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专业导论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工程专业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工程专业导论

篇1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文江川(1977-),男,江西永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11-01

导论课程是为了帮助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使其了解所学专业、解读所就读的专业是什么,包括哪些专业课程、如何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就业及考研去向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整体认识,对专业技术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后续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质培养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引导学习的方法、规划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十分有效的方式和重要的手段。

一、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自2010年才陆续开设的新专业,涉及多领域技术,学科交叉,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等角度阐述本专业包括的内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多,技术广,综合性强

物联网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领域、综合叉学科,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监测、物流等方面。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内容多,技术广,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综合和整体优化势在必行。

2.学生有兴趣,热情高,基础缺乏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开设,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进行统计,96.8%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前期调研,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了解较少,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欠缺。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知识脉络,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其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专业领域新,对师资队伍要求高

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高校在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涉及的专业知识广,交叉性强;课程体系尚处在摸索阶段,有待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不成熟;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等问题。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不断更新专业认知,扩充知识结构,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教学方法单一,考评方式片面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知识内容丰富,对各部分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论课程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若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可能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若考评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考量的方式,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提高,或将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后续课程产生为难情绪或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厌学。

二、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物联网技术本身特点以及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和实际授课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解析专业知识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应从宏观上介绍了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物联网基本概念、知识体系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既对涉及到的广泛技术有了解、有兴趣,又不会被庞大的众多学科内容吓倒,形成对“物联网工程”基本模型和基本问题的初步且宏观的科学认识。目前,绝大多数的物联网导论书籍对于物联网专有的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M2M等技术介绍比较详细,其他必须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方面的内容则很少提及。因此,应贯穿“全局指导局部”的方针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保证后续教学能围绕物联网的需求进行;剖析物联网技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基础知识,注重技术应用,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巨大的创新机遇以及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创新思维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正不断应用于很多领域中,因此,导论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于整个授课过程中。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科学科,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对物联网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案例式教学,如:在介绍物联网与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关系时,教室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智能家居的样板间,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如何传输这些数据并对家电进一步控制。也可以综合考虑课程侧重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归纳提炼出研究的方向,采用研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最后,课程也可以不局限于课内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辅助,突破传统导论课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

3.强化实践教学,紧跟领域前沿研究新技术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多,除了介绍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有关专业基础外,还涉及到大量全新而复杂的新技术。对于刚进入该专业的新生来说,从书本中很难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很难将抽象的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教师应适当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物联网应用样板间、开展物联网技术现场教学与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物联网技术应用之间的距离。注重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既能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又可及时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技术层面整体把握物联网,对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进入实验室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对高水平研究与应用的热情。

4.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考评方式全面灵活

导论课程的考评可分为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研究报告等多个组成部分。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形式,基于课程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研究报告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交,根据选定的研究方向从查阅文献、自主思考、组织讨论到形成结果、汇报总结,明确小组中每名学生的工作与贡献。实践报告指学生通过参观与实践,对物联网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包括基本的原理、实践操作、方案改进等,培养学生系统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扩展知识面,鼓励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肩负着引导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激发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掌握自主获取知识方法,引导正确学习方法的重任。本文首先根据物联网技术及专业新生的特点,讨论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对于本课程教学的有关新思考,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2]李锋,金朝永,温洁嫦.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篇2

论文关键词: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一、专业概况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由原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整合而成的。目前在教学中又分为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及专业特色开设课程及各种实践环节。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机与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与维护等方面工作,因此对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生产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结合点,总结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实习的内容及存在的不足

哈尔滨理工大学生产实习一般安排4周时间,实习的内容除全面了解电机的设计、生产、工艺、总装和试验等整个过程外,还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熟悉电力设备的配置、运行方式以及电力部门的工作流程等。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目前的生产实习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目前国内电机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迅猛发展,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任务饱满以及对生产安全要求高,使得他们对接待在校大学生生产实习态度消极。加之各高校众多学生集中进行实习,超出了企业的接待能力,因而使得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生越来越难以有机会实际动手,生产实习逐渐发展为参观实习,随着这种现象的日趋严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最终使生产实习流于形式。

