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经济价值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木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价值分类经营;国有林权;目标模式
一、林业产权的特点
1.产权的结构性和不完全性
这个特性是由森林资源的结构复杂性决定的,相应包括三种产权结构:一是林地产权;二是林木产权;三是环境资源产权,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使得森林资源产权具有不完全性。
2.产权的政府约束性
国家为了保持森林资源量的稳定以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会采取一系列行政干预措施,使得林权主不能随意支配自己的林木资产,政府行为在这里起到了制衡作用,因而林业产权的交易受到了政府的约束。
3.产权的自然残缺性和自然增值性
它主要是指森林资源遭到自然灾害(如水、火、虫、风灾)和人为因素(如偷砍、滥伐等)破坏,造成森林资产的流失,使得林业产权主体的收益受损。另一方面表现为林业产权的自然增值性,这是由森林资源的再生增值性决定的。
4.产权主体的多元性
森林资源产权的主体多元性是由林业所有制的多元化与产权的层次性决定的,目前我国常见的林业所有制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以及合资、合作等其他形式,而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有产权的十个层次存在,且每个层次都包含森林资源产权的三种结构,各种产权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
二、国有林权制度的目标模式
l.构建明晰化的林业产权
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是否合理有效,取决于林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使用者之间所形成的产权关系明晰化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明晰化程度。林业产权关系越明晰,利益关系越明晰,林业利用就越经济,效果就越高。反之,林业产权关系越模糊,林业经营中的利益、责任关系越混乱,林业的经营就越不经济,越没有效率。
(1)产权明晰化与森林资源的保护。国有林业的产权制度最大的弊端是名义上产权是清晰的,所有人是存在的,实际上不存在具体的所有人,没有人真正关心所有权人的权益。“公共地悲剧”一再上演。进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就是通过划分产权,确保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清晰化,使得权利与责任对称,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调动广大林业职工的经营积极性,使森林资源综合经营水平实现大幅度提高。
(2)产权明晰化与国有林业的投入沿袭国有国营的产权体制,国有林业无法成为有效投资载体,社会资金缺乏进入渠道和投资激励,林业发展投入只能依赖于国家投资和国有林业企业经营利润,而事实上这两个渠道目前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通过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辅之以资本运营、资本流转的经营方式,有效地激活民间资本,解决了森林培育投入乏力问题。同时,体制外战略投资者进入国有林区的积极性被激活,进入渠道将随着改革的深入实现进一步的畅通,同时林业投入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3)产权明晰化与林区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解放。这次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的经营权、林木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都交给了职工,从而把职工的利益、职工的积极性和国有林区造林、营林的事业完全融为一体。打破了国有林区国有国营一统天下的经营管理体制,理顺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区生产力,有效解决了国有林区长期存在的养林与养人、生存与发展、生态与经济的激烈矛盾冲突,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构建排他性的林业产权
(1)排他性产权与“公共地悲剧“。在说服每个林业职工主动自觉去保护森林的可能性极小的情况下,政府的最佳选择是供给林业职工排他性的林业产权,把林业资源的林木所有权与林地经营权交给林业职工。在排他性产权确立的条件下,公有资源细化成一块块私有财产,每个职工都拥有了自己的物质利益,精心呵护属于自己的林业财产,最大限度地使其增值,从而根本上消除了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基本遏制了“公共地悲剧”的重演。
(2)排他性产权与私人财产保护。私人财产的保护是生产和生活的不竭动力。排他性的存在,使得财产使用上的所有外部性都被内在化了,消费者会精打细算自己的消费支出,生产者会千方百计节省成本开支,经济效率由此提高,排他性的确立是实现有效保护的先决条件。进行国有林权改革,就是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赋予林业职工。林业职工一旦开始承包经营,林业资源的产权归属便准确界定并依法明确认定,就具有排他性,承包者便会千方百计确保林业资源财产的完整。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承包者会以科学的、积极的、负责的态度保护这片资源,壮大这片资源。
(3)排他性产权与价值预期。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实上它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预期是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和力量。建立排他性的产权,有利于物品的产权人建立一种价值预期,从而有利于其投入努力去改善物品的性能,从而提高物品的价值。这次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将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的经营权承包给林业职工,五十年不变。这是一个长期的承诺,也是以政府的信誉作担保、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约束的承诺。在这五十年里,林业职工有权处置林木资产,有权在林下经营各种植物。这将有力地提升林业承包者的预期,从而鼓励并推动承包者加大对林业资源的投入。
3.构建可交易的产权
(1)可交易性产权与资产评估。实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地承包经营,必须坚持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国家规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4A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对每一宗承包林地,均由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评估报告必须经相关林业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实行有偿承包转让。
(2)可交易性产权与产权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是实现产权交易顺畅进行的基础与前提。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是林业产权交易平台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致力于把林权交易市场建设成一个信息畅通、服务完备、管理规范的林业产权综合文易平台。既要有全国性的总的交易平台,也要有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分平台,统一调度,统一配量,统一管理。
(3)可交易性产权与产权交易对象的多元化。林业产权交易对象的多元化,是国有林业产权交易顺畅的保证,也是国有林业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必要条件。关键是要从产权层面放宽林业的准入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行股份制,吸收各种资本的参加。随着国有林权改革的逐步深化,在照顾林业职工利益的基础上,要致力于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吸收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重组国有林业资本。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抚育间伐;杉木生长;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S75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57-2
