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5 10: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篇1

一、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具体的各项事务均由专人负责,力求做到责任明确,无死角、无漏洞、无空白。

二、师德师风互助制度

学校挑选师德好,业务强,思想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帮助个别易犯错误、脾气暴躁、性格内向、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主要从安全、师德等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向,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或不良思想趋向。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报告校长,并作及时处理。

三、师德师风学习制度

学校利用教师例会,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并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让每一位教职工明白: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努力做好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每位教师都要有学习笔记。

四、师德师风督促制度

1、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由全体教职工相互监督、学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并设有公开监督电话。(校长56991155)

2、定期听取社会人士对学校师德建设的评议。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学生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校行政的活动,多方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制订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到位。

3、学校行政干部、教职工凡发现有教师违纪、违法犯罪现象不论是否属于自己的直接工作范围,都必须向学校有关人员反映,凡视而不见,推委纵容、任其发展的,学校将按照情节和后果加以责任追究。

4、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或侵害要立即举报,争取保护。

五、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学校坚持做好每日巡查。每月和每学期的师德考核工作,坚持由学校考核及学生、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把教职工师德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年段岗位考核和教师的职称年度考核内容,与教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提干评优等切身利益挂钩。

六、师德师风评议制度

学校在每学期期末放假前或下半年开学前,集中对全校教职工师德师风进行评议,通过教师自我总结剖析和日常工作情况记录,查找学校师德师风管理和教师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等方面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七、师德师风奖惩制度

学校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师德先进个人或先进教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一次,报告师德师风建设中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作好宣传,扩大影响。如:评选学校“文明班级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

八、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制度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学校将杜绝教师犯罪纳入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杜绝教师犯罪的责任分解给每一个年段或每一位教职工,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

2、认真开展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的教育活动。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学校制度》,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款、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等相关内容。

3、加强教师管理,严格规范教师行为。每位教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十项教学禁令。

4、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强化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保护意识。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广泛开展学生自我防范、保护、救护能力的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5、加强监督、及时报告,认真处理。学校认真执行《师德师风监督制度》,完善校内教职工相互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学校教职工一旦发现有教师犯罪的必须按照《师德师风监督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否则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九、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

教职工发生不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的行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按以下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和连带责任追究: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多校区办学;团学促学风

学风建设一直是独立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主题。高校的团学组织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团学活动与学风建设的关系紧密,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一致。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目标和团学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打造平台以培养和锻炼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人才。二是内涵融合。学风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正确的三观教育,高校的各项团学活动也是紧紧围绕这些价值理念而展开。三是形成互利互促关系。学风建设主要为团学活动指明方向,而两者的结合不仅有利于营造优良学风建设氛围,也有利于增强团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多校区背景下独立学院团学促学风的挑战和压力

杭州某高校独立学院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公办大学,2004年由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自成立之初,学院就形成了多校区的办学格局,由东岳、文一和下沙三个校区组成,其中东岳和文一校区以大一新生以及部分大二学生为主,下沙主校区则容纳了包括大二、大三、大四在内的近6000名学生。分校区和主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相隔甚远。这种按年级分区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分校区学生层次构成单一,不同年级的学生接触少,在学校的文化传承以及管理上都容易出现诸多不便。由于各校区的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在师资配备、资源分配、教学水平高低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校区之间在教学环境和活动环境等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等,这就容易造成校区学生精神文化的不平等,校园文化的不融合和差异化使多校区的团学促学风工作往往容易陷入困境。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校区校园文化环境的差异使团学工作往往容易受到制约,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影响团学工作的效率;第二,团组织架构关系往往较难理顺,多校区团学干部各自为政,团委书记在总体把控全局上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二、多校区背景下团学促学风的探索与实践

