan's banking and insurance industr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2, Vol. 23, No. 1, 52-70

{12}周梅.金融产品创新:历程、机制与策略[J].财贸经济,2009,(2),69-72。

{13}卜亚.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148-151。

{14}刘凤军,张屾.刍论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变革[J].中国软科学,2008,(2),65-75。

{15}徐爽,姚长辉,赵永华.基金期权金融创新和产品设计的新方向[J].金融研究,2009,(2),185-198。

{16}肖科,夏婷.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11),102-103。

{17}曹蒸蒸.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评价[J].金融理论和实践,2009,(11)。

{18}刘星,张建斌.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与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44-48。

{19}阎洪,刘王君.“价值链”理念和银行新产品创新系统研究[J].金融研究,2003,(1),28-35。

{20}于晨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合作与竞争研究[J].金融论坛,2007,04:34-40。

{21}李建英,冯琴.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7,06,19-24。

{22}雍灏,陈劲,郑才林.金融产品创新绩效之风险作用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2),16-22

篇9

一、“互联网+”时代对知识管理发展的需求分析

1.互联网思维给予知识管理的启示

移动互联网给知识管理带来的首先是基于Web2.0技术的信息互动、无所不在的入口连接、以用户为核心的流量经济、端到端交互的便捷易用,带来了微信、微博、网络自媒体等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新方法,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则给予人们更多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启示。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不仅在于物理时空,更体现在思维空间上,不同行业和经历的人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人的知识视野;互联网的水平存在方式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剥去了权力、身份、地位、容貌标签,使人们的知识世界更加透明和精彩;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实时互动和异步传输结构推进了按规则协作的高效运行;技术是发展推动力,而分享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加上简约、极致、迭代、大数据、跨界等新思维要素,结合不同社会业态完成高效全面分享,不断创造着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传奇,推动知识社会进入创新2.0时代。

2.面向创新2.0的知识管理特性

为鼓励创新发展,航天企业设置了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管理创新奖等,对激励知识创造和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新一代创新,科技创新模式从专业人员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到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创新研发和推广全过程;创新2.0是以复杂的科学视角对当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适应知识社会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宏观视角看,创新2.0是创新民主化展现,是互联网精神在知识社会条件下的正面向上形态。航天企业的新一代知识管理机制也应开拓思路,在领导重视、需求牵引的背景下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让更多的员工与供应链条上的客户及人员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面向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使知识管理融入项目及任务职能中。

3.“互联网+”对当代知识管理的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是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知识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是在“中国制造2025”之上的拓展升级,“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以人为本推动知识管理及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与创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处于“互联网+”时代的航天企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推进技术和产品的转型升级,通过知识创造策划、设计、实现符合用户需求的联通性、自动化、智能化较高的新产品,尽快占领战略区域空白点和蓝海空间,取得重大领先优势和经济增量;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符合时代特征、融合科研生产与综合管理的知识管理新体系,赋予航天高科技企业匹配的强大管控能力。航天企业是专业面宽、知识密集的学习型创新组织,预先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综合管理工作错综交叉,试验队、课题组、集成产品开发等特色团队建设对知识管理提出特定复杂需求。在企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中,知识是显性载体和创新目标,知识工作者(即人或团队)是行动主体和隐性知识容器,而所“+”的系统、职能、项目、设备、现场等是应用对象和联结情境,三维一体的立体格局构造出第三代知识管理的发展张力。

二、新一代知识表示方法和管理模式

基于“互联网+”时展对航天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知识、人和应用对象构成了新时期知识管理重点管控的三驾马车,其中知识是采集、整理、转化和创造的主要操作对象,知识工作者和研制情境应用构成2个需要扩展延伸的空间,借鉴C++语言面向对象起源命名方法,把新一代知识智能管理模式叫做KI++。KI++基于“星云”架构。团队星系表达知识工作者的多维度分类关系,情境星系表达知识在企业应用的实体和虚拟环境,是实现知识自动推送和大数据采集挖掘的重点区域,采取星系内外的节点关联智能云连接实现智能分析推理和知识应用演绎。