二是经费不足。市内企业的实习费用逐年见涨,市外实习所需的交通住宿费用较多。而学校对实习费用的投入增长缓慢,远远抵不上实习成本的上涨,使得实习经费预算捉襟见肘。

三是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生产实习作为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良机而很好把握。另外,用人单位也未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内容及成绩作为是否录用的主要参考指标,这也使学生对生产实习的作用产生怀疑而未能高度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1.实习内容

(1)增设实习导论课。为保证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实习前两周开设实习导论课。在实习导论课上,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解生产实习设置的目的、意义、主要实习内容及教学模式。并结合专业具体情况向大家介绍今后工作中需要的而理论教学中学不到的、生产实习中能够掌握的知识。实习导论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为生产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习内容的优化。

1)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对原有生产实习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并结合目前各大电机厂对电机专业本科生要求,在生产实习的内容中增加了电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绘图、电机工程应用软件等内容。利用生产实习第一周的时间让学生采用国家标准机座号进行电机的电磁设计,用AutoCAD软件绘出电机定转子冲片图及绕组连接图,采用Ansoft软件对所设计电机的电磁场进行计算,应用Matlab对电机的性能曲线进行仿真,最后指导学生自己绕制绕组并下线,通过试验看可行否。可行总结积累经验,不可行分析设计中的环节,重新设计。这样,学生对电机设计的整个内容就真正掌握了,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入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内容。利用一周的时间增加了电机设计制造中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部分特种电机的内容。为学生介绍了如特殊工作环境的潜油电机、特殊结构形式的采煤机用高功率密度防爆电机、特殊供电形式的变频电机、适应当前国家节能形势的高压高效节能电机、采用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全局优化算法对电机优化设计等专业教师所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课题等项目中的特殊电机的设计。请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的电机设计专家结合他们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做电机设计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型等内容的专题讲座。把科研中的内容和工厂技术专家的讲座融入生产实习教学中,学生觉得学的内容贴近实际应用,既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能开阔大家视野,深受学生喜欢。

3)为拓宽知识面,实习内容安排饱满,在介绍科研内容的一周内同时安排学生参观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制造厂家等,使学生熟悉电力设备的配置、运行方式以及电力部门的工作流程,增加就业竞争力。

4)最后两周的实习时间联系校企合作厂家,安排学生在企业跟班实习,参与电机铁心的冲剪、机座端盖的铸造及加工、线圈的绕制、下线、铸铝、装配、试验等整个电机的生产过程。每个环节由企业配备生产、技术一线员工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学生真正实际动手操作,真正熟悉和了解电机的生产过程。

2.实习基地的建设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前身是哈尔滨电工学院的电机专业,本科专业设立于1958年,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相应的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广大校友现在多是各大电机厂的技术骨干和重要领导,利用校友起到联系学校和企业的纽带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和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大型电机电气与传热技术工程研发中心”,和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节能电机工程研发中心”,和南阳防爆电气集团联合建立了“防爆电机工程研发中心”,和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江苏变压器研发中心”。这些工程中心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 同时良好的合作使得这些企业愿意接纳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并愿意安排学生进行跟班实习,在师傅的带领下实际动手操作。实习基地的建设成功能够有力地保证了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另外,由于这些企业均为行业内著名企业,学生感觉能够在这些企业实习非常荣幸,都认真对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客观上也保证了实习质量。部分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企业的认可,就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3.教师队伍建设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关实习能否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能否提高。指导教师应该由本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但一般这样的教师都是博导、教授和硕导,他们承担课题多,指导的研究生多,加上科研任务繁重,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指导生产实习。因此本专业目前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多是青年教师,他们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学科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深入的生产实践经验。哈尔滨理工大学正在参与国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结合这一计划,哈尔滨理工大学选拨年轻教师到对口合作企业从事1~2年的实践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对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催化作用,造就了一批理论素质高、工程能力强的后备队伍,为学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实习经费

哈尔滨理工大学目前对生产实习经费的划拨标准按照245元/生。实习经费主要用于企业实习费用、外地火车票、租车费、住宿费和专家讲课费等几大块。实际上经费根本不够。由于专业在行业内的良好声誉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高度认可,合作企业或实习基地为加强校企合作,更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去该企业工作,他们一般会减免实习费用,并适当对每个学生的交通费用和在厂实习期间的住宿、伙食费用给予补助,这样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实习经费紧张的所造成的困难。