1.新型团学理念引领学风建设

该独立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三个校区的文化资源,借鉴过去几年各个校区团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团学工作要紧紧围绕“引领学生思想,凝聚青年力量,倾听学生心声,服务学生成长”的方针,做好大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要不断创新团学工作制度和内容,结合学校的工科特色,进一步打造符合时展需求,顺应学校发展方向的各类新型的团学工作平台。

2.以设计多样化的团学活动,创新学风建设

(1)用道德教育活动,引领学风建设。作为校级校园文化品牌重点培育项目,“星青年”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4届,在全校反响热烈。星青年评选活动旨在从大二到大四学生中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学生和团队,通过优秀事迹的展示,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感染低年级学生力争优秀,不断超越自我。“星青年”评选活动每年启动伊始,就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密切配合和关注。从前期筹备、事迹甄选、视频制作到最后的晚会颁奖,历时达半年之久,评选出来的优秀学子有的学业成绩优异,拿到多个名企offer;有的创业成功,年收入达上百万;有的学科竞赛获奖频频,奖项质量和数量叹为观止;还有的社会工作突出,带领的团队在国内外比赛和相关活动中屡创佳绩……为了让星青年评选活动能够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真正打造成该校的文化精品活动,让更多的学子受到感召和教育,团学线的老师们每年精心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收到良好的反响。

(2)用制度创新活动,规范学风建设。12年伊始,该校在东岳和文一校区全面推行红白卡制度和班级日志,推行对象主要为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红白卡制度即在原有学生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采取每周一统计的加减分制度,对迟到、旷课等违反校规的日常行为进行扣分,而对在学习竞赛、学生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给予加分奖励,学期末将这些作为评定奖学金的重要参考依据。班级日志是红白卡制度推行的配套措施,红白卡的加减分制度与其遥相呼应。每学期末,学院团组织牵头在两个校区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红白卡和班级日志实施情况评比展示,由院级领导充当评委,根据实施情况和阶段成果评比产生学风最好的前6个班级,获奖班级每人获得若干德育分奖励。两项制度自实施以来,一改之前学风涣散的不良面貌,很多任课老师反映,这两个校区的学习风气和氛围较前几年有较大提升,迟到、旷课情况减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形成有效合力,学风提升工程收效显著。

(3)以学科竞赛、素质拓展等专项学风系列活动,促进学风建设。“蔚然学风信息行”作为该校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每年3月至5月在东岳和文一两个校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至今已经有近10个年头了。活动由学工办发起组织,共分为“笃学新貌”“东岳论坛”“专业园地”“科技采风”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里又有数个子活动,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不同领域的专业讲座、小型科技竞赛、由各社团举办的学习沙龙等活动,这些讲座和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校区营造了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系列活动将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构建新型团学组织,促进和推进学风建设

学生学科技术联合会是面向学院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组织,由学院中对科技活动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旨在营造学院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各项专业竞赛、学科竞赛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下设9个协会,主要用于服务各类竞赛而成立。每一个协会配备专业教师做相关竞赛指导,协会的活动紧紧围绕学科竞赛筹备和组织。该协会全面覆盖了三个校区运作,自成立以来,竞赛成果颇丰,并屡创新高。文学艺术体育联盟的前身是学生会的文艺部和体育部,在东岳校区成立和运作。该校区以大一学生为主,校区相对独立和封闭,偏于一隅,比较适合搞大型晚会和文体活动。联盟内部又设立了合唱团、舞蹈队、器乐组等多个团队。青年志愿者公益联盟的前身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学院把三个校区的青协组织和活动基地统一整合到了文一校区,目的是通过资源整合让志愿者活动能够更加集中和有效规整,并且有助于不断开拓新的志愿渠道,更好地履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对于多校区多头管理背景下的独立学院而言,学风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团学组织如能发挥自身优势,使团学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展示风采和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对于加强和推进学风建设,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亭.论高校团学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功能[J].科教导刊,2012(7).

[2]邱岭,等.论高校学风建设中团学干部作用发挥[J].艺术文化交流,2013(9).

