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任务分析产生于西方军事人员和企业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项专门技术,其最初的理论主要来自加涅的学习论和教学论。皮连生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任务分析的结果为依据。[1]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任务分析,可以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一、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任务分析的一般程序
(一)对教学目标进行学习类型的分类
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包括符号、事实、整体知识)、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类别。由于中学地理中几乎不涉及动作技能的学习,表1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仅对教学目标进行其余四种学习类型的分类。
(二)根据学习类型,分析学习条件
智慧技能的学习最明显地受到作为先决条件的其他智慧技能提取的影响。通常这是一些更简单的技能和概念,当对它们进行分析时,却发现它们是新学习技能的实际组成部分。[2]智慧技能按照学习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每一级智慧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获得为前提,这一观点就是加涅的学习层次论。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与其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上位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下位观念;下位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上位观念;并列结合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与新知识相吻合的原有知识。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任务分析的案例
【课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风和陆风、山风和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2)根据“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情况”示意图,判断热力环流的方向。
【任务分析】
学习类型: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教学目标:(1)属于智慧技能中概念的学习;教学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中规则的学习。
学习条件:按照奥苏伯尔的理论,海风和陆风、山风和谷风、城市热岛环流是热力环流的下位观念,所以教学目标(1)的实现必须以热力环流概念的掌握为条件。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论,低一级智慧技能是高一级智慧技能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在进行规则学习之前,应先掌握构成该规则的概念,这些相关概念有:等压面、热力环流。
起点能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气压强、等高线、物体热胀冷缩、比热容等知识。大气压强通常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4]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空气密度的变化会引起气压的改变。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5]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圆滑的线,这条线就是等高线。[6]等高线的概念与等压面的概念存在相吻合的关系,可以采用并列结合学习。
注释: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
[2][美]加涅等.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3]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8.
[4][5]彭前程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6,132.
[6]高培英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
篇2
[关键词]目标导向 初中地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1
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中,许多学者和专家做过多次调查,提出了不少教学方案。但是,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存在着差别,教学方针和策略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确定明确的教学大纲、进程、目标和设计,争取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性教育内容,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地球的外观、气候,了解世界各个国家的居民、资源,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自从新课改后,地理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视。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从地理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课程有一个全新认识。
一、目标导向地理教学设计的难点
1.地理课时有限
一般来讲,地理课时为每周两节,每个单元的内容只能讲解一遍,完全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重复性讲解。因此,地理学科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十分高,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后面的课程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教材展示了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讲解了地球仪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紧接着讲解了地图的基本组成要素,简单列举了多N类型地图。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合理分配教材知识,还要将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初学课堂上感受不到学科魅力和学科探究性,将大大降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学时间紧张,教材内容重复性不大,给教学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学生课下地理复习时间少
地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很多知识和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包括绘制简略地图、制作地理模型、地理知识总结和拼接等等。在教学设计中,这些活动和操作都安排在课下完成,但是,学生将课下大部分时间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给地理留出的时间十分有限,使得地理教学的前后连接存在很大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会将上次课的教学内容忘记,使得教学陷入被动之中。学生无法完成课下地理任务,从而无法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无法对学科产生深厚的感情。整个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引导,为地理教学增加了难度,有关课下的教学任务和动手操作活动还应进行重新安排和管理。初中地理知识比较简单,涉及思维性的内容并不多。教学设计应针对这一特点,降低教学复杂程度,减少学生的任务量,以适应教学现状。
3.地理教学灵活度不够
从地理教材的安排看,各个章节有着明显的界限,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角度同时入手,抓住地理教材各个章节间存在的联系,让各部分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对某一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讲解和分析时,教学设计若不涉及这一国家资源地的具体情况,仅仅停留在教材文字和地图的表面层次,会大大削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目前,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设计内容在章节联系方面还存在缺陷。简单地说,地理教学设计通常侧重于教材本身的编排,根据各个章节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扩展或者剔除,从而将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地理学科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教学设计需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才智、现代技术、教学理念等进行深入性的改革,确保地理学科走出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走上素质教育的新道路。
二、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目标导向分析
1.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可操作化
初中地理知识以及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的生活技能并不复杂,仅仅向学生展示了基本性的地理常识和理论。如地球是椭圆形、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世界人口分布等都是人们生活中会谈论到的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难度并不大。但随着地理教学的深入,对同一地区需要从气候、资源、人口、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增加了地理学习的复杂程度。单纯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比较简单,但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就会比较复杂,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完成。如山谷和山脊的判断、大小比例尺的判定、根据降水和温度判断气候类型等,这些知识原本比较简单,但当学生面对具体地图和具体图形进行分析时常常出现错误。由此可知,教学设计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应仅仅体现在知识认识的表面,还应体现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层面。
2.地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具体化
地理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比、综合、扩展等手段进行。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将地理知识和学科情感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只做到了地理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对地理知识进行全面性的整合,忽视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思路的作用。在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的地理事物相结合,推演出地理基本原理,并进一步搜索资料,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学习《亚洲大陆》章节时,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散记忆各个小节的知识,就违背了学习规律和记忆规律,影响教学效果。亚洲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可以通过地图比较,让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抓住其中的典型地区和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和分析。正确的方法会让教学的效率更高,使得教学更加有趣。