0 引言
杉木是我国速产林中主要的种植品种之一,其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大力发展杉木种植林有利于实现林业经济稳定增长。而抚育间伐作为重要的杉木林育林手段,通过各种方法可以对不同时期的杉木林进行调整,作用于杉木的生产和发育环节,影响整个杉木林区实现优产丰产。故而,抚育间伐的合理与否对杉木林意义重大。如何更加科学化、高效化地进行间伐是值得仔细研究的一项课题。
1 杉木与抚育间伐
1.1 杉木简介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同时也是我国商品速生材树种。其以生长快、强度适中、材质轻韧、易加工和质量系数高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轻纺、化工、化妆品制药等各个行业。杉木是可高达40m的常绿乔木,具有干直冠大的特点。在我国淮河以南地区均可栽植,但由于地理差异,不同其垂直分布上限亦不同。杉木喜阳、温暖及湿润气候,耐寒性差,耐最低温为-15℃;抗旱性不高,其生长所需雨水量为600mm~1800mm;喜肥喜酸性排水良好土壤。杉木的寿命可达500年以上,这源自它强大的根系和萌蘖能力。我国对于杉木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1.2 杉木抚育间伐的概念
杉木的抚育间伐是指从杉木的幼林郁闭直至主伐前的龄级期间内,以更快更好地培育杉林,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杉木林中定期重复地伐除一定数量的杉木,以留存那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长优势以及满足经营目的和要求的杉木的活动。抚育间伐作为杉林经营的重要措施,既为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确保了杉木生长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抚育间伐有除伐、疏伐、解放伐和卫生伐四种形式。
1.2.1除伐 常用来调整混交幼林的林分组成,如除伐天然林中夹杂的大型灌木、草木及非目的树种。其中,当劳力相对不足且目标树种分布均匀时普遍采用带状抚育法。此外,还有团状抚育法和全面抚育法。除伐在幼林郁闭前后进行,常规下一次即可,如有需要可进行二次除伐。除伐多于夏季进行。
1.2.2解放伐 它是通过调节老树对幼树的透光性来创造更利于幼林生长发育环境的一种间伐方式。其适用于林冠下需要更新的幼林及天然混交林。
1.2.3疏伐 疏伐在除伐后进行,它主要通过调整单位面积的立木密度(株数)解决目的树种间的矛盾,从而优化杉木生长空间,实现优产丰产。疏伐是在杉林的壮龄期进行,它是抚育中耗时最长且最重要的间伐措施。疏伐一般采用上层抚育、下层抚育、机械抚育和综合抚育四种方法。
1.2.4卫生伐 是以改善林分卫生环境为目的的辅间伐,它通常伴随其他抚育间伐形式完成。但当林分因不了抗拒力(如冰雪、风、火和病虫害等)遭受侵害时,此种形式可单独进行。
2 抚育间伐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杉木单株的生长发育需要尽可能多地营养和生长空间,但事实上却常常受制于林分有限的局域内。抚育间伐可以通过调节和分配林木实现有利于杉木生长发育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讲,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内各因子以及其生长发育影响重大。抚育间伐在林分的生长发育期间起到了扩充杉木生长空间导致林分增长的作用和伐除局部林木产生的林分除去效应。因此,间伐效果的优劣就取决于两种作用效果的相对比重是否恰当,而这种合理性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杉木林来说,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培育的,抚育间伐对树径生长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尽管林分直径生长的快慢同时受林龄、立地条件等因素影响。但在这些条件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单株杉木林分直径的生长与间伐强度成正比例,与未间伐的林分相比,间伐一段时间后的林分平均直径远大于未间伐。一定间伐强度内,间伐强度越大,直径增长量、蓄积生长与间伐强度成正比,即间伐强度增加,直径增长量增多,蓄积生长明显提高。但间伐强度高低对树高无显著影响。抚育间伐后的林分营养空间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导致杉木针叶、枝条、枝干、根、皮以及果等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均发生变化。根据张开悦在《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试验调查分析》中的研究表明,在经营中小径杉木林时,对杉木幼林采取10%~30%左右中等强度的抚育间伐可以有效提高杉木的林分,且20%强度时的林分效益最佳。间伐强度与径阶立木株数成正比例,而与期末总收获量成反比。间伐可以提高杉木木材的均质性,伐后年轮段基本密度的变异系数比明显小于伐前。
3 抚育间伐对杉木生长稳定性的影响
对杉木稳定性的评价可以采用大多数学者认为的多样性来测评。多数学者认为稳定性来源于多样性。如,奥达姆提出,丰富的多样性意味着系统拥有较长的食物链、存在更多共生关系和可能实现对负反馈控制更大,从而减少波动,提高了稳定性;瓦特在其诸环境科学原则中提到:按自然法规稳定的环境提供生物积累多样性,进而增进种群稳定;戈娄卡等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的多样性之间存在正相关。而界定稳定性的衡量标准就是杉木生态系统对于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李川、呼海涛等的研究表明:中、高强度的抚育间伐有利于杉木林间植被及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害发生几率以及虫口密度,从而优化杉木生长环境,提高杉木生长发育的稳定性。抚育间伐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以及对极端气象灾害的恢复能力两个方面。
3.1 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抚育间伐可以改善杉木的生存环境,这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病率具有正向作用。仅从虫害方面加以说明。间伐可改善杉林间的光照、水分等林地生态条件,从而加速杉木生长,促使其形成较多大冠、大径阶的个体。这恰恰提供给啄木鸟及松鼠等更加舒适的环境。同时,温湿的改变可丰富林下植被更利于动植物繁衍。本德等指出,适当抚育间伐可提高物种及种群量,令生态系统环境更加复杂。这为昆虫的天敌提供了良好栖息地,并可达到持续控制虫害的目的;相似的观点唐启粮在对松林密度的研究也指出,调整松林密度能降低虫口密度,有效地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3.2 增加对极端气象灾害的恢复能力
近年来全球的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像雷暴、冰雹、雨雪、大风等,已严重危害到杉木种植户的经济利益。这里仅以冰雪灾害发生后如何进行抚育间伐为例加以说明。对于冰雪后期的抚育间伐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杉林做相应的间伐处理。
3.2.1 新造林及幼龄林的间伐护理 由于这两种林正处于枝繁叶茂的生长旺盛期,其承受冰冻及雪压的载荷强度较大因此成为受灾程度最重的林分之一。对于倾斜、倒伏的杉木应及时采用固定、夯实的办法进行扶正处理。断枝梢的杉木的处理。树梢被冰雪折断的杉木,其新萌发的枝条会因严重影响主干形态而破坏培养价值,降低经济价值,所以适宜截干处理,贴齐地面进行,令其不定芽由树干基部萌发,然后留低萌发位的健壮萌条1支进行培养。枝被冰雪压断的杉木应及时修剪。轻微断枝可轻度修剪,严重断枝应齐干基修剪,剪口尽量保持平滑,这样利于创面组织愈合。截干、修枝的废弃枝条应及时清出林地,以防止林间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减少林火的发生机率。
3.2.2 中龄和接近成熟期的杉林灾后间伐 根据受灾程度不同应采取相应措施:
(1)杉木受冰雪压害倒伏
(2)杉木受灾倒伏介于30%~60%的林分。大面积砍伐并清理受灾杉木,将其可用部分进行保留做培育母本。砍伐后形成林窗的杉地应实行局部杉林的更新造林。
(3)杉木受压倒伏>60%的林分。受灾超过六成则基本已失去再培育的价值,其会发展为低产林。将剩余正常杉木留存后宜进行全面的迹地更新。对于人工纯杉木林,提高其抗冰雪压能力,一方面可采取增加林间抚育间伐的强度,扩大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使杉木主干粗壮,生长健壮;另一方面,可积极发展混交林,利用针叶、阔叶林(尽量选择如南酸枣、拟赤楠、荷木等等)的混交组成来分散树冠积雪重力,降低冰雪危害,从而提高杉木林分及抗灾害恢复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炜彤,童书振,段爱国.杉木丰产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张恒.抚育间伐研究综述[J].内蒙古统计,2010(2)33-34.