[3]袁红富.从学生工作角度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以温州市三所独立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

篇3

(本学年度第一学期)

我校十分重视党员和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只有加强了这块工作,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才会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才会深化。我校的师德建设方面以法制学习教育和组织教职工开展活动为依托,,以“以法治校”的制度管理、科学评估、重在激励为手段,形成良好的教师队伍,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

一、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开成合力

我校由校长亲自挂帅,多次召开学习研讨会议,学习传达上级精神,讨论研究有关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及时反馈分析情况,探讨解决有关方面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正因为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机构,为我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学习做到计划落实,内容落实,决不搞形式主义

我校一向重视对教师们进行师德师风的理论教育,注重在教师中宣传高尚师德师风方面典型的人和事,以提高教师们的师德师风。每学期的开学之初,学校都要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条文,提高老师们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同行认可的教师被评选出来。许多教师为学生献爱心,为教育而忘我工作的动人事迹,使教师们深受教育,对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师德师风的建设制度、加强全员管理、科学管理,形成教职员良好的师德行为。

   为了提高教职员的师德水平,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向教师提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忌哪些言和哪些行?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工作的特点指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条例,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以丰富多采的活动为依托

活动育人是更好的育人途径。通过活动前的宣传发动,活动中的启发引导,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系列活动的开展净化教师的心灵,促进教育内涵式的发展,感悟到从事教育事业决不应是一种牺牲和付出,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在从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和欢乐,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的组织学习、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才会有保障。

五、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真正使制度通过教师的行为表现出来。

篇4

师德师风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近年来,社会和学生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总体评价是好的,但也不排除师德师风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安心本职工作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各类学校针对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和奖励制度,但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及实施仍存在很多不足,不能将“长效”进行下去,导致师德师风具有瞬时效应和短暂效应,在教师和学生中影响力不够。针对这种现象,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就深刻认识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会成为当下高校内涵建设的常态工作,是引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发展与进步需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备工作。

一、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的“意见”中规定,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高校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自“意见”以来,同满宏认为,从师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分析后,应从多角度思考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即从招聘、考核与激励、培训等环节,全方位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和社会都满意的的高校师德师风氛围。并重点强调,实践层面的重要性、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及激励保障的力度,并最终形成人性化、自律化的师德师风常态效果。牛乐德等结合实证调查的结果分析,提出了深入探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强调提高教师待遇、适当激励和完善管理机制是塑造良好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关键。李娜也着重认为,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教育现状,建立长效机制的师德师风,应在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强硬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在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面,真正实现师德师风的常态化。

2013年,李明芳和赵志伟等认为,应注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教育机制、示范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重点强调培养青年教师时,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一线所有教师、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应属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对象。其它研究者认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应注重激励制度和完善制度。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调激励、提高、考评和示范等成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当下高等学校适应环境发展的必然。在良好、长效的师德师风教育环境下,可以解决诸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强问题、责任心不高的工作态度,最主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健康、向上的受教育环境,使教师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二、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我校2007年制定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农垦校党发〔2007〕18号),2009年制定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自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颁布以来,先后涌现了以王永珍和王霞为代表的9名省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楷模,成为引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表率。进一步激励我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事业,增强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校还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人事处和教务处、二级学院等机构负责,全面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管理办法和制度。

但是,我校还没有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师风的建设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等方面弊端。这些不足也可能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因此,寻求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新模式成为当前教育背景下高校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三、基于“制度+平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新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分析我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构建“制度+平台”师德师风建设模式,希望实现真正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态势,以期为提高我校内涵建设水平,促进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积极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指导。

1.“制度+平台”模式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制度+平台”模式是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的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中提到的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项举措为制度依据,为建立我校常态的师德师风运行体系,构建形成长效的“制度+平台”师德师风运行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构建“制度+平台” 模式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运行机制,体现制度建设,包括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也包含良性与人文的平台建设,将师德师风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既符合教育部“意见”的原则要求和举措要求,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吻合。

