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地理教育教学目的
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想真正地掌握一套自己的教学理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使其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展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建设需要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教师必备的素质
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个体和整体,液滴与大海的关系一样,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两大方面。我们教师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推敲一下每堂课的内容。在知识选择上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选择最普遍、最有代表性和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依据学生现有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潜力加以组织,安排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与具体要求,
3 教学的双边性
我们知道,教学是以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统一为特征的,这种统一是以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形式出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由教师引导进行的,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构和质量,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教学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的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引导必然是通过学生学习的内园,才能起转化作用。因此,教师的施教指挥权必须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否则,将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4 教学的教育性
教师在处理地理基础知识时,不要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教书总是结合着育人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教育学生为献身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例如,在学习印度这个国家时,虽然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较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长期受殖民统治,资源被掠夺.经济较落后,独立后经济才得到较快发展,这部分内容有很好的思想教育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的丑恶面目,使学生知道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5 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应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连贯地表现出来。兴趣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教学要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重要动力: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Theory new lesson mark under of geography teaching
Yu-fei
【Abstract】Geography teaching at our country have been a for long time indetermination of academics, at dissimilarity of place dissimilarity of time, "treatment" of geography academics also don't exert homology, in regard to Henan, in the last century 90's, have several years, Gao Kao3 don't test geography, geography become will test a category, in the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position suffer a disastrous decline;Afterwards become big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then Be a condiment and put top Gao Kao3's"dinner party".
【Key words】New lesson mark;Geography teaching;Study interest
地理教学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不确定的学科,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地理学科的“待遇”也不尽相同,就河南省而言,在上世纪90年代,有几年高考不考地理,地理成为会考科目,在高中教学中,地理地位一落千丈;后来变成大综合,地理则作为调味品,摆上了高考的“宴席”。进入21世纪,河南省进行高考改革―“3+综合”,地理学科的地位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在高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中招仍然不考地理,这种状况持续至今。现在,地理学科又面临教学改革,在不同的地市,又有不同的教学版本,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使得河南省的地理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无疑多种版本的出现加大了高考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问题,作为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怎样搞好地理教学呢?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过多地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即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具体知识的获得,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现代教学论认为:21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学要顺应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潮流,教会学生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说让学生会学。古人也讲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受人以鱼”,说的都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纯粹地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改革课程,应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这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思想,新课改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有两事两不应的要求:1、学生不应死背大量知识内容,而应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2、学生不应被要求什么都知道,而应知道如何寻求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如科学地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地理学的功能则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获得与生活有用的知识,并且能把这种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释生产中的现象和规律,这才是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及新教材改变了这一传统做法,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给出的结论少了,活动多了,死答案少了,探究多了。。这就给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即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立足教材,面向学生。用巧妙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教师的点播和讲解来满足他们的欲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素质。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旧教材中地理事实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新教材中,课本明白直观的结论少,而活动和问题较多,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容易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化繁为简,如在讲“洋流”一节时,教师先引导他们看洋流模式图,再提出问题“中低纬度的洋流是什么方向的?”让学生找出规律:北半球的洋流是暧流还是寒流?引导学生看出东寒西暧,最后教师总结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北顺南逆,东寒西暧;这样水到渠成,既避免了教师讲,学生烦的情况,又巧妙的解决了难点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材中类似的问题和探究比较多,只要我们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调动起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恰当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地理教具是传授地理知识的重要媒体,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具可分为图像、影视片、模型、标本等,模型标本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加感性知识;影视片、幻灯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形象生动具有增大知识容量,信息反馈迅速的特点,向来为学生喜闻乐见,但大部分的幻灯片影视片制作起来难度较大,一般的地理教师每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还是较不容易。因此,地理插图就成了最实用而又简便的教学工具。新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示意图、景观图与课文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是垂手可得的好教具,应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原理图,如风的形成图,势力环流图及洋流模式图,这样的图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充分利用讲解原理,最好把它们画到黑板上,边讲边画,直到学生能讲会画。第二类是景观图,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自然带时,课本给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亚寒带针叶林三幅景观图,通过观察树木,学生就能体会到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从而造成植被的种类和分布的不同。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篇3
