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1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简述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在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以增强民族素质为重要原则,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环境,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广大青少年成长的基本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务必要坚持“健康首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落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锻炼自身的意志,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说体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因此新时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上必须科学结合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结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改变体育教学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更多的是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没有过多的关注,使得体育课形同虚设,更不用谈素质教育了。因此体育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理念,改变片面追求体育成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体育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深入贯彻“个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不爱运动的学生,老师应当主动地与其交流和谈心,让他们懂得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也能放松自我、调整心情。老师只有主动地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让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塑造良好的人格,保证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

2.强化师德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使得教师资源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导致一些高职院校老师不得不“兼职”,体育老师的不专业也是影响职校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能够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务必要保证体育老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和提升自己,使得高职生的素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具体来说,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3.重构体育教学结构,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结构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国际上课程设置的重要原则,包括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等,同时在校内逐渐实施选修课程,并且根据不同的年级来设置选修课的范围,使学生能够在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身体。具体来讲,体育老师可以构建“感知―理解―运用―评价”的教学活动结构,通过引入一些现象或者场景,让学生获得整体的感知,然后思考、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将技巧和要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中,加深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最后对自己的表现和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说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改变了过去麻木接受知识的现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变得更加主动和向上,不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且也能从学习中领悟知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老师只是采取单一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对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感到厌恶,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收到较好的成效。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务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地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动作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具体来说,老师可以采取“小群体”的教学方法,具有共性的学生组成学习群体,让学生在群体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学生在交流与协作的过程中增强体能、陶冶情操,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体育老师也可以用“360评价法”来评定学生的表现,也就是使学生自己、他人、家长、老师等成为评价的主体,摆脱过去“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这对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高职院校体育老师应当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使高职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在体育课中的结合途径则需要广大高职老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师德,不断调整体育教学结构,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采取多样、综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科学。

参考文献:

[1]梁美英.全球化时期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242-244.

篇2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以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是资历和学历。而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毕业生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及创新能力。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具有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本文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探讨了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简述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1974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D・梅腾斯(D・Mertens)提出的,该概念从提出就受到了各国的关注,成为很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指导思想。此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陆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对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职业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关注较晚。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并组织专家开发“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到2007年底,在基本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上,国家相关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在2010年5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向正式向全国发文,推出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CVCC),开展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6大核心能力培训模块,并成立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进行教材开发、测评体系建立、考试题库建设和市场推广等工作。

二、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核心能力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其目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的改变,需通过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据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构建课程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以“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引,搭建以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四大平台”为核心的能力本位化“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改革“老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个课程平台,对应每个学期设置课程、确定实训项目。

2.将“公共基础课程”调整为“职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把职业核心能力平台提高到首要位置,根据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将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开设对应的能力培养课程。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培养模块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中,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技能实训达到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此外,还引入教育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等级测试(CVCC),在学院内设立测评点,并开展2010和2011两届学生的测评试点工作,效果理想,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也展现出我院在深化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化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认证工作方面形成良好发展势头。

3.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程能力培养考核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方案,兼顾了硬能力和软能力的考核。制定每学期拟达到的能力指标,全程实践训练、测评能力或考取相应岗位证书,实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并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三、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培养途径

(一)加强素质教育,夯实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石

职业核心能力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没有适应未来发展的厚实够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没有高品位的人格素养,而仅仅注意培养职业专门技能,学生在未来长远的就业道路上就很难厚积薄发,展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事业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1.在第一课堂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外,还应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平台,拓展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比如创业与职业生涯设计、交际礼仪、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打好文化基础。并且在课堂教学及实践实训环节,严格管理,培养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2.在第二课堂中推进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活动导向,这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特性很契合。所以,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要在注重第一课堂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创建校园文化、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渠道,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增加社会经验,锻炼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在学科及技能竞赛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素养。通过科技文化节、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比赛、素质拓展等体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配合协商、调整控制等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全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采用仿真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利用学校已有的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调试、运行等工作,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学生可从设计前期的调研以及文献查阅培养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解决设计过程以及设备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值班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和事故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各项工作过程中加强情绪管理教育、时间管理教育和压力管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采用项目教学,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对于有条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实际工作的工作任务中,形成一个项目下发给学生,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制定小组的项目研究计划,确定分工和职责,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协同完成任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参与指导。

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三)优化考核评价,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考核的办法,它决不能采取“一张期末考试试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而是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是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办法。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并纳入到过程评价体系中,体现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而不仅仅关注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适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适应职业现场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形式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仍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6(3):24-32.