2.良性的制度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保障

良性的监督和激励制度建设是执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每所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执行工作组可能不尽相同(见表1),有工会、宣传部、人事处或多部门联合办公,其中,华中农业大学较早的提出《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校党发〔2014〕51号)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

比较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机制,多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职称和教学紧密相连,使得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好坏的“硬指标”。同时,借助于各学校完善的校、院、学生三级师德师风评级机制,将监督机制浸入到教学单位和课堂,将每位管理人员和学生纳入评选系统。借此评价方法,将良好、人性的监督制度用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即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紧密结合,使得监督制度更为有效人性化、具象化和大众化。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阶段成果和榜样的作用,长效机制模式中也应注重完善师德师风激励制度。通过制定师风师德评比、师风师德周等具体形式,评选优秀师德师风标兵和教书育人典范,让榜样的力量引导和辐射至全体教师,建设高素质的育人典范。传统的激励范例是仅利用教师节时间评比先进,不能将激励的原动力置于平时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利用身边的教师师德师风典型事例,按周、月等不等时间内进行评定和宣传,将评比激励具象化和平常化更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进行。因此,以“长效”为目标,通过监督和激励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的思考,找到这种常态下“长效”机制的运行关键点,并希望最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升高校教师整体师德师风水平。

3.现代的交流平台可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常态化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信息交流平台迅速、快捷而有效。“平台”模式内容是形成以网络和硬件两种形式的宣传平台,将“平台”印在校园网、手机微信、教室、教学区里,宣扬身边的师德师风楷模和事迹,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对教师起到长效的促进效果,拉近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距离,并最终提升高校整体育人水平,提高高校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过这种平台建设,将传统的条幅和版画与现代的网络和微信结合,创新师德师风宣传交流模式,强化榜样和领导的力量,监督组织和学生互动交流,扬长避短、广开言路,宣扬身边的师德师风楷模和事迹,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长效方式。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内涵。“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又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但目前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不合谐问题,既不利于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发挥,也不利于和谐校园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师德建设路径,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切实解决高校的师德问题。

1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

1.1事业心有待加强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对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仅仅把教师工作当作自己短期谋生手段,对于教育内容、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更多是从属于民办院校节约教学资源和办学成本的目标而设计教学。

1.2育人意识有待提高

然而在当前的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开始崇尚个人主义,追求实惠,不注意因材施教,不更新知识结构,而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和一些商业盈利性活动上。一部分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欠缺,不愿遵守教师应有的师德风范,在随意调课、上课常常接听手机、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等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方面,难以发挥师表的应有作用。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1.3学术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热衷于“快餐券”,缺乏大学教师应有治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在职称评聘、申请科研项目等活动中,托关系走后门,变着法的请评审专家们“游山玩水”、“休闲娱乐”,厚礼馈赠,更有甚者则“钱文兑换”、“立项提成”、“结项回扣”等,把某些企业的不正之风带到教育的神圣殿堂。这些不良行为,使得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学术水平不断下降,不利于教学。

2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成因剖析

2.1经济利益摆在首位

利益决定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有了较大变化,教书不再是什么神圣的职业,而是以功利的、实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去衡量,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在理想目标、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逐渐变得世俗化,导致在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逐渐淡化。

2.2管理滞后不容忽视

由于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制度的欠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方面往往重业务、学历,轻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民办高校认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学历和业务等“硬件”,一般很少注重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软件”。

2.3自身发展空间不足

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待遇等条件的限制,使其个人在发展方面,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在婚育、住房、赡养父母、子女上学等方面也有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往往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当前加强民办高校青年师德建设对策

3.1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青年教师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一方面,注重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在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必须以理论教育,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将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环境相结合,才能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效的路径选择”[2]。另一方面,注重青年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师德报告会和教书育人研讨会的等机会和橱窗、广播站、校园网络、有线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在师德建设中涌现的真人、真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用先进典型鼓舞和激励青年教师,形成持久风范,达到加强师德建设的目的。

