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范文

时间:2023-08-02 17:3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篇1

各地市场电话营销方兴未艾

电话营销最初在1970年代由美国开始发展,至今仍被视为相当重要的营销管道之一。根据美国电话营销协会的统计数据,美国本土市场广义的电话营销(含电话销售、客服)相关产值高达5千亿美元,而全英国更有超过5,000家的电话营销中心,电话营销就业人口达35万人(资料来源:英国电话营销协会cca)。在苏格兰,电话营销更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共建有220个以上的电话营销中心,电话营销人员超过4.6万名,服务的客户包括了微软、摩根史坦利等跨国企业。

中国台湾地区较早引入了电话营销的模式,据台湾著名电话营销专家姚能笔先生介绍,台湾地区的电话营销始于1988年左右,一开始以“一段式”的电话营销为主,即:从接触客户一直到成交,完全透过电话、邮寄或传真完成购买程序。最初电话营销被运用在信用卡的销售上、后是保险,由于绩效相当好,后来慢慢扩及其它金融产品与其它类型的商品。

“在十几年前,全台湾不到三家的保险公司在做电话营销,现在则是相反,不到三家没做电话营销。”姚能笔先生说,“最近,电话营销的‘一段式’营销模式更慢慢开展到“二段式’业务属性的工作上,例如外勤业务员、b2b的业务等,也都有相当不错的成绩展现。”

拓宽电话营销的使用范围

电话营销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今已经从狭义的电话营销转向了广义的电话营销。姚能笔先生认为,一直以来,大陆地区的电话营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潜力巨大,尤其是在金融保险领域,未来市场相当可观。

“电话营销在大陆的发展最被看好的行业,仍然是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产业。以保险业来说,电话营销在大陆保险业的发展,最近一两年可能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就更长远来看,绝对会有爆炸性的发展。”姚能笔说,“再以信用卡行业为例,信用卡的发行在大陆在2008年以前会有倍数的成长,这样的发展提供了电话营销在数据库方面所需的帮助。”

与此同时,电话营销也会在其它领域有类似的成长,实际上,除了电信、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行业之外,其它如报纸、邮购、饭店、各式俱乐部、健康食品、图书、招聘、软件、国际快递、租赁、保养品等领域,都适合通过电话营销开展营销活动。投资估算和量化,提高营销的准确性,并提升营销的投资回报(roi)。在消费者环境以及大营销环境变迁的形势下,由于符合科技优势以及现代人追求快捷、方便的消费形态,加上成本低、效率高的特性,电话营销被重新受到重视。

电话营销最初在1970年代由美国开始发展,至今仍被视为相当重要的营销管道之一。根据美国电话营销协会的统计数据,美国本土市场广义的电话营销(含电话销售、客服)相关产值高达5千亿美元,而全英国更有超过5,000家的电话营销中心,电话营销就业人口达35万人(资料来源:英国电话营销协会cca)。在苏格兰,电话营销更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共建有220个以上的电话营销中心,电话营销人员超过4.6万名,服务的客户包括了微软、摩根史坦利等跨国企业。

中国台湾地区较早引入了电话营销的模式,据台湾著名电话营销专家姚能笔先生介绍,台湾地区的电话营销始于1988年左右,一开始以“一段式”的电话营销为主,即:从接触客户一直到成交,完全透过电话、邮寄或传真完成购买程序。最初电话营销被运用在信用卡的销售上、后是保险,由于绩效相当好,后来慢慢扩及其它金融产品与其它类型的商品。

“在十几年前,全台湾不到三家的保险公司在做电话营销,现在则是相反,不到三家没做电话营销。”姚能笔先生说,“最近,电话营销的‘一段式’营销模式更慢慢开展到“二段式’业务属性的工作上,例如外勤业务员、b2b的业务等,也都有相当不错的成绩展现。”

电话营销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今已经从狭义的电话营销转向了广义的电话营销。姚能笔先生认为,一直以来,大陆地区的电话营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潜力巨大,尤其是在金融保险领域,未来市场相当可观。

“电话营销在大陆的发展最被看好的行业,仍然是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产业。以保险业来说,电话营销在大陆保险业的发展,最近一两年可能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就更长远来看,绝对会有爆炸性的发展。”姚能笔说,“再以信用卡行业为例,信用卡的发行在大陆在2008年以前会有倍数的成长,这样的发展提供了电话营销在数据库方面所需的帮助。”

篇2

几年前,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的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得非常严峻。由于这种严峻的金融环境,对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有的企业在投资中出现了很大的损失,尤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而销售不出去,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问题。企业获得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有一些企业生产出一件产品到销售完成会出现亏损的情况。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中心其影响力及影响范围显而易见。在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下,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世界的经济市场产生疲软现象,导致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不断降低,企业盈利逐渐减少,企业发展陷入危机。一些企业不堪重负不得不缩减规模甚至申请破产。企业的发展及其经营业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企业在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条件下,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将会更大。但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上的流动资金非常缺乏,企业不能实现融资的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一些企业因为资金供应链断裂而倒闭。金融危机时代在给企业的经营业绩带来危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有的企业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并且金融危机过后很多企业也得到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最终使得这些企业朝着更为有力的方向发展。金融危机时代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必须针对金融危机这种特殊的环境,通过投资较少的资金换回更多的产品。但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造成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出现萧条。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的价格会远远超过其价值。这就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投资较少的资金换回较高价值的商品。这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企业遇到发展危机尤其是全球范围性的金融危机时,政府绝对不会放任企业发展,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政府会采取诸多措施以保障企业度过危险期。