5.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对于部分将来不从事电机行业的学生,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但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放弃管理。必须监督学生按照生产实习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自身的就业意向及个人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生产实习单位。具体实施中要求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必须提供以下材料: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接收函,并承诺保证学生在厂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学生本人及家长签字的安全保障协议;实习手册(含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完备的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期间的照片)。没有上述材料则视实习无效。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单位必须指定一名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和校内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增强实习的针对性,提高实习的效果。

四、实习效果

自2006年哈尔滨理工大学实施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来,本专业方向对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而在实际中很有用的知识。调查表明,通过实习导论课,93%的学生明确了实习目的、意义和任务,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热情;87%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和任务安排饱满合理,实习效果好;98%的学生喜欢这种实习模式。

通过对新模式的实践,实习学生和实习企业的信息反馈表明我们对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是切实可行的,提高了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收获有: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就业需求,为其提供了自由的选择机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够实际动手操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企业的接触,为学生就业和企业考察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篇3

面对汹涌的金融风暴,恶劣的金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各国的实体经济。因此,在各个国家出现了一批庞大的失业人群,未能就业群体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如何选择专业来规避外部环境带来的就业压力,从而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有必要了解下面几个常青藤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它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培养目标方面,物流工程专业以物流工程为重点,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工程基本理论,具备进行物流系统——重点是物流包装、道路与桥梁工程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的规划,设计、分析和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富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物流工程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工程力学、运筹学、工程材料学、物流系统仿真、交通运输学、生产与库存控制、物流配送中心工艺设计、物流配送与运输、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包装技术、物流法规与标准化等。

就业瞭望塔: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工程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国际型物流工程师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200万元。

全球最大的货运公司之一——美国万络环球公司副总裁卡扎瑞预测,“中国物流业预计未来10年内相关服务收入将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中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配送体系不健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物流行业已纳入国家十大物流振兴计划,我国物流企业也日益与国际接轨,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面临着国际化挑战,这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应运而生,其主要使命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各企业、公司与组织中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中坚力量,成为企业决策、风险管理和实务操作等方面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这样的实战型高级人才,更为稀缺,重金难求。

目前,国家国际注册物流工程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将在3年内培养10万高级人才。培训的特色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教学一律由企业一线高级管理或者企业总裁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切实达到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习什么。这也是目前物流工程领域唯一引用国际素质物流教育的创举。

自动化专业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从战争准备到战斗打响,无人机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但突破了传统的侦察领域,而且进一步还具备了攻击能力,无人机的参战也真正让自动化技术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的优势在于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自动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两个方面,包括理论、方法、硬件和软件等。从应用观点来看,研究内容有过程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等。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的鲜明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篇4

现有考核效果不理想交通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同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选修课一样,存在学时少、知识点多的特点,同时需要教师讲授大量课本外的前沿知识。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很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或讲座式教学,加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目前高校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中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因为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一时没听或没听懂就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了,导致他们对后续内容失去兴趣。目前高校对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的考核设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平时点名考查出勤成绩,即通常意义上的平时成绩;二是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或者课程总结报告成绩,即期末成绩。两大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各高校基本保持在20%~35%和65%~80%之间。其中,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出勤情况查考作用不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期末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试卷或课程结课报告,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平时不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显然,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该门课程学生学习的学风、教授授课的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选择考核方式时应更加慎重。如何从根源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是专业选修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继续加强修养以外,还应对教学的约束和成绩的考核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改革方案的设计

1.将专业课按照课程内容及性质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专业选修课期末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对道路工程CAD、交通系统仿真、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以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代替学期末的试卷考核。对交通运输法规、交通心理学等比较枯燥、学生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考核时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考核方式,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作答。一方面可以充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正确、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文写作的能力。对交通工程导论、轨道交通新技术等引导性课程,在期末时可以以小组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首先,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的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而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其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再次,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改善工科学生不善于表达的状况。