[3]郭万军,王广海,张利民,赵国华.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 河北林果研究,2011,26(3)243-246.
[4]张开悦.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试验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7)793-794.
篇3
关键词:营造林技术;林业发展;应用
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民众面对不断突显的环境问题,逐步提升了环保意识。随着营造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其在林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先进的营造林技术进行科学应用,显著促进了林业资源数量及质量的提升,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
1营造林技术应用于林业发展中的价值
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生态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很多地区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营造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合理利用,可促进林业资源生态价值的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价值十分明显,民众日常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林业资源的支持。营造林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林业资源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不断发展营造林技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科技保障[1]。
2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2.1营造林设计
林地清理、整地、种植、施肥和抚育等工作都属于是营造林工作的范畴,营造林工作人员在开展造林活动前,必须对造林地进行全面调研,在综合分析各方因素的基础上,对造林地以及树种进行合理选择,结合造林要求以及造林规模,对造林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全面提升造林的成功率。营造林工作人员在整地环节以及挖穴等环节中开展工作的依据,主要是造林地的地形以及具体树种的生长特点。营造林工作人员还要结合树种生长特点来开展定植、抚育以及施肥等工作,选择最适合的施肥方式、施肥时间以及肥料种类。
2.2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营造林工作的重点与关键,直接影响林区内林木资源的生长情况,同时也对造林的成功率影响巨大。截至目前,防治林区内病虫害的方法主要是物理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3种。一直以来,化学防治法是林区防治病虫害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但是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影响林区内其他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因此应用频率正在逐步降低。物理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是现阶段普遍提倡的病虫害防治法,这两种方法有效解决了化学防治法的弊端,不会污染自然环境,也不会破坏林区内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当林区出现病虫害大范围扩散时,现阶段的物理技术及生物技术都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展,所以化学药物防治方法在必要时还要进行合理应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营造林过程中并非阶段性工作,无论是选苗环节、移植环节,还是抚育等环节,都要防治病虫害,一旦出现范围较大且难以控制的病虫害,必须将已经感染的林木资源进行统一销毁,并对林地进行重新清理,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影响[2]。
2.3抚育间伐
在营造林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抚育间伐环节。林木生长至中龄林时,林分基本郁闭,当郁闭度达到0.9左右时,由于林木受到透光问题及透气问题的影响,林木生长速度将变得缓慢,此时,工作人员要在间伐“四原则”的指导下开展间伐工作。抚育间伐的方式主要有3种:1)透光抚育一般在林木幼龄期展开,工作人员将生长情况较差的林木伐去,留下生长发育较好的林木;2)生长抚育一般开展于林木中龄期,工作人员将发育不佳以及生长过密的林木伐去,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3)综合性抚育一般开展于林木的中幼龄期。需要注意的是,在抚育间伐环节中,要对抚育间伐的强度进行合理控制,林木资源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合理的,必须确保林区的稳定性。抚育间伐工作必须在相关技术规程的指导下开展,对于生长状态佳的林木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在保证间伐作业质量的同时,还要确保留存林木以及地区内的其他地表植物不受损伤,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抚育间伐环节中伐去的林木资源要结合其特点与价值进行充分利用,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3]。
3营造林技术应用现状
3.1缺少统筹化方案
现阶段,林业作业的设计以及营造林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经验的落实,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围绕造林地及其周边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化分析,这将对营造林技术的应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统筹化方案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应用营造林技术时,多采用随机处理方式,而没有综合筹划林木的种植与采伐、病虫害的防治、林木经济用途等各个方面,营造林工程的整体建设管理质量以及价值发挥都将受到直接影响。