二、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营业绩的特点

在金融危机时代没有来到时,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价值。但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通过只有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或者通过技术的创新等措施才能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上风,从而可以不断谋求发展。但是在金融危机这种大环境下,企业不可能一味的去创造产品。因为在危机下,一件商品的价值将会远远低于其价格,那就意味者每销售出去一件商品企业都会有经济效益的损失。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就不是单纯的追求效益了,而是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如何平稳渡过谋求以后的发展、壮大。只要企业存在就有其社会价值,比如降低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等。四、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金融危机环境下,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一般都会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随着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应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因素也会不断增加,企业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和正常经营的能力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其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社会发展不稳定,比如发生经济危机这样的现象,那就意味着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会发生变化。

(一)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在任何金融环境下,资金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一旦企业没有资金的支持,企业很难生存下去,何谈发展壮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企业由于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不断减小其规模。甚至一些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停止生产、裁员甚至申请破产等措施。因此,在金融危机下,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候合格要看企业是否具有融合资金的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

由于金融危机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有一定的机遇。因此,企业如果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就很有可能在为企业赢得丰厚的经济效益,进而就能使企业平稳地度过金融危机时期。然而,如果企业不能抓住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企业将很难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甚至出现破产的严重后果。

(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如果一直走老路,不思创新、改革,最终都会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最终被淘汰。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下平稳发展就必须增强其创新能力。当然,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还有很多内容,比如企业储备人才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应变能等都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13.7

1 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

(1)金融危机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为负增长3.8%,创下了27年来单季降幅最大的纪录;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在2008年亏损280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史上最大亏损纪录;花旗银行与美林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出现82.9亿美元和153.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花旗银行面临被肢解命运。如果说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具有颠覆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它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它对世界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全球金融危机颠覆了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投行甚至华尔街的震荡,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世界。

(3)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寒三日也非一日能够解冻。尽管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把这些救市措施本身的负面作用也考虑进来,那么世界经济所面临的状况就会更加严峻。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变中还会出现新的危机源,危机本身也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全球金融危机还主要出现在次贷领域,但优质贷款的危机也已经若隐若现。如果危机深化的过程不能得到有效阻止,那么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与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源就可能会进一步扩散,整个金融体系就可能会面临更严重也更剧烈的动荡局面。

2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1)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速增长。

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中国进出口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1―9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

(2)外贸领域面临的问题较为严峻。

①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净出口贡献率降低。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拖累,其中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印度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减速;越南、印尼等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运行波动较大。1~9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4亿美元,增长14.7%,同比下降69.8个百分点;对印度出口244亿美元,增长43.1%,同比下降24.4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869亿美元,增长28.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2008年出口下滑趋势。

②进出口实际增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2008年中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国长期实施外贸导向型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出口,相应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二是过去人民币实际价值长期被低估,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低廉,“中国制造”产品性价比高,导致出口数量迅速扩张。三是工业制品出口比重上升,不但没有改善贸易条件,反而起到了恶化作用。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目前主要工业出口品种为附加值低的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而进口产品主要是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资源、能源产品。以上因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表现并不明显,而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凸显。

③企业经营压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降低。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银行利率提高等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整体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利润严重降低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在下调出口退税、汇率升值背景下,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现象。其中,玩具行业已经有3631家出口商破产,约占总数的52.7%。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企业倒闭、出口放缓,对社会就业形成了严重压力。二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由于原材料、零部件进口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加工制成品出口销售价格增长幅度,企业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经营活动受限。这导致部分沿海地区如广东省等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被迫停产,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持续减缓。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

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4 中国如何应对危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当前,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要处理好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一方面,当务之急是防止经济严重下滑,确保经济增长在8%以上。另一方面,在保增长中要重点进行结构调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好事,是机遇,使我们过去长期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不能再继续了,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从我国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经济增长必须要靠国内的大消费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同时包括价格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都应进行调整。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贯彻结构调整意图,这是对政府有关部门最大的挑战。

(2)要把握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机遇。

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高储蓄,低消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是被“逼”着解放思想,搞改革开放,想方设法谋发展。现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一次“逼”着我们解放思想,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面前,如果处理得好,会“逼”出一个经济增长新格局,“逼”出一个大好的国内消费市场。当然,这需要时间。今明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可能是在衰退中复苏。我国经济只要内需市场繁荣,仍然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对此,我们要有这种认识和信心。

(3)要把握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60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给了我们清醒的认识。2008年11月结束的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完善和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我国这30年财富的积累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世界迫切需要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我们也需要参与。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历史机遇,恰恰是我国经济今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我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综上所述,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危中见机,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坚定信心,有效应对,努力化解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

参考文献

[1] 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国际经济评论,2009,(2).

篇4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挑战:机遇

2008年9月。美国爆发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经济危机,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及实体经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H向。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受到强烈的冲击,但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均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受到严重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影响相当广泛且呈加重之势。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对8成左右的中小企业的出口产生了影响。2008年8月份前还只是引起出口美、欧等国家企业的出口额出现下降趋势,到了9、10月份,出口日、韩及其他各国的企业均出现了出口订单下降、客户资金链断裂,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没有订单现象。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冲击最为严重。如冶金、建材、家具、服装等行业出口额同比、环比降幅都较大。仅以温州为例,外贸订单直线下降,平均外贸订单约减少30%;外商违约现象严重,爽约率约10%左右;外商“逃账”、“赖账”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贷款无法收回,约200亿货款被拖欠。这些都导致企业不敢轻易地接受国外订单。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的进口材料成本很难预料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市场中的资本量减少,加之美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流通中的美元供应量减少,美元的币值开始逐渐回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从持续升值逐渐稳定下来并有小幅下降的趋势,美元汇率的波动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商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波动。如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近年来的首次大幅度下跌,2008年3季度环比跌幅将近20%,这对进口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如何还很难预料,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将会导致进口材料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利润将很难预测。但就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式来看,美元持续的升值又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美国要刺激经济增长,美元贬值是其有力的武器。未来的美元汇率将于何时发生逆转很难预料。这就使得以进口材料进行加工出口的企业很难确定出口订单的价格,因此为了谨慎,有些出口订单不敢轻易接。