3.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
地理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落实主要体现在地理兴趣的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以及保护环境观念的形成等方面。这些情感和价值观是无法通过背诵地理知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得到的,而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等感性认识产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异彩纷呈,各个地区都有其特色,与教材内容相一致。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这些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进行纵横联系,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与实际的自然衔接。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难度比较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比较深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把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步,才能落实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三、目标导向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地理教学设计是在地理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标要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标导向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地图的作用,强化地理知识目标
地图是地理知识学习的灵魂,也是运用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地图对地理学习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打破各个章节所有地图的界限,将各种类型的地图联系在一起,用地图上最明确、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表达地理抽象内容,将那些气候类型、地图表达以及模型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和感受。例如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在教学设计中,可将山脉的位置利用省份和著名城市进行锁定,让学生在头脑中理清边界的具置。
2.利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引导地理学习方法
以点带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补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解《俄罗斯》这一小节时,按照地理位置从西到东,在整个国家内部找到分割山脉或河流,包括乌拉尔山脉、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并在每个区域里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概括其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文化等。用这些城市点的内容来代表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地理学上的俄罗斯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地理知识和琐碎枯燥的背诵内容,而是有限的几个代表性城市,记忆起来既方便又简洁,还充满了乐趣。抓好各个章节内容上的特征点,将所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化处理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3.发挥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功能,明确情感教学目标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学生不喜欢、不理解地理学科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和教材上文字性的表达。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出视频、音频等优势,对地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例如,在学习世界各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对各个地区和国家进行简略性的展示,从动植物、人口、资源、特色等方面,让学生产生感性认知,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特色、主要的河流和人文事件等。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浓缩,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展现,给学生产生极大的冲击,让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一般来讲,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的下半节课中,持续5~8分钟的时间为最佳。
目标导向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研究的新内容,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黄琛.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现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蒋银华.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管理,2013(1).
篇3
[关键词]问题设计;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
伴随着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通过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科学地进行问题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学术界有关问题设计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问题式教学为切入点,以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为落脚点,以中学地理教材为基础,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问题设计的概念
关于“问题设计”,李霄瑶认为,这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怀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因此,理清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了解学生学习基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进行问题设计的基础性工作[1]。柳玲从学生认知基础存在差异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设计”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计不同种类、不同深度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2]。问题设计是问题式教学的起点,需要教师在全面理解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问题的广度、问题的深度、问题的层次等方面出发,以问题情境为基础设计问题。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1.情境真实性原则
在问题式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可以是时事热点也可以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问题情境更能够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和一探究竟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3]。
2.内容关联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地理事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创设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串联知识、引导学生探索的作用。
3.主题探究性原则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设定,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多角度、多元化地探索地理问题,解释自然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要通过探究活动或案例教学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
三、问题设计的步骤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明确教学内容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位置,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教学,既要理解教学内容又要思考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2.问题教学目标设计
问题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地理教师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对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规划。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强调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问题情境设计
教师以学生学习目标为依据,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中的已知关系转化为需要探索的未知关系,把已有的地理问题与学生相关的生活背景进行有机结合。
4.问题链设计
教师在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深入剖析地理教材内容结构,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将所要讲授的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编排,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生活性的地理教学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连续互动。综上所述,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求知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对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合理化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方向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经历产生疑问、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霄瑶.优化中学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柳玲.高中地理课堂提问之问题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冯志旭,曾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9(24):4-9.
[4]甘凤萍,文喜福.中学地理问题式教学课例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4):47-49.