[3]周静.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75-76.

篇3

【关键词】游戏; 素质教育; 寓教于乐; 全面发展Quality education of sports games

Zhao Peiliang

【Abstract】A profound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widely, quality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role of sports games in quality education: entertainment and relaxation, and the roles of open thinking, can change the role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enhance the effect of activity effect, un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and 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scusses the proper choice of the sports game, play sports gam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Blend in sports games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so as to adapt to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Key words】The game; Quality education; Fu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1 引言

在教育中,要求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之具备从事各种有益于社会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教学任务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的。为了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中学体育教学,以紧跟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步伐呢?

解决以上问题,途径应该不止一种,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正在实施一种方法。

在体育初具雏形的原始社会,原始人在守猎之余,为宣泄情感而进行的嬉戏活动,虽然缺少明确的目标和稳定的运动方式,但已通过这种潜意识行为,反映出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据《帝王世纪》“击壤而歌”就是原始人在休闲时伴之唱歌的一种游戏活动;《太平清话》还记载了始于黄帝时代,用于调节军士枯燥生活的蹴鞠游戏。古代开展民族、民间体育,许多供娱乐消遣的身体活动项目,常在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和表演技艺中出现,对调节和丰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可见,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它的作用,只不过是在“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分数学生的命根”的毒害下,体育游戏受到了限制,丧失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社会解放了劳动生产力,随着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余暇增多,人们为享受生活和善度余暇,使体育的娱乐功能有了更广泛的发挥,尤其是在今天,在课程改革之下,过去教学中许多死的,疆化的课程内容都将被除去,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灵活的、有利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教学不再是围“分数”转,而是依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不是仅注重过程,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让他们乐意学、对活动感兴趣,从快乐的活动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以上不难看出,在此所说的是将体育游戏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体育游戏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体育游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将体育游戏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来开展,寓教于乐,对培养健全的人是很有作用的,因为体育游戏的参与,可以改变许多情况,通过游戏参与体育活动有了明显的教育活动结果,其教育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2.1 娱乐作用。教学中的参与者能够以快乐的心情参加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身心得到娱乐的同时,也知道了一些游戏规则,遵守规则进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赛意识,并了解到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学会思考问题,灵活应变地面对问题,在娱乐中得到提高。

2.2 放松作用。体育课一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度训练,活动参与者的身体机能在强度训练之后,都会出于紧张状态,这时就需要进行放松活动,调整好身体机能,除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之外,进行游戏活动是一个很可取的方法,选取合适的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得到身体上和生理上的放松。

2.3 开启学思维的作用,是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之一。体育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一方面可要求做一些较复杂点的肢体动作,让他们进行动作的记忆,另外一方面就是开展智力型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带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得到劳逸结合的有利双收。这种带动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延伸到文化课教学中,为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作用。

2.4 可改变学生性格的作用。教室里很听话,性格内向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一般都是较为优秀的,如果长此下去,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那么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让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与这一小群体融合在一起,经过多次的活动的开展,逐渐改变他们的性格中的局限,为将来走入社会能更好适应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而性格外向的学生也可能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了信心,能够促进其文化素质的高而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体操普修课 创新能力 途径

一、传统体操教学的问题

体操运动不但能塑造人的身型,更能够培养人的坚强、勇敢、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体操教学是结合学生身体素质,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的体操教学是以教师做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点再由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位置。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用“强迫性”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虽然上课秩序井然,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其主要问题有:体操教学方法单一无力,教师引导不足,动作难度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二、在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就是不仅使学生对体操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发潜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才能,而且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主题。在坚持“科教兴国”基本方略的实践中,致力于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让他们自己去积累知识,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真正培养出来开拓进取的创新型人才,才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在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非常重要,体操教学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形式下,以新的形式,新的教学思维,改革体操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赋予体操教学新的活力。