(三)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所以受到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证券市场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证券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熊市。股票价格从6000点一路下降到了1800点,股票价值缩水了2/3以上,投资人的财富迅速贬值,引起了投资者的恐慌,不敢再轻易地投资或消费。广大的非投资人尽管还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为了防患于未然,也在尽量地压缩开支,减少消费。这就使得以内销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在成本不变甚至增加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各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减少开支来缓解企业的困境,甚至有的企业只能无奈地停产、破产。

(四)金融危机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直以来。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也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金融危机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说,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受创伤最重,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资金短缺。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及信用风险水平都将上升,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会更加借贷,贷款将会被限定贷给中小企业中的极少数技术进步型企业,并且要求接受贷款的企业信用度高,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较好。财务情况比较透明。因此,贷款还是被限定给了极少数的大企业,中小型的家族管理式的企业仍然被排除在外。这些企业在材料成本上升,出口订单减少或国内市场需求减少的背景下,又面临资金链的断裂。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企业只能无奈地选择了关停或倒闭。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机遇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发展和转型的机遇。

(一)国家有利的融资政策的机遇

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输血式的救急资金。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紧急行动起来,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出台了指导意见,提出了若干条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如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并购贷款,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激励和促进金融机构稳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等,这些有利的融资政策给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行动起来,出台了具体的融资政策。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意见,要求各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缩短贷款的审批时间等。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利融资政策较大地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难,各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融通足够的资金,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的升级,实现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的产业结构的转移。

(二)中小企业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汇率有小幅贬值。但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订单开始下降。为了促进出口,国家大力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取消或降低了一些非金属矿产品、煤炭、钢材等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在出口退税政策上的变化充分说明国家开始限制国内紧缺的,附加值不高的资源类产品的出口。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应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出口,并争取将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列入国家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争取获得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除了进行产品升级,各中小企业还应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适当开展多种经营,为企业开拓更广

阔的生存空间。

(三)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重新分配转移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等处于经济发展领先地位的国家的一些企业由于国内外的需求下降,产品成本的上升、资金链的断裂等原因苦苦支撑,支撑不下去的只能无奈地选择破产,制造业整体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制造业布局全球市场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我国的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利用政府有利的融资政策融通足够的资金,积极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以较低的成本并购国外的研发机构、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企业,以便切实地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售价,真正地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国家在鼓励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时,应注重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四)我国扩大内需的机遇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息产业 发展对策

信息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几乎所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行业,信息产业也难以幸免。从目前情况看,危机与机遇并存, 如何正视危机影响,积极主动应对, 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金融危机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

(一)全行业增速放缓

自2007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增速始终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008上半年虽有小幅回升,但进入三季度增速又开始回落。到9月份,全行业增速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通讯行业低于全行业增速8.4个百分点,计算机低于全国增速5.2个百分点,增幅回落主要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低迷、国内电信业体制改革和国内电信运营商投资发展平缓因素所致,通信业国内外市场都出现明显下降。

(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投资机构和基金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扩大,风险投资纷纷缩小资金规模、放缓投资步伐。这也意味着对风险投资有强烈偏好和依赖的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困难。

(三)出口增长乏力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全球电子信息市场需求萎缩,将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首先是占电子信息市场很大份额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缩减电子信息支出,国际市场增长空间快速收缩;其次是欧美国家居民消费能力降低,需求变弱,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萎缩;第三是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减弱。

(四)软件行业业务缩减

由于软件业具有国际化特征,我国软件服务业也会受到影响。一些欧美企业不得不取消原本要实施的外包项目或者缩减其规模,这对于以承接欧美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来说,将面临订单减少、业务萎缩等影响。

(五)加工贸易企业困境加剧

受外部环境和国内宏观调控影响,电子加工贸易企业获利空间明显减少,生存压力不断加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受人民币升值、税收改革、新劳动法实施和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高企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例如新劳动法实施,电子制造企业人工成本需要增加10%;电子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增产不增收。例如手机平均售价比年初下降30%多。全行业三资企业2008年1-9月实现销售利润率仅有3.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比内资企业利润率还低1.9个百分点;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开拓国际市场异常困难,加工贸易订单明显下降,来料加工出口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

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矛盾也更加突出。一方面,像集成电路、关键器件等新兴行业技术较差,发展模式主要是两头在外,产品大量依赖进口,2007年仅集成电路这一项逆差就高达1042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上游核心技术领域竞争力缺乏,价格竞争局面日益恶化,内资企业市场份额大幅下降,手机内资品牌市场份额从高峰的68%下降到目前不足30%,手机行业收入和效率增幅出现负增长。

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机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我国企业还是要看到其中蕴藏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

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相对独立,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加上外汇储备充足,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仍然能在较稳定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下稳步发展。同时,一些国外资金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选择进入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避险。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本供给也面临一定的历史机遇。

发达国家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资金链断裂资金短缺,成本上升,可能会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我国的一些优势企业可以发挥成本低、资金充裕的优势,抢占海外市场,适时开展跨国并购、引进技术及人才,改变以往在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劣势地位。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企业面临巨大发展阻力,短期内难以恢复,更难顾及发达国家以外的市场。我国企业将获得在弱竞争环境中开拓新兴市场的机会,尤其是对印度、东欧、拉美、非洲等地区的需求还有很大挖掘潜力。