3.2注重加强制度建设高度

第一,建立准入培训机制。要严把新教师准入关,做好教师的考核录用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培训制度和培训档案,使其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第二,建立奖惩制度。要“建立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于一体的制度体系,逐步推进师德规范制度的完善”[3]。第三,建立评价考核机制。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师德制度建设落实到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第四,建立监督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监督是手段、方法,是激励青年教师的保证,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充分条件;保障是辅助,是服务,是消除教师的压力的措施,是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

3.3注重服务育人深度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一是,重视青年教师教师个人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训、进修、深造制度,定期实行岗位轮换;选择思想品德好和业务水平强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工作导师;科学规划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和管理工作,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拘一格地拓宽渠道,吸收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划拨专项用于青年教师科研的经费,鼓励青年教师潜心科研等等,以此促进养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二是,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要顺应道德发展规律,切实关注青年教师的利益需求,解决好青年教师收入,提高青年教师生活品质。学校也要从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在职称、工资、津贴、住房、进修等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生活上、思想上体现出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教育事业。三是,努力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校园环境。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问题对待,从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生活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打造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敏义.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思考,教育探索[J].2015(5):118-120.

[2]田仁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P75-76.

篇6

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优争先为统领,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教职工中继续开展以“塑党性,铸师魂,发明人民满意学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活动中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要求

以爱岗敬业,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中心。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业行为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理念先进,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

三、活动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

定期召开会议,1学校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活动效率。

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2做到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集中学习与平时学习相结合。每学期保证安排集中学习不少于八次主要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抓两头带中间,3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分层管理。确保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对于工作热情高,爱岗敬业、爱校胜家、爱生如子的教师要适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于性情急躁、工作尚缺乏经验的教师,经常过问、指导、提醒,使他迅速生长起来。

4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过程性管理。

(二)加强学习。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着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共谋学校的发展。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1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全面实质和根本要求。

每学期每位教师要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2认真组织学习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准确理解《规范》基本内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同时还学习我区法规科规定的法律文件。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习内容。

活到老学到老,3引导全体教师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不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除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参与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习先进理念”活动。以校为单位,4认真开展“读教育名篇。于3月20日之前报所选择书目,交总校备查,教师必有所学笔记。

教师中认真开展好“岗位争先”活动,强化师德教育培养,要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宣传校内先进,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大力弘扬正气,让师德优秀的教师扬眉吐气,全体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大力培养我校重师德和强师德的浓厚氛围。评选2011年教师区先进,评选校区优秀党员。召开师德总结惩办大会。5,结合支部创先争优活动。

6召开辉煌90年党的辉煌历程教师演讲会。

根据教师的工作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7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写出学生的反馈意见。

8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家长开放日要求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写好反馈意见。

四、学习纪律

1实行校长负责制。

2考核小组公正、公开、公平地作好考核工作。

3教导处认真做好师德档案建设工作。

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学习笔记。4教师按要求准时参与学校统一布置的活动。

自觉遵守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5认真学习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五、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考核小组名单

时间布置:六。

3月召开师德总结惩办大会。

3月19日教学开放日

学习人大演讲

4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5月;学习法规科规定的法律条文。

6月:召开建党90周年演讲会。

7月:评选区优秀教师及优秀党员。

9月:9月19日教师评价。教学公开日。

10月:学习18大文件。

11月:

1问卷调查。及对问卷的总结。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素质 机制

师德正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师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

一、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整体师德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但不良的师德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的高校在考核教师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先看重的,也有的个别学校急需要引进人才,只看重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在进行评职称评审的时候,一般只是单一的注重其学历、科研,个人的师风和师德、政治素养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列入了考核的范围,但是很难落到实处,无形中就给教师造成造成了“学历重素质轻”、“智育重德育轻”、“业务重政治轻”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素质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些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错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舍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把师生关系变成了老板与雇员、顾客与商家的关系,把学校变成了市场。