三、体操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

1.构建“主动参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的效益,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这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会使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他们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中我们有很多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例如:体操动作中“手倒立”是一个基本动作,我们在学习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时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小比赛,谁倒立时间长谁获胜。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在这时简述动作的要领,使学生更加切身的理解动作要领。

2.培养学生自主求知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淡化技术动作,培养学生自主求知意识。体操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消耗的体力较大,容易造成疲劳,产生抑制。这时,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对技术动作的要求变得宽松些,学生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才会产生创造性思维,才能保持一种求知的心。在教学中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指导学生,使其充分理解技术动作,培养其自主求知的意识。

(二)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充分认识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活动中,教室应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能。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还应该认真教会学生掌握在思维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体系教学经验中,五大原则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断检验和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的目的就是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为学生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四、结论

改变传统体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对高校以后的教学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全面化发展的价值追求,而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给予体操教学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童昭岗.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思想政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在精神思想的成长方向上给予指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与课程重要性相反的现实状况,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学生不感兴趣等,造成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初中思政治教学谈谈看法,以期推进初中思政治教学的改进与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政治修养,处处为人师表,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观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实践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使课堂焕然一新,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最后,政治教师以德服人的前提和基础是自身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提供道德的标杆,通过高尚的言谈修养影响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克服不足,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尊重信任学生,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特别是要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离不开创新,教学创新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学创新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切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旨,加深“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年龄段、性格成长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讲、视、听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形下学习知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的直观形象,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宗旨,以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方向。“以生为本”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对象――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要转变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随意剥夺学生思考、学习的权利。例如: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初三阶段的两部分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我班每个学生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有的学生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些学生能很好地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如此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实施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学习有关“积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播放各种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内容讲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热情。

五、积极开展反思教学

在开展反思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反思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当出现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若不喜欢上政治课则说明学生对此学科缺乏兴趣,老师要在着力培养学生兴趣。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领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政治这门学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政治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着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转变观念,改进方式方法,善待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少一些说教与灌输,多一些引导与启迪;少一些批评与责怪,多一些表扬与欣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戴伯韬.政治教育应起主导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1.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听说、读、写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但通过“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笔者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可以尝试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课外阅读内容,指导课外阅读方法和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几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育理论表明:“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对符合兴趣的学习,人们能长期坚持,丝毫不感疲劳,同时还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呢?这里可以尝试从一下两个方面去做。

其一,利用好阅读指导课。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因为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常常处于盲目状态,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而且大量、长期、机械的阅读活动常常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所以要求给学生讲授英语阅读的方法,如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利用词的派生、转化、合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猜词义,巧妙运用同义互释法,判断推理法等。并结合方法的指导,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引发他们求知欲望。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性、思维性和知识性。在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采用或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采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词句等方法,做到语言生动诙谐,分析明了透彻,解释有说服力。

其二,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值日生汇报。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每天上课前拿出五分钟让“值日生”读自己课外选的英语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另外,定期举办班级表演会。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作品后,教师可把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作品改变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根据实际情况、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时下,英语课外阅读资源可谓名目繁多,教材、、报刊、杂志、各种名著和一些网络资源,面对这些资源,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的英语阅读资源主要有:一是,中学生英语读物,如《英语画报》、《中学生英语读写》、《英语周报》等刊物,其次,学生在坚持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也应该开始接触名著名篇,如《Snow-whiteAndseven Dwarfs》、《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等浅易读物。三是外文报纸和知识性刊物,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天天看报,养成及时了解时事的习惯,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它们对学生扩大知识面,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教材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第一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合理利用好教材,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课文阅读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和中心,即着眼于文章的整体理解,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阅读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为课外独立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传授课外阅读方法

英语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开拓视野、发挥才干、增长能力的必要途径。但由于学生缺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较低,阅读兴趣不高。因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

首先,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慢慢养成:1、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正文过程中最后不要停顿。2、要控制自己不读出声,不用笔或手指跟随着词句读,而是直接理解阅读内容的段落大意和全文的中心内容。3、遇到生僻单词尽量不去查词典,养成根据上下文意思或构词法等方面的知识快速判断该词的涵义,实在不懂的词再去查词典,这样就会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加快文章的阅读速度。4、要以句子作为意义单位来理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文章的正确意思。