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包括人才、人力资本和企业融资,银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对中小企业放宽融资政策,一些技术输出的障碍和壁垒在减少等,这些政策调整都十分有利于国内中小企业增强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国家针对启动内需,在扩大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方面都有明确政策出台,如“家电下乡”计划的深入实施等,信息产业作为启动内需的重点,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国际购买能力降低,提升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在未来几年内会明显下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低廉,将较好地迎合发达国家消费者对廉价商品逐步扩大的需求。

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自身要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在金融危机和市场低迷时期,企业要加强技术测试和新产品研发,在掌握关键技术上狠下功夫,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耐心等待市场机会的到来。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好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为危机过后的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同时,企业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抓紧生产设备与技术采购,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善企业生产条件,加大应收款清收力度,尽可能减少利润损失,保证企业资金安全。

其次,加强整合能力以储备下一轮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下一轮发展储备资源和能力:一是梳理企业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为主业“挤出”部分资金。二是针对企业未来增长点,开展技术和业务收购,利用危机带来的“贬值效应”,重点收购对核心业务有支持作用的先进技术和业务模块,增强本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多位于国际产业链末端,购买技术成本很高。而现在,购买一个国外企业的成本,比以前购买这个企业的一项技术的成本还要低。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要抓住机遇,收购、兼并国外同类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优势。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国际市场软件外包力度加大,中国企业应主动承接国际市场的这一业务。三是实现“剩”者为王效应,开展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危机和压力下生存下来。

再次,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符合产业政策、有实力条件的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引导和扶持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适合本国市场,特别是农村的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要重点挖掘印度、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潜力,为过剩生产能力和产品找新的销售渠道。

(二)产业层面

首先,针对三种不同的冲击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针对信息产业自身的周期性问题,要重点引导产业投资方向,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多方面共同研究制定重点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战略;鼓励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培育具有持续竞争能力和增长能力的产业主体;引导产业布局调整,鼓励企业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

针对我国经济波动问题,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打造大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由投资推动型向投资和消费共同驱动型转变。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要刺激国内需求,同时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利用我国相对安全的金融环境,吸引国际资金投资我国信息产业;研究制定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办法,降低危机对产业的危害程度。

其次,利用经济和产业调整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引智与人才储备力度,着力建设健康的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原来欧美企业的外包业务集中在印度,由于金融危机带来印度成本过高,一些欧美订单将流向印度以外。根据金融危机后软件外包市场出现的萎缩,应抓住危机给大企业带来机遇,做好承接软件外包高端业务的人才储备工作。要抓好高端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的智力引进工作,通过引进“外脑”,激活内力,更新观念,拓宽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视野。要建立全国信息产业人才库,逐步完善人才使用、拆借与交流合作平台。要重视基础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利于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快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建立植根于中国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重点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同时,要着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立创新型产业,重点建设低成本的研发环境。

再次,跟踪研究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引导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全球资源整合。跟踪发现因危机而陷入困难的优势企业,寻找因危机而大幅贬值的优质资产,及时引导国内企业对其进行并购、整合,形成我国信息产业新优势。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当前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特别要做好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子信息市场开发。同时要注重启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契机,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的融合,鼓励企业发展适合于农业农村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努力占领农村市场,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很有潜力,在启动市场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结论

总之,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信息产业虽然面临许多压力和危机,但同时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要用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制定在危机下和危机后产业的发展思路;要在危机和压力下,保存和发展实力;要加快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形成更强的产业主体,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向电子信息强国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金融危机双因素战略转型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企业文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严峻,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杠杆造成;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造成经济危机难以收拾的局面。

2009年金融危机依然存在并随之蔓延,如全球股市持续跌宕起伏。国际货币基金总干事卡恩曾指出,市场过渡的蒸发表明金融危机依然在发展。随着2009年金融危机形势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及经济衰退逐步成为现实后,我们更加意识到对后危机时代的深刻思考及严峻考验。

一、后危机时代概念的产生

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对中国经济来讲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以“破坏性强”和“影响力强”为标志的经济危机对于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是惨痛的。以美国为首的金融秩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金融体系几乎全面瘫痪。随着对这场经济危机的回顾,及对未来经济――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后如何发展的预测。应该说我国经济已步入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艰难期,即“后危机时代”。随之而来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命题,如“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后危机时代的改革与发展”、“后危机时代的政策与监管”等。

二、后危机时代的定义及特点

2009年的冬天,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走进了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顾名思义即表述的是金融危机的后期,主要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后危机时代的特点,即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出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计划,大规模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挽救金融机构,稳定市场信心。

三、经济危机带来的双因素――挑战与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给全世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随之后危机时代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环境,中国银行业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更加趋于成熟的金融环境,首先金融危机推动了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之间的快速接轨,体现在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其次,为银行业提供了更多创新机会,对银行业和金融产品的需求也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第三,中国银行业的监督管理也更趋于科学,强化了对银行业监管的举措等。自从2008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虽然这次经济危机是不幸的,但给我们带来危机的同时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内业务市场拓展,即指国内经济起稳回升对银行业的创新机遇。其次是国际化发展的机遇,随着企业生产和竞争的国际化,企业间的兼并增多。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外,中国的银行业也在相应地向国外发展,我们也将为企业在兼并和发展中提供金融服务。