一、组织行为理论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 等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调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A.(空 气) 低 层 大 气 气 候
CO[,2]的温室效应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业<
臭氧层空洞 城市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环是常规性的备课,包括教案的编写等。
篇4
一、组织行为理论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 等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调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a.(空 气) 低 层 大 气 气 候
co[,2]的温室效应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业<
臭氧层空洞 城市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环是常规性的备课,包括教案的编写等。
篇5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在课堂上开展生生互动对话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相互没有代沟的隔阂,沟通起来更加有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借鉴彼此,能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生生互动对话也是互动对话教学模式下最主要的对话形式之一,在共同探究活动中形成的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关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锻炼演讲与口才等技能。以地理教学中的水循环为例开展辩论赛,以水资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题,正方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反方则否认该观点。正方不断用水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的保护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而反方则用水资源供应紧张、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的污染等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互不相让,针锋相对。通过这样的辩论,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积累了知识。另外,讨论和问答也是生生互动对话的重要表现形式。
2.与文本的互动对话教学文本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主要有教材以及其他现成文本(如课改指导纲要、学科视听资料、学科课程标准等)、教学设计文本(如教案等)、在授课过程中创造的文本、教学告一段落后产生的文本(如作业、教学记录等)。学生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主要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现有经验、知识和情感去对文本进行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文本已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是与学生自身平等的个体。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学生能够不断对知识进行“温故而知新”,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加深理解。
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经验教训
1.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导致了无效课堂等问题。目前,互动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面临的问题有:首先,为了对话而对话,没有实现精神上的沟通,从而使互动对话课堂流于形式化。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看着西气东输的路线图询问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其次,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缺少自主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形成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问答式教学,曲解了对话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涵,而学生也只有回答“是”、“对”等这样的简单赞同词语。第三,师生对话毫无目的性,将富含知识性的地理问题变成了毫无目的的闲谈。比如昆明发展花卉业的原因,有些学生就会联想到清明节、情人节等节日送花习俗等,完全偏离了地理的学科范畴。
2.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经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是一项适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互动对话教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使自己不断明确互动对话教学的内涵,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师生实现共同发展,做人性化教学,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尊重和实现。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活。同时要开展小组对话交流,并制定明确的小组对话原则,教师应该对小组交流积极做出正确引导。
三、结语
篇6
(一)地理学理论基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介予大气、陆地、水域的交合面,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所构成,是融和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课程的体现
地理课程具体反映了缝理教学内容,也是对地理教学内容作是的安排和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影响,对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各地的文化习俗、宗教,经济差异,国际合作,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内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等自然地理要素,工农业生产及其分布地区,海陆分布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但却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要求“让学生认识刭环境变化的规律,认识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能分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了解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和认识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他地方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有关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在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所以通常高中地理课程所设立的环境知识都体现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环境主题”要求。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素材,尤其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内容标准中直接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共22项,占内容标准的20.95%,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理教育的理念,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教学课程的目标结构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融入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成。老师需要通过教授课程把知识和教学技能应用到高中地理课程,再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准则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过程与方法旨在教会学生在学习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如何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表达和交流,起主导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地理的教育目标要点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系。经济的发展是核心,社会的发展是终极目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来实现的,因此,环境、经济、社会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中要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中包含“关于环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性教学,与此同时还强调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强调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态度和行为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而教学方法变化的前提是教师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方法、途径重在“在环境中学习”,强调参与,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把生活、社会相结合,加深这样的模式转变。