其次,让学生掌握住常用的阅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程度的阅读方式。英语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三种:①扫描式(scanning)阅读方法。这是一种为了寻找某种具体资料或信息的阅读法,通常也叫“寻读”。 ②浏览式(skimming)阅读方法。也就是为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而选择的阅读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有关问题。③细读(close reading)法。这是一种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章篇章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的阅读方法。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很快清晰、明了。

最后,教师要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有逐词地读、念诵地读或心译等不良习惯。

四、融会贯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每学期举行两次读英语演讲活动,规定演讲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阅读过的文章,这样演讲起来便能自由生动,有条理且中心内容突出,以便达到良好的效果。把课外阅读和听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中最能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活动。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阅读理解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德育 素质教育

幼儿时期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要把幼儿教育抓紧抓好。幼儿教育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进行教育渗透,从而培养幼儿能力,发展幼儿智力,养成良好习惯,使他们入学前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一、幼儿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另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兴趣、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对家长工作应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

二、创造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环境

德育对幼儿来说,首要的不是让其具有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而是促进其道德情感的萌发。因此,创造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环境至关重要。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教育目标作为首要任务,自然地、慢慢地把道德感情渗透到每一个幼儿的心里,让他们都向往做一个好孩子。特别是当幼儿做了好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幼儿体验到做好事、做好孩子的自豪和荣誉,从而产生追求赞誉的情感和愿望。在这种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幼儿之间会形成良好的、向上的,充满道德情感的环境氛围。

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从知、意、行几方面教育幼儿,如让幼儿剪剪、贴贴、画画,自制一些漂亮的小玩具等,然后启发他们将自己制作的东西送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让他们从小就能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形成善良的道德品质。

四、创造一个展示道德美的环境

一切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语言都是美好的,爱美是人的天性。教师在布置教室时,要尽量展示幼儿的心灵美、行为美与语言美。如按季节特点挂上展示一年四季风光特点的画,同时教师要注意在画面上反映幼儿的四季活动特点。此外,可将幼儿画展和手工展中的作品挂在教室里,如“我爱家乡”、“献给妈妈的礼物”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布置,都展示了幼儿对道德美的体验和追求,也是对幼儿良好行为的正面强化,更是唤起幼儿自我教育的好途径。它是德育与美育的综合,也是持久、广泛、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五、教师要有爱心,充满感情地爱每一个孩子

教师要特别着重了解那些顽皮、淘气的孩子和一些智能显露较迟、离开父母就胆小羸弱的孩子的要求和心理。这是教师建立在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基础上的对幼儿的深厚感情。一个不热爱幼教事业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感情的。台湾有一位幼儿教师说过:生命是宝贵的,幼儿教师就是做启发生命的工作。教与爱表现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密,没有这种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是很难胜任幼教工作的,这样的幼教事业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六、幼儿教师要努力钻研并熟练地掌握保、教业务,这是德育渗透的基础

幼儿园的各科教育、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教育环境设计与实施,劳动,等等,都有其不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并结合各科活动特点渗透德育。幼儿教师要娴熟地掌握这些业务技能,就必须认真学习幼教理论,掌握各科技能,及时吸收幼儿教育的新知识,掌握幼教信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实践。这样,才能在各种活动中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科学性为一体。

七、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学有其特殊性,对幼儿的德育教学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接受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幼儿感兴趣并且喜欢的。游戏是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如在一次教学中,德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幼儿尊敬师长的品质,通过设计一个游戏完成教学。教师先将游戏规则宣布,规定谁先完成相应任务,谁就可以领到最多的糖果和玩具。通过游戏内容,幼儿懂得了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加上奖励的刺激和强化,这一品质逐渐在幼儿思想中成型。

八、积极引导幼儿正确调整日常行为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及时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与纠纷,老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看似麻烦的德育机会,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通过教师耐心的开导和教育,让幼儿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鼓励其他幼儿主动帮助别人;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老师就要耐心引导幼儿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当幼儿心情不愉快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忍耐,学会坚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养成不乱发脾气的好习惯。如果幼儿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能够实现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那么,就会为幼儿今后的良好品质形成打下基础。

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传,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童忠惠.幼儿情感教育方法简述[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8,33(4).