(二)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不健全的分配体制使得教师的待遇在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职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大幅度的差距,公共课教师、青年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就会认不清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工作中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对教师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虽然各个不同的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设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般都比较笼统。比如大多数的高校每年年终都会对教师进行一次年终考核,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师德方面的考核,也包括业务方面的考核。但是在实际考核中,师德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单一和抽象,难以操作,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的评定现象,常常对教师品德的细节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而造成师德素质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成绩论。

三、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途径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振兴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并重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略了师德评价。师德素质的培养要求有完善的师德素质评价体系,而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组成。

(二)建立长期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不断改进培养方法

高校应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大力营造敬业爱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抓好工作制度的建立,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培训谈话制度、同行举报制度等,从而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创新培训方法,明确培训和宣传的切入口、规模、内容、时间跨度,掌握培训和宣传的广度、深度、密度、强度及节奏,让教师觉得有榜样可学、有高度可攀、有发展可期。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依法从教,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等典型的先进活动评选,选出管理育人优秀干部、教育育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楷模、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更进一步的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鼓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四、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制约机制

对教师的全过程评价是指把教师的个人年度总结和评价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让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奖等事项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五、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师德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

[2]萧德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J].云南教育.2001(13):20-21.

[3]马桂新.21世纪师德素质框架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05- 107.

篇8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一)实施文化管理,创建主体育人氛围。围绕“文化管理”新理念,通过价值认同、情感互动、风气熏陶、平等沟通、榜样激励等手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管理,提出“以人为本,德法兼治,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学校精神。形成“团结、勤奋、求实、文明”的校风;“敬业、创新、严谨、精深”的教风:“爱学、乐学、好学、会学”的学风。(二)加强文化建设,创建“立体教科书”。积极构建“文明、和谐、大气”的校园文化,激励、陶冶、润泽学生健康成长。风格独特的校园建筑,凝聚校魂的主体雕塑,琳琅满目的文化长廊,特色鲜明的板报橱窗,处处给师生以激励鼓舞和人文关怀。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匾牌实现了“墙壁会说话”,随处可见的学生励志格言牌,传递着学生奋斗的心灵强音。《校园之声》报、《校园团讯》、“青年之声”广播成为校园文化讲坛,标语、对联、警示牌,形成一道永恒、亮丽的道德风景线,使校园成为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美丽迷人的花园。

二、加强教风考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前提,严把考纪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我校按照“以教风导学风,以考风正学风”的思路,加强教风考风建设。一是加强教风建设,塑造人师楷模。通过理论学习、规范指导、榜样激励、典型引路等方法教育引导教师树立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师德风范,形成乐于施教、精于施教的治学精神,用高尚师风、严谨学风、文明教风和朴实作风塑造教育良好形象,以教风引领学风,以学风促进教风。二是严肃考试纪律,抓考风正学风。实行学习成绩通报制、成绩网上查询制、监考人员负责制、考试作弊否决制,把严肃考纪作为整顿学风的突破口,做到不护短,不迁就,不说情,对违纪者,及时通报,严肃处理,并积极推行“无人监考诚信试场”试点工作。严肃的考纪,良好的考风,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高专院校迅猛发展。到2010年,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0%以上,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一大瓶颈。高职高专院校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建立一支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适时创建名师工作室,成为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师生比拉大,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支撑结构失衡,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此外,高职院校科层化的组织结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专业带头人的缺乏、团队建设制度的不完善,也正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认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改革高职院校的组织模式,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完善团队建设制度并积极塑造团队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支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为保证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教学团队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由此引发了教育界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思考。

名师工作室是指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以教研室、工作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研究所为依托,以课程(群)、专业、基地为建设平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名师工作室对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长远规划和明确要求。高职教育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着力“提高质量”。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和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名师工作室对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示范性作用