目前,我们正处于后危机时代,在这个时代机遇和风险并存,所以我们仍要关注各种各样的风险。尽管最糟糕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是整个危机还并没有结束,危机后续的冲击还是会对企业环境及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尽管总体风险减少了,但是经济环境还是会有一些波动,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程度影响。

四、后危机时代推进的持续战略转型

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需要有效的战略转型措施。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大致可分为直线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制结构、矩阵结构等。美国哈佛商学院的钱德勒教授曾提出“组织结构服从企业战略”。根据各种组织结构的优劣特点分析,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实施了一系列组织结构改革。目前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主要集中在“事业部制”结构的改革。“事业部制结构”的特点是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的原则,各事业部的经济责任明确,同时保留职能专业化功能等。“事业部制结构”是指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或地区等的划分而建立生产经营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在总部的领导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体现出“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的原则,使公司总部能集中精力进行全局性战略决策。事业部制能有效缩短管理层级,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经营模式。

为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也是各商业银行的创新改革之一。流程再造是商业银行基于客户服务提供的一体化前中后台流水作业流程。通过对该流程业务的优化及改造,为客户按不同业务类型提供不同服务。此外,在实施六西格玛优化流程再造过程中,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有效地量化分析,以数据和事实进而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

五、后危机时代需扎实做好风险管理

风险和机遇往往是并存出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金融创新必须要得到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后危机时代要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风险管理,构建适合自身防控系统性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的识别、处置及适应;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识别、计量检测、控制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将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与其他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和严格执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措施。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全面进行风险识别,即在风险出现前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此外,在企业战略控制层次中,运用组织控制、内部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控制形式,以达到对企业实现其目的和目标的推动作用。首先,组织控制,在此种控制形式中,战略管理的控制可通过组织系统层层加以控制。如董事会成员定期审核企业正在执行的战略,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监控各种资产组合风险,并测试其可行性;高层管理人员则要设计战略控制的标准等;内部控制,则要求具体职能领域的管理人员在作业层次方面的控制,多指战术性控制;战略控制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控制,需要企业对发生或即将发生战略问题进行战略项目活动等计划控制。通过建立各种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及风险预警系统,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点。

六、后危机时代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成功关键因素的高低及资源配置能力的好坏。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企业战略构成的要素包括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及协同作用。根据各要素在战略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在战略管理文献中,根据霍夫和申德尔的观点,资源配置不仅是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确保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资源配置是指企业根据过去及目前的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资源配置的好坏会极大程度影响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程度,资源配置又称为企业的特殊能力。

竞争战略对企业的竞争地位及经营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般竞争战略中,差别化战略形成的关键在于三点。首先是要明确客户的需要是什么?即要围绕市场的需求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是竞争对手是谁?从而进行有的放矢地形成差别化;第三则是在企业的具体优势当中具有的可持续性比较优势有多少?与此同时竞争手段和资源配置又如何?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及企业外部环境带来的有利机会和环境威胁,运用SWOT分析模型,在分析企业的优劣势、环境优势及威胁后,进行加权区分,从而明晰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同业竞争过于激烈,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崛起,进一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外资银行也进一步抢滩及瓜分市场。这些均使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因此,发展企业创新精神、开拓同业细分市场、获得垄断竞争地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作为金融企业大军中的一员,面对国有各大商业银行在各金融领域、产品领域、客户关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效仿、攻击的压力及挑战,开拓创新、研发调研已成为势在必行。

七、后危机时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全体成员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主流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理念、使命及目标均为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危机正是考验企业文化体现过程中是否健全、是否完整的一种体现。企业文化的构成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确定的行为规范、形象与形象性活动――共同信念、价值与理想等。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文化为战略的制定提供成功的动力;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文化是战略控制的“软件粘合剂”等。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经济的全面复苏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复苏。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更需要企业去全面深入地履行社会责任。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任重道远。

因此,后危机时代需夯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提升激励机制,全面保障专项资源配置,深入细分市场,明确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明晰市场定位和战略发展重点。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差别化,增强非竞争的竞争战略。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后危机时代的特点及后危机时代带来的双因素――挑战及机遇,我们应在防范风险,抓好监管的同时,抓住机遇,下大力度狠抓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将后危机时代的战略思考运用到金融改革与发展浪潮中,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运用成功关键因素及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企业在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金融危机;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107-01

一、金融危机给四川省经济带来的损失

四川作为一座经历8级大地震的省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其经济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但四川经济外向度不高,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对四川经济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企业投资面临下滑

汶川地震使由政府主导的灾区基础设施、民生投资快速启动,而工业企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快。美国金融危机爆后,我国可能实施的扩张财政政策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内资本流动性减少很可能使工业企业投资资金进一步减少。

(二)工业企业效益问题突显,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机遇

在买方市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而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必将挤压企业利润。尽管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使工业企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在国际需求下降进而引发国内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必将对工业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三)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

四川外商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从2月份的0.5%上升到8月份的6.8%,2008年8月,投入房地产的外资占全省外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5.8%,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欧美等国资金严重匮乏,全球投资减少,将使四川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

二、四川省在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往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四川省已有的一些应对措施和思路虽曾发挥过一些效应,但此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四川大省在防范方面出现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受额度规模限制,根据财政部文件规定,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培训、信用、创业、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川内其他服务业务,如信用担保、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等,还没有财政资金支持。

二是补助标准不明确,造成相同的服务业务在川内不同地区补助额差异较大,甚至收费较多的业务得到的补助额高于收费较少的同类业务。

(二)产业转移力度不够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西部省区相比也不具优势。

二是外资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投向不尽合理,由于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使得外资的区域性扩张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作为西部的四川为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十分薄弱。