2.对现有的考核比重进行调整,增加日常考核的比例在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中,将期末时试卷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定为80%,进而导致严重的考前突击现象。学生通过突击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将会在短时间内被忘记。为此,我们建议将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课程结束时的考核成绩所占比例降为50%~60%;增加每章课程结束后的小测验或作业所占成绩的比例,建议为20%~30%;增加课堂活跃程度表现分,建议按不同性质课程定为5%~25%;降低点名考核所占比例,建议为0~10%。通过此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及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更好的了解,而且也间接地增强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

3.充分尊重任课教师的意见,将考核方式权交给教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试卷考核定为开卷、半开卷和闭卷等多种形式;不建议事前给出标准答案,可视学生答题的创新型及独到性酌情处理。考核内容不局限于目前常用的判断、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及计算等形式,可视课程需要,酌情增加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自主性较强,可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内容等。

三、改革成效

对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几轮实验证明:通过增加课堂活跃程度表现的比重,有效遏制了高年级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中的迟到、早退、逃课、不听课等不良现象;通过汇报答辩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毕业设计之前大部分学生就已锻炼了较好的资料查阅能力和整理能力。此外,该种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公文作答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公文写作能力,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章节结束后的考核,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对部分难点内容进行回顾讲解。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67-02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通过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能实现人、设备与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一次浪潮,在未来将被广泛地应用于物流、交通、电网、环境监测以及军事等领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1,2]。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2013年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2015年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要求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优势。

2011年,南京市重点打造一谷两园,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积极落实南京科技九条,配合政府努力向南京软件科技大学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目前信息技术学院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及优良的教学质量赢得南京地区的赞赏,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物联网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密切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和南京经济发展战略,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从物联网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探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物联网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足以说明地方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市属高校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还不够完善,这对于综合性极强的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目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验室、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尚处于前期建设阶段。因此,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势在必行,必须结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

二、地方物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012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成立,总部设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中心下设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物流、智慧节能环保、智慧矿山、智慧医药护理、智慧家居安防等六个分中心,包括物联网共性技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等三个支撑平台。该中心的建立,加速了南京地区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据教育部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不仅缺口大,其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上分布不均衡。

南京软件谷下一步将大力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努力建成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软件名城,逐步打造成世界软件名城。

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物联网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对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学院多年办学经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进行物联网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服务工作、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是近年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多个一级学科,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鲜明的特点[3]。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旨在培养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熟练掌握物联网基本理论、系统设计与集成、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具有良好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具有工程基础厚、自主学习能力强、创新性突出的高级工程人才。

(一)依托学科优势,明确专业方向

物联网系统技术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可将物联网系统划分为四个逻辑层:①感知识别层,即以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二维码等智能终端设备为主,实现物的识别;②网络构建层,即通过互联网、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等,实现数据的传输;③管理服务层,即通过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处理;④技术应用层,即利用现有的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各种应用。由于每个层次内容都比较丰富,知识面范围覆盖广,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所有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联网专业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应用、安全与商业模式等整体知识体系,同时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深入展开学习与实践。根据上述分析结论,可以从四个专业方向上来对物联网专业进行划分。

1.物联网信息感知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感知识别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微电子机械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

2.物联网传输网络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网络构建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网络管理、无线通信、无线网络标准、无线传感网、网络管理、多种网络通信技术等。

3.物联网信息处理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管理服务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大规模异构数据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库设计、物联网网络监视、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

4.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技术应用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关键、应用数据结构与数据流设计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关键技术以及新型服务模式等。

以上四个专业的建设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独立性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各自方向来确定,其联系性体现在共用同样的基础课程平台。

(二)构建专业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时间还比较短,专业建设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其技术与应用也在蓬勃发展。因此,一方面应该保障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不断动态地更新,必须跟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时俱进。将专业课程分四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可设置为思想政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等。

2.学科基础课程可设置为微机原理、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电工与电子学等。

3.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物联网导论、与应用、物联网M2M开发技术、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等。

4.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上述四个专业方向来确定。信息感知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二维码、视频识别技术原理与技术、信息安全、无线定位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等;传输网络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无线传感网络、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TCP/IP网络与协议、网络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与应用、网络协议分析等;信息处理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操作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导论、云计算与大数据、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软件工程等;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终端开发技术与应用、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以及多媒体技术等。