名师身上所拥有的强大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富有艺术性的教学素养等各种元素构成的名师风范,时时刻刻激励着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名师风范的示范性作用,不仅影响着本学科的教师,还对其他学科的教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名师一般都担任着学校的教学工作,这样,还可以在学校开设示范课。名师教学的示范性直接影响着校内教师的成长。

(二)引领性作用

名师本身就肩负着教学研究的重任,凭着自己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掌握着最新的教学思想。名师的教学理念对本学科教学理念的更新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还引领着其他学科教师积极钻研新课程,主动进行课改创新。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名师工作室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起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名师经常实际深入课堂听课,课后及时点评指导;名师与其他教师一起承担同题异构或同题同构研究课,课后展开深入研讨;邀请工作室成员与本校教师一起承担研究课,课后携手研讨。互动活动立足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实况为载体,深入分析高效课堂的要素,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有助于提升课题的研究水平。

(三)融合性作用

名师工作室还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起着强大的融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整合学校现有的教研组。名师工作室所在的教研组相互牵引,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二,联系校内外教学研究。名师工作室经常通过活动把校外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优秀教法引进到学校,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学校的优秀教学案例也会通过工作室的对外活动,介绍到其他学校。这样一种沟通过程实际上是校内外教学相互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各校的教学研究。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名师工作室的对策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我们认为,在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名师工作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设学习型名师工作室,孵化更多优秀教师

为了让名师工作室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工作室可以吸纳大批有发展意向和发展潜力的本学科教师作为学员,并以名师工作室作为学习的中心,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习目标要走向名师化,提高名师工作室学员的专业素养。

(二)建设教研型名师工作室,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

名师工作室在课改研究、引导学员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案例研讨提供一个研究、展示课堂实践教学的平台。工作室成员对所听的课程进行评议,共同探讨、交流听课信息,一起感受成功与困惑,从而提高学员的课堂教学水平,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现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学员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每学期举行一次县级示范课、研究课。名师工作室在总结已有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炼有更广泛适用价值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建设科研型名师工作室,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名师工作室应以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在理论上厘清思路,在实践中研究和聚焦课堂,扎实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提高学员的教学科研能力,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通过名师对学员研究课题的跟踪调研、交流指导和成果推介等方式,深入推进课题研究。

(四)建设实践型名师工作室,培养成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工作室可以通过三种形式实现构建实践型名师工作室:一是学习性实践考察活动,即通过组织工作室成员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二是诊断性实践考察活动,即对薄弱学科的各教学环节进行诊断,找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培养学员分析、研究问题能力。三是研究性实践考察活动,即带着问题到学校课堂展开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学习性实践考察、诊断性实践考察、研究性实践考察活动结束后,组织工作室成员将考察结果形成报告分析,特别有价值的报告分析在兄弟院校推广。

总之,名师工作室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而宝贵的资源,并在活动过程发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工作室全体教师智慧的结晶。名师工作室在无形中就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甚至形成现成的教学资源。名师工作室作为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并创立培育大批优质教师资源的重要平台,对推进教师资源的区域活动和高职高专教育平衡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浪潮当中,名师工作室的建立和推广,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吴旭东,苑新丽.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7).

[2]高俊强,陈红.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特点;问题与对策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风建设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养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大学形成良好氛围的需要,更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神圣使命的需要。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高校学风建设,正在受到严重而普遍的关注,高校学风中各种不良现象,已经令人担忧。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建设良好的高校学风,已成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学风的内涵及其建设特点

学风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广义上讲,学风是一个学校为人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大学学风是大学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求学做人的风气,指学习之风、教育之风、学术之风、办学之风等。从狭义上讲,大学学风是大学生求学做人的风气,是大学生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该从学风的广义上来全面把握。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创建优良的学风,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反映着学校教师和学生做学问的精神、做学问的意志和做学问的原则,也代表着学校的学习氛围,是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是教风催成的结果,是具有本单位特点的文化传统。高校学风建设有如下特点:

