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索与反思
引言: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1.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2.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3.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有些教师授课时过于注重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其时代感与现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了教师对于这些地理现象的枯燥陈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学习状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小组合作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3-03
新课改理念倡导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也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倡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并与同伴交流,体会学习乐趣。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活动为研究案例,分析合作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一、课程教学实录与分析
(一)案例实施背景。本案例教学对象为深圳市西乡中学高二理科班的 36 个学生。课前将学生分为 6 个小组,每组 6 人。教学教具和学具为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课件、大黑板和六个小黑板。
案例选自“城市化”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课程内容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二节。学生充分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可为后面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区域发展的推进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奠定基础。深圳本地学生对城市化具有很深的感受,城市化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节课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二)课堂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可分为导入、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和老师点评四个环节。
1.导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呢,先给大家欣赏一下。(以《春天的故事》为音乐背景,使用多媒体播放深圳发展的图片)
学生活动:听音乐,看图片展示(看得津津有味)。
用时:1 分 40 秒
该教师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深圳发展前后的图片和音乐,声图并茂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的视频和音乐充分反映了深圳的发展,为本节课教学内容做铺垫。
2.小组讨论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次图片,第二次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就要带着问题了,在这些图片中,你看到深圳的哪些变化。找小组内的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为了提高效率,大家要记录关键词,别的同学负责观察。记录在大家的小黑板上,便于展示。
学生活动:看视频,小声讨论,记录。
老师活动:在黑板右下角画出小组计分表后,站在讲台上看学生讨论。
在活动前,老师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上找出深圳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再次看视频的目的。并对小组的分工提出建议,要求一个同学负责作记录,其他五个同学负责观察视频找出什么的发展变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教室走动,对于某些学生低头看书不参与活动的行为没有加以提醒。这个讨论环节用时 2 分钟。视频播放结束后,马上进入汇报环节。没有给时间学生进行小组内总结整理答案,在时间安排上略显仓促。
3.小组汇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了,我看见很多同学都已经记录了很多关键词,那么有哪一组同学愿意把我们的黑板举起来,找一位同学用语言把你的关键词阐述清楚。
生:(一小组举手)
师:好,这组举手了,你们就是第一组了。来,给大家看,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在桌子上举起黑板,向大家展示。其他组有些同学没有转过身来看小黑板内容)
生:主要是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了,然后城市的交通改善了,然后城市用地规模也扩大了,还有一个是环境改善了,城市建筑都是高楼大厦,还有就是经济发展,也就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师:还有吗?
生:没了。
师:嗯,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她还作了进一步地思考。好,你先请坐,你是第一组,第一组表现得非常好。(在黑板计分表记上一分)接下来,有没有第二组愿意再给大家展示的。
生:(举手)
师:好,这组,已经举手了。拿出你的小黑板,给大家展示,然后请一位同学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总体来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教育方面变得更好了,比如说西乡中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小组想要展示的?好,第三组。
生: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由落后的面貌转变成现在繁华的面貌,交通和楼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口数量也增加了,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师:好,还有没有?
生:(摇头)
师:请坐,第三组同学呢,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所看到的深圳的变化,那么我们什么的变化是许许多多的,接下来呢,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大家把你们小组的小黑板举起来,看一下你们有哪些共同的关键词,咱们共同提到的深圳的化有哪些?大家相互看一下。
在汇报环节,老师叫了三个小组起来展示他们讨论结果。把第一个展示的小组定为第一小组,肯定了第一小组的回答,并在黑板上记上一分。接着提问第二个小组,第二小组的回答过于简单,答案不够全面,老师并没有给第二小组加分或进行评价,紧接着提问第三个小组。三个小组汇报完,老师让学生共享大家讨论结果。
4.教师点评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看到深圳有哪些比较显著的变化?(板书:建筑、交通、人口)有建筑、交通、人口、环境、教育、经济。那么,大家感受到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 城市化。刚才我们进行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要变现的内容。有哪些呢,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由什么样的人口变成什么样的人口呢?农业人口转化成了非农业人口。第二方面呢,大家提到了建筑和交通,那么建筑和交通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地域的转化,由我们的小渔村、农村地域转化成城市地域。刚才还有同学提到经济活动的转化,我们一开始从事的是什么活动?农业。那么转化成为什么?对,工业、服务业,也就是非农业。这就是城市化。
在点评环节,老师结合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深圳的主要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建筑、交通、人口。用“刚才我们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变现的内容”这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城市化。之后,结合学生刚才的回答,讲解城市化里的新名词:地域转化。并复述板书了城市化的几个重要标志,提示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应放在建筑、交通、人口和产业的变化上。
本合作学习案例结构完整,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明确,声图并茂地导入环节创设了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讨论阶段学生分工合作,都能总结出深圳发生变化的几个方面。在小组汇报环节,学生语言陈述得不是太好,拓展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在活动点评时,老师采用的讲解法总结了城市化的几点变化,并引出本次课主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观察结果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记录结果见表 1。