在地理教学方法中应充分体现与实践的联系。地理新课程提倡“研究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进行“研究或探究式”学习的最好领域之一。“研究或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能做出独立的判断,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做出决定的机会,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学会交流与合作,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我们提倡把“研究或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推进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与社会及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因此可在地理研究性或探究学习中充分展开,这对于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课堂渗透教学外,体现与实践结合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途径多种多样,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中,适时引入竞赛活动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其全身心投入活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各项目标也会得以实现。竞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理辩论;环保征文竞赛;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竞赛。或者以国际和国内的环保热点及中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确定主题,如:“年度环保”主题征文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组织学生野外实习考察,以加强学生地理课堂中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篇7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地理学习结果和地理教学目标,探究地理学习结果和教学目标与SOLO理论在思维层次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为例,应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结果表明把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教学目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学生思维结构和水平,探讨其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理学习结果的SOLO分类
SOLO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Outcome”的英文简写,其含义是“可观测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学习评价方法,是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定质评价方法,它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沦。SOLO分类法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按照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1.前结构层次
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处在一种低认知水平,不能解释地理现象,不能理解地理问题,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只能简单重复关键词,语言表现出思维混乱或提出没有依据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关注问题的相关领域,或是在给定的知识中选择一个相关信息作为问题的答案,但是仅关注到问题的一方面,没有对问题整体把握便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针对地理问题,仅找到了与问题相关的一个信息,就依据这个条件得出结论,忽略了问题本身。
3.多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法,但没有将思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学生可以结合多个事件解释问题,但是没有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或是表现出仅是将简单关键词相联系,没有形成地理知识网络。
4.关联结构层次
将思维发展为可以将各个部分知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使得结论结构连贯和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学生真正理解地理问题,明白学习内容,可以利用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新知识,阐述个人对地理问题的分析结沦。教师可以从学生反应时间和答案完整性等分析,得知学生已到达关联结构水平。
5.拓展抽象结构层次
学生思维水平达到最高水平,可以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深入探究问题的原因。在此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为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并且这种迁移超越了问题本身而进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
下面以习题“塔里木盆地中聚落分布于沙漠中绿洲,试分析原因”为例,结合SOLO分类理论的5个层次划分出学生的思维水平(见表1)。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SOLO分类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对教学所做出的具体和准确的描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地理知识目标划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次。SOLO分类理论不仅对学生思维水平进行划分,同时结合此理论,与地理知识目标之间相关联(详见表2)。由此可知,地理教学目标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由点及线,再由线成面,确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单点和多点结构层次对应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关联和抽象结构层次对应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SOLO理论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和准确,更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需要SOLO分类理论的行为动词支持,使得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上升规律。SOLO的五个思维结构层次的行为动词与结构水平满足映射关系,即每个行为动词都有唯一的思维结构水平与之对应。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水平与行为动词分类见表3。
三、SOLO分类法在地理教学目标中的应用
地理教学目标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明确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需求。SOLO分类理论依据学习结果监控学生思维过程,利于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的思维层次,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结合SOLO分类理论,将地理教学目标分为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和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四个层次;“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层次;“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反应和领悟。下面以湘教版必修I“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节为例,设计教学目标。
1.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课标分析:本条课标意在学习地表形态对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和发展的影响,重点是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的方式体现了课标重视案例教学的方法,不是系统地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呈现典型地表形态的案例进行解释说明,无需做纯理论阐述。因此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学生需要主动探究和感悟,联系生活案例,通过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化为心理行为,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塑造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对聚落形态与分布的影响,因此,学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成为培养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之需,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为接下来学习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提供了基本范式。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教学因子: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相互关联,是并列关系。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为“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提供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本课是第一部分,本节主要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包括案例有丽江古城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地形特征和四大区域自然特征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聚落相关知识,通过本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归纳和演绎的学习方法。但是,高一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限,运用地图能力欠佳,加之生活经验局限与旅游阅历不多使得学生缺乏直观感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知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和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习得。