(三)企业并购跟进过于滞后

一是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并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目前川内企业并购运作中,某些政府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过多,以政府目标代替企业目标,充当并购的主体,不顾企业的意愿,包办企业并购。

二是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不规范。在企业并购运作中,如何确定企业产权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四川省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措施建议

针对四川省面临损失的具体情况和其在防范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防范措施建议:

(一)加大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受外需减少、成本上涨及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一批中小企业已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将有利于减少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四川中小企业虽外向度不高,而且流动资金紧张、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收到有效解决。

(二)抓住机遇,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面对东部工业加速产业转移需求不断增长给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规划的研究与实施,重点解决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

(三)抢占先机,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并购潮

工业企业“剪刀差”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将使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增强企业市场定价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将加快企业并购步伐。四川应积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时度势,抢占先机,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并购潮。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指的是2007年夏季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为违约剧增(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次金融危机尚未平息,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次挑战,但也存在潜在的机遇,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理念等。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教育产业化的战略上有不可争议的失误和种种负面后果,但终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每年以为数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能改变命运的圆梦机会,而且,对我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总体竞争力,支持和促进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影响

1、对就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对我国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改变高校专业结构。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专业大多集中在与经济、国际贸易等相关的领域,而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证券、房地产市场以及进出口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用人需求在金融危机下明显萎缩,更为重要的是,金融体系内的危机已向实体经济体系蔓延,进一步影响了非金融企业。这必然会使更多跨专业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岗位,加剧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给大学生发展前途蒙上一层阴影,造成学生心理矛盾。目前,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全球各地各种媒体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的报道铺天盖地,就业成了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学生和每个学生家庭谈论的中心话题。让广大毕业生产生害怕、失望、迷茫等消极心理,在部分经济贫困地区还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言论,甚至不少优等生、高才生放弃了高考,选择学一门实用技术,早点就业。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恶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将随之减少,就业需求也随之下降,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4)改变区域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不一样。外向型产业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前些时间,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停产、减员,劳动力市场用工量下降等现象,而这些地区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地区,金融危机的冲击必然会使毕业生区域选择的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冲突,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2、对人才结构和招生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必然使人才市场发生结构性的调整,金融、房产、投资、证券、保险等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急剧萎缩,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原有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后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人才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3、对出入国留学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产生大幅波动,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跨国留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家的货币都出现了大幅贬值,其中包括很多中国学生所期望的留学目的地的货币贬值,如美元、欧元、澳元、韩元等,这些货币的大幅贬值将使得前往这些国家留学的费用大幅下降,并加强这些国家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而那些货币坚挺的国家对于留学生人员的吸引力将下降。

三、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10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其中第4项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教育的资金数目是44亿元,这44亿元主要包括3个大的工程:一是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涉及资金30亿元;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涉及资金10亿元;三是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涉及资金4亿元。教育部在2009年初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着力化解高校2000亿贷款。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的第四项措施是在巩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而投入巨资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危机是为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发展减轻阻碍。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抓住这次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机遇,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建好校舍、购买教学设备、补足教学资源,打捞“海归”,提升师资水平,努力申请减免自己在以往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债务,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面对金融危机,积极探讨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高等教育来讲,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区域的重新洗牌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从而也对高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积累,强调的是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掘。这种状况与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滞后性。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设立了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每个实验区资助总经费50万元,用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而这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大多以“创业”为主题,其中西南大学更是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锁定在“顶岗实习支农”上。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以国家重大投资建设发展为方向,使人才培养真正契合社会需求。

3、面对金融危机,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应该勇于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此来提高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1)培养高级金融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反映了金融行业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匮乏及其职业道德的缺失。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学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提升金融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情操,提高应对金融危机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

(2)培养技能型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显示最突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肯定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应转变观念,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性人才。

(3)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优势。金融危机必然造成社会失业人口的增加,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职能,为广大失业者提供各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设新的就业岗位,为自己、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5)发挥社会合作伙伴和企业作用。企业在评价和预测技能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投资教育与技能培训的重要力量。学校与企业要积极开展对话,充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建立学校、企业和咨询专家互动平台,共同设计目标教学课程,定期组织技能和就业供需见面会等。

4、面对金融危机,发展农村就业市场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直是个大问题,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一矛盾就更加凸显,要缓解这一矛盾关键就是要积极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后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刺骨的“寒流”,但对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却是难得的“暖冬”。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项措施,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本次拉动内需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国家把大力拓展农村市场作为国家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我国农村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而要将发展机遇变为现实,必须要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参与其中。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前农村的就业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国家积极为毕业生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创造了条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十条”是高校毕业生在农村施展身手的难得契机。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走向农村,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影响下严峻的就业环境,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让他们看到金融危机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及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国家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抓住到农村开拓事业的机遇,真正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总的来讲,金融危机对经济、对社会都是一场破坏性的冲击。冲击波所具有的破坏力,也可能被转化为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怎么应对,怎么消除、缓解其负面影响,利用机遇转变为改革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9

一、金融危机的根源和特点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金融危机,其导火索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但真正的根源在于一是无限制扩张的消费和透支欲在背后使坏,美国依靠资本市场的泡沫来维持消费者的透支行为,市场被无节制地放大了;二是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三是美国较为宽松的监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这次风波,而整个监管体制显然已经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速度;四是亚洲国家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给了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且输送流动性的无限动机,让其有足够的流动性。此次金融危机的特点:一是持续的时间长,罗杰斯说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二是破坏力大,此次金融危机百年不遇,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三是影响面广,全球一体化给世界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此次危机世界任何国家没有一个能独善其身,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都难逃厄运。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此次的金融危机表面上险象丛生,实际上有利于行业洗牌、优胜劣汰,企业发展机会多。因此,我们必须辨证地看这个影响的问题。