课堂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表主要针对的是课堂合作学习情况设置的量化指标。从整体来看,总分 64 分,较集中分布在“良”等级,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整体实施情况还是有待提升的。其中达到“优”等级的学生合作兴趣浓厚、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差”等级的是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二、小组合作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活动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中集思广益,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本案例教学活动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入,分组工作随意化。教师的分组按照男女搭配原则,每组 6 人,这是合理的。但是,小组合作不仅仅是把 6 个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里学习就可以说他们是在合作学习。教室里 6 个小组,教师在黑板计分表却写上了 9 个小组,分组时并没有对小组进行编排,汇报时才临时定最先回答的小组为第一组,没有选出组长。很明显,教师课前分组工作做得不充分,甚至说她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导致小组内缺乏一种集体意识。
(二)教师角色有没转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营造自由活跃的课程氛围。在接近 10 分钟的活动甚至一整节课里,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学生身边走动,像讲台上的智者,主导着整个过程,活动氛围有点压抑。在活动总结点评里,老师用的是讲解法,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结果却是她一个人在讲,自问自答,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小组合作氛围不够浓厚。教师的情境导入是很成功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可能是多媒体播放的图片提示过于明显,学生不需要讨论就总结出深圳变化的关键词。再者,讨论环节的时间只有 2 分钟,学生在这两分钟只顾着看视频,视频播放完毕,教师没有给时间他们进行小组内的讨论总结。总的来说,小组在讨论环节的合作氛围是不够浓厚的。
(四)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体系形式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第二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的过于简单,只说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的变化,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一个“好”字就让第三个小组回答了。图片特意出现了西乡中学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学生也点出来了,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简单说明一下学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热爱母校的情怀。
(五)小组合作评价有始无终。老师的小组计分表上只对第一小组做了计分,第三小组的汇报也挺精彩的,但老师却忘记给第三小组加分了,计分表的存在形同虚设。这节课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也有意识地采用了计分的评价方式。但是,老师并没有建立其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是画了一个表格,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加上一分,没有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
三、基于本案例的反思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组员一般是 4-6 人,分M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小组分工明确,为形成小组的凝聚力,选出能服众、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有效帮助组内成员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驱,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氛围、维持学习秩序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导入视频中播放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作为深圳本地学生,被这些家乡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图片和歌声相结合,教师成功地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转变角色的要求。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助学者,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做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走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讨论过程,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提供帮助,必要时指导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疑问说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充当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时而俯身倾听,还有助于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提高应变能力。从视频里找出深圳的变化,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关键在于该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些变化总结出来。此时,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从浅层认识升级到深层认识。在第三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得太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讨论结果更具体地说出来,或作一些补充和提示,让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反思自己的想法,自我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度很高、属于生成性的活动。教师作为活动的助学者、参与者,应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充分体现活动过程的生成价值。课堂以深圳为分析案例,也有学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以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五)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小组成绩的评定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组间形成一种竞争,激发成员们的参与热情。要更好地发挥小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重视过程与结果,给小组加分不应只以讨论的结果为依据,除了原有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认知目标外,还扩大到人际交往方面,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在合作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评价。这样的评分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不定期地讲评优秀小组,让小组在激励中更好地合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合作、主动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琳.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肖荣.论课堂导入及其设计[J].天津市科教院学报,2010(2)
[3]王忠宽.新课死砟钕赂咧械乩砗献餮习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4]郭丽梅.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5]蔡霞.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案例分析;优缺点;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49-02
一、内容及背景介绍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的内容,这节课是本人在顶岗实习时给一所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上的一节课。在苏教版教材中,《找规律》将在四、五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以独立的章节出现四次,本次课所讲授的内容是这四部分中的第一部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本节课的内容,但是通过以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只是尚并未形成明确的表述。
二、案例详述
1、课程引入
(教师首先从学生中挑选4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站在讲台上,并将这8名学生按照一男一女的顺序排好队)
问:请大家依次说出他们的性别?