3.2对营造林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常规产业链的技术应用相比,营造林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与林木业的作业方式以及作业范围具有很大关系。营造林技术人员在落实病虫害防治技术、种植规划技术等方面并没有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执行与落实,营造林作业的规范性也因此十分欠缺。营造林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活动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们很少参与相应的培训及管理活动,这也是制约营造林技术应用及推广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营造林施工收益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3.3营造林设计缺乏可操作性
在应用营造林技术前,需要对营造林的种植面积、种植方式、种植比例、原有植被保留率等进行全面分析。然而在营造林设计图纸中,并未将营造林技术进行全面标记与注释,营造林作业的效率因此而降低,营造林技术的应用缺乏可操作性。
4营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进行有效应用的策略
4.1重视标准落实与方案设计
我国法律对林业资源的种植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因此,在系统筹划营造林作业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如造林成活率、林木的经济用途、病虫害防护效果等方面。林业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林木用途来进行分化处理,明确规划经济林、特殊用途林的具体范围。林木用途得到明确之后,工作人员再结合林木生长特点以及对环境的需求,将病虫害防治工作、林木补植维护工作等进行有效落实,促进营造林技术在应用价值方面的稳步提升[4]。
4.2重视营造林技术人员的相关管理及培训
林业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及奖惩机制,对营造林工作者的具体工作行为、树木质量维护等展开综合管理,在对树木资源管理方案进行有效落实的基础上,根据林木的特点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林木采伐工作、林木补植工作。不同的树种会存在具体工作时间、方式、次数等方面的差别,在满足营造林技术人员工作需求的基础上,要保证营造林技术落实与应用有效性。此外,相关部门要针对营造林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活动以及林业政策的宣传活动,促使营造林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升自身的营造林技术,全面提升营造林技术的应用价值,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3落实营造林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综合分析营造林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筹划,也没有对方案进行全面检验,导致了营造林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利用率大大下降。因此,落实好林业管理、林业资源的保护、病虫害的防治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是促进营造林设计可操作性提升的重要手段。
篇4
前言
杨树是互助县三北防护林及农田林网的主要造林树种,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障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杨树受黄斑星天牛危害严重,已使杨树林木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遭受损失。
1危害特点
黄斑星天牛是互助县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造成林木经济损失较重的杨树蛀干害虫,其幼虫蛀食树干和枝干,造成树木折枝断头,甚至死亡,失去经济价值。在我县高寨、沙塘川、哈拉直钩等地发生,每2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化蛹,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羽化期,成虫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黄斑星天牛体形较大,繁殖能力弱,后代保护完善,死亡率低,扩散能力不强,为害树种范围较小,主要有杨树、柳树、榆树,但不为害毛白杨。
2治理思路
黄斑星天牛防治难度大,原因在于:一是黄斑星天牛为害具有隐蔽性,以幼虫蛀干取食为害,一生有96%时间在树干内为害,只有4%的时间暴露在外,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少,成虫羽化时间不稳定,化学药剂很难发挥作用;二是黄斑星天牛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易于蔓延;三是我县农田林网及三北防护林树种单一,以杨树为主,经营管理粗放,树势弱,生长量低,为害虫发生提供了条件;四是黄斑星天牛的传播途径多,一旦危害,因其具有隐蔽性难以及时发现,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综合运用人工、生物、物理等措施,降低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进而逐步减小、控制发生面积和范围。
3防治措施
3.1药剂防治
3.1.1成虫期防治。互助县黄斑星天牛羽化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下旬,在成虫羽化期选择晴天上午10时左右,用绿色威雷200倍液喷雾树体防治,触杀成虫。在虫口密度较大地区,药物喷后10d再喷1次,防治效果较好。
3.1.2幼虫期防治。对已蛀入木质部的幼虫,采取钻孔注药防治。方法是在5月上旬到中旬树液开始流动,幼虫开始大量取食活动,树下出现大量粗木丝、虫粪时,用钻孔机在树体中下部打孔,每两孔之间水平面成90°上下错开,在孔内注射灭幼脲50倍液,然后用泥把钻孔封上毒杀幼虫。
3.2生物防治
3.2.1天敌防治。在互助县黄斑星天牛发生地区,发现有啄木鸟取食幼虫。可以在有啄木鸟栖息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创造有利于啄木鸟生存栖息的环境,提高啄木鸟种群数量,达到对杨树黄斑星天牛的有效控制。
3.2.2病原菌防治。用白僵菌防治天牛,可采用虫孔堵塞法、虫孔注射法、菌液喷干法等进行防治。
3.3物理防治
6~7月间,利用成虫飞翔力较弱、白天栖息于树干或树枝上时,采用收购黄斑星天牛成虫的方法,动员群众参与,扩大捕虫范围,效果较好。也可在6~7月成虫产卵期查找树干上的产卵刻槽,用锤子击破卵粒的方法防治。
3.4营林措施
3.4.1清理虫害木。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对需要清理的虫害木进行标定、打号,组织专业队在冬季统一伐除。砍伐后的虫害木进行集中处理,主要方法是焚烧或做熏蒸处理。
3.4.2伐根嫁接毛白杨。毛白杨是抗黄斑星天牛危害的树种,生长快,较适合虫害木伐除后林分恢复。方法是:①伐根处理。冬季虫害木清理后及时培湿土,以便保持水分。伐根不宜过高,以4~5cm为宜。②剪削接穗。选取0.6~1.5cm粗的一年生、芽饱满、无病虫害、已木质化的种条,剪成10~20cm的接穗,接穗下端要削成楔形,楔面长1.5~2.0cm,接穗要削去直径2/3,将楔形背面表皮剥去露出形成层,接穗留2个饱满芽。③插接接穗。将伐根嫁接部位用嫁接刀削2~3cm光面,做到平滑且树皮完好。然后用嫁接刀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拨开小缝,将接穗楔面朝木质部插入小缝,最后用修枝剪平面将接穗钉入伐根,要使接穗削口与小光面紧紧吻合(接穗不能移动)。④抹泥封口。在接穗插入伐根后即用稀糊泥将接穗顶端截面和接口裂缝处抹严密封。⑤覆土。嫁接结束后,用沙壤土将接穗埋严(注意不要碰到接穗),做成馒头状大土堆,并轻轻压实。