1.全程知识表达

知识表示是知识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课题,因为应用、推理和搜索都与表示方法密切相关。以往由于企业知识管理层面更多以文献类、文件型为主要载体对象,对面向人工智能(AI)领域的知识表达方法研究与应用严重不足,“互联网+”时代知识管理的智能需求要求我们尽快补齐,并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有谓词逻辑、产生式、语义网络、框架、基于本体、面向对象表示法等,随着WebService等技术方法的广泛应用,基于XML的知识表示方法开始得到充分研究和一定应用。这些表示方法对微观逻辑和结构表达有效,在构建局部预测计算应用中各有优势,但对于企业级的大量宏观知识单元,如文献块、管理体系、企业标准、办事流程等内容,存在难以兼顾陈述性与过程性知识类型、检索推理效率低、知识表达和应用逻辑分离等问题,更难以实现复杂对象的智能化专家。笔者认为,可使用“概念树”分层表达一个逻辑知识体的内部关系。树状结构反映出知识子块主题名、父子关联关系,同层节点的上下次序反映子块前后顺序,配置的“关系种类”属性有普通连接(默认)、外部源、赋值、循环、判断、函数体、过程参数等设定值选项,通过一棵“概念树”描绘陈述性知识块结构和过程性知识的内部逻辑关系,如“IF判断”类型的上下2个节点能反映产生式知识表达方法,“函数体”节点和其子树节点构成表达计算过程或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具有相关关系的概念树结构组成集合形态,反映某一领域或维度的知识管理范围。

2.多面知识团队

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管理就等同于信息技术或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型组织是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思想的灵魂,他倡导知识型组织结构“扁平化”,员工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去解决专业而复杂的问题,而优秀的管理者作为导航员应帮助员工获得知识来源,并加强相互之间交流与沟通。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知识工作者,自带知识作为生产工具,并通过各种实践经验建立完善专业技能,成长为专业人士,这一论断和创新2.0时代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转型方向高度吻合。当前,航天企业建立了全覆盖多集群的任职资格体系,形成了预研、产品、专业、工艺技能和管理等系列岗位模型。基于军民项目和研制型号,技术负责人和行政指挥团队各负其责,员工所属的各种任职维度纵横交错,并随着时间推移和企业发展不断发生动态变化。使用“工作者树”分层表达一个逻辑团队维度体的内部关系,树状结构反映出组织名称、团队纬度名(如主任设计师)、员工姓名等以及从属管理关联关系,同层节点的上下次序反映排列顺序,配置的“关系种类”属性有普通下级(默认)、外部组织、基层员工、隐性知识点等。具有相关关系的“工作者树”结构可组成集合形态,反映某一范围的人员构成,如研究室和车间组成事业部。行政管理结构下的员工实体和逻辑团队树节点间建立关联,反映员工的多种角色。为每位员工设置“隐性知识空间”,实际为授权操作的子树,管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成果,成熟度满足要求时可转移到知识星系。

3.应用知识情境

情境化知识管理解决了工作中知识不足和过载现象,提高了知识服务的正确度和利用效率,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知识管理的核心模式。笔者使用“情境树”分层表达一个应用目标体(如数控机床、传感组件装配工位等)的内部关系,树状结构反映具体对象的名称、子类名等以及分层管理或网络链接关系,配置的“关系种类”属性有普通子类(默认)、基层实体、智能、信息采集端、控制接口等,具有相关关系的情境树结构可组成集合形态,如设备、生产线等。通过“情境树”内外部节点关联,可构建反映复杂信息交换控制关系的物联网逻辑表达空间,为实现知识和物理2个空间的系统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4.智能知识关联

应用已有知识技能完成预定工作任务是传统工业时代直至信息时代的主要知识管理模式,以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例,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军标及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操作文件,结合型号生产过程制定的工艺文件和进度安排下发给一线数控加工工位,操作者依据要求完成加工或装配调试,经过检验员提交的数据多级汇总整合形成产品质量档案,从中可分析研究出工艺性更好的设计思路、产生新的研制知识。每一步都与企业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过程相关,而手工管理效率低下,如果通过知识星系内外节点有机关联,可实现知识到应用对象间的智能采集和下发利用,实现面向各种管理空间的定期检查、按规控制和绩效考核。

三、特殊问题的处理

1.系统工程思维

根据钱学森创立的系统工程思想,基于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区别只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提出应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重点放在信息管理、人的管理和知识资产研究等几条主线上并进行集成,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知识学科的建立和创新。“互联网+”时代的航天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继承历史成果,突破发展瓶颈,既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资源,既要关注系统运行,也要关注人的管理,逐步发展形成钱学森所描绘的“大成智慧工程”,以此来保障复杂环境下的科学发展。

2.知识平台定位

随着“数字航天”的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AVPLAN、AVPDM、MES等系统上线运行,CAX数字化工具软件得到全面应用。鉴于“互联网+”时代对知识管理的高端定位和复杂需求,建议提升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为KI++核心平台,统筹谋划各类应用系统和平台的对接端口,重点加强知识智能化管控,研究知识成熟度评价管理模型,构建覆盖全过程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一体化闭环运行新体系。

3.信息安全达标

篇10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