上述课程的设置仅仅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构建的建议,其教学内容必须跟随物联网产业同步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地方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不多,投入的资金不足,现代化水平较低,为此需加强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利用学校信息技术学院实验室资源,依托现有师资力量自主开发相关实验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提升实验室现代化水平,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力,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同物联网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等,负责教师相关课程培训和部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训,而学校提供场地,比如与新大陆、远望谷、中兴等签订合作议,促进双方之间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的资源共享,达到校企互利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展望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但是国家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南京市政府的迫切需求,同时更是国家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做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为培养适应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网络、信息处理以及技术应用四个方向上探讨了物联网人才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的内容。通过金陵科技学院相关专业多年办学经验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探索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产学研协同教学环境,强化工程实践,突显自身的办学优势,推进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为其他同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篇6

(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

(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

(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

(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

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

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

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篇7

一、研究背景

软件工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涉及了从客户沟通,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到最终软件维护等软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既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均将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学习作为软件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能力,为未来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各类工作,提供理论及方法的指导。可以说,学好软件工程,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

二、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软件工程课堂教学当中,部分院校采用纯理论课堂讲授的授课形式,另一部分院校则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课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然而,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方法学,即传统的软件工程学。对于面向对象方法学来说,很多新的知识方法还涉及不足,特别是软件模型化,构建技术,UML统一建模语言等等一些当下社会流行的软件工具和方法。同时,实践环节较少,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也是软件工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可供该课程选用的合适的实验项目甚少,所以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所达到的效果与教学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软件工程是一门计算机领域的综合性、工程性学科。涉及软件生命从萌芽、成型、成熟、生命结束的各个周期阶段的工作和任务。学习者似乎能听懂,可听完后大部分学生还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真正需要动手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理论知识,过于抽象晦涩。与实际的应用需要相脱节,学生对很多知识理论,只停留在概念阶段,难以消化,更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维护中究竟何时何地可以运用,具体又该如何操作。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仍存在很多不足。这一方面与课程理论研究性较强有关,另一面也与教师本身长期在院校从事较单一的教学工作,缺少工程项目经验,脱离实际的生产及软件开发场景,难以将理论与现实情境很好的结合传授给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也集中体现出了学生不能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基础理论及运用理论的技能和方法,所以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不能将软件工程的理论充分运用到他们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导致设计开发的软件和撰写的文档在结构、内容等方面错误百出。

三、改革思路

(1)研究并解决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新兴软件方法不足等问题。结合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改善软件工程教学现状,研究传统软件工程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占的课时比例及应当讲授的内容,增加研究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及讲授的方式、内容和课时量。(2)研究并解决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性不足,学生学习停留于理论阶段的问题。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增强软件工程的实践性,与一些软件开发的实训课程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将软件工程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现实认识。(3)研究并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足,课程停留于课堂教学,脱离实际运用,学生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根据教学计划,教师请教并邀请相关企业的软件资深从业人员,与学生开展专业知识交流活动。以企业中实际可行的软件项目为案例,为学生讲解软件知识,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如何有效的融入实践当中。并加深学生对课程、对当今计算机领域流行的专业知识及未来从业方向,对计算机专业从业现状的认识,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参与实际的企业项目。(4)研究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缺少理论支撑,不能合理规范化完成设计的问题。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相结合,在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中,重视软件工程理论的应用。以软件工程方法学,软件过程,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软件工程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力求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达到模块化、规范化,正规化。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2

[2]崔含鼎,梁仕云.现代教学系统工程模式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指标;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14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平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10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

[2]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

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新生研讨课 教学模式

一、前言

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之间如何衔接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由于我国高考制度造成中学的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从而造成本科新生在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不足,因此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质量,新生研讨课正是在对上述问题的反思中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和独特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大学课堂。在我国,“新生研讨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高校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入手,探讨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1]。