生: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师:可不可写成这种形式?(教师板书:男、女、男、女……)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呢?
生1:因为他们排队是有规律的。
教师总结:由于他们的排列很有规律,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文字叙述和省略号结合起来的方式来简单表述他们的性别规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2、探求新知
师:省略号表示有很多很多,可是我们现在讲台上站着的只有八名同学,所以我们还是把它们改写成:(板书)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问: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他们是怎样排列的呢?也就是说你能总结一下他们的规律吗?
生1:两个男生中间有一个女生。
师追问:大家觉得对不对? (有人说对,有人说不对)
师:那现在同意的人和不同意的人分别派一个代表来说一下你们的理由。
生 1:我认为是对的,他们就是这样排列的,每两个男生之间都有一个女生。
生2:我不同意,虽然前面是这样的,但是最后一个女生就不是这样的,他的后面没有人了。
师:现在你们还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那要如何把它修改一下呢?谁有想法?
生3:我认为他们的规律是男生女生间隔排列。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教师板书:间隔排列)
师:按照这种排列方式,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有什么关系?
生:男女生人数相等,都是4个人。
师追问:这是一定的还是只是个巧合?
生:是一定的,因为有一个男生他后面一定会有一个女生,他们是成对出现的,所以男生女生人数相等。
师指出:像这样排列成直线的两种物体,数目是相等的。(板书)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刚才大家的回答(两个男生中间夹着一个女生),虽然他不完全正确,但是他也并不完全错误,大家想一想,能不能通过修改排队方式使这句话变得正确呢?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生1:把最后面的那个女生去掉。
师:这种方法可不可行?
生:可行。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在最后面再加一个男生站在女生后面。
师: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请大家分别数一数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改进之后,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生:把最后面的女生去掉时,男生有4人,女生有3人;在最后面添一个男生是,男生有5人,女生有4人。 (教师列表板书)
师:观察表格,你能不能找出男生和女生在人数上存在的关系呢?
生: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教师板书)
师追问:是不是按照这种方式排列,男生人数永远都比女生人数多1呢?为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生:是的,因为从第一个到倒数第二个人都是按照男生女生间隔排列的方式排队的,所以在这些人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是相同的,而最后一个人是男生,所以,男生要比女生多1名。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排队,如果有男生20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20-1=19(人)(教师板书)
师追问:如果女生有20人,男生有多少人?
生:20+1=21(人)(教师板书)
师:怎么能总是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一人呢,女同学肯定不高兴了,那快想一想,依旧按照这种方式排列,能不能让女生比男生人数多1呢?
生:让男生和女生位置互换一下,把女生放在第一个的位置上。
师指出:事实上,将两种物体按照间隔排列的方式排成直线,处于两端的物体数目比处于中间的物体数目多1。(板书)
3、巩固练习
(1)例题讲解。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48页例题并观察图片。
师:在图片上,你找到几组按照我们刚才所讲的规律排列的物体?它们分别是什么?有多少个呢?
生1:手帕和夹子,手帕有9块,夹子有10个。
生2:蘑菇和兔子,有7个蘑菇, 8只兔子。
生3:栅栏和木桩,有12块栅栏,13根木桩。
师:你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规律演算一下这些数字是否正确吗,该怎么办?
生:都是正确的,在每组排列中我先数出处于两端的物体的个数,再由于处于两端的物体比处于中间的物体多1得出处于中间物体的个数。
(2)举例说明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这样的规律,比如说一栋楼房里,每两层之间有一节楼梯,楼层数比楼梯数多1,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吗?