3.4.3切断传播途径。一是做好宣传工作,使群众认识到黄斑星天牛的危害性及带来的经济损失,防止虫害人为蔓延;二是加强疫区有可能携带黄斑星天牛的林木、林材制品的检疫,严禁虫害木外运,切断传播途径。新晨:
参考文献
篇5
扬州市江都区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南部平田地区,南邻长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人多地少,经济尚发达。全区总面积1330.3km2,其中耕地面积72000hm2,有林地面积13400hm2,四旁植树209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20.4%。其中可用于复合种植的面积约1340hm2,其余多数为公益林和零星竹林。社会发展及江都区优良的气候资源孕育了花木产业,全区花木总面积13330hm2,其中约3330hm2为乔木类花卉。乔木类花卉为大苗,株行距大,行间可复种其它植物。全区合计有4670hm2林木、花木复合种植规模,占林业总面积的25.3%。近年来,林木、花木下种植小麦、大豆、水稻、花生、山芋、蔬菜、食用菌和苗木,林下种草养羊,围林养鸡、鸭,大规格苗木开发复合种植地被植物(如沿阶草、金边黄杨、玉簪等花卉),林地开展旅游等,年创产值逾3亿元,平均产值6万元/hm2左右,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林地的水气资源状态。
2林业复合经营模式
2.1林牧复合经营模式林牧复合经营是在树林中放牧或在树林的行间(株间)种植牧草,进而进行牧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以取得经济效益,提高复合经营效益。
2.1.1林间种草养羊。造林后的新造林地,林间地面积大,正常管理需除草、施肥、浇水、治虫等,为了提高造林短期经济效益,林间种草养羊是一个复合经营的有效途径,江都区昭关林场曾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种草养羊经营。方法是利用新造林或中、幼林林间隙地种植黑麦草、苜蓿等饲料植物,饲喂圈养羊(林中放牧羊易啃食树皮,对树木生长有影响)。实践证明,新造林种牧草每年可养羊340只/hm2,年产值30万元左右。随着树龄的增大,麦草产量每年以5%~15%的比例递减,当林木郁闭度达到0.70时,牧草生产受限,林间种草牧羊终止。
2.1.2围林养鸡、养鸭。围林(即把树林用网围起来)养鸡、养鸭是林牧复合经营的有效方法之一。丁伙大禹风景竹园就利用竹林的条件实行围竹养鸡,取得了可观的复合经营效益。
①生态效益。围在竹林内饲养的鸡,在觅食时,以捕捉害虫(天牛、竹螟、刺蛾、土壤中的蛴螬等)为食,减少了竹林害虫的防治,节省了农药开支和治虫的用工开支,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竹林害虫减少的同时也提高了竹林的质量。
②间接经济效益。在竹林内养鸡,每只鸡每年可排便(鲜粪)11~13kg,直接给竹林增施了有机肥,同时也减少了肥料资金和施肥用工支出,既促进了竹林的生长,使竹林多发笋、多成竹,又增加了竹林的产出、收入。竹园用移动鸡舍,每年换一片竹林,竹林轮流养殖,效果更好。
③直接经济效益。竹林生态环境好,无污染,鸡、鸡蛋质量高,自然升值。竹园鸡蛋的价格是普通市场鸡蛋价格的2倍,蛋鸡淘汰后的价格为市场常规鸡售价的3倍左右,而且市场供不应求。通过鸡蛋及鸡的销售,对风景竹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提高了知名度。
④社会效益。在竹园鸡质量好、经济价值高理念的引导下,江都区出现了类似竹园鸡的养殖,如生态鸡(树林内养的鸡)、果园鸡、桑园鸡、花园鸡等生态养殖项目,在这些环境下培育出来的食用鸡、蛋不仅价值高,市场也十分看好。
2.2林农复合经营模式
充分利用新造林、幼林的行间隙地,复种粮食如水稻、三麦、棉花及其它经济作物,取得林农复合经济效益。
2.2.1池杉林—水稻模式。江都区渌洋湖地区开发池杉造林时,利用池杉耐水湿的特性,湖滩上造池杉林时设计大行距(20~30m),小株距(2~3m),进行池杉林中种水稻,实现长树、种粮两不误,起初3年水稻产量无明显减少,3年后水稻产量略减,随着树林的成林,水稻产量将慢速降低。在粮食产量未有太大妨碍的情况下,保有了一片疏林的蓄积,增加了一份长期的经济效益。
2.2.2林业—三麦及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山芋、油菜、蔬菜、瓜果等模式。造林后,林权所有者(单位或个人)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在林间隙地套种三麦或棉花、花生、大豆、山芋、油菜、瓜菜等经济作物,实行林农复合经营,取得短期经济效益,实现了以副养林,以短养长。新造林的复合经济效益通常为3万~5万元/hm2。随着新造林郁闭度的增加,林中隙地的逐渐减少,光照时间的缩短,其复合经济效益也相应减少。一般森林郁闭度达到0.6时,此类复合经营便停止,转向其他项目的经营活动。
2.3林渔复合经营模式
充分利用林间的河、塘、沟等水面养殖渔、虾、蟹等水产品,取得短期经济效益。邵伯镇韶关林场、真武镇林场分布在湖滩,地势低洼,营造的池杉林十分耐水湿,林内水沟、水塘较多,林渔经营模式较为普遍。
2.3.1林间养鱼、虾、蟹模式。改造林地中的自然河塘,使之具有养鱼、养虾、养蟹的条件,饲养鱼、青虾或螃蟹,取得短期经济效益,林渔模式经济效益高,一般为10万~30万元/hm2水面,但投入也高,主要是饲料、种苗的投入。
2.3.2林内养龙虾模式。利用林内的水沟或水池、河塘,稍加改造,即可养殖龙虾。龙虾养殖经济效益高,通常为20万元/hm2。龙虾适应性强,对江都区的河塘、水体、水草都能适应,繁殖系数高,生长速度快,一般当年就能上市,经济效益较好,而且比较稳定。
2.4林业间种植食用菌模式
森林郁闭度达到0.6以上时,林内光照少,湿度大,不适宜经济农作物的生产,区昭关林场曾利用池杉林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食用菌生产,生产品种主要有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生产只需微弱的光照或散射光,幼龄林的后期及中龄林内的光照正好适应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市场价格高,一般产值为20万元/hm2左右,而且食用菌收获后的菌渣是林地很好的有机肥料。
2.5林业—花木、苗木经营模式
利用新造林、幼林的林间隙地复合培育花木、苗木是江都区林业复合经济的重点模式,花木、苗木市场好、产值高,一般为6万~10万元/hm2。
2.5.1林业—苗木模式。新造林中间隙地多,阳光充足,管理用工多。渌洋、昭关、滨湖等多家林场利用新造林地发展苗木生产,既管好了新造林,又生产了苗木,全区这种复合经营模式的生产面积比较多。林地种植苗木的土地利用率因新造林的生长而减少,每年以5%~10%的速度下降,因为林苗的生物学特性一般为阳性至强阳性,林木覆被率达60%时,林间的光强度不足以使林苗正常发育。
2.5.2林业—地被植物模式。林地郁闭度达到0.60以后,林间光照减少,可适应耐荫的地被植物生长,丁伙镇花农在郁闭度大的苗木花木地块复合种植沿阶草、细叶沿阶草、阔叶沿阶草、麦冬、八角金盘、石蒜和各品种扶芳藤等耐阴地被植物,收入一般为3万~5万元/hm2。
2.6行道树大苗—花木生产模式