二、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研究现状分析

新生研讨课的理念源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思想,这一思想萌芽于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发展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尽管不同高校都认为新生研讨课是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帮助新生认识大学和熟悉学校环境、资源,融入团队学习,改变中学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性、创新性、合作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确立学术旨趣和锻炼学术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阶段的转换,但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不同高校对新生研讨课的定义及培养目标的界定有所不同。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里海大学的工程实践导论模式的新生研讨课:通过专题项目,为新生提供在实验室环境下工作、与专业教师接触的机会,此外,该课程还包括18次左右的系列讲座,向新生传授团队合作、交流、工程设计、创新解决方案、项目规划、工程伦理、职业精神等基本技能,以便从各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工程”,通过选择典型工程案例,让学生学习、寻找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南卡罗来纳大学从1972年始创的新生研讨课―university101课程项目(简称U101课程),成为全美一年级新生研讨课的模板。区别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以学术性转换为重点的新生研讨课,更加关注新生适应性转换,着力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帮助新生适应和发展大学生活,实现大学的角色转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U101课程在设计

中有意增加了适应性转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利用好新生研讨课的指定教科书《转变》,为学生研习课程提供学习索引;另一方面,选择一些特定的书目,开设不同主题的课程内容,如学习技巧和方式、校园活动参与、职业探索等,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体验[2]。

(2)国内研究现状

2003年,清华大学在大学本科的新生中首次推出一种新的课型――新生研讨课,首批开出的31门新生研讨课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都是由各学科领域中学术造诣颇深的知名教授开设。其主要教学方式是在教授主持下,围绕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3]。

上海交通大学在新生研讨课中,为新生开设的一些对教学场景进行特别设计,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大学一年级这关键时期的转折,并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为利于学生在不同学术领域拓宽视野,一般不限定选课学生的院系和专业。为保证小组讨论效果,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一般限定在8-30人,在教师的主持下,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口头及协作训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

南京大学的新生研讨课的定位为:希望其通过小班化教学,不仅使新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新生研讨课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而是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体验到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4]。

从各高校新生研讨课的基本内涵看,它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现有课程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课程班级规模一般较小,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广泛,考核方式多样化,并且,国内高校开设新生研讨课的规模与深度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土木工程新生研讨课的课程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针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研讨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本课程以讲座及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启发学生对土木工程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大学学习方法的养成打下基础。

(1)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培养目标

1)启发学生从个人的知识背景出发,理性、科学地认识所学专业,完成对土木工程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能够将未来从业的执业资格(例如建造师)所需的知识与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体系联系起来,形成对本专业的知识、能力要求的初步认识。

3)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与爱好,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

(2)新生研讨课的课程意义

篇1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从于斯为“剩”到于斯为“威”

武汉理工大学高凌峰

主干课程: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文韬“理”略,随浪而起一叶舟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于1999年才出现在中国的高校,到我报专业志愿时不过十年有余。这个专业看似是伴随中国城乡发展以及资源问题大浪而冲上浪尖的扁舟,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策的逐步放宽,一切以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基本点,对于城市的膨胀化扩张、资源的粗放利用以及农村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都未予以足够重视,所以这个专业直至我报考时也没有被普遍看好,当时有种“于斯为剩”之感。

随着大学学习的逐步进行,时间车轮带动着的社会形势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而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盛,城市职能的完善,资源的集约式利用,越来越多的社会形势倾向到这个专业。所以当初的“于斯为剩”虽不能完全说是“于斯为盛”,但是未来的形势走势和社会的期望使得这一天不再遥远。

课堂内外,地理学架起学科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有些高校是文理兼收的,不过我们学校只招收理科生。不同学校在这一专业培养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些高校侧重规划管理,也有些侧重建筑类,但是包括我们学校在内的大多数高校还是侧重地理学。我们虽是理科生,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还是必须具备的。

大学学习之初还是在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的专业课(主要是地理学)则贯穿了环境学科和管理学科。具体的专业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等。在实验课方面,本专业学生是在基于。数字地球信息技术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autoead,arcgis等专业软件下完成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的统筹安排和管理。

大学的专业课程多而杂,我开始的时候对大学专业摸不着头脑,总是感觉自己涉猎面窄,所以经常泡图书馆。后来发现笃行的学习是积累基础知识的必要途径,只有具备更多的知识积累,才能在未来的规划中统筹兼顾,站在一个高点上进行全面的分析。