生1:每两盆红色的花中间摆一盆黄色的花,红色花比黄色花多1。
生2:在绳子上打3个结,绳子被分成了4段。
生3:在岸边,每两棵柳树中间有一颗杨树,柳树棵数比杨树多1。
……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有大家认真观察,勇于发现,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相信大家可以把数学学得更好。
4、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这样的一个规律:将两种物体按照间隔排列的方式排成直线,当两端物体相同时,处于两端的物体数目比处于中间的物体数目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目相等。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多观察、多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理解这种规律的用处,并完成课本第49页“想想做做”1~3题。
三、案例分析
1、案例中的优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并没有按照课本中的例题进行讲授,而是选择了通过让几名同学进行排队的方式,将这一规律展示给学生。采取这种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知这一部分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的内容。事实证明: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结出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与此同时,将教材中的例题以习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也同时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其目的在于提醒学生数学学习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组内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并学会运用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想能力。而教师则主要通过启发、点拨和总结的方式完成对知识讲授过程的把握以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和梳理。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升,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下积极开动脑筋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案例中的不足及原因
(1)课堂时间分配不均,练习过少。由于本节课有多处小组讨论以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而面向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农村学生,在这节课之前他们从没接受过这种教学方式,在感到新颖独特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纪律,且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限制,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多次引导、多次启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故导致课堂教学速度减慢,讲解习题时间被迫压缩,导致一部分同学在做练习时出现困难。
(2)对于学困生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但是,由于成绩好的学生过于活跃和积极,使得一些中等以下的学生并没有思考的空间,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结论而忽略了探索的过程,进而导致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掌握得也不够扎实。且在分组时仅仅遵循就近原则,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等因素的不均衡,导致组间学生差别过大,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
3、解决策略
教学总是有着太多的遗憾,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力求把这些遗憾降到最低,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要经常总结,找出不足,积极反思,找到适当的解决策略。所以针对以上的不足,我认为可以进行如下修正:
(1)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在这次分组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学习成绩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的综合能力水平相一致,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发展;
(2)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尤其要多关注那些平时不太活跃、不太善于沟通的学生。具体来说,可以适当多给予他们一些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让那些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多些思考。通过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篇4
一、地理校本研究的内容
1.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得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成为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地理教师大有作为。在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作的研究有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宗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
2.校本地理教材研究
在完成了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以后,往往需要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校本地理教材,因此,校本地理教材就成为了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教材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评价,如教材的特色,教材的缺点与不足等;二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如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结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重难点分析、表述结构分析,运用教材的基本策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三是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表述等。
3.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地理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特定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校本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创设,即先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实施方案,再经过地理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而形成;或者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再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和论证,概括升华形成。也可以是改造,即对现有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加工而形成。在创设和改造地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地域条件、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师自身特点。
4.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校本研究必须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效能。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自学辅导教学的有效I生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
二、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自我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地理课后练习和地理教学关系等进行反思。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微格教学、撰写教学日记、同事交流、学生评教反馈、观摩教学、阅读理论文献等。
2.教学叙事
地理教学叙事是指地理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它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事件与主题。事件是地理教学叙事的核心。通过“事件”的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学事件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故事的意义逻辑,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它通过某种内在结构呈现出来,为叙述展示了价值存在。
地理教师在撰写地理教学叙事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多方面搜集资料,需要搜集的资料,除了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外,还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二是要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将选用的材料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述。四是要注意对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3.课例研究
地理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地理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它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描述加上简要的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地理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为教学实录加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实录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截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教学反恩既可以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反思,也可以对教学的总体进程进行整体反思。
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4.案例研究
地理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案例一般由标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几部分构成。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撰写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五个环节。
(1)搜集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的搜集是案例编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应通过课堂实录和
访谈等途径尽可能全面地去观察、了解、发现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并及时捕捉。在案例素材的采集中,需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案例当事人建立较为亲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2)确定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是案例的灵魂和核心,在案例的撰写中,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寻找和提炼出案例主题。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内容;案例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要明显、精彩;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具有教育学意义;案例主题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地理教师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新教学原理的运用,新教学方法的使用,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3)介绍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教师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隋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教师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坝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4)描述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撰写地理教学案例事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取舍,凸显主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此外,还要注意情景的完整性和叙述的客观陛。
(5)撰写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撰写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分析务必实事求是、论述需要突出重点、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要独到深入。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教师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
5.行动研究
地理行动研究是指由地理教师独立或与专业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地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是反思的专业人员。地理行动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边行动边调整为基本存在形式;以地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手段;以地理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为理想境界。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30-01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笔者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一点想法,跟同行们一起探讨交流一下。