篇4
关键词 地理;自救与互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05-02
“地震的自救与互救”节选自人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第三章第三节。本次说课为课前说课,将本次说课分为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部分进行。
1 教材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繁。从整个教材内容编排看,第一章是从宏观层面介绍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第二章是从国情层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灾害;第三章是从应对层面介绍如何防灾和减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综观教材,对学生生活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无疑就是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了。因此,这将成为本节内容的讲授重点所在。基于近几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有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地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以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为例,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文科班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地理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另外,之前所学“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的塑造”对本课内容也有所涉及,为本节课的讲解奠定一定基础。世界上自然灾害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自然灾害的可能,频发的各类灾难,极大地刺伤了人类脆弱的心灵,面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究竟该如何应对,这就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在各种各样自然灾害中,地震又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新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部位,是地震多发地区,震中也许就在身边。只有在了解地震的特点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才能做到居安思危,临“震”不乱。基于教材及学情分析,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作为本次说课的教学题材进行设计。
本课的知识主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灾前准备――识别地震前兆和防震准备(以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准备是各类灾害自救与互救的物质基础;第二部分,灾中应急――避震(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第三部分,灾后救助――震后自救与互救(具体方法和实施非常重要)。因此,通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现场演练――总结升华”的内容安排,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兴趣,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以电影、视频动画生动地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展示,让学生从视、听、练中掌握地震自救与互救的技能,然后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升华。安排学生课下探究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手段。
3 课标要求
1)以地震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与应急措施。
2)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内容、应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
3)情感目标:①提高防灾意识,重视生命价值;②居安思危,在特定时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5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地震知识,懂得如何自救与互救。重点突破:采用情境教学法了解地震基本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判断视频材料中不同主人公地震逃生方式的对与错,对避险知识进行合作探究,通过体验感悟法切实提高学生面对地震时的避难逃生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让缺乏临“震”经验的学生深刻体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进而掌握地震的自救与互救技能。难点突破:先通过视频动画演示过程,然后进行现场模拟演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应急逃生能力,增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6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地震是土地爷一生气、一跺脚,地就震了”的小故事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地震。)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 回顾地震的概念,地震带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范围,指出新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部位,是地震多发地区。近几年我国境内发生多起7级以上地震,事实表明,中小学生是地震灾害中容易受伤的群体。(设计意图:学校是人口密集区,防灾工作尤为重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视频演示,合作探究 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段,启发演示,学生自己总结震前前兆,如何做好震前准备。明白了震前前兆,该怎么办?(设计意图:启发式引导,探讨研究,突出重点,点明地震自救互救的三个环节。)
体验感悟,现场演练 由地震波的知识引出避震的“黄金12秒”,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做好避震的瞬间抉择――是“跑”还是“躲”?阅读《室内避震要点》,进一步掌握“躲”的技巧。演示各种场景中的避震活动,检验学生的避震能力。(过渡:震中很短暂,震后方显真本事,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更为重要。)教师讲解如何处理外伤,演示震后自救Flash,让学生判断对错,通过体验感悟法切实提高学生面对地震时的避难逃生能力。点明在震后被困情况下应“保存体力、坚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课堂互动:进行现场模拟演练,SOS求救信号演示。(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避震、震后自救互救要点。)
总结升华 用杞人忧天的故事进行课堂总结,点明人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板书归纳,明确地震自救与互救技能。(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明确主题,强化防灾意识。)
随堂练习 Flash判断震中避震、震后自救的对错,“争分夺秒”知识抢答题。
篇5
关键词:高职.教学设计;中国旅游地理;本地实际;针对性
旅游业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又是朝阳产业,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当成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引擎。从高职就业特点来说,本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在本省就业,在当地做导游,就要具备本地旅游行业独特知识;要是带团到外地去,导游只负责行车的安全、车内氛围的调节以及衣、食、住、行的安排,外地的旅游景点又交给了外地的导游。所以提高导游人员的中国旅游地理素养,一定要以本地实际旅游景点为主,以外省的旅游景点的有趣故事为辅。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结合高职教育课程特点,我们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比较全面地掌握我国旅游景区、景点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增强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使其具备初步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为了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了解各地著名旅游景区景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活动,例如“导游讲解比赛”的活动,让全班同学每人自选一处旅游景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提前收集该景点相关资料,撰写导游词,进行讲解比赛;也可以让学生组成讲解小组,利用自习时间到其他专业班级进行一遍一遍地巡回讲解,这样在博得同学们一片掌声的同时,收获了自信与成功的喜悦,锻炼和提高敢学生的讲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版本很多,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教师在使用时,不能盲目选择某一版本的教材实施教学,而是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选择,用现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说,教材也只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把多版本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融合,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一系列实用、快捷、易学、易懂的教学内容,也是对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内容、驾驭教材能力的一种考验。