职来职往,昂首迎社会大潮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并在该专业的教育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是很多学生倾心的道路。就业问题是很多学生关心的问题,我也不例外,虽然对这个专业逐渐喜爱,但是未来的就业前景才是我在这个专业上能走多远的关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最初主要是依附于该专业的附属学科来就业,并没有固定的方向,例如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区域规划和设计。随着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和认可,目前该专业的毕业学生也逐渐走入房地产、各规划局下属的设计院。同时据我了解。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在公务员的招考方向上也逐渐扩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比例,这就为本专业的同学在规划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该专业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社会的就业大潮,并步步登高。

拥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山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池州学院。

测绘工程

实体与虚拟的碰撞

西南交通大学 张芳

主干课程: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专业与方向的结合

测绘工程专业,是测量与绘图专业的简称,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既有主干学科的支持,又有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本专业主要是研究空间、电子、信息、激光、惯性等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球与其他星体形状、建筑物(构筑物)的三维特征及其与指定参考系的关系,研究这些技术在工程、工业和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该专业主要是培养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良好业务素质,具备地面测量、空间测量、海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国土资源考察调查、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及地球动力学等领域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的高级测绘科技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

大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的测绘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并不进行专业细分,只是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如果对测绘工程专业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细分的话,它大致包括: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地面点的几何位置的理论和方法;工程测量学,研究工程建设中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测量工作;海洋测绘,以海洋水体和海底为对象,研究海洋地位、测定海洋大地水准面和平均海面、海底和海面地形、海洋重力以及海洋磁力、海洋环境等自然和社会信息的地理分布及其编制各种海图的理论技术的学科;地图制图学,研究地图及编制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指的是通过影像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提取和成果表达的一门信息科学。同样是测绘工程专业,却有如此多的专业培养方向。因此各位同学在选择报考本专业的日寸候一定要搞清楚所报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到底侧重哪一方面,然后再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

脑力与体力的考验

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包括矿山测量学、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投影、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测绘工程专业大部分同学都有同一个感受,那就是该专业的课程较难学懂,对逻辑思维能力、绘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与地理、地球的关联紧密,不喜欢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考生报考该专业日寸需谨慎。并且,考虑到就业问题,近年来该专业招收的女生数量越来越少,测绘主要是野外作业,较为艰苦、对体力有一定要求,女性从事相关工作确实有诸多不便。因此,女生报考测绘工程专业时也要谨慎。不仅要考虑兴趣爱好,还要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机遇与挑战的竞技

测绘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其在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需要学生自己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产学研一体的专业,科研成果能够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整体而言,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工程施工、桥梁、隧道、城市规划、农林、矿上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测绘人才。就一般的测绘单位而言,测绘专业学生都比较容易进入其中。但是特别专业的测绘类事业单位,例如测绘院设计院,或是铁道第一、二、三、四勘察设计院,对于测绘人才的学历、专业性要求都很高,本科毕业的测绘专业学生想进去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随着国家测绘局更名为测绘地理信息局,今后测绘将向地理信息方向转变,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读研成为一种趋势的情况下,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进好一点的事业单位,保研考研的越来越多,考研人数接近了三分之一。

拥有测绘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国矿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社会无所不能

武汉理工大学 吕乐乐

主干课程: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念念念,与你痴痴怨怨

时间是单车,回忆是背景,每当一个人,蓦然回首时,才发现那里有多么刻骨铭心的回忆,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地理。或许只是爱屋及乌,因为一个可爱的地理老师,记得每次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上一句“某些同学的脑袋偏转的角度可不要超过黄赤交角啊!”高考之后,作为理科生的我曾经徘徊犹豫,但当了解到大学里还有一门“地理信息系统”的理科专业并且只招收理科生后,便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念念念,与你痴痴怨怨,但无怨无悔。

人类一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用一种方法,把世间的万事万物管理起来。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个梦想,那么加入我们吧。我们被世人称为GISer,我们的专业便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叹叹叹,爱你难上加难