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学特别是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和很多章节的内容,要求的教学案例也很多,而实际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并不多,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所以中学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的议论一番,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这些情形集中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了解。
二、有效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精心寻找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选择地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更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注重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增加学生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篇6
为了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应首先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体,是相互交叉的学科。其次,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识类型多样,既包括较为深奥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又有众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综合高中地理学科和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下面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说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影响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习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探究学习:
(1)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教材57-58页文字及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制作思维导图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作思维导图。先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确定次级主题,即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线条连接起来。接着确定三级主题。学生可分别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换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学生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在绘制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交作品,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本组的思维导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品。师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这样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案例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而言,便于教学问题的直观展现,加强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分析,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将地理知识与相关案例要点相互融合,强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在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学习任务优化设计、问题思考创设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还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强化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故此,文章将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展开分析,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建议。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不同的形式展开,所发挥的教学作用也不尽相同。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别针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难题,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1]。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更新与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新颖的教学元素,便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将地理知识形成有关的教学案例,就是一次教学创新的伟大尝试,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引用多个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相比单一的知识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促使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构建高效地理课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成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上的障碍。通过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此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达到增强实效的教学作用。以人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由于我国人口逐渐由西部向东部沿海区域发生转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节课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孔雀南飞的实例,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掌握实际生活中空缺的生活习惯,联想人们迁移的规律特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往东部沿海区域迁移的内在意义。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优势十分多元,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地理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地理学习视野的主要路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的地理规律,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实效性。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相对复杂多变,但是由于教材篇幅有限,知识内容只能浅层次介绍,针对值得探究分析的地理问题,无法深入探究[2]。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体会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案例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相互连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开端。高中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扩展延伸不同的内容,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起到辅助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性、有组织性的选取案例内容,将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使学生收获更多,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为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十分有限,难以切身体会全球各地的国家文化与居民特点。此时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课下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索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将其引用到案例教学之中,将枯燥单一的知识内容,转变成形象真实的视频动画,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使学生通过领略世界各地的国家文化、居民特点,开阔自身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实现地理教学预期目标。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实现开放式教学
案例内容的选编是展开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内容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的选取要想突出其案例的思辨性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拥有充足的学习空间,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3]。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前精心编选案例内容,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内容,通过案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教材更加多元化,对于一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常常可应用不同的案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要分析案例内容,即可了解地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材案例的应用。第二,视选取学生熟知的案例内容,相比于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案例的熟知度更高,也了解其有关的背景内容。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应用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为学生选取耳濡目染的案例内容,加强教学案例和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全面把握地理知识内在本质,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产业转移》为例,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难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学生较为熟知的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纺织工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只是片面地“讲案例”,通过细致整合与耐心讲解案例内容,不仅与案例教学的目的相悖,还深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误区,此种教学方式和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用案例教”的效果。其中,“用案例教”主要针对以案例作为学习导向,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只是教学媒介,并非教学的侧重点,也不需要让学生多加留意和具体掌握,只需要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本质,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作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的作用特点,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之中,激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非案例内容的具体掌控,而是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迁移、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启迪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地理学习基础,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以重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认知思想,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耐心讲解地理知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水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35):296.
[2]张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82.
[3]刘春雪.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青年,2019(22):151.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提高;优化;完善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45-03
【作者简介】朱学尧,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德育带头人。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具有完整情景的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深刻揭示地理规律、有效训练学生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经过广大地理教师的种种实践探索,案例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并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然而,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很多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使用仍较为混乱。
为了能使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笔者以本校高二、高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余份,问卷涉及三类问题:选编案例质量优劣、教学实施环节完整性、学习评价合理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度普通较高;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并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接受的,学生也认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异质组建方式。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三类问题。
1.选编的案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案例优劣的首要标准是案例的典型性,而且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一般,16%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质量比较差。近30%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背景材料复杂,缺乏典型性”,25%的学生认为教师所选编案例质量较低的原因是“教师所选编的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缺少思维量”。