1.系统性

大学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风建设的内容来看,学校对学风建设要有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各自在学风建设中的任务、职责及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法;干部、教师、学生也应认真履行学风建设中所承担的职责及应享受的权利等等。

2.渐进性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

3.层次性

大学学风建设的层次性既有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术之风,又有学生的求学之风、勤学之风;学风建设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师生个体的变化和不同阶段上。掌握了学风建设的层次性特点,就能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全员性

学风建设事关全局,人人相关,人人有责。高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各类人员要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在各自岗位上形成优良的学风。

5.复杂性

从学校内部来看,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大学文化、师资力量、教师教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取向等等;从社会因素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存在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都时刻冲击着大学的学风建设。各种因素增加了大学学风建设的复杂性。因此,学风建设是综合治理工程。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学风就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忽视了教师的教风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一方面是要通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风气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传授知识的教学主体(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精神表现出来。这种严谨的教风和进取的学习风气,应是学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不可偏颇的两个重要方面。

误区之二: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实际上,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有限的。学风建设的本质就是学校各级组织及教职工对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业考核、学籍管理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管理。

误区之三:认为学风建设是靠严厉的教育和严格的制度管理,用制度和管理来规范人们。实际上,学风建设还需要校园物质环境条件、校园文化环境等育人功能的完善,需要学生的自我能动自觉性和广大教工的能动自觉性。

2.学习风气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学习目的模糊,凡事得过且过;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部分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平时学习不用功,考时打夜工,甚至在考试中采取各种作弊的情节十分严重。

(2)心情浮躁,专业思想淡薄。面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校园外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学生心情十分浮躁。大多数新生入校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内心期望值较高,入校后若受到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即会出现思想与现实的反差,觉得“走错了门”,由此产生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

(3)轻学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据报载,对某校2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迫切希望学习实用知识的学生的比例竟高达93%,有25%的学生在读推销与公关类的书,19%的学生在读财经类的书,只有10%的人读学术类的书。这种自发的重实用轻学术的倾向,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付出一代人学术素质滑波的严重代价。

3.高校学风建设制度上的弊端

从教学层面上看:一是教师用人制度不完善。高校在引进和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学历、重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的效果,这是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二是考试制度不健全。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考教分离”制度,任课教师在考前进行“辅导”,泄漏考试内容和题目的现象较为普遍,考试过程中监考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监考不严,给学生造成了考试舞弊的漏洞;阅卷过程中没实行集体阅卷,任课教师随意“送分”、“改分”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三是教学管理不严谨。一方面是教学过程管理不严谨,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文件制度的不严谨,使学生无所适从。四是教学改革滞后。许多高校最具影响的教学改革并未深入展开,教学的中心地位并未真正确立,教学质量有滑坡之虞。

从学生学习层面上看:一是规章制度多,但约束力不强,甚至一些规章制度前后有矛盾。二是有制度不落实,对学生纪律管理和行为管理不严,使一些规章制度失去了威严和约束力。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效果不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平时学习努力、刻苦钻研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好的成绩,在学校的各类评优中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奖励;另一方面,一部分平时表现确实优秀、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状况,没有发挥学习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效果,

从学风建设机制层面上看:学风建设机制的弱

化是高校学风建设未获大的进展的根本原因。对这项工作一方面许多领导想起来才抓,想不起来就不抓,或想到什么就抓什么,或因领导的调换而改变,不能始终“聚焦”。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许多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由职能部门孤军奋战,零打碎敲,形不成整体效应和持久效应。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1.树立正确思想,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加强学风建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造就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因此,大学学风建设也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是知识的载体,而大量的人才要依靠高等学校的培养,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作保证。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种内在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学校要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氖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要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特别要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对此要严肃对待,帮助学生营造良好学习习惯。

3.深化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并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