1、金融市场疲软带来的融资方面影响。作为企业融资的集中阵营――银行,在此次的危机影响下,呈现银根紧缩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地影响了企业的融资。企业融资困难,首先会对产品的市场推广、新产品开发、企业的品牌宣传上带来影响。其次对员工的薪资福利也有影响,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裁员风潮正在蔓延。最后,银行出于对自身安全的防范,不但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对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2、外贸业务降低带来外贸企业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将使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会大幅度萎缩,这对于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中国企业来说,销售将大幅减少。但同时,由于中国产品价格较低,在国外大部分是低价产品,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国外民众也将更加青睐中国的低价产品。所以,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影响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3、消费者的收入及心理带来的产品销量方面的影响。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下,原材料成本上升,物价也随之上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大大地下降了。金融危机还将影响受众心理,消费者会控制消费欲望,缩减一些消费开支,同时,也会降低对新产品的信息敏感度和关注度,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4、全球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带来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企业及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在总体上造成市场需求的下降,中国企业同样会受到这样趋势的影响,未来市场的增长潜力会有所下滑。5、企业家信心方面带来的投资规模的影响。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稳定还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不过,在国际经济的低迷形势下,企业家的投资信心还是会受到影响。从而是否也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现金流?这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危机中潜藏的机遇。一是国际市场带来的潜在商机而提升的相对竞争力。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市场的运营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更多的会考虑压缩成本。而国内企业在产品、服务方面相对价格更低,且技术质量差距不大,这就使得中国更多的企业可能会成为国际运营商。二是行业并购会加剧。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直至倒闭。那些拥有强大品牌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将会加大行业并购。三是行业洗牌再度袭来。在投资需求放缓,企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时,企业或改变依赖资源投资扩张模式转向利用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或激发企业对产品技术的需求,达到行业内洗牌的效果。四是将会获得国家更大的政策支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频频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刺激消费,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谋求科学发展

1、坚定信心,信心为王。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荣融曾经说:“面对严峻的形势,信心比黄金和货币都重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危机,危机就是企业的常态。在一场危机面前,没有勇气面对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面前,坚定信心才是最重要的,要充分认识到,危机将促使企业技术研发、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品牌创建、核心竞争力强化上做足功课,有利于产业的长足发展。2、捂紧钱袋子,加强资金管理。在金融危机面前,Cash is King(现金为王)是至理名言。企业时刻需要谨防因资金链断裂而失去生存的能力。企业要严管应收款和库存两个基本点。如果当月赚钱但是现金流是负的,一定要认真核查,及早解决出现的问题。重点放在应收、库存、固定资产采购上。企业要根据需要调整或修改销售政策,尽量现款销售,必要时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催收应收款,控制应收款的增长。同时还要注意库存管理,加大库存处理的力度和速度,保持库存的周转效率。固定资产采购也要十分慎重,要与投资计划进度相匹配。真正做到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花。3、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效益。危机当前,通过提高全员劳动效率尤其作业效率,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是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竞争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积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形成比较优势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管理,鼓励管理创新。汲取先进管理意识,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使管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新的管理思维理念与新的运作机制应对周围环境变化。通过管理改革和创新,使组织最优,效率最优,效益最优。4、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成本控制。企业任何时候都需要控制成本,每个企业家都应该知道“勤俭治家”的重要性。尤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股权融资、银行贷款都非常困难,企业的资金压力陡然增加,很多人束手无策,控制成本的压力立刻凸显出现。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成本控制,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除了外部环境以外,内部推动因素最为关键。因此,要使成本控制落到实处,要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树立全员的成本意识,组织上要有保障,制度上要有规章,文化上要提倡,多管齐下。二是领导要以身作则,只有领导带头,才有可能贯彻全员。三是建立成本控制的体系,贯彻成本标准、成本识别、成本措施、成本分析考核,以及成本持续改进。四是要采取措施增收,增收就摊薄了固定成本费用,单位成本也就降低了。五是要寻找省钱的方法,省钱就是赚钱!5、加强投资监管,完善风险管控。“危”中有“机”,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获得发展机遇,企业界有句名言:多数企业不是被饿死的,而是被撑死的。无数事实表明,企业在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时,过快的企业膨胀,以及盲目扩张都会使企业走上不归路。在金融危机时期,很多企业都准备规划行业并购计划,所以,当前还要防止“并购热”。企业要认真审查自己的投资计划、融资能力和现金流能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投资,能力不及的则要适度压缩建设投资规模。投资的核心是发展主业,对于与主业相关的、能够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可以投入,对现在做得比较大但近期不能对企业产生重大效益、也不能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项目要放缓。在总体安排上采取“有保、有缓、有压”的发展格局。另外,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控体制,全面树立和科学优化企业管理流程,按照“效益、效率、防控”的要求建立现代化企业风险控制制度,要从源头治理抓起,在企业分权上实行制衡机制,通过分级授权明确职责,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机制,尽量做到“零风险”。6、建立全程全面监控的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符合企业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之一。企业财务预警,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进行预警,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财会资料为依据,及时捕捉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堵塞、浪费、过度滞留等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和管理波动信号,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亮出黄牌、发出警报,督促企业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危机演变成损失。财务预警系统不只是在意识到企业可能将出现问题时才使用,而应更注重日常监控,随时考虑各种可能导致预警的原因,重视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以便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FDI;挑战;机遇;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的外国直接投资情况