4.应用SOLO理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利用SOLO理论分析本节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目标要求(见表4)。
结合地理学科,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及SOLO分类理论行为动词,设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如表5所示。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导课艺术
前言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做好课程导入环节,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创设教学情景的出发点,在课堂伊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导课是教师在开展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前将学生引入良好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优秀的导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其心智起到了启迪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导课是整个课堂的“准备动作”,为教师和学生即将进行的心理活动做好的铺垫,精心设计的导课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促进地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一、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内容要求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艺术讲究的是先声夺人,“将第一槌敲在学生心上”,课堂伊始即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为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做好铺垫,不同特点的导课其教学功能也各有异同,高中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性
导课设计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其一,导课内容与实时方法需要贴合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大纲和教学目标,以为整节课堂服务为基本点,否则一旦脱离实际要求,再优质的导课内容也会失去其应用价值;其二,导课内容设计需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课堂开始时就将学生思路引入到新的教学情境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性
导课必须具备启发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出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地理新知识,并完成知识迁移过程,将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导课设计时需着重考虑到启发性这一要求。
(三)简洁性
导课设计需以简洁明了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进行,以迅速巧妙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内容当中,从而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四)新颖性
高中地理课堂中,若学生对课程内容感觉兴趣盎然,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导课的新颖性非常重要,新颖不仅仅是为了给课堂制造欢乐,更深层的内涵在于对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进行合理调控,让师生在欢乐的笑声中达到思想共鸣和默契交流。导课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导课内容、导课方式三个方面,生动、风趣的语言可直接调动学生学习情趣,新颖的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贴合实际的内容则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问题
(一)课堂教学存在盲目性,未对导课进行设计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导课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有甚者认为导课与作秀挂钩,每节课一开始就自顾自的讲解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绪。通常情况下,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完全集中,难以迅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教师若未意识到这点,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导课设计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
某些高中地理教师虽然设计了导课环节,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导课方式单一、没有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2、导课语言过于平淡浅白,震撼力和吸引力不强,难以促进学生思考;3、导课内容不具备实际性和针对性,或宣兵夺主或过分强调某一事实,对学生造成误解。
三、高中地理课堂导课艺术的实施途径
(一)提升教师对导课艺术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教师需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不断吸收现代化教学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地理日常教学中重视导课艺术,做好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启迪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将教学思想和经验与同事共享,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形不断尝试或更新不同的导课方法。
(二)导课艺术的具体实施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根据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并利用教学手段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意识逐步引到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上,激发学习兴趣,以创设情境进行导课时需注意以下事宜:以师生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教学目标为主要导向;以教学资源作为开发充足的基础;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需与真实地理现象和事件相符。例如在学习《从宇宙看地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宇宙的浩瀚景象,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星空的魅力,在观赏星空景象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向往念头,教师边播放边讲解,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星空情境当中,再以星空图为出发点,向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本节课堂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如我们身处的地球在星系中的方位等,通过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能迅速投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时事导入法
时事导入是指教师在开课前,对近来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以语言或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简述或演示的方法,以诱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由于许多新闻事件都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等,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以高中地理知识架构为依据对时事素材进行分门别类,便于导课时使用,时事导入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强化学生学以致用,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地质灾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搜集国内外发生的地震、海啸等事件,制作图片或影响素材,在开课时为学生播放,吸引学生注意力,观看结束后顺势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如“地震的 发生机制是甚么,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危害,发生地震时需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等,在学生与教师的热烈讨论中,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渐凸显出来,本次的知识点教学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3、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是指在教授新课前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地理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学习的导课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感知不足的弊端,并可促进学生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季风》这一知识点时,可为学生演示如下实验作为导课内容:取线香两支,关闭教室门窗后点燃,让烟雾垂直向上,在线香左右等距离各放1000w的电炉一台和一盆冰块,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再将电炉和冰盆互换位置,让学生观察烟雾飘动方向。此时学生可发现,烟雾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这时教师可简要讲解实验原理――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较低;冰盆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以此引申出气压高低的“季节转换”产生季风的知识内容。