(一)以地图为主线,串联各章节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由于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上设计的,各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对各地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和旅游特色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以中国地图及各分区地图作为辅助工具,把相关的基本内容落实在地图上,就会更为清楚明白,容易掌握。在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多用地图、巧用地图,突出该课程的“地理”特色,以景区、景点的地理分布图为主线,各旅游分区的讲解要做到每章节有地图,把所学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在读图、识图过程中学习旅游基本知识,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在讲图中训练和提高旅游基本技能。
(二)站在学科的前沿,及时补充、更新资料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信息爆炸式的发展和呈现,让人类的知识财富每天都在迅速增长着。各个学科的知识也一样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授课教师仅仅依靠一本教材的内容来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了,用现在课程改革的眼光来看,教材是让教师用的,不是用来教的。因此,教师应该站在学科的前沿,及时补充、更新知识、新内容。学习景区、景点时,对著名旅游景区内容尽量简单介绍,取而代之的是景区各个景点的视频资料播放;对新开发的旅游景区进行详细介绍,从网络及媒体上查找和积累相关资料予以补充,增加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强调技能训练,问题解决和情趣体验等方面,旅游业的特点也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除课堂讲授外,还应增加包括模拟教学、实地调查、社会实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会学习,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习兴趣。为此,课堂教学应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①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是把记录下来的虚拟案例搬到讲台上,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分析判断的决策能力。当然案例要有典型性、普遍性、实用性,这样才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演示教学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如摄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及动态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善学、能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③角色扮演教学法。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了“校园导游”模拟教学形式。在新生入校时,让学生做校园介绍讲解的小导游,通过校园导游,让学生进入导游角色,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表现,掌握最基本的服务技能,教学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开拓能力。
(二)采用“活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变换多种方式教学,如设置“活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根据教材某一内容上讲台进行讲解,教师和其它学生在台下听课,然后师生进行修正、补充、完善,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地考察法。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老师不仅要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社老总和优秀导游员请进课堂,而且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让学生到附近的旅游景点旅游,获得感性认识,获得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首先,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篇6
【关键词】气压带风带;传统方法;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四个主题。在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中,传统方法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逐步形成和推导。在后面出现我们现实中的气候类型。我觉得可以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中,就加入现实中的气候类型。这样让学生更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
一、气压带风带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形成了极地气候。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温带海洋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季节移动-形成地中海气候。
三、我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气候,理论是怎样形成,怎样演变出来的。更容易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缺点,由于前后要连贯,所以内容会变多。课时变长。学生会觉得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内容重复。
综上所述,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偏难,学习起来费劲,时间一长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重点探讨,在气压带风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减少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考复习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4.借助多媒体,促进主题式教学
篇8
在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宏观背景下,当人们因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把希冀的目光再度投向教育,注视学校的微妙时刻,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成当今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主旋律!
作为一名有近三十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地理教师,我也在辗转腾挪扬弃吸纳之中探寻着自己的高效课堂之路。面对一茬又一茬的新生学子,尤其是经过新课程改革洗礼的高一新生,怎样使他们学业达标,学得精彩,单靠传统方法技艺已经远远不够!他们要的不是偶尔一节两节课的精彩。不想单靠自己刻苦努力获取优异成绩,他要的是每一节课堂上都有的欢乐,受益与美轮美奂般愉悦的心情,你若不给,他们的兴趣会义无反顾地转向他方!
鉴于如些严峻而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撷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用科学系统、新颖时尚的手法来重塑全新的地理课堂,是我目前正在尝试探索的目标。其中“基于高中地理教材重难点处理的教学设计探究”,是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高中地理教材重难点梳理
以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Ⅰ为例,全册五章十六节二十二课时。参考教学大纲要求,筛选出的教学重点三十八个,教学难点三十四个。再根据关联分类,重难点完全一致(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有六个课时。重点包含难点,难点只是重点的核心或一部分有十三课时,剩下的就是难点与重点关联不大的为三课时。
实际上,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对教材重难点的完全一致、兼容并包或者关联不大等关系往往忽略。主要是它对单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影响较小,只有对全册教材统备时,它才能显示出模式化处理的优势!而正常备课中关注更多的是重难点的属性分类,我校地理教研室,根据多年实践将其分成认知类重难点、理解类重难点和应用类重难点。由于它来源于教学实践,经过多轮应用反馈升华而成,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效果一般都很好!