大学的第一堂课是专业导论。系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这才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简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把地图信息存储到计算机里,制成电子地图,使人们通过计算机迅速查询到目标。比如,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制成城市电子地图,我们在查询公共汽车路线时,只需输入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就可以查询出相关车次,并获取沿途经过的道路和换乘车站等相关信息和地图。又比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神奇地应用在医学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手段制作血管分布图、器官的内部结构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人体各部位的位置关系,所以她也被作为强大的辅助医疗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用价值很大,可以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能力让我彻彻底底地折服,但这种强大却是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来钻研、学习。大一的课程除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必修课之外,还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一系列的地理课程。而大二的课程却让我对自己在这门专业的发展失去了信心。我的数学不是很好,而且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不是很理想。还记得专业导论课上系主任说:“这门专业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当时我还不以为意,但最终却成为了我攀登专业高峰的一大拦路虎。此时的我才发现地理信息系统不只是地理学,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计算机学。叹叹叹,爱你难上加难,但始终不渝。

恋恋恋,如斯戚戚莞颜

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我们根据数据信息一点点分析、提取,最后完成一张张美观实用的电子地图后(如湖北省综合竞争力评价专题图、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级图),心里别提有多骄傲了;当我们使用自己通过AE(ArcGisEnginc一套完备的嵌入式GIS组件和工具库,用来开发GIS软件)开发出来的PC应用程序时,心里不由美滋滋的;当我们使用着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时,瞥到路上同学好奇的眼神时,不禁有些自得。

尽管地理信息系统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但信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本科毕业之后,同学们可以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人口、交通、土地、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设计院所、公司等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如今的我已经大三了,面临着考研和工作的选择,最终我还是选择继续和地理一起奋斗下去,将专业知识学得更加扎实。恋恋恋,如斯戚戚莞颜,做一个成功的GISer!

拥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滁州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之千里,感在咫尺

西南交通大学何小飞

主干课程:地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

应运而生的遥感技术

“测山川之形以知理,量地岳之貌而晓义”,自古以来,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当中,地图是很好的媒介,它是实际地表的微缩景观,形象而又简洁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然而最初,地图获取的过程相当困难,要走遍高山平原、跨越沟谷河流,以亲身所到之处来绘制地图,条件极其艰苦,效率也极其低下;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对信息获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方法只能望尘莫及,一种新的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遥感(Remote Sen—sing)o

这项“神秘”的技术到底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即遥远的感知。就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无需接触物体表面,就可以获取它的相关信息。涉猎过地理方面知识的同学可能听说过“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和RS都是获取地物目标信息的一种工具和手段,GIS则是将它们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应用和管理。虽然目前大多数院校将3S分别设为三个专业,但是其联系是十分紧密的,选择任何一个,必然会对其余两个有所涉猎。

庞大的“家族成员”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遥感和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遥感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和虚拟仿真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军事、地质、测绘、环境、海洋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以及有关空间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需要学生掌握摄影测量、遥感、GIS的基本原理、知识,了解具体的作业流程;掌握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绘制的基本技能,熟悉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过程;具备一定的编程、分析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熟练使用专业相关的软件。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大家族,按照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按平台可以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应用可以分为气象遥感、农业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等。在全国高校中,武汉大学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名列前茅,其专业分化较细,涉及遥感技术的方方面面;浙江大学的农业遥感、中国地质大学的资源环境遥感都很有名。其次像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只是每个大学的方向不同,在此不一一赘述。我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侧重于测绘,即利用遥感技术如何获取地表信息,监测地表的动态变化。比较有名的是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Close Range(近景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摄技术、沉降观测等都在国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现状,小、精、新

测绘与遥感主要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信息,当然如果你对地理知识很熟悉,那学习的时候可能理解更快。也更有兴趣。但是遥感属于理工科,大多数理科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于地理知识不是非常了解,那也没有关系,在本科阶段学校将会安排系统的地理类课程,你可以慢慢掌握。

由于遥感属于高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国内也只有十几所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前景必然开阔。由于遥感科学与技术是新兴专业,所以毕业人数较少,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从以往经验来看,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到了国民建设的各个部门从事研究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进入到设计院,还有一些人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具体选择哪条路依据个人的性格和兴趣。属于实干型的可以选择工作,适合静下心来搞研究的可以选择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