结束语
优秀的导课艺术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桥梁,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需重视导课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导课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发挥导课艺术的教学魅力,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翠翠.试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12):30-31.
篇9
1.高中生的自然灾害教育知识比较缺乏。
经过问卷调查研究,高中生对于自己周边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灾害类型了解不多。在教学活动中,高中生不但要知道我国现在灾害的情况,还要了解灾害生成的原理,有助于学生增加对自然灾害的理解。还要了解其他自然灾害发生之前的自然特征,知道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生存下来。而我国的高考对于自然灾害知识的考察也不多,致使高中地理教师对于自然灾害的知识没有太重视,最后导致学生缺乏对于灾害知识的了解。
2.高中生的自然灾害生存能力较弱。
经过笔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当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如何逃生。而学校展开的防灾减灾的教学,都出现了“走走形式”的情况,自然灾害的教育并没有深入学生的脑中。与我国的防灾教育不同的是,在日本每位同学都配备一个防灾包,内有很多的防灾减灾工具,当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它能给人们带来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拿来借鉴。
3.高中地理灾害教学课本配套不太。
地理学者把灾害教学的有关知识放在地理课本中是挺好的,可是在地理课本中灾害教育是放在高中地理选修中教学的,而那些学习理科的学生就得不到这些知识的教育。可是在日本的灾害教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普遍教育的。此外,地理课本中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但是实际的操作性不强。高中的每个学科都属于不同的教学体系,各个学科之间很少联系,可是灾害教学的致使又是一个跨越许多课程的致使,学科之间没有弥补,肯定会约束自然灾害教育教学的实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高中灾害的教学知识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来补充教材上的缺陷。
4.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方式单调。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学校的灾害教育教学一般会让教师来开讲,学生们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聊。而对于自然灾害的教育教学,也可以采用很多其他的教育教学手段,有一些新鲜感与新奇感,比如某个地方海啸之后,高中学校里可以开展班会的活动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了教师给学生灾害教育教学的教学手段,还能够有效落实学生的灾害知识的了解。
5.自然灾害的教育制度不太合理。
目前的灾害教育评价是依据学生的地理成绩来判定的,可是这只是体现了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了解情况,而缺乏对于学生防灾技能的考察。因此,应该马上构建一个科学的防灾教育制度,来确保灾害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育教学的建议
1.从灾害的危害程度与防范程度的角度而言,需要很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指导有关的防范灾害的措施,才可以把自然灾害的后果减小到最小。就高中学生来看,学校可以增强学生处理自然灾害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灾难出现的时候能够知道如何处理,对于学生在灾难中确保自己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2.提高学生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
指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认真教育与培育学生具有不错的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才可以提升人们处理自然灾害的技能,提高人们的自我素养,有助于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人类社会。
3.增加高中地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可以关注到现实生活,又能联系到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们知道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处,来增加防灾减灾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设计高中灾害地理的过程中,应该事先确定学生们学习的目标,一定要利用好宝贵的时间与资源,联系现实中的例子,增加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了解。
三、结束语
篇10
(1)代替传统教学用图。
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来说,地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最为经常用到的教学工具,信息量比较大,且形象直观。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学习地图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学会对地图进行阅读以及填绘和分析。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利用教学挂图以及课本附图还有复合投影片等形式对地理分布知识进行讲授,虽然利用教学挂图和投影仪能够深化教学,可是在使用过程中会占用空间,容易损坏,而利用GIS技术自主制图,能够将教师的问题清晰反应出来,也不容易损坏。这样制作出来的地图,信息容量比较大,且精度比较高,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能够进行动态显示,容易对内容进行修改以及扩充,也能够结合具体需求提供信息,另外,它还可以将分布图以及信息数字进行结合,使学生具有量的概念。
(2)可以进行空间查询。
利用这一技术能够达到双向查询的效果。比如,在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态闪烁的形式显示行政区名称以及简称还有位置和轮廓等,同时还要赋予其属性,能够随时对其面积以及人口还有社会情况和经济状况等进行查询。另外,这种可视化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将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3)使知识教学更加丰富。
GIS能够对传统观念和认识加以改变,使教学与学生都能够有全新心态对地理知识加以探索与学习,对学生思维理念加以培养,增加其个性化学生。教师在对研究课题进行确定以后,学生能够利用GIS数据库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多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加以了解,对知识教学加以丰富,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GIS使用的几点建议
(1)对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建设。
从当前情况看,GIS技术成果一般都被用在商业中,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少,因此,要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GIS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对中学地理教育的相关软件以及地理数据资料进行开发,对教师进行GIS知识培训,是中学教师地理专业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得以提升。在对人才进行培养与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和中学教学进行衔接,多开设GIS课程,对相关教材以及案例数据进行编写与制作,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教师要改变传统单纯教授知识的模式,而是要将教学过程变为提供以及加工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一个过程。当前,由于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教师要对免费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利用自身知识进行修改并利用。各级中学也可以和相关院校进行交流,使GIS技术和资源实现共享。
(2)对GIS教育加以普及。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GIS技术,就是要求学生在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掌握之后,可以利用GIS技术针对相关数据加以操作和处理,之后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当前社会中,GIS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确保这一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得以普及。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学都设置了微机室,虽然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可是学校只要进行认真规划,合理进行利用,就能确保学生上机机会,使学生对GIS的基础知识进行操作应用,保证GIS技术的普及。
(3)对相关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不能在大学才开始进行GIS教育,要融入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结合教学环境要分地区以及分层次和分级别对GIS教育在中学阶段进行设置并逐步做好落实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成基本要求教学以及拓展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结构,将其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一套完整的GIS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GIS技术,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地理的前沿科技动态进行接触,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GIS人才以及地理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