(一)FDI的含义和本质

1.FDI的含义

FDI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资本流出国来说,指该资本流出国的投资者把资本用于别国的生产或经营,且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对于资本流入国来说,FDI指基本流入国的居民在本国范围内接受另一国企业投资,其投资的企业接受投资者的控制。

2.FDI的本质

有的学者强调“经营资源”,特别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日本学者原正行认为,FDI是企业的特殊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国际转移,另一位日本学者小岛清则认为,FDI是以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专门知识作为核心。还有的学者强调“控制权”,如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则认为,FDI是指一国的某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其分支机构,或获得另一国某企业的控制权。

(二)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FDI整体规模缩水,回流趋势明显。2007年以前,全球FDI存量规模持续扩大势态,并且其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并且在2007年达到其历史最大规模,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经济区的FDI规模不增反减,全世界FDI的总量整体下降。2007年全球的FDI存量为1.799万亿美元,2008年下降至1.549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6%;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FDI存量由2007年的1.28万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1.085万亿美元,其减少幅度为18%;发展中经济体则下降为0.421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5.67%。由此可看出,发达经济体的FDI存量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发展中经济体,这其中北美地区FDI存量受到非常严重影响,下降幅度高达37%。在发展中经济体中,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影响较小,亚洲所受冲击较大,下降幅度为13%。

二、 金融危机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重要战略地,中国市场有着其较为独特的一面。一方面,日益开放的我国渐渐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形势息息相关,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国外资流入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中国改革是渐进性的,渐进性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业受危机影响是有限的,中国强大的内需市场保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这些都让跨国公司保持对我国的吸引力。正是这种两面性的存在,在金融危机下,我国既面临挑战也有机遇。

(一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1.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有所减少

2009年1月到8月,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5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5%。1-7月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上年同期下降20.3%。8月份我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8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同期增加11.7%,达到43亿美元。自2008年10月份以来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连续9个月下降过程中,其中2009年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5.71%,其下降幅度是最大的一个月。

2.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减少

我国受金融危机消费减少、融资困难等影响,2008年1月至8月,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797家,同比下降24.35%。仅8月当月,新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仅1906家,同比下降39.49%。其中美国对我国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就同比下降29.95%。2009年1月至7月,据统计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达12264家,同比下降27.39%。仅7月当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45家,同比下降21.39%。

3.外商撤资现象普遍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低迷和恐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渐渐流出我国。据相关数据统计,从全球来看,就有707.19亿美元的外资撤出。其中,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在2008年1-11月有4652家减资,这十个月中有4564家企业终止营业。从行业方面讲,制造业减资和撤资较为严重,分别占减资和撤资总额的70.4%和60.3%。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这次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时候,也带给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并不是脆弱了,而是变得更加强大了。同样,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国家利用FDI带来了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场危机也带给了我们在运用FDI上的机遇。

1.有利于吸引FDI

根据商务部外资相关负责人分析,由于我国对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使得在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不是很大,这种安全屏障下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FDI投资总量将面临减少,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不置可否我国吸收FDI的绝对量也会大幅降低。但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投资过程中,会考虑到政治、经济、稳定等因素,因而会更加看好中国,这样我国吸收FDI的相对量会因外资的看好和我国经济的增长而增加。

2.发达国家FDI的变化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

一方面,2008年发达国家外资流入量大幅度缩减,这些在发达国家减少的投资必然要寻找其他的投资途径以增加其价值,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比较小,这就必然使得跨国公司在投资安排上会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大量资金可能会流入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互补的性质,故发达国家减少的FDI转而投向我国,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

3.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用FDI的质量

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是技术创新,需要外商带来一些引领性的产业。考虑到这个我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引进资金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注重质量。金融危机下,一些加工生产等劳动密集型领域中的中小型外资企业受到重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更让其雪上加霜,面临亏损或破产,只能撤离。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适当撤离高端制造业的承接为我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有利于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消费剧减,使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根据美国劳工部2008年12月19日的报告:自2007年12月出现经济衰退至2008年11月期间,美国已发生20712起裁员事件,受到波及员工达210万人,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就业岗位都有所减少。对我国来说,美国华尔街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很大的,裁员也不可避免,在美国华尔街的华人会考虑转职到普通商业银行或回国发展。金融危机给我国引进各种管理人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金融危机对FDI影响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为适应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我国应该采取积极措施。

1.制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

外商投资要考察一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市场、资源等,要选择最有利的投资环境。对我国来说我过引进外资可有效解决我国资金不足、结构转型等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下,外资更加注重长期的政策稳定(政策稳定包括不因短期外资撤离就加大行政干预等)与公开有效的法律制度。我国应通过坚持改革开放、维持政策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一定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

2.增强FDI对我国市场环境的信心

市场环境包括市场需求、原料及销售。我国因其廉价的劳动力和投资相关的优惠政策受到外资的追捧。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优势被削弱,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和政策上同样具有我国的优势,出现了我国吸收FDI的减弱。因此,我国应该针对市场环境制定一些有效措施。

3.优化外资布局

积极引导FD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改善区域、产业发展失衡的局面,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有效增长,实现双方共赢。我们应看到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环境、购物环境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将外国直接投资的资本引导到我国需要资金的农村市场,这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持续下去的良好环境。

4.有选择的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增加对外开放的力度,有利于FDI的吸收,也是21世纪提升中国引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要注意吸收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FDI,并且加强对我国吸收FDI的评估机制,这有利于我国企业及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伟,汪时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FDI的影响[J].中国国情国力,2010(2):-9.

[2] 喻平,黄晗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间资本异常流动研究[J].国际金融,2011(8):-35.

[3] 孙建成,李冰.金融危机对全球FDI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研究[J].对策研究,2009(19):-117.