行道树大苗培育株行距大,一般为3~5m,田间隙地多,光照较充足,丁伙镇、仙女镇、大桥镇的花农摸索了大型苗木复合经营的技术,在培养的大苗下复合种植绿篱、绿坪苗和地被植物,如大叶黄杨、金边黄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石楠、红叶小蘖、红花继木、法青等苗木。一般年收入为6万元/hm2左右。
2.7林业—生态休闲模式
依托林业绿色有机产品和生态景观开发农家乐以及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如邵伯渌洋湖湿地公园、丁伙朴园、樊川宏大猕猴桃园、丁沟欣荣葡萄园、丁伙大禹风景竹园。该模式刚刚起步,根据外地经验,该模式的经济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3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收3万~30万元/hm2,因复合种植的作物品种而异,复种农作物收入低一些,复种经济作物收入高一些,养羊、养蟹效益更高。同时,林下复种时,翻土、施肥也正好给树木松土、施肥,使林木生长更好,同时也减少了林地管理的支出,降低了营林成本,为林业集约经营创造模式。
3.2社会效益
3.2.1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江都区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十分金贵。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把不同发育阶段林木的林地利用率提高了15%~60%,变相地开发了土地资源。
3.2.2增加就业机会。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的应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江都区林农复合经济的生产,每年要消耗一大批劳动力,增加了4万~5万人的就业机会。这类产业充分利用了社会上的闲散劳力和半劳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宁。
3.3生态效益
3.3.1增加了绿地覆被程度。林业复合经营的种植、养殖生产,提高了新造林地的覆盖率,减少或控制了林间隙地的。土壤水分含量将提高10.3%~15.2%,对改善新造林的林间气候、水土保持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3.2丰富社会商品。林间复合经济生产的瓜、果、蔬菜、羊、鸡、禽、蛋、菇、粮、棉、油商品丰富了社会市场供应,这些均为无公害农林副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3.3.3光能、土壤肥力得到了充分利用。树林生长到幼林后期至中龄林阶段,林中的直射光减少,散射光增多,林下复合种植耐荫的植物(沿阶草、吉祥草、食用菌等)充分利用了散射光能。林下的复合种植,使林中的光、热、水资源重新分配、充分利用、合理利用。植物吸收利用了表土层的肥、水资源,而树由于根系深利用了土壤深层次的肥水资源,实现了土壤肥力深层次的利用。
4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的应用
树林是一个有机生物综合体,是光、温、水、气、土、生物、微生物资源共同作用的一个复杂体系,只有诸多因子的合理分配、协调作用、合理使用才能取得复合经济的最高效益。
4.1新造林(1~3龄)应用模式
新造林树苗幼小,占地少,林间的隙地较多。此阶段林间光照充足,林苗需要精细呵护,此阶段的复合经济模式拟应以复种棉花、三麦、油菜、蔬菜、大豆、山芋、花生、各种瓜果或育苗模式为主。此类复合种植需施肥、浇水、中耕防治病虫等,同时也是新造林成活生长期所需要的,实现了林业复合种植一体化管理,促进了新造林的成活生长,达到林业、经济双赢的局面。
4.2幼龄林(4~10龄)应用模式
随着树木的生长,幼林期林间的直射光照逐渐减少,林中郁闭度有所加大,湿度逐年增加,但仍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因此时的幼林树苗壮实,经得起鸡、鸭等禽类的摩擦和压力,林业复合经济模式拟应围林养鸡、种草养羊,也可以继续复合种植瓜果蔬菜,或进行食用菌生产。
4.3中龄林(11龄以上)应用模式
树林长到中龄阶段,林内郁闭度加大,光照减少,湿度增加,各种生物、微生物活跃,此阶段的复合经济拟应以复种耐荫花卉、地被植物和生产食用菌为主,光照、水气均能
4.4因地制宜林—水产模式
篇6
[关键词]环境危险犯 构成要件 刑罚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68-01
1 环境危险犯的概念
由于环境破坏行为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内外广大学者纷纷提出了环境危险犯的概念,更有部分国家明确定义了环境危险犯,但是我国刑法尚未有相关规定。虽然理论界对环境危险犯的概念观点不一,但归纳来说主要认为环境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造成了一种危险状态,对环境或人身及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即可构成犯罪。①对此,笔者认为该定义中对环境客体的范围过于狭隘,未重视环境犯罪对环境本身所造成的危害状态。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危险犯应定义为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故意或者过失地污染或破坏环境,对环境、人身及财产处于法定的危险状态即构成既遂犯罪。
2 环境危险犯的构成要件分析
2.1 环境危险犯的客体
环境犯罪的客体只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环境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环境客体的规定基于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不同而各异。我国现行环境刑事立法以传统的人本主义法益保护观念,认为刑法并不保护环境,只有当人类生命和健康及其财产的法益因环境破坏而受到损害或威胁才有可能适用刑罚。保护环境,目的在于保护人本身的利益,如果人本身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或威胁,即使严重威胁甚至破坏环境利益,也不能科以刑罚。②这种观念对生态利益的损失没有纳入考虑范围,忽略了环境自身受到的损害,具有局限性。英美法系国家将生态环境本身视为一个整体,将整体的环境法益作为环境刑法保护的对象,对于环境的保护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因此笔者提倡将“环境法益”与传统的法益相结合。把环境法益与人身以及财产共同纳入环境危险犯的客体,这有利于克服环境危险犯客体的局限性,扭转环境治理的不足之处,这与环境刑事立法的潮流与趋势一致,有利于实现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也称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而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③包括危害行为、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到环境危险犯同其他普通犯罪一样,其客观方面也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客观方面,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故意或者过失地污染或破坏环境,危害行为对环境或人身及财产处于法定的危险状态,危害行为与危险状态存在因果关系。
2.3 环境危险犯的主体