2.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存在困难。50%的学生认为案例材料应该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而近70%的教师是在上课前才将案例学习材料发给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而事实上只有近10%的学生课前认真阅读了案例学习的材料。
3.案例学习评价不合理。从调查中得知,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笔试评价形式是合理的,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评价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超过50%的学生认为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评价形式不合理的原因是笔试形式的评价过于简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案例选编质量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案例,案例的类型、案例的内容和案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课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所提供的案例是教师教学的首选,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教材的案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不是完全匹配的;二是案例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显地出现在案例中,因此教材案例没有太多的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所以教师常常要自己选编案例。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案例呢?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Towl A. R.)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基础的,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以高质量的案例为依托的。
事实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困难之处不在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在于如何选编适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选编出高质量的案例呢?首先,教师选编案例的前提是吃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第二,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条件;第三,教师在选编案例时必须在案例中包含教材所阐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第四,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免学生通过案例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现实不符;第五,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可能路径,不能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所选编的案例要有足够的思维量和启发性。基于以上六点教师选编案例的大致过程是:“撰写案例说明书、草拟案例、关键评估、编辑修改、配置教案、案例定稿等环节。”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精心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组织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五个环节。教师和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导致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要选编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如果学生对研讨案例所包含的地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或根本不熟悉,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和分析案例材料,对思考题没有认真分析和思考,要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是不可能的,这会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的课前,学生应该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案例材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围绕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出个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划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或学生自愿组合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做保证。目前高中学生每天可以自主安排的学习时间平均只有半个小时,而根据调查得知,学生要做好一节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平均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课业负担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学生投入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精简案例的篇幅和内容,压缩学生阅读案例的时间,把相关内容纳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提前一周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最后给出3~4个相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案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一套与案例教学法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但这历来是一个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笔试形式不合理或很不合理,原因是笔试形式过于简单。所以,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价中,要兼顾案例知识的习得和案例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历程,将教师规定的全部学习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参与度、讨论的焦点与案例核心问题的相关度、观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考查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判断、决策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学生的个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的案例准备、课堂表现、讨论深度及协作配合程度等构成,期末成绩由笔试成绩构成。在笔试方面,丰富考试形式,除了传统的选择、问答等题型外,选择案例题分析作为笔试的题型,通过针对案例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来考查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在案例教学的评价中,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机制,通过持续的、系统化的考核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更加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会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然而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优化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探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相信经过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会越来越完善,也必将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尚正永,陈炳飞.地理案例教学的利弊分析与灵活运用[J].地理教学,2011(24).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7).
[3]康星.中学地理“变式案例”教学研究及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
[4]李茂森.案例教学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4).
[5]戴黍.参与式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写作――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6]王玉萍.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7]夏正江.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
篇9
一、教学任务完成和执行情况
本学期,我始终按照期初制定的备课组教学计划和级组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要求。作为一名老教师,能认真按照学校、备课组的工作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完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二、工作重点及成效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3个选考班(11班54人,12班53人,13+14班选考地理的组合班60人)、13班14班非选考地理生组合的水平考班共4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和高一(12)班的班主任。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基础差,区域地图几乎是一概不知,同学们感觉地理新教材很难学。于是,我根据高一年级的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新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具体的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因材施教,严格落实新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扎实推进教学进程。切实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紧抓课堂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了解,本届高一年级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非常薄弱,特别对地图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进入高一的本期前期教学过程中,边教授新知识,边带领同学们熟悉区域地图,并补充学习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衔接的知识----经纬线知识、地球地图等,为高中地理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进度显得有点慢。在教学中,结合地理学科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识图,指导学生如何学地理。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能力。时刻对照地理教学大纲,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弄懂弄透,不留死角。
教学中,注重教与学各个环节的到位。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材、找出问题记录在案,再在《高考调研》上填空,以达到基本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能跟进思维,解决预习中的疑难;课后要求及时温习和做好巩固练习。备课时从基础入手,以情景教学去落实主干知识,同时适当加强能力培养。课前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在备课组学历案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严格课堂纪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课知识。加强课后跟进辅导,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强调学生动手记录要点、重点,一步一步把过去初中未学的或未学好的基础知识补上来。教学从基础着眼,狠抓落实,当堂内容当堂过关,让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从而增进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稳步提高学习成绩。本学期每教完一节新课内容,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前一节地理知识简要地进行梳理,强调哪些该记忆和默写,哪些该理解和掌握读图能力。对大学案上的训练题进行分类,对重点题进行讲评和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2、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我特别注重教学深度的把握。主要是结合我省近年的高考考纲要求和高一年级的学情,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普遍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进行本节课知识的讲解。讲解知识时,紧扣课标要求,又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章节联系,让学生明确这些自己预习过程中不懂的知识点是怎么回事,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哪些知识要掌握,哪些地图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主要是记忆,哪些知识点是注重读图综合分析等等。反复地交待学生:本期是地理必修第二册,主要是从人文地理现象的含义入手去掌握其特点、分布状况、影响因素、变化发展和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或途径。要先理解其含义,再从分布去得到其影响因素,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找到其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教会学生从教材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其次是重点地记忆其分布规律,特别是能针对性地以某一典型案例入手,掌握该现象的发生、发展。再次是记忆该现象带来的影响有几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布规律和影响或作用要用实例去记忆,这样应用起来从容自如。特别是教材中列举的案例,要重点去理解掌握,要从教材案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敦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现象,学以致用。注意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知识解释学生身边感的现象和问题,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
三、主要成绩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 上一篇: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材料
- 下一篇:对语文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