篇8

关键词:多媒体 生物教学 优化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迷人的风姿进入了校门,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规律。在注重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一、生物现象演示的优化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地加以表述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解说、色彩变化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生物过程模拟的优化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生物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

生物世界,既有细微、简单的个体,又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瞬间的变化,又有漫长的生长、发育和演化过程;既有陆地上跑的,又有空中飞的,还有水中游的;既有外部直观显现的,又有内部难以观察的。如何将这些引进课堂,是生物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跨越时空,深入细微或统览全局。如人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到胚胎再到胎儿直至分娩的全过程,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生动地、系统地、完整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看到巨大的虎鲸,又可以观察到电镜下的病毒;既可以看到广阔的大草原,又可以看到茂密的热带雨林;既可以看到海洋里的鱼群,又可以看到空中的飞鸟;既可以看到现实的存在,又可以再现不复存在的原始地球、恐龙世界。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物个体的各系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习从微观探究生物个体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生物系统的发展变化;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

三、生物实验操作的优化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些实验由于受条件影响很难实际操作,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还有些实验不适合重复进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如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青蛙的反射实验等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悖。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篇9

关键词:教学模式 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一、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二、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

(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三、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的探索结果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 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四、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赏识教育;必要性;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法

一、赏识教育的涵义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肯定等为原则的教育管理方法,通过鼓励与赞扬,来教会学生与外界互动,形成自信的人格。(1)尊重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尊重与爱是受教育者的需要,也是教育者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者真诚的尊重与爱,能唤起施教对象的尊重与爱,能点燃受教育者的希望。(2)肯定是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赏识就是给予施教对象比较高的肯定。教育者有无赏识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能否成功。“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表扬会使“好”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好。

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很多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而喜欢上一门课程;或者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而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被关心被肯定的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2)赏识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赏识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观念,又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转化后进生有重要作用。赏识教育就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后进生转化。(3)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一、职业学校实际上面对的是同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成绩和家庭社会背景方面具有明显的弱势特征。因此教师不仅要从教书育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第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脆弱,却又趋于成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既要关注其能力提高等外部特质的形成,更要关注其内在的需要、动机、理想或困惑。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到受尊重和被鼓励,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最大的成功。

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学生观。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作为教育者,面对一群有朝气、有活力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必须树立人人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要相信学生有转变的可能,有成功的可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好比受过伤的小鸟,需要老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付出加倍的努力;需要教师用爱心启发爱心、用希望点燃希望,用快乐感染快乐。帮助学生用真情实感来体悟自己周围的人间真情与社会责任,从而变得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日常教学活动是赏识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日常的教学活动是实施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教学活动,所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1)纠正学生厌学情绪,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第一要务。渴望得到知识、学到技能本来是人们很小时就有的愿望,但这愿望在中学时代因为屡遭挫败,屡受打击而慢慢丧失。为此,教师帮助学生恢复教育最初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2)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不良的听课习惯,一节课很难始终专注于学习,因此任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要过多,要做到少而精,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是关键。(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用赞许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之后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了解与尊重,能使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需要联系起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3、赏识教育要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1)科学性。第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赏识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第二,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有耐心,能持之以恒。不少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一开始还蛮有热情,又是表扬又是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第三,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更不能滥用。赏识要在正确客观地分析之后,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并且,赏识不能过度,需要因人的性格不同而适当操作。(2)艺术性。第一,语言上的艺术性。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多用肯定与表扬的语言,诸如“你做得很好”“下次一定会更好”等语言,虽简单,但效果却很好。第二,行动上的艺术性。赏识教育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学习、讨论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肯定学生的观点,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适时点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肯定。第三,体态语言上的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语言的作用反而显得乏力,比如,当学生成功了一件事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满意的微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当学生遇到痛苦或烦恼时,老师用手拍学生的肩膀、抚摸学生额头就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安慰。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也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因此职业学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走向成功,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合理实施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申艳红.探讨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J].情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