仍以前面的标准为例,全册五章二十二课时中,属认知类重点有二十一个,难点五个;属理解类重点七个, 难点是十二个;属应用类重点九个,难点十六个。
很明显,这样的划分是基于教学设计对教材重难点的实用性处理,不妥之处肯定存在。但是,在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中,在高效课堂应用创新中,性效则果非常明显!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处理建议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教学方案有效性并做出想应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因此教学设计又可称为教学系统设计。一般的教学设计分为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检测评价设计。其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对教材重难点问题的处理设计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怎样围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而设置的情景、问题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 我们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难点分析归类,针对不同类型的重难点,进行不同的材料搜集,问题情境设置,组织不同的学生课堂活动,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探索高效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活动的方式、步骤以及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及举例
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另一面也必须清楚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情等方面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应依据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二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如从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处于青年初期,他们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组织性等都大大增强。因而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可更多地采用讲解法、探索发现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观察和思考。
二、地理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问题
1.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如高中地理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就必须借助地球仪、地图册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3)巧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加强课堂参与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上课前,老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大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老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或者让学生发言讨论甚至辩论。
(1)学案导学法的巧妙应用
学案导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高中地理课堂知识容量大,因此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可以是文字、生活常识、资料搜集、课外调查,通过任务了解所要进行教学的一部分知识,再通过课堂知识梳理、同学间讨论、教师介绍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课题内容,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教学活动,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的活动: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问题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我国西北地区可以借鉴以色列的成功经验”。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可提出建议:假如在西北给你一块地,你准备去开发哪些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踊跃发言,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
3.鼓励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动员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公园、名山大川和社区街道等地,进行考察、访问,直接同大自然接触和对话,从而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锻炼学生的探索与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不能被认为是最佳的,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注意各种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结构,从教学目的、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出发,统筹安排、优化组合。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的性质,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任素焕.地理教学方法浅论.青海教育,2005(03).
篇10
一、我们可以通过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比如《城市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玛雅人预测2012年是世界末日,大家是否知道,玛雅城市为何很早之前就消失了呢?九省通衢的武汉从古至今城市区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运用启发性导言进行问题设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课前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体现了地球的哪一种运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分别是地球什么运动的周期?地球不停地自转带来了哪些自然现象?
(3)运用悬念性导言问题设计。《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一课的问题导入:俄罗斯总统普京给生育多个孩子的妇女颁发奖章和奖金,说她们为俄罗斯的未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近几年社会上很多人呼吁放开二胎生育,说明我国人口方面暴露出了什么新问题?
(4)运用以情诱思导言问题设计。《地质灾害》一课的导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8.0级的地震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截至3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365399人受伤,失踪19350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68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460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l000亿元人民币。那么灾害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发生了地质灾害,我们又怎样去自救和预防呢?
(5)联系实际导言问题设计。《工业的区位选择》课前导入:2008年以来,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像首都钢铁公司、山东钢铁集团、宝山钢铁集团都把原厂进行了整合和厂址的搬迁。假如你是决策者,仅从区位角度出发,应主要考虑哪些搬迁因素呢?
二、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设计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在讲洋流对地理环境中航海速度的影响时,可以引入问题: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花了37天,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只用了20天,原因是什么?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要向多个方向发散,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灵活。
在讲解《城市交通运输》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读(莫斯科市的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图),提出问题:
A:如果没有环形路线,单纯放射状的线路有什么缺陷?再穿插讨论
B:放射状道路网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是什么?环形道路呢?通过问题设计可以激活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能开拓思路,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问题设计可以培育思维的批判意识。《工业地区选择》一课,我们在讲授资源型和市场型钢铁工业基地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又无铁矿,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合理吗?“该问题的解答,促使学生去找出批驳或赞成的理由。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不但能够客观地衡量正反论据和全面地照顾有关条件,而且能虚心地检查自我的意见而及时地放弃错误的假设。
三、结尾处设疑,巩固知识、启迪思维。结尾处问题设计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巧设悬念,承前启后。例如:”大气环流“一节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的前提下来研究三圈环流的特点的,该课结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 进而引出下一节“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启发诱导,复习巩固。例如,在学习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时,提出两个问题
A:如果黄赤交角为O°,那么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怎样移动?
B:如果黄赤交角为90°,那么太阳直射点将怎样移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巩固所学的内容,迸一步深入思考,同时达到灵活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3)对比分析,区别异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为了全面掌握和巩固影响气候的形成因素,可在课后小结,提出以下问题:
A: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相比,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为什么?
B:我国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而地中海地区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为什么?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比较,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
(4)问题开放,活跃思维。《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在全面概括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A: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共同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