环境犯罪的主体是指实施了行为人危害环境的行为,构成环境犯罪,因而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非自然人,其中非自然人又包括法人和国家。按照我国环境犯罪理论,按照主体的差异,环境犯罪的主体分为自然人和非自然人。从一般理论推出特殊理论,即从环境犯罪主体定义与分类推出环境危险犯主体的分类与定义。因此自然人危险犯,是指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故意或者过失地污染或破坏环境,对环境、人身及财产处于法定的危险状态即构成既遂犯罪。单位危险犯,是指单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故意或者过失地污染或破坏环境,对环境、人身及财产处于法定的危险状态即构成既遂犯罪。
国家是否能够成为环境危险犯的主体具有很大的争议,全球化下国家间环境、经济、文化因素交流更加密切,国际间的环境问题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笔者认为国家成为环境危险犯的主体,这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尤其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形下,人类共同的生态利益应置于首位,目前虽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但纵观国际刑事立法发展的历史,必将在生态利益、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之间达成一致共识,在未来,国家将为自己危害国际环境的行为买单。
2.4 环境危险犯的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么环境犯罪中也不例外。主观方面包括故意与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条第1款和刑法第15条第1款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进行了规定。
从我国刑法规定的环境犯罪来看,主观上多出于故意,将过失犯罪作为一种补充或者例外。笔者认为,危险犯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与过失。其中过失危险犯的争议较大,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过失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比例攀升,根据产生实害后果规定刑事责任,无法发挥刑法的预防作用。过失危险犯虽没有实际的损害结果但过失行为在客观上已经对环境法益造成危险,因此过失危险犯在环境刑事立法中具有存在的正当性与可行性。
3 环境危险犯的刑罚适用
3.1 财产刑在环境危险犯中的适用
由于环境犯罪多属贪利性犯罪,从行为最关注的经济利益上予以制裁,能促使其权衡经济利益与违法犯罪成本。因此,扩大财产刑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范围,增加其刑罚量,促使犯罪人在行为前仔细衡量利害得失,正是对症下药。④应在危险犯中增加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如果情节轻微,可单独适用财产刑。财产刑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没收财产在我国的环境犯罪司法实践中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刑法仅对少数罪名规定可以选择适用没收财产且只能与主刑并处适用。笔者认为在环境危险犯中增加没收财产不仅能有效制裁贪利性犯罪,铲除其经济根源,抑制其再犯罪而且能够为国家带来收入。是一种预防、惩治、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同时明确环境危险犯的罚金量度,根据情况变化对罚金数额及时进行调整。
3.2 自由刑在环境危险犯中的适用
自由刑在我国的刑罚体系里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在环境犯罪中大都规定了有期徒刑,基本实现罪责刑相一致,但部分环境犯罪的法定刑较轻,存在罪责刑不相适应的现象。例如:盗伐林木罪,1997年《刑法典》修订后,将盗伐林木罪的最高刑修改为15年有期徒刑。现行刑法废除了死刑,体现了其“刑罚轻缓化”的修订思想,同时也符合严格限制乃至逐步废除死刑的世界发展趋势,因而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林木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森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还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乱砍滥伐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甚至关系到人类的存亡。⑤在盗窃社会财物价值与盗伐林木经济价值相同时,盗伐林木罪比盗窃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但现行刑法中对盗窃罪保留了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盗伐林木罪的最高法定刑仅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就显得偏低,不符合罪责刑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在环境危险犯罪中应加大有期徒刑的制裁力度,但必须遵循罪刑相一致原则,根据犯罪的主观方面、性质、情节及后果综合衡量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法定刑,量刑幅度适当,罪刑均衡一致。对那些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造成严重法益侵害后果的犯罪可适用无期徒刑。
3.3 资格刑在环境危险犯中的适用
我国《刑法》总则中规定的资格刑有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两种,在我国现行的刑罚体系中只对自然人适用资格刑,不适用于单位。单位犯罪的刑罚只有罚金一种,过于单一且我国环境犯罪日益严峻,仅有罚金刑难以有效遏制环境犯罪,因此笔者主张在环境危险犯中对单位犯罪增设资格刑。具体来说,针对单位危险犯的资格刑有:一、停业整顿。即剥夺单位危险犯主体在一定期限内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一部或全部。停业整顿的期限应在1月以上1年以下适宜。二、剥夺从事业务活动。指的是在一定期限内,禁止犯罪单位从事某种业务活动,限制其业务活动的范围的刑罚。丧失在某方面的业务活动与自由,增加行为人的心理压力,起到惩罚与预防犯罪的效果。三、强制撤销。对那些严重违反了国家环境刑法或者危害生态环境行为恶劣,犯罪后果严重或者积习已深、屡教不改的犯罪单位从根本上予以打击,强制撤销,消灭其犯罪的组织基础。⑥
结语
危险犯的设立无疑具有立法价值,从危险犯的概念、构成要件与刑罚适用明确我国危险犯。改变以产生严重后果的犯罪构成要件才构成犯罪的情形,结合环境本身的特殊性质,在实践中对环境刑事立法进行不断的改善和完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建安,张桂荣.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238-240.
篇7
一、苗木基地和交易市场建设现状
种植规模大、影响广。从四个考察地区的成功经验看,首要因素都是一个“大”字。武进区的夏溪花木交易市场所在地夏溪镇,全镇95%以上耕地从事花木生产,还在镇外流转土地5.5万亩用于花木生产,最终在全区带动形成了总面积22.5万亩的种植基地;丹阳市的丰奕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抱团壮大产业规模,主打榉树、海棠两个品种,在大钱村和奔牛村两个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1.8万亩;靖江市的中山杉培育基地总面积4000亩,圃存苗达400万株以上;泰兴市的永强园林绿化公司苗木培育面积突破1万亩。大体量的苗木种植生产,形成集聚效应,各地客商与经纪人纷至沓来。夏溪花木交易市场业务覆盖苏、浙、沪、闽等20多个省市,年成交量110亿株;丰奕苗木专业合作社成为江浙沪地区最大的榉树供应单位;中山杉培育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山杉繁殖与推广单位,成为各地种植推广中山杉的首选目标;永强园林绿化公司培育的榉树、朴树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规模效应。苗木品种优、潜力大。苗木行业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产业,品种名贵、供求紧俏的“高大上”树种,随之带来的是高附加值;品相一般、需求乏力的“大路货”树种,不仅价格低下,而且销路都成问题。中山杉培育基地推广的中山杉具有耐水耐盐的独特优势,在沿海防护林、湿地生态治理、生态林建设、经济林建设等特定区域具有巨大市场。为了继续保持这一优势和进一步拓展市场,该基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培育出在全球赤道两侧的四个气候带内都具有推广价值的几十个优良树种,累计已推广应用数千万株。丰奕苗木合作社从2010年开始引入北美海棠这一高端品种,经过几年的选育开发,已经培育出国内一流品相的3个品种,成为全国知名的北美海棠供应单位。行业管理精、标准高。林业生产也是高科技产业。中山杉培育基地建立了一支专门的团队开展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广泛运用水肥一体化和温控等生产技术,体现了国内一流的行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标准,代表了农业生产精细化、节约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永强园林绿化公司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实施规模化生产,不同规格、不同用途苗木分区管理,打破了过去整体品质上不去、价格起不来的窘境。丰奕苗木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大力推广现代苗圃专用机械设备,大幅度减少人工劳动成本,使苗木管理整齐划一。产业链条长、收益好。打造苗木生产“全产业链”模式,是培大育强产业、增加经营收益的良好途径。武进区以夏溪花木交易市场为依托,前道大力发展苗木新品培育与种植推广,后道以苗木交易为核心业务,拓展园艺资材展示、苗木科普教育、绿色景观旅游等业务,形成了“苗木花卉种植--新技术研究推广--苗木花卉交易--科普教育旅游”的全产业链,年发生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并且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地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中山杉培育基地,利用自身人才与资质、技术等方面优势,将主营业务向城市绿化、市政工程等领域延伸,年产值超过2亿元,每年将净利润的10%反哺基地建设,实现了全产业链的互补共进。永强园林绿化公司将苗木种植经营,拓展到园林规划设计、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等领域,既提高了基地苗木的终端销售价格,又实现了产业的前后道融合。
二、苗木基地和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
发展苗圃可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苗圃是林木种苗的培育基地,发展苗圃和传统农业相比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以永强园林绿化公司种植的榉树苗木为例,该基地亩产苗木2000株,3年出苗圃,以现在市场价12元/株计算,总价值达2.4万元,年均亩产8000元,净收益是稻麦两季种植模式的2-3倍,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低效荒地区域,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下,开展规模化苗圃建设能够实现种植效益的倍增,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发展苗圃要致力推动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建设共同特点是以量的扩张形成气候、吸引资源,以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述四家单位种植规模都达到万亩标准,在机械化生产程度、原料采购与人力成本控减,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相对于碎片化种植都有了明显提升。规模化种植还抬高了本单位苗木品种在行业中的比重。永强园林绿化公司的朴树、栾树,丰奕苗木专业合作社的北美海棠,靖江市中山杉培育基地的中山杉等拳头产品,在业内具有较高的话语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定价权,成为苗木行业的“小巨人”。发展苗圃要注重人才队伍培养。苗圃种植与经营是对技术经验要求很高的行业,苏南和苏中等地苗木花卉行业发展迅猛,除了历史较久、规模较大、品牌较响之外,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就是人才,从技术人才到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共同构建了推动苗木花卉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和提升层次内涵的核心体系。夏溪苗木交易市场所在的武进区拥有花木经纪人1万多人;靖江市的中山杉繁育基地依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养了一支高层次的农业技术研发队伍,在提高产品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熟悉苗木种植技术的熟练农业工人,对推动行业发展也发挥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发展苗圃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苗圃建设在起步阶段需要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才能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和增强投资预期信心。据悉,安徽省宿州市为了引进靖江市中山杉培育基地在当地投资建设苗圃,在土地流转租金方面给予了“442”优惠,即:市、区和镇分别补贴40%,企业承担20%,同时为项目落户提供了保姆式服务,成功吸引该企业在宿州建立培育基地,对提升当地苗木产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射阳千亩苗木基地建设推进计划
- 上一篇:对汽修专业未来的规划
- 下